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第一篇: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苏州赋》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课文的有关字词。

2、适当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4、感受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赋”的特点。

2、通过读课文,体会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的主题理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民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里的“苏”就是苏州,一个能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王蒙到那里去欣赏一番。(板书题目)

“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2、学生读课文,理清的思路。

引出苏州

介绍苏州

赞美苏州

3、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小组交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这就是苏州。

2苏州,还是苏州吗?3苏州更加苏州!4苏州是永远的。结合内容,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的感情线,把紧凑地串联在一起。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的忧伤与愤慨。

齐读课文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补充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苏州遭到破坏的原因。同时也明白遭到破坏和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还有人们的心灵。

5、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

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苏州的腾飞

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反问与排比

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探讨的主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结:赞颂了苏州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由衷喜悦。当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同学们可以继续探讨。

7、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通过我们看到了,重点不是描写,而是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这也就是“赋”的特点。作者借用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

8、学生讨论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9、总结: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新颖,有创意,运用大量的修辞增强的表现力。

0、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搜集苏州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赋

苏州的文化

由衷的喜悦和礼赞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第二篇: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

《苏州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有关字词。

2、适当介绍与本文有关的“文化大革命”的背景,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文的主题。

3、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4、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1、初步了解“赋”的特点。

2、通过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言风格,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3、文章的主题理解。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

民间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这里的“苏”就是苏州,一个能与天堂相媲美的地方该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家王蒙到那里去欣赏一番。(板书题目)“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2、学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引出苏州 介绍苏州 赞美苏州

3、学生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小组交流)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这就是苏州。2苏州,还是苏州吗? 3苏州更加苏州!4苏州是永远的。结合文章内容,思考这些句子的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小组交流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这几句很好的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文章的感情线,把文章紧凑地串联在一起。它包含了作者对苏州辉煌腾飞的喜悦与自豪,对苏州遭到毁灭与伤害的忧伤与愤慨。齐读课文相关段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补充文化大革命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苏州遭到破坏的原因。同时也明白遭到破坏和不仅是城市的容貌,还有人们的心灵。

5、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

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反问与排比 阅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6、小组探讨文章的主题。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结:赞颂了苏州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苏州走出文化大革命的阴影,得到恢复和发展的由衷喜悦。当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的思考,同学们可以继续探讨。

7、回到我们开始的问题,“赋”在文中是什么意思?通过文章我们看到了,文章重点不是描写,而是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这也就是“赋”的特点。作者借用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

8、学生讨论文章在结构和语言上的特点。

9、总结: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新颖,有创意,运用大量的修辞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0、作业:1课后练习一、二。2搜集苏州的相关资料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 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赋 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由衷的喜悦和礼赞

第三篇:8、《苏州赋》

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

苏 州 赋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有关字词。

2、初步了解“赋”的特点。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3、感受文章的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教学流程:

一、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王蒙,当代作家、研究员。1934年10月生于北平(现北京),祖籍河北南皮龙堂村。文化部长、中共中央委员,现任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

文学创作以小说为主,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发表长篇小说7部,中、短、微型小说集10余部,古典文学研究3部,旧诗集一卷,新诗集二卷,并有英语、维吾尔语的译作。王蒙19岁创作的处女作《青春万岁》至今一再再版,经久不衰。《我的人生哲学》、《青狐》轰动一时,深得好评。

2、关于“赋”

“赋”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本文重点不是描写,而是极力地铺陈,进行议论和抒情。这也就是“赋”的特点。作者借用这一古文体,把他的思想感情淋漓酣畅的抒发了出来。概括来说,它的主要特点是:

陈述铺叙 多方面叙事 大肆渲染 使用多种修辞 极尽赞美 由衷喜悦

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1、作者是怎样引出苏州的?

2、介绍了苏州的什么?

3、最后对苏州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

二、小组讨论:

4、文章写了苏州哪些方面,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回答。

当堂训练:

4、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⑴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⑵苏州的街道,宁静的幻梦。()⑶石径好吟诗,帆船应入画。()

5、“是塔是桥,是寺是河,是诗是画,是石径是帆船是假山。”这句话中的“是诗是画”能不能放在最后?为什么?

