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5篇)

时间:2019-05-13 10:43: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

第一篇: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筹建中),2个国家重点(专业)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2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

主要研究机构 :

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要的研究方向和侧重点:

新金属结构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性能结构金属间化合物、块体非晶及亚稳材料。

新金属功能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永磁材料、磁致伸缩材料、光电薄膜材料、纳米功能材料与器件、自旋电子材料。

新一代基础金属材料: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微米纳米复相钢、连铸连轧工艺控制技术、塑性加工过程模拟仿真、板成形理论与技术 ;第四代单晶高温合金、新一代钴基高温合金、金属材料的各向异性、金属及复合材料半固态加工、飞秒激光加工技术。

材料制备新技术与新工艺:主要研究方向为先进金属材料制备、成形和加工过程中组织性能精确控制技术;材料制备、成形与加工技术中关键工艺参数与材料结构组成、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 工艺过程的模拟与实验分析。主要研究内容:1.喷射成形制备应用基础研究及新材料开发2.冷喷沉积成形技术应用基础研究3.高性能纳米晶材料与纳米涂层制备技术研究4.金属燃烧现象及耐热耐蚀材料研究5.铝、镁合金的先进制备成形技术研究与应用。

材料的计算机模拟与辅助设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金属凝固过程计算模拟研究金属凝固过程中的传热、传质以及组织演化规律;材料与工艺的计算机辅助优化设计;显微组织及其演变过程的定量表征、建模与控制;高性能钢铁材料、粉末高温合金、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

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主要侧重于研究碳钢和有色金属热连轧电气控制系统,棒线材、型钢生产线建设、中厚板快冷装置等工程应用。北京钢铁研究总院

中国钢研是金属新材料的重要研发基地,是我国金属新材料及制品生产的领军企业。在功能材料、粉末冶金材料、难熔材料、高温合金、结构材料等领域拥有众多专有技术和产品,先后承担了冶金行业85%以上的关键金属新材料研制任务,自主建设了国内最大的非晶微晶合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药芯焊丝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金刚石锯片出口基地、国内一流的高温合金及制品生产基地和十余条金属新材料产品生产线。

北京钢铁研究总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1主要研究领域:

材料科学与工程:在结构材料、功能材料、高温合金、难熔合金、粉末冶金材料、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等领域拥有众多专有技术和产品,先后承担了冶金行业85%以上的新材料研制任务,为我国“两弹一星”、神舟号飞船和冶金、能源、交通、机械、电子等国民经济建设研制并提供了大量关键新材料,作出了重要贡献。

冶金工艺工程:致力于工艺与工程技术研究的成果转化和系统集成,形成了独特具特色的工程承包与设计能力,涉及的领域有:炼钢、炼铁、连铸、压力加工、金属表面涂镀、铁合金以及大型非标设备设计制造等。其中:高炉喷煤、球团烧结、溅渣护炉、高效连铸、钢带热镀锌和彩色涂层等重大关键技术的开发推广,为行业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信息化与自动化:作为冶金行业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创新基地,涉及计算机应用、电气传动、仪器仪表等,在智能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交流变频调速技术、大型液压伺服系统技术及缓冲技术等领域达到或接近国际领先水平。

分析测试:从事材料化学成分、金属物理、力学性能及无损探伤等项目的检测以及相关技术和仪器装备的研究。通过中国实验室认可委员会的认可审核,并与30多个国家实现了分析数据的有效互认。在复杂体系痕量分析、金属原位分析、冶金在线分析、状态分析、微观分析、力学性能分析、无损检测分析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2.2主要产品及技术: 高温合金:建有国内最先进的高温合金母合金及精铸件生产基地,可提供K4002、K418、K423、K4169、K640、K438、K424、CoCrMo 等三十几个牌号的母合金及制品,可提供高温合金板材、棒材、丝材、带材及不同形状的构件。主要用途:航空航天等领域耐高温零部件。

焊接材料:药芯焊丝、特种焊接材料、堆焊材料、钎焊材料。药芯焊丝生产线目前产能达3万吨/年,产品已通过十个国家船级社认证。

非晶、纳米晶带材及铁芯:快速凝固铁基非晶和铁基纳米晶带材,各种变压器铁芯、电感铁芯及互感器铁芯,带材产能可达4万吨/年。

主要用途:配电变压器、中高压电力互感器、精密电流互感器、零序电流互感器、逆变电源变压器、电抗器以及共模电感等。

连铸技术与装备:中国钢研在“七五”、“八五”期间完成了我国第一台薄板坯连铸工业试验机组设计、安装和调试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期间完成了高效连铸技术开发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新建和改造的连铸机近200流,可承接高效连铸、近终形连铸、不锈钢连铸及合金钢连铸的设计及工程承包。

先进轧制技术与装备:可承接宽400~1780mm冷轧带钢、精密带钢以及高强度钢筋、冷轧带肋钢筋、离心铸造复合轧辊等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及各种大型冷、热轧机的液压AGC改造项目。

冶金自动化系统:中国钢研作为冶金行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发的主力军,是国内实力最强的冶金自动化领域系统方案供应商。在大型热连轧、棒线材轧制、中厚板轧制等工艺自动化领域技术优势明显,在智能控制、大功率交流调速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与多家国外著名电气厂商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可为用户提供系统、先进、定制化、高性价比的工业自动化全面解决方案。

3东北大学

3.1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简称RAL,前身是建于1950年代的东北工学院轧钢实验室,1989年得到世界银行的支持,踏上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之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成为我国轧制技术及其自动化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21世纪,RAL加快了发展步伐,规模扩大,水平提高,正在朝着成为本领域科研国家队的目标前进。

