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命题(教学设计)-赵乾坤
1.1.1 命题(第1课时教学设计)
学校:山西省祁县中学校手机: 赵
乾 坤
*** 命题及其关系(1)(教学设计)
1.1.1 命题
一、教材分析
选修1-1第一章内容是常用逻辑用语,常用逻辑用语被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是语言表达的工具,信息交流的工具;常用逻辑用语是数学语言的组成部分,是数学描述、判断、推理的工具,学习数学离不开常用逻辑用语。在大量的数学实例的基础上,思考、探究、分析、发现,最后总结概括出相关概念和知识,是本章的突出特色。第一节第一课时,对命题概念的阐述,就是通过总结6个数学例子的基础上概括得出的。本节中,引用的数学实例很多是学生熟悉的,如何在学生熟悉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体会本节知识内容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是教材设计的一个重点。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能判断给定陈述句是否为命题;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 过程与方法:
学生得出命题的概念前,要对教材给出的6个具体例子有充分的发现、思考的空间,在学生充分酝酿、感受的基础上得出命题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多让学生举命题的例子,培养他们的辨析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
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思考 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
(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4)若x=1,则x=1. 2(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
讨论,总结:这些句子都是陈述句,并且可以判断真假。其中(1)(3)(5)判断为真,(2)(4)(6)判断为假。
(二)新课讲解——互动、合作、探究
1、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陈述句、能判断真假.
例1(课本P2例1)判断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 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a是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空间中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6)x > 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如
相 思(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中只有第一句是命题,且是真命题。
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逻辑推理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学生活动:请每组同学举出一个数学命题的例子,并判断他们的真假。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例1中的(2)(4)具有“若p,则q”的形式。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让学生体会,将命题写成若p,则q形式,条件和结论就很清楚了。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 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2,3)
三、课堂小结
1.什么叫命题?如何判断命题真假?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四、布置作业:
A组:(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课后思考
下列四个语句中哪些是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请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若f(x)是正弦函数,则f(x)是周期函数;(2)若f(x)是周期函数,则f(x)是正弦函数;(3)若f(x)不是正弦函数,则f(x)不是周期函数;(4)若f(x)不是周期函数,则f(x)不是正弦函数;
第二篇:命题教学设计
命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分析语句,理解命题
1.教师让学生随意说一句完整的话,每个小组可以派一名同学说,如:(1)我是中国人.(2)我家住在北京.(3)你吃饭了吗?
(4)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5)画一个45°的角.(6)平角与周角一定不相等.
2.找出哪些是判断某一件事情的句子? 学生答:(1),(2),(4),(6). 3.教师给出命题的概念,并举例.
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分析(3),(5)为什么不是命题. 教师分析以上命题中,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每组再选一个同学说.(不要让说过的再说)如:
(1)对顶角相等.(2)等角的余角相等.
(3)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一定是这个角的平分线.(4)如果a>0,b>0,那么a+b>0.(5)当a>0时,|a|=a.(6)小于直角的角一定是锐角.
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有意说出以下两个例子,并问这是不是命题.(7)a>0,b>0,a+b=0.(8)2与3的和是4.
有些学生可能给与否定,这时教师再与学生共同回忆命题的定义,加以肯定,先不要给出假命题的概念,而是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4.分析命题的构成,改写命题的形式. 例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分析此命题的构成,前一部分是后一部分成立的条件,后一部分是在前一部分条件下所得的结论.已知事项为“题设”,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2)改写命题的形式.
由于题设是条件,可以写成“如果„„”的形式,结论写成“那么„„”的形式,所以上述命题可以改写成“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同位角相等.”
请同学们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例: ①对顶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②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内错角相等. ③等角的补角相等.
如果两个角是等角,那么它们的补角相等.(注意不仅仅限于两个角,如果多个角相等,它们的补角也相等.)以上三个命题的改写由学生进行,对(2)要更改为“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内错角相等.”
提示学生注意:题设的条件要全面、准确.如果条件不止一个时,要一一列出. 如: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则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可改写为: “如果两条直线相交,而且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二、分析命题,理解真、假命题 1.让学生分析两个命题的不同之处.(1)若a>0,b>0,则a+b>0.(2)若a>0,b>0,则a+b<O.
