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仇辉课题教学设计
《校园生活的安全》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在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上,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情境等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例来理解学校生活安全的重要性,学会自我保护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护自救能力。让同学们通过欣赏视频、图片、老师介绍相关知识等手段,让同学们懂得学校生活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学校生活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校园生活普遍会发生的安全问题及原因,了解有关校园生活安全方面的常识,知道自护自救的方法。2.初步具有校园生活安全防范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校园生活安全的重要性,树立学校生活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调查了解,找一找校园里的安全隐患。
2.教具准备:平安树、平安果、相关课件。教学重点:
了解校园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教学难点:
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教学过程:
一、平安问候导入:
师:同学们好,同学们平安,同学们平平安安!你们能像老师这样向后面听课的老师问好吗?
生:老师好,老师平安,老师平平安安!欢迎大家来到“平安校园”大课堂,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平安树。这节课她将和我们一起走进“校园生活的安全”,讲安全,话安全,懂安全,知安全。(师板书课题)
二、慧眼看校园
同学们,据报道,每年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约1.6万,相当于每天都有一个班的学生离开了世界。请看平安树带来的资料。(播放视频)(生仔细看资料)
过渡:一串串让人震惊的数字,一个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案例,一场场悲剧,令一个个家庭因此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真是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啊!那么,我们每天生活的校园都有哪些安全隐患,发生过哪些不安全的事件呢?快打开你明亮的眼睛,来说一说吧。(课件出示)
学生汇报,教师补充:像这样不安全的行为还有许多,你知道他们都在做什么吗?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出示图片)
师小结:危险游戏不仅伤了自己,也为家长、老师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看来,校园生活事事要小心,处处要留神。(板书)
三、比比谁的建议更可行
(一)同学们,我们的生命是宝贵的、唯一的,为了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艳,我们该如何避免?老师把大家刚才提出的安全问题归纳了一下,请大家小组合作讨论,结合这些图片或你发现的一些不安全事件,提出你最真诚、最合理的建议。
(师对建议进行点评,对好的建议提出表扬,赠送平安果)。总结:从这些傻事中,我们知道:安全无小事,关系你我他。(板书)
(二)请看平安树带给大家的课外活动和体育活动的安全常识。(课件播放影片)
(生仔细听,把有关的安全知识牢记于心,一会我们进行安全知识竞赛)
四、智取安全岛
看到同学们专心致志的样子,相信大家把校园安全常识都牢记在心了吧。现在我们进行知识竞赛,答对一题可以得到一个平安果。获胜的一方将被评为“安全卫士队”。
五、赠送礼物
从孩子们举手情况,不难看出作为学校的小主人,你们已经意识到安全的重要,老师很高兴,老师送你们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课件)《校园安全歌》,希望成为警示我们的一面“镜子”吧。
六、才艺展示
平安树也很希望收到你们每个同学的礼物,(课件出示)请大家围绕“校园生活的安全”这一主题,自由组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创作(儿歌、绘画、标语、警示语、顺口溜等)。
展示作品,教师点评,送平安果。
七、延伸总结:
同学们,没有比安全更重要的幸福,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财富。让我们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切记:安全无小事,关系你我他。让我们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同学,送给老师,送给所有的人。(播放《祝你平安》)同学们彼此祝福。
达家沟中心小学 仇辉
2016年11月
第二篇:课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
学生交流。(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
先请同学看屏幕上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学着做。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
4.相向左、右。
师:现在请同学举起右手。(教师面对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的是哪一只手呢?(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争执)有说左手的,有说右手的,到底是哪只手呢?没关系,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老师举起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靠哪一边?(右边)。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靠右行,应是靠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出示箭头)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靠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靠右行呢?又应靠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靠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相撞。)平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一些水果,想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摆一摆(苹果、梨、香蕉、草莓、葡萄)。
按要求摆在桌上。先放苹果,在苹果右边摆上葡萄,在苹果左边摆上香蕉,在香蕉左边摆上梨子,在葡萄右边摆上草莓。
师:一共摆上几种水果?从左往右数,香蕉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
师小结:同一种水果,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葡萄摆在苹果的上面,香蕉摆在苹果的下面,草莓摆在梨子的右边。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交流。)
小结: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下:
a.注重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比较准确的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b.让学生亲自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观念。
c.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d.利用课堂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及讲文明、懂礼貌的教育。
2.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并在感悟和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老师对这两组位置关系的处理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说、会用,不再过多的进行强化性训练。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老师以此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教学时老师把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
专家评析
这节数学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授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上学路上井然有序的交通是什么在指挥呢?学生想到交通警察,红、绿灯等。随后课件出现交通情景图,让学生去观察红、黄、绿三盏灯和三辆车的摆放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它们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车辆并介绍它的排列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认识前、后,由观察图上物体摆放的位置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面向全体、重视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左、右时,让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自己肢体上的左右。跟着音乐节奏做一做、摆一摆,体验学习的乐趣。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举起右手让学生来猜一猜举的是哪只手?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争论,想办法证明。学生在争辩中发现了问题,情不自禁地喊出声:“老师你转过身来,就和我们一样举的是右手了”。真正领悟到位置的相对性,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发挥了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也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具体活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利用动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帮助整理、布置房间等练习。布置学生课外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实践活动。为此,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教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三篇: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1.1全等图形
授课教师:梁晓辉
1. 教学目标:
(1)认识全等图形,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2)能欣赏有关的图案,并能指出其中的全等图形.
