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教案设计及反思
《水》教案设计及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水》教案设计及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挑水之苦、盼水之切、用水之乐,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为生活中珍惜水资源的教育做好铺垫。
3、在学文中体会反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揭题。
1、齐读课题师:水,简简单单一个字却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在圣人
孔子眼中它有情义有德性,在南唐后主李昱眼中他充满了愁怨,那么,在现代作家马朝虎眼中,水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作家马的童年体验那段非同寻常的经历。
2、示:独立学习单问:在作家童年的记忆里,水是一件怎样的东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
3、句子,板书:最珍贵
1、学习第一节
(1)谁来读第一节,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小山村,一口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一处小小的泉眼旁,谁来读第一节?
(2)问: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村里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3)师出图配乐,长长的山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夏日,漫长的等待让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4)集体读,师:你感受到缺水的苦了吗?一起读。
1、笑容图,图生活在这么缺水的地方,是艰苦的,可是你瞧,他们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味,写写感受。
3、看到了什么?水窖
师:你们见过水窖吗?水窖是用来储水的,在作者生活的村子里水窖存的是雨水,你想说点什么呢?
4、洗澡,1。问:你喜欢在雨中洗澡吗?村里人呢?
2、问: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心情?
自由读,体会村民快乐心情
3、指名读,你喜欢哪幅画面?喜欢哪里读哪里?
4、想象:果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怎么做?你看到了周围的人们会怎么样呢?
5、喜欢这段话吗?让我们伴随着音乐一齐感受雨中洗澡的快乐
(二)问:还有哪儿也让你感受到了他们的苦中有乐?
1、示:然后……叫了起来。问:他们在叫什么?
2、问:你们在家里洗澡有这样舒服的感觉吗?为什么?兄弟四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示狗尾巴草图比较,你想说点什么呢?
4、自由读,体会这种美妙的感觉
5、指名读,你喜欢哪种美妙的'感觉?你能读好吗?
6、老师读,7、齐读:体会到这样的感觉了吗?让我们一起读读
1、示:就像过节一样
(1)什么是风干?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2)水呢?锁住问:你们家水龙头上锁吗?你怎么理解的(3)师:是啊,有了钥匙,才能打开水窖这是权威的象征……齐读感受
饿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每个器官缺水,身体极度缺水,水的珍贵,渴比饿更难受,水像食物一样不可缺少
师:一个饿浓缩挑水艰辛,包含洗澡无奈
写出了一勺水的美妙体验更体现水珍贵
师:没有水的日子是痛苦的,有水的日子是痛快的,既然水给了村子里人带来的更多是苦,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乐呢?
有水的快乐更衬托出没水的痛苦,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体会到水成了,学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珍惜水)
我们只有多珍惜今天有水的痛快才能少一点明天饿水的痛苦
1、为节水写两条宣传语
2、调查家里用水情况,写出自己的节水小措施。
第二篇:出师表教案设计及反思
《出师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丰富文言词汇。积累名句,背诵全文。
2.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3.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情词恳切,动人肺腑,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者思想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句中的语意停顿,读出层次感,读出情意。
2.讨论法关于文句的疏通、文意的理解,应由学生自主解决,生生互动,激发他们探究的热情,培养协作精神。
3.探究法提供有关诸葛亮的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发现问题,查找答案,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时间:2010.9.1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检查预习:
1.简介“表”的有关常识
2.简介诸葛亮
3.简述本文的写作背景
1.关于“表”。
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2.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诸葛亮 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3.背景: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猇亭(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
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也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自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省南郑县),准备征讨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刘禅应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远离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前贤诸葛亮的文字和精神为何跨越历史激荡人心?让我们郑重地翻开《出师表》,聆听经典,诵读经典。
二、聆听经典,诵读经典,初步感知
1.播放配乐朗读,学生听读,体会本文以情动人、情挚辞切的特点。注意生字词及朗读节奏。
2.屏显生字词,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注意停顿节奏。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明确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文章,然后齐读。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上给君主的奏表,因此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多,一个长句中有几个短句,有的地方要连续,有的地方要读断,要读出层次感。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概括段旨
