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第一课时,认识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教学目标:
1.知道水能产生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以及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会做水的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的实验,能用语言和文字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
3.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
教学难点:
会大胆猜测,并通过实验进行科学验证。
教学准备:
变色花 纸条 布条 塑料条 红色水 硬币 滴管 杯子 水 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生命离不开水。知道了水的作用很重要,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究水。(板书:水)
二、探究水的神奇之一-毛细现象
1.师: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们见过水往高处流的现象吗?
2.师出示变色花,说明是前几天将它浸入红、蓝水中做成的,难道水真的会往高处流?
3.学生实验:将纸条放入水中,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前提出注意点:老师在上面画了一条红色的线,现在把红色线以下的部位垂直放入水中。大家仔细看!
4.师:看到这种现象,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5.学生实验:比较将布条和塑料条放入水中,看到什么现象,能不能找到可能是什么原因。
6.学生交流:像布条、纸等这些有小孔、缝隙的材料水会向上“爬”。7.教师小结: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向上“爬”,或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板书:毛细现象)
8.你在生活中还发现哪些毛细现象?师生共同交流。
三、探究水的神奇之二——表面张力 1.出示硬币,猜测:硬币能装水吗?能装多少滴水?(出示滴管,认识)2.怎么才能知道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做实验)做实验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1)实验前,组长要分好工,一位同学操作,一位同学数数,其他同学要从各个角度仔细地、认真地观察硬币上的水滴,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
(2)操作员动作要轻要稳,不要晃动桌面。
(3)如果滴到二十滴水溢出来了,只能算多少滴?(4)试验中要注意安全与卫生。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各自的发现。(交流出水的神奇。)
5.出示一杯水,师:老师这里也有一杯满满的水,现在杯口的水面也和硬币上的水一样鼓鼓的,好像再滴一滴就要溢出,如果放一枚回形针到水里,你认为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测。
6.师演示实验。
7.通过这两个活动,你有什么想问的问题吗? 8.玩游戏理解水面张力。
师:其实水是由很多很多看不见的水微粒组成的。先让我们一起做一个游戏,游戏中的每一位同学就像每一个水微粒,之后再来讨论吧!要仔细观察!师:游戏中你们有什么感觉?
9.小结:水能让它表面尽量缩小的力,科学上称之为水的表面张力。10.生活中还见过这样的例子吗?师生共同交流。
四、课堂评价
1.讨论:通过这节课的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感想?
2.教师小结:水的神奇之处还有很多,在今后的学习中还会有更多的发现。3.整理桌面,感受生活中神奇的水。
第二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神奇的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细致观察水的表面张力现象,并能设计实验研究水的表面张力。
2.作出科学预测并通过实验验证。
3.进一步训练科学观察、实验、记录等科学素养。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表面存在着一股收缩的力——表面张力,表面张力可以改变。
2.了解生活中水的表面张力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大胆预测、认真实验科学的习惯。2.体验大自然的奥秘,进一步热爱科学探究活动。教学准备:
1.分组材料:玻璃杯若干个个、水、硬币、滴管若干、红墨水、蓝墨水。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认识水的毛细现象
我们上节课了解了水的一些本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神奇的水【板书:神奇的水】 同学们都听说这样一句话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现在我们做一个实验来看看水总往低处流吗?
看老师演示试验:
拿一个玻璃杯,准备好一杯有颜色的水杯。和一张纸巾。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使水从低处往高处流?
