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国胃口教学设计 王丽红
《法国胃口》教学设计
乃林中学
王丽红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把握要点,提取精要,从而梳理出法国餐食文化的发展历程
2、通过品读作者的语言来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情感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精要及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胃口”一词及借助于文中的词语来品读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生读文章,处理字词并读熟课文
二、默读课文并理解做好旁批
三、根据自己的旁批及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来书写初读感受
四、初读感受写好后,自己读并修改
在这一课时内可以将余秋雨的《行者无疆》一书的“自序”的内容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对于本文有更深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在《行者无疆》一书的序言中,作者写道:在欧洲漫游期间,惊讶不多,思考很多。惊讶不多的原因,是我曾经花费多年的时间钻研过欧洲从古希腊开始的历史文化,几乎已经到了沉溺的地步。我在心里早就熟知的那些精神老宅,那些神圣长髯,那些黄铜般的哲言,那些被黑色披风所裹卷的诗情。但是,这一切在以前都是风干了的记忆碎片,现在眼见它们衍伸成一种综合生态弥漫在街市间的时候,我不能不深深思考。
那么,本文当作者面对着法国的美食的时候,又思考了什么,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作者为什么不是写法国美食,而是法国胃口?在本节课是,我们一起从文本中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二、交流初读感受
班级中点四到六名学生来读他们所书写的初读感受,教师及时给予点评并进行总结。
三、文本研读:
1、教师出示问题,学生带问题对文本进行梳理
问题:本文介绍的法国美食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的演变和发展?梳理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回答。(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进行标划。提示学生注意文中表示时间或是时间变化的词语)
问题明确:
从历史看,罗马人战胜高卢(排场和胃口融为一体)十六世纪这个家族与法国王室通婚(从排场上升到精致)革命(法国美食的兴起)
一九九○年发动了一个“唤醒味觉运动(美食文化进一步成为一种国际现象)教师总结:作者的文字一步步向我们展示了法国餐食文化的发展,让我了解到了法国那精致优雅的餐食竟然经历过一个拥有排场、拥有胃口的时期。
2、析读“胃口”
作者在题目中提到法国的餐食用到的是胃口,文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文字在谈胃口,请大家迅速标划文中提到胃口的部分,看一看在这里作者提到胃口是在表达什么样的内容。
学生标划中自然而然地会发现文章在三到六段中提到的是胃口,而自第七段后则是美食。
(在这一部分分析过程中自然引出文中的第七段的过渡作用,即作者将法国的餐食文化由胃口一词而转变为美食,从而引导学生分析作者在这用词的转换间所流露出的情感)
3、品读词语
文中除了“胃口”一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外,还有一些词或句子也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标划出你能体会出的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直接发现文章的结尾,有明确表明作者情感的词句,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析读“居然藏得下乐师、雕得出喷泉。十分壮观却十分粗蛮,那口味其实很难说得上。” “大谈特谈”“风卷残云”“期期艾艾”“天荒地老”等词句,同时,第一自然段也借助于两位美食家来展现法国美食在世界上的地位。这些内容教师可视时间情况引导学生去品读分析一下。
教师总结:本文从文体而言,是一篇随笔散文,所表述的内容没有特定的主题,灵感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是对于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现象等从而引起的感想。那么结合余秋雨这位大家的这篇文章,我想我们会想到更多或是学到更多,在介绍一种习俗或一种文化的同时,将我们的感想与态度融入其间。
四、作业布置:
学生介绍自己家乡的一种风俗或是一种习惯,在介绍过程中适当融入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与认识。
第二篇:《比的应用》教学设计——王丽红
《比的应用》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方法。
3、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题中所给的比,掌握各部分量占总数量的几分之几,能熟练地用乘法求各部分量。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复习旧知
1、同学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什么是“比”,那么,如果我现在告诉你“数学兴趣小组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5:4,从这组比中,你能推断出什么信息呢?”(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自由发言。
2、追问:你还可以从中推断出这个兴趣小组的男生和女生可能各有多少人吗?
