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知晓诗词大意。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游戏“成竹在胸”导入
大屏幕出示,生抢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蒌蒿满地芦芽短,----------------------------。
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一年好景君须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问: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生答,板书:苏轼
二、古诗揭秘
苏轼这个人不简单,可是个全才啊。他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他写的诗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的词豪放潇洒,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写的散文豪放自如,与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他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在画界自成一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的奇才,全才,该是社会的宠儿,该被国家当做宝贝才对。真是这样的吗?
最初,苏轼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进京考试,答的试卷就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啊,一个大咖。欧阳修想把这张试卷列在第一,但他以为这篇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改为第二。因为有欧阳修的一再赞赏,苏轼每有新作出来,立刻就会传遍京师。苏轼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后来,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回来后宰相王安石已开始变法。由于苏轼对变法持反对态度,就自己请求离开京城,1071年他做了杭州通判,监督配合知州做事。1074年调到山东密州,做了三年的密州知州;1077--1079年当了两年的徐州知州。1079年4月他被调到湖州任知州,按照当时的老规矩,每到一个地方上任是要给皇帝写份谢表的,表示对皇恩浩荡的感谢。苏轼洋洋洒洒写了一篇答谢表,这事也就结束了。谁知新党派早看苏轼不顺眼,硬说苏轼的答谢表里有说朝廷坏话的句子,又翻出苏轼以前写的许多,鸡蛋里挑骨头,在皇帝面前说尽坏话,结果硬生生弄出了一个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板书。
于是1079年7月28日,才当了三个多月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押入京城乌台大牢,103天里,他吃尽了苦受尽了罪,遭到非人待遇,还险些被杀。一些正直人士开始想法营救他,就连变法党派里的元老们也看不下去了,纷纷请求赦免苏轼。后来退休在金陵(南京)的王安石也给皇上上书请求赦免苏轼,加上太皇太后的说情,于是苏轼得到了从轻发落,1080年2月被贬到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一个什么权利也没有的八品小官。
经过乌台诗案的重大打击后,苏轼的人生发生了重大转折。他开始变得心灰意冷,为了散心,他时常去黄州城外闲逛,寄情于山水间的他是否从此一蹶不振了呢?
三、学习《浣溪沙》
大屏幕出示: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音qí。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
兰溪:出箬竹山,溪水两侧多生兰草,因而得名。
兰芽:兰草的嫩芽。
萧萧:同潇潇,雨声。
暮雨:傍晚下雨。
子规:杜鹃鸟。
082年春,苏轼到黄州东边的蕲水清泉寺游玩,写下了这首《浣溪沙》。请大家自由读一遍,说说题记的意思,自由发言。
师:清泉寺临着兰溪,兰溪水往西流。
2逐句学习
“山下兰芽短浸溪”
师:浸字什么意思?浸溪呢?
生自由说,试说本句意思。
“松间沙路净无泥”学生回答。
“潇潇暮雨子规啼”
结合注释学生说意思。
师:子规就是杜鹃鸟,它有一个特点,叫的声音非常悲哀,听上去特别像“苦儿苦儿”。相传,杜鹃鸟会一直叫到满嘴鲜血,咯血而死。所以有个典故叫“子规啼血”:相传,古时候有个皇帝叫望帝,他非常贤德。一天他发现身边有个臣子比他还要贤德,就毫不犹豫地把王位让给了这个臣子。但是等他隐退之后,却发现那个臣子不再像以前那样爱民如子了。相反,他横征暴敛,把国家治理得乱七八糟。望帝非常伤心,他对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已,最终忧郁而死。死后的望帝化身为一只杜鹃鸟,也就是子规鸟,日日夜夜悲鸣,直到咯血而死,来表达自己内心无尽的忧愤。清泉寺的傍晚,暮霭笼罩,如烟的细雨里,子规一声声“苦儿苦儿”地叫,想必此时的苏轼,内心也是悲苦的吧?大家想想看,初春的溪边兰草刚刚发芽,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而杜鹃哀怨的啼声,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已4岁的苏轼究竟在想什么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生试说意思。
师:我们经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我国的地形呢,也是西高东低。很自然,水一般都往低处流,也就是往东流。从许多诗句里可以得到证明。“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可是奇怪得很,兰溪的水偏偏逆向而行,水往西流。这让游玩的苏轼有了新的想法---既然溪水可以倒流,人生为什么不可以再年轻呢?年轻时的苏轼可是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啊,他现在再次提及年轻时候,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白发”指的是年老,“黄鸡”,出自白居易的诗“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说“黄鸡催晓”“白日催年”,人就是在黄鸡的叫声里,白天的流动中一天天年老的。他感叹时光的无情与流逝。《汉乐府》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劝诫。东晋的陶渊明在《杂诗》里提及“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再晨”;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也曾感叹“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李白也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说。他们都在诉说时光的无情。故而有了祖逖刘琨的“闻鸡起舞”,板书:闻鸡起舞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这些无不提醒人们抓紧时间奋发,要不老了就什么也做不了了。
而苏轼则不同意白居易的话,他认为即使到了老年,白发苍苍的时候,也不应该有颓废的心态,所以他说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这和三国时曹操的想法不谋而合,板书:曹操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龟虽寿》里曾写下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千古名句。板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意思是说英雄到了老年,壮志雄心并没有衰减。
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里说“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板书:王勃
老当益壮
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生苦短,时刻都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才是个真英雄!板书:英雄
