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年级科学上册5.3功与机械效率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功与机械效率
1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定义,知道机械效率的表达式,并能熟练掌握各种简单机械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共和机械效率。2学情分析
学生掌握不好,较难理解!3重点难点
有用功和额外功的分析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机械效率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师:生活中处处能听到“效率”一词,父母工作时要讲究效率,早点下班给同学们烧饭、做菜;同学们学习过程中也要讲究学习效率,如果班上某同学在校的总时间10小时,扣除自习时间,真正学习的时间只有8小时,玩2小时,怎样计算该同学的学习效率?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板书课题:11-5 机械效率)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师:小明想一次性将家中散落在地面上的大米搬到桌面上,但苦于双手太小,无法将米一次性搬起,这时他找来一个空盒子,将米装入盒子中,很快完成了任务。如果小明直接用手搬大米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师:此过程中小明的目的是搬大米而不是搬盒子,所以我们将克服大米的重力做功定义为有
用功,用W有用表示。搬运大米时克服盒子重力做功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故将其称之为额外功,用W额外表示。对于刚才假设桶的重力为10N、大米重力为100N,装米的盒子升高1m,则有用功为多少焦?额外功为多少焦?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 表示。
(板书:
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师:如果从井中捞桶,桶在打捞过程中不小心灌了一些水,请问哪些是有用功,哪些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师:但是在使用动滑轮时并不是拽着两根绳头往上拉,而是按照如图3所示:一端固定,另一端绳头受拉力作用,绳子与轮之间发生相互摩擦,还需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生:克服绳重做功。
师:很好,由于这两个功都与绳子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就统称为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它们是有用功么? 生:不是,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概念的建立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 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生C:总功为1.5J。(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师:类比于学习效率,总功类比于总时间,有用功类比于学习时间,额外功类比于玩的时间,则动滑轮也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用 表示。计算方法是用有用功除以总功乘以100%。由于有用功和总功的单位都为焦耳,所有 无单位,我们用百分数表示。表示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比如某机械的机械效率为80%时,表示有用功占总功的80%。结合刚才的数据和机械效率公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如何计算?(板书
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师:对于除不尽时,一般情况下,小数点后保留三位小数化为百分数时就是66.7%。刚才情况中,如果忽略绳重和摩擦,又该怎样计算机械效率?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板书
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很容易计算出机械效率的高低,然而使用时还需克服摩擦力做功,这个功并未涉及,看来还需寻找一个量,它的数值要比Gh+G动h大,这样就能反映出实际情况下总功的大小,让我们一起再探动滑轮!实验中除了要测出G、G动、h之外,利用弹簧测力计以及刻度尺又可以测哪些物理量?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
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 /J 0.15 动滑轮重力 /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 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 h/J 0.18()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 + h? 生:大于。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师:很好,现在额外功都找齐了,加上原先的有用功就是总功,我们一起给Fs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吧,应该叫什么?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 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如图4所示,工人利用动滑轮将沙匀速向上提升2m,已知沙重184N,桶重10N,拉力为100N,绳重和摩擦均不计,动滑轮的重力为多大?拉力所做的总功是多少J,此时该装置的机械效率是 多少?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 = 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 s=2h=2×2m=4m
=Gh=120N×2m=240J =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第二篇:《功机械效率和功率》教学设计
复习课《功 机械效率和功率》教学设计
万安二中
刘燕妮
中考是初中学生的一个转折阶段,中考复习也就是这个阶段中重要的一环,每位学生都想在有限的中考复习时间里迅速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作为老师,对于如何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如何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技能化,是我们经常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功 机械效率和功率》的复习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中考命题规律和趋势】
功,机械效率,功率的知识是力学的重点章节,也是中考的一个重要部分。从近几年考试情况来看,考查重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功和功率的理解和计算。2.机械效率的计算。预计机械效率和电现象,热现象的综合应用是2011年的主要命题方向。考查的题型主要是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和探究题。所占的比例一般为10—12分。【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深刻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明确功的公式,掌握功的计算。
(2)知道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机械效率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什么是功率以及怎样计算功率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编自答自导以及师生互动过程来达到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机械效率和功率的概念;机械效率的计算和怎样提高机械效率。
难点:做功的两个因素;结合实际理解功率的概念。【设计思想】
这节课,我主要从两方面来进行复习的。一是基础知识的复习,二是应用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基础知识的复习上,本人试图通过努力,能够探索出全新的复习课模式。根据本部分中的知识特点,采用了由学生“自编,自答,自导,”的一种复习模式,试图将所有知识点融入于一个探究性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编题,自己解答,自己导出所学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复习课上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教学方法】
“自编,自答,自导”法,启发法,习题巩固法 【教学过程】 一:基础复习【展示材料一】:看完图后,请学生编一道题,请另一同学作答,再请以学生导出该题涉及到得物理知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展示材料二】:把重为100N物体A从M举高到N,举高3米,想想你有哪些方法?
