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发言摘编
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发言摘编
中宣部5月21日在浙江绍兴召开创新发展乡贤文化现场交流会,来自中央及地方各省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专家共聚绍兴,就发挥乡贤文化重要作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交流探讨。
上虞: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乡贤文化扎根乡土,蕴含着爱国爱乡、敬业精业、崇德向善的道德力量,对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人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上虞区委、区政府充分运用本地丰厚的乡贤文化资源,着力做好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文章,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虞舜大地落地生根。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挖掘乡贤文化,夯实传承发展根基。上虞素有“江南名士之邦”美誉,从“道德之祖”“文明之元”的大舜起,先后涌现了王充、谢安、魏伯阳、马一浮、经亨颐、夏丏尊、经叔平、胡愈之、何振梁等名贤硕彦,走出了竺可桢、徐光宪、陈梦熊、钟群鹏、曹春晓等13名两院院士。正是着眼于保护和利用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我们在2001年建立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民间乡贤研究会,并在乡镇建立乡贤研究分会,在村(社区)建立乡贤传承基地,对上虞历史上的名贤生平事迹及作品进行有组织、有规划的研究发掘和抢救整理,研究会目前已吸收会员200余名。15年来,区乡贤研究会整理完成3000余名乡贤资料,撰写各类文史资料1000余篇,出版《上虞名贤名人》等专著30余本、《上虞乡贤文化》8辑。挖掘历代先贤和当代乡贤人物的精神内核,在城市广场、文化公园、纪念场所等地,以歌颂先贤、爱国爱乡、敬业诚信等主题,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让群众感悟文化、提升价值取向。以“人文上虞”建设“魅力文化十大行动”为契机,抢修恢复了陈春澜故居等80多座名人建筑,一大批珍贵的乡贤遗产得到及时保护,并以文保的形式落实长效管理。开展乡贤宗谱修订,并整理提炼了100多位乡贤家规家训,让优秀的传统伦理规范发挥古为今用的价值。结合乡贤诞辰或纪念日,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如“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25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东山文化国际研讨会”,目前已举办了谢灵运、章学诚、杜亚泉、吴觉农等乡贤名人学术研讨活动100余次。通过深入挖掘,既较好地留下古今乡贤的文化印迹,也增强了民众对母土文化的自信。
二、弘扬乡贤文化,打造共同精神家园。我们组织乡贤精神大讨论活动,在充分汲取古今乡贤优秀精神品格的基础上,凝结提炼“崇孝守信 务实创新”的新时期上虞精神,弘扬“爱国爱乡、敬业诚信、崇学向善、乐于奉献”的乡贤文化,为全区发展提供持久而深远的精神力量。创新模式,以宣传思想工作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开展乡贤精神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等活动,创作乡贤之歌,设计乡贤标识,设立以乡贤冠名的“谢晋文化奖”和全国性的“儿童文学金近奖”等,以专题、专栏和访谈讲座等形式促进乡贤精神全媒体传播。特别是注重将乡贤文化与学校教育、青少年教育有机结合,以陈鹤琴等乡贤名字命名学校20多所,编写了《走近谢晋》等一大批本土乡贤教材,面向10万中小学生和广大青少年分别开展“知乡贤、颂乡贤、学乡贤”主题教育和“做时代新乡贤 树青年新榜样”活动,组织学生、青少年探访乡贤故居、采风红色之旅,用王一飞、叶天底等烈士的感人事迹,激发学生、青少年的爱国爱乡情感,建立了春晖中学、滨江小学等一批乡贤精神教育特色学校和58个乡贤命名的“乡贤研究会少儿学院”,许多学校建设了乡贤大厅、乡贤走廊、乡贤亭、乡贤主题道路,促进了乡贤精神的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注重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精致上虞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在公共建筑、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各种形式体现乡贤主题,用乡贤姓名命名城市道路、桥梁;开展“乡贤精神进礼堂、乡贤爱乡作贡献”主题教育,在文化礼堂中开辟乡贤长廊、乡贤榜,开展乡贤结对助学、献计献策等活动,邀请乡贤进文化礼堂作事迹报告,编排以乡贤为主题的优秀文艺节目在文化礼堂巡演。在城市核心区域建立“上虞名贤名人展厅”,在各乡镇建立乡贤纪念馆,全面展示名贤风采。
三、发展乡贤文化,引领社会文明风尚。我们坚持把做好乡贤文化这篇文章的“魂”落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花的绽放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上。坚持“立德”为先,广泛开展“上虞好乡贤”“十大道德模范”“十大民间爱心人物”和“学最美人 做最美事”“人人崇尚美 个个奉献爱”等评选表彰,通过典型示范,以古贤感化今贤,以前贤影响后贤,以老贤培育新贤,促进乡贤人物不断涌现,乡贤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上虞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人,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1人,中国好人榜7人,省级道德模范类人物14名。坚持“立行”为重,大力倡导和弘扬乡贤善行义举,目前全区由乡贤出资的公益基金达180余个,涉及文化文明、教育卫生、养老助困等各领域,本金总额达18亿元,《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被誉为“上虞基金现象”。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如2006年度“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浙江骄傲港胞张杰先生靠卖大闸蟹、茶叶蛋的小本经营,先后捐赠1500余万元,为家乡建造校舍21栋,并捐赠大量的教学仪器和配套设备,受惠学生达2万多名,其勤俭助学赤诚爱乡的事迹被誉为“当代武训”。浙江华通集团董事长王苗通一直心系家乡、热心公益,去年又出资1亿元建设区体育馆,这是上虞建国以来单笔最大民间捐款。乡贤以他们的嘉言懿行和友善博爱的胸怀垂范乡里,涵育了文明乡风,引导人们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上虞也先后获得了中国孝德文化之乡、中国信义城区等称号。
