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教案设计详案
《认识时间》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90页、91页的例
1、例2。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知道1时=60分。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知道1时=60分。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师:同学们,你们得猜过谜语吗?(生:……)师:现在,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条谜语,请看屏幕。
(课件示题: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打一生活用品))(生:闹钟)。
师:猜对的请举手。
(过渡语)好,下面我们来猜时间。
2、猜时间。
(1)课件出示:晚上9时小学生睡觉的情景图。
师:现在是几时?同桌先互相说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是晚上的9时)
师:谁来?
(分别让3个学生猜了以后,教师不忙着下定论,课件出示答案9:00和9时。)师:猜对的请举手。
(在这环节中,注意学生用词:9点,师引导:9点在数学上准确的说法是9时,让学生连读9时2遍。)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只要意思说得的对,学生听得懂就行,教师不用下定论。)师:你听懂他的意思了吗?(生:……)
(听懂就可以了,如果学生听不懂,接着请另一个学生来说,直到让学生听懂为止。)师评价学生:掌声送给他!
课件展示读整时的方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9,就是9时。
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时针走动的路线:伸出右手的食指向正前方表示点住12,时针从12起,顺时针方向走到1、2、3……一直走到9,就是9时。
过渡语:好,继续!
(2)课件出示早上7时小学生洗漱的情景图。
师:现在是几时?同桌先互相说一下。(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是早上的7时)(分别让3个学生猜了以后,教师不忙着下定论,课件出示答案7:00和7时。)师:猜对的请举手。
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时针走动的路线:伸出右手的食指向正前方表示点住12,时针从12起,顺时针方向走到1、2、3……一直走到7,就是7时。
过渡语:好,继续!
(3)课件出示早上8时小学生上课喊起立的情景图。
过渡语:这是刚才我们上课的时间。师:我们上课的时间是几时?全班一起说。(课件出示答案8:00和8时。)师:猜对的请举手。师评价:掌声送给自己。
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时针走动的路线:伸出右手的食指向正前方表示点住12,时针从12起,顺时针方向走到1、2、3……一直走到8,就是8时。
师:整时的钟面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什么?(生:分针都指向12)师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引出课题。
过渡语:现在上课时间已经过去一会了,请看屏幕,(课件出示8时5分的情境图)这个钟面上的时间还是整时吗?(生:不是)那到底是几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的认识时间。
(边说边板书课题:认识时间,让学生齐读课题2遍。)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钟面知识的回顾。
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下去的钟面,同桌一起观察钟面,互相说一说钟面都上有什么?
师:听好要求了吗?(生:听好了)好,开始。
(学生同桌观察钟面,老师走下去巡视学生观察情况,该点拨的就点拨几个小组,好利于等一下的汇报交流。)
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后,汇报交流。(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1分钟后汇报)师:现在,谁来说说钟面上都有什么?(让4个学生发言)
(这一环节,教师必须拿实物钟面,引导学生说出钟面上都有什么。)钟面上有: 1、12个数字
2、有12个大格,每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大格。
3、短针是时针
4、长针是分针
5、还有一些小格。(每大格有5个小格。)(过渡语:谁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
(这一环节尝试让学生提数学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师可以提:一大格有几小格?或两大格有几小格?……)
2、认识分。(课件出示认识分)
师:一大格里面有几小格呢?(让学生注意观察课件涂擦一大格,让学生跟着数1、2、3、4、5,一大格有5小格。)
师讲解:从12起,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2小格是2分,走3小格是3分,走4小格是4分,走5小格是5分。所以,分针走一大格就是5分。
课件出示5分5分数的图。
师:我们已经知道,从12起,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那分针走2大格是多少分呢? 生:2大格有10分。
师:你怎么答得这么快,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优化5分5分数的方法)
(这一环节,注意引导学生用5的乘法口诀算得数,这样学生就能很快说出答案。)师:那分针走3大格是多少分呢?……,直到12大格是60分。
(课件逐步出示补充完整)
师:现在请同学们快速记忆分针指向几大格时各是多少分?等一下老师考考你们,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对?好,开始记忆。
(让学生记忆1分钟后,师拨动实物钟面上的分针任意指向某个数字考学生,让学生说出是几分?)
