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项脊轩志》网络教案

时间:2019-05-13 00:24: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项脊轩志》网络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项脊轩志》网络教案》。

第一篇: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项脊轩志》网络教案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

学校:江苏省淮海中学

学科:高中语文

姓名:姚

从 凯

《项脊轩志》网络教学一体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教学对象:高二年级学生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①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

②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特点,了解“唐宋派”,了解书斋取名为“项脊轩”的缘由,了解“志”这种文体。

二、教学课题

1、了解归有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独特风格,理解归有光作品的价值。

2、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3、采用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从细微的“举动”中品味“人情美”。

三、教材分析

苏教版新课标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此情可待成追忆”所选的七篇文章均侧重于文本研习。单元教学要求重点训练如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项脊轩志》是其第一板块“如泣如诉”中的一篇课文。该板块旨在让学生关注心灵,体验亲情的歌哭、爱情的悲欢、友情的冷暖。《项脊轩志》全文感情真挚、丰富、高尚。但这些情感的背后是作者真情实感的积淀,表达技巧的炉火纯青,这些学生是难以体会到的,容易走向浅尝辄止,故而建议在老师引导下阅读、研习,共同体验归有光的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家道衰落的伤感和对故居亲人的眷恋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细节描写感悟作者在叙事中营造出来的抒情氛围; 深刻理会作品通过琐事表达内心深沉情感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尝试使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

学:

1、情景教学法;

2、诵读法;

3、导读法;

4、学生自主学习法;

5、讨论法;

6、多媒体教学法;等等。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清朝的袁枚在他的《祭妹文》中抒写了对于亡妹的追思,然而那种“死者已矣,生者何堪”的内心的伤痛是不易言明的,于是尽管全文无一“泪”字,却不禁让人潸然泪下。也许在很多人的心中都有一种难言的伤痛。明朝的归有光在他的《项脊轩志》中也诉说了他对于亲人的思念,下面请听此文的配乐朗诵,让我们来体会一下归有光心中的那一种难言的伤痛。【百度MP3搜索】《项脊轩志》配乐朗诵

http://mp3.baidu.com/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20项脊轩志%20

(设计说明:用学生熟悉的人、事导入,便于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通过互联网搜索相关配乐朗诵,用真挚、深沉而富有情感的声音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二)题解及作者

多媒体展示:

1、题解:本文是归有光抒情散文的代表作。项脊轩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归有光的远祖归隆道曾在太仓(现在江苏太仓)项脊泾居住,作者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下面让我们一起追睹《项脊轩》那曾经的样子。

【百度图片搜索】“项脊轩”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t=12&word

2、走近作者——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昆山(现在江苏昆山)人。他自幼苦读,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后连续8次考进士不第。于是迁居至嘉定(现在上海嘉定)安亭江上,在那里读书讲学二十余年。他的学生很多,称他为“震川先生”。到60岁才中进士,授县令职,一生郁郁不得志。

【百度图片搜索】归有光图片

http://guiyouguang.memsky.com/templet/memorial/%e6%a3%8b%e7%90%b4%e4%b9%a6%e7%94%bb%c2%b7%e4%b9%a6.aspx?gid=330(设计说明:通过图片介绍,让学生对归有光产生敬慕感,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

(三)文本研习

1、自由朗读思考: 项脊轩修缮前后有什么不同?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小屋怎样的感情?(齐读原文)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总结,并以幻灯片展示答案)明确:修葺前:小、破、漏、暗; 修葺后:虽小不漏不暗、生气勃勃、焕然一新;居于轩中自得其乐

2、讨论分析:作者写对妻子的怀念与前面写对母亲、祖母的怀念在手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种是直抒胸臆,直接写出心中所感。写妻子时归有光用的就是托物抒情了,这两种手法各有其妙。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四)探究文本

学习本文,重点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作者因思念亲人而悲,探究文中追忆三位亲人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课文对亲情的表达,为何真切感人?怀念亡妻的文字同上文联系是否紧密?