3、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书P49例二:
2、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目中要分配什么?是按什么进行分配的?(分配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按1:4进行分配。)
3、问:“浓缩液和水的体积1:4”,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在500ml的稀释液,浓缩液占1份,水的体积占4份,一共是5份,浓缩液占稀释液的,水的体积占稀释液的。)
500毫升稀释液 1545浓缩液 1份
水 4份
4、你能求出两种各多少ml吗?怎样求?(引导学生进行解题)
① 稀释液平均分成的份数:1+4=5 ②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继续解答。
5、展示学生做题方法: 方法一:①总份数:4+1=5 ②每份是:500÷5=100(ml)③浓缩液有:100×1=100(ml)
④水有:100×4=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有400ml。方法二:①总份数:4+1=5 ②浓缩液有:500×=100(ml)
③水有:500×=400(ml)答:浓缩液有100ml,水有400ml。
6、如何检验解答是否正确呢?(检验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体积;二是把求得的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写成比的形式,看化简后是不是等于1:4。)
7、归纳按比例分配的做题思路:
(1)①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每份是多少。③求出各部分的量。④答题并检验。
(2)①根据比先求出总份数。②求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③运用分数乘法列式计算,求出各部分的量。④答题并检验。
三、学生试做: 书P49做一做第1、2题
1、某妇产科医院上月新生婴儿303名,男女婴儿人数之比是51:50。上月新生男女婴儿各有多少人?
2、学校把栽70棵树的任务,按照六年级三个班的人数分配给各班。一班46人,二班44人,三班50人。三个班各应栽树多少棵?(引导学生弄清题意后,问:题中要把70棵树按照什么进行分配?着重使学生明确要按照一班、二班、三班的人数的比来分配,即按46:44:50来分配。)
(订正时说说解题时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四、巩固提高:
45151、有一块试验田,周长200米,长与宽的比是3∶2。这块试验田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2、书P51-5:用120cm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五、小结:
说一说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疑惑吗?
第三篇:新张红丽-《声声慢》教学设计2014.7.11
《声声慢》教学设计
单位:甘肃省嘉峪关市第一中学
姓名:张红丽
地址:嘉峪关市河口西路1号 邮编:735100
《声声慢》课案设计
嘉峪关市一中
张红丽
知识与技能: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学会从意象入手鉴赏诗词。
过程与方法:
1.诵读法。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2.讨论法。找出意象,品味意境。分组讨论各个意象的感情意义,归纳出本词的主旨,从意象中体悟作者凄凉、落寞、孤寂、愁苦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形象,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重点难点:
重点:背诵默写,感悟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掌握艺术手法。难点:准确体悟作者的情思,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依靠单向的支配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要开放性、启发式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
本课以歌曲《月满西楼》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再用诵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探究分析物象、意象及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归纳主旨,体悟感情,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月满西楼》歌曲,欣赏歌曲可以拉近同李清照的距离,把学生引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
二、回顾旧知:
请同学自己介绍李清照及其作品,老师可以稍作补充。
三、品读
1.听录音,正音,标断句 2.生自由品读
3.个别学生起来朗读 4.教师范读
四、探究讨论——共同讨论 1.全词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愁
2.作者为什么这么“愁”?请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来说。
明确: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时著名学者,母亲王氏也是擅长诗文。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是位才华出众的女词人。十八岁嫁给太学士赵明诚为妻。早期生活优裕,夫妻和谐,情趣相投,家庭美满,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公元1127年,金人的铁锤砸烂了京都汴京的琼楼玉宛,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1 高宗赵构仓皇南逃,重新立国,史称南宋。李清照夫妻二人也被迫逃离山东青州故乡,辗转南渡到建康(今南京市)。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被金兵洗劫一空。
公元1129年8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
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孤身一人的李清照同南渡的难民一样,到处流亡。还曾被人诬陷通敌,险些入狱。再后来,清照随身携带的凝聚了他们夫妻两人毕生心血的十余车金石古玩书画,也在颠沛流离的逃亡途中丧失殆尽。
晚年的李清照无儿无女,孑然一身,始终居无定所,饱尝了颠沛之苦、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哀,最后在杭州凄然死去,确切死期竟无人知晓,足见清照晚年之孤独凄凉。
终上所述,我们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所以作者心中的“愁”包含着: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3.词人是如何抒发愁情的?