过渡语:同学们,准备好了没有?开始,分针指向3是多少分?(生:15分)……(这一活动,考学生1分钟就可以了。)评价学生:同学们记得真快,老师佩服你们!
3、认识几时几分
过渡语:现在我们已经学会看分针了,那刚才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到底是多少?谁知道? 生:……(让学生汇报)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这一环节,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先看时针,再看分针。如果学生不会说,请同学帮忙说一说。)
课件出示验证,让学生发现:时针从12起,走过8,就是8时,分针从12起,走了一大格是5个小格,也就是5分。
师板书:贴出钟面图,并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8:05和8时5分(电子表表示时间的方法和用中文的方法写出时间)
(这一环节注意:让学生知道8时5分,由于5分不够10分,电子表是这样记录的8:05)
师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时针走动的路线:伸出右手的食指向正前方表示点住12,时针从12起,顺时针方向走,一直走过8,就是8时。分针指向1,一五得五,就是5分。过渡语:下面老师拨几个钟面考考同学们。
课件接着依次出示几个钟面让学生写出时间。(8:
15、8:30、8:55)
点出当分针走到30分时,分针走了钟面的一半。而时针也走到8和9两个数字之间是半小时。所以,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
重点突破8:55,到9时了吗?(生:没有)还差多少?(生:1大格)也就是5分。(这一环节,教师边在黑板上贴出钟面,并相应写出两种时间表示法。)引导学生小结看钟面的方法:
整时时间的读法: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不是整时的时间的读法: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4、探究时和分的关系。(课件出示模拟图,观察后小结填空。)
过渡语:同学们真能干,都能认读出不是整时的时间了,那时针和分针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师:老师模拟了时针和分针走动的场景,请同学们看屏幕,仔细观察。
(引导学生发现出1时=60分。板书:1时=60分,让学生齐读2遍。)(1)体会1小时有多长?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时等于60分,那1小时有多长?谁知道?(让学生汇报后课件出示)一节课40分,加上2个课间休息10分就是1小时。看少儿频道的一集动画片是30分,看两集就是1小时。(2)体验1分钟。
师:那1分钟有多长?(我们一起听音乐感受1分钟?)请注意听。
师:1分钟比1小时怎样?(生:短)1小时就是由60个这样的1分钟组成的。(3)1分钟能做什么?
师:那1分钟能做什么?下面我们分组活动,看看一分钟能做什么多? 第一组:算口算题。每个学生发一张口算题。
第二组:读书(印二年级课文中的一篇给他们读)第三组:跳绳(选一个出来跳,其他帮忙数跳了几下?)第四组:踢毽子(选一个出来踢,其他帮忙数踢了几下?)让学生汇报1分钟能做什么? 师:时间真是太宝贵了,请看屏幕:
救死扶伤时,时间就是生命。比赛场上,时间就是速度。商场如战场,时间就是金钱。学习上,会学、会听,时间就是效率。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
三、巩固练习。
过渡语:下面,我们就来比一比谁会抓紧时间。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下面的练习卡出来,比比看,谁写得又快又对。
过渡语: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生活中的时间。(课件出示)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第二篇:二年级认识时间的教案设计
《认识时间》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钟面,能正确读写几时几分(5分5分地数)。
2、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
3、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正确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正确读出钟面上接近整时的时间。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谜语。
2、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7时和9时的情景图。学生讨论钟面上的时间。
师小结: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
3、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8时5分(不是整时)的情境图,引出课题:认识时间(板书)。
二、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钟面知识回顾。
同桌一起观察钟面,互相说一说钟面都上有什么? 学生汇报交流。钟面上有: 1)12个数字。
2)有12个大格,每相邻的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大格。3)短针是时针。4)长针是分针。
5)还有一些小格。(每大格有5个小格。)
2、认识分
提问:一大格里面有几小格。(让学生跟着数,一大格有5小格。)
(课件出示5分5分数的图)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优化5分5分数的方法。
3、认识几时几分
(课件再次出示8时5分的情境图)这个时刻到底是多少?