6、“她太小巧,太娇嫩,太优雅,她会使见过严酷的世界,手掌和心上都长着茧的人不忍去摸她碰她亲近她。”“她”指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课内阅读

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苏州的歌曲,不设防的温柔。苏州的园林,恬美的诗情。苏州的街道,宁静的梦幻。而苏州的企业和企业家,温雅的外表下包含着洋溢的聪明生气,这一切都是怎么发怎么留存的?也怎么样经历了那大起大落大嗡多灾多难的时代。

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在我们的生活里,苏州式的古老、沉静、温柔已经变得越来越陌生。而大言欺世、大闹盗名、大轰趋时的“反苏州”却又太多了。苏州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混合体。苏州是一种珍惜,是一种保护,对于一切美善,对于一切 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建设创造和生活本身的珍惜与保护。也是一种反抗,是对一切恶的破坏的无声的反抗。虽然,恶也是一种时髦,而破坏又常常披上革命的或忽而又披上现代意识的虎皮。我真高兴,七年以后,我有缘再访苏州。我们终于能够平静下来,保护苏州,复原苏州,欣赏苏州,爱恋苏州了。我们终于能珍重苏州的美,开始懂得不应该去做那些亵渎美毁灭美的事情。在历史的惊涛骇浪和汹涌大潮当中,在一个又一个神圣的豪情与偏狂的争闹之中,在不断时髦转眼更替的巨轮与浪头之中,苏州保留下来了,苏州复原了,苏州在发展。苏州是永远的。比许多雷霆万钧的炮声更永远。

7、“苏州的刺绣,沉静的创造。苏州的菜肴,明亮的喜悦”你能仿写一句吗?

8、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短句,你觉得这样写好吗?为什么?

9、文章中还写到苏州的企业家,好像跟这篇文章没什么联系?可以不写吗?

10、“苏州更是一种文化历史现实未来的混合体。”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苏州是文化和历史合起来的一座城市。

B、苏州的历史悠久,苏州的文化源远流长,苏州的发展更是欣欣向荣,体现出作者对苏州的珍爱。

C、写出苏州的文化历史是未来的发展

11、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12、作者笔下的苏州你喜欢吗?为什么?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第三部分:

19、(2005年沈阳试题)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家电商场以优质的商品和周到的售后服务,赢得了 的信誉。(2)对于“一宫两陵”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倍加。(3)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60年了,这场 令人无法忘却。A、美好 爱护 灾害 B、良好 爱护 灾难 C、优美 珍惜 灾难 D、良好 爱民 劫难

20、(2005年扬州试题)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清秀旖旎的瘦西湖风光令国内外游人流连忘返。

B.为了在科技比赛中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同学处心积虑,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航空模型。C.为了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一套令人赏心悦目的《安徒生童话》邮票。

D.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有识之士提醒人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

21、(2005年盐城试题)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山是静的,海是动的。山是呆板的,海是活泼的。从天边微波疯潮地直卷到岸边,触着崖石,更欣然地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①如同病牛一般。

②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③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④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

A.②①④③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参考答案:

1-3引出苏州 ← 园林

①悠久历史

②飞速的发展 介绍苏州 ③复古的成就

④深厚的文化

⑤园林、美食、刺绣

礼赞苏州 由衷的喜悦←苏州变化大

4、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反问与排比

对比

初次造访:城市名胜失修、人心失去自信,疲劳忧伤、强颜欢笑 七年以后:恢复昔日光彩、各行迅速发展,万分感动、由衷喜悦 作用:强调苏州变化的巨大,为礼赞蓄势

反问:7段结尾两句 “是…吗?” “会…吗?” 9段五个问句 “还能…吗” “会不会…”

10段四个问句 “能不…吗?” “还有…吗?” “还能…吗” 作用:语势强烈,感情充沛 排比、对偶

作用:语句整齐、具有对称美和节奏美 参考答案;

