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定稿)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设计
于都中学地理教研组 李森林
【教材分析】
“世界洋流”作为经典的自然地理内容,属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范畴,是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气候等内容的知识基础和理论依据。新教材把“世界洋流”置于“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的背景下,还赋予它作为基本地理过程在地理科学方法、地理理性思维上无可替代的价值。因此教学中应挖掘这一因素,突出过程分析和方法运用,使之成为训练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的有效载体。
课程标准在“必修Ⅰ”中提出的相应要求是: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归律。【学情分析】
(1)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知识。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来分析洋流影响的地理环境。
(2)学生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或是一些“漂流瓶”的故事和墨西哥湾漏油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情况,依据课标要求,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了解海水运动的几种主要形式;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绘制世界洋流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分组讨论洋流的分布规律以加强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洋流,认识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并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通过模拟等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难点:洋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洋流的名称 [教学设想]
1、首先教师按照物体运动的原因——动力着手,找到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2、接着教师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为线索,分析归纳出世界洋流的环流规律。
3、然后教师在学生找到普遍规律后,来探究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这一特殊洋流。
4、最后教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释实际问题:哥伦布去美洲和郑、曾七下西洋出发和返回的季节选择。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对比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教具准备]作图工具、世界空白地图、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等。[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用两个小故事:
1、很多年以前日本的科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将很多带有颜色的漂流瓶放在日本的以东海域。经过了五十多天后,这些漂流瓶竟然在美国的西海岸被发现了。
2、大家都知道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但很多人是不知道的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不是一帆风顺的,也走了一次弯路。他第一次是从欧洲出发从北部航行到美国的,这次航行用了37天的时间;第二次从欧洲出发从南部走到达美国的,这次航行仅用了20天的时间。提出问题: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次航行相差17天的时间? 在学生处于“愤”“悱”之间时,引导学生说出海水的运动是有方向的,进而引入新课。
(那么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学习这个问题。)
【师述】所谓洋流,就是海水常年定向的大规模的流动。按性质可以划分为寒流和暖流两类。从名字上看:寒冷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寒流;温暖的海水定向大规模的流动称为暖流。换句话说: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叫做寒流;反之,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叫做暖流。从纬度的角度来看,应该怎么描述呢?
【生答】海水从高纬向低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寒流;海水从低纬向高纬定向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暖流。
【师述】很好。但我们要注意寒流和暖流的概念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于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道题,来加深对寒流、暖流概念的理解。某大洋等温线分布图,假定①②等温线的弯曲是由洋流影响所致,试判断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寒流还是暖流。
【生答】①表示北半球寒流,②表示南半球寒流。(并让学生自己讲明理由)【师述】正确。请注意,图中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①和②等温线均由温度低的海区向温度高的海区弯曲,表示①和②处的洋流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故均为寒流。
【师转】那同学们来思考一下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呢?
【师述】大家学习物理的时候,应该听老师讲过,任何物体要运动,就一定要受到外力的作用。那么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
【学生】„„
【师述】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学生】为什么盛行风能让海水动起来呢?
【师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看看盛行风是怎样让海水流动起来的。
【教师边讲边画风向,按内容一步一步演示讲解】 【师问】首先,在赤道附近有哪些盛行风呢? 【生答】北半球是东北信风; 南半球是东南信风。【师问】请问,它们的共同方向是什么方向呢? 【生答】由东向西!
【师述】是的,这样赤道附近的海水在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的共同作用下,由东向西定向流动,形成赤道洋流。北支称为北赤道暖流,南支称为南赤道暖流。
【师问】那么,赤道洋流一直由东向西运动下去吗? 【生答】不会,因为要受到陆地的阻挡。
【师述】对,当赤道洋流到达大陆的东岸,即大洋西岸时,受到陆地的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
【师问】能不能一直向高纬流动,直到极地地区呢?