学生汇报并说一说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贴出钟面图,让学生用手势比划时针走动的路线,引导学生发现:时针从12开始,走过8,就是8时,分针从12起,走了一大格是5个小格,也就是5分。
黑板接着依次出示几个钟面让学生说出时间。(7:
15、9:30、10:55)
4、引导学生小结看钟面的方法:
不是整时的时间的读法:先看时针,再看分针。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了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
三、体验时间
(1)体验1分钟。(听音乐感受)(2)1分钟能做什么?
分组活动。第一组:算口算题; 第二组:读书; 第三组:跳绳; 第四组:拍球。
让学生汇报1分钟能做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2、生活中的时间。(课件出示)
五、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第三篇:冰灯教案设计详案
《冰灯》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课文,了解父亲做冰灯的艰辛困苦,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爱子情怀。
3体会“我”内心后悔的复杂心情,教育孩子体谅理解父母。教学重难点:
了解父亲做冰灯的艰辛困苦,体会父亲对儿子的那份深深的爱子情怀。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冰灯》这一课,(边说边板书:冰灯)声音真洪亮!
2.师:【走下讲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第一组词:乐趣,享受,后悔,称赞,融化】(齐读)【单独做多音字的幻灯片】
3师:老师还有一组词,想考考大家:“答应,回答,适应,应该,鸟笼,灯笼,笼罩】指名读。
请你来。你把多音字读准确了,你可真了不起。看来这些词语大家都会读了。
二.以读代讲,品读课文。1.概括大意
1)师:老师再出一组词,你们还会读吗?【课件出示:希望 答应 后悔 融化 】 大家一起读,你们能用这组词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吗?
(评价语:你说得很流利。你概括的真完整。你概括的很简洁。)
二、切入课文内容
(略讲)学习1至4自然段。1.做冰灯的原因:
1)师:我为什么希望有一盏灯笼?请同学们认真读1~4自然段,找一找答案。点击课件(1.因为这是乡下过年的习俗2.我看到小朋友大军的灯笼很漂亮,心里羡慕。)(抽两生)2)大军的灯笼什么样,谁来说一说?你来读一读吧。
3)师:孩子们,我要的是一盏普普通通的灯笼吗?(不要纸糊的,而是透亮的。
学习第5自然段(详讲)2.感受父爱:
方案一:师:是的,我想要透亮的灯笼,父亲答应了,他是怎么给我做冰灯的呢? 请同学们认真读第五自然段。用—画出来。(师巡视,查学情。)谁来说一说?指名说
【预设:生:我画的是:等适应了屋子里很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楚,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师: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我的答案是: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
师:(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读到这儿问:父亲为什么停下来啊? 生:因为太冷了。
师:于是,他用衣角擦擦……一会儿。
如果生没有回答到预设一,问:父亲在哪儿磨?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觉得父亲当时很冷。(这么冷,父亲在为我打磨冰灯时,他心里在想什么?)生:父亲很辛苦。父亲爱我!