1、略

2、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大的波浪。

3、王蒙《青春万岁》

4、⑴排比、拟人⑵比喻⑶对偶

5、不能,放在这里体现了句子的对仗工整。

6、苏州,用第三人称,更能表达作者对苏州的喜爱。

7、略

8、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地写出了我对苏州的喜爱。

9、不能不写,苏州景美,人更美,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苏州的喜爱。

10、B

11、苏州未来的更美好。

12、略 13.苏州人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此种特点是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同时,“退隐文化”在一个时期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14.C(市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不能代表苏州文化的主流,绣品和园林不是市井文化的产物,文中也并没有论及市井文化这一内容)15.陶渊明在侧《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他的归隐思想。16.园主人试图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17.A(苏州人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不是退隐文化)18.细致、温和、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19、B 20、B

21、C 北苏镇中八年级语文学案

编辑;参考答案:

1-3引出苏州 ← 园林

①悠久历史

②飞速的发展 介绍苏州 ③复古的成就

④深厚的文化

⑤园林、美食、刺绣

礼赞苏州 由衷的喜悦←苏州变化大

4、教师归结:苏州的历史 苏州的腾飞 苏州的文化 苏州的园林艺术 苏州的刺绣和佳肴

反问与排比

对比

初次造访:城市名胜失修、人心失去自信,疲劳忧伤、强颜欢笑 七年以后:恢复昔日光彩、各行迅速发展,万分感动、由衷喜悦 作用:强调苏州变化的巨大,为礼赞蓄势

反问:7段结尾两句 “是…吗?” “会…吗?” 9段五个问句 “还能…吗” “会不会…”

10段四个问句 “能不…吗?” “还有…吗?” “还能…吗” 作用:语势强烈,感情充沛 排比、对偶

作用:语句整齐、具有对称美和节奏美 参考答案;

1、略

2、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形容连续不断(多指话多);大的波浪。

3、王蒙《青春万岁》

4、⑴排比、拟人⑵比喻⑶对偶

5、不能,放在这里体现了句子的对仗工整。

6、苏州,用第三人称,更能表达作者对苏州的喜爱。

7、略

8、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更加生动地写出了我对苏州的喜爱。

9、不能不写,苏州景美,人更美,更能体现出作者对苏州的喜爱。

10、B

11、苏州未来的更美好。

12、略 13.苏州人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有着细致、温和、柔韧的特点,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容易满足于已有的一方天地,缺少一种开拓与冒险的精神。此种特点是由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形成的。同时,“退隐文化”在一个时期主导着当时的文化潮流,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14.C(市井文化和隐逸文化不能代表苏州文化的主流,绣品和园林不是市井文化的产物,文中也并没有论及市井文化这一内容)15.陶渊明在侧《桃花源记》一文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表现出他的归隐思想。16.园主人试图在深巷之中高墙之内,营造出一片“无车马之喧,而有山川林木之野趣”的“优美闲适而与世相隔的境地”。这也是一种“退隐文化”的体现。17.A(苏州人文化心态的深层源泉不是退隐文化)18.细致、温和、柔韧的心态、习性和生活的方式与开拓、创新的精神结合在一起。

19、B 20、B

21、C

第四篇:冀教版八上第二单元《苏州赋》学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苏州赋》学教案

学习目标:

1、适当介绍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使学生对十年浩劫的情况有所了解。

2、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文章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使用。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航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雷霆万钧 老趼 强颜 拙政园 时髦 佳肴美点 惊涛骇浪 .......把你认为还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字词整理下来:

2、知识储备

“赋”是什么意思呢?它有两种解释,一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的篇幅抒情说理的;二是从《诗经》中概括出的赋、比、兴三种写法之一,是陈述铺陈的意思。同学在读课文时注意理解它在这里的意思。

苏州在江苏的南部,是一座历史名城,以园林著称,据说圆明园就是从这里的园林设计中精选建成的。、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时间是1966-1976整整十年。苏州在此期间遭到毁坏。

4、请你找几幅苏州的风景图

5、请你熟读课文理清线索

本文是按照(引出)苏州------(介绍)苏州------对苏州的(礼赞)这样的顺序来写的,试着划分好文章的结构。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写景散文,重点不在描写上,而在(议论和抒发感情)上。

二、交流研讨

(一)导入:(1分钟)

民间早就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能和天堂对举的人间城市苏州有着怎样的魅力呢?作家王蒙把我们带到了经历十年浩劫之后重又焕发青春光彩的苏州。现在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交流预习导学(4分钟)

