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设计的要点
教学设计的要点
教学设计过程的模型规范了我们必须准备的内容,但是,仅仅有着内容并不意味着我们能够设计特别是实施出一节课好课,优秀教师关于教学的许多深入思考往往未必能够体现在教学设计文本中,但是却对教学产生重要影响。
这里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给老师们以建议。
(一)整体把握数学课程
所谓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就是我们的教学要有大目标意识,也就是随时随地想到我们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服务于数学课程目标,而数学课程目标又是服务于教育目标的,有了大目标意识,我们在面对一些问题的时候处理起来会更有高度、更从容。大目标意识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表现: 1. 用上位概念统领下位概念,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把每个知识点放在全局(至少是初中这一学段)内看,用上位概念统领下位概念,这是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内容的典型特点,比如,方程概念是 “一元二次方程”的上位概念,如果我们站在方程的高度看待一元二次方程单元的内容,学生解决问题可能会有更自由:
在学期末测试中,关于方程的数学问题正确率达到了95%,列方程的正确率为83%,这对于我们这样一所普通农村中学来说,成绩是非常令人瞩目的。
其中一道列方程的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面积为54平方厘米的长方形,将它的一边剪短5cm,另一边剪短2cm,恰好是一个正方形,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我的学生给出了多种解法,不但有人用一元二次方程,还有人选择了初中数学根本不讲的二元二次方程组和可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
解法一:设长方形的一边长为xcm,另一边长为ycm。
解法二:设长方形的一边长为xcm,另一边长为 cm。x-5=-2
令我欣喜的是,在列出这种并未学过的方程或者方程组后,同学竟然能够将它们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解决,这表明,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换位思考,我不断将自己的思维状态调整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上,确实帮助学生养成了利用已有知识和方法面对新问题的积极态度,也促进了学生知识的习得与思维、态度的同步发展,师生收获都很大。
2.整体把握学生的发展
所谓整体把握学生的发展包括两层涵义:
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完整的人而非单纯的数学学习者的身份出现的,这就需要我们不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学会了、会学了,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社会化过程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关注学生敏感的心,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调动学生,不断给予鼓励等等 二是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由于其认知结构与老师不同,面对一些问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与我们不同是正常的,比如,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归纳中,学生不能用教科书的方式概括法则,但是当他们说“象“-7+(+5)那样的怎样做”的时候,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把把握本质了,所以教师要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和善于发现的眼睛。
(二)选择合理的教学活动
选择合理的教学活动需要从三个方面考虑: 第一,把目标作为选择的根本依据;
到底用不用信息技术?到底选择哪个情境?到底要不要小组合作?在与老师们交流时,经常发现这些问题经常困扰着大家,产生这种困扰的原因就是未能把握教学设计的根本,若干个精彩的活动未必构成一节精彩的课,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不断决定、选择的过程,其依据就是教学目标。
第二,关注学生的个性与认知特点,不高估,更不低估: 同一个老师设计的同一个活动,在不同的班经常也会取得不同的效果,原因在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特点不同,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现实基础不好的看成是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希望产生的东西之所以没产生原因在于学生需要教师指导的内容多些。
第三,考虑教师的个人特点,切忌东施效颦:
不要忘了,教师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一员,因此,合理的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考虑教师个人的特点,借鉴甚至借用他人的资源多时明智的,但是千万不要随意移植他人的活动,殊不知,别人设计的活动是凝聚了别人的智慧与情感,体现了个人对问题的理解,而且经常具有高度的情境性,直接引用未必能够取得好的 效果,比如,有的老师照搬了别的老师的引入的阶段用的笑话,可是自身是一位不会讲笑话的人,讲完后,学生莫名其妙,教师也值得讪讪收场。教师中,有人风趣幽默,有人严谨内敛,有人经验老到,有人青春稚嫩,各自的特点是财富,要善于把自己的特点看成是优点,走出自己的道路。
(三)为学生留出位置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设计前要调查、了解学生,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另外,实施的过程中还要有随时调整的准备,我们充分对教学进行了设计,但是不要被设计束缚。案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在“二元一次方程组”单元教学的第一课时中,教科书提供了一个实际问题:
在新年联欢会上同学们组织了猜谜活动,并采取积分方法记分,每答对一题要得分,每答错一题要扣分。在猜谜活动中,王强答对了7道题,答错了3道题,共获得50分,李翔答对了8道题,答错了1道题,共获得62分,问答对1道题得多少分,答错1道题扣多少分。”这道题的目的只是引出二元一次方程和它的解的定义,并不要求解二元一次方程。
在张老师的教学实践中,发生了这样的一幕:
在给出问题后,学生经分析很快列出了两个方程:设答对一题得x分,答错一题得y分,则得到方程:
7x-3y=50,8x-y=62
接下来就有学生问:“这两个方程能像不等式组那样也列成方程组吗?”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顺势得出。
然而没想到学生接着提问:“二元一次方程组怎么解呀?”近乎一半的学生异口同声地问:“这个方程组怎么解呀?” 这并不是本节课计划教授的内容,但是面对学生的这种提问,老师及时进行了调整,说:“我们学习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大家试一试,观察一下方程的结构,能否找到解法?我期待着同学们的发现!” 接下来同学们就开始了对这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探究。让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竟然总结出了七种解法。
然后,老师感慨道:“这么多解法真好,我也学到了一些新方法,我真佩服同学们。这节课,同学们是我的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么多解法,能否归类?怎么归类?试着说说原因。” 经过讨论,同学们最后达成共识:
按照基本思路,可以将七种方法归为两大类,其中六种属于带入消元法,一种可利用减法消元方法。此时老师及时给出了每类方法的名字:加减消元法和代入消元法。
此时,一名学生可能受到加减消元法名称的启发后说:我能用加法消元解决这个题目,比减法消元法还要简单。老师请他给大家展示后,又问道:¡°通过他的解法,大家体会到如何选择消元方法了吗?学生们争先恐后答道:当未知数的系数相同时,用减法消元;当未知数的系数互为相反数时,用加法消元。老师追问:选择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学生形成的共识是:以计算简便为依据。
由于这节课出现了原教学计划若干节课的内容,所以,张老师随即调整了教学计划:
——案例来源:北京市密云县河南寨中学 张友红
这一案例中,当教师需要在自己的预设和学生下需求中做出抉择时,她选择了学生需求。教科书中,二元一次方程的解和方程组的解的概念是解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基础,需要在解二元一次方程前讲;然而,知识的产生过程也许与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加类似,解方程组与人们的现实有着更密切联系,伴随着解方程组问题的解决,方程组的解的概念自然会产生;经过这种调整,学生学到的内容显然变得更加丰富了,既有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技能,还有化归思想、求简的思想、分类思想等,实践表明,这样的学习事半功倍。
第二篇:教学设计要点
教学设计要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学什么知识)与技能(应用,方法)目标:知道(识别、理解)。。。,运用(通过)。。。,会求(判断、分析、推导)。。。(2)过程与方法:经历。。。过程,体验(发现)。。。方法的应用(如类比、分类讨论、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认识)。。。体会。。。,获得(提高,增强,形成,发展)。。。
2.重点:应该会的知识与方法-----从前面的教学目标里选
难点:主要是能力与运用方面,如:正确识别。。。或灵活运用。。。一般也从前面的教学目标里选
3.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试卷讲评课)4.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5.教学资源;多媒体 6.教学过程:(1)导入:
直接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知道。。。,这节课我们要学习。。。
间接导入;举一个现实生活中(或者是课本上的)与本节课所学内容相关的例子或现象或问题,引入本节课(2)教师板书课题
(3)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有哪些呢?第一是。。,第二是。。
(4)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页,自主学习第。行(段)到第。。行(段),解决以下问题(根据内容设置): 第一,什么是(同类项),举例说明 第二,什么是(合并同类项),举例说明 第三,(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性质)是什么 第四,课本第。页的练习
请同学们自主解答这些问题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也可以限定时间如10分钟等)
好。大部分小组已经讨论结束,第3小组的4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学习,讨论最热烈,值得表扬。我们就请第四小组的同学回答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这位同学回答的具体清晰。其他小组有不同答案吗?奥,第4组哪位同学请发表你的意见。恩,你的回答很精彩。下面老师就第。题的解答简要说明一下;
可以安排一个例题进行讲解,强调一下细节、关键处
之后,可以根据课本安排1—2个练习题进行巩固拓展。(请同学们再自主完成以下以下两个练习题,注意组内相互交流,有疑难可以举手问老师。我们请第1组的。个同学到黑板上解答。)
同学们已经做完了。我们一起看一下黑板上两同学的解题过程。请注意。。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步骤)
(4)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了什么知识与方法呢?请第5组回答一下。恩,其他组还有补充吗?好的。这可我们主要学习了。。(教学目标里的东西)
(5)今天的课后作业是课本第。页习题3的1至3题。请认真完成。(6)下课。
第三篇:关于“教学设计”的要点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晒出教学专业水平
一、教学设计的含义