(生兴奋地讨论,师巡视,到特别热烈或不够积极的小组,或倾听或参与。)

教师点拨:1.文章主要是通过细节的描写表达亲情。这正是本文写法上的突出特点:寓情于事,事细而情深。2.补记的文字同上文没有割裂感,因为:(1)文章的灵魂是“亲情”,它贯穿全篇,将对三位亲人的追忆融为一体;(2)在选材和写法上同上文高度一致,巧用细节描写,寓情于事,寓情于物,使前后浑然一体。

(五)课堂小结

1、后人评价(多媒体投影):

①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清•梅曾亮

【百度图片搜索】“梅曾亮”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清 •梅曾亮&z=0 ②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清•林纾 【百度图片搜索】“林纾”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31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C7%E5%810%842%816%A61%C1%D6%E7%A3&s=0 ③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明•王锡爵 【百度图片搜索】“王锡爵”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06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C3%F7%810%842%810%842%CD%F5%CE%FD%BE%F4&s=0 ④归有光善于以清淡的文笔写平常人事。——现代•汪曾祺 【百度图片搜索】“汪曾祺”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st=-1&fm=result&fr=&sf=1&fmq=***00_R&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d=%CF%D6%B4%FA%810%842%810%842%CD%F4%D4%F8%EC%F7&s=0 2.教师总结:

面对项脊轩,睹物思人,而亲人一个个离他远去,物是人非,而深情难忘,这怎么不叫归有光无限伤心?他又哪里还有心去再一次地修复那个阁子呢? 幼年时缺失母爱、少年时有负众望、成年时痛失爱妻,这就是归有光的内心世界,是一种深沉的、难言的、不尽的悲伤,而始终蕴含其中、铭刻于心的是母子、祖孙、夫妻之间深情,这就是他“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项脊轩则是所有这 5

一切的见证。

阅读此文,我们所见的不仅是项脊轩这样一所小房子,更是作者的情感历程,他的内心世界,一个活生生的人!

(六)课堂作业

1、研究明清散文中的细节描写:以清淡之笔写平常之事,以至情写出至文。可参阅《读本》中的文章。如林觉民的《与妻书》。【百度视频搜索】《与妻书》相关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word=%C1%D6%BE%F5%C3%F1%B5%C4%A1%B6%D3%EB%C6%DE%CA%E9%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 再如袁枚的《祭妹文》。

【百度视频搜索】《祭妹文》相关视频

http://video.baidu.com/v?word=%D4%AC%C3%B6%B5%C4%A1%B6%BC%C0%C3%C3%CE%C4%A1%B7&ct=301989888&rn=20&pn=0&db=0&s=0&fbl=800(或http://?an=0&si=2(设计说明: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展望未来,同时,将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与语言的学习、写作的训练结合起来,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六、板书设计

喜:项脊轩的雅致、静谧

悲:诸父分家 亲情淡薄 无奈

追忆母亲 慈爱关怀 悲伤

缅怀祖母 殷切期望 愧疚

思念妻子 恩爱情深 悲恸

七、教学反思

1、比较好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我把较多的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及时说出自己的所思所虑,并适当地引导其他同学解决问题。教师则更多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问与答都很放得开。

2、扣住文本主旨能自主选择恰当的研讨题,运用讨论、互联网搜索资料等方式进行研讨,形成成果,展示交流,建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

3、本文是怀旧小品文,语言自然清新,无论是对项脊轩变迁的叙述,还是对自然景物、生活场景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的浓浓情思。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感受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第二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昆山人,八次会试不第,便开始讲学,被称为震川先生。58岁时终于考中进士。他还是一个很叛逆的人,任长兴知县,听讼开堂时引妇女儿童围观,用吴语断案以抗拒上司命令,而后被迫离职。他是“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指名学生读课文 字词复习,学生质疑(见课件)

四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五、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

2、文章开篇一个判断句,何以言其“旧”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着一“旧”字,一开头就流露出一种怀旧的情怀。

3、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项脊轩呢? 明确:两个方面——修缮前,修缮后。

4、修缮前的项脊轩是什么样子?作者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修缮前的项脊轩有三个特点: 狭小——“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破旧——“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阴暗——“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寥寥数笔,点出了项脊轩的特点,同时在文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主观情感。一种衰败、阴冷的凄清气氛,为后文修缮后的样子作反衬。

5、面对破旧的小屋,作者做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明确:作者对小屋“稍为修葺”,弥补了破旧漏雨的缺陷。“辟窗筑墙”,弥补了昏暗阴凉的缺陷。“杂植兰桂竹木”,弥补了零落残败的缺陷。又用“借书满架”弥补了小屋狭小、冷寂的缺陷。使小屋变得明亮、幽雅。

6、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4、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部分。

