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石灰石的利用(大全5篇)

时间:2019-05-13 00:1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石灰石的利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石灰石的利用》。

第一篇: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石灰石的利用

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石灰石的利用

海南农垦八一总场中学

黄晓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对化学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随处可见的水泥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学习和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

(二)教学目标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未来公民适应现代化生活的能力。

根据教材内容以及课程标准要求,我从以下三个方面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b、掌握鉴别矿石是不是碳酸盐的方法;

c、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d、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观察、实验、对比、归纳等学会如何获取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b、使学生掌握由实验→现象→结论→应用的研究化学的方法,培养良好的思维方式,提高实验技能。

3、情感态度价值观: a、通过介绍石花溶洞的美丽景观,给学生美的享受,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

b、发扬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由于石灰石与人们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在建筑、装饰、工业生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我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确定本节课的主题为石灰石的利用,其中涉及较多的化学反应,都与石灰石的化学性质有关,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探究石灰石的检验方法; 建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我们学校附近有一个水泥厂,还有一个全国罕见的石花溶洞。学生对这些东西都十分熟悉,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调查、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教学程序

(一)课前准备

提前一周让学生对附近的石灰厂、水泥厂以及石花溶洞进行调查,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并收集一些矿石样品。

(二)成果展示,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先让学生将自己组的成果向其他同学展示一下。(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照片、图片、采访录音和自制的工艺流程图以及收集来的样品等,并进行简要讲解。)

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学生已基本了解石灰石的存在和用途,注意力也集中到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我再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八一石花水洞中美丽的石花、石笋、钟乳石等图片,培养学生的美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实验探究,感受新知 探究一:石灰石的检验方法

1、教师介绍石灰石的主要成分及自然界中含碳酸钙的物质。

2、问题:(展示一些矿石样品)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

3、设计实验方案,检验准备好的4~6种矿石样品(其中有些含碳酸钙,有些不含)中是否含碳酸钙,记录实验现象。(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

4、将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都是碳酸盐)分别与盐酸反应,并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记录实验现象。

5、展示上述三种碳酸盐的化学式,引导学生分析碳酸盐的共同特点,总结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再通过几种碳酸盐与盐酸反应现象的对比,知道如何检验碳酸盐,逐步学会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的方法,同时提高了实验技能。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的相互转化

1、多媒体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内容,最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碎了呢?

2、实验探究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的相互转化。

3、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所发生的反应,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引导学生总结出三者的相互转化关系,并用“三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和教师的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产生的现象、以及从中可以得到的结论,让他们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中体验化学世界的美妙与神奇,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适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所以是很有必要的。我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36页表5-7,通过填表回顾碳酸盐的检验方法,以及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游戏增趣,巩固知识

屏幕出现游戏代号“火烧圆明园”五个汉字按钮,每个字代表一道题。每个小组可以任选其中一题,然后根据题目进行讨论、回答,本组的同学可以补充。答对的同学可以获赠一个小礼品。附:游戏题目

(火)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烧)锅炉或水壶经常烧煮含钙量较高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降低,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如何去除锅炉或水壶中的水垢?

(圆)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其作用是什么?

(明)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园)在污染较为严重、经常下酸雨的地区,一些大理石雕塑、建筑、水泥路面都显得斑斑驳驳,这是为什么?

游戏内容与本课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既能增强趣味性,还能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八一的石花水洞于2005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溶洞的美丽景色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游客增多会对溶洞的景观产生怎样的影响,并写成一篇小论文。

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能用这些“化学化”的东西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同时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最后用一段话作为本节课的结束语:“石灰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为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由于对石灰石的过度开采,以及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污染问题,也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希望同学们将来在资源的充分利用上也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简单的几句话,点出石灰石的过度利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强调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概括,方便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由于本节课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学,故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逐条展示板书内容,最后在小结后再将所有板书展示出来。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石灰石的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碳酸钙的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 + 2HCl = CaCl2 + CO2↑+ 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高温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 + 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 + H2O == Ca(OH)2(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 + CO2 == CaCO3 + H2O

第二篇: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分子和原子说课教案

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分子和原子

河南开封第十七中学 孙保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通过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3)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欲,从探究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四)教学难点

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重、难点突破

1、通过数学计算,让学生体会分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高科技图片,展示微观世界;

3、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机会。

4、从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而与课本理论相结合。

5、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学策略

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首先从分析学生熟悉的水蒸发、品红在水中扩散等现象提出问题,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学生思考、分析以及活动与探究,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分子间是有间隔的”等结论。

三、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对分子特征的认识。

四、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试管、注射器、量筒、胶头滴管、玻璃棒等。药品:浓氨水、酒精、蒸馏水、酚酞、冰糖等。

其他教学用具:沾有棉花团的“小树”、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动画:

1、放学回家,刚走进家门,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

2、敞口容器中的水逐渐减少; 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

(二)趣味实验、激发兴趣

[投影]盛开的桃花图片及古诗

设问:在这硕果累累的秋天,我们能否在课堂上让“桃花”盛开呢?