结合课下注释和已有的文言积累,将学生分成九组,通力合作译文,难词难句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四、理解分析第1、2自然段
1.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1、2段,学生进行评价更正,教师肯定小结。
3.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
(2)作者指出当时蜀国的形势如何?内外大臣如何表现?内外大臣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大臣如此,做国君的应如何做?作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五、指导背诵:
(1)要求学生理清每一段内的意义层次,顺着因果和作者思路默想、记忆、背诵。
如:形势危急---大臣表现---两条建议
(2)学生试着自己背
(3)抽优生背
(4)全班齐背
小结:阅读美文是一种幸福。本文虽属奏章表文,却一直灿烂于文苑典册,可谓是:百代文章,万丈光焰,穿越岁月之隙,纵横无人之际,润色万物,在我们心中耕耘。希望同学们课后通过进一步的读、诵、思、悟,受到更多的情感熏陶,获得更多的思想启迪。
六、布置作业:
A.熟练习背诵1-2段,准备默写
A.预习翻译3-7段
第二课时
检查预习,学生译文。
探究课文
诸葛亮的《出师表》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理至而情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说理陈情的。
阅读课文,探究下列问题
1、概括就纳谏、赏罚、用人三方面,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 你认为哪一个建议最重要,说说理由。
2、诸葛亮回忆了过去岁月中与自己有关的哪些事情。
3、一生谨慎的诸葛亮在即将出师之际,对自己、群臣、后主分别提出了哪些要求。(老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交流)
思路梳理:
第一部分(1--5)分析形势,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感受真情,读文思考:
贯穿全文的感情是什么? 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先帝?
这感情可用文中第7段的六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报先帝,忠陛下”。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
多次提先帝意图:
感激先帝知遇之恩,感慨创业之艰难。
警惕后主毋忘遗训,勉励尽国君之责。
品味语言特色
分析表达方式
本文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还得益于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表达方式。结合本文具体内容,分析表达方式上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的特点。
思考,交流,明确。
文章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危急形势,先帝崩殂,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提出治国的建议,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部分以议论为主,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论述透辟,句句在理。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感慨先帝创业的艰难,以记叙为主,寓情于事,感情真挚。接着再表明接受遗命以来,夙夜叹息的忧虑,请命北伐,抒发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则理清君臣职分,希望后主诹善纳雅,言辞恳切,字字有情,语重心长,充分表现了这位元老重臣对刘氏父子的忠肝义胆。
全文就是这样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的。
拓展练习
课堂小结
阅读经典美文,是一种幸福,如能记诵下来,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请同学们在文中选择你最欣赏的一段读熟并背诵。
布置作业
1、默写全文(可分段进行)
2、熟练背诵全文
3、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板书:
出 师 表
诸葛亮
贯穿感情:“报先帝,忠陛下”
人生写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项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寓情与议)
自身经历:三顾茅庐、临危受任、刘备托孤(寓情与事)
教学反思:
《出师表》是一篇上书言事的应用文,也是实用性很强的议论文。其中关于修明政治所作的阐述,对后世很有借鉴意义。这篇文章的写作风格却又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应用文迥异,作者以恳切的言辞,表达了真挚厚重的感情。多数学生是喜欢这篇课文的。除文中少数语句必须由教师解释外,绝大部分语句可以让学生对照注解,通过讨论相互启发,自行弄清大意。但文章内容上的重点到底是什么,学生往往把握不住;对于诸葛亮是怎样突出他的论述重点的,学生更难以体会得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把课文的重点、难点化成若干足以启迪学生思维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按合理的顺序编排,进而把学生的阅读思考活动导向深人。比如,我在上这篇课文前首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表是古代臣民向帝王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本文为何用“表”这种形式?“表”具有什么特点?课前我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通过上网或阅读历史书籍查找有关资料回答问题。以下是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归纳整理出的答案:
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1、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2、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全文上完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的作业:“千秋诸葛我评说”。同学们在完成作业时,既对课文做了复习,加深了理解,又训练了议论短文的写作。《出世表》一文的特点是在议论、叙事中包含着对蜀汉忠贞无二的深情。因此,理解语言的得体、含蓄,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此文的重点。在教授此课时,我抓住了这一重点,并围绕重点计了几组思考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不足:让学生在美读中体悟情感尚应强化。
第三篇:吆喝教案设计及反思