(3)通过画图和分割图形等活动,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感受图形变换的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全等图形概念和特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全等图形的定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全等图形的性质,最后通过图形的剪拼加强理解全等图形的性质. 4.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曾走进图形世界进行研究、探索,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图形世界。请大家看屏幕(展示一组图片).问题:看了图片,你发现每幅图片中的两个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
出示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它们能完全重合吗? 再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梯形,问学生它们能重合吗? 最后问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是全等图形? 揭示全等图形的定义.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全等图形的情景吗? 探索活动
活动一:想一想
展示两块三角板,一块30度的,一块45度的.提问:它们是全等图形吗?
展示两块相同大小的30度的三角板,分别按可以平移后重合的样子摆放;按照翻折后重合的样子摆放;按照旋转后重合的样子摆放.提问:它们是全等图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两个三角尺能否重叠的实际操作情境,不仅为后续内容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较好地渗透了平移、旋转、翻折的变换方法,使学生对全等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动态的认识.活动二:议一议-----欣赏图案.问题1 你能在图案中找到了哪些全等图形? 问题2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全等图形的?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1)图案中包含有各种不同的全等图形,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并把它们找出来;
(2)每一个图案其实是把一个基本图形经过若干次平移、翻折、旋转而成的,要把这一方法总结出来. 活动三:做一做 观察图11-3中(1)、(2)、(3)中的全等三角形,在各组图形中,第② 个三角形是怎样由 第①个三角形改变位置得到的?
按照同样的方法,在图11-3(1)、(2)、(3)中分别画出第③、第④个三角形.问题
1图中各组图形的第②个三角形是由第①个三角形怎样变换得到的? 问题
2要画出第③个三角形,你应该先确定哪几个点?怎样确定? 问题3 你有办法验证画出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吗? 问题
4你能画出各组的第⑤、⑥个三角形吗?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问题1是让学生找出图中各组的第②个三角形是由第①个三角形经过不同的变换得到的,要注意学生的叙述是否清楚、合理.
问题2 是为部分学生解决难点而设计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差异. 问题3 全等图形的判别方法必须完全重合.
问题4 主要让学生发现图(3)中第⑤、⑥个三角形不用再画了,因为它们分别与该图中的第①、②两个三角形重合.让学生感受绕一点旋转特定角度的图形周期性出现的特征.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画图----归纳”的全过程.
活动四
课本中的“练一练”用不同的方法沿网格线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
(1)教师先下发若干张印有44方格的白纸,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分割,再交流讨论;
(2)分割完成后,让学生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成果,介绍不同的分割方法 .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学生乐意进行的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能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全等图形,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提高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过程中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性,而不是方法的多少,对每种方法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课堂小结: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研究了全等图形及其性质: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形状相同并且大小相等的图形.认识和感受了图形的变换-----平移、翻折和旋转,提高了识图能力.
布置作业:书P107 1、2、3、4
课外作业:看了艺术家
M.C.埃舍尔的作品,你也能利用全等图形设计一幅精美图案吗?