师: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这句话吧!师:是啊,父亲是多么的辛苦啊。】 【创设情境引读】
父亲手上的冰太凉了,磨一阵—— 父亲的手还没有暖热,他又接着磨——
是啊!为了我想要的冰灯,父亲忍住钻心的凉,不知磨了多少遍————(冰太凉,每磨一阵……)
学习6至7自然段。
(引读)看到这一切,我好奇地问:“爹,你在干啥?” 父亲把头扭过来,说(生读——):【课件出示: “没有找到合适的废玻璃,我昨天冻了一块冰,正给你做冰灯呢。天还早,你再睡一会儿吧。”】
师:说完,父亲回过头去,继续用力磨了起来。冰太凉…… 手指:【课件出示: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进棉衣里暖一会儿。】
师:就这样,父亲不停地磨,我再也睡不着了。
【课件出示:当我看见父亲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袄时,我急忙喊他:(生读)“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一边说,一边掀开了自己盖的被子。】
师:我再也睡不着了,我怎么做的?(指名说),我急忙喊他:“爹,你到我这里来暖暖手吧。”一边说,一边掀开了自2
己盖的被子。
2)师:从我的动作和语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体会到了父亲做冰灯太辛苦了,让我心疼。(抽三生回答)
(评价语:你读懂了作者对父亲的关心。你走到了作者的心里。你读懂了我对父亲的爱。)
学习第9自然段。
1师:父亲看见了,点击课件,让学生读。
【课件出示:父亲看见了,赶快来到我的身边,把我撩起的棉被一把按下,连声说道:“我不冷,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
2师:请你们把这段话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圈出来。【学生说得完整后,课件出示:看见、来到、按下,说道标红】
父亲看见了,他是怎么来到我的身边的?(赶快)把我的棉被是怎样的按下?(一把)怎样说道?(连声)3从这段话中一系列的动作,你读懂了什么?(一起读一读)
【补课件:父亲看见了,来到我的身边,把我撩起的棉被按下,说道:“我不冷,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
4师:老师把这段文字修改了一下,我们来看这两段话,自己读一读,你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生1:我喜欢第一段。从这些词语感受到父亲动作迅速。(点课件)请你读这句话。生2:我感受到父亲非常害怕我受凉,请你带着你的感受读这句话。生3:我感受到父亲非常关心我。请你读这句话。从父亲的动作中,我们体会到了— 生:父亲对我的爱,父亲对我的关心。5师:同学们,你们看抓住关键词来感悟人物的情感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6师:父亲是这么做的,他又是怎么说的?
(走到一学生前)请你说父亲说的话,(我不冷,不冷。小心冻着,要过年了)7师:(亲切点)联系前面学过的(联系上文),想一想,父亲真的不冷吗?(课件:冰太凉,每磨一阵,父亲就会停下来,用衣角擦擦手,把手放进棉衣里暖一会儿。)指名读。
学习第10自然段。
1师:再联系下文看一看,父亲真的不冷吗?
【课件出示:父亲的手碰着了我的手,他的手真凉啊!我的鼻子发酸,心里直后悔,真不该找父亲要一盏透亮的灯笼。】
2师:其实父亲很冷,那他为什么要撒谎呢?
生:因为父亲怕我担心,这是父亲的(爱或者“关心”。)3师:同学们,当我碰到父亲的手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生:(真不该要一盏透亮的灯笼。太凉了,父亲的手不是一般的凉)生:我开始后悔了,因为父亲的手太凉了。4师:我为什么后悔了?
(你走进了作者的心里。你读懂了文字背后的含义。)总结学法:联系上下文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学习第11自然段。
1师:同学们,这一年春节,(学生接读)【课件出示: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 我的灯笼特别在哪儿?
2(评价语:灯的样子特别,灯的材料特别,情感特别)出示:这是一盏()的灯。(多抽生说一说)
3小伙伴们看到我这么特别的灯笼大家都称赞我的冰灯,连大军也有点羡慕我。
4师:同学们,小伙伴会怎么称赞我的冰灯?(生1:你的冰灯最新颖。师:我们从来没见过!生2:你爸爸对你真好!师:多么深沉的父爱!生3:我太羡慕你了!师:老师也羡慕他!
生4:我怎么没有这么漂亮的冰灯呢!师:太漂亮了!)(板书:冰变灯)
5师:听了小伙伴们的称赞,“我”的心情怎样呢?