同学们的回答可能有以下情况:1.直接用手提。2.使用定滑轮。3.使用动滑轮。4.使用杠杆。5.使用斜面。6.使用滑轮组。这时,可以问学生使用这些机械分别有什么好处。使用这些机械可以省功吗? 接下来,以滑轮组和斜面为例,一起来探究;滑轮组:
(1)已知G=100N,h=3米,补充一个条件:F=60N , 请自编一道题?
(2)在第(1)问的基础上,又补充一个条件,物体从M举高到N用了10秒,你又能编一道什么题?
(3)若物体的重力变为200N,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如何变化?
(4)若把滑轮组改为水平拉物体,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又怎样求? 斜面:
已知物体重G=100N,举高h=3米。
(1)补充条件:拉力F= 80N,斜面长L=6m , 请编一道题?
(2)在第(1)问的基础上,又补充一个条件:
你又能求出什么物理量?
(3)若斜面的高度不变,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则斜面越陡,斜面的机械效率如何变化? 在学生自编自答自导的基础上,老师归纳总结出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设计目的:以材料为线索,引导学生编题,答题,同时导出相应的知识点,把平时所学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纵横联系,使之系统化,结构化,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物理概念公式的理解。)二:中考题赏析
课件展示,主要采用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以便于检测本节课的复习效果。(以以往中考题为基础,主要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挑战中考:学生的课外练习。【板书设计:】
一、1、功的概念:
2、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
3、功的计算公式:
4、功的单位
二、1、有用功、总功、额外功的含义:
2、机械效率:
三、1、功率:
2、影响做功快慢的因素有:
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
3、单位:
4、计算公式:
第三篇:九年级科学上册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 (新版)华东师大版1
化学方程式
1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质员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2学情分析
本节通过精心设疑,实验探究,刘不同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测定、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实质,深化认识,并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探理解,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理论依据,为学好化学用语奠定基础。3重点难点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3.疑点:(1)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
(2)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镁条燃烧质量增加;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4.解决办法: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理解定律的本质,提高思维、分析推理能力。4教学过程 4.1 一.知识教学点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质量守恒 一.知识教学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2.质员守恒定律的本质分析。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二.重、难、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3.疑点:(1)从微观角度分析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总和相等?