演示实验:沾有棉花团的“桃树”,棉花团上滴有酚酞,在“树”下放半小烧杯浓氨水,观察现象。

播放动画:氨分子从氨水中向空气扩散的微观示意过程

(三)科学手段、证实存在

[投影]苯分子、硅原子的照片。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征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构成的,为什么水能看得见,而水分子看不见呢? [投影]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约有1.67 × 1021个水分子

总结出分子的第一个特征: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五)引导探究,培养能力

[投影] 课本第48页活动与探究内容。学生实验探究,观察、记录现象。播放实验的演示过程。

总结出分子的第二个特征: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六)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投影]:议一议:

1、为什么墙内开花墙外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2、为什么湿衣服在阳光下和通风处比在阴凉、背风处易于晾干? [flash动画] 微观展示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不同

(七)继续探究、培养能力

[投影]活动与探究:

A组实验: 50 mL水与50 mL酒精混合,观察液体体积变化情况。B组实验:一定体积水中加入糖块,观察糖块溶解前后液体体积变化情况。C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气,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D组实验: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顶住针筒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观察现象。

学生分组相互合作进行探究、认真观察、记录,讨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交流。总结出分子的第三点特征:分子间是有间隔的。[投影]固体、液体、气体物质分子间隔微观示意图

(八)学以致用、联系实际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

1、物质的三态变化。

2、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水有了甜味。

(九)总结评价、形成体系

[投影]说一说:学完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十)练习巩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一、课本52页:3(2)(3)(4)(6)

二、联想与体验:假如你是水中的一个小分子,你的生活会怎样? 让同学们利用所学的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想象水分子的“生活”。试一试:家庭小实验

将50mL黄豆和50mL小米混合,体积等于100mL吗?

六、板书设计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一、分子的存在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二、分子的特征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之间有间隔

第三篇:石灰石的利用说课稿

1、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

本课为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四节。本课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如巧夺天工的溶洞、美丽的珊瑚、圆润的珍珠、各种各样的贝壳等等。在本节的学习中,学生既能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石灰石的性质和用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进一步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探究未知知识,并且为将来学习盐的性质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节不可或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化学实践课。与本课有关的人文素材很多,如于谦的《石灰吟》、火烧圆明园、虎门销烟、建筑艺术、《天工开物》烧石灰图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有机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美育和化学史教育,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它也是一章很好的德育教材。

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石灰石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重要的矿藏资源;掌握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理解检验物质的依据和方法;培养动手实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念;培养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和民族自尊感、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

重点:石灰石的化学性质;碳酸盐的检验方法;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难点:“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的建立。

2、学法分析

新课程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重要的着眼点,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的学习对象石灰石在生活中是常见的,学生对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等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加上初三学生大多是十四、五岁的孩子,对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特点,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课外实践、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学习。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学会如何收集、加工信息,从而获得新知识,并将这种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个人体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3、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教师的教,也要考虑学生的学;既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决定采用指导探究、主持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配合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探究实验给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使用,可以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舞台,向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与交流,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教学程序

4.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展示带有音乐背景的诗《石灰吟》。

提问:“于谦借石灰表达了自己忠于国家的高尚情操。其实这首诗中还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诗情画意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探究化学奥秘的,也将学生引入了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4.2成果展示,感受“存在”

我充分利用图片和实物的展示,介绍石灰石的用途、存在。学生通过多媒体看到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样品(贝壳、石灰石、大理石、蛋壳、水垢、珍珠等),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知道了这些物质内在的联系,体会到了“化学就在身边”的道理。

4.3实验探究,获得新知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实验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通过精心设计的几个实验,使学生获得新知,提高技能,增强兴趣。

探究一: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设问:“自然界中有许多岩石不含碳酸钙,我们能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我引导学生从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进行分析,但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如果学生设计的方案合理简便,就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在这里,学生联系已有知识,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碳酸钙的检验方法。

接着通过几种碳酸盐(碳酸钙、碳酸钠、碳酸钾、碳酸氢铵)化学式的比较,将知识引向深入,得出检验碳酸盐这一更大的知识点,由小到大,由偏到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探究二: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