RAL积极组织、承担各类国家重大、重点研究开发项目,近年来承担多项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攻关计划项目等。近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36项,发表研究论文900多篇,出版论著30余部。正在申报发明专利 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 10余项,已获授权专利31项。近年来取得的标志性研究成果主要有:

1)超级钢开发及其产业化:本研究得到国家973计划和863计划的支持。通过对热轧过程中组织性能演变和强化机理的研究、热模拟实验、实验室热轧实验和现场工业实验,开发出400-500MPa级超级钢,实现普碳钢强度翻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到2005年已在我国推广超级钢400多万吨。

2)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设备研制:本研究得到国家发改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的支持。以首钢3500中厚板轧机工程为背景,开发和集成了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实现了中厚板轧制技术和重大装备的集成和集成基础上的创新,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研究成果已经在国内外10多家中厚板厂得到推广应用。

3)系列实验设备的开发与研制:利用多学科交叉的优势,自主开发研制了系列研究设备。包括热模拟实验机,热轧实验轧机,冷轧实验轧机,控制冷却设备,退火模拟实验机等。RAL开发的一批实验设备已经用于宝钢,济钢,酒钢,鞍钢等企业的技术中心,为钢铁企业增添了强有力的实验研究手段。

4)智能轧制技术及应用:本研究结合宝钢等大型骨干钢铁企业的现场需求,从改进板带钢轧制过程软件入手,以刚塑性有限元、组织性能预测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建立我国自己的连轧过程数模开发工具和模型参数调优工具,并形成具有特色的轧制过程优化与数模调优理论体系和实用方法,优化轧制过程,提高轧制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该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相关成果已经在多家钢厂得到应用。

表1 国家级获奖成果(2003-2007)

序号 获奖项目名称

奖励类型及等级

时间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1 宝钢高等级汽车板品种、生产及使用技术研究

等奖

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2

制技术

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3 提高C-Mn钢综合性能的组织控制与制造技术

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4 国产1450热连轧关键技术及设备研究与应用

等奖

首钢3500mm中厚板轧机核心轧制技术和关键5 设备研制

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

2005 2006 2007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

2004 2005 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

中科院金属所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家经济建设、面向世界科学发展前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基础研究方面拥有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和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其中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应用研究方面拥有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工程化研究方面拥有两个国家工程中心:高性能均质合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金属腐蚀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1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

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类国家实验室。2000年10月由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成立。2001年6月正式运行。主要从事材料科学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研究领域涵盖材料的制备与加工、材料的结构表征、材料理论与计算模拟、材料的性能评价与使役行为等。实验室设有非平衡金属材料、高性能陶瓷材料、先进炭材料、磁性材料与磁学、微电子互连材料、固体原子像、材料疲劳与断裂、工程合金、材料加工模拟、催化材料10个研究部,1个公共技术服务部以及材料发展战略研究、材料基础数据和材料失效分析3个中心。4.2 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

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下设高温合金研究部、钛合金研究部、特殊环境材料研究部、精密棺材研究部、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研究部等8个研究部。

高温合金研究部: 高温合金研究部主要从事航空航天发动机用高温结构材料的合金设计、制备工艺、微观结构和使役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研究开发了K417、K417G、K438、K441、K640S、DZ17G、DZ38G、DZ125L、DZ40M、GH135、GH35A、GH761、DD8、DD98等一系列铸造、变形、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以及真空精铸、定向凝固、单晶生长和电磁离心铸造等多种材料制备工艺,研究成果在航空、航天、舰船、能源和石化等领域广为应用。研究部以承担国家重大攻关项目为主体,保持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均衡发展。几十年来,有20多项研究成果荣获国家、中科院和省(部、委)级奖励。其中“某发动机涡轮空心叶片研制”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低偏析高温合金制备技术”项目荣获国际材料协会授予的“实用材料创新奖(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

主要研究方向:铸造高温合金(多晶铸造、定向凝固和单晶高温合金)、变形高温合金、N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外场作用凝固技术、高温合金纯净化冶炼技术、高温合金腐蚀与防护、材料制备计算机模拟。

钛合金研究部:钛合金研究部主要从事新型钛合金、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及钛基复合材料研制工作,重点开展计算模拟辅助、指导下的加工方法-显微组织-性能关系研究。目前涉及的工艺技术包括:洁净熔炼、无污染制粉、精密铸造、热模锻造以及棒线丝与板材制备。总体目标是通过发展成分设计-加工工艺控制-近净成形等环节整体优化的先进技术,不断提供满足应用要求的轻质高强耐用新材料。

主要研究方向:高温钛合金(研制能劬在600oC长期稳定使用的钛合金,以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高压压气机部件); 结构钛合金(重点发展具有高损伤容限的中强与高强钛合金,满足大型结构使用要求);钛铝金属间化合物(致力于γ-钛铝和正交相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加工制造);形状记忆合金(在对热弹性马氏体与形状记忆效应深入研究基础上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管接头和其它智能器件)

5兰州理工大学 甘肃省有色金属新材料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有色金属重点实验室是甘肃省有色金属材料应用项目研究和攻关项目的主要承担单位。2003年至2008年期间,共承担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科学研究和开发项目112项,其中完成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项目3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项目3项。

主要的研究方向:

5.1有色金属先进焊接技术:

a)有色金属焊接冶金过程理论研究与应用,活性化焊接理论及应用,搅拌摩擦焊过程力学信号的检测及流场研究,低热输入量超窄间隙焊接技术,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控制技术、大截面铝钢摩擦焊设备及工艺研究,铜钛大截面电阻钎焊设备及工艺研究,镍基高温合金焊接工艺研究等。

b)非晶、复合、粉体钎料的研发和钎焊机理的研究;旁路耦合电弧的机理及应用研究,多信息融合与解耦控制研究,焊接过程智能监测与智能控制;数字化控制的焊接电源及设备,冶金有色矿山用桁架成形及焊接自动化生产线等。

目前承担或新立的主要课题项目: 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

焊剂带约束电弧行为及用于超窄间隙焊接的基础研究;旁路耦合电弧法实现高效MIG焊及其过程和参数模型研究;铝合金MIG焊多信息融合及多变量解耦控制模型研究;搅拌摩擦焊焊接过程的实时受力检测和热力耦合分析;基于4R的Cu-Al异种金属焊接接头再制造方法研究。

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对外交流与合作项目:1项 铝合金多弧旁路MIG焊过程模型研究。c)科技部“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项目:3项

圆筒印花镍网生产工艺关键技术研究;矿山支护用大网格不等径钢筋网架自动焊接生产线研制;轮胎生产X射线检验自动线核心器件开发。

d)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项目:1项 新型Co-Al-W合金激光熔覆层耐磨性能研究。e)甘肃省科技支撑计划-工业计划项目:2项

桁架自动成型及焊接生产线;航空锻铝结构件钎料的研制。5.2 有色金属先进成形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

有色金属热型连铸技术及其设备研制开发,高纯单晶铜材料、单晶铜键和线材料开发,高铝青铜减摩模具与粉体涂层材料,Cu/Cu-Fe基金刚石复合材料及工磨具材料,高镍铬合金的特种成形技术。

5.3 有色金属结构-性能的计算模拟 主要研究内容:

a)有色金属材料成份和微观组织结构与材料变形、损伤及断裂行为之间的关系。

b)准静态和动态交变载荷下有色金属材料变形、损伤至断裂的规律、机理和宏(微)观物理力学模型。

c)结构材料在服役和成形过程中的变形、损伤演变、断裂的行为,成形过程变形及热循环对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规律。

d)材料断裂宏微观过程数值模拟,微裂纹应力场强度因子各向异性问题,材料结构弱点及其特性理论。

e)新型不锈钢材料开发及其结构性能研究,铸造过程建模及CAE,铸造缺陷分析专家系统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f)新型980MPa高强钢焊接接头性能,断裂行为以及薄弱环节等的研究。目前承担或新立的主要课题项目: a)国家“863”军工专项子项目:1项 980 MPa级钢配套焊接材料。b)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新型低碳马氏体高强钢在不同低温下解理断裂物理模型的研究;新型980MPa高强钢焊接接头异常断裂行为及增韧机理研究;微重力环境下Al-Cu-X多元合金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aMnO3/SrMnO3超晶格界面局域晶格/电子结构不均匀性对其电磁性质的影响。

c)教育部博士学科点基金项目:2项

新型低碳马氏体高强钢在不同低温下解裂物理模型;多元多相合金凝固过程多相场法模型与计算方法及试验研究。

d)与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合作项目:2项

粉末高温合金损伤模拟与寿命预测;某型涂层失效模拟研究。e)与山西大同北方发动机研究所70所合作项目1项 增压涡轮材料铸造缺陷容限研究。

第二篇:研究方向简介

研究生招生 >> 专业介绍 >> 硕士点

电气工程(硕士)08080

学院拥有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授予权,可以在其所属的5个二级学科范围内招收硕士研究生,2007级硕士研究生将按照电气工程一级学科招生和培养。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的培养目标为:

1.基础理论扎实。在电气工程领域具有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全面深入了解本学科有关研究领域的现状、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及先进的研究手段。

2.科研能力较强。具有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独立从事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交流能力强。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介绍

1.牵引供电系统的理论与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牵引供电系统的稳态与暂态分析、数字仿真与运行优化;研究牵引供电系统的负序、无功、谐波的监测评估及治理技术与电磁兼容理论;研究牵引网电压补偿理论与技术;研究接触网的设计、运行维护的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牵引供电系统的接地、防雷、绝缘配合与运行可靠性的理论与技术。2.电力牵引与传动控制:

本方向主要对各种交通车辆用的电力传动系统及其他的交流传动系统开展研究,以提高交流传动系统的效率和性能,是对变流器、电机、控制理论等综合运用的研究。3.牵引供电系统过电压保护与绝缘配合

本方向主要研究牵引供电系统中过电压的产生及其防护的相关理论与技术,大型动态电网的绝缘配合理论等。

4.牵引电机及其控制

本方向主要研究铁路高速动车、机车、地铁、电动汽车、磁悬浮列车、船舶的电力推进系统的设计、制造技术与理论。

5.电机电器动态分析及电磁场分析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机电器稳态和瞬态参数计算,以及起动、运行、短路状态下的物理场特性、转矩特性、频率特性及数学模型,并根据机电能量转换机理,研究新型电机结构的形式及参数。6.电机电器参数测试及识别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机电器正弦波形与非正弦波形电量的参数测试,以及电机参数的在线识别。7.智能化电器

本方向主要研究输变电系统中开关电器在线监测、智能化和信息化。8.电力系统分析、仿真与控制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力系统稳态与暂态分析、建模理论和方执法、计算机数字仿真;研究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等二次系统设备的建模、仿真分析、测试;研究电力系统稳定及其控制的理论和方法。

9.电力系统监控、保护与信息技术: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力系统及工业企业电气设备的监测、诊断、计量和控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理论、开发与应用;研究信息技术在电力系统运行、监控、保护及管理中的应用。