《吆喝》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给教学带来了很多便利。然而,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得不偿失。为此,我们小组对于《吆喝》的设计理念是立足教材,注重文本解读、体味作品京味式的语言、把握作者写作情感,在充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较为陌生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旧时吆喝的内容、种类、作用,把握文章的结构。能力目标 :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感受、热爱“吆喝”这门声乐艺术,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教学重点】
1.把握文章的结构安排,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2.体味语言,感受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3.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内在情感。【教学难点】
借助视频、音频,在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感受北京特色的民风民俗,热爱“吆喝”这门艺术,【教学方法】
1.倡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收集有关“吆喝”的资料,包括录音、视频、音频等,课上作为学习成果拓展演示。2.情景教学法;
通过吆喝的视频、音频营造一种老北京民间文化氛围,让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3.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课件介绍作者萧乾生平及创作,引进萧乾其他作品阅读,拓展视野。
【课前准备】
教师、学生走出校园,走入市集,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录音材料;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收集“吆喝”视频、音频,与吆喝相关的电视节目、广告等,留作课后拓展演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南方黑芝麻糊》广告导入。
“广告可以说是我们现代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每天都接触着广告,广告是为了宣传产品让别人来买,就相当于我们所听到的商贩的吆喝。现在卖东西的吆喝声已越来越少,但人们不会忘记看旧中国的电影街市中那商贩的叫卖声,如今这些声音已淹没在都市的喧嚣中,今天让我们随萧乾的笔,一起去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听听那悠扬的叫卖声吧!”(播放“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介绍作者:
萧乾,蒙族,原名萧炳乾,北京人,1910年1月27日生,著名记者、作家、杰出的文学翻译家。早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大公报》编辑、记者,伦敦大学讲师,《大公报》驻英特派员。萧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国最早在西欧进行采访的战地记者,他又是唯一在大陆落叶归根者。
代表作:长篇小说《梦之谷》、译著《好兵帅克》。晚年曾将《尤利西斯》翻译出来,成为对中国读者的一大贡献。
二、整体感知,重点分析:
1.通过提问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提问:(1)课文主要写了哪儿的吆喝声?
(2)文中有很多承接性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3)通过这些承接性句子,看看作者如何安排本文的写作思路的? 2.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 全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1—3段),总写老北京街头商贩为招徕顾客而发出的种种音响。
第二部分(4—10段),具体从两个方面入手写“吆喝”:一是“从早到晚”,一是“一年四季”。
第三部分(11—14段),介绍了各种吆喝的主要内容,声调变化、音韵节奏。
3.着重分析文章第三部分,体会吆喝这一广告艺术:
文章第三部分从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的角度来写。这里写吆喝的文化内涵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的吆喝说明商品制作的工艺过程。如:“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其二,有的吆喝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如卖山楂的喊:“就剩两挂啦。”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来的紫红色的果子。
三、研读与赏析:
1.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1)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吆喝,说明原因。(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2)播放吆喝声录音,指名猜测其内容。
(《卖西瓜》、《硬面饽饽》、《烤白薯》、《冰糖葫芦》)
总结声乐艺术特点。“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1
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2、体会吆喝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界;
(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出吆喝人生存状态: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
(2)分析文章第六段,感受吆喝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3、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和思想感情(1)品味语言,归纳作品语言特色:
a.通过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归纳出吆喝语言丰富,极富表现力,善用比喻,合辙押韵,优美动听等特点。
b.通过比较,归纳语言特点:
下列两个句子,说说哪句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甲)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到卖烤白薯的声音,就买一块。一路上既可以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来吃。
(乙)只要兜里还有个制钱,一听“烤白薯呀真热乎”,就非买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2)通过语言总结作者的思想感情: a.对老北京吆喝文化的怀念和关注;
b.对吆喝人民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
四、提升品味:
播放教师、学生收集到的课文“吆喝”以外的吆喝的视频、音频,播放学生“吆喝”的录音材料,使学生直观感知吆喝艺术,提升品位。
五、作业:
建立一个关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的博客,把所收集到的视频、音频放在博客上,老师学生自由留言、讨论,为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出一点力。