五、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 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取用细节来表现母爱的,如一杯牛奶品出的是母爱的温暖;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一方面,这个家庭是官宦之家;另一方,归家已衰败和离析。这样一个家庭,当然渴望有一个能够支撑门户、重振家声的人物出现,所以,归有光肩上的期望之负是很重的。然而,科场不利,这怎不令他伤心呢?。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第5段为附记,集中描写了夫妻在轩中生活的片断,写了哪几个片断? 明确:“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和“归而述诸小妹语”。平常至极,但音容笑貌尽现,可见妻子留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②第一个片断的描写,两个虚词“或”与“时”,有何妙用? 明确:一个“时”表明经常,两个“或”字表明了两人亲密的关系。有问就有答,有学必有教。虽只有简短的一句交代,但读来仿佛从字里行间听到了项脊轩中传出来的欢声笑语,相敬相爱,甜言蜜语,这是多么美好的生活,又是多么深挚的感情。

③好景不长,妻子的早逝给作者留下了极大的愁苦和哀思,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呢? 明确:只用了七个字“吾妻死,室坏不修”,就这一句淡淡的交代,就把作者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那份情感宣泄而出。当年的项脊轩是那样的窄小破旧,但作者却兴趣盎然,亲自修葺和美化,虽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大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感慨;而今屋坏却不修,自然是物虽在人已亡,睹物思人,对亡妻的无限思念和伤感,深寓其中。

④文章结尾余韵徐歇,悠悠不尽,诗意无穷,试赏析。

明确:文章的结尾,托物抒情。睹物伤怀,物是人非。虽没有一个字涉及思念,但思念之情却表现得诚挚感人。看到枇杷树,并突出是妻当年“手植”,使人不由得想起当年的欢聚。项脊轩的欢声笑语,妻子的喁喁私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亭亭如盖”的树,仿佛亭亭玉立的身影。但这一切终是虚幻。物还在,人已去,空留一腔怅惘之情。结尾虽只一句话,却将归有光的全部由回忆引起的痛苦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叹,确实是惨恻隽永,感人肺腑。著名的悼亡诗: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纳兰性德“人生若如只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⑥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六、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第三篇:《项脊轩志》优秀教案

项脊轩志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体会归有光散文特色。

2、咀嚼文中语句,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咀嚼品味法、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的亭台楼阁无数,然而能够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往往是因为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黄鹤楼是美的,因为它有“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慨叹;醉翁亭是美的,因为它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情趣;滕王阁是美的,因为它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趣。项脊轩虽是一间不起眼的小阁子,但《项脊轩志》却成为经典名篇,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项脊轩,进一步品读这篇课文,了解其中真味。

二、解题:

(1)志,记的意思,它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项脊轩志》又作《项脊轩记》,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

(2)“项脊轩”介绍:

是归有光的书斋名。对于名字由来有两种解释:

解释一: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烃,作者以“项脊轩”来命名自己的书斋,有追念祖先的意思。

解释二: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小屋,即书斋。(3)关于作者

1.后人对他的评价:

“唐宋派”的代表作家,其散文源出于《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被誉为“明文第一”(黄宗羲语),当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

清代桐城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姚鼐认为,归直承唐宋八大家之后,元明两代除归氏外别无他人,并把他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

2. 归有光散文的特点及主要作品:

其散文不是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其作品《项脊轩志》可为代表,其他如《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也很感人。

三、回顾以前所学内容内容,进入本节课学习。指名学生读课文

字词复习,学生质疑(见课件)

四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实是记人。

这篇课文的文眼是——(学生齐答),轩中可喜的事有——(学生齐答),可悲的事有——(学生齐答)。

[板书]:修轩、读书;分家、疼儿、探孙、相爱。

五、品读可喜部分

1、自由散读,用笔圈画出能体现作者可喜之情的词语。并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两件事中的“可 喜”之情。

2、请同学读修葺以后的:

①你认为哪些词语或句子体现了作者可喜之情?

明确:

修轩:“不上漏”“洞然”“增胜”。

读书:“偃仰啸歌”“万籁有声”“小鸟啄食,人至不去”“风移影动”。

②说说你是用哪两个词概括的?

