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本第10册第四组《桥》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3 00:00: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本第10册第四组《桥》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本第10册第四组《桥》教学设计》。

第一篇: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本第10册第四组《桥》教学设计

《桥》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跌跌撞撞‛、‚依次‛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简洁而丰富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体会灾难面前的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2.指导学生大致了解小小说的基本特点:语言简练,大量留白,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结尾出乎意料。

五、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本文写()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和儿子()了。

(二)细读课文,体会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学生汇报,教师出示句子。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2.通过减词对比读、批注读、合作朗读,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之大。

(三)品读课文,体会村支书的高尚品格。

1、学生自读自悟:结合环境描写,想想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并做批注。

2、学生汇报,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朗读文章,体会作者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老汉的高尚品质。师: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女: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师:木桥前,水已经没腿深了。

男: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男: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 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女: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师: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女: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男: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4、教师引导读,读出老汉的品质。

(他是多么镇定)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象一座山。

(他是多么果断)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他是多么不徇私情)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他也是伟大的父亲)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5、体会父子之间的爱,更深的体会老汉的品质。

父亲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父亲凶得像只豹子。(他是那么不徇私情)

父亲吼道:‚少废话,快走。‛父亲用力把儿子推上木桥。(他更是伟大的父亲)

6、师述: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7、生配乐诵读文章结尾。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

(教师揭示构思新颖,设置悬念,前后呼应。)

8、通过读文,你是否被这位英雄所震撼,那你想对这位老人说些什么?学

生汇报。

9、理解课题‚桥‛的含义。

教师小结:您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

您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四)升华情感,拓展读诗。感动,是溢满眼窝的泪,是泪中的微笑,是微笑后的幸福。感动,是心灵深处的共鸣。是刻骨铭心的永恒记忆。

它用‚爱‛做花蕊,用‚情‛做花瓣,用情与爱交织的‚泪‛,去浸润生命,润物无声……

六、教学反思

《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一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

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二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并做了批注。‚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

教学中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诉说心情,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

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如:语言表达不够简练,课文的高潮部分还欠火侯,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深入等不足以外,如果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描写洪水和大雨的句子的理解和感受,再来读这些句子,学生理解可能会更深更透,再读时那味道就不同了,那样让人感觉到是学生自己读懂的,不是老师强塞给的。‚若是把老汉的两次‘吼道’……挖得更深,读得更透些,学生对老汉不徇私情的领悟将更深更适。

第二篇:语文人教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5

《长城》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学习生字,新词。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播放长城录像)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作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打出字幕:远看)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长的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投影书上第一幅图)、由整体到部分、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唯一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篇:语文人教二年级上册《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2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能正确、工整、整洁地书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3、懂得要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要尊重别人。

教学重点:

1、认识9个生字,正确、工整地书写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和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懂得尊重别人。

教学准备:

1、挂图。

2、学生做动物头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异入

1、(出示课件画面:大森林里,动物们集合在一起,狮子在王座上讲话):小朋友们看,动物王国的大王-狮子现在要宣布一个重要决定,你想来听听吗?

2、放录音:(第一自然段)

3、你愿来做裁判吗?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来看,看谁能成为新首领吧!板书课题。

4、我们快来宣布一下比赛开始,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

1、用你喜欢的方式快来读读课文吧!

2、成果汇报:

(1)谁来考考大家?(出示生字)a、认读。

b、用好办法解决难记的字。(2)读课文,评议。(3)质疑。

三、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找学习伙伴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随机板书:猫头鹰、袋鼠、猴子)

2、狮子在开头和结尾分别宣布了两个决定,仔细读读狮子的话,看看狮子的两个决定有什么联系。(前面说“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后面却说:“不用再往下轮了”;这是因为他认为猴子已经做得最好,并且已经得到了动物们的拥护)。

3、自选一段话,仔细体会角色的特点,把角色说的话读好。比如猫头鹰的话要读出他的神气。

(1)个人准备后,四人小组交流读

(2)上台演示,其它同学做评判,指导朗读。a、“猫头鹰”一组:猫头鹰的话(神气)议论纷纷

发散思维、想象,表演说 叫苦连天

b、“袋鼠”一组:“激动的说” “直摇头”:大家会想些什么?

c、“小猴子”一组:大家为什么会担心?(先出示本组表演)

4、出示句子“语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读到这,你有什么问题吗?(1)为什么欢呼?(2)指导表演、读

(3)哪个小裁判来宣判结果?

(4)万兽之王-狮子和大家的宣判结果一样,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课文最后一段)指导朗读。

5、大家想不想完整地表演一下这个小故事?学生台上表演。

6、假如让你当一个星期的“万兽之王”,你准备怎么做?