(1)石灰石转化为生石灰

在展示视频《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后提问:“为什么那些坚硬的汉白玉石材经大火一烧就‘粉身碎骨’了呢?”学生疑云顿生。此时,我演示课本134页“观察与思考”中的实验(加热石灰石),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学生掌握了石灰石通过高温可转化为生石灰的反应。再通过观看《天工开物》烧石灰图,了解我国烧石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化学史教育。

(2)生石灰转化为熟石灰

展示视频《虎门销烟》的片段,并提问:“‘顷刻间池中沸腾’说明了什么?”我启发学生联系建筑工地上制熟石灰的过程来思考。接着继续发问:“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生石灰与水反应是放热的?”让他们开动脑筋,展开丰富的联想,提出实验方案。此时课堂气氛活跃,新的方案不断产生(如用手感觉、用温度计测、用气球显示、用导管引入到水中看是否有气泡),教师适时指导和点评, 并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这样的探究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参与意识和创造能力,体现了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于生石灰的用途,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旺旺雪饼中的干燥剂、“一拉热”食品)来完成(3)熟石灰转化为石灰石

引导学生交流十天之前布置的课本135页“活动与探究”中的实验,并推测其原理。实验结果是熟石灰一天天的变硬,硬度一天比一天大;其原理是熟石灰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反应,逐渐变成坚硬的碳酸钙。这是一个课外探究实验,它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从而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两段视频片段的展示,既使学生明白其中的化学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深深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油然而生。

4.4归纳小结,知识升华

我引导学生总结石灰石、生石灰、熟石灰之间的转化关系,称之为“石灰三角”,并用“三化”(脆化、软化、硬化)帮助学生理解记忆。然后让学生完成课本136页表5-7,通过填表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4.5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必做题:教材第136页“练习与实践”。

拓展题:以下三题任选一题:(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中那些争奇斗艳的钟乳石、石笋、石花等是怎样形成的。(2)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石灰石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3)课后实践:检验家中厨房里的调味品中是否有碳酸盐。

拓展题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设置拓展题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觉地把化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释、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5、板书设计

第四节 石灰石的利用

一、用途

做建筑材料,生产石灰、水泥、玻璃、炼铁等等。

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碳酸钙

1.检验方法:与盐酸反应,看是否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CaCO3+2HCl =CaCl2+CO2↑+H2O

2.碳酸盐都能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

三、石灰石、生石灰和熟石灰之间的相互转化

1.石灰石制生石灰:CaCO3= CaO+CO2↑

2.生石灰转变成熟石灰:CaO+H2O= Ca(OH)2(反应放热)

3.熟石灰转变成碳酸钙:Ca(OH)2+CO2=CaCO3↓+H2O6、课后练习

(1)某建筑工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钢筋旁边堆放着沙子,沙子旁边堆满了生石灰,生石灰上面又放了一些搭手脚架用的竹杆。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工地突发大火,包工头怀疑有人纵火,于是报了案。可是警察勘查过现场之后却说是工地自己着的火。你知道这起离奇纵火案的案犯是谁吗?

(2)一间房间的墙壁,刚用熟石灰粉刷过,房间的主人为了使墙壁干得更快些,就在房间里生了一只煤炉,不久却发现墙壁比以前更潮湿了。你能解释其中的奥妙吗?

(3)地质人员在野外勘探时往往带着一小瓶盐酸,它的作用是什么?

(4)民族英雄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请你从化学的视角,写出符合诗句中物质变化的化学方程式。

第四篇: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洛阳市拖二中 宋贞

一、学生分析

在九年级之前,大部分学生在小学自然课里和课外已断断续续地接触到一些物质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对化学已有一定的兴趣,对初中化学将要学习的内容很好奇。但对于究竟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还是一片空白。对物质的观念和有待建立。也有一些了解过少量化学知识的学生有一种错觉:感觉化学学习很浅,只需要记一记就行了,还有部分学生畏惧理科,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有一定的畏惧心理。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的第一节课,也是整个化学学习的启蒙课,因此在整个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一开始就喜欢化学,认识到化学的真正价值,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远景动机,对学生学习的整个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材处理

在设计《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这节课时,充分吸收人教版老教材、湘教版2005版和人教版2006版教材的合理内核和精髓,将绪言课的基本 任务定位于激发学习兴趣、认识化学价值、树立学习信心上。以所教的最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要作为教学设计的基础,尽最大可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的面对一切学生的职责。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引入和研究内容部分作为学生课下阅读内容,化学史部分作了如下处理:将古代化学史中火的价值和困惑放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中,将原子分子论的意义放到分子的讲解前,而现代化学则在本节课中以能源、材料、环境、生命科学的讲解中反映出来。