【生答】不能,因为中纬度地区会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产生偏转。
【师述】很好。由于中纬度地区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形成西风漂流。西风漂流到达大陆西岸即大洋东岸时,一支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另一支折向高纬,在受到极地东风的吹拂下,极地海水向低纬流动,形成极地环流。
【师述】这样,全球的洋流模式图便形成了。看上去,南北半球的洋流均呈8字形,但因为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是陆地,所以,北半球的洋流呈8字形,南半球的洋流呈0字形。同时我们也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洋流从成因来看可以分为风海流和补偿流。
【师述】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洋流模式图,我们来找找其中的洋流的分布规律。【自主合作探究】利用课本图2-2-6,分组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第一步:教师出示归纳地理分布规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1、观察
2、分组对比分析
3、从部分到整体,从个别到一般,逐步加以整理归纳共同性
4、应用
教师指导学习方法,让自主学习有方法可依。
第二步:活动讨论,引导学生观察,分小组合作探究:
①划分合作小组(太平洋组、大西洋组、印度洋组、综合组) ②组内讨论,选出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 ③组内选出一名同学,板画出洋流位置及流向。
提示:对比分析洋流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
各组明确自主学习的任务和范围,增强目的性。自主合作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的观察对比能力。并掌握归纳的一般方法。
讨论:世界三大洋(除北冰洋)中形成了几个环流圈?每个环流圈运动方向如何? 每个环流圈具体的洋流名称?每个环流圈大洋东、西岸洋流的性质?
(各小组代表画出洋流方向)
(太平洋组)
结论1:该大洋有两个副热带大洋环流,一个副极地大洋环流。
结论2: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由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和秘鲁寒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结论3:北半球副极地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流动,主要由北太平洋暖流、阿拉斯加暖流和千岛寒流组成。
结论4:日本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给沿岸增湿增温;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给沿岸降温减湿;秘鲁上升流形成世界著名的秘鲁渔场。
(大西洋组)
结论1:该大洋在南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共形成了两个副热带大洋环流,中高纬度形成了一个副极地大洋环流。
结论2:洋流由中低纬度,北半球由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纳利寒流组成。南半球由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本格拉寒流、西风漂流组成。北半球中高纬度,由北大西洋暖流、拉布拉多寒流组成。
结论3: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位于北极圈内的摩尔曼斯克港全年可以通航。(印度洋组)
结论1:完整的大洋环流只存在于南半球,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结论2:主要由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组成。 结论3: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在赤道以北的印度洋形成一个随季节风向变化的季风洋流,该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综合小组) 综合各小组的探究情况,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如下规律:
结论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在北半球形成逆时针环流,南半球形成顺时针环流,全球共形成了五个副热带环流。
结论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大洋环流,全球共形成两个副极地环流。结论3:南极大陆的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寒流)。由于南极大陆上盛行极地东风,将南极大陆中的寒冷气流吹入周围海域,汇入西风漂流中,形成寒性的洋流。
结论4:在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 夏季:西南季风——东流——顺时针流动 冬季:东北季风——西流——逆时针流动
【师问】我国明朝郑和曾七下西洋,他总是选择冬季从我国出发,夏季返回。这是为什么呢?
【生答】因为冬季北印度洋盛行东北季风,郑和由东向西顺风顺水航行;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郑和由西向东也是顺风顺水航行。
【师述】没错,除此之外,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也属季风区,冬季盛行西北季风,郑和冬季出发南下顺风顺水航行;夏季盛行东南季风,郑和夏季返回也是顺风顺水航行。
【师述】现在,根据我们刚刚所学的这些知识,你们能解释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为什么少用17天吗?
【生答】因为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北半球副热带大洋环流航行,一路都是顺风顺水。所以即使绕了大圈,但时间上却节省了17天。
【师述】请大家阅读课本P49《“失而复得”的旅游鞋》,思考旅游鞋为什么能够“失 而复得”?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对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观察非常细致,分析得也比较全面,分工细致,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洋流?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分布规律是怎样的?这是我们今后研究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对渔场的分布、对海洋航行的影响等地理问题的基础,大家一定要加以巩固、理解。板书设计
一、海洋水的运动----世界洋流
1.洋流的概念与分类
(1)洋流概念: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2)洋流分类:根据洋流的性质,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按成因来分:分为风海流和补偿流
2.理想大洋环流模式
全球大气环流图
南北半球洋流模式
3.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分布规律:
(1)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洋东寒西暖。(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大洋东暖西寒。(3)南极大陆外围40度-60度海区: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课堂练习] 1.某大洋等温线分布图,假定①②等温线的弯曲是由洋流影响所致,试判断图中①和②分别表示寒流还是暖流。
读某大洋环流局部示意图,回答2~4题。
2.若AB线是3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A.北半球 B.南半球 C.东半球 D.西半球 3.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位于()A.北半球 B.南半球 C.印度洋 D.南太平洋
4.若AB线是60°纬度,则这个海域中的乙是:①风海流 ②暖流 ③寒流 ④补偿流 以下选项组合正确的是()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5、读下面四幅图,四幅图中字母所代表的洋流名称与图序一致的是()
A、北太平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本格拉寒流、阿拉斯加暖流 B、日本暖流、墨西哥湾暖流、秘鲁寒流、北大西洋暖流 C、日本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D、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墨西哥湾暖流
6、读某沿海地区洋流示意图,若甲洋流所处的纬度是30°,下列洋流中能与甲洋流构成完整洋流系统的是()① 本格拉寒流 ②千岛寒流
③秘鲁寒流
④西风漂流
⑤南赤道暖流 ⑥东澳大利亚暖流
⑦阿拉斯加暖流 ⑧巴西暖流 ⑨北太平洋暖流 A.甲→②→⑨→① B.⑧→①→⑤→甲 C.③→甲→⑦→② D.⑥→④→甲→⑤
右图是模拟洋流系统的一个实验装置,在透明水槽的内侧分别安放4只风扇,且假定F1和F2表示大洋西侧。据此回答7~8题。
7.若同时开启风扇F1和F4,则该装置模拟的洋流系统是()①北太平洋中低纬洋流系统 ②北太平洋中高纬洋流系统 ③南大西洋中低纬洋流系统 ④南大西洋中高纬洋流系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分别在水中悬挂冰块和加热器以表示北半球的寒流和暖流,以下悬挂位置合理的是()①F3附近悬挂冰块,F2附近悬挂加热器 ②F2附近悬挂冰块,F3附近悬挂加热器 ③F4附近悬挂冰块,F1附近悬挂加热器 ④F1附近悬挂冰块,F4之间悬挂加热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第二篇:《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