字词由小组间互相检查或教师挑重点检查;

2、3部分可先找同学读一读,然后由课下搜集资料的小组进行补充;

4、5由各小组展示交流。)

(三)朗读(10分钟)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可以每小组选派一名朗读不错的同学进行接力朗读,朗读前教师从语速、语调、重读、感情、抑扬顿挫等方面加以指导,朗读后师生进行点评。)

(四)研讨重点,理解课文(20分钟)

1、默读课文1---3段看文章是通过写什么引出苏州的?突出苏州什么特点?写法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苏州以园林著称,园林是苏州的特色,通过写园林引出苏州。突出苏州园林的多和景观丰富。写法上连用九个是字,通过排比修辞,以及精确凝练的语言,将园林中的景物推至读者眼前,这里有实景也有虚景。)

2、读课文6——11段,思考课文赞颂了苏州的那些特点?

(歌颂了苏州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后苏州的飞速发展,修复古城的成就,苏州今天的太平盛景,深厚的文化积淀,苏州的园林艺术,苏州的佳肴美点,苏州的刺绣等。)

3、最后一段说“苏州是一种诱惑,是一种挑战,是一种补充”,你怎样理解?

(诱惑是指苏州不同寻常的美丽,挑战是指苏州令人吃惊的变化,补充是指苏州传统风情对现代生活的影响。)

4、反复读课文,找出抒情议论句,说说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议论抒情句略,感情:表现作者对过去毁灭美亵渎美的行为的愤懑与不平,对苏州恢复美丽,进一步发展的由衷的喜悦与礼赞。)

5、本文采用了多种修辞,请多找几处带着感情朗读,说说其精妙之处?(反问 语势强烈,感情充沛 ;排比对偶 语句整齐,具有对称美节奏美 ; 互文语言灵活,意义更充实。)

6、这篇散文重点不在描写,而在议论与抒发感情,那么文章结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试着总结一下。

(结构方面:文章按照引出苏州、从多方面介绍苏州、对苏州进行礼赞这样的顺序来写,结构严谨,层次清楚。语言方面:首先,用语大胆,富有创意;其次,极尽铺陈,大肆渲染;第三,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方法,富有表现力。)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生命赋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颤。

④早春,当冰尚未完全消融、万物尚未苏醒的时候,柳树的枝条还是铁灰色,可如小米粒般的新芽已经顶着严寒冒出来。它就是报春的最早的使者,万木峥嵘的自然之春就是从它开始的。

⑤当柳芽发出不久,在棉花地里,可以看见棉芽冲破柔韧的壳子,一个个钻 八年级语文学教案上册第二单元

编写人

王志敏

出地面,遍地都写着两个字:突破。

⑥麦收过后,麦地里新播种的大豆,不几天工夫,从薄薄的透明的外衣中露出茁壮的一点胚芽,探头顶破地表,满地像是用五线谱写成的生命第一乐章。它预示着,也开始演奏着一部生命交响乐:活泼泼的胖乎乎的豆苗,无边无际的宜人眼目的豆绿色波浪,成熟的金黄色的小山。

⑦我害怕见花蕾。特别是那种已露出一点亮色,将要绽开的花蕾。我一看见它,就如痴如醉,就完全被它吸引,不顾一切地去做生命瑰丽峰巅的想像:经过长久的默默经营、吮吸、积累,所蓄积的全部精华、神采、光辉,就要在一刹那间展现,这是怎样激动人心的时刻!恰如刚刚构思好一篇十分得意的文章,将要展纸挥笔的当口,也恰如自己崇拜的球员,在终场前得到一个绝佳的射门机会,即将起脚攻入致胜一球的那一刻,我有时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⑧我还有一个执拗的习惯:好在贫瘠的荒凉的山间沙漠流连。岩间石缝中生长的斑痕累累千扭百弯的怪柏奇松,荒漠中的一株或一丛“沙打旺”或骆驼草,石板上的一片黄绿浅灰的苔藓,我都向它们注目。这些景象剥落了我热烈的情感,凸现出严峻的理性,它们并不可怜,我是敬仰它们!