10.高压电力设备在线监测与诊断

本方向主要研究的对象是电气化铁道和电力系统设备的状态检测、故障诊断、传感器、信号处理的相关理论及技术。

11..电力系统电磁暂态过程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力系统防雷保护、电网铁磁谐振、输电线路冲击电晕、电力系统过电压数值计算;变电所防雷可靠性分析、电网铁磁谐振的计算机模拟、线路冲击电晕特性;高层建筑的防雷设计和建筑物内电子信息系统的暂态电涌防护设计。12.电力市场理论、技术与运营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力市场的运营模式,电价理论,负荷预测和电价预测理论,电力市场输电服务与辅助服务的分析与定价,发电厂商的竞价策略,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现代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信息技术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等。13.电力安全技术与管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能生产、输送、变配和应用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理论与技术,电气安全管理理论及应用;状态检修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电力安全文化与安全经济、人因安全管理、安全性评价等理论及相关专家系统、智能系统;研究电力系统安全新技术。14.电力电子变换技术

主要研究各种电力电子电路拓扑结构,实现对电能进行有效的变换与控制,以提高电能的品质和利用率,为各种不同需求提供电源。15.电力电子系统的电磁兼容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力电子变流装置中电磁干扰产生的原因和传播途径,电磁兼容的测量方法和相关标准以及抗电磁干扰技术。

16.电能变换电路的系统集成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能变换电路的系统集成,包括变换电路的集成化和大系统中各种电能变换装置的合理配置与系统集成。

17.电力电子系统的网络化与智能化

本方向主要研究多个电力电子变流装置之间及与上层控制之间的信息传递、网络控制、信息共享、故障诊断及专家系统。

18.电力电子在环保和新能源领域中的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如何将电力电子技术应用于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烟气脱硫(FGD)等方向,以实现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目的。19.气体放电理论及其在新技术中的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气体放电应用于环境保护。主要包括:流光放电烟气脱硫新技术理论和工艺过(流)程;废气和垃圾处理中的气体放电现象;环保设备的特种电源;等离子体技术及应用研究。20.电磁场理论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电磁场基本理论及其在工程技术领域的应用,电磁兼容,电磁场计算及数值分析。21.新能源及新型发电技术

本方向主要研究各种电能源新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利用,风力、潮汐、太阳能等非燃料发电技术,以及利用这些能源发电所遇到的电能输送、并网、维护、管理等相关技术。22.超导电工技术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研究超导材料的电性能、超导电工理论及应用,包括应用于电力、磁悬浮及滤波器等系统。…

第三篇:国内车辆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方向

一、大连理工大学:

在有限元方法极其工程应用、结构优化设计方法、各种材料和结构的疲劳分析理论和轮轨接触理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并解决了一批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如:320吨新型凹底平车设计中的刚度不足、270Km/h高速铝合金车体结构轻量化、我国第2代坦克发动机缸盖断裂(该坦克参加了五十年国庆阅兵)以及目前正在生产和运行的高速、提速客车、货车、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的设计制造中作出重要贡献,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AC400机车交—直—交逆变器机组并联运行条件分析与优化”项目研究成果为保持多台逆变器并联向多台转向架异步牵引电动机供电时实时实现负载均衡分配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磁悬浮列车直线牵引电动机的研制”为直线牵引电动机的设计提供优化参数,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CAN总线控制系统”系列项目研究为机车车辆传动控制系统提供一种可靠的车载总线控制方案,该项目研究成果居国际先进水平,不仅在机车车辆得到了应用,而且在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研究方向与服务领域

1、轨道车辆动力学

该研究方向以轮轨蠕滑理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机车车辆在轮轨蠕滑激励下的动力学特性,主要研究内容有车辆横向动力学、列车纵向动力学、列车安全性、列车舒适性、车辆稳定性等动力学性能,以及列车空气制动系统特性仿真,机车车辆动力学实验研究。本研究首次在国内以有限元法对轮轨的蠕滑特性进行分析,此项研究引起了国内专家的普遍重视。

2、机车车辆结构特性仿真

本研究方向是基于计算结构力学和最优化理论等现代分析方法,利用飞速发展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针对铁路机车车辆和机械结构的性能仿真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3、轨道车辆控制与自动化

本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的轨道交通特色,是轨道车辆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中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主要研究铁路、厂矿机车车辆和城市轨道交通电动车组牵引动力与传动控制系统以及在机车车辆及电动车组牵引动力的现代交流传动及控制系统的新技术、新器件及列车总线控制技术。

4、轨道车辆运行环境分析与监测

本研究方向在铁路噪声与振动控制、机车微机控制系统、列车控制网络的开发、设备状态监测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独具特色。

本学科面向轨道车辆(包括城市轨道车辆、机车、铁道车辆)制造企业提供以下服务:

1、轨道车辆转向架动力性能研究及产品开发实验

2、轨道车辆制动技术研究及开发实验

3、轨道车辆牵引控制技术研究及开发实验

4、轨道车辆噪声控制技术研究及开发实验

5、轨道车辆轻量化技术研究及动静强度计算

6、轨道车辆虚拟样车技术开发

二、湖南大学

学院在汽车设计与制造工程领域具有鲜明的特色,“汽车碰撞安全设计技术”、“薄板冲压成型工艺与模具CAD/CAE/CAM一体化技术”、“汽车车身现代设计技术”等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汽车覆盖件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理论、计算方法和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汽车碰撞安全性设计与改进理论、方法及关键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特种车辆技术及电动汽车技术研究方面获得教育部发明一等奖。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在“数控高速高效磨削技术与装备”、“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数控群钻刃磨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等方面上有突出的优势。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在“机构动力学”、“机械故障诊断技术”“智能CAD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成果累累。学院在20多个研究领域具有特色和优势,已形成了稳定的学术方向和学术梯队。