相同之处:都是命题.为什么?都是对a>0,b>0时,a+b的和的正负,做出判断,都有题设和结论.
不同之处:(1)中的结论是正确的,(2)中的结论是错误的. 教师及时指出:同学们发现了命题的两种情况.结论是正确的或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2.给出真、假命题定义.
真命题:如果题设成立,那么结论一定成立,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题设成立,结论不成立,这样的命题都是错误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注意:
(1)真命题中的“一定成立”不能有一个例外,如命题:“a≥0,b>0,则ab>0”.显然当a=0时,ab>0不成立,所以该题是假命题,不是真命题.(2)假命题中“结论不成立”是指“不能保证结论总是正确”如:“a
(3)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延长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4)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假命题,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3.运用概念,判断真假命题. 例 请判断以下命题的真假.(1)若ab>0,则a>0,b>0.(2)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3)如果n是整数,那么2n是偶数.
(4)如果两个角不是对顶角,那么它们不相等.(5)直角是平角的一半.
解:(1)(4)都是假命题,(2)(3)(5)是真命题. 4.介绍一个不辨真伪的命题.
“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我们可以举出很多数字,说明这个结论是正确的,而且至今没有人举出一个反例,但也没有一个人能证明它对一切大于4的偶数正确.我国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已证明了“每一个大于4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质数与两个质数之积的和”.即已经证明了“1+2”,离“ 1+1”只差“一步之遥”.所以这个命题的真假还不能做最好的判定. 5.怎样辨别一个命题的真假.
(1)实际生活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3)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三、总结
师生共同回忆本节的学习内容.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4.初步会判断真假命题.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 1.命题与真、假命题的关系.
2.抓住命题的两部分构成,判断一些语句是否为命题.
3.命题中的题设条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写“如果”时应写全面. 4.判断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而判断真命题,数学问题要经过证明.
四、作业
1.选用课本习题.2.以下供参选用.(1)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命题. ①我爱祖国. ②直线没有端点. ③作∠AOB的平分线OE. ④两条直线平行,一定没有交点. ⑤能被5整除的数,末位一定是0. ⑥奇数不能被2整除. ⑦学习几何不难.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真命题. ①若a= b,则a2=b2.
②连结A,B两点,得到线段AB. ③不是正数,就不会大于零. ④90°的角一定是直角. ⑤凡是相等的角都是直角.
(3)将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①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②若a2=b2,则a= b. ③同号两数相加,符号不变. ④偶数都能被2整除. ⑤两个单项式的和是多项式. 板书设计
第三篇:《命题》教学设计
第七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7.1 命题
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反例的的概念.(重点)2.能判断哪些语句是命题,能判断命题的真假.(难点)导入新课
1、中毒了
小明:不好了,不好了,我家电脑中毒了!
小亮:急什么急,不就是中毒了吗?很简单就解决了!小明:什么办法?
小亮:用杀毒水啊!我妈说了,一杀就灵!
2、识数
电视机里正在播放精彩的乒乓球比赛,奶奶边看比赛边说:打得好!打得好!可惜播音员不识数„„ 孙子听了不解地问:人家咋不识数?
奶奶说:明明两个人在打球,他却说单打,明明是四个人在打球,他却说双打,你说他识数不识数?