修轩:原来可怜可悲可叹的南阁子,变成了可爱可喜可亲的项脊轩,体现了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

读书:体现作者自得其乐,轩中环境的珊珊可爱。

板书:喜爱、自得

③生读修葺以后内容。

3、齐声朗读,语气语调没有太大的起伏,但“喜”之情饱含其中。

4、学法小结:

刚才我们一起体验到作者在项脊轩中的可喜之情。我们是通过品读那些表现生活细节的词句来体验到作者的情感的。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品味词语,品读细节的方法来体验鉴赏文章可悲部分。

五、品读可悲部分

1、讨论可悲部分的细节,并用最简练的词语概括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对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或周围事物某一细微特征所进行的具体而细致的描绘。

(四大组分别讨论四件事,四人一小组进行。发言同学要体现小组意见,然后由大组内的其他小组补充。)

(1)分家:

①学生回答细节:墙、犬、客、鸡。

随着墙的出现变化,原先井然有序的大家庭已土崩瓦解,可以想象,原先整洁宽敞的大家庭被分割成许多块,看上去不顺眼,走起来不顺当,听起来不顺耳。甚至可以想象诸父分家分财产时,你争我夺的情景都有可能出现。这一切怎能不叫作者伤心悲痛怨恨?然而,面对这一切,作者只能是“无奈”。

②能否用一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的情感?

板书:悲怨

③朗读:“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体会“矣”饱含的复杂情感。

(2)疼儿:

①学生回答细节:“某所,而母立于兹”“以指扣门扉”“儿寒乎欲食乎”。

②为何“余泣,妪亦泣”?

作者八岁丧母,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爱抚和关怀,老妪讲述完母亲对姐姐的疼爱,自然会想到自己小时候也同样享受这般母爱,可如今母亲早逝,而母亲的遗踪却处处可见(“先妣常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母亲亲切的话语还响在耳边(“儿寒乎,欲食乎?”),这一切都引起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思念。至于老妪,“先妣抚之甚厚”,同学们可以设想一下,两人相对而泣,那是一个多么撼动人心的场面!

③用一简练词语概括作者对亲人的情感。

板书:思念

(3)探孙:

①学生回答细节:三句话:关心疼爱看似责备实是赞赏、殷切期望、热情激励两个动作:疼爱、欣喜又急切。

②学生朗读三句话。

③学生讨论:想到这一切作者为何是“长号不自禁”?

④学生回答。

作者对祖母的思念更多了一层歉疚。祖母对自己的殷切期望如在昨日,可自己苦读寒窗,却屡试不第,辜负了祖母的期望,重振家业的希望更是渺茫,这种怀念内疚之情交融在一起,怎能不“长号”?

⑤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祖母的情感。

板书:内疚

(4)相爱:

①学生回答细节“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室坏不修”“稍异于前”“庭中枇杷树”“手植”。

②体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亦亭亭如盖矣”中的“矣”所饱含的情感。(树长人亡,物是人非。)

③用简练的词语概括作者对妻子的情感。

板书:悲恸

④齐读。“庭有枇杷„„”再次体会悲恸之情。

3、齐读“然余居于此„„”读出细节中的悲情。

六、小结

作者紧紧抓住项脊轩里悲欢离合的日常生活琐事,通过细节描写,用清新淡雅之笔,表达了“多可喜,多可悲”。这也是归有光散文的基本风格。

项脊轩,一个不起眼的小阁子,却关联着家庭盛衰,凝聚着三代人的亲情。轩的空间有限,情的延伸无限。这就是《项脊轩志》之所以被历代评论家推崇的根本原因。

板书:多可喜、多可悲

第四篇: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案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案设计 第六单元

碳的单质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化学

3、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2)了解C60分子的结构特点

(3)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

(4)知道木炭和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会对展示或演示的资料分析、归纳。

(2)能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会对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出重要的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发展的观点看待碳的单质(2)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的观点。【教学重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活性炭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教学难点】:使学生知道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教学方法】:观察——总结,实验探究——归纳。

【教具准备】: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玻璃刀、6B铅笔芯、干电池、石墨电极、防毒面具、导线、灯泡、红墨水、烘烤过的木炭(活性炭)、木炭粉。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引言]我们知道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 [展示]金刚石,石墨、C60分子模型

[介绍]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教师]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同种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引导]观察金刚石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学生观察、讨论、总结]无色透明、正八面体形状。[展示]玻璃刀

[介绍]刀头上镶有金刚石,用它来裁玻璃。[设问]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言]金刚石很硬,所以可用来裁玻璃。[板书]