三、燕山大学

本专业的科学研究实力较强。主要科研方向有:汽车车身设计与制造、车辆系统动力学、电动汽车、汽车电控技术等。

学生自制的电动车

四、清华大学

本系在汽车动力学控制、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汽车安全性、汽车车型与车身设计、汽车底盘及发动机系统设计、电动及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内燃机工作过程与节能及排放净化技术、汽车和发动机测试技术等方面广泛开展科研工作。多年来承担国家八五、九五科技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汽车碰撞试验与检测分析处理系统、15吨6×6沙漠物探专用车、电控汽油喷射技术、内燃机陶瓷材料应用、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突出成果,获国家级、部委级奖9项。2001年,牵头承担国家八六三重大专项“燃料电池和城市客车”。

五、哈尔滨工业大学

20多年来,车辆工程学科经过不断努力,逐步形成了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汽车现代设计理论及方法、汽车电子技术、新能源汽车和特种车辆等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建有汽车构造实验室、汽车测试实验室、汽车电子实验室、发动机实验室、快速成型与逆向工程实验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等,总面积达到1700平方米,其中大型精密设备有汽车转鼓试验台、汽车整车测试设备、激光快速成型机、反求设备等。

六、山东理工大学

本学科现有车辆电力电子及控制技术、特种车辆及控制技术、车辆系统动力学、车身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车辆工程实验中心仪器设备总值达2600万元,面积达8600平方米。拥有直流电力底盘测功机、动力传动动态实验系统、虚拟现实仿真系统、Dspace实时仿真、Vector CAN总线开发分析、虚拟试验场分析等先进的软、硬件设备。

七、福州大学

1、车辆动力学与集成优化设计 2车辆电子、安全系统与智能交通技术 3车辆CAD/CAE/CAM 4 车辆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技术 5 物流设备及其电子控制技术

八、重庆工学院

研究方向 1.汽车测试技术

本方向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理论、试验及评价方法、试验设备、汽车振动与噪声控制技术、虚拟试验技术及仪器、新型传感器、信号分析处理技术、汽车道路模拟试验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

2.车辆传动技术及应用

本方向主要从事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理论、设计及关键零部件的制造、试验与分析技术、新型传动及复合传动技术的基础研究和装置的开发应用、车辆动力传动系统的优化匹配,特别是传动系统的数字仿真与智能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注重信息技术、测控技术、新材料及新工艺在车辆动力传动中的应用研究;注重提高传动系统效率、产品寿命、经济性以及节能环保的研究。

3.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 本方向以车辆数字化工程为目标,以车辆虚拟设计制造技术为核心,研究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在汽车、摩托车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发设计中的应用。建立面向重庆汽车摩托车工业数字化工程研究开发平台,目标是提高重庆车辆工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和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接轨。

九、北京理工大学

包括:①汽车总体论证、设计、分析与试验;②汽车主要零部件的设计、分析与试验;③汽车车身结构和车身造型的设计与研究;④汽车电子与信息技术;⑤汽车制造工艺;⑥电动车辆技术。

十、河南科技大学

低速车辆理论与设计、低速车辆传动系统与控制技术、低速车辆动力匹配与节能技术、低速车辆装备技术等方面均有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十一、上海交通大学

车身制造控制,汽车电子,重大装备与制造工艺,机器人与智能控制,制造业信息化,数控机床与特种加工技术,振动、冲击、噪声与控制,电子装备制造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微加工系统,智能维护与故障诊断和CAD/CAE/CAM技术等

十二、同济大学

我院现共有9个研究方向: 1.汽车能源与排放控制;2.汽车系统动力学与控制;3.汽车结构分析与安全性;4.汽车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5.汽车电子控制技术;6.汽车运行状态识别与监控诊断;7.汽车发动机;8.汽车市场营销; 9.汽车信息与物流。

十三、吉林大学

本专业通过这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紧紧围绕汽车工业发展的重要技术研究问题,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研究方向。其一,汽车系统动力学:该方向主要研究多体系统动力学在汽车上的应用,汽车被动安全性,汽车震动和噪声控制,限滑差速器,液压悬置,粘性连轴器,空气悬架等汽车关键零部件的研究与开发及相关检测设备的开发等。其二,汽车地面系统分析与控制:该方向主要研究汽车与地面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汽车系统工程,混合动力车辆和电动汽车研究,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研究开发,动力传动系匹配技术研究等。

第四篇:相关研究方向

(十一)伽玛氨基丁酸相关疾患共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采用遗传影像学、神经生物学、神经药理学、受体分子结构生物学及药物设计、高通量测序技术、生物信息学及系统生物学的多学科交叉方式,从遗传学及表观遗传学变异与微进化、伽玛氨基丁酸神经递质的传统中枢表达及外周组织器官的“异位”表达、伽玛氨基丁酸介导的抑制性神经环路调控及其与其他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关系、生物学系统模块调控网络等多级水平,研究伽玛氨基丁酸系统在重大神经精神疾患及其他常见复杂疾病发生中的共性机理。从而为相关复杂疾病及其共病问题的有效诊治,提供理论指导。