生:我很自豪,自豪地读这句话(这一年春节,我的灯笼是最特别的。)
1)冰灯虽然很美,可我心里很后悔,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2)师:过了几天,冰灯融化了,变成了一片水。(板书:灯化水)但是,它从此留在了我心里。3)师:它指的是什么?请你说,仅仅指的是冰灯吗?你体会到什么?(多说)
(评价语:多么深沉伟大的父爱呀!真让我们感动!)
4)师:同学们,这篇文章是作者的回忆,在这篇文章的后面还有一段文字 多年后,我回忆起当年父亲为自己打磨冰灯的场景,我这样说—--生读。【课件出示:对于您,我的父亲,我有太多感激,那如山的父爱将是我此生无以回报的。有太多的话、太多爱我想对您倾诉,然而此时此刻我只想说:父亲,您的爱我将铭记永远!】
师:多年后,父亲一次又一次把手放进棉衣里取暖的情景仍历历在目,我深情地说—--生读
师:多年后,父亲那如山的父爱仍让我心潮澎湃,我泪眼朦胧地说---生读(出示体现父爱的图片)多么深沉、伟大的父爱啊!
三、联系生活实际,谈父爱
师:同学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静下心想一想,哪件事最能让你感受到深沉伟大的父爱?
生答:1无微不至的关怀是父爱;2可口的饭菜也是父爱;3对我的宠爱也是父爱;4为我们挡风遮雨也是父爱;5包容也是父爱;6鼓励的话语也是父爱;7用心呵护也是父爱;8给我温暖的也是父爱;9让我幸福也是父爱…… 师:(语速慢)同学们,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板书:父爱,勾画 “心”)让我们每个人都做一个有心人,用心的去体会这人世间那深沉伟大的父爱吧。
第四篇:泥人张详案《泥人张》教案设计
《泥人张》教案设计
学情分析
文章这东西是很内向的,一篇好文章放在面前,并不象一盘好菜端上来,可以色香味俱全,立即勾起学生的食欲。总要慢慢去读才能产生兴趣。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却产生了类似见到一盘美味佳肴那样的感觉,好像能够望见色、闻见香、尝到味。文字简单,阅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生动有趣,很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文章中的一“俗”一“奇“,安排得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富有特色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探讨的话题。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字词。
2、抓住要点概述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3、品读语言,多角度理解奇人之“奇”处。
4、了解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学习他们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保护民间文化的兴趣。教学重点
品读语言,多角度理解奇人之“奇”处。教学难点
抓住要点概述内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让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无味;让语文课富有魅力、富有神韵;在享受乐趣的同时接受知识。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朗读,运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美读,读出声调、语气,读出情趣,要读得活灵活现、声情并茂。
2、讨论点拔法。本文文字浅显,故事生动,阅读障碍不大,教学中宜用学生自主活动、合作研究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积累重要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正式上课前播放片头:课题显示。播放幻灯——1)
一、导入:形象感知,引出课题
1、课件展示一组泥人张彩塑图片,学生形象感知后谈感受,引出课题。(播放幻灯——2——7)
2、出示学习目标。(播放幻灯——8)
二、检查预习,词语正音
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播放幻灯——9)
阔绰()
抠()泥
撂()高
戳()破
怵()谁
瞅()见
气最冲()
谁有钱谁横()
三、听读课文,理清情节
教师播放课文示范朗读,学生边听边思考:(播放幻灯——10)
1、课文讲述了_____与_____的较量。明确:海张五与泥人张
2、第一回合:海张五说了什么话?_____,泥人张_____回击。明确:脏话侮辱,捏泥人。
3、第二回合:海张五又说了什么话?_____,泥人张_____回击。明确:取笑泥人张的手艺,贱卖泥人。
4、理清情节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奇。
小说无奇不传,无奇也无法传。——冯骥才(幻灯片出示)
四、品读语言,欣赏奇人
1、请同学们再次快速阅读课文,以下列句式说话:(播放幻灯——11)
我喜欢_____这个句子,因为_____,写出了泥人 张_____之奇,奇在_____。
(自己先在书上做批注,再全班交流)
提示:喜欢的理由可从修辞手法、动词刻画、对比、侧面烘托等方面思考。
2、教师幻灯片出示范例:我喜欢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这个句子,因为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泥人张手艺之奇,奇在手艺精巧,无与伦比。(播放幻灯——12)