⑨这是怎样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它们全都生长得很顽强,很自信,很精神!外在的温度、湿度、肥沃度等条件,对它们都不重要;它们几乎全靠自己内在的生命力。如果条件再恶劣一点,别的茂盛的生命可能化为死亡的尘埃,而它们却能依然故我,生机盎然;如果条件好一点,那它们该是一副怎样的葱茂!

⑩还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吗?

⑾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

1、文章④至⑦段所写的“细微不显眼的事物”有 柳芽、棉芽、豆芽、花蕾(每空1分,共4分)

2、文章第⑦段“我害怕见花蕾”这句话中,“害怕”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分)

我即将看见花蕾时既激动惊喜又紧张不安的复杂心情。(意思对即可)

3、第⑧段中,对奇松怪柏、苔藓、骆驼草等,作者为什么说“它们并不可怜,我应该敬仰它们”?(3分)

因为它们生存条件极端恶劣,(1分)却仍保持着顽强、自信和坚忍不拔的生命追求,(1分)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1分)(意思对即可)

4、将画线的句子换成“世上再也没有比生命现象更瑰丽更丰富的了”,你认为好不好?为什么?(4分)

不好。因为画线句是反问句,更能强化对瑰丽丰富的生命现象的赞美之情;并能引起读者思考、回味。5.文末“有幸获得一次生命,就让生命庄严地展示吧”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要点:①要珍视生命或“要尊重生命”。②要顽强追求或“要努力展示生命光彩”。(抓住一个要点陈述,意思明确,言之成理,就得分)

第五篇:《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阿房宫赋》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一”“焉”“之”“流”“走”等的含义和用法。

2、了解体会作者对秦亡的原因的看法,以及文章的写作目的。

3、了解唐代文赋的特点及与骈体文的区别。

4、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词语用法与作者观点。

教学难点:骈散结合的特点。

教学方法:赏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知道“赋”的大体特点。赏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孟子曾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能覆舟。”这些至理名言道出了颠扑不破的真理:国富民强必以民为本。秦王不爱其民而大肆奢侈以致亡国的事实,在后代的著作中多有论及。在唐代,杜牧又在《阿房宫赋》中两次提起,为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解读这篇赋。

二、解题

1、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文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署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文学上主张“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强调文章形式要为内容服务。文、赋、诗皆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2、背景。

阿房宫,秦宫名,故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工程浩大,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杜牧此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自称有讽喻敬宗“大起宫室,广声色”之意。

3、赋。

“赋”是古文中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形成于汉代,盛行于六朝。多用铺陈夸张手法,极尽渲染之能事,语言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辞藻华丽,富有文采,称为骈赋。唐宋时,它已经爪尖散文化,句式参差,长短不齐,多以散代骈,押韵也比较自由,人称“文赋”。

三、指导自读课文1、2两段。

1、诵读指导。

明确:要求反复研读三遍。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仔细自读,着重点是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自读完后,教师对一些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进行点拨;第二遍,借助教师提供的内容提纲仔细自读,着重点是弄清两段各自的内容层次,读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遍,借助教师提供的韵脚轻声朗读,着重点是通过朗读体味文辞的优美和骄散兼行的和谐韵律,读完后,指导学生回答“思考和练习”第三题。

2、关于重点词语和疑难语句的点拨。

①重点词语。

明确:“廊腰缦回”——“缦”的本义是没有文来的帛,又通“慢”,“慢”有“宽缓”、“迟缓”等义;这句的“缦”,注释为“索绕”,是由“宽缓”义引申而来,下文“缦立远视”的“缦”,注释为“久”,是“迟缓”义的引申。“回”,注释为曲折。按“回”,《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它的本义是“转”、“掉转”(“回车叱牛牵向北”),引申义有“旋转、回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曲折、迂迎”“回转、返回”(“碧水东流至此回”)、“取回、拿回”(“添酒回灯重开宴”),等等,要仔细分辨。