六、板书
吆喝的主要内容 吆喝的音韵节奏 吆喝的作用
七、反思
学习萧乾《吆喝》一课,重点学习的是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的结构,品味语言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理解“吆喝”的文化底蕴,拓展延伸到对本土民俗威化的理解
1、我重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阅读的能力,范文之教学反思:《吆喝》教学反思。课堂上我把时间充分的留给学生去阅读、概括、去体会、去感悟品味,去探究,尽管学生回答的问题不是完全正确的,但我认为只要有计划、有目的的持之以恒地坚持去训练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会得以质的飞跃。
2、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这一节课围绕以上两个学习重点,首先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结果各种各样,但我觉得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路清晰的过程。然后提醒学生找出语段之间的衔接过度语句和起概括作用的总起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分别承转了哪些内容,然后让学生思考文章的思路。最后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学生的思考、概括、表达的能力在于老师的培养,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循序渐进。
3、体味“吆喝”的魅力,我让学生先细细品味作者的描写,再让学生从作者的描述中体会如果自己就是小贩大声吆喝出来,学生尽兴发挥,场面热烈。在让他们展现收集本土吆喝。
吆喝
第四篇:月光曲教案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在创作《月光曲》过程及思想感情的变化。
2.了解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一曲高山流水让伯牙和钟子期成了知音。音乐有着无穷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有关音乐的课文——《月光曲》。通过预习,知道《月光曲》是谁的作品吗?
2、读资料袋内容。了解贝多芬。
(二)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默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生字和词。
(1)读准字音 qùn券
这个字的声母是“q”,不是“j”,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
(2)记住字形。
生字中,有两个字的字形容易写错,我们可以这样指导学生。
“券”,下半部分是“刀”,我们可以这样记:
“盲”,上半部是死亡的“亡”字,“亡”是丢失的意思,眼睛丢失了,不就瞎了,成了盲人了吗?所以“亡”不要写成“云”。
(3)理解字义。
幽静、恬静、安静
这三个词语都有静的意思。但是,“幽静”比“安静”更静,多用于形容环境、夜色等,如:清晨,校园十分幽静。
恬静:安静、宁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③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入场券:就是我们用来进入场地的票据。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读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分段。
我们看看课文主要记叙了关于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那么请同学默读课文,看一看哪几个自然段介绍的是《月光曲》的谱写经过呢?
3.学生按分好的段读文,读熟。
4、用自己的话讲述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四)布置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二)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所写的事实和联想。
自学提示:
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一、自学。
二、小组交流。
三、汇报。
1、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感受到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痴迷,才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1)、“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2)、“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四、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文章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1、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2、“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3、“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出示第8、9段,默读,回答问题。
1、本文段主要写了什么?(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继而创作出月光曲的过程。)
2、在文中用“ ”画出描写实实在在事物的句子;用“~~~”画出由事物引起的联想的句子。
3、用“()”找出上面文段中的一个比喻句。
4、用“ ”画出第三自然段中体现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的句子。
5、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脑海中浮现出三幅奇丽的画面,请你给这几幅画取个名字。——(1)月亮升起,微波粼粼。(2)月亮升高,穿过微云。(3)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6、A、气势逐渐增强 B、清幽舒缓 C、高昂激越(第二段中,第②、③句描写了音乐节奏B清幽舒缓,第④句描写表现了乐声A气势逐渐增强,第⑤、⑥句描写表现了乐声C高昂激越。)
7、贝多芬弹奏的音乐,带给了兄妹俩无穷无尽的想象,我们可以感受到那微波粼粼的海面景象,仿佛是穷兄妹俩淳朴、善良、勤劳的美好情操;而波涛汹涌的海面,仿佛是贝多芬为兄妹俩鸣不平。
8、等兄妹俩醒来之后,他们会谈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写一段兄妹俩的对话。【围绕“感受到的景色美、韵律美、人格美”来写。例子:盲姑娘说:“贝多芬先生把我们带到一个仙境中了。听他的演奏简直就是美的享受。”哥哥接着说:“我听说贝多芬先生的耳朵听力已经不太好了,他还能为我们演奏,真是太了不起了。”】
五、欣赏《月光曲》。练习朗读。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六、指导背诵。
学生已对课文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可采用打投影片、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背诵。另外可让学生先背喜欢的句子,然后再背其它句子。或者采用小组互助的形式背诵。
七、小练笔。当兄妹二人醒过来,他们会说些什么?