武汉市十一中 伍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洋流的主要特征和性质分类;(2)能够说出洋流的主要成因.并能够运用洋流成因,举例说明海陆变化及盛行风的变化引起洋流分布发生变化;
(3)能够说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学习方法.(2)通过洋流模式图与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的比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在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质疑、交流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
应用实验和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学难点】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模式的构建;
2、应用世界海洋表层洋流模式图,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教学方法】
实验法、支架式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学案导学发。【教学准备】 多媒体;
实验器材:水槽(8个)、彩色油、电吹风机(16个)、接线板、教鞭。【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并确定组长人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利用《鸭子舰队漂流记》的故事导入新课,引出洋流的概念; 通过读图、看书,了解洋流的性质。
【探究活动一】洋流的成因及分布的一般规律的探究。实验一:探究稳定的风是否形成稳定的水流。(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观察交流并发表看法)
实验二:探究洋流的成因及分布的一般规律(学生实验)
(学生讨论交流并发表看法)
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建立洋流模式。
【过渡】此洋流模式是在盛行风、陆地形状、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特别是陆地轮廓,非常理想,如果海陆分布发生变化,洋流分布又会怎样呢? 【探究活动二】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探究(1).以南半球为例,师生探究,海陆分布发生变化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的影响。(2).以北印度洋为例,探究盛行风向的变化对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的影响。(3).总结太平洋、印度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推测判断大西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课堂小结,结束新课!【板书设计】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一、洋流
1、概念
2、性质:暖流、寒流
3、成因:风海流(主要动力)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二、分布
第三篇:《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本节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分析如下: 地理学习应落实到地图上,应充分利用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通过教材“活动”,结合图3.6,理解洋流模式的形成。通过阅读图3.5,结合读图思考题,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
教材分析
一方面,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另一方面,海水运动深刻的影响着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本节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以致用,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海洋知识,树立了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学会运用地理的科学思维来迎接“海洋世纪”。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第一是洋流的基本概况,包括洋流的含义,分类,形成的主要动力,并指出洋流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第二是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教材通过图3.5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完成读图思考,进而归纳出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然后设置活动,利用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推导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重组教学顺序——在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先结合图3.6全球风带与洋流模式,简单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接着,结合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让学生读图思考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即不将结果简单抛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步步启发和引导下逐步分析、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然后教师简评、补充、总结,循序渐进。
学情分析
初中地理没有涉及洋流的知识,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并且通过对第二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读图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一事实,在设计时应让学生充分读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和图3.6“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目标
根据对课标、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特征,按照地理新课标的要求,确定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够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画出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2)通过读图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提高学生知识迁移和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地理思维。(2)培养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思维。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景问题教学法、图表导学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微课视频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世界海洋表层的洋流分布规律 1.理想模式下的洋流分布规律
课件展示:自主学习探究,完成教材P58页活动
(1)你能画出洋流模式图吗?(2)你能描述中低纬度海区的洋流分布规律吗?那中高纬度呢?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
在赤道两侧,受信风的驱动,同时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促使海水自东向西流。由于它们分别位于赤道南、北两侧附近,所以我们称之为北赤道暖流、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的南、北赤道暖流受陆地阻挡,一小股自西向东回流,由于它的方向正好与南、北赤道暖流的方向相反,所以我们称之为赤道逆流。绝大部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至中纬度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他们到达大洋东岸时,遇到陆地阻挡,其中一部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低纬度海区流动,补偿了南、北赤道暖流。还有一部分海水向高纬地区流动,受高纬地区的极地东风吹拂,又向南流动,汇入西风漂流。这样在中低纬海区和中高纬海区分别形成了一个大洋环流,构成全球的洋流分布模式。
利用洋流模式图,描述理想模式下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教师点拨:结合气旋和反气旋的知识,利用左右手,学会判断洋流分布规律。过渡:这是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是理想状态下的洋流分布状况。那么,实际洋流是怎么分布的?请结合洋流模式图,阅读图3.5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自主学习探究,完成读图思考题。
展示图3.5 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教师补充强调
2.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连续的西风漂流
课件展示思考题: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洋流运动方向是怎样的?为什么 ?