教学设计,是教师基于课程标准,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专业行为。
教学设计也指这种专业行为所形成的系列文本。
对一个具体的教材内容,从课时角度说,因学生和教材不同会形成若干课时的教案。
二、要素及其设计要点
(一)、教学目标
简述学生在相应的学时中应达成的目标。建议:整体表述,但需蕴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1.目标,是预设的可感知、可观察、可检测的学习状态、行为及其学习结果。2.目标包含"三维",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目标来源于课程标准的把握以及学生分析和教材分析。
4.目标表述的语句:学生(可省略)+学习经历+学习结果(以学生为主语进行表述)
描述学科学习经历的词,一方面指向各学科共同的一些核心素养,同时各学科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语文,侧重在听说读写方面;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则侧重在假设、实验、求解、推论、建模等方面
学习的结果,可能涉及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不同领域。在表述时候,希望能选择相对应领域并具有确切内涵的词语。
表达认知水平的词: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表达情感水平的词:注意、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表达动作技能水平的词: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习惯动作、复杂反应、适应、创造。
以上科学术语有精准的含义,在具体表达时,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的词,但含义尽量清晰、准确。5.目标的陈述:建议条目式(1.---;2---;3---),内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但尽量整体表述,不要机械拆分。
(二)、教材分析
分析教材的特点以及教材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
1.教材本身的特点(在学科体系中分析所教内容的特点、地位及其作用)
2.教材的哪些内容和形式,能帮助达成教学目标(从教学目标达成角度分析所教学的材料)3.还需要对教材作怎样的教学处理(从教学过程的展开角度分析教学的材料)
(三)、学生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教学内容以达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1.学生的特点(该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
2.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础(具体所教学生学习该内容的基础)
3.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问题(具体所教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出现的障碍)
(四)、重点难点
简述教学重点及学生学习可能的难点。1.教学重点(学科视角)
2.学生达成目标可能的难点(学生视角)
(五)、教学过程
预设达成教学目标的若干活动。简要预设每个活动涉及的“教”与“学”的双边行为及学生经历。1.预设几个活动(1-3-5)
2.每个活动预设的主要行为和期待效果(主要做什么+期望什么效果)
3.预设师生活动的场景。(师+生;生+师)(是预设不是实录,主要给课堂留下动态生成的空间)
网站平台上“教学设计”页面截图
第四篇:教学系统设计要点
1)教学: 通过信息传播来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特定学习目标的活动。
2)设计: 为了解决某问题,在开发某些事物和实施某种方案之前所采取的系统化计划过程。
3)教学系统的含义:(ISD)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的一种理论和方法。4)教学系统的不同层次: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2课堂;系统
5)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1教学系统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桥梁性学科;2是一门方法论性质的学科;3一门设计理论学科;4一门规定性理论学科
6)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基础:1学习理论;2教学理论;3系统论;4传播理论
7)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包括:1加涅的“九一五矩阵”教学系统设计理论;2瑞格斯等人的精心加工理论(细化理论);3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及教学处理理论
8)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1语言技能;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9)教学设计模式的含义: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方式
10)从教学系统设计过程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有三类: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2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主要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简称主导主体模式)
11)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由于学习理论基础不同可分为:1基于学习主义学习理论(ID1)2基于认知主义学习
理论(ID2)【不同点:学习理论基础不同】 12)
ID1代表模式—肯普模式;ID2代表模式—史密斯,雷
根模式
13)
瑞格卢斯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框架:他以为教学系统设计就是教学科学,是规则性的教学理论,还提出关于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知识库的构想 14)