(十四)脑科学研究

开展以下研究:1.光控大脑技术研发和应用,包括微米尺度的光电极修饰、加工;神经环路标记;光调控的电生理等;2.脑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包括精神分裂症,癫痫,自闭症,脑中风等;3.应用光控大脑技术研究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神经环路层面的发生机制和治理机制;4.结合神经信息处理技术,研发临床脑疾病神经调控的技术和器件,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干预。

(九)基因筛查技术

开展基因筛查技术用于优生优育、骨创伤康复治疗、抗衰老医学等研究。

(十)老年病及老年保健产品

开展老年痴呆早期诊断技术及药物开发等研究。

第五篇:2012年硕士研究生导师与研究方向简介

图书馆学专业

研究方向:用户研究与信息服务

1、指导老师:陈朝晖,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科学文化传播中心主任。曾长期在中心从事信息服务工作,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国际联机检索、光盘检索、电子原文传递、个性化信息推送、学科信息导航、虚拟参考咨询、科技查新服务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组织管理方面等,曾组织参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多个项目的研发和服务的实施工作和国家科学图书馆研究生信息交流学习室、学习共享空间的建设项目工作;现从事图书馆科学文化传播服务与研究工作,目前参与主持中国科学院科普基地建设、国家科学图书馆文化创意案例研究和特色科学文化传播网络资源组织机制及网络传播服务研究等项目,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20余篇。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图书馆也进入了复合图书馆的形态。印本资源订购大幅下降,网络电子资源所占比重日益上升,到馆读者数量急剧减少,网络在线的用户增加,用户需求和信息行为也日益发生着重大的变化,从而使图书馆传统读者服务工作正在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根据环境和趋势的变化去不断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如何探索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是全球图书馆界面临的崭新课题。该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网络数字化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形态和需求的变化;图书馆新型服务模式的设计;新型图书馆物理空间组织和功能研究;用户研究与服务效果分析;基于开放共享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战略规划;图书馆在科学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与实践;图书馆如何在科技、经济、文化、社会的融合过程中发挥资源和服务平台的有效作用等。

2、指导老师:贾苹,女,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文献服务部主任。在本馆长期从事文献信息服务工作及网络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信息服务需求的研究,曾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Seton Hall 大学图书馆进行学习交流。2002年以来,主要从事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系统和服务机制建设、文献检索及文献获取途径和模式建设、新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负责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的组织和管理,作为文献服务协调组负责人,主持全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规范和管理机制的建设,形成中科院特有的集中-分布相结合的联合服务联合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建立第三方资源合理利用途径和机制,创新服务模式。参与中德数字信息服务项目研究,并作为其中跨域信息服务子项目——中德文献传递合作的中方负责人,组织完成了中方三家不同系统图书馆与德国SUBITO 的合作项目China Direct的建设,实现跨域信息服务合作。作为NSTL信息服务组成员,参与NSTL用户评价体系建设的研究,负责国外图书馆和文献机构文献传递服务的调研工作,组织NSTL代查代借服务发展研究,推动国家平台文献服务的发展;在上述工作和研究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近20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环境的变化,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也在发生变化:综合、多样、新颖、快速已经成为用户信息需求的特点,网络越来越成为用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根据信息环境和用户需求的变化趋势,探索网络化信息环境下的用户信息服务、开拓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面临的新的挑战。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信息需求与信息行为变化;用户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的组织管理;进一步探索以网络为依托的文献提供服务的内容、模式的拓展与创新,以及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的建设;以开放共享为基础的图书馆集成联合服务机制建设等。

3、指导老师:吕俊生 男,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从事信息资源建设与文献组织,现从事学科化服务工作,任兰州分馆学科化服务主管。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了中国科学院情报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评估指标体系”课题、甘肃省交通厅科研项目“加入WTO后甘肃省道路运输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嵌入式泛在个人研究平台”和“开放信息素质教育服务平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了本馆科研项目“基于知识产品的院所协同服务机制构建”、“化学化工经济信息网上资源的评价与服务”、“基于链接关系的资源环境网上信息资源的计量评价”等。共合作撰写各类研究报告15篇,20余万字。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用户服务体系;从文献服务转变为知识服务,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信息服务的过程调控与管理,用户认知与行为研究,用户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用户服务的开拓与创新等。

4、指导老师:杨志萍,女,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馆长助理,成都分馆副馆长(兼)。四川省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兼职(客座)教授、成都市武侯区第五届人民代表、英国“World Patent Information”期刊编委成员。曾作为访问学者和院高级研究学者身份,到过美国Seton Hall大学图书馆和英国SUSSEX大学科技政策研究所学习交流。长期致力于科技政策研究、信息咨询服务和平台建设等方面。承担有省部级项目,在相关学科核心期刊、优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和国内外会议论文五十余篇。曾获有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承担有专利分析、信息素质教育平台等项目。研究方向:信息分析与服务研究是指借助于数字网络技术手段,为科研创新提供前瞻性、新颖性的信息研究,其研究结果将会为科研管理者提供科研活动决策参考依据。本研究方向注重信息分析与服务研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利用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结合当今现代分析手段和分析方法,多方位开展对信息分析方法和内容的研究,主要指其它学科的引入交叉研究,偏重于科技前沿方向和热点的信息分析,科技政策和体制的研究,以及学科决策者的服务需求与内容的研究。