五、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1、小组讨论:在文中的最后一段这样写到“泥人没有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播放幻灯——13)
明确答案:因为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泥人张的精湛的手艺,更是泥人张那种不畏权贵,不卑不亢,自尊自强,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的精神品质。
2、教师出示资料:展示“泥人张”的影响和地位。(播放幻灯——14)
3、一种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它外在形式的延续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包涵的精神文化底蕴的延续。以前,这种民间文化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现在有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保护民间文化对于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与价值,这也是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从这个方面来说,“泥人张”意义非凡。
4、全班齐读展现“泥人张”非凡意义的语句,从而引出学习民间艺人的精神品质。(播放幻灯——15)
六、师生互动,民间采风
1、冯骥才老先生的《俗世奇人》描绘了20世纪初天津底层市民和小生产者的生活,给我们展示了18个风格迥异的俗世奇人,泥人张、刷子李、快刀刘、风筝魏。除了这些,你还了解哪些民间绝活或民间艺术?(同学们自由发言)(播放幻灯——16)
2、老师总结:其实生活于市井里巷的凡夫俗子中间不乏奇人高手,我也搜集到一些他们的作品,现在与同学们共赏。(播放幻灯——17——20)
3、这些民间文化让人看了真是赞叹不已,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护文化遗产,守候精神家园。齐读:(播放幻灯——21)
是的,有一种遗失
活在深锁的记忆里
活在熟悉的味道里
活在婉转优雅的旋律中
它们靠世代相传的力量得以延续,离我们很近却住在深远。需要被记忆的不只是那些可触摸的文化,让我们携手共进,守护文化遗产,守候精神家园。
七、课堂总结,结束学习(播放幻灯——22)如果说技艺高超、性格沉稳的泥人张让我们称奇,那么同学们这节课的表现更令我称奇。你们时而凝神静思,时而议论风声,时而尽情分享,真正展示出4班的风采。这节课老师上的很愉快,谢谢大家。附:板书设计
故事奇 手艺奇
奇 行事奇
人品奇
第五篇:认识比详案
“认识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P68~P70;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体会使用比的价值。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重、难点:理解比的意义、比的使用价值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观看漫画《阿福的新衣》。说一说,为什么阿福的新衣做好后出了问题呢?这个故事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师: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的数学课就从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开始。(播放连环画,同时配音,内容如下。)
冬冬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泡了一杯蜜茶给他喝,甜味适中,味道很好。几天后,冬冬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泡这样的蜜茶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师:如果你是冬冬,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配制蜜茶招待小伙伴们呢? 师:(板书“蜂蜜 水 10ml 90ml”。)哦,你是学着王阿姨的方法做的。人数增加了,是否可以直接配一大杯蜜茶?
师:(板书“100 900”。)你配了一大杯,是怎么想到这两个数据的呢?
师:那还可以怎么配呢?
师:(板书“30 270”。)这是将蜂蜜和水——
师:配制的方法被大家很快找到了。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为什么配制出的蜜茶依然“甜味适中,味道很好”呢?
【实时评析:熟悉的生活小故事一下子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他们很自然地首先想到“模仿”,即“10毫升蜂蜜配90毫升水”。此时,教师稍作点拨“人数增加了,是否可以直接配一大杯蜜茶”,帮助学生打开思路。但变化之中什么没变呢?对这一问题的思考,自然聚焦到每组数量中不变的倍数关系上。】
师:(板书“9”。)哦,你注意到了蜂蜜和水之间的倍数关系。它们的倍数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1/9”。)同样表示倍数关系,怎么出现了9和1/9这两个不同的数?