第四篇:杠杆教学设计----郭金辉
12.1《杠杆》教学设计
昌黎五中 郭金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杠杆,知道杠杆的五要素及杠杆的分类 ⑵理解力臂的概念,会画力臂的示意图 ⑶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过程与方法:
⑴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⑵经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设置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⑵乐于在周围生活中发现和分析各种杠杆,具有利用杠杆方便自己工作的意识。⑶认识科学探究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
重点:杠杆的概念、五要素及平衡条件【解决措施】应用实验和视频,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问题,分组实验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
难点:力臂的确定及做法,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措施】通过教师示范和课堂练习突破本节难点。三.教法选择: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和体验式创新教学法的有机融合,通过自学、探究、合作、归纳总结、讲练结合达到预期目标。四.教具准备:
常见的工具:羊角锤、起子、镊子、钳子、核桃夹 自制模型:活塞式抽水机、钓鱼竿、铡刀、翘翘板 学生实验:铁架台、演示用带刻度的杠杆、钩码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景设置:老师这里有一瓶汽水,看看哪位同学愿意帮老师把它打开?
(先让一个力气大的男同学徒手去开,再让一个力气小的女同学去开,两个都无法徒手打开瓶盖,然后让小女生自己选择工具,借助工具很轻松地把瓶盖打开。)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导入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用具的简单观察、分析和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进行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
学生活动:
教师阐述;:这个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不只一次。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徒手时用那么大力气都打不开,一个小小的瓶起子很容易就能把它打开,其实瓶起子就是一种小小的机械——杠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一节杠杆(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环节一 认识杠杆
1、合作探究:认识杠杆(从古到今)(1)多媒体展示图(课本76页篇首图)
教师:同学们,其实人类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杠杆了,比如,古埃及人建金字塔时就利用了杠杆。即便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杠杆在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2)多媒体展示图(翘翘板、撬棒、羊角锤、活塞式抽水机的使用过程)这些杠杆就来自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看看它们在使用过程中有什么共同特征? 下面同学们就这些杠杆的使用过程阅读教材76——77页归纳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3)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归纳杠杆的定义及五要素)(4)学生展示1(学生回答杠杆定义、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1.硬棒的含义是什么?(并用电线演示)
2.杠杆一定是直的吗?
(5)学生展示2(学生回答杠杆的五要素、教师板书)教师提问:
1、杠杆的五要素是什么?
2、什么叫支点、动力、阻力?
3、什么叫动力臂、阻力臂?
4、数学中怎么画点到线的距离?
(6)学生活动(学生到黑板画点到线的距离)
学生小组逐个到讲台展示预习作业,制作身边的杠杆,并指明支点,动力,阻力 教师强调动力和阻力使杠杆转动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2(8)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如何画力臂呢?
(9)多媒体展示图(撬棒撬石头)教师讲力臂画法 :(板书杠杆的五要素)
1.强调线的垂直关系,线的虚实,直角,大括号的位置,尺规作图
2.强调力的作用点要画在杠杆上(因为动力和阻力的受力物体都是杠杆)3.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10)学生活动
学生在学案上画力臂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环节二 杠杆的平衡条件
(1)引入:由托盘天平的平衡引入杠杆的平衡
(2)教师活动(讲解杠杆的平衡,指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3)合作探究: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1.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几位同学做出了几种假设,你们还有其他的假设吗? 3.所需器材
4.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及实验方案并回答 思考与讨论:
(1)杠杆两端的螺母能起什么作用?怎样调节杠杆平衡?(对比天平平衡的调节)挂上钩码后能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2)为什么要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对比两个图片)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为什么多次改变钩码的数量和位置?