明确: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意象)
4.直接抒情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
②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
赏析——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后人评价:
“自然贴切”,“无斧凿痕”(张端义),“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于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梁衡)。
运用叠词,多角度写愁:
寻寻觅觅————动作——寻而不得 冷冷清清————环境——毫无生气 凄凄惨惨戚戚——心境——凄凉悲苦
内容上:奠定全词感情基调-——哀婉、凄凉、愁苦 结构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音乐美 赏析——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表面是对愁欲说还休,实则倾泻无遗
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5.间接抒情(写景):找出词中的意象
明确【意象】:淡酒、急风、秋雁、黄花、梧桐、雨、黄昏
五、学生活动——分组讨论
1、这些意象是怎样表现“愁”的?(这些客观物象隐含的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相关意象的诗句?总结出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感情。
把学生分为6组,每组指定一个小组长把学生想起来的诗句及结论记下来,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然后请每组代表来说,其他同学补充。①【酒】淡酒
为什么说是淡酒? 明确:因为酒淡,所以“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不住秋风的寒意?这一层寒意来自天气,使词人感到透骨彻心的寒冷?并非酒淡,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心,自然也就觉得酒味淡,这是一种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了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先让生思考回答一些关于酒表示愁情的诗句。后师明确:
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淹《苏幕遮 》 2.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北宋-晏殊《浣溪沙》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4.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5.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魏晋-曹操《短歌行》 6.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北宋-范仲淹《渔家傲》 8.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唐-杜甫《登高》
10.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北宋-柳永《蝶恋花》
结论:酒——愁的象征 ②【雁】
什么作者看到大雁如此伤心?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一剪梅》
明确:1.雁声凄惨,惹人哀思;
2.鸿雁可传书,而昔日传书人安在?触发亡夫之痛。
3.北雁南北,词人也是从北方流落南方,忆及国破家亡之苦。
有关诗句: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2.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
3.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陆游《夜归》
4.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 6.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代高适《别董大》
7.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8.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唐代贺朝《从军行》
9.十月边塞寒,四山江阴积。雨雪雁南飞,风尘景西迫。--唐代崔湜《塞垣行》 10.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唐代李廓《送振武将军》
11.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唐代李益《春夜闻笛》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③【黄花】 有关诗句:
1.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2.黄花委落,堆积满地,可知当日开放之盛;今日憔悴凋零,正如过往的欢乐,欢娱越盛,今日之悲哀与追思越深。
3.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4.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
结论: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④【梧桐】
1.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谚》
2.初闻一叶落,知是九秋来。《司马光.孤桐》
3.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宋.张炎.清平乐.孤桐》
4.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5.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晏殊..采桑子》 6.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晏殊.清平乐》