对某一事物进行研究并交流,必然要借助于有关的名称,同时也经常需要对一些问题作出判断,并对判断说明理由.为此,就要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也就是给出他们的定义.讲授新课
一、命题的相关概念 问题1 你能说出偶数、单项式、两点间的距离分别是怎样定义的吗? 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由数与字母(或字母与字母)相乘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问题2 比较下列语句,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1)两个直角相等.(2)两个锐角之和是钝角.(3)同角的余角相等.(4)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负数与负数的差仍是负数.(6)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总结:都是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能够进行肯定或者否定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试一试
下列语句,哪些是命题? 1.动物都需要水.2.猴子是动物的一种.3.玫瑰花是动物.4.美丽的天空.5.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6.负数都小于零.7.你的作业做完了吗? 8.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9.过直线a外一点作a平行线.10.如果a>b,a>c,那么b=c.问题3 观察下列命题,你能发现这些命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数互为倒数,那么这两个数的乘积为1 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二个底角相等.3.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那么这两个角互补 4.如果|a|=1,那么a=1.知识要点
一般地,命题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的.命题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部分是结论.试一试
下列各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是命题的,请你将先将它改写为“如果······那么······”的形式,再指出命题的条件和结论.1.正方形的对边相等.如果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那么它的对边相等.条件: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结论:它的对边相等.2.连接a、b两点.3.相等的两个角是锐角.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锐角.条件:两个角相等,结论:这两个角是锐角.4.延长线段AB到点C,使得AC=2AB.5.同角的补角相等.如果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条件:两个角是同一个角的补角,结论:这两个角相等.6.-4大于-2吗? 真命题、假命题、反例 互动探究
问题1 下列语句是否是命题?判断它们是否正确.(1)有理数的绝对值一定是正数.(2)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3)若a=-b,则|a|=|b|.(4)经过一点的直线可以有无数条(5)线段EF与线段FE是同一条线段.(6)角的边越长,则角越大.知识要点
在命题中,既有正确的命题,也有不正确的命题.我们把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把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试一试
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如果有假命题,请说明理由.(1)两个直角相等.(2)相等的两个角是锐角(3)同角的余角相等.(4)两个锐角之和是钝角.(5)同角的补角相等
要说明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要举出一个符合命题条件,但不符合命题结论的例子就可以,像这样的例子叫做反例.典例精析
例1 举例说明“两个负数之差是负数”是假命题 说明:设a=-2,b=-5,(符合命题的条件)
则设a-b=-2-(-5)=3,不是负数.(不符合命题的结论)所以“两个负数之差是负数”是假命题 当堂练习
1.下列句子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温柔的李明明;(3)玫瑰花是动物;(4)若a2=4,求a的值;(5)若a2= b2,则a=b;(6)“八荣八耻”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7)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吗?
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是什么?结论是什么?(1)一个角的补角必是钝角;[来(2)两个负数相减,差一定是负数;(3)末尾数是5的整数都能被5整除.解:(1)如果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那么这个角是钝角; 条件: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结论:这个角的钝角;(2)如果两个负数相减,那么差是负数; 条件:两个负数相减;结论:差是负数;
(3)如果一个整数的末尾数是5,那么这个数能被5整除.条件:一个整数的末尾数是5;结论:这个数能被5整除.3.判断下列命题的真假:(1)一个三角形如果有两个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如果│a│=│b│,那么a3=b3.[ 4.指出下列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判断命题的真假,如果是假命题,请举出反例.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5和7,那么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条件: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边长为5和7,结论: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7.假命题,腰长为7时,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9.课堂小结:你的收获是什么? 作业:
第四篇:命题及其关系(教学设计)
命题及其关系(1)(教学设计)
1.1.1 命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命题的概念,会判断一个命题的真假,并会将一个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体会命题的逻辑性。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命题的判定,总结命题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判断命题的真假性,复习巩固以前所学内容,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牢固性和熟练程度;教会学生改写命题,能从新知识的角度解释所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程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严谨缜密的思维习惯,深化学生对数学意义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教学重点:命题的概念、命题的构成
教学难点:分清命题的条件、结论和判断命题的真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新课引入
1、初中已学过命题的知识,请同学们回顾:什么叫做命题?
2、下列语句的表述形式有什么特点?你能判断他们的真假吗?(1)若直线a∥b,则直线a与直线b没有公共点 .(2)2+4=7.
(3)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2(4)若x=1,则x=1.
(5)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6)3能被2整除.