7、教师小结:懂得尊重别要。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

1、观察字贴,认识生字。

2、通过组词巩固。如,惊弓之乌、车轮、星期日、第一、任务、娇惯、形式、郑州。

3、让学生自己读读生字卡片,再互相考考是否都认识。教师用开火车等方式检查。

4、写字指导。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较多。如,“令(少点)、直(少横)、期(多横)、轮(右边写成仓)”等,这些都应提醒学生注意。指导把字写好时,可有重点地

指导。“之”的书写,要注意:点不宜太小;横撇的撇一定要写直;捺要写平。“第”字的竹字头要写小些,整个字体不能太长。“轮”字的车字旁要写窄一些。四个左右结构的字,两部分要紧凑。

5、学生书写,师及时个别指导。

三、实践活动

1、读读写写:

神气极了 荡来荡去 立刻 喊起来 可怕极了 跑来跑去 立刻 欢呼起来 ____极了 __来__去 立刻 ________

2、假如让你当班长,你准备怎样做? 板书设计

21、从现在开始

猫头鹰

叫苦连天

袋鼠

直摇头

小猴子

欢呼

第四篇:十册第四组教学设计

《第四组》教学建议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1~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4~5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口语交际与习作3~4课时,回顾与拓展2课时。

本组教材共有4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

《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年仅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这4篇课文有散文、有小说,内容生动、人物鲜明,表达了作者丰富美好的情感;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各具特色。比如,《再见了,亲人》将抒情叙事相互交织,感情真挚强烈;《金色的鱼钩》先倒叙,再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清楚了鱼钩的来历,并通过具体的事例,赞美了老班长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革命前辈的怀念之情;《桥》在环境的描写上、语言的使用上(精练、干脆)以及文章的结尾都极具特色,这其中蕴含着作者丰富、强烈的感情。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这些生动感人的故事的同时,思想受到感染熏陶,情感得到陶冶升华,感受到人物心灵的美好和品质的高尚;二是要引导学生懂得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为口语交际和习作的教学做一些准备。

教学本组教材,要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另外,入选的4篇课文篇幅较长,可通过本组教学,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下面以《再见了,亲人》一课为例谈导语的设计:

师:(板书:亲人)同学们,一起读读这两个字。(生齐读)

师: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生:爸爸,妈妈。

生:爷爷,奶奶。

生:姑姑,姨姨。„„

师:这些都是跟你有亲缘关系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呢?

生:在生活中,有血缘关系的人才能称为“亲人”。

师:那么,从血缘关系上来看,朝鲜人民是不是中国人民的“亲人”?

生众:不是。

师: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再见了,亲人》(边说边板书:再见了)这篇课文,却把朝鲜人民当作了我们中国人民至亲至爱的亲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师:同学们,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中国人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一起并肩作战,终于打败了美帝国主义。随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分批撤出朝鲜。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今天,就让我们穿过长长的时空隧道,回到四十年前的朝鲜,去感受一下中国人民志愿军跟朝鲜人民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动人情景吧!

本教例有三个特点:

1、巧设悬念:

先让学生说出你有哪些亲人,接着让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归纳出“亲人”的定义,最后来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反诘。随着引出课题,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急于从课文中寻找答案的热情与兴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2、突出重点:

引出课题,设置悬念,处处突出“亲人”一词,这就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基础。三,激发感情。教者用一段充满感情的话语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调动学生的内在感情,让孩子们准备用“心”去感受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这样,就给整堂课定下了基调。

《口语交际·习作四》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讲述的故事感人肺腑,闪烁着人性善良、精神高尚的光辉。那可歌可泣的事,那令人震撼的情,深深地触动着人的心灵。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和作文的训练,一是继续让学生从看到的、听到的或者是亲身经历过的令人感动、使人难忘的事情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理念】

本组教材是围绕“感动”这一专题展开的。因此,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是本组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组教学的延伸。本案设计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口语交际与习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整合的教学思想。首先,口语交际课重在交流,既可以引导学生谈谈自己了解到的感人故事,也可以谈身边发生的感人的故事,还可以谈自己获得的感受和启发。注意拓宽学生的思路,广开言路。习作教学则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进行自由表达,并在作后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水平。【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学生看到的听到的或者经历过的感动的事,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并感受人与人之间令人感动的真情。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习惯,做到表达时有条理、有感情;在听他人说话要认真,有耐心。

3、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选一件令人感动的小事记下来。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感情要真实。【教学重点】