一、碳的单质

1.金属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

[介绍]金刚石经仔细琢磨后,可以成为璀璨夺目的装饰品钻石,它的价格比金刚石还高,现在带钻戒的人越来越多,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引导]观察石墨样品,试描述有关物理性质。

[学生观察描述]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细鳞片状固体。[引导]用手触摸一下石墨,有何感觉? [学生]石墨很软、有滑腻感。

[介绍]由于石墨很软,所以常用石墨作铅笔芯,但由于太软,光用石墨作笔芯,既易断又易磨损,因此生产上常在石墨粉末中掺进一些粘土粉以增加硬度。最软的铅笔是6B,最硬的铅笔是6H,HB铅笔则软硬适中。

[演示实验]把一根6B的铅笔芯和导线连接在一起,接上电池和灯泡,接通电源后,观察灯泡是否发亮。[学生观察]灯泡发亮。

[设问]看到这个现象,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展示]干电池中的石墨电极。

[教师]石墨有良好的导电性,所以在生活中用途很广。试总结石墨的重要性质。

[学生]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板书]2.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

[介绍]生活中常接触到的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这些都是由石墨微小晶体和少量杂质构成的。其中木炭、活性炭用途很广,你想知道它们有什么性质吗? [活动探究]在盛有半瓶水的小锥形瓶里,加入一滴红墨水,使水略显红色。投入几块烘烤过的木炭(或活性炭),轻轻振荡,观察现象。[学生活动] [交流]我们可以看到淡红色的水颜色褪去。

[教师]木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表面积大,具有较强的吸附性。另外活性炭的吸附性更强。

[板书]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设问]利用这一性质,活性炭会有什么用途? [学生发言]1.防毒面具里的滤毒罐就是利用活性炭来吸附毒气的;2.冰箱的除味剂;3.制糖工业的脱色剂。[展示]防毒面具

[讨论]结合金刚石、石墨和木炭的性质和用途,讨论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结论并板书]4.性质 用途

[教师]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形态的碳单质逐渐被人们发现,其中取得重要进展的是C60分子,另外还有碳管。[展示] C60分子模型

[介绍]这是一个C60分子,它由60个碳原子构成,分子形似足球,又名足球烯。

[设问]上面我们认识了三种碳的单质,它们的性质类似吗? [学生回答]性质各不相同。

[总结并板书]5.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同一种元素也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如: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但它们的物理性质各不相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碳的单质。首先认识了几种不同的碳单质,并了解了它们重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作业]习题2、3、4,家庭实验2。

【板书设计】: 课题1 金刚石、石墨和C60

一、碳的单质

1.金刚石很硬,可用来切割玻璃。2.石墨很软,有良好的导电性。3.木炭、活性炭有强吸附性。4.性质用途

二、碳的化学性质

1.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2.高温下,碳能跟多种物质反应。(1)跟氧气反应:C+O2= CO2(充分燃烧)2C+O2 =2CO(不充分燃烧)(2)跟某些氧化物反应,2CuO+C =2Cu+CO2↑

3.还原反应:含氧化合物内的氧被夺去的反应。还原性:能夺走含氧化合物里氧的物质具有还原性。考题回顾:

1.金刚石、石墨、C60都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关于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①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②化学性质相似 ③物理性质相似 ④是同一种物质

⑤完全燃烧都生成二氧化碳 ⑥都是黑色固体

2. “依靠科学,战胜非典”,佩戴一种含有活性炭的口罩可以预防“非典”,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___________作用。

3.我国的黑白山水画用的墨汁主要成分为炭黑的微粒,用这种墨汁画的国画千百年都不易褪色,这是因为墨汁中的炭()A.具有氧化性 B.具有还原性 C.具有吸附性 D.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4.金刚石和石墨的性质有很大差异的原因是()A.金刚石和石墨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 B.金刚石是单质,而石墨是化合物

C.金刚石和石墨里碳原子的排列不同 D.金刚石不含杂质,而石墨含杂质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第六单元课题1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碳的几种单质的性质和用途,并适当介绍了一些结构知识。这堂课是一堂以学生活动为主的课,需要课堂气氛活跃,才能体现出教学内容丰富,知识容量大。学习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倡导自主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精神。

本节课的最大特点是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前做了一些准备,课上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各种活动,表演及实验也很成功。例如,上讲台表演 ;上讲台演示实验;演讲个人查阅资料;讨论、汇报、发言等;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参与到各项活动。

