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精选:让乡贤唤醒农村发展
申论范文精选:让乡贤唤醒农村发展
近年来,我国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部分地区为呼唤乡贤返乡出谋划策,但效果不一。其实,“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只有抓住人心才能留住人才。我们呼唤乡贤返乡正是希望依靠他们给传统农村带去激励,唤醒农村人才造福乡梓的心灵。
乡贤是连接传统文化与先进文明的纽带。乡贤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知识认识深入。一方面,他们生长于传统文化的故土,对传统乡村的“人情世故”了解透彻;另一方面,外出的拼搏让他们增长见识,对先进文化有所了解。改革开放初年,部分地区推行科技种田,虽有农技人员下乡宣传,但昔日的“种植大户”却不屑一顾。这种抱残守缺的做法正是源自传统乡村对先进文化的抵触心理。自古以来,皇权不下乡,真正实现地方治理的不是知县、律法,而是乡绅、乡贤阶层。新中国成立以来,虽然阶层瓦解,但传统乡村对其所传达的人格和知识的尊重心理并没改变。其实,“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今天的乡贤历经坎坷取得成功,他们的经历正是村民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带动和新乡贤成功的示例,可以更好地将先进文化引入传统农村。
乡贤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的“领头羊”。我国城镇化工作不断推进,但由于资金不足、缺乏引领导致传统乡村中的特色文化无法同现代经济完美结合。其实,外出创业的乡贤大都心系故土,明末战乱掀起了移民东南亚的高潮,这些农民虽然远离家乡,但致富后仍不忘故土,返乡修桥铺路者比比皆是。对农村来说,修桥铺路的善举对农村发展虽然不无小补,但能够真正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才是改变家乡面貌的治本良方。“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乡贤返乡可以带来充足的资金,凭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可以确定发展的方向,而对乡村的热爱更会让他们引领农村经济共同发展。
乡贤是提升农村精神的“增长剂”。古代的乡贤是读书中举的缙绅,今天的乡贤是考学创业的能人。“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乡贤的点点滴滴正为农村精神发展做出良好引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初大学士张英的桐城故居被邻居挤占,家人入京告状,张英作为桐城乡贤没有以势压人,而是让道三尺感化邻居。这种宽广的胸襟感染出桐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情操。当前社会物欲横流,拜金享乐的思想正在破坏传统农村的道德氛围,只有依靠乡贤做出榜样,才能真正确保传统农村精神文明的不断提升。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项羽的返乡是富贵的炫耀,“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返乡是对人才的渴求。今天我们号召乡贤返乡,不是希望他们炫耀富贵,不是希望他们引走人才,而是希望通过树立乡贤榜样,激发农村活力,让传统的乡村尽快步入现代化的发展轨道。
第二篇:让好习惯唤醒好习惯美文
在老校友群里聊天,一群中年女人聊的多是家长里短。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将活色生香的生活热气腾腾地呈现在眼前。
众多话题中,谈得最多的是减肥。人到中年,女人最大的敌人似乎就是肥胖。群里有位被称为“不老女神”的同学,大家让她分享下保养经验。她回复:“多动少食,把这个好习惯坚持下来。我每天跑步半小时,跳绳15分钟,此习惯已坚持数年。”
这样简单的方法,谁都清楚,但能坚持下来的没几个。
这些年,我只坚持下来一件事,就是写作。也正是这个坚持,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世界的窗。
每天一诗一詞一曲,这是我最近给自己定的目标。如今已经坚持了82天,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习惯。若没有坚持,那些厚厚的大辞典,也许一辈子都只能立在我的书架上当装饰。
能在这件事上坚持下来,就能在其他事上坚持。我试着又去培养另一个习惯。每天下班后去健身房,且认认真真在记事本上记录。一天、两天、三天……坚持到第21天,又成了一个习惯。
凭空培养起一个好习惯真的不是易事,但你可以让曾经的好习惯来做导师,让好习惯唤醒好习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个好习惯接着一个好习惯养成了,你的人生自然越来越好。
第三篇: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定稿]
让劳务输出反哺农村发展
贵州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基地
贵州既是一个农业大省,也是一个人口大省,农民人均不到一亩耕地,农业以粮食种植为主,农民收入主要靠粮食生产,增收渠道单一。要在贫困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按照常规思路已很难筹划。1987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多次调研后明确指出:向省外输出劳务,要认真总结经验,坚持下去,闯出一条路子来。20年来,历届省委、省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纳入扶贫工作的整体框架,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路子,使全省的劳务输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目前,劳务输出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一批批外出打工者带着资金与技术回乡创业,成为贵州新农村建设的有生力量。
总结20年来贵州省劳务输出的成功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提高认识,明确发展战略。上世纪80年代中期,贵州一些干部群众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许多疑虑。针对这种情况,省委省政府运用多种形式教育县乡党政干部,使他们充分认识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对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性。同时,省委省政府组织力量在全省农村营造打工光荣的氛围,大力宣传外出打工增收的事例,帮助解决外出打工人员的实际困难,调动他们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另外,省里还根据农民外出打工遇到的新情况采取新对策。如在新世纪初,农民工维权问题凸现。为了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切身利益,省委办公厅组织10多个省直部门的干部,分头到全省9个市、州、地深入调查农民工问题,同时在省和各地县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组织、培训和维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加强领导,责任落实。在上世纪90年代初,省委省政府就成立了省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县也相继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负责劳务输出的协调