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完整清楚的叙述出这件感动或难忘的事。【教学难点】

善于表达,说话有顺序,条理清楚,有重点。【课时安排】

3课时。【课前准备】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背起父亲上学》电影。【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激发情趣

感动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的心湖会不断地因一些人和事而荡起阵阵涟漪。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景令人潸然泪下,草地上的老班长为小战士而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故事感人至深,在生死关头,无私无畏、舍生忘死的老支书形象让人久久挥之不去,而6岁的小瑞恩为梦想不懈努力的决心让我们每个人为之动容。

我们的身边,时时会发生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让我们感到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你们看,一个五六岁的男孩,用他稚嫩的双手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洗脚水,要给妈妈洗脚。(观看电视公益广告)再看,一个穷苦的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背着病患的父亲去上学。(投影书中图片)当我们被一幕幕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也正一次次得到洗涤。

二、拓展思路

1、像电视广告中这样的令人感动的故事还有许多许多。古今中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你都知道哪些?

2、指名回答,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而感动。

3、小结:

一切真善美的事情都能触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为之震颤。

三、互动交流

1、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你是否经历过让自己感动的事呢?想一想曾经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中,哪些深深地触动过你的心灵,令自己特别感动,难以忘记。从这些事情中选出一件最使你感动的事情,认真回顾事情的经过,要把事情的经过想清楚、想具体,然后再想一想应该怎样讲述,才会打动别人。(学生自由练说)

2、指名回答,其他同学当记者,现场进行“答记者问”。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说清楚受感动的原因。

(请个别同学讲述,教师作指导,属指导性讲述。)

3、在小组里说说感动的故事,然后推选其中说得最好的一位同学参与集体交流,评选出最让人感动的小故事。评选条件:把感动的事件说清楚,说具体;表达时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句通畅。

4、集体交流,注意评价。

四、教师总结 第二、三课时(习作)

一、谈话揭题

从同学们上一节课的讲述中,老师知道你们在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经历过一些让自己深受感动的事情,可是我无法完全分享咱们班的每一位同学记忆中精彩纷呈的感人故事。这样吧,把你们那精彩而具体的,最令人感动、难忘的事写下来,老师就全知道了。我们今天就来进行一次习作《记一件令人感动的事》。(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

1、看了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⑴ 这是一篇记事的文章。

⑵ 应把自己的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2、课文中又告诉我们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呢?

(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选择生活中所发生的令人感动的事,包括难忘的事。要求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感情真实。)

三、指导构思

1、回忆从这组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2、想一想自己准备怎样写,才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

四、独立试写

学生独立习作,教师巡视,重点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学生。

五、讲评修改

1、按这次习作的重点讲评:

请学生把自己写的片断展示出来,读后请同学评一评,哪里写得好?哪里还可以改进?

2、自评自改,小组互评互改。

六、布置作业

将修改好的习作认真誊抄到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四》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日积月累”

1、自由读“日积月累”词语。

2、小组中交流哪些词语自己会认识,让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成语中产生亲近感。

3、再读课文,按自己的方法把词语进行归类:

⑴ 比较适用于形容和平时代的精神。

⑵ 比较适用于形容战争时代得精神。

⑶ 比较适用于形容坚强意志的成语。

⑷ 比较适用于形容思想境界方面的成语。

4、再次诵读。

5、开展“小组故事会”活动:

⑴ 自由选择文中的三个成语,讲述自己熟悉的历史名人或生活中的劳动者的故事。

⑵ 小组要评出“故事大王”,推荐参加全班“故事大王”比赛。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成语接龙游戏好吗?

2、看来同学们积累的成语还不少。大家一定知道不少成语,都来源于生动的历史故事。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3、齐读课题。注意“程”是后鼻音,“门”是前鼻音。

三、初读故事,概括

1、自由读。思考: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用一两句话把“程门立雪”的故事说明白:

提示:用上“谁和谁”、“为了„„”、“结果”、“后来,杨时成为„„”

3、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杨时和游酢为了解决疑难问题,冒着大雪赶到程颐门前,当时老师正在午睡便站在门外等候,等老师醒来,他俩已成了雪人,后来,杨时成为一个著名的理学家。)

4、想象程颐醒来后看见门外的两位“雪人”会说什么?

四、总结廷伸,课外拓展

1、齐读第二段。

2、“程门立雪”现在多用来称赞什么精神?

3、速读全文,找出从哪些地方看出杨时尊敬老师?