5、指导老师:鄢小燕,女,研究馆员,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系硕士毕业,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长期从事科技文献管理、科技文献资源分析研究、文献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等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PIE二次文献数据库的开发研究》课题,获四川省科技成果进步三等奖;作为项目管理负责人完成“全球图书情报系统资源门户网站”项目;作为项目副组长,主持研建“专利信息门户网站”;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完成SDP项目“国际防灾减灾重大计划(规划)和前沿技术情报研究”;作为项目主要研究人员参与 “中国科学院—西藏自治区院区合作信息平台(一期、二期)”项目、战略高技术·专利创新信息平台、药物创新信息平台等项目建设,发表论文20余篇,2005年获“四川省青年科技奖”。当前在研项目有“四川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信息服务平台”,“规划与战略研究专项项目管理系统”,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图书馆门户网站建设、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区域性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战略情报研究、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

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信息服务理论、技术和方法,用户认知与行为变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和组织管理,信息服务的开拓与创新。

6、指导老师:江洪,女,研究员,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硕士,现任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中国科学院武汉文献情报中心)业务处处长,湖北省信息学会理事,2007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主要工作和研究领域有:科技文献管理、图书馆用户组织与管理、信息服务和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服务质量管理与评价,学科信息导航、产业技术分析、竞争情报研究等。曾组织、参与多个情报研究项目的研究和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包括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院长基金项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研究”、湖北省科技厅项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全文数据库研究”;“CSDL服务百所行项目”、“CSDL全院联合网络参考咨询服务系统知识库数据著录标准”、“国家科学图书馆服务和管理考核体系研究项目”、“国家科学图书馆馆藏空间布局研究”;国家科技文献信息中心“国家光电信息中心建设项目”、“湖北省科技文献信息平台建设项目”、“科学数据共享机制与制度的研究”、产业技术分析研究项目以及产业分析、政策分析和企业竞争分析等项目研究,曾获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一等奖2项(2005年)(2010年),湖北省科技信息成果二等奖3项(2003年)(2005年)(2010年),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 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用户与服务是图书馆学情报学关注的核心和焦点。在网络、数字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需求特点和利用信息的行为发生很大变化,同时也为图书情报机构的用户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开展新的环境下用户心理和行为研究,应用信息技术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全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是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本研究方向着重研究和探讨网络数字环境下新的用户行为和用户认知方式,研究在新型用户需求的模式下,如何共享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组织信息服务体系,开拓用户服务模式和新型服务模式的质量评价。利用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研究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服务过程。

7、指导老师:吴跃伟,女,1983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本科毕业,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武汉分馆信息服务部主任,湖北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委员会、读者工作委员会委员,1999年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文献资源建设、信息资源组织、参考咨询服务、用户信息素质教育、数字环境下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用户信息行为、新型服务模式研究。目前主要从事学科化服务及学科馆员工作探索和研究,面向用户的学科化、知识化、个性化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和服务效果评价研究,重点从事面向科研的用户组织、专业信息获取、特色资源建设、知识化服务组织、学科情报分析、科研机构竞争力分析、个性化信息环境建设等工作。曾参加“中科院《全国期刊联合目录》”、“中科院文献资源合理布局”研究,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近年来参加了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建设项目:《知识服务集成融汇关键技术研究》、《领域知识环境建设》、《开放信息素质教育平台》、《数字知识资源环境开放组织引擎系统》、《数字档案信息融汇服务系统研究》、《重要会议开放采集与服务系统》等多个新型服务项目研究与试点应用,发表论文10多篇,合作撰写专著1部。用户和信息服务研究是图书馆永恒的主题,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图书馆服务必须建立在对用户充分了解基础之上,缺乏对用户的研究难以建设符合用户需求的良好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而不被认可的图书馆必将失去用户而濒临绝境。本研究方向重点研究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用户信息需求特点、用户利用信息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信息环境、信息技术、用户信息需求、用户信息行为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用户信息服务模式;研究各种服务机制与服务模式的评价体系,是一项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与建设

1、指导老师:宋文 女,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毕业,研究馆员,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资源建设部副主任,全国文标会第六分会主任,中国图书馆学会第八届学术委员会信息组织分会副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和知识组织体系标准规范研究和建设、长期从事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工作。主持或参与中科院和科技部科研项目20余项。主持全国西文期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主持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联机联合编目系统建设,主持中科院专业领域知识环境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主持数字知识环境开放组织引擎建设项目,承担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前瞻性研究课题“知识组织体系技术及应用机制研究”,参与科技部“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集成系统建设”项目等。对信息资源描述与组织的有关标准规范的建设、资源的集成揭示与组织、数据库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发表论文30余篇,多项标准规范和研究报告。曾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优秀青年称号。Web2.0、library2.0、语义网、eResearch环境、社交网、博客等形成了飞速发展又丰富多彩的数字信息环境,数字图书馆已经完全融入到全球网络数字信息环境之中。教师、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和大众的教学、科研、信息获取过程也已趋向于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和互助性。在这一发展背景下,数字图书馆用户信息服务的核心挑战已凝聚到能否建设一个可灵活定制的、可集成的、可融入用户科研教学过程和用户业务过程的、可提供知识获取、知识关联和知识发现服务的用户信息环境建设,而这样一个信息环境建设中除大量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突破外,信息和知识组织体系建设已成为一个关键挑战。本研究方向研究数字信息环境下用户信息行为和需求,研究信息系统中信息组织体系与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研究语义网环境下信息和知识组织的理论方法,研究信息建模和本体技术及广义的知识组织技术,研究基于信息和知识组织体系的用户信息环境构建的方法技术和相关的流程机制等。