苏轼经历了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后,被贬谪到了穷乡僻壤的黄州,刚到时没地方住,就住在城南的定惠院。后来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在黄州城东买了一块坡地,自己当农夫,下田劳作,自食其力。他的政治生涯虽然走到了低谷,可是在对人生的思考上,苏轼是上了一个新高度的。他不再活在愁闷里,成为了一个风霜雨雪都压不垮的人,有诗为证:同是1082年的春天,他和一行人野外途中遇雨,因为拿着雨具的仆人提前走了,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唯独苏轼觉得挺好,他镇定自若地走在雨里,还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仍然是同一年的7月,他和好朋友泛舟在赤壁之下,写下了千古名篇《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至此,一个豁达的,开朗的,乐观的苏轼,已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他对待人生的态度,他的文学水平,他的精神追求都已达到了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正所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苏轼用他的“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诠释着他的人生追求,也一直用“休将白发唱黄鸡”来践行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不知道黄州的五年,经过风雨的洗礼,岁月的打磨,自己将会带给后人一个怎样的苏轼。
黄州,让苏轼犹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三、作业
请把今天学习的诗词开心地背下来,把堂上学的小典故讲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你一起分享学习的收获和快乐。
第二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者无二三”。孩子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是怎样面对的呢?抽生回答。
二,引入新课,检查预习
那么咱们的大文豪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抽生介绍苏轼。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引出课题: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二、解题,扫除字词障碍,教师范读全词: 解题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1,生初读,借助课文读音及注释,争取做到读准字音,节奏及韵律。2,师配乐范读,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3,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
三、整体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也可以同桌合作。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教师提醒重点(投影):
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抽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四,研读赏析上阕,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
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
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首词所展现出的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问题:上片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抽生答: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这种手法叫做什么?白描,其中,哪些字用的好?“浸”字好,好在哪,为什么?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的图景。相机向学生介绍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学生听曲赏画,评点词的意境。
学生口头交流所看到的画面,也可用投影展示学生所写的画面。学生老师共同评点,最后点出这首词的意境是“清淡幽静”。抽生有感情吟诵上阕。齐读。
五、由画面意境引出词人心情,联系时代背景,学习下阕:
1、教师提问:“一个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 学生讨论后答:“平静、宁静。”
2、教师紧跟着问:“苏轼面对挫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学生答:“旷达乐观。”
3、教师再设置疑点:“那么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抽生答。
4,词人当时遭遇了什么?
课件出示时代背景: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苏轼在屡遭贬谪的晚年仍敢怒敢骂,可见他的坚毅执着。”
4、朗读下片,理解含义。
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2、教师结语:苏轼这种不服老的精神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六、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七,课件出示苏轼名言,感受其魅力。苏轼不仅是位词人,还是位诗人,书法家,还写了很多文章,他的名言警句也影响了一代一代人。课件出示: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春宵一刻值千金。·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
·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 世事如今辣酒浓,交情自古春云薄。· 我观人世间,无如醉中真。—— 苏轼语录 ·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项籍之所以败,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 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苏轼的乐观豁达成了一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那么,除了这首词,还有哪些词体现出了这种精神?课外阅读苏轼作品,感受他独特的人格魅力。
展示板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上阕:写景 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阕: 抒怀 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写法:借景抒情
教学反思: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走进词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我主要围绕这首词引领学生:入文、入韵、入景、入情去感受词中的意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再加上图文并茂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课后让孩子阅读苏轼作品,真正去理解他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学习其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
第三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诗词原文】
浣溪沙苏轼(北宋)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注释】
①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译文】
去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临近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嫩芽浸入小溪,松林间沙路干净得没有泥,潇潇暮雨中传来布谷鸟阵阵啼叫。谁说人老就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尚还能奔西边!不要在老年再来感叹时光飞逝!