7.酒阑人散草草,闲阶独倚梧桐。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晏殊.清平乐》 8.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9.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10.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11.斜日更穿帘幕,微凉渐入梧桐。多少襟怀言不尽,写向蛮笺曲调中,此情千万重。《晏殊.破阵子》
12.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晏殊.撼庭秋》 13.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不明出处》 14.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不明出处》
15.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 煜《相见欢》
16.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⑤【风】晚来风急——急风
1.大风起兮云飞扬。——汉 刘邦《大风歌》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 柳永《雨霖铃》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 志南《绝句》
4.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百鸟飞回。——唐 杜甫《登高》
5.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唐 严武《军城早秋》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 王之涣《凉州词》
7.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史记·刺客列传》
8.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
9.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 贺知章《咏柳》
10.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晏殊《蝶恋花》
11.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宋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12.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冯延巳《谒金门》
13.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宋 陆游《钗头凤》
14.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 崔护《题都城南庄》
15.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 李商隐《无题》
结论——瑟瑟秋风,摧花落叶,惹人愁思。
【雨】【黄昏】留作家庭作业。
六、小结: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通过秋景秋情的描绘,抒发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天涯沦落的悲苦,具有时代色彩。在结构上打破了上下片的局限,全词一气贯注,着意渲染愁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形象地抒写了作者的心情。下文“点点滴滴”又前后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全词一字一泪,缠绵哀怨,极富艺术感染力。
七、当堂作业——写一写,练一练(灵活安排,如时间不够改为说话)1.用本词中出现的意象写一段表现女子相思的语段,不少于200字。
2.用李清照的诗句串写一段表达忧愁的语段,不少于200字。
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这样一段话:“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改还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要求教师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为了实现这些目的,一定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仅仅是依靠单向的支配灌输,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特点,要开放式、启发式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和发现创造能力。
本课以歌曲《月满西楼》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李清照诗词的意境,再用诵读法、讨论法引导学生交流已知,自主鉴赏本词,培养自己独特、细腻的情感及审美体验,合作探究分析物象、意象及意境,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归纳主旨,体悟感情,陶冶自身情操。
在诗词导入后,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说出他们所了解的李清照,教师做简要补充。然后进入文本,先放录音让学生自己体会诗词当中的感情,再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自读体悟,然后请个别学生来朗读,教师给以指导,在学生读完后,我说了句“你们读得太有感情了,我也忍不住想要挑战一下!”我也是非常喜欢朗诵的人,尤其对含蓄婉约的诗词,能很好的表现李清照细腻复杂的情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我读出了全词的韵味和深意,顿时激发了其他学生的表现欲,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读完后引导学生找出本词的词眼“愁”字,再引导学生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来体悟作者的“愁”情,再问作者为什么会这么“愁”自然而然就引申到本词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人生际遇国仇家恨,“愁”字立马就厚重了起来,并对开篇14个叠词进行分析体悟,作者的愁苦就具体化了。