(2)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深理解,如“镁条燃烧质量增加;蜡烛燃烧后完全消失”,以上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4.解决办法:增加学生探索性实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边操作,边观察,组织讨论,总结规律。以理论为指导理解定律的本质,提高思维、分析推理能力。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二)整体感知
本节通过精心设疑,实验探究,刘不同化学反应进行观察、测定、分析、推理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然后分析实质,深化认识,并联系实际,在应用中加探理解,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准备理论依据,为学好化学用语奠定基础。(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引入]: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先裂解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分子,新分子再聚集成新物质(边讲解边板书)。这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了变化,在化学变化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而原子本身在化学变化前后并没有发生变化,只是重新组合。因此在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从质的方面来研究化学变化,今天我们就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分析化学变化。[板书]:一.质量守恒定律
[讲解]:化学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那么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板书]:实验一:CuSO4与NaOH的反应 [实验]:演示课本第70页:实验4-2 [学生活动]:认真观察、思考。
[总结板书]:a.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反应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 b.结论:反应物的总质量=生成物的总质量 c.表达式:CuSO4 + NaOH → Na2SO4 + Cu(OH)2 [讲解]:在这个实验中,最后天平仍处于平衡,说明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总质量相等,从众多实验事实中得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共性。
[板书]:1.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
[提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目的]:(不失时机,再次提问)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从宏观-微观分析说明)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有条件的话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分析原因。)[总结板书]: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没有发生变化,原子的质量也没有发生变化。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提问]:镁条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镁条增加了,蜡烛燃烧后完 全消失了,这些反应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目的]:启发学生思考,组织讨论,由学生做出正确的解释。[结论]: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目的意图]:发散思维,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关键字词(“参加化学反应”和“质量总和”等)的理解和认识。(四)总结、扩展
1.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归纳为四不变: 宏观: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微观(实质):原子的种类不变 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 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
2.理解和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注意以下几点
(1)质量守恒定律是通过研究不同化学反应,从而揭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的定律。因此它是一切化学反应必然遵循的一个定律(注:物理变化不属于此定律)。(2)质量守恒定律研究的内容仅是指“质量”不能任意推广到其他物理量。
(3)守恒的数量是“总质量”,是指参加反应的所有反应物和所有生成物的总质量,不是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
(4)守恒的范围是:“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运用此定律时其他没有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不能计算在内。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第70页3-5段。2.完成课后题。3.预习第二节 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及生成物质量的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推测物质的组成。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分析,学会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及合作精神;
使学生认识永恒运动变化的物质,即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的道理。渗透物质不灭定律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教材从提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入手,从观察白磷燃烧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出发,通过思考去“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记硬背规律。这样学生容易接受。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上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只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使反应物变成生成物,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并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同时也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从关注化学反应前后“质”的变化,转移到思考反应前后“量”的问题上,教学可进行如下设计:
1.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当采取“自我发现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首先投影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然后提问: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把问题聚焦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上。这时教师不失适宜的提出研究主题:通过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被最大限度地调动 起来,使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2.体验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实施实验方案
学生以小组探究方式,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在设计过程中,教师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并适时的给学生以帮助,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交流方案过程中,各组间互相补充,互相借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实施实验时学生体验了科学过程,动手能力得到了加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和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及勇于探索的意志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自己探索,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也体验了科学研究过程。3.反思研究过程、总结收获和不足
探索活动结束后可让学生进行总结收获和不足,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重点、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复习提问:在前几章的学习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化学反应? 投影:反应文字表达式 氯酸钾 → 氯化钾 + 氧气 氢气 + 氧气 → 水
氢气 + 氧化铜 → 铜 + 水
引言:这是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指投影),对于化学反应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讨论: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种类、分子种类、物质状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原子种类、元素种类没发生变化;对于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原子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争议。引入: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有同学说改变,有同学说不变,意思不统一,那么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讨。设计与实施实验:
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利用实验桌上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交流设计方案 评价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哪些方案是科学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设计过程。1.实施实验:
同学们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可以进行实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检查纠正学生实验操作中的问题
1.依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2.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3.汇报实验结果
引导学生从实验内容,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汇报: 1.实验内容 2.实验结果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烧杯+试管+两种溶液)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3.演示实验
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1.观察记录
反应前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反应后物质总质量为_______g。2.书写反应文字表达式
3.实验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_______。总结:
思考:通过以上几个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科学家曾做过大量实验,无数实验都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总质量相等。这是化学反应遵循的规律。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板书课题)提问:哪位同学试着回答什么是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
一、质量守恒定律内容(略)讨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问题讨论:
为什么参加化学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化学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投影:水分子分解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认识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板书: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2.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_元素和_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_元素。反思研究过程:
通过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学习中相信大家会做的更好。板书设计:
第一节 质量守恒定律
一、定律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前总质量=反应后总质量 g g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二、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原因
探究活动 :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1)根据提供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与评价。(3)实施实验。(4)汇报讨论。典型例题
例1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金属镁的质量大,有人说这个事实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你说对吗?为什么?