工作。从2005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又明确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培训纳入各地、县、乡党委和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地县又将这些指标分解到政府有关部门,层层落实,做到年初有计划、有措施,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还在全省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对各村劳动力造册登记,注明外出务工人员的年龄、学历、特长等,以随时掌握劳动力的流向。这些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了组织保证。
规范培训,跟踪服务。跟随亲友自发外出打工,是贵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初期的一个特点,但是长此以往,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便难以提高。省委省政府发现这些问题后,在1997年决定加大投入力度,对全省农村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推进农民工由自发转移向培训后有序输出转变。首先是统筹安排培训资金。从2005年起,每年在国家和省扶贫资金中安排5000万元,专项用于培训10万名贫困地区农村转移输出的劳动力。其次是建立省、地、县三级培训网络。仅2006年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达30万人。第三是推行订单培训,保证培训就业率。2005年省扶贫系统的培训就业率超过85%,2006年阳光工程的培训就业率达92%。第四是搞好跟踪服务。许多县市在输出农民工集中地区设办事处,培训机构还经常派人到沿海用工单位回访农民工,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鼓励他们遵纪守法,苦练技术,勤奋工作,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鼓励回乡创业。随着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和打工者年龄的增大,农民工回乡的越来越多。2005年贵州回乡农民工达86万人,占当年外出打工农民的16.6%。为了使返乡者有所作为,一些地县先后出台了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政策和措施。一是提供资金扶持。贵阳市早在2001年就制定措施,每年用30万元,扶持100名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目前已扶持600名回乡创业者。二是进行技术指导。如各地农、林、畜牧部门,热心帮助回乡人员选择当地优势种植和养殖项目,传授种养技术,并及时为他们提供防疫治病等各种技术服务。三是总结经验。各地有关部门深入乡村调查,了解农民工回乡创业的情况,通过召
开大会,交流创业经验、表彰先进。省有关单位还联合编辑了《贵州省回乡创业一百例》,介绍这些回乡创业者的创业经验。目前,全省已形成了“外出打工光荣,回乡创业有功”的社会氛围。
无论是组织劳务输出还是组织回乡创业,都对贵州农村经济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省农调队测算,2000—2006年全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达3254万人次,如按年人均劳务收入5000元计,7年累计劳务收入为1627亿元。二是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民外出打工,更新了观念,开阔了眼界,找到了致富门路。大批外出劳动力源源不断地回到农村,又使农村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结构得到提升与优化。三是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如果说农民外出打工增加收入是加法效应,那么回乡创业则是乘法效应。农民工回乡后,一般都是选择开发当地有优势、市场有销路的种植业和规模养殖业,有效地改变了贵州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产业结构。据罗甸县调查,全县回乡创业的5526人中,有351户成为养殖专业户,有3940人投资种蔬菜、办果园。四是推动了城镇化建设。农民工回乡大都选择在小城镇创业,这就为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业者不仅带亲属住进小城镇,还吸引大批的农民到小城镇就业,使小城镇日渐繁荣。
20年来,贵州省坚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探索与实践,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要从农民自身需求出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手段,增加收入是目的。随着制度性障碍的消除,农民的市场意识越来越强,哪里最能体现自身价值,就往哪里转移。尊重农民的选择是做好转移就业工作的基础。
其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方式多种多样。外出打工不是转移就业的唯一途径,回乡创业是农民工在长期打工中对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与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的行为,是农村劳动力在更高层次的转移就业。外出打工是
回乡创业的基础,回乡创业是外出打工的发展,应将两者统一纳入转移就业的工作范围,给予有力支持。
第三,农民工回乡不等于回家当农民。相当多的农民工回乡后在小城镇买房、开店、建厂、办公司,举家到城镇成为城镇居民。还有不少农民工回乡后发展特色产业,成为种养业专业户,不仅自己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还带动大批农民就地转为农业工人。
第四,农民工回乡创业有助于建设和谐新农村。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地转移就业的机会,不但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长期发展,而且有助于解决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夫妻长期分居等问题,促进了农村的和谐发展。