4、全班畅谈班级中尊敬老师的典型事例。

5、有感情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

2、继续收集成语故事,与同学互相交流。

第五篇:【教学设计】《穷人》(语文人教五四学制六上)

《穷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穷人》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全课思想内容有以下两个重点:

1、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赞颂穷人富于同情心、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课文里没有一个“穷”字,然而穷人的生活却直击我们的内心;课文里也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孩子多、生活十分艰难的桑娜家里,这就更感人至深了。桑娜抱回两个孤儿后,作者细致地描写她紧张、担忧、矛盾的复杂心理活动。造成桑娜内心矛盾的客观原因,就是桑娜一家的生活十分艰难,而收养两个孩子,无异于在极为沉重的生活压力上,再增加一个包袱。然而最后桑娜夫妇还是做出了收养的决定。作者在叙述这个故事时,没有拔高人物,而是真实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娜夫妇没有说一句豪言壮语,然而他们那种善良、淳朴的美好心灵,却深深地感染着读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重点词句,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人物崇高的人格魅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读书方式,投入情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珍视学生阅读过程中个性化的理解。

2.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写法上的特点。(通过抓住对环境、人物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列夫托尔斯泰的图像。)

1.师:他是文学史上的泰斗。他的作品语言质朴,大多反映劳动人民的穷苦生活,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生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写的一篇小说——《穷人》。

2.板书课题。

3.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地从作者简介导入本课,人物的图画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字词:熄 揍 熬 舒适 轰鸣 顾惜 蜷缩 忐忑 倒霉 喃喃 忧虑 湿淋淋 心惊肉跳

指名读,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回答:课文讲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将课文分成三部分,并考虑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渔夫的妻子桑娜在寒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出海打鱼的丈夫回家。

第二部分(3—12自然段):讲桑娜出门探望丈夫是否归来,顺便去看望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然后忐忑不安地继续等待丈夫。

第三部分(13—28自然段):讲渔夫回家得悉西蒙死去,主动提出收养孤儿,夫妻俩的想法不谋而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分四步:第一步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词语,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再在特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形成个人独特的阅读感受;第三步默读课文,概

括大意,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第四步分段并概括段意,使学生对课文的层次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作者的叙述脉络,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为进一步研读文本做好了铺垫。

三、研读文本,感悟人物品质

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心地太善良了。)渔夫和桑娜心地善良,他们有着一颗金子般的心。我们仅仅了解故事的梗概是不够的,大作家托尔斯泰用他的生花妙笔细腻传神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这需要我们仔细地去品味,去欣赏。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悟主人公精神的高尚,同时领略大作家托尔斯泰高超的文学才华。

(一)研读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看看除了知道桑娜在等待丈夫出海归来这件事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2.交流。

(1)渔夫和桑娜十分勤劳。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出示: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先写了屋外,再写了屋内。)

师:室内的描写是围绕哪个词语写的?(课件将“温暖而舒适”变红。)师: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什么样子的?.你认为应该怎样理解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 这所谓的“温暖而舒适”是靠什么取得的?

师:这段文字中渔夫和桑娜的勤劳,作者是直接写出来的吗?(不是。)是怎样写出来的?(是通过室内外环境描写表现出来的。)

教师告诉学生:这种不直接描述人物特点,而是通过环境来烘托的方法又叫侧面描写。(2)桑娜家境非常贫穷。

桑娜的家境贫穷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

师边读边提问:

师:沉思”是什么意思?桑娜家境贫寒是通过对桑娜的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心理。)师:“勉强填饱肚子”是什么意思?

师:这“勉强度日”的生活是靠什么来维持的?

小结:这段文字以桑娜的心理描写的方式表现了桑娜家境贫穷,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知,桑娜的家庭生活只能说是勉强度日,而这种勉强度日的生活也是靠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不停地劳作才得以维持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书发现作者在叙事的过程中通过环境描写写出了桑娜、渔夫的勤劳和他们家境的贫寒,有利于进一步感受人物的美好心灵。

四、课后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五、板书设计

穷人

屋内外环境描写 渔夫和桑娜的勤劳 桑娜的心理描写 家境贫穷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桑娜的勤劳和家庭的贫困,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桑娜一家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呢?她和渔夫又是怎样解决这个难题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加深感悟

(二)研读第二部分

过渡:在这些穷苦的渔民身上有这样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桑娜推开门,看到了令人揪心的一面——

1.读课文第8自然段

(1)通过品读句子,感悟西蒙的善良和她身上伟大的母爱,以及桑娜对西蒙的关心。(2)学生发表读书感悟。

【教学意图】这一环节主要研读西蒙家境和她的特点,既要让学生感到她家境值得同情,揭示桑娜救助她孩子的心理动因;同时让学生认识到西蒙是个很善良、很爱孩子的伟大母亲,对下文桑娜品格形成衬托。两个层面的感受,都为学生深度研究语言文字奠定了厚实的情感基础,同时通过感情朗读达到熏陶效果。

2.读课文8-12第自然段。

过渡:面对西蒙惨死的场面,桑娜会怎么做呢?