其次运用讨论法,让学生找出间接抒情中所塑造的意象,再分组找出与各个意象相关的其他诗句然后归纳出各个意象的情感意义,意象的情感意义出来了本词的意境和情感主旨也就出来了,学生归纳,教师补充总结,本词的“愁”就理解透彻了。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立足课堂大胆延伸,“听说读写”密不可分,在最后一环节引导学生用意象写一段表现女子相思的语段或用李清照的诗句串写一段表达忧愁的语段,这些训练都是在践行新课改从阅读鉴赏到落实写作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本节课的设计就是积极践行新课改的这些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阅读与鉴赏并重,并从鉴赏迁移到写作,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红杜鹃教学设计王凌云
第6课《映山红》教学设计
——惠民县致远实验学校王凌云
一、视频导入
同学们,有一部电影,叫《闪闪的红星》。讲述的是一位少年在红军时期如何成长的故事,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影?让学生回答问题,没看过的希望大家看一下,你会有新的的收获。下面我们就欣赏《闪闪的红星》插曲。
“若要盼得红军来,岭上开遍映山红”,映山红又叫红杜鹃,红杜鹃是老区人民的希望,更是人民翻身做主、幸福自由的象征。它是革命先烈的象征。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6课,红杜鹃——红色记忆。
(同时板书课题)
二、新授知识
1、革命老区井冈有一道山十里杜鹃长廊,在左右两侧的山脊上生长着高大而挺拔的杜鹃花树,每年春末,杜鹃花漫山遍野,争奇斗艳,像燃烧的火焰,蔚为壮观。下面我们就欣赏一下井冈山上的杜鹃花。
(欣赏完找一位同学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2、杜鹃花唯美、漂亮,我们在近距离先来仔细观察一下杜鹃花,了解杜鹃花的结构和形态。
(教师播放摄影图片)
我们一起看一下杜鹃花的细节部分:花瓣——五辨;花朵——喇叭形;花苞——椭圆形;叶子——椭圆形;花蕊——雄五雌一或雄十雌一。杜鹃花成蔟开放,所以花盛开时特别茂盛。
三、欣赏作品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没有,在杜鹃花的花瓣上有些红色的斑点。因为这些点点红斑,所以杜鹃花也像是革命群众的鲜血染就,所以杜鹃花也被称为革命之花。很多画家也多次利用杜鹃花来进行创作,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名家的作品。
(出示作品)《血染的杜鹃》又名《井冈杜鹃红》,借井冈山的红杜鹃表达作者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思念之情。《遍青山红了杜鹃》借红杜鹃的红表达出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把青山染红,把绿山染红,更把漫山遍野的山花染红,对先烈的追忆,对革命者的崇敬,还有对革命老区人民的热爱之情。
让学生了解国画托物咏志的特性,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憧憬之情。教师结合国画图片,给学生总结,中国画从形式上分为,工笔画,写意画,兼工带写等。出示一幅写意杜鹃花作品。对什么是写意,进行阐述。写意是中国画最易于作画者,表现审美情趣的表现技法,他要求通过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表达画家说追求的意境。
四、演示创作
为了让大家了解中国画的创作方法,我现场为大家演示一下画法。在画前要注意意在笔先,落笔成形,尽量避免涂改,最好要一气呵成。
先构图。在确定花的位置和枝干的走势前。老师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还能回忆起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花鸟画构图知识。对答对问题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并让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首先画花瓣:清水蘸大红或曙红,笔尖略蘸胭脂色,侧锋用笔,五瓣成形。要注意花瓣的正面与侧面的透视关系。每朵花瓣之间宜密不宜疏,但也要注意留白。
画花斑:五瓣中只有两三瓣上布满斑点。用胭脂色趁湿点染。
再画枝:用墨,浓淡结合,中侧锋用笔,仰为鹿角,垂为蟹爪。
叶:用花青加藤黄笔尖稍加淡墨,侧锋写出,浓淡结合,疏密得当。要注意叶子之间的墨色变化,切忌不要画的平淡无味。
花蕊:雌一雄五,可用胭脂勾花丝,用墨或粉黄点花头。叶筋:浓墨,中锋用笔,趁湿勾勒,勾线时要强调一个写字。
题款:给完成的作品起个名字,写出自己作画的时间或地点(也可用短句或诗句)(注意停顿,给学生提示)
钤印(点中国画的诗书画印。)
欣赏了名家的作品,又看完老师的绘画,对杜鹃花又有了新的认识,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正是由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换来的,大家想不想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来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之情,对英雄战士的感激之意?
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创作一幅杜鹃花作品吧。
五、学生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学生作画,同时进行提醒学生构图与用笔用墨的练习,对基础较差的孩子要继续进行笔墨示范,但要点到为止。
六、作品展评
先从小组中推荐出最满意的一幅作品,并说一下推荐理由。然后集中展评。展评的内容:
构图:是否合理?能否表达出杜鹃花成簇开放的景象?
笔墨:是否浓淡相宜,变化丰富?形象是否准确生动?颜色是否鲜艳有感染力?