第四篇:申论写作: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农村发展
延边华图教育
申论写作:做好群众工作 促进农村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与之相伴随,农村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群众工作,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摆在农村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江西省上栗县大力推行以“三有、两定、一评”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群众工作法,进一步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搞好“三有”,夯实群众工作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针对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管理服务功能弱化、机关干部联系服务农村群众缺乏长效平台、农村群众工作社会力量分散等问题,上栗县围绕“三有”(有网络、有团队、有制度)目标,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联系和服务群众体系,努力夯实群众工作的基础。一是建立纵向到底的群众工作网络。在县级成立群众工作部,在各乡镇设立群众工作站,在各行政村设立群众工作室,在各党小组或村民小组建立群众工作点,全面构建群众工作网络。二是建立扎根村组的群众工作团队。组建县、乡镇、村组三个层面的群众工作服务团队,深入了解社情民意,着力解决各种问题。三是建立管用长效的群众工作制度。建立群众工作例会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建立分类限时承办工作制度,推行“一线工作法”、“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等,及时为群众解决问题。
实行“两定”,明确群众工作规范。职责不明、落实不力,是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上栗县通过实行“两定”,使群众工作员进一步明晰职责、强化纪律。一是定职责。要求群众工作员做到早晚走访农忙户、反复走访上访户、重点走访困难户、预约走访创业户、经常走访空巢户,当好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环境卫生维护员、矛盾纠纷化解员、惠民便民服务员;带头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发动在外工作的党员干部、社会知名人士等回出生地自然村,帮助家乡谋发展、办实事、解难事。二是定纪律。要求群众工作员服从统一指挥和调遣,做到令行禁止;恪尽职守,深入村组,走进农户,落实群众工作各项任务;畅通信息渠道,及时报告和处置突发事项和紧急事件;不在所到村组用公餐、不搞公款娱乐消费、不干扰群众生产生活、不增加基层负担。
开展“一评”,激发群众工作动力。群众工作制度建立了、职责明确了,还必须抓好落实;群众工作网络形成了、工作团队成立了,还需要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激发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工作团队做好群众工作的动力。为此,上栗县开展了“分级民主评议”活动。对县、乡镇机关干部,由县群众工作部、乡镇群众工作站分级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的内容主要是群众工作理念、工作能力、工作成绩以及廉洁自律等方面的情况,形式包括入户走访、发放问卷、集中测评等。对村组干部,结合党员“百分制”考核,由村“两委”组织班子成员、全体党员、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企业负责人、群团组织负责人等召开测评会进行民主评议。根据评议结果,县委每年评选表彰一批群众工作先进单位和优秀群众工作员;对群众反映不好、工作不合格的单位或个人,在全县予以通报。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基层党组织和群众工作团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延边华图教育
第五篇: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桂园街道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为更好地助力林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桂园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通过在村(社区)大力开展“新乡贤”示范引领,乡贤文化进学校、社区等以及乡贤主讲道德讲堂,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社区)深深扎根。同时,街道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街道,建设美丽村(社区)。
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培育时代精神。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借助乡贤力量繁荣基层文化,厚植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街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举措。桂园街道大力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培育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搭建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优秀文化。为更好地凝聚乡贤力量,传承优秀文化,街道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乡贤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活动,将拍摄创业励志微电影,创办讲述乡贤故事的杂志,制作优秀家庭的家族记忆相册,来传播、普及乡贤的优秀文化成果。此外,还通过搭建乡贤论坛、企业家协会等平台,来引导乡贤诚信立身、信誉立业,将自身优秀的经验反哺社会。
举办乡贤主讲道德讲堂,涵养主流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就要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为更好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引到深处,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美,引导市民向乡贤看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涵养主流价值观,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