教师用粉笔吸墨水,墨水沿着粉笔细孔向上爬,最终吸干了滴下的墨水.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出示 课件 毛细现象 水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者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潮湿的墙根 土坯或者砖头里面的细孔将地面积水或者土壤里的水吸上来,导致墙根潮湿。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生活中见到过的类似的现象。
1、给植物浇水,2、砖块吸水,3、毛巾吸汗,4、粉笔吸墨水。
5、海绵吸水 6.棉布吸汗
二、认识水的表面张力
1.教师出示一枚硬币,提问:这是一枚硬币,平时大家都用来买东西,今天我来装水,你们说能不能?【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2.如果我在硬币上滴水,你们猜滴多少滴,水不会漫到桌上? 3.学生猜测并记录下来。师(出示:记录表)
待会实验前请各组现将预测记录在表格中。师:大家想不想也做这个实验呢?好。4.教师演示并讲解: 首先介绍一下习滴管使用方法,并先练习滴管取水和吸水。5.师介绍具体方法:滴管离硬币近一些,慢慢地滴,要滴在中间。当滴下去的水漫出来的时候,现在的滴数减去1就是硬币能容纳的水滴数。实验时,一定要注意侧面观察水在硬币表面的形状,并画在书上。
6.【课件出示我的猜测:一枚硬币上能容纳 滴水。】 7.课件出示【实验的注意点:】
(1)硬币在桌上要放平,不要碰撞课桌。(2)滴管离硬币近一些,要慢慢地滴,滴在硬币的中间,同时记下水流出前的滴数。
(3)在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水在硬币上的形状,要与硬币成水平方向观察,记录员记下滴数,画出水表面的形状。
8.师强调: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内的同学要分工合作,一位同学负责滴水,其他同学分别数数及观察侧面水的形状。【水面鼓的像个小馒头】
9.汇报:你们的实验结果中硬币可以容纳多少滴水?(每组都汇报)汇报本组的水滴数和硬币表面的形状,并和自己的猜测作比较。
10.学生讨论:为什么小小的一枚硬币,鼓得像个小馒头?却能容纳那么多的水?
11.把曲别针轻轻放入装满水的杯子里,预测放多少枚曲别针水会溢出来。再试一试,看看预测得对不对。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记录。
为什么杯子里的水已经满了,还能再装下几枚曲别针,装入曲别针后,杯面上的水为什么会鼓出来但是又不会流下来?
12.小结:对,都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才把水收缩拉紧成圆球形的。神奇吧
13.教师小结:【课件出示】 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使其表面尽量缩小,这种力叫做水的表面张力。
14.看教材32页图或者课件演示,教师讲解:水黽在水面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草叶上的露珠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成为一颗颗小小的水珠。水表面张力使水滴呈球形。
15.思考:生活中有哪些现象是属于水的表面张力? 常见的表面张力现象:
(1)、吹出的肥皂泡泡都是圆的;(2)、荷叶上的露珠称圆状;(3)、水龙头上挂的水滴
(4)小虫子可以在水面上行走跳跃,而不沉下去
三、总结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水的神奇,通过实验和观察我们知道了水可以沿着有孔隙的材料往上爬或者向四周扩散的现象叫做毛细现象,此外水还有表面张力。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毛细现象和水的表面张力,还学会了怎么使用滴管吸水和取水。】
2、提问:我们现在知道了水有表面张力现象,那么其它的液体是否有表面张力呢?你们准备怎么来研究呢?请大家在课后自己研究其它液体的表面张力。
板书设计 神奇的水
毛细现象 水的表面张力
第三篇:小学科学 神奇的水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神奇的水》教学案例
作者:佚名 教案来源:网络 点击数:
有奖投稿 小学科学《神奇的水》教学案例
文 章来源 莲 山 课 件 w w w.5Y k J.c oM 小学科学《神奇的水》教学案例
一、导入
1、猜谜
师: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生:喜欢!
师:好!请看谜面(课件1)
师:这么多人举手,一起说,谜底是什么?板书:水
2、复习旧知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与水接触。如吃饭、洗澡……你知道水是怎样的物体? 生:(无色,无味、透明的液体)
二、新授
(一)研究水的毛细现象
1、激趣
师: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略)
师:自然状态下水是往低处流的,你有没有见过水往高处“爬”呢?(等待学生思考)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实验,能亲眼看到水往高处“爬”的现象。想不想做这个实验?
2、实验指导
要先做这个实验,首先要知道做这个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实验的方法和要求。请看课件(课件2)实验材料:一张折叠过的餐巾纸 实验步骤:1.准备一杯水
(解释:这是一杯自来水,为了便于大家的观察,在里面加了点红墨水。)
2.把餐巾纸垂直插入水中 3.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
注意:实验完成后把餐巾纸放在旧报纸上
3、学生实验,老师巡回指导
4、交流
师:从刚才的实验中,你看到水往上“爬”了吗? 生:(略)
师:板书“爬”。怎样“爬”给描述一下 生:(略)师:这种现象神奇吗? 生:神奇。
师:板书“神奇的”。(暗示学生齐读课题)
5、研究水往上“爬‘的条件或原因
师:水能沿着餐巾纸往上爬,能沿着布条、粉笔、玻璃片往上爬吗?盒子里有材料,大 家试试。学生实验
交流(水在布条、粉笔、餐巾纸上都能往上爬,而玻璃片却不行。)
师:我们看到了水在布条、粉笔、餐巾纸上都能往上爬,而玻璃片却不行。为什么呢?
