第一篇:伯牙善鼓琴教案(范文)
伯牙善鼓琴 《列子》
执教者:
开课时间:2014年4月1日
开课班级C一(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字词句,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教学重点:
理解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道理——知音难得,知音难求。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伯牙善琴》小短片导入
二、介绍作者及相关人物
三、预习反馈 卒逢暴雨()乃援琴而鼓之()钟子期辄穷其趣()...
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节奏。
五、合作探究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完成翻译
2、“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3、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高山流水(觅知音)
4、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5、理解本文的中心:知音难得,知音难求。
6、齐读课文
六、当堂背诵课文
七、当堂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卒(zǔ)逢暴雨
B.郢人垩(è)漫其鼻端若蝇翼
C.峨峨(é)兮若泰山 D.臣则尝能斫(zhuó)之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句子
①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心中想到的,钟子期一定能领会。②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曲子每次弹奏,钟子期就点名他的情趣。.③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您所听到的那个曲子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
八、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相应习题。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伯牙善鼓琴: 志在登高山 志在流水
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九、教学反思:
第二篇:伯牙善鼓琴(教案)
《伯牙善鼓琴》公开课教案
备课教师:苏红瑞
一、教学目标:
1、识记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2、背诵《伯牙善鼓琴》(重点)。
3、掌握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4、体会“知己”的内涵,感悟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难点)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合作探究。
三、教学道具: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李白《赠汪伦》、管鲍之交、刎颈之交的图片从而引出本课知音之交
二、《列子》及伯牙简介简介: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郑国人。列子一生,安贫乐道,不求名利,不进官场,隐居郑地四十年,潜心著述二十篇。其中《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纪昌学射》等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伯牙是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上大夫,春秋时著名的琴师,擅弹古琴(是琴不是筝),技艺高超,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三、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课堂作业)。
峨()峨兮()若泰山。卒()逢暴雨。初为()霖()雨之操。钟子期辙()穷其趣。伯牙乃舎()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明确:峨(é)峨兮(xī)若泰山。卒(cù)逢暴雨。初为(weì)霖(lín)雨之操。钟子期辙(zhé)穷其趣。伯牙乃舍(shě)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
三、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小组成员至少给其他人读一遍。
四、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同桌之间可以讨论,如有不会,做好标记。
生根据课文注释进行翻译,师点拨。
五、感悟文本
(一)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中心句)
(二)伯牙是如何“善”鼓琴,而钟子期又如何“善”听的?
1、伯牙弹高山流水等情景,钟子期都能体会到。
2、伯牙弹被暴雨阻于岩下的情景,钟子期体会的和伯牙想象的一样。
(三)展开联想和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明月、杨柳”时,钟子期又会如何赞叹呢?仿照下面的示例,补充钟子期赞叹的内容。
示例: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
(四)文中主要的描写方法是什么?好处?
语言描写。通过对话,表现出伯牙善鼓琴,子期善听。
二人是心意相通的知音。描述简洁,中心突出。
(五)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结合文意,谈一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或 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
真正的“知音”是指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六、问题探究
1、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2、这篇古文所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
1、“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2、道理: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知音难得,知己难求,要懂得珍惜。
七、主旨探究 明确:
本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告诉我们:知音难觅,要珍惜友情。
九、拓展延伸:
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一)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
(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1、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2、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十、名言
1.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ǐ)(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第三篇:伯牙善鼓琴教案
伯牙善鼓琴
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娄慧芳
2017.05.03
《伯牙善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本课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文二则中的第二则。《伯牙绝弦》讲述了千古流传的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中伯牙与子期不分阶级心灵相通的真挚情谊,是“知音”一词最动人的注解,令人感动不已。且文章虽是文言文,但篇幅短小,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易懂。学生学习这篇文章的目的有三:一是积累丰富的文言知识;而是体会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三是通过聆听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上学期文言文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反复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等工具书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片文章篇幅短小,语言简单好懂,学生学习起来较为轻松。且七年级学生正处在树立正确友情观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知音”一词的正确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友情,而至于文中包涵的更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则以感悟熏陶为主,不作过深要求。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如:善、志、阴、卒、辄等等;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
学生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把握整个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明确“知音”的真正内涵,且能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音乐导入: 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导入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他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樵夫,怎么会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只可惜,您弹到第四句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善鼓琴》——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了解名作(ppt了解名作)
1、《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今河南郑州人)列御寇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列子》的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学遗产。
2、关于列子,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ppt列子的故事)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三、古文呀!重要的还是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如果还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者问同学老师。
卒()逢暴雨
乃援()琴
舍()琴
辄()穷其趣
子之听夫()
读古文仅仅把字读正确就行了吗?