3、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化学之美与化学的价值。

重点的突出:根据九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设置兴趣激发三步曲,让学生在问题中去想象,在实验中去探求,在价值中去感受。这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渴望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4、教学难点:化学真正价值的认识

难点的突破: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发挥九年级学生联想力丰富和活跃的优势,使学生在如同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感受化学的价值,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出化学新的作用。选择丰富的色彩和历史图片、引导学生完成从新奇到萌发出喜欢化学再到渴望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心理历程。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学习化学的方法,而且通过此过程,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化学的神秘和畏惧心理。使学生在丰富的感官和思维刺激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三、设计思路

我在讲授本节课时,主要依据让学生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教学原则,以学生心理和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进行设计的。

在本节课中,我改变传统绪言课“以知识为本”和“以实验为主”的教学思想,将课堂设计的重心确立在“以学生的心理和发展需要为本”上,克服绪言课仅用实验激发学生的浅层短时兴趣——对实验的新奇,坚持将教学目标多元化,力求实现学生心理需要、教师课堂管理、研究学习方法和激发远景动机等多方面目标的统一融合。体现“教为学生而教,学为学生想学”的教学理念,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融为一体的化学教学价值观。通过实验、问题、价值、方法的四个环节的层层引导和学习,将学生对化学的热情由新奇到喜欢到迫不及待,对化学学习由畏惧到萌发自信到坚定信念,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想象插上飞翔和理想的翅膀。同时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以及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是十分必要并且具有深远的意义。

1、教学设计时,我追求“预设和生成”的统一,贯彻以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为线索来推动课堂的原则,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会怎么想,多做针对学生的各种反应的预设,上课时随时抓住学生及时提出的问题,从学生的心理需要角度出发组织教学,坚持讲学习的第一机会和权力交给学生,使课堂焕发出生命和活力。比如:学生提出:“化学很难吗?”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作为理科的化学所具有的畏惧心理,我特意为此添加了一个初中化学学科基本内容的介绍环节,从而有效降低了他们心目中化学的难度,树立起化学能学好的初步信心。

2、创设丰富的情景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化学之奇,体验化学之美,品味化学的价值。在空瓶生烟的演示实验中,制造一波三折,制造神秘的气氛,最后又留下悬念让学生去寻找。在探究实验中,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激动地观察,寻找,再在教师的进一步要求中发现面对的困境,发现学习化学的必要。在化学史中,先充分激发学生的历史知识,再发现更多的更奇妙的东西原来都和化学有关。通过自己的首先思考、回答、体验,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也体验到自我的自豪感和渴望进一步探求化学的情感;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动手能力、推理能力以及积极参与课堂、享受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3、运用蜻蜓点水式的介绍和能引起学生主体感受的第一人称的语言来处理现代化学中各种世界前沿科技与化学的关系。

4、将尽可能多的说话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意思,使整个课堂始终充满平等、宽松、快乐、开放、互动的气氛,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心理进行启发、调动,在质疑、政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学生的知识和情商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这种参与和引导式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知识和心理共同建构的过程,也是最容易产生体验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基于学生心理需求基础上的兴趣激发,在兴趣激发过程中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师生互动,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化学的价值和学习化学的乐趣。

五、学法指导

采用从学生身边生活事例中提炼出的问题,在回答过程中参与、发现。通过化学史和实验探究中的发现感受化学学习的各方面价值。

六、教学环节

本课题是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层层递进进行设计的。吸引关注探求真相化学价值关注方法思想引导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充分体验到了化学的奇妙,萌发出渴望亲近化学、进一步学习化学的愿望和情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受到化学对世界影响的普遍和深远。为学生的后继学习打开了良好的开端,奠定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基本实现了激发最大多数学生远景动机的作用。

八、教学过程设计

吸引关注 一波三折的空瓶生烟:既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又

 是对化学学科的引入

探求真相 通过生活中的问题,揭开化学研究的对象内容

化学价值 通过个人生活、国家经济和世界前沿科技介绍使学生对化学的渴

望达到高潮,达到对化学学习情感的培养、认识世界的态度和价

 值观的熏陶

关注方法 成功者最先注意到方法的作用:研究和学习方法介绍和对方法

 意识的培养,进一步树立化学我能学好的信心

远景引导 思想引导行动,习惯跟随行动:利用寄语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和

行动指导,揭开良好习惯的序幕。

第五篇:初三化学《石灰石的利用》教案

§5-4 石灰石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石灰石、大理石是主要的矿藏资源;⑵了解自然界中主要成份是碳酸钙的物质,掌握检验碳酸盐的方法;⑶知道碳酸钙、氧化钙和氢氧化钙相互转化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⑴学会通过实验归纳出检验碳酸盐 ⑵学会设计实验检验物质的方法 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⑵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带来的快乐