师:也就是比较的标准和相比较的量的顺序(板书“顺序”)——
师:我们把算式写出来看看。(板书“90÷10=9,10÷90=1/9”。)用两个数相除,就可以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板书“两个数相除”。)从这个不变的倍数关系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出,取1份蜂蜜,就要取多少水来搭配?
师:这样的意思,我们也可以借用图形来表示。(如图,先显示“1份”蜂蜜,再显示“9份”水。)
师:这种情况,在数学上还有一种简洁的表示方式(显示“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这里的“9:1”和“1:9”我们叫做比。(板书课题。)
【实时评析:表示倍数关系的同类量的比,是“比”的一层含义。本环节,学生借助于生活常识和已有知识基础从多种搭配数据中提取不变的元素——倍数关系,从固定的倍数关系抽取出“份数”,再由“份数”引出配比,逻辑严谨。“慢镜头”推进,为学生直观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说理解释,认识“比”
师:“9:1”和“1:9”这两个比的意思一样吗?
师:看来,跟除法算式一样,比也是有顺序的,因此,在用比的时候一定要把话说完整了。大家一起把这两句话(指“水的量和蜂蜜的比是9:1”“蜂蜜的量和水的比是1:9”)读一读,体会他们的前后顺序。(学生齐读。)
师:冬冬配好了蜜茶,准备洗水果招待朋友,一抬头,看到水池边洗洁精瓶上就有几个比。(放大洗洁精瓶,如图1。)来,我们从中抽取一个比(如图2),你知道这里的1:8是什么意思吗?
师:(出示图3。)目测一下,用比来表示?
师:哎,你们刚才不是说比有顺序,不能轻易颠倒顺序吗?
师:(出示图4。)你能分一分、涂一涂,表示出这个比吗? 师:说得很好,比中的每一份应该是相等的。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谁和谁的比是几比几?
【实时评析:本环节通过说、比、画等方式让学生对熟悉的洗洁精瓶上的比进行“解释”,并将研究视角从“部分与部分之比”延伸到“部分与整体之比”,充分扩展学生对比的直觉感受。在此基础上再追问“比是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生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的认识,实现初步的认知建构。】
三、类比联想,拓展“比”
师:生活中的两个小故事,让我们认识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比。“比”和“倍”一样,也是一个字的数学概念。“倍”是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那你们回头看看刚才研究的几个比,说一说:什么是比呢?或者比可以用来表示什么呢?
师:什么意思,你能说得具体一点吗?(发言学生愣住了)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吗?
师:我也没听懂,其他同学的想法呢?
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确实可以看出,比就是表示倍数关系。不过呀,这还只是“比”的含义的冰山一角。老师告诉你,只要两个数相除(板书“两个数相除”)的关系,都可以用比来表示。师:谈到相除,我们并不陌生。回忆一下,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解决过哪些相除的问题。(依次出示已学教材内容
并回顾相除关系:总价÷数量=单价,路程÷速度=时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等等。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9.6÷3=3.2(元),53.3÷8.2=6.5(分钟),360÷90=4(米)。)
师:请将这些相除的关系用比表示出来。(学生表示,如:总价÷数量=单价,也就是总价和数量的比是9.6:3;路程÷速度=时间,也就是路程和速度的比是53.3:8.2,等等。)
师:比的模样和除法算式挺像的,请找一找联系和区别。(学生交流后,教师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师:比表示两个数相除,自然也就可以算出比的结果——比值。下面,请依次算一算9:
1、1:
9、9.6:
3、53.3:8.2、360:90的比值。(学生计算。)
师:联系具体题目说一说每一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学生交流后,教师联系刚才的研究,指出:比有时表示倍数关系,有时还表示一种具体的量。)
【实时评析:本环节集中研究“不同类量的比”重在立体拓展比的意义,逐步完善学生对比的认识。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一些相除关系,既赋予过去的知识以新的内涵,同时对于比的意义、比的类型的理解也更加完整、透彻。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清晰。】
四、放眼生活,强化“比”
师:知道了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比吗?