本节课的另一特点是能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实验、实物、模型等各种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注重以上特点的同时,不能疏忽渗透物质结构与性质间的联系,从宏观到微观的分析与理解等学习化学的基本思路。

教师个人资料

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三中学 姓名:黄明仔

通讯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第三中学 邮编:342100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hmz0796@163.com

第五篇: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学设计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天上的街市

学校:黑龙江省鹤岗市第十五中学 姓名:

高 金 波

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参赛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初一新生

2、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

3、一课时

4、学生需课前熟读课文

5、利用百度搜索作者简况

6、观看牛郎和织女故事http://

二、教材分析

《天上的街市》安排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诗想像既自然贴切,又新奇丰富。通过学习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这首诗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世界。

(1)诗内有丰富的想象,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描绘出想象中的理想生活。有写实的诗句,有想象的诗句,而想象的内容正代表着诗人的向往和追求。

(2)内容虽然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却又借助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像,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对这一传说进行了全新的反传统的诠释,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思想感情。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由于该诗歌意境优美,节奏舒缓,适合学生朗读和思维训练。

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篇文章的三维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

(a)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b)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初步培养学生联想、想像和创新等相应思维能力(c)体会诗中表达的美好理想和情感 ②过程与方法:

运用四读法,由浅入深,逐层欣赏。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和品味文本让学生理解诗中所表达的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为目标a,难点为目标b:只要完成了这两点的教学,教学目标3就会水到渠成。

三、教学方法

为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也为了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教师教法】

(a)采用多种诵读(自读,范读,和评读)形式来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b)启发式教学:设计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精炼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所以以此方法引领学生学会欣赏。

(c)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网络来自主学习,思考。【学生学法】

为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诗歌的能力,我将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创新和思考的意识来学习本诗。

(a)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b)诵读品味法

(c)比较法:把《天上的街市》对牛郎织女的描写与民间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作比较,引导学生其不同点出发去了解诗人对自由、美满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d)模仿学习,以课文为拓展思维范例,培养学生联想和想像力,提高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联想和想象是人类的两个翅膀,因为有了它们,清代的学者沈复回忆童年往事,写下了充满儿时天真的《童趣》;因为有了它们,现代诗人郭沫若面对璀璨的星空,写下了感人优美的名作《天上的街市》。今天我们一起随着诗人走进诗歌,去逛逛天上的街市,看看那里有怎样的珍奇,怎样的景象?(然后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介绍作者: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等。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诗人、剧作家、考古学家、思想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书法家,学者和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蜚声海内外;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http://baike.baidu.com/view/2021.html

(三)、确定目标

(a)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b)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并初步培养学生联想、想像和创新等相应思维能力

(c)体会诗中表达的美好理想和情感

(四)、品读诗文,领会形式美

1、学读:

(1)学生听朗读,然后自己试读,在书上标记节奏和重音。http://www.xiexiebang.com/programs/view/8pYg9x96-3M/

(2)指名读,教师评点、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

学互相点评。

2、想读:

(1)出示鹊桥会的小动画,让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2)配以音乐,使学生在享受诗歌音乐美的同时,沉醉在想象

中小声读。

3、析读:

以第三、四小节为例,我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

①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五)、合作探究,感受情感美: 分两步:先探究内容——问题是

a.全诗共四个小节,你能指出哪些是写实,哪些是想像吗?

b.本诗是怎样逐步展开想象的?(想象的过程)诗人想象的目的是什么?

再探究情感。先围绕问题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是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师生合作朗读。

(六)、拓展训练:紧扣难点,帮助学生形成思维整合。

出示习题进行练习,激发学生调动思维去联想和想象。

仿照示例写句子: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照在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笼中的小鹦鹉,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

街灯——像——

明星

教学反思 明星——像——街灯

联想、实写

不满黑暗现实

天上的街市向往自由生活

街市——物品——神奇厅

牛郎——天河——织女

他们——流星——闲游

想像、虚写

力。以读来学习和体会诗歌的美,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这种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实际教学中也初步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在设计中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时间有些紧,个别学生的课前任务做得不够认真,所以个别同学没能达到预设要求。但正以此来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搜集网上朗读本文资源,找到自己喜欢的朗读范例去学习,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课后在找课余时间交流和展示。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在充分的诵读中体会到诗歌的独特魅

下载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项脊轩志》网络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届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项脊轩志》网络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