瑞格卢斯的细化理论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可操作的为策略
15)
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划分:1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2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策略;3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与策略 16)
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共同特征要素:1教学目标分析;2学习者特征分析;3教学模式和策略的选择与设计;4学习环境的设计;5教学设计结果的评价 17)
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3动机理论 18)
主导—主体(学教并重)教学系统设计是兼取以教为主教学设计方法,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两者有点基础上提出的,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相结合 19)
教学目标的含义: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习者通过教学后应该表现
出来的可见的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
20)
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控制功能;3激励功能;4中介功能;5测度功能
21)
布卢姆(认知主义)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析;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分类;3情感学习领域分类
22)
加涅的学习结果(目标)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23)霍恩斯坦教学目标分类: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4行为领域
24)
成人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机强;2注重教学效率;3实践经验丰富;4自律性,独立性强;5参与教学决策 25)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ABCD模式)A:对象;B:行为;C:条件;D:标准 例:提供10个图形C,二年级学生A能够识别哪些是长方体、哪些不是B,在10个图形中至少有8个被识别正确D。
26)学习者特征:一般特征:认知特征;认知能力;知识及起点能力 个性特征:学习风格;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
27)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2前运演阶段;3具体运演阶段;4形式运演阶段【建构主义理论代表人之一】28)认知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1感知运动阶段(0-1);2前运演阶段(2-7);3具体运演阶段(7-11);形式运演阶段(11岁及以上)
29)接受学习模式是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
30)赫尔巴特学派的五环节教学模式:1激发学习动机2复习旧课3讲授新课4运用巩固5检查效果
31)美国加涅的“九阶段”教学策略:1引起注意;2阐述教学目标;3刺激回忆;4呈现回忆材料;5提供学习指导;6诱发学习行为;7提供反馈;8评价表现;9促进记忆与迁移
32)典型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的(要素:1情景;2协作;3对话;4意义建构)33)典型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与策略的原则: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实现自我反馈;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习;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 34)三种自主学习策略:1支架教学策略(搭脚手架);2抛锚式教学策略(问题和情景);3随机进入式(多种途径和入口)关键词:脚手架、抛锚、进入 35)协作学习的概念:是指学习者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学习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36)常用的协作学习策略:1课堂讨论;2角色扮演;3竞争;4协同;5伙伴 37)研究性学习的含义:1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生活动;2狭义: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作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
途径,让学生自己通过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38)
学习环境概述:学习环境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一种动态的组合。39)
学习资源:支持教学的教学媒体,教学材料及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学习空间等。
40)
人际关系: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的人际交往。
41)
不同观点:1.学习环境是一种场所。2 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赖以维持的境况和条件。3 是各种学习资源的组合。4 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
42)
教学媒体:是指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标的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资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