四、创新乡贤文化,共建幸福美丽乡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聘请20余位著名乡贤为区政府顾问,成立以虞籍乡贤为主体的虞商联谊会,通过节日慰问、互通信息、拜访联谊等形式和开展“走近虞籍乡贤”采访、乡贤“回乡行”等活动,最大限度赢得乡贤对家乡的真心支持和反哺,推动资金回流、项目回归、信息回传、人才回乡。2013年以来全区共引进各类回归项目145只,到位资金116.6亿元,“回归经济”发展走在全省前列。作为全国著名的“建筑之乡”,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建筑行业诚信建设,引导乡贤以诚信赢得市场的同时积极反哺家乡,由24位建筑乡贤出资建造的52层、207米的乡贤大楼更是上虞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乡贤在扩大上虞影响、牵线招商引资、参与家乡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式的村治,需要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根基。积极引导乡贤参与乡村治理,注重把一批乡土精英和有学识专长、创业经验的人才吸引到村主职干部队伍中来,打造了一支百姓喜爱的“好支书、新乡贤”队伍;同时,建立了乡贤参事会,成立以乡贤为主要成员的5个专业民间调解机构和203个老娘舅工作室,用他们德治、善治的力量,开创了群众办事、矛盾调解、信息咨询、致富求助“四不出村”的新模式,有力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如我区祝温村乡贤、党总支书记杭兰英,毅然辞掉企业高薪职务,28年如一日敬业奉献、以村为家,探索了祝温村治村模式和“民情通”工作七法,建成了全国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乡贤文化已经成为上虞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回顾这些年来的工作,比较深的体会有以下三条:一是要凝聚合力,强化政府与民间互动。发展乡贤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始终把它放到全区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引领方向,搭建平台,加大投入,强化考核,同时注重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真正把一批热心公益、挚爱乡贤文化的人士凝聚起来,以研究会为平台,不计名利、无怨无悔,为传承和弘扬乡贤文化奉献心血和力量。二是要激发活力,强化传承与创新并进。乡贤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传承方式,在强调原始、原汁、原貌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其时代性、发展性,充分展示乡贤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的时代特征和作为核心价值观有益补充的特殊地位,注重把培育“新乡贤”、发挥“新乡贤”作用作为工作重点,使乡贤文化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三是要久久为功,强化文化精神引领作用。我们15年如一日,一步一个脚印,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乡贤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把它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充分发挥了对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乡贤文化建设的好处。
下一步,我们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深刻领会王世明副部长重要讲话精神,立足“中国乡贤文化之乡”这一更高的起点和标准,进一步提升理念、创新举措、加大力度,努力开创新形势下乡贤文化工作的崭新局面。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委书记孙云耀)
山西省运城盐湖区:德孝文化润民心 核心价值观进万家
德孝文化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盐湖区具有深厚悠久的德孝文化传承。近年来,盐湖区以“德政千秋、孝行天下”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德孝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治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热情。
一、文化节庆吸引人。从201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六届“我们的节日·重阳—中国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先后组织开展了全国老年人才艺大赛、大学生德孝传承和德孝歌曲、微电影网络征集展播等活动。老年人才艺大赛吸引了来自20多个省市(区)的500多支队伍参赛;大学生德孝传承活动先后走进十多所知名高校,超过2万名学子现场参加活动;面向全国征集德孝歌曲400多首,德孝微电影600多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我们的节日·重阳》节目在舜帝陵古柏广场进行了录制,英雄航天员景海鹏、知名学者王立群等先后参加了文化节,增强了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德孝文化节直接参与者超过一百万人次,网络参与者两亿人次,吸引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
二、“六进六创”引领人。围绕德孝主题,组织开展德孝文化进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的“六进六创”主题创建活动,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德孝实践体系。在活动中,党员干部带头践行德孝,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赢得群众的利益认同、感情认同和理论认同;本地企业诚信经营,奉献爱心,回报社会;各类民调中心、妇女联合会、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卫生服务等组织机构,积极主动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广大群众踊跃报名参加志愿服务和文艺宣传活动,开展德孝家风传承,争当“最美盐湖人家”,成为推动德孝文化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主体力量。