⑴ 辨析体育比赛中的“比”。师:(出示足球、篮球比赛图片和比分。)知道这里的2:0、18:23什么意思吗?
师:用比来记录得分,目的是要把两个队的得分相除吗?
师:看来,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比分,竟然不是我们刚才研究的两个数相除之比。老师在研究这两个比的时候,后来也发现,其中有一个地方其实已经提醒了我们,这里不可能是相除的关系,你看出来了吗,哪里提醒了我们?
师: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分数中的分母,自然也不可以是0。
⑵ 解释广告中的“比”。师:屏幕显示两种常见的电视机,一种型号是16:9,一种是4:3,你能说一说每个比的意思?(学生回答后教师和相应的电视机连线。)16:9的电视机最适合人眼视角,视觉冲击力也强,我们用它来看段视频。(播放“活力28洗衣粉”广告,截取广告中出现的比:“用量少1:4”“去污强1:4”“时间短1:4”“省力气1:4”“省水电1:4”。)
师:任选其中的一个比,说一说具体含义。⑶ 研究农家生活中的“比”。出示问题:
王伯伯家有2公顷小麦试验田,今年共收小麦24吨。总产量与公顷数的比是(),比值是(),这个比值表示()。
王伯伯家承包了一块池塘,共放养了600尾鲢鱼和1200尾鲤鱼。你能写出一个比,算出比值,并说明比值的含义吗?
⑷ 剖析舞蹈表演中的“比”。(播放图片,同时配音。)一天,丫丫的妈妈带丫丫去看芭蕾舞表演,第一次看芭蕾舞表演的丫丫很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这个导演真奇怪!”“为什么呢,宝贝?”“你看他都让演员踮着脚跳舞,干嘛不找个高一点的演员呢?”
师:为什么这样就美了呢,其中的道理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关。(学生非常惊讶,教师出示未踮脚和踮起脚的演员腿长和身高,算出腿长和身高的比,求出比值,并板书如下。)未踮脚:90:160=90÷160≈0.563 踮脚后:105:175=105÷175=0.6 师:踮脚后的比值非常接近0.618,人们研究发现,当一个比的比值为0.618时,这个比就称为黄金比。所以,芭蕾舞演员踮起脚跳舞是在创造黄金比的美呢!现在,你知道妈妈为什么经常穿高跟鞋了吧,她也是在创造黄金比。(学生哈哈笑起来。)
【实时评析:巩固练习再一次将学习置于生活大背景中,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比分2:0的反例,进一步厘清比的意义本质。利用广告中出现的多个比,让学生说明每个比的含义并“复原”出完整的比句,让学生更加懂得如何理解比、解释比。黄金比的巧妙介入,不仅使课堂生出很多趣味,而且表达了人们创造美的智慧。】
五、总结提升,深挖“比”
师:这节课咱们研究了比,回顾一下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老师有个疑问,既然除法和分数都表示相除关系,那人们为什么还要创造出比呢?
师:(出示到冬冬和朋友们吹泡泡的场景。)吹泡泡是大家喜爱玩的游戏,制作泡泡水要用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混合而成。这四样东西怎样搭配才能配制出好的泡泡水呢?我给你一个比,你能看明白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对应着“甘油、水、洗洁液、洗手液”的下方出示1:4:2:2。)
师:用除法和分数能一下子将四种物品之间的倍数关系表示出来吗?
师:是啊,多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组成连比(显示“连比”),不仅两两之间的倍数关系很明确,几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都一目了然,威力真大。(指着课题。)小小的一个“比”,看来还蕴藏着更丰富的内容,后面咱们继续研究。
【实时评析:美丽的风景往往总是在远方等着我们。比区别于除法、分数的优势在哪里呢?这是对比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层次追问。回答这一问题,依然立足生活——泡泡水配制中的“连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比的独特功能,拓展了课堂空间,同时将学习的视线投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