板书设计:
月 光 曲
听 触动——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看 感动——月亮升高 风卷浪涌
弹 激动——月光照耀 波涛汹涌
教学反思:
《月光曲》讲的是关于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故事。
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提出一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给盲姑娘弹了一曲,又弹了一曲?”统领全文。让学生读书、思考、交流。同学们在体味作者用词精妙的同时,更为文中所流露出的兄妹之间的手足亲情,盲姑娘对音乐的热情和音乐家博大高尚的情怀所感动。哥哥因为“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家里“又太穷”,无法使妹妹得到满足而遗憾、内疚。妹妹听出哥哥话中的不安之意,反过来温言相慰,懂事地叫哥哥“别难过”。兄妹互相体贴,手足之情感人至深。盲姑娘把自己梦寐以求的愿望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于凄楚中饱含了对音乐的喜爱。当贝多芬充满激情地弹奏曲子时,盲姑娘听得那么入迷。“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正是盲姑娘兄妹的手足深情,感动了贝多芬。贝多芬的情绪由触动到感动再到激动,使得他主动为盲姑娘即兴创作《月光曲》,并为之演奏。贝多分悄然而来,悄然而去,却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和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精妙的课文设计,相信也给同学们带来了美的感受,艺术的震撼!
第九段是重点段,让学生认真读书,了解哪些是联想,哪些是实在事物。之后听过聆听《月光曲》,指导感情朗读。“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
只是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应该学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最后,让学生进行一个小练笔“盲姑娘和哥哥醒来后,会说些什么?”可以学习文中联想和想象的方法。学生的作品令人惊喜。比如“啊,简直太美妙了!不愧是大音乐家!贝多芬先生的演奏,让我仿佛看到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月光……被月光照耀的浪花,一个连着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我太感谢贝多芬先生了,能为我们兄妹演奏,这实现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习作不仅表达了对贝多芬的感谢,还会运用文中的优美语言。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
第五篇:《水》教学设计及反思
27、《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挑水之苦、盼水之切、用水之乐,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为生活中珍惜水资源的教育做好铺垫。
3、在学文中体会反衬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揭题。1. 齐读课题
师:水,简简单单一个字却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在圣人孔子眼中它有情义有德性,在南唐后主李昱眼中他充满了愁怨,那么,在现代作家马朝虎眼中,水又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作家马的童年体验那段非同寻常的经历。2. 3. 示:独立学习单
问:在作家童年的记忆里,水是一件怎样的东西?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 4. 5. 示句子,板书:最珍贵 小组学习单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节
(1)谁来读第一节,这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小山村,一口小小的泉眼维系着全村人的生活,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那一处小小的泉眼旁,谁来读第一节?
(2)问: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是村里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
(3)师出图配乐,长长的山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夏日,漫长的等待让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4)集体读,师:你感受到缺水的苦了吗?一起读。三.体验快乐
1.笑容图,图生活在这么缺水的地方,是艰苦的,可是你瞧,他们脸上却——洋溢着笑容
2.你从哪里感受到人们的快乐?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细细体味,写写感受。
3.看到了什么?水窖
师:你们见过水窖吗?水窖是用来储水的,在作者生活的村子里水窖存的是雨水,你想说点什么呢?
4.洗澡,1。问:你喜欢在雨中洗澡吗?村里人呢?
2.问: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心情?
自由读,体会村民快乐心情
3.指名读,你喜欢哪幅画面?喜欢哪里读哪里?