南半球中高纬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在盛行西风的影响下形成了连续的西风漂流。
(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夏顺冬逆 课件展示北印度洋地区:受季风影响形成季风洋流。冬季,在东北季风的影响下,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影响下,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过渡:洋流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至于究竟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分析!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哪些内容呢?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度海区: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连续的西风漂流(4)北印度洋海区:季风洋流 夏顺冬逆
拓展延伸:课件展示——练一练
教学反思:
第四篇:世界洋流教学设计[最终版]
高一地理必修.1 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节
水的运动
——世界洋流(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教科书中介绍了不同纬度、不同海区的洋流系统,并具体阐述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的形成,这部分内容可联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把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和成因。
二、学情分析
1、初中地理对这部分内容涉及很少,学生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系统,但是,学生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2、学生学习本部分内容时,可能遇到的障碍: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无从下手,洋流的成因分析很难找到突破口。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理解洋流的概念和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利用风带模式图,绘制洋流模式图,并归纳出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归纳能力。
3、运用地图,并和世界洋流模式图进行对比,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归纳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洋流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教学方法
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法
六、学习方法
实验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对比法、归纳法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露事件导入。多媒体呈现相关文字资料及图片,简单叙述此事件,提出问题:为什么专家担心墨西哥湾的油污会扩散到欧洲的海岸?从而引出“海水运动”。
(二)探索新知
1、海水运动的表现形式
多媒体依次呈现海浪及潮汐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常识,回答是哪种海水运动形式,教师做简单解释。
承转:除这两种形式,海水运动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洋流。
2、洋流的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自己总结出洋流的概念。具体过程如下:
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放有一装有水的塑料水槽,水面上撒有一些彩色的塑料碎屑。另外,每两位同学有一份学习材料,左上角标着本组的名称。
实验过程及要求:按照学习中探究活动
(一)中的要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验,从水平方向对着水面吹气。同时,教师提醒实验注意事项:第一,吹气时一定要从水平方向向中间水面吹气,而且要连续吹气;第二,吹气时不是比谁吹的劲大,也不是比谁吹得好看,重要的是能描述出你观察到的现象,并能画出来。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适时的指导。实验结束,教师选择一组同学的“作品”,以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让小组代表回答学习材料中的另外两个问题,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指导学生能简单描述现象:水沿一定方向做有规律地运动。据此总结出洋流的概念。
3、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
结合刚做过的实验,对水面吹气,水就会运动,学生很容易就能推断出海水运动是由风引起的,就能得出形成洋流的主要动力是盛行风。
承转:回忆导入中的墨西哥湾漏油事件,提出问题:油污之所以可能会扩散到欧洲,主要是什么在起作用?学生会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是洋流。那么为什么不会到其他大洲?这就需要学习后面的知识,即洋流的分布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小组合作)(1)洋流模式图中的洋流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中的探究活动
(二),联系前面已学过的风带知识,并且结合刚才的实验结果,在右图中画出北半球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分布图。具体过程如下:
类似于第一次的实验方法对着水面吹气,但是,有些变化,需要两位同学配合完成,多媒体展示实验示意图,标出吹气的地点以及方向,教师加以解释,学生只要认真观察,会很容易领会出如何做实验及如何画图。
实验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选择其中一组同学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让本组一位同学代表描述一下过程,教师加以修正。