“钩心斗角”——课文用的是它的原始意义,与现在用作成语的意思有别。在文言中也常用来指写作中的巧思,如:“近时诗家咏物,钩心斗角,有突过前人者”。

“矗不知其几千万落”——“落”,注释为“座”、“所”是由“院落”义引申为建筑单位的量词。

“妃嫔媵嫱”——“嫔”(pín)和“嫱”都是宫中的女官名,地位低于“妃”;“媵(yíng)”指陪嫁的人,把它与“妃、嫔、嫱”并列,是用来足成四音节词语。

“辇来于秦”——“辇(niǎn)”,本义是手挽的车,秦、汉后特指君后所乘的车,这里用作动词。

“尽态极妍”——这里的“尽”和“极”是互文,都是“尽量、极力”的意思。整个词语是指用尽心思使姿态美好,用尽一切办法使容颜妍丽的意思。按“尽”,《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掌握的实词,本义是“空、没有了”(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引申义有“完全、全都”(秦地可尽王也)、“尽量、尽可能”、“到尽头、到顶点”(林尽水源)、“死”(转侧床头,惟思自尽),等等,要仔细分辨。

②疑难语句。

明确:“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这两句历来解说纷簇,但都难令人满意。由“暖响”引起“春光融融”的感觉,由“冷袖”引起“风雨凄凄”的感觉,这是一种“通感”的现象,这样来理解是大家同意的。但舞袖为什么用“冷”来形容?联系下句看为什么会“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有人回答第一个问题,说用“冷袖”,是因为古人常用“舞袖”来咏“雪”,或用“雪”来“舞袖”,如:“舞袖回雪,歌声遏云”(舒元舆诗句);“据似飞燕,袖如回雪”(张衡诗句)。这很有道理,但联系下句看,仍难说通。我的看法是,前一句的“歌台”、“舞殿”和“暖”、“响”,实际上均为互文见义,写“歌”时同时包括“舞”,写“舞”同时兼指“歌”。后一句的“气候”,不是现代汉语的“气候”,在古代常用来指“节令”,或用来指环境气氛(均见《辞海》)。这两句合起来,意谓:在一个宫中,正在演奏欢快的歌舞,在另一宫内,则正在演奏凄冷的歌舞,这就给人一种“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节令不同或环境气氛有异的感觉。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这一句,课本无注。“绿云”,比喻头发黑而密,古人常用它来代指妇女的美发;“扰扰”,这里是“镣绕”的意思;“晓鬟”指“晨妆”,“鬟”是一种环状发髻。为什么用“绿”来形容头发,因为古代训诂学有一条辗转相训(解释)的原则,“绿”与“青”、“黑”可以辗转相训。“绿嶂百重,青川万转”(吴均句),“绿”和“青”是同一种颜色。不用“青云”,而用“绿云”,能给人一种更美的色感。

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四、研习第一段

1、补充解释。

①六王毕,四海一 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 而:表顺接的连词。北、西:名词作状语。走:达。

③各抱地势 抱:适合,随着。

④盘盘焉 焉:……的样子。

⑤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落:量词,座,所。

⑥复道行空 行空:横跨半空。

⑦不知西东 西东:互文见义,指各个方向。

⑧歌台暖响 响:声响,指歌声和乐声。

⑨而气候不齐 而:然而。气候:天气(风雨晴雪),指情况。齐:相同。

2、本段主要写什么?分几层来写?

明确:本段主要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六王毕”四句)写秦统一的气概,阿房宫的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

②第二层(从“覆压三百余里”到“不知西东”)从全景到本体构筑,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宏伟瑰丽。其中“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两句,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雄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广、高。自“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到“高低冥迷,不知西东”,就广、高两方面作进一步的描写。

③第三层(从“歌台暖响”到段末)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歌舞之盛,衬托出阿房宫的宏大宽广。

五、分析第二段

1、补充解释。

①辞楼下殿 辞:离开。下:走下,名词作动词。

②辇来于秦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③朝歌夜弦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夜晚。弦:名词作动词,弹弦,奏乐。

④为秦宫人 为:成为。

⑤绿云扰扰,梳晓鬟也 绿云:黑发。

⑥雷霆乍惊 乍:突然。

⑦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动词,往,到。

⑧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金玉珍珠。

⑨齐楚之精英 精英:出类拔萃的人。

⑩金块珠砾 块、砾:名词作动词,当土块、当石子。

2、第2段主要写什么?内容可分为几层?