4.想象:果你是其中一个孩子,你怎么做?你看到了周围的人们会怎么样呢?
5.喜欢这段话吗?让我们伴随着音乐一齐感受雨中洗澡的快乐
(二)问:还有哪儿也让你感受到了他们的苦中有乐? 1.示:然后。。。大叫了起来。问:他们在叫什么?
2.问:你们在家里洗澡有这样舒服的感觉吗?为什么?兄弟四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3.示狗尾巴草图比较,你想说点什么呢? 4.自由读,体会这种美妙的感觉
5.指名读,你喜欢哪种美妙的感觉?你能读好吗? 6.老师读,7.齐读:体会到这样的感觉了吗?让我们一起读读
四.过渡:这样的快乐太短暂了,在更多没有水的日子人们是什么感觉呢? 1.示:就像过节一样
(1)什么是风干?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
(2)水呢?锁住
问:你们家水龙头上锁吗?你怎么理解的
(3)师:是啊,有了钥匙,才能打开水窖这是权威的象征。。齐读感受
五.问:你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水的珍贵?
饿水,你是怎么理解的?每个器官缺水,身体极度缺水,水的珍贵,渴比饿更难受,水像食物一样不可缺少
师:一个饿浓缩挑水艰辛,包含洗澡无奈
写出了一勺水的美妙体验
更体现水珍贵
六.反衬写法教学
师:没有水的日子是痛苦的,有水的日子是痛快的,既然水给了村子里人带来的更多是苦,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乐呢?
有水的快乐更衬托出没水的痛苦,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体会到水成了,学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珍惜水)
我们只有多珍惜今天有水的痛快才能少一点明天饿水的痛苦
七.作业布置
1.为节水写两条宣传语
2.调查家里用水情况,写出自己的节水小措施。【板书设计】
27、水
挑水
艰苦
最珍贵
洗澡
享受
反衬
浇水
舒服
《水》教学反思
《水》是苏教国标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作者通篇紧扣“水是最珍贵的”展开,叙述了三个场景:
1、里人到离村子十公里之外的泉眼边去挑水
2、下雨时用雨水洗澡
3、炎夏里,母亲用一勺水给我们兄弟四人消暑。说明“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以此来告诉人们节约用水,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上好阅读课的关键。在教学之前,我反复的研读了《水》这篇课文。并为这节课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挑水之苦、盼水之切、用水之乐,让学生体验缺水之艰难,为生活中珍惜水资源的教育做好铺垫。
3、在学文中体会反衬手法的运用。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由读体会缺水时,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体会缺水之苦,进而体会水的珍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
导入环节通过不同人笔下的水过渡到对课文的学习,从而通过一句话感受作家马朝虎儿时记忆里的水又是什么样的。
课堂教学中我抓住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主线统领全篇,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想像画面,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学文时以“缺水所带来的苦”以及“用水所带来的乐” 这两条线为切入口,抓住关键词,深入体会,带着学生走入作者的生活,使学生对文章的主题有了深刻的感触,再借由朗读,表达能文章的理解。
在这堂课上,我没有为了让学生“求异”,离开文本进行无休止的讨论、争辩;没有占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交流搜集来的资料却把文本丢在一旁,而是扣住课文,让学生自己读文,与同伴一起找寻文中让自己能感受到水珍贵的词句,找出让你感觉到快乐的词句,写写批注,说说体会,谈谈感想,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再借由媒体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有效指导学生朗读,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作用。
在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中,适当的写作方法指导也很重要,这篇课文中反衬手法的运用更能体现水的珍贵,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还借由对文本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这种写作的方法,为学生后面的写作训练,做了辅垫。
不过,在反思中我觉得,自己对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也是很明显的,由于在品位词句上的时间比较多,学生在读当中的指导还不够充分,结合文本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理解是今后我在语文课中的努力方向。在课堂中问题提出后所给予孩子思考的时间还不充分,特别是在以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知道尤其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提出以后,要给予孩子较充分的时间,让他们能够更好的思考,交流,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这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最后,虽然是五年级了,但是写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留给学生一定时间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可能比说更有效,更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