学生根据副热带海区的洋流分布图和刚才所做的实验,在右图中画出其他三个海区的洋流分布图。之后还是选择其中一组同学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教师加以修正,完成世界洋流模式图。
完成学习材料中探究活动
(二)中的第2小题(归纳世界洋流模式图中的洋流分布规律)。之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必要的修正。
承转:洋流模式图是在不考虑陆地因素的条件下形成的,提问学生实际情况是这样吗?同时多媒体呈现世界地形图,学生会做出正确回答—不是。那么在陆地的影响下,洋流的分布规律比较复杂,但是基本上还是遵循了洋流模式图中的分布规律。
(2)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中探究活动
(三)中的第1小题,根据洋流模式图画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中的洋流分布。
① 太平洋、大西洋
为了节省时间,安排第1组—第5组同学画大西洋中的洋流分布,第6组—第10组同学画太平洋中的洋流分布。
画图之前教师要做提示:第一,注意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的不同;第二,各个海区的位置要和洋流模式图中的海区相对应。
学生完成之后,教师分别选择大西洋组和太平洋组其中一组同学的“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并让本组一位同学代表描述一下过程,教师加以修正。② 印度洋
因南印度洋的杨柳分布和其他两个大洋一样,所以教师利用多媒体呈现即可。重点为北印度洋。因为北印度洋受季风影响,所以洋流分布有些复杂,学生自主完成很困难,所以本环节主要由教师采用多媒体,以动画的形式指导学生完成,并指导学生将世界洋流分布图补充完整。
承转:现在通过我们的努力,已经完成了世界洋流分布图,现在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8页,读“世界洋流分布图”,现在我们将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进行对比,观察一下有什么不同?世界洋流分布图中的洋流分布又有什么样的规律呢?完成探究活动
(三)中的第2小题。
学生完成之后,选择一位同学回答,教师加以必要的修正。
承转: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那么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导入中提到的问题:为什么专家担心墨西哥湾的油物污会扩散到欧洲的海岸,下面我们就结合世界洋流分布图,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思考问题。之后由学生回答。
(三)总结提升
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学到了哪些知识。
(四)知识反馈
指导学生阅读学习材料中安排的三道习题,并完成。之后由学生回答,教师加以必要的修正。
(五)课下作业
填充图册、质量监测相关习题。
八、板书设计
世界洋流
一、概念
二、分布
1、洋流模式图
2、世界洋流分布图
第五篇:洋流教学设计范文
洋流及其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
1.立即洋流的概念及类型(寒流和暖流)2.运用丢,了解世界洋流的发布规律 3.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引入)很久以前有个美国男孩,在福罗里达州洲的海边捡到一个漂流瓶,里面有来自澳大利亚东海岸一份遗嘱,高兴之余美国男孩再想这份遗嘱的真实性,他又是怎么来到这里的?学了这节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知识点 洋流的定义
洋流的分类:
寒暖流判断
形成原因
教师活动 要求学生看书 回答
根据洋流的性质可以将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要求学生完成学案活动探究1
判断该海域所在的半球,A、B两处有两支洋流流过,请标出洋流的流向并判断寒暖流。方法:(1)以温定球(2)以凸定向(3)以温和向定寒暖流
生活中,在喝茶的时候我们习惯用嘴吹漂在上面的茶叶,观察,当我们吹动中间漂浮的茶叶的时候,茶叶的流向?这时两边的茶叶和杯子底部的茶叶又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说出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
学生活动
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回答问题。
学生完成学案相关内容,并说出说明是寒暖流
学生小组探究完成
洋流的分布规律
学生完成风带的方向的图
根据风向学生完成学案探
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洋流的地理意义
究2
教师进行纠错和总结
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
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PPT展示4个案例,分布是 对气候
对渔场
对航运
对污染
学生黑板展示 其他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合作完成。
学生展示洋流分布规律
学生对照洋流分布规律看课本“世界洋流分布图”。
学生根据案例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对沿岸增温增湿,寒流反之。
寒暖流交汇有渔场。
顺水快,逆水慢
扩大污染范围,加快污染速度。
总结:本节内容我们学习了海水的动态特征,其中洋流分布规律是重点内容,我们应从洋流的形成着手,按照一定的因果关系,逐步掌握洋流的分布及其规律。此外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洋流是促成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水量交换的主要因子。伴随着大规模的水量交换,还有热量交换、盐分交换和溶解气体交换等。所以,洋流对气候、海洋生物、海洋沉积、海上交通,以及海洋环境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板书设计】:
风海流洋流的形成密度流补偿流洋流按水温分类:寒流、暖流在南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洋流在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气旋型大洋环流洋流分布规律南极大陆外围形成西风漂流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洋流的地理意义对航海事业的影响对海洋污染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