学生通过讨论,总结:所有句子的表述都是陈述句的形式,每句话都判断什么事情。其中(1)(3)(5)的判断为真,(2)(4)(6)的判断为假。
教师的引导分析:所谓判断,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不能含混不清。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1、定义:一般地,我们把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的,可以判断真假的陈述句叫做命题. 命题的定义的要点: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
在数学课中,只研究数学命题,请学生举几个数学命题的例子. 教师再与学生共同从命题的定义,判断学生所举例子是否是命题,从“判断”的角度来加深对命题这一概念的理解. 例1(课本P2例1)判断下列语句是否为命题?
(1)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2)若整数a是素数,则是a奇数.
(3)指数函数是增函数吗?(4)若平面上两条直线不相交,则这两条直线平行.(5)(2)2=-2.(6)x>15.
让学生思考、辨析、讨论解决,且通过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两点:第一是“陈述句”,第二是“可以判断真假”,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均不是命题. 解略。
引申:以前,同学们学习了很多定理、推论,这些定理、推论是否是命题?同学们可否举出一些定理、推论的例子来看看?
通过对此问的思考,学生将清晰地认识到定理、推论都是命题.
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一个定理或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结合学生所举定理和推论的例子,让学生分辨定理和推论条件和结论,明确所有的定理、推论都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紧接着提出问题:命题是否也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呢? 2.命题的构成――条件和结论
定义:从构成来看,所有的命题都具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在数学中,命题常写成“若p,则q”或者 “如果p,那么q”这种形式,通常,我们把这种形式的命题中的p叫做命题的条件,q叫做命题结论. 例2(课本P3例2)指出下列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判断各命题的真假.(1)若整数a能被2整除,则a是偶数.
(2)若四边行是菱形,则它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3)若a>0,b>0,则a+b>0.(4)若a>0,b>0,则a+b<0.
(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个平面平行.
此题中的(1)(2)(3)(4),较容易,估计学生较容易找出命题中的条件p和结论q,并能判断命题的真假。其中设置命题(3)与(4)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两个例子的比较,学更深刻地理解命题的定义——能判断真假的陈述句,不管判断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
此例中的命题(5),不是“若P,则q”的形式,估计学生会有困难,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已知的事项为“条件”,由已知推出的事项为“结论”.
过渡:从例2中,我们可以看到命题的两种情况,即有些命题的结论是正确的,而有些命题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我们就有了对命题的一种分类:真命题和假命题. 3.命题的分类――真命题、假命题的定义.
真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如果由命题的条件P通过推理不一定可以得出命题的结论q,那么这样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强调:
(1)注意命题与假命题的区别.如:“作直线AB”.这本身不是命题.也更不是假命题.
(2)命题是一个判断,判断的结果就有对错之分.因此就要引入真命题、假命题的的概念,强调真假命题的大前提,首先是命题。
4.怎样判断一个数学命题的真假?
(1)数学中判定一个命题是真命题,要经过证明.
(2)要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一个反例即可. 例3(课本P3例3):把下列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负数的立方是负数。(3)对顶角相等。
分析:要把一个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关键是要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写成“若条件,则结论”即“若P,则q”的形式. 课堂练习:(课本P4练习:NO:2,3)
例4(tb6000302)把下列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并判断命题的真假。(1)ac>bca>b(2)已知x,y为正整数,当y=x+1时,y=3,x=2(3)当m>12时,mx-x+1=0无实根 4(4)当abc=0时,a=0或b=0或c=0 2(5)当x-2x-3=0时,x=3或x=-1 解:(1)假;(2)假;(3)真;(4)真;(5)真。