明确:第2段写阿房宫的美人和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本段内容可分三层。

①第一层(从“妃嫔媵嫱”到“为秦宫人”)接上文,点出那些供秦始皇享乐的歌舞者,乃是六国的“妃嫔媵嫱,王子皇孙”。同时又回应“六王毕,四海一”说明歌舞者的由来。

②第二层(从“明星荧荧”到“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通过六组排比句,写宫人梳妆打扮,既表现了他们的悲惨命运,又揭示了秦始皇的骄奢淫逸。

③第三层(从“燕赵之收藏”到段末)承上歌舞之盛,美人之多,进而写珍宝之富。由写人的被欺压转而写物的被践踏。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领略了杜牧的华美的语言,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文章才有望增华。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赏读第三、四段,欣赏文章结构,把握整体思路;比较阅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名篇《阿房宫赋》历来受到人们的高评。“至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元·祝尧《古赋辨体》),“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文章不仅有严谨的结构,而且还有绚丽华美的语言。这优美的语言既有堆红叠翠的亭台楼阁,又有百姓的叹息,宫女的啜泣,帝王的呵斥,戍卒的呐喊。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欣赏这优美的语言吧!

二、指导自读课文3、4两段

这两段难度不大,要求用略快的速度研读。具体进程是:第一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读,读完后教师提出若干词语、文句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略作点拨;第二遍,默读、轻声朗读、断续朗读均可,边读边体味结构思路和表现手法,读前教师提示用韵情况,读后教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学生解答,并略作点拨。

关于词语、文句的考查和点拨:

“锱铢”、“庾”、“九土”、“独夫”、“举”、“族”——这些词语,文言中常用,课本中均有注释,要牢牢记住。其中“锱铢”、“庾”要注意写法;“九土”,即“九州”。用“九州”代指中国,源出《尚书》中大禹治水后巡行天下,分天下为九州的记载。“独夫”,语出《孟子》,特指众叛亲离的残暴君主;“族”,作“灭族”解,是封建时代的一种严刑。

“一人之心,天下人之心也”——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意,言生活得好的心理,自己如此,全天下的人又何尝不这样。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纷”,多;“纷奢”合用,指豪华、奢侈。“念”顾念。按“念”,《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重点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思念”,引申为“念头、想法”、“惦念顾念”等,这两句是紧承上句具体说明。

“南亩”——即“田亩”。语出《诗经·七月》:“洗彼南亩”。注家谓古时农田多在南面向阳之处,以后文言中就常用“南亩”代指“田亩”。

“架梁之椽(chun)”——指在屋梁上的承瓦木条。注意“椽”的读音和写法。

“管弦呕哑”——“管弦”,管乐器和弦乐器的合称,古诗文中常用来代指音乐。“呕哑”,形容乐声嘈杂聒耳。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暇”的本义是“闲空”,文言中常用“不暇”来表示“来不及”。“哀”,哀叹、悲悼。按:“哀”《文言常用实词表》列为本课应注意掌握的实词,本义是“悲哀、悲伤”,引申为“怜悯、同情”(“君将哀而生之乎”)、“哀叹、悲悼”。4个“后人”均指秦亡以后的人,但第三个“后人”是指另三个“后人”更后的人。后一个分句,含蓄地警告唐敬宗,如不以亡秦为鉴戒,将使更后的人来哀叹他的自取灭亡。

二、赏读第三段

1、补充注释。

①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心:心意,意愿。

②秦爱纷奢 纷:多,繁华。

③人亦念其家 念:顾念。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 奈何:怎么,为什么。

⑤多于南亩之农夫 于:比。南亩:田间。

⑥多于周身之帛缕 周:全。帛缕:借代衣物。

⑦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攻占。

2、分析第3段的内容和层次。

明确:本段由描写转向议论,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共分三层。

①“用之如泥少”以上为第一层,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

②从“使负栋之柱”到“日益骄固”为第二层,用六组比喻句排比,尽情地揭露了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写出了郁积人民胸中的愤怒和仇恨。