找找原因吧!(提示:比较各种材料的结构)
师:个别指导:把布条展开对着光看看,把餐巾纸撕开看看,把粉笔折成两半看看。师:你们有发现吗? 生:(交流)。
师小结:水之所以能够 “爬”上去,秘密就在这些小孔、小缝隙上。
如果玻璃片上也有孔隙,水会“爬”吗?──你有没有办法使玻璃片有孔隙? 生:(用两片合在一起)。为了节省实验时间,我事先已在玻璃片上贴了胶带,把有胶带的一面合在一起,玻璃片
之间就会有空隙,水会沿着缝隙向上“爬”吗?大家再实验一下。
生:实验,观察
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再一次证明了什么? 生:(水能沿着……)
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师做实验(在餐巾纸上滴一滴红色的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水向四周扩散)。
6、揭示“毛细现象”
师:水会沿着材料的孔隙往上爬,会沿着这些孔隙向四周扩散,科学上把水的这一神奇
现象称为“毛细现象”。什么叫毛细现象呢?科学家是这样说的。(出示课件3)齐读
7、应用
师:(出示课件4)没有下雨,墙根为什么会潮湿呢?你能用刚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个现 象吗?
师:(出示课件5)小明同学在写钢笔字的时候,一不小心,漏出的一滴钢笔水在本子
上,你认为怎样处理最方便最科学呢? 师:桌子上有水了,用毛巾抹一抹,这也是利用了毛细现象。毛细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请欣赏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过渡:上面,我们了解了水的毛细现象,其实水还有许多神奇的现象呢,想继续研究吗?
(二)研究“团结”的水
1、师:我为大家准备了一杯水,观察一下水面和杯口是否相平?如果往杯子里放2 枚 回形针,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 生:(预测)
师:你们估计放多少枚回形针水会溢出来?看谁猜得最准。学:(预测)
师: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2、实验指导(课件6)研究内容:“团结”的水 实验材料:一杯水、回形针。实验步骤:
(1)观察装满水的杯子,水面是什么样子。(观察时注意视线和杯子的口在同一个水
平面上)如果水面没有和杯口相平,用针筒加水,直到水面和杯口相平。
(2)拿出回形针放到杯里,每次只能放一枚回形针,直到水溢出来为止。(3)边放边数,能放了多少枚回形针,并观察水面的形状变化。
(老师强调一点,如果放10 枚回形针水没有溢出来,放第11 枚回形针水就溢出来,那 么,放回形针根数应该是10 枚)
温馨提示:为了保证实验效果准确,所有同学不能摇晃桌子,以防水溢出。(学生实验)
3、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4、交流:
师:告诉我,你们放入了多少枚回形针? 生:(略)
师:有没有同学观察过在放回形针之前之后,水面形状的变化?(指名说)水都超出了
杯口上面了,还没有溢出来,说明什么?(暗示:指团结的水)
生:(水很团结)
生:(表面呈弧形,好像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生:(水的表面有一种互相拉着的力)
5、小结、板书:表面张力(课件7)齐读
6、应用
(课件8)、(课件9)解释──草叶上的露珠是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成为圆球状,(课件10)解释──水黾在水上滑行是因为水的表面张力支撑。
三、总结
1、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水的哪些神奇之处? 生:会“爬”、──(水的毛细现象 生:会“团结”
第四篇: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神奇的水》教学反思
科学课不同于过去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的自然课,它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一门学科。科学素养应该包括必备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生活方式,还应该包括对科学探索的执著精神。
本单元,将有关水的学习置于生命之源的广阔背景下,不追求学科知识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而是强调探究过程中的体验,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水。本单元的重点不是教概念、记结论,而是从全新的角度认识水。
本课要求教师带领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表面张力、溶解现象、浮力、压力等神奇现象,并了解水的这些本领在生活中的应用。按照教材的课时安排为2课时,因此,我这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研究水的毛细现象和表面张力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以期达到学生对科学的热情及追求探索延伸至课外。
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通过观察、实验、制作等活动进行探究。
2、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探究结果,进行交流,并参与评议,知道对别人研究的结论提出质疑也是科学探究的一部分。科学知识
1、知道水有毛细现象,水的表面有张力。
2、了解毛细现象、表面张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细心观察,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
2、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事情,愿意与同学分享交流。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1、设疑导入,引起兴趣:
2、发现水的表面张力(1)发现水的表面张力(2)生活中的水的表面张力
3、发现水的毛细现象(1)自主发现
(2)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发现水会爬与材料有关对材料进行分析(3)验证假设
(4)全面认识,得出结论——验证水向四周扩散与什么有关
(5)认识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6)处理遗留问题——处理学生自主发现的较深问题或其他问题
4、整理用品、养成习惯
5、总结全课
三、本节课的亮点:
1、化深为浅,以师生合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会团结”“互相拉着”。
水的表面张力实验中,学生很容易发现水溢出前的形状,但要让学生理解“互相拉着”还是有些难度的。课前我也想过在学生发现现象后,直接告诉学生这种现象叫做水的表面张力,但总觉得有些抽象。课间学生的游戏给了我灵感,让我想起了自己儿时的游戏“跨大步”,其中游戏者的合作不正似概念中的“会团结”“互相拉着”吗?
2、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发现现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我最初提出让学生将直尺插入水中观察水是否会爬带有很大的即兴色彩。我想与其让学生发现水会沿着纸巾向上爬后,再让他们仔细观察纸巾,不如给他们设置一个疑问:水为什么不会沿着直尺向上爬?接着我提示学生思考两次实验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不变的条件是什么。由于改变的条件只有材料,所以学生得出水爬与不爬与材料相关就相对容易一些。再加上纸巾和直尺一软一硬,一个充满空隙,一个结构质密表面光滑,较容易对比,提出假设,这样学生提出假设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3、将名人名言通俗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所以学术上追求卓越的人一定要善于而且渴求和别人交换思想,集众家之长。我认为在课堂上将这句话稍加改变不仅能使学生认真听取别人发现,而且也激发了学生交流的积极性。今后总有一天学生能够看到萧伯纳的名言,我想那时他们大概也会想起这节课学科的某些片断吧。
四、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1、缺乏敏锐的洞察力,对一些有价值的细节没有充分利用。比如在学生汇报水的表面张力猜测与实验结果时,我没有抓住机会让实际放回形针数少的组分析少的原因;比如有个学生在汇报本组水的表面张力结果是,本应是“加满水后水的表面呈……水将溢出前水的表面呈……”,而这名学生却两句话都是“水溢出前的杯子……”我只顾让各组汇报结果,没有及时纠正学生叙述上的错误;比如学生处理溢出来的水的方法,其实正好利用了水的毛细现象,但在学生联系生活中的毛细现象时,我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
2、语言不够严密、准确、科学,没有做到字斟句酌,随意性比较大,针对性不强。
五、本节课留给我的启示:
1、科学课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师首先要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正如一句老话: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科学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并能对学生在课堂内外发现、提出的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进而培养学生单独或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爱科学,爱实验,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作为科学教师应该多组织学生做实验,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两点疑惑
1、上课前能否对学生进行一些美育熏陶。比如教师介绍一下所选音乐的名称、所在专辑、乐队,因为课后我听到学生说他很喜欢课前听到的音乐,但如果教师上课时对音乐作简略介绍,又可能会占用科学实验的时间。
2、科学课堂上能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比如表面张力的“张”字,本意、字形等对学生理解水的表面张力很有帮助的
第五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
《水》是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的第1课,主要有三个活动环节的内容,一是通过学生间交流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结合观察视频,能用网状图加以描述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二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辨别水和其他物质;三是给物质分类,让学生掌握物质分为固态、液态、气态。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教学设计
2.纸的吸水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与生命》课件
4.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5.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反思
6.小学三年级科学水教案
7.科学《水与生命》教学反思
8.科学活动《认识水》的教案
9.科学课件认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