2、指导老师:郑建程,男,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总馆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文献采编工作。作为主要成员曾参加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建设和结构化配置实施方案”等课题项目研究。曾先后负责组织CSDL中心门户网站的“网上科技信息资源与服务推介”和NSTL网站“科技信息资源指南”等栏目的内容建设;负责NSTL科技热点——“纳米科技”和“海洋生物技术”信息门户建设;作为主要成员参加NSTL西文连续出版物遴选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及备选库的建立研究项目、NSTL西文会议文献遴选方案研究。目前在对文献资源整合化建设工作平台的建设和学科化资源采集业务模式创新等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探索。撰写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等多篇。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永恒的研究课题。有效满足科研用户的信息需求是信息资源建设的目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数字化信息资源逐步成为科研用户主要使用的资源对象,网络化信息服务成为用户利用信息的主流途径和方法,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内容结构、类型结构、载体结构、布局结构,资源建设的模式、工作机制和业务流程等都在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综合信息资源的整合化建设、信息资源保障体系的合理构建、信息资源的联合建设与合作管理模式与机制的建立和比较、信息资源建设与用户信息需求和信息服务的有机融合、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3、指导老师:马建玲,女,研究馆员,长期从事数字知识资源建设与组织、专题知识资源系统开发等工作,主持或参加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甘肃省科技厅等研究项目10多项,包括中国资源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建设、中科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工程、青藏高原研究专题信息门户建设、电子期刊集成系统开发建设、西北地区生态学专题文献数据库开发建设、甘肃省科技信息共享平台示范系统建设、三农科技信

息门户系统建设、机构知识库平台建设等研究开发项目。目前正在承担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综合科技资源集成登记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建设是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和保障,在网络化数字化信息环境下,数字化信息已成为了科技信息的主流形态,在这种形式下信息资源组织和建设的信息内容、信息来源、信息发现和采集方式、知识组织和揭示方法等都在发生重大变改,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数字信息资源的来源、特点、发现、采集和描述方法、知识组织方式、信息处理规范以及集成揭示和服务的相关技术和方法,研究开放获取信息、非传统信息资源、特色信息资源以及专题知识库等新型信息资源发现、组织、建设和服务的理论和方法。

4、指导老师:朱江,男,硕士,研究馆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信息服务部工作。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成都分馆计算机室、自动化研究与发展部、期刊部、文献馆、信息服务部等部门工作,其间在英国伦敦城市大学信息科学系从事概率加权情报检索系统的合作研究。参加过中国专利数据库、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百所联网、中国科学院网上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工程、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文献信息网络的研究与建设、文献计量分析研究、全球图书馆导航门户网站、专利门户网站、NSTL西文期刊和会议文献遴选、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平台、NSTL文献综合管理系统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编撰出版工具书6部、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一文获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首届十佳青年论文奖。目前正在承担重要会议开放资源采集与服务系统、四川省重点科研机构科技文献资源开放获取集成系统的研究与建立、四川省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平台等研究项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是是图书馆学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本研究方向将重点研究数字化、网络化环境下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理论和方法,以及新技术、新方法、新理念在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领域的应用,包括信息资源的采集、储存和检索的理论和方法,信息处理标准规范和相关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信息资源的比较研究、分析评价、需求评价、使用评价、集成和服务,开放合作模式下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新方法,开放获取、机构知识库、学科知识库等开放系统的建设、揭示和集成,科技会议文献的采集、遴选、评价和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信息服务和知识服务有效融入知识创新全过程,知识产权、科技成果的管理、推广与服务等。

5、指导老师:钟永恒,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副馆长,武汉分馆馆长。武汉大学历史系、华中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工学硕士学位。1992-1994年在美国俄亥俄大学图书馆、2003年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作访问学者。长期从事情报研究和数据库建设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数十余篇。从2007年担任国际图书馆联合会(简称国际图联,IFLA)参考咨询及信息服务专业组常务委员。正在主持或参与过多项课题研究:包括国际图联(IFLA)研究项目“How do you say reference”,“生物物理研究所学科战略情报研究特色分馆建设”等多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评估中心项目“基于文献计量学的院评价数据支撑研究”,湖北省生物产业发展专项项目“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信息平台建设”,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项目“湖北科技数据平台建设”,产业技术分析等。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网络日益宽带化、泛在化,同时也给用户带来信息过载和知识发掘的困难,如何进行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迫在眉睫的任务。本研究方向主要是研究信息服务机构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理论和方法、模式与技术等。研究信息知识的生成、积累、管理、交流和应用的过程,研究知识服务的模式和方式、运行机制等。包括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的定位、环境建设,集成模式,服务体系,平台构建,系统互操作,服务组织与实现,支撑机制等内容。

下载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内主要科研院所简介及研究方向20111017(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精细所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方向简介

    精细所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方向简介 精细所先进材料实验室研究方向简介 1.有机电致发光(OLED) 这个方向是田老板成为导师后不久便开创的一个方向。有机电致发光显示从目前来......

    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申报要求

    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申报要求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要求,为加速中央级科研单位开发研究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促进科研院所......

    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一条 为加强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的管理,保持和提高中央级科研单位的开发研究实力和持续创新能力,促进......

    论文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示意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义务教育方面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研究教师教育方面如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教育管理方面如小学班主任管理的艺术研究家庭教育方面如......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城市政府管理 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系,以公共组织的整合力与回应力为目的,以公共利益为核......

    MBA研究方向

    MBA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公司理财、 运营与供应链管理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 企业经营战略 、 管理信息系统、 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 资产评估理论与实物 、 企业融资与资......

    工作总结及研究方向

    任教工作总结及研究计划 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期间,我担任了高一年级10班,11班,12班的化学教学工作和高一10班的班主任工作。现在,我将从教学工作,专业技能提升,班主任工作,三个方......

    国内主要大学简介(精选5篇)

    ·国内主要知名大学 学校简介 浙江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之一。学校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为中国人自己最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