【作品赏析】
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第四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翻译及赏析集锦2篇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翻译及赏析1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潇潇 一作:萧萧)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遇,山川风物的吸引,促使他拨开眼前的阴霾,敞开了超旷爽朗的心扉。这首乐观的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当是在这种心情下吟出的。
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这一派画意的光景,涤去官场的恶浊,没有市朝的尘嚣。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它爽人耳目,沁人心脾,诱发诗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环境启迪,灵感生发。于是词人在下阕进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人们惯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杜甫也曾化用乐天诗,吟过“试呼自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之句。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谁道人生无再少?”“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与另一首《浣溪沙》中所云“莫唱黄鸡并白发”,用意相同。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翻译及赏析2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宋朝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子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子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二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三
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词的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子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
后人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豪迈,因为他极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来,倒不如说他是通透旷达,正是因为永远置身事物之外去体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乐与感言多于或异于常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事物中,便是泪眼看花花不语,而此词中苏东坡却跨越了触景伤情或是因情伤景,到达王国维所言的无我境界。因此此词大背景的凄凉便成了新凉,杜宇的叫声也清亮了起来。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子。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子朝西,又怎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苏东坡善于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读之觉显露直白。他的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赏析四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词。
第五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及翻译赏析1原文: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
浸:泡在水中。萧萧:形容雨声。子规:杜鹃,又叫杜宇、布谷、子规、望帝、蜀鸟等。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注参考:
1、陆林编注 .宋词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74-75 .
2、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20xx :253 .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山脚下刚生长出来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下起了小雨,布谷鸟的叫声从松林中传出。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注释蕲q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显示全部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初时虽也吟过“饮中真味老更浓,醉里狂言醒可怕”(《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那样惴惴不安的诗句,但当生活安顿下来之后,樵夫野老的帮助,亲朋故旧的关心,州郡长官的礼...显示全部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及翻译赏析2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 一作:潇潇)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游玩蕲水的清泉寺,寺庙在兰溪的旁边,溪水向西流淌。
山脚下兰草新抽的幼芽浸润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洗的一尘不染,傍晚时分,细雨萧萧,布谷声声。
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 门前的溪水都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的飞逝啊!
注释
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浸:泡在水中。
萧萧:形容雨声。
兰规:又叫杜宇、杜鹃、催归。它总是朝着北方鸣叫,六、七月呜叫声更甚,昼夜不止,发出的声音极其哀切,犹如盼兰回归,所以叫杜鹃啼归、这种鸟也叫兰规。
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鉴赏
东坡为人胸襟坦荡旷达,善于因缘自适。他因诗中有所谓“讥讽朝廷”语,被罗织罪名入狱,“乌台诗案”过后,于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贬到黄州。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此词描写雨中的南方初春,表达作者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景色自然明丽,雅淡清美;下阕抒发使人感奋的议论,即景取喻,表达有关人生感悟,启人心智。全词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布谷的叫声。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唤起内心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诗人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人生长恨水长东”,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可复返,青春对于人生来说只有一次,正如古人所说:“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某种意义上讲,人未始不可以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生命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白居易当年在《醉歌》中唱道:“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此处作者反其意而用之,希望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应该说,这是不服衰老的宣言,这是对生活、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在贬谪生活中,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创作背景
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春三月作者游蕲水清泉寺时写下此诗。
赏析二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萧萧暮雨兰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暮雨萧萧、兰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兰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兰,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兰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赏析三
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词的上半阕写景,大的背景是兰规鸣叫着的细雨蒙蒙。照一般看来,无边的暮雨中杜宇泣血,自然是一切忧伤得说不出。可是苏东坡偏偏就把它写成了一首愉快清丽的歌,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兰芽在山中茁壮成长,松林间的沙路被雨水冲刷得干干净净,在绵绵的细雨中,有杜鹃在清啼。
后人对苏东坡的评价是豪迈,因为他极少因外物的悲而悲。在我看来,倒不如说他是通透旷达,正是因为永远置身事物之外去体味事物本身,所以得到的快乐与感言多于或异于常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词的有我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将自己的情感带入事物中,便是泪眼看花花不语,而此词中苏东坡却跨越了触景伤情或是因情伤景,到达王国维所言的无我境界。因此此词大背景的凄凉便成了新凉,杜宇的叫声也清亮了起来。
下阕词是抒怀。“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典自白居易《醉歌示妓人商玲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白居易想表达的是红颜易老,良时不返,偏偏苏东坡反其道而用之,劝说世人莫要因为自己韶华已逝而心灰意冷,唱黄鸡催晓的悲伤调兰。
谁说人生不可能再年轻?门前的流水尚可以一辈兰朝西,又怎么可以唱那些黄鸡催晓的悲伤歌曲?这是苏东坡的人生哲学,老又如何?依然可以左牵黄右擎苍,努力进取。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
苏东坡善于直抒胸臆,不假比兴,所以读之觉显露直白。他的词大多源于他的生活经验与人生感悟,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
赏析四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兰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兰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兰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性格。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