选题目的:本题目的在于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思路分析:
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要确实理解定律中“参加”和“生成”两个词在具体化学反应中的含义。镁带在空气中燃饶参加反应的物质不仅有金属镁还有空气中的氧气依据质量守恒定律金属镁和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和为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解答: 此说法不对。镁带在空气里燃饶,是镁和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生成物氧化镁的质量,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镁带和氧气的质量和,所以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质量重。启示:
对于知识来说不仅要记住,而且要真正理解。
例2 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元素和(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元素。选题目的:
本题是考察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原子的三不变(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发生变化)的认识和应用。思路分析: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可初步表示为:蜡烛+O2--CO2 +H2O 根据原子种类在反应前后不变的道理可知,生成物中碳、氢原子来自可燃物,但不能确定生成物中的氧原子是全部来自空气中的氧气,还是一部分来自空气中的氧气、另一部分来自蜡烛,所以只能证明蜡烛中可能含有氧原子,原子是元素的个体,是构成并体现元素性质的基本单元。
解答:蜡烛的组成中一定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启示:能灵活运用知识比只记住知识更重要。习题精选
一、选择题
1.下列各项:①原子的数目;②分子的数目;③元素的种类;④物质的种类;⑤物质的分子个数;⑥各种原子的总数。在化学反应前后,肯定没有变化的是()A.①②③⑤ B.①⑥ C.②③⑤ D.①③⑥
2.在A+B→C+D的反应中,5克A和一定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3克C和10克D,则B的质量是()
A.18克
B.7克
C.8克
D.6克 3.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改变。B.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改变,原子个数不变。
C.在一切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 没有改变。
D.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分子数等于生成的分子数。
4.充分加热a克氯酸钾与b克二氧化锰的混合物,留下残余固体c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A.(a-b)克 B.(a-b-c)克 C.(a+b-c)克 D.(a-b+c)克
5.某化合物X燃烧时发生的反应为:2X+5O2=4CO2+2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判断X的化学式为()
A.C2H4 B.CH4 C.C2H2 D.C6H6 6.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A.镁条放入盐酸中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C.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7.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及2Mg+O2==2MgO的反应方程式,下列各组数据正确的是()A.镁的质量2克,氧气质量3克,氧化镁质量5克。B.镁的质量3克,氧气质量2克,氧化镁质量5克。C.镁的质量1克,氧气质量4克,氧化镁质量5克。D.镁的质量4克,氧气质量1克,氧化镁质量5克。
8.已知反应3A+2B==2C+D,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3:4,若生成C和D共140克,则该反应消耗B的质量为()A.60克 B.80克 C.90克 D.120克
参考答案: 1.D 2.C 3.C 4.C 5.C 6.C 7.B 8.B
二、填空题
将A物质25克、B物质5克混合加热,反应后的物质中,A仍有10克,B已完全反应,同时生成C物质11克,还有一种生成物D。则这个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反应物及生成物的质量比A:B:C:D为: __________。答案:15:5:11:9
三、问答题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问题:(1)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红磷的质量大。
第四篇:九年级科学下册6.4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华东师大版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知道新能源的开发方向;了解提高能源利用率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掌握一些基本的节能方法;了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课前搜集资料,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法,加强生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并养成节能的良好习惯;强化低碳、环保理念,能从身边的事情做起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于社会关注的事物也逐渐丰富起来。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公民的义务,也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3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关注新兴能源的开发、掌握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
(二)教学难点:强化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九下第六章第四节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案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雾霾图片,这是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花了近一年的时间,她的团队跑了全国很多个省市,实地考察了很多地方后制作完成的关于雾霾的调查报告,其中的提到的雾霾问题,煤和汽油的利用问题引发了全民的高度关注。新授
师:相信很多同学已经看过了这个视频,其中有一个片段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她说有一个城市一年中有200多天处于雾霾之中,让大家来猜,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没错,就是我们的省城杭州。(出示图片)曾经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变成了如今的雾霾重重,可见我们生活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由于能源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所造成的,那么同学们,你知道你们家里日常需要消耗哪些能源,一个月在能源消耗上要花费多
少钱呢?