22例5(tb4900310)设有两个命题p:方程x+mx+1=0有两个不等的负实根,q:4x+4(m-2)x+1=0(xR)无实根,求使p为真命题同时q也为真命题的m的取值范围。(答:2 三、课堂小结,巩固反思: 1.什么叫命题?真命题?假命题? 2.命题是由哪两部分构成的? 3.怎样将命题写成“若P,则q”的形式. 4.如何判断真假命题. 四、布置作业: A组: 1、(课本P8习题1.1 A组第1题) 2、(tb1140801)下面语句中,是命题的是(A) (A)x2+1>0,xR(B)函数y=x2是偶函数吗?(C)a 2=a(D)平行四边形、3、(tb1140802)下面的命题中,是真命题的为(C) (A)若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则该四边形为正方形 (B)集合M={x|x2+x<0},N={x|x>0},则MN(C)若a2+b20,则a,b不全为零(D)x 2+x+1<0,xR 4、(tb1140803)命题“若x+y5,则x2且y3”的结论是(D)(A)x+y5(B)x2(C)y3(D)x2且y3 5、(tb1140804)“两个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改写为“若p,则q“的形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tb1140805)命题“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tb1140806)把下列命题改写这“若p,则q”形式,并判断真假。(1)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2)被6整除的数既能被3整除又能被2整除。 解:(1)若两个三角形等底等高,则它们是全等三角形(假) (2)若一个数能被6整除,则它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真) 语文教学——“琅琅”乾坤 语文课上:请同学们将课本翻开到第某某页,老师要检查昨天的学习情况,先请大家把课文读一遍,然后抽查背诵。话音一落,只见一半的学生或趴或倒,有气无力,甚至还有学生会发出牢骚:读课文有用吗,考试会考到吗?我想,可能有很多教师和我一样经常会有这样的烦恼,叫学生读书预习,学生懒洋洋;叫学生背诵似乎才能听到一些声音,但时间利用率却不高。我们的学生甚至提出“我喜欢语文,但我讨厌读、背和默的过程。”学生的话语既真诚又毫不隐晦地暴露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问题。 面对如此尴尬的局面,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诵读本是帮助理解文本的一种好方法,但由于和中高考分数直接挂钩,学生往往是为了背诵而背诵,哪里还管什么理解;很多教师也忽视了这一点,把重心放到了对学生背诵情况的检查上。考试的压力和教师强制性手段的合力作用下,我们的语文学科失去了它应有的美感,这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在中小学的校园内现在已经几乎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面对“哑巴语文”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我们都承认语文是基础工具,但是如何才能掌握和运用好这个工具呢?方法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最简单、最基本、也最有效的方法还是大量地阅读和记忆名篇佳作。一个学生只有把别人的好作品和有关知识印到自己的头脑里,才能做到融会贯通,使之逐渐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作文,如果平时不掌握大量的词汇,不掌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的方法,遇到问题时就只会抄录作文选刊,那么将永远也不可能得心应手地去写作。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大胆解放思想,排除那些不必要的顾虑,减少一些不着边际的讲解,删除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练习,而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写点文章上来,教师的思想转变了,学生的意识增强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积累、掌握便一定会由少积多,聚沙成塔,为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叶圣陶先生早在六十年前就批评当时学生“吟诵功夫太少”,谆谆告诫国文老师,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才会终生受用不尽。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三味书屋老先生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的情形,“这种表现、状貌也许近乎可笑,但那种认真体会其韵味的态度是好的”,读才是语文课最应该做的一项工作,老师带领学生读,学生自己读,读的过程是学生含英咀华的过程,也是把经典语言“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读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以下作用: 读可以发现和纠正学生不正确的读音和句读。如有的学生将“马作的卢飞快”误读成“马作的/卢/飞快”,这样在课堂上就可以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如果仍是“哑巴语文”,错误也许就只能在沉默中淹没。 语言的韵律和美感要通过声音来体现。中国语言的美不仅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上,还表现在声音上,让学生从停顿、重音、节奏、韵律中体会文章的音乐美,从迂徐、低沉、热烈、昂扬、饱满、凄凉中感受文章的情韵美。如学生在学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时,在诵读前先划清诗歌的节奏,明确朗读的重音:“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示节奏,“.”表示重音)并想一想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这样的话学生就可以在有感情的诵读过程中,体悟到红军不畏艰险、顽强勇敢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多读有助于理解文意。诵读是打开文章大门的钥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是准确理解课文内在思想感情的手段,如王维的《相思》“春来发几枝”有人认为读陈述句和疑问句都可以,但如果读出声来,会明显感到,读成问句会给人分外亲切的感觉,意味更为深长,而陈述句的处理,则显得平淡多了。 “书声琅琅”历来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因此,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读,还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第五篇:语文教学——“琅琅”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