题款:是否合理?能否使构图达到均衡?书写得是否美观?字体大小是否得
当?教师对台上学生作品分别进行简要的点评,要多表扬少提不足。鼓励孩子大胆进行创作的热情与信心。
七、课后作业
以上作品都很优秀,表现了出我们班同学们的良好素质。同学们再请看老师带来的另一些作品。
那么就请同学们在课下尝试用写意法画一些其他的花,比如,荷花、梅、兰、竹、菊四君子。来感受中国画的意境: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第五篇:认识角教学设计-王红
《认识角》教学设计
银州区第十五小学
王红
《认识角》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朋友,想不想见一见? 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你认识它们吗? 生自由回答。
师: 最后一个叫三角形,你能用手中的小棒摆一个三角形吗? 生摆三角形
师:现在请你拿掉一个小棒,现在你还认识它吗? 它的名字叫“角”,今天老师将领着大家一起去认识它。
板书课题:认识角
二、找角,指角,感受角
1、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指角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角的身影也是处处都存在的。你能从你身边找到角吗?给你的同桌指一指。生互相指角。
2、师示范指角
师:看大家这么有兴趣,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看我是怎么指给你看的(师示范指角)。指名学生指角,有错及时纠正。
师:刚才大家都在身边找到了角,老师这里有些漂亮的图片,你能从中找到角吗?(课件出示,从中找角)
3、摸角,感受角
师:看完这些角,同学们原不愿意用手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呢?
学生拿出三角板,老师拿出三角板领学生感受角,让学生说感受。
三、学角
1、师示范画角,师:下面同学们说着,老师画一个角好吗? 我们画角的时候要先画一个点,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线,这条线是怎样的? 生:直的
银州区第十五小学
王红 师:然后再沿着这个点画一条直直的线。这两条线都是怎样的? 生:直直的
师:在看看这个点呢? 生自由回答。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记法 师:角的各部分还有自己的名字。
这个尖尖的点就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这两条直直的线就叫做角的两条边(板书“边”)那么怎样来标记这个角呢?我们可以用一个小弧线把两边连起来,再写上数字1 记作:∠1 读作:角1 师:这里只有一个角,我呢用数字1来标记,同学们还可以给它起不同的名字,可以用其他数字2、3等,还可以用字母,例如a、b、c、d等。
师: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角都有哪些部分组成呢? 有几个顶点?有几条边?
小结: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
四、运用新知,辨别角,数角。
1、练习,判断是不是角
师:现在我们对角的了解越来越多了,下面请大家当一次孙悟空,练一练你的火眼金睛,到“造角工厂”去打假,看你能不能判断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课件出示相关练习题。(投影出示,让学生到前面指出顶点和边)
2、练习,在图形中数角
师:刚才大家可真厉害,从造角工厂出来,好客的小猴子要请大家到他家做客,但他却忘记了门的密码,你能帮它吗?
课件出示习题,数图形中角的个数。学生拿自己练习题到前面展示。最终揭示密码是图中角的个数。
五、比角的大小,探究与角的大小相关的因素
1、玩角,发现角有大小
师:进了小猴家,看看它送你了什么玩具? 生从抽屉里拿出活动角 师:它的名字叫“活动角”,大家玩一玩,看看角有什么变化。
生:可以变大,还可以变小
师:这说明角是有大小的。那么怎样可以把角变大变小呢?引导学生说出把两边往外拉就会变大,往里合就会变小。也就是两边开口大角就大,开口小角就小。
2、游戏——变角,比角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变角游戏
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要求学生放进抽屉,师喊123齐拿出。找出大小差别大的角让学生辨认,能直观看出大小。师做一个活动角,要求一名学生变出比自己大或小的角。
之后请一名学生上台做一个和老师一样大的角。师:怎样才能知道我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自由回答。
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小结:把顶点和一条边对齐来比较。
生生活动,分工:左边学生出示角,右边同学变一个和他一样大的角。
3、探究与角大小的相关因素
师:我们玩的这么高兴,有两个伙伴也来了,瞧,是谁呀?
课件出示: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边长不一样的角(∠
1、∠2)。
师:你认为哪个角大?
生可能会说边较长的角大。
师:我们要用事实说话呀。怎样才能知道是不是一样大呢?
生:比一比。
课件演示比角,最终结果一样大。
师:那为什么刚才会有人认为∠1大呢? 生:因为它的角边很长 师:那么现在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有关系没?是不是边长了角就大,边短了角就小? 生:不是
师:事实已经证明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是没有关系的,那和什么有关呢?角的大小主要是看什么呢? 课件出示:角的大小和 有关,和 无关。六: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