调查活动:家庭的能源消耗情况和经费支出 汇报:煤气、天然气、汽油、用水、用电、煤炉……
师:然而据国际能源机构的统计,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煤供人类开采的 年限,分别只有40年、50年和240年。如何延长这些有效能源的使用寿命呢? 生:节约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效率;努力开发新能源来 替代……
师:对于节约能源,我们可以怎么做? 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纸、节约用电…… 师:能具体说说如何减少家庭的能源消耗吗?
生:用电方面:出门前把家里的电器全部关闭、空调温度提高一度…… 用水方面:洗脸水可以拖地,淘米水可以浇花…… 用煤气、天然气方面:……
汽油方面:少开私家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师:看来同学们都是小小生活家,接下来,想一想,我们在学校可以做些什么呢? 征集令活动:某中学将去参评节能环保型绿色学校,你能否为其设计几组有关节能的宣传标语或者节能小贴士(教室、食堂、寝室、教室办公室等)各小组展示并评价
师:为了节约能源,现在我们的电器、交通工具等也进行了很大的改良(出示各种节能小电器),节能灯,空气能热水器、节能汽车……
另一方面,我们的科研机构也在研究如何提高能源的开采效率和使用效率:比如向油井注水或注气提高石油的额采收率;对煤炭进行加工以提高燃烧效率等……
工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能源息息相关,可以这样说得能源者得天下,为此我们不仅要节约现有的能源,还要努力的开发新型的能源。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哪些新能源吗? 生: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激光能…… 师:这些能源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
生: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发电、海洋发电、核能发电、燃料电池…… 师:补充介绍各种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现状
并总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背景: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世界环境大会上通过了一部保护全球环境的《地球宪章》,提出人们在发展经济时,应当注意协调人和自然地
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此,我们倡议:(全班齐读)
一、做节能减排的倡导者。建立健康、文明、简约、环保的生活方式;学习、掌握节能环保知识,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风尚。
二、做节能减排的实践者。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张纸、每一粒米的点滴小事做起。
三、做节能减排的带动者。在日常生活中,带头使用节能电器;外出时,带头少开车或不开车,改乘公交车或步行;带头使用节水型龙头、马桶等设备,重复使用生活用水,节约用水;带头不用、少用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带头分类保存和回收处理废纸、饮料瓶、电池等废弃物,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四、做节能减排的志愿者。要争当节能环保宣传员、节能环保监督员,及时制止不良行为。
六、课后作业
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节能减排的小窍门,定期在班上和同学分享
第五篇:九年级科学上册1.1化学方程式教学设计1(新版)华东师大版
化学方程式
1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用它来解释常见的现象
3、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4、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6、产生学习的成功体验,享受学习、享受科学。2学情分析
(1)学生的知识状况:已了解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反应的实质,初步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化学反应。
(2)学生的能力状况:初步掌握了简单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对化学探究学习方法的了解尚处于启蒙阶段。
(3)学生的心理状况: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参加”和“质量总和”的理解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理解
3、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具体反应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1.1.1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观察,火柴直接折断,和火柴燃烧,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生: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
师:火柴折断前后质量是不变的,那燃烧以后的质量是否改变? 生:减小
师:是不是所有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都会变小呢? 生:不是,铁生锈质量会增加 活动2【活动】演示
师: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到底变大还是变小呢?我们要去探究的话就要进行实验。对于质量的测量,我们需要托盘天平,老师这里提供白磷、带有沙子的锥形瓶、橡胶塞、托盘天平、酒精灯等等,让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实验?