5、实验前教师强调二点:(1)每个钩码重0.5N(2)做一次实验记录一次数据
6、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7、学生活动(实验完毕,几个小组到前面展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8、教师活动(总结杠杆平衡条件并板书)
9、多媒体展示阿基米德手橇地球图片
10、教师活动
提问:杠杆平衡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多媒体出示例题
例题:据《杭州日报》报道,2001年6月22号,在杭州动物园内一位物理老师利用杠杆原理,仅用小小的弹簧测力计就测出了一头大象的质量。测量时利用了一根长度为10m的槽钢作为杠杆。吊钩固定点O为支点。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1为200N。测得动力臂L1为9 m,阻力臂L2为6cm。若不计槽钢和铁笼的质量,请估算大象的质量。g取10N/kg。
10、学生活动(小组讨论解题思路,然后到前面展示)
11、教师多媒体展示答案
环节三 生活中的杠杆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杠杆,指导学生自学教材,讨论杠杆分哪几类,结合生活实例说明。
2、录像展示杠杆的应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社会的新课程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揭示瓶起子的原理:瓶起子是省力杠杆,所以用它可以很容易就能把汽水瓶打开,前后呼应。环节四 课堂小结
提问: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环节五 巩固练习1.判断正误
(1)杠杆必须是一直棒()(2)杠杆不一定有支点()
(3)动力和阻力总是使杠杆向相反的方向转动()
(4)撬棒,翘翘板都是生活中的杠杆,生活中的剪子,钳子,杆秤也都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制成的()
2、做“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实验时,挂钩码前先要调节 使杠杆在 位置平衡,目的是.3.杠杆的平衡条件是,数学表达式是.4 环节六 布置作业教材80页第2、3题
板书设计:
第一节杠杆
一、认识杠杆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
绕 固点 转 硬棒
F1 L1 = F2 L2 2.杠杆的五要素 : 三.生活中的杠杆 支点—O 省力杠杆:L1 〉L2 动力—F1 费力杠杆:L1〈 L2 阻力—F2 等臂杠杆:L1 = L2 动 力 臂---L1 阻 力 臂—-L2
教学反思
本课在设计上采用了探究性学习模式,该模式从自主获取信息的现成程度分,可分为两大类,即接受式探究与发现式探究,本课分别以这两种形式进行了设计,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新课引入环节创设了开启瓶盖的情景,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让学生自备工具,既把生活引进课堂,激发学生对生活热爱之情,又开拓了教师的眼界。
在本课第一部分学习任务的驱动中,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不是教材的“留声机”,是一个教学再创造的过程,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用“接受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较易理解的知识可谓“事半功倍”!
在本课第二部分学习任务的驱动中,用“发现式探究”的学习方式安排这个探究活动,再次让学生体验“从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到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分析现象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充分尝试科学探究的方法,更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作为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设计流程,要多创设一些物理情景,多展示一些问题,多创设几个冲突,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时,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每一环节,既有学生所想又有学生未想到的,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把课堂变成师生相互倾听的场所,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课题研究教学设计
《画风》一课教学设计
西堡学校 叶谢
一、确定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
2、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教学重点:分角色朗读课文,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方法:七步目标教学法
学习方法:自学——展示——交流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幻灯出示谜语:云儿见它让路,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谜底:风)你们知道“风”是什么样吗?
2、幻灯出示图画观察,提问:你从这些图画中看到风了吗? 你能把它画出来吗?(板书:画风)
三、示标,导标
(一)----会认10个生字(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交流补充。)
1、预习检测:指名认读生字、组词。
2、、学习目标:(1)、出示三个小朋友的头像,请小老师试着领读他们的名字。(2)、鼓励学生和他们三个做朋友,与他们三个打招呼,作简要的自我介绍。例如,宋涛、陈丹、赵小艺,你们好!我叫×××,很想和你们做朋友。
3、目标检测:(1)、同桌互相用卡片认读“宋、涛、陈、丹、赵、艺”六个生字。(2)、想一想、找一找:“宋、涛、陈、丹、赵、艺”这几个字在我们身边哪些人的名字中出现了。
四、示标,学标
(二)----会写12个生字及词语。
(学习方法—先认读生字,然后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好方法。)
1、预习检测:开火车认读生字、说结构、偏旁、组词。
2、学标:(1)、老师指导个别同学认读生字
(2)、小组内交流展示你的学习生字的方法。
3、目标检测:(1)、我会区分:
匆----忽 冻----陈 寿----涛 传----转 舟----丹 鸟----乌(2)、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洁白——纯白 忽然——突然 景物——景色(3)、知道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吗?
弯——直 动——静 洁白—乌黑
4、补充目标:练习写前六个字,重点指导:(1)不要多笔画:“丹”字只有一点。“乌”字中间没有点,加迠就成了“鸟”字。“丝”字上边的两绞丝没有点。(2)不要少笔画:“忽”字下面的三点,不能少。(3)美观书写。如,“显”字上小下大、上短下长;“忽、丝”二字上长下短。“艺”字草字头的横宜略长,下面的“乙”字“折笔”应尽量向左边斜,“弯”应写平,“钩”直上。
五、示标,学标
(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方法—先分段读课文,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课文内容。)
1、预习检测、学标:(1)、分段读课文,其他同学评价、纠错、超越。(2)、边听同学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目标检测:
(1)、分段读课文,做到不加字、不丢字、不重复。
(2)、完成填空题:
课文主要写了()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如何()的故事。
(3)、他们是怎样画风的?出示图画,让学生找出有关图画,并说说是谁画的。
六、补充目标:
1、齐读课文。
2、练习本上写生字1-1-1.七、下节预习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2、找出重点词语和优美词句学习。
3、默写我会认生字和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