43)根据媒体作用的感官可分:视觉型媒体;听觉型媒体;视听型媒体;交互型媒体‘ 44)乌美娜对教学媒体特征的鉴别:1表现力;2重视力;3接触面;4参与性;5受控性
45)教学媒体选择的依据:1 依据教学目标,2依据教学内容,3依据学校者特征4依据教学条件。
46)学习资源和工具的选择设计与开发
47)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财、物、信息等‘
48)学习资源可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49)数字化教学资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各种数字化教学素材,教学软件进而学习网站等
50)信息化教学资源:L-about IT 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L-fromIT 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L-with IT 吧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知的工具。
51)
学习资源设计的心理依据:1注意2直觉3记忆4概念形成。
52)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53)乌美娜对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功能的概括: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教学功能
5、导向功能
54)
教学评价的分类:按评价基准: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按评价功能: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安评价方法: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55)教学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价:
1、完整性和规范性;2可实施性;3创新性;
56)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评价:
1、教育性;
2、科学性;
3、技术性;
4、艺术性;
5、经济性;
57)档案袋评价:收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包括非优秀的但有代表性的作品,还有包括各种作业信息,考试信息,成长的反思,论文等。形成一个反应其成长足迹的档案袋。
第五篇:机械手教学设计要点
机械手的 PLC 的自动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机械手的工作原理。(2熟练运用梯形图绘制 PLC 程序。(3掌握利用辅助继电器的编程技巧。2.能力目标
(1知道每个辅助继电器的功能。(2知道定时器是如何定时工作的。(3培养学生单独接线、编程的能力。3.情感目标
先通过机械手动作的实验, 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带着兴趣, 主动地 去学习。为了使学生容易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先逐个分析每条语句的功能,最 后再整体讲解。
二、实验目的
1.掌握机械手的程序设计。
2.进一步加强对辅助继电器的理解和运用。3.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实验器材
1.FX2N-48MR 型的 PLC 主机 一台 2.机械手演示装置 一台 3.微型计算机 一台 4.编程电缆 一根 5.连接导线 若干
四、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现在科技发展越来越快, 在不久的将来机器人将代替我们人类工作 今天让我们大家也尝试着做一次科学家,让机器人用他们的机械手为我们搬运 物料。
2.学生思考
(1 常用开关和传感器有何区别?(2 输入、输出点怎样定义的?(3 机器人怎样搬运?分为几个步骤? 3.教师讲解
第一节课 :复习基本指令(定时器,辅助继电器,左移位指令;解答学生的思考题。
(1常用开关是点动控制的,如果传感器检测到物料相当于常闭的开关。(2输入点是传感器,输出点是执行动作。输入点:
检测光电传感器 X2 手臂伸出限位传感器 X5 手爪下降限位传感器 X10 手爪夹紧限位传感器 X11 手爪提升限位传感器 X7 手臂缩回限位传感器 X6 手臂旋转右限位传感器 X4 输出点: 手臂前伸 Y5 手臂下降 Y4 手爪抓取物料 Y1 手臂上升 Y3 手臂缩回 Y6 手臂向右转动 Y10 第二节课 :分析机械手的工作原理 首先考虑机械手的初始状态;按下启动按钮 X0,线圈 M10得电, M10常开触头闭合;当检测光电传感器检测物料 1S 后,手臂前伸;手臂伸出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下降;
手臂下降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爪抓取物料;手爪夹紧限位传感器检测到夹紧信号 0.5S 后;手臂上升;手臂提升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缩回;手臂缩回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向右转动;手臂旋转右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前伸;手臂伸出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下降;手臂下降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爪放开物料;手臂上升,手臂提升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气缸缩回;手臂缩回限位传感器检测到位后;手臂向左转动, 等待下一个物料到位, 重 复上面的动作,在分拣气缸完成分拣后,再将物料放入输送线上。
第三节课 :在学生理解了机械手的工作原理的情况下,绘制梯形图并接线。注意强调接线安全, 不能把接地和接电源的线接反了, 否则会引起器件的损 坏。
五、探究活动
结合职业中学的特点,多开展联系生活实际的实践课,使学生多学习PLC 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运料小车,十字路口红绿灯,抢答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