生:(先称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加热后使其反应,再称总质量)师:那这个实验能否在敞口的条件下进行呢?(反应前先不塞瓶塞问学生)生:不能,因为白磷燃烧后白烟会跑出来 师:那应该如何改进实验呢? 生:加一个塞子,使其密闭 师:好,我们来观察观察这个反应
(1)在底部铺有一层干燥细砂的锥形瓶中,放进一粒细小的白磷,用橡皮塞塞紧瓶口,(在PPT上展示反应前的物质和物品有:锥形瓶、橡胶塞、细砂、气球、白磷、空气)把瓶子放在天平左盘上,在右盘上加砝码并调节游码位置,使天平达到平衡。
(2)取下锥形瓶将其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至白磷自发燃烧完全,同学们观察到什么现象?(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放出大量的热)是否为化学变化?(是)理由(有新的物质产生,五氧化二磷)(再在ppt上展示反应后的物质和物品有:锥形瓶,橡胶塞、细砂、气球、白烟五氧化二磷、剩余空气)
(3)等锥形瓶冷却到室温后,再把它放回到天平左盘,观察天平是否保持平衡。这说明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保持不变。
(在PPT上约减反应前后都有的物质和物品)得到,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生成物质的总质量。活动3【活动】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
(1)学生分组自主选择器材并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A、B两组节约时间)探究活动一:氢氧化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探究活动二: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后总质量是否改变?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2)汇报结果
A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B组: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数据分析
展示拍摄的碳酸钠与稀盐酸实验过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查找天平不平衡 的原因。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散逸到空中导致总质量减小。(4)装置改进
小组讨论,将敞口装置改为各种密闭装置。活动4【讲授】
教师巡回指导,协助学生完成天平的操作
汇报结果: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后发生化学反应,因为有新的物质生成,反应前后天平仍平衡。问A组同学在加塞密闭的情况下实验,前后物质总质量相等,B组同学在不密闭的情况下实验,前后物质总质量也相等。
科学家经过大量实验发现: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的物质的总(刚才老师给你们分两大组进行实验,一组有瓶塞,一组没有瓶塞,为什么两种不同条件下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呢?而我们原先白磷燃烧实验必须要在密闭条件下才能得出相等?它们两个变化有什么区别呢?因为白磷燃烧是有气体参与反应,而且白烟会逃逸出去。说明有物质逃逸或气体参与的反应必须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才能得出质量的规律)所以火柴燃烧后质量真的减小了吗?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逃逸了使得总质量减小。活动5【讲授】宏观到微观,认识本质
为什么化学反应会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呢?科学现象往往要通过微观知识来解释它的原因。比如说,电解水的实验中,反应物是水,生成物是氢气和氧气,实验可以说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老师带来了两个水分子模型,苹果表示氧原子,金桔表示氢原子(贴标签),其通电后,氧原子和氢原子会分离,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用实物投影)
问:从分离到重新组合,水果总质量有没有变?说出你的理由? 没有变,因为水果种类没有变,水果个数也没变,单个水果的质量也没变。如果换成是原子呢?我们该怎么说? 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和质量都不变。
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微观上遵循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的原则。活动6【活动】解释应用
解释应用
展示镁条燃烧的图片,请学生分组讨论镁条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通过生 成的氧化镁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 “参加”二字,使学生明白,化学反应前后,两次称量的质量可能会不相等,但 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一定是守恒的。活动7【练习】课堂小结
五、课堂小结 4.2 第二学时 教学目标 学时重点 学时难点 教学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