(1)找一找桑娜的表现,体会她的心情,从而感悟她的品质。

(2)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A.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B.对这句话你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C.教师引导理解。

为什么说“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桑娜抱回孩子的那一刻她经过了深思熟虑吗?她考虑到自己这样做是舍己为人的善举吗?那么是什么驱使她这样做了?(善良的本性。)

“非这样做不可”什么意思?(应该而且必须这样做。)为什么在桑娜看来“非这样做不可”?

(3)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桑娜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说明了桑娜怎样的心情?

你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从这里你认为桑娜是怎样的一个人?(桑娜是一个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人。)C.你对这段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5)理解省略号的作用。

(引导学生探讨省略号的作用:心情紧张,心理活动时断时续,不是很连贯,很有条理。)(6)指导朗读。(师范读、学生个人读,集体读)

(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7)学习作者的写作特点。

(通过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设计意图】从桑娜的语言中去体会她抱回孩子时毫不犹豫的举止动作。着重理解桑娜抱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情,但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最能突出桑娜美好的心灵,最能表达桑娜复杂、矛盾、忧虑不安的内心世界。

(三)研读第三部分 师过渡:

桑娜未经丈夫同意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她内心忐忑不安,自家的生活已是朝不保夕,再加上两个孩子无疑是雪上加霜,渔夫回来后是如何表示的呢?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13—28自然段,思考: A.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 B.在这部分文字中你对桑娜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C.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从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手段刻画人物?(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

(2)你对桑娜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谈一下对22至24段的看法。)

(3)当渔夫得知西蒙已死留下两个可怜的孩子,他是如何表示的? 学生读后出示: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

等他们醒来。”

自由朗读,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人?

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A.“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从渔夫的表情变化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B.“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C.渔夫同意收养西蒙的两个孩子,意识没意识到这样要加重负担?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熬”字说明了什么?这里可以看出渔夫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坚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D.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渔夫的美好心灵。

【设计意图】仍然关注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让学生抓住人物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加深对桑娜的认识,体会到渔夫善良、坚强的美好品质。

四、回归整体,体会课文的表达特点

师:通过认真阅读,同学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善良及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在课文前部分通过室内外环境的描写表现了渔夫和桑娜的勤劳,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交待了渔夫一家贫穷的家境,通过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理活动表现了桑娜的善良,最后通过人物的对话进一步刻画了渔夫的美好形象。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交待桑娜贫穷的家境?(凸显人物品质。)2.如果没有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体会心理描写的作用:真实感人,合情合理。)

3.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法上受到什么启示?

4.通过学习课文,你对托尔斯泰有何认识?

5.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设计意图】回归整体,品评作者组织材料的别具匠心,进一步领略作者高超的文学才能。

五、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续写《穷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想象、续写,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和理解。

六、板书设计:

穷 人

桑娜 渔夫

态度坚决(神态、语言、动作)

忐忑不安(心理)

勤劳 善良

西蒙(伟大的母爱)

教学反思:

略。

下载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本第10册第四组《桥》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本第10册第四组《桥》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组 教学设计

    第四组 编排这组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

    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第三次全教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小学语文人教一到六年级学的所有积累运用

    小学语文人教一到六年级学的所有积累运用 第五册 积累•运用一(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不可以已。温故而知新。 学......

    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五年级上册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章)教学设计 学校:永兴教师:庞卓婕授课时间:2010年9月6日至9月17日 单元(章) 我爱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总课时数 10—14 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教 材......

    北师大版第10册《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11、12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教材以主题图的形式,从生活中的物体引出长方......

    初二语文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理解灵魂生活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2、提炼概括文中事例,学习选择典型事例从不同角度来论证观点的方法;3、品味周国平概括生动的语言,学习用概括生动的语言来叙......

    第四组“细心观察”整组教学设计

    第四组“细心观察”整组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材文本解读 本组教材紧扣“细心观察”这个专题,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花钟》、《蜜蜂》、《玩出了名堂》,1篇略读课文:《找骆驼》,1......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组教学设计(五篇范文)

    生活是一本书,是一本有着丰厚知识的书。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太过关注书本学习而忽视了对生活的观照。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学问需要我们细致地体会。凡是,善于阅读生活这本书的人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