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朗读节奏和合理断句(ppt朗读感知)
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文言文翻译方法
• 留,即是保留。古今意义相同的词,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 换,即是替换。(翻译时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 删,即指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来表示它,不能硬译。• 补,即是补充。补充出省略的内容 《期行》当中,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调,调整语序。
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根据大屏幕提示的关键词翻译全文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盛大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定能够领会。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边停下,心里伤感,于是拿过琴来弹了起来。起初弹连绵大雨的曲子,再弹奏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就能点明它的情趣。伯牙于是丢开琴感叹说:“好啊,好啊!你所听到的心意,想象到的就如同我心里所想象到的一样。我可以把我的声音隐藏在哪里呢?”
师:同学们,故事翻译完了,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复述故事情节)
接下来咱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篇寓言故事
四、合作探究
1、作为当时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技可谓出神入化,而钟子期也有很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文中的哪一句话写出了这一点?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伯牙:他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子期:伯牙弹奏,子期便可以领会。
3、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对知音,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何为
“知音”,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通的人 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师:钟子期死了,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出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人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
4,、这篇寓言学完了,作者想透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明确: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
总结:同学们,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弦已断,琴已破,心已碎,《高山流水》终成绝响,但伯牙和子期真挚深厚的友情却成为了千古佳话。让我们再一次伴着《高山流水》有感情的读一读这篇文章,再一次体会这段美好的感情。
作业:
1、背诵全文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第四篇:伯牙善鼓琴教案
《伯牙善鼓琴》教案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能利用上下文、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等疏通文意。
3.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感受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理解“知音”的含义,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方法:
诵读法 提问法 练习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静静聆听后教师提问所所播放的曲子是哪首古曲?顺势导入课文。
二、资料链接
1.《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道家学派代表列御寇所著,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思想与《庄子》相似。代表故事有《杞人忧天》《杨布打狗》《愚公移山》。2.俞伯牙,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战国时代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钟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国(今湖北汉阳)人。是一名樵夫。
3.介绍名画《伯牙鼓琴图》。
三、朗读感知
1一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其中“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这句要求学生划分停顿。)。
2二读课文,学生齐读文章,注意语速节奏。
四、文意疏通
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文章,疑问之处组内解决。翻译完成后组间展示。
五、问题探究
1.文中紧扣哪个字来的写?
2.伯牙如何“善”鼓琴而钟子期又是如何“善”听的? 3.伯牙是传说中的善弹琴的人,钟子期是善听音的人。与此典故相关的成语是什么,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请你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六、课堂小活动 请一对知音接受挑战。(规则:两位同学分别站在两块不同的黑板前,教师提问,两位同学分别写下所提问题的答案。)
七、拓展延伸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节选)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如果你是伯牙,当你看见这绝弦时,会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八、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的正确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心灵与情怀。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知音的崇高敬意全班再次齐读文章,再次感受那份令我们感动的那份相知。
九、作业
课外积累,关于古今交友的故事或名人名言。(1)“刎颈之交”、“莫逆之交”(2)“士为知己者死”
(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4)“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板书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牙 善鼓
知 音 情 深 子期
善听
第五篇:伯牙善鼓琴教案
《伯牙善鼓琴》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过程:
一、播放《高山流水》水墨动画,导入故事
(一)播放三分钟左右动画
(二)影片《高山流水》,讲的是一个有关知音的故事。看完了视频,大家能告诉我,动画里的两个主要人物是谁吗?(生:伯牙和钟子期)没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伯牙善鼓琴》这篇课文。
二、朗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准课文节奏。
(二)师范读,学生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课前为八个小组各预设好不同的任务,由小组共同合作完成,并让小组提出疑问;在小组汇报学习成果的同时,由全班各个小组共同分析并解决问题,教师作相应的补充。
(一)任务一:
1、题解《伯牙善鼓琴》;
2、课文出处;
3、简介《列子》。
(二)任务二:
1、检查生字词;
2、积累文言词汇,“善”“之”在文中的不同意义用法。
(三)任务三至任务七:解释文中重点字义,并翻译句子。
(四)任务八:
1、“高山流水”出自本文,请找出相关句子。
2、从哪两句话可以看出钟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
3、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教师提出问题:
1、四、学生质疑,共同探讨
在学习的过程中,由各小组提出问题;并让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老师作点拨。
1、为什么题目是《伯牙善鼓琴》,而写得更多的是钟子期?
2、何是知音?何是知己?两者是否一样?
五、教师小结
六、课外拓展
收集有关知音知己的诗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