③最后四句是第三层,写了三件史实:“戍卒叫”写陈涉、吴广起义,“函谷举”写刘邦破关,“楚人一炬”二句写项羽火烧阿房宫。它们共同表现了貌似强大的秦王朝在人民起义的怒涛中迅速土崩瓦解灰飞烟灭的可耻可悲下场,突出了人民的巨大力量。

四、赏读第四段

1、补充注释。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名词作动词,族灭。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使:如果。爱:爱护。

③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递:传递。为:做。

④谁得而族灭也 得:能够。

⑤秦人不暇自哀 哀:哀叹。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2、分析内容。

①“呜呼”一词用在段首,有什么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呜呼”之后的四句话说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呜呼”一词领起全段,表现了作者对历史教训的沉痛感触,加强感情色彩,起到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的作用。“呜呼”之后的四句话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

②“嗟夫”后用假设语气要说明什么?

明确:“嗟夫”后用假设语气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

③“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句中的四个“后人”,各指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明确:第一、二、四个“后人”指秦以后的人,包括作者当时的唐统治者,第个“后人”指唐以后的统治者。这句话提醒唐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

④作者认为六国与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请一句话概括本段段意。

明确:原因都是不爱其民。段意是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五、欣赏文章的结构

1、根据内容,文章可分为几大部分?它们之间是怎样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什么关系?(结合“赋”的特点)

明确:文章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2段)是叙事,第二部分(3、4段)是议论。“赋”的特点在于“体物言志”,即铺叙事情,抒发情志。因此说,两部分之间是铺事与写志的关系。铺事是写志工的基础,写志是铺事的目的。

2、文章的第3、4能否对调?为什么?

明确:两段之间不对对调。第3段感慨是由第1、2段宫殿的奢华与人民的贫困对比中引申出来的。第4段的议论则穿透了历代封建王朝改朝换代的表面现象,直逼其压迫人民掠夺人民的本质。“眼光”更深远,将一千年前的“史实”与千年后的“现实”联系起来,生发成一条规律。

3、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

明确: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巧妙。先写阿房宫的排场建筑及如云美女,暗示着秦统治者的荒淫和奢侈,并暗示着他们的前途。再写秦的纷奢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托出如火山即将爆发的形势。最后写秦不以六国为鉴,终于自食其果,那么当时统治者如不以秦为鉴,又会有什么结果呢?环环相扣,真可谓“笔所未到气已吞”。

六、比较阅读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明确: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七、课堂小结

读一篇好文章,总是唇齿留香,《阿房宫赋》就这种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好文不厌百回读,希望同学们课后反复诵读和咀嚼,模仿运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文章的主旨在于借古讽今。作者要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向唐的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因此,作者一开始先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极写阿房宫的非凡气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着写阿房宫里的望皇帝幸临的美人和弃掷逶迤的珍宝,揭露秦朝统治者奢侈的生活,下文的议论设下埋伏。作完了这些必要的叙述和描写后,再由描写转为议论,指出阿房宫兴建及秦人奢淫的生活与秦国灭亡的内在因果关系,显示出作这篇赋文的本意。最后再以慨叹作结,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朝统治者发生警告。结构图:

原因 第一段(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建筑 第二段(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

结果------第三段(议):失掉民心,迅速灭亡

借鉴------第四段(议):爱民保国,免踏覆辙

下载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上《苏州赋》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上册《草》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雁雪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除课本注释外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3、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动作描写......

    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八上《想北平》优秀教案 《想北平》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

    教案八上《蜡烛》

    《说屏》教案 编号:八(上)第3课备课人:陆军审核人: 包科领导:日期:2011.9. 3 教学目标 1、 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2、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3、体味......

    愚公移山 八上 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

    八上教案目录

    八年级上册教案目录《七律·长征》2课时 《长征·组歌》2课时 《老山界》2课时 《草》2课时 《长征·节选》1课时 《第一单元测试》1课时 《枣核》1课时 《最后一课》2课时......

    蝉 八上 教案

    《蝉》教案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

    八上比较级教案

    Unit3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The First period 课型: speaking writing & listening 方法: 多媒体教学 目标: 了解并初步运用形容词的比较级,能简单地描述人物外表......

    八上教案2012.95篇

    序号:1-2 备课时间 8月31 日 课时: 两课时 课题:七律 · 长征 备课人:陈祥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