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碳酸钙的存在和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检验物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四、板书设计

一、石灰石的存在石灰石存在于许多山区、丘陵地带

二、碳酸盐的简单检验方法

加入适量稀盐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如果石灰水变成浑浊,证明原物质含有碳酸盐。有关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 =CaCl2+CO2↑+ H2O Ca(OH)2 + CO2 =CaCO3↓+ H2O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物质放入食醋后不会产生气泡的是()

A.生石灰B.大理石C.鸡蛋壳D.蚌壳 2..检验碳酸盐最简便的方法是()

A.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B.加入盐酸,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放入水中不溶解D.加热,放出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3.在炼铁、制水泥、制玻璃三种工业生产中,都需要的原料是()A.纯碱B.石灰石C.石英D.粘土

4.某山区充分利用当地的地方资源优势,发展水泥工业。请判断当地哪种物质可能最丰富(C)

A.纯碱B.黄铁矿C.石灰石D.明矾5.家庭中洗涤热水瓶内少量水垢实际可行的是()

A.用洗洁精洗涤B.用稀盐酸洗涤C.用食醋洗涤D.用食盐水洗涤

二、非选择题

6.某同学做“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的实验时,设计了如下方案(如下图所示)。经检验装置气密性合格并加入试剂。

⑴描述Ⅰ中发生的现象:。⑵分析Ⅱ、Ⅲ中出现的现象:。

⑶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上述哪几种现象结合在一起足以说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上述方案中,哪一步实验是多余的?。7.锅炉或水壶常烧煮含钙量较重的水,很容易产生水垢。水垢不但使锅炉或水壶的传热性能差,浪费燃料,严重时还会使锅炉发生爆炸。如何除去锅炉或水壶中的水垢?

8.某同学做了如下家庭小实验:在一个玻璃杯底部放入一支短蜡烛,并铺一层纯碱,点燃蜡烛后,沿玻璃杯壁倒入一些醋(主要成分是醋酸),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和。

9.在昆明世埔园中,山东省齐鲁园的“泰山”是用从山东运来的花岗石(不与酸反应)堆砌而成,其中一小部分是用去南石林的石灰石补充的,如果请你来鉴别这两种石料,方法是分别在石料样品上滴加,观察到的一种石料为。

10.初三化学兴趣小组用实验证明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请帮他们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实验目的、实验结论略)

11.现想在一块平整光滑的大理石板上,用化学腐蚀的方法刻上“保护环境”四个大字,请你通过三个步骤实现这一设想。现提供石蜡、小刀、盐酸、水、火柴等用品,根据需要你还可自选其他实验用品。

⑴; ⑵; ⑶。

12.现有含80%的石灰石100g,跟足量稀盐酸反应,可生成多少g二氧化碳?标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是1.988g/L。

下载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石灰石的利用(大全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年全国化学优质课说课稿、讲课教案-- 石灰石的利用(大全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国信息技术优质课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课题是《调配自己的颜色》。(板书) 《调配自己的颜色》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第三册,第六课的内容。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

    利用化学程式简单计算教案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

    一年级语文优质课教案及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上册《我家住在大海边》 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学会认十五个生字,会写六个生字。朗读儿歌,背诵儿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

    全国优质课消防安全课教案

    消防安全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火”的两面性及燃烧的三个要素; 2.了解家庭中引起火灾的原因; 3.学会拨打报警电话及如何预防火灾; 4.火场逃生自救常识 二、教学重难点 学会......

    《法国大革命》(说课稿)(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本课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说课组一等奖。 《法国大革命》(说课稿)(说案)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

    化学与生活说课稿和教案

    《化学与生活》说课稿 今天早上上了一节题为《化学与健康》的公开课。现就有关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做几点简单的说明。 教材分析: 《化学与生活》从知识的......

    【2013全国初中数学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正切说课稿

    “24.1 锐角的三角函数---正切”说课稿安徽省淮北市海宫学校牛新荣一、教学内容解析教学内容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教材九年级上册24.1 锐角的三角函数第1课时 教学内容的地位......

    九年级化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常见的金属(铁、铝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2. 会根据化学方程式对含有某些杂质的反应物或生成物进行有关计算。3. 了解金属锈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