三、“六位一体”凝聚人。盐湖区在农村和社区建设包括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德孝大讲堂、德孝文化墙、农家书屋、文艺宣传队伍和志愿服务队伍“六位一体”的德孝文化苑,吸引和凝聚党员干部、乡村能人贤人和普通群众齐心协力做好基层社会治理。讲好德孝故事。退休干部、老党员、老教师、道德模范、孝顺媳妇等先进典型,纷纷报名参加德孝大讲堂志愿讲师队伍。70多岁的退休干部刘海水结合农村实际,创作了6个系列200多幅德孝漫画;乡村司仪组织开展婚礼、寿礼等移风易俗“德孝礼”活动,拓展了讲堂的影响范围。唱响德孝旋律。乡村文艺爱好者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普通群众的孝行善举编成快板、歌曲、戏剧等,常年在农村、社区进行演出。河东道情《借亲妈》、蒲剧《打碗记》、“图说我们的价值观”系列剪纸作品等,在全区广泛传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聚集德孝能量。党员群众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活跃在敬老助残、应急救援、调解维权等各个领域,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以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农村老党员薛凤梧牵头成立了第一支农民志愿服务队,带动了202支队伍、1万多人参与的农村志愿服务热潮。引领德孝风尚。采取村级基层党组织主导、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建设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5000多位高龄独居老人提供一日三餐服务,解决了2万多名青年人外出务工创业的后顾之忧。西元村党支部书记张四有承包了日间照料中心的所有开支;雷家坡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义务担任管理员;普通群众送来米面粮油,共同孝敬全村的老人。
四、典型表彰带动人。盐湖区先后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孝顺媳妇等先进个人900余名,幸福村庄、和谐社区等先进集体500多个。建设400多块德政孝行榜和德孝文化墙,为先进典型树榜立传。通过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奖励扶持办法:子女上重点高中降10分录取;医保报销上浮10%;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个人缴纳部分由区财政负担;免费游览旅游景点。在全区营造了见贤思齐、崇德扬善的浓厚氛围,形成了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盐湖区涌现出国家级文明单位5个,省级文明单位22个,3人入选“中国好人”,7人被评为“山西省道德模范”。农民企业家屈广吉投资20万元兴建日间照料中心,把自己在外地的企业迁回村里,带动群众共同富裕,发挥了评选一个人、影响一大片、教育全社会的作用。德孝文化引领了优良的党风、政风、民风、村风和家风。全区共开办德孝大讲堂182个,组建文艺宣传队伍445支,志愿服务队455支;建设“六位一体”德孝文化苑150多家,构筑了基层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全新阵地。几年来,盐湖区的财政收入翻了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两位数增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春风化雨渗透到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中,干部勤政爱民,百姓孝老爱亲,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向善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区长黄亚平)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弘扬乡贤文化 培育文明新风
安徽省宿松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哺育出众多鸿儒硕彦,也孕育了深厚的乡贤文化。近年来,我们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活传统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乡贤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弘扬文明新风。
一是乡贤文化进祠堂,涵育重德家风。乡贤文化进祠堂,就是把乡贤文化和宗族文化有机结合,乡贤精神和家风家训有机结合,使之成为修身持家之本。编纂《宿松县志》,设立乡贤篇,为古今100多名乡贤编史立传。推出晚清廉吏罗遵殿、忠烈将军石良等十大历史名人,挖掘历史人物齐家治国的故事广泛进行宣传。组织新乡贤走进全县100多个宗祠,开展“晒文明、赛家风、晒家训”活动,让乡贤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由乡贤领衔在新修族谱中开辟了孝心榜、爱心榜,把爱国爱乡、报效桑梓等优秀人文精神植入到家规族训之中。加大对古民居、古亭台、古牌坊的保护修缮力度,延续乡贤文化脉络。
二是乡贤文化进课堂,培树崇文学风。乡贤文化进课堂,就是在学校开展“学乡贤”活动,引导青少年见贤思齐、励志成才,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县文史专家研究发掘、整理乡贤文化资料,编印《宿松印记》、《松兹风韵》等系列历史文化丛书,编写乡贤文化校本教材,开展以乡贤为原型的校园文艺创作活动,通过报告会、讲故事、专题讲座、图片展览、文艺演出等多种途径,让乡贤文化在校园广泛传播。学校不仅倡导学生学习乡贤精神,还组织学生推选“校内的学贤”,以身边的榜样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努力成才、报效家乡。
三是乡贤文化进讲堂,引导清明政风。乡贤文化进讲堂,就是利用道德讲堂这个平台,抓住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让党员干部学乡贤、讲乡贤、做乡贤,最大限度地释放乡贤文化的效应。开展“寻找最美宿松人”系列活动,把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现代“新乡贤”请上讲堂,让县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领导干部在互动参与中感悟、认知、接受,从而自觉提升道德素养。在去年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期间,县委专门邀请宿松籍全国劳模、最美环卫工陈腊英进讲堂作报告,使全体党员干部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心灵的震撼。
四是乡贤文化进礼堂,淳化质朴民风。乡贤文化进礼堂,就是把农民文化乐园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综合文化室作为宣讲乡贤文化的主阵地,把乡贤文化和乡贤精神转化为口耳相传的话语引导,引领文明新风。成立“乡贤宣讲团”,截止目前共宣讲50多场,现场观众达10000多人。许多乡村贤达还把乡村新人新事新风尚,用黄梅戏和文南词等艺术形式,自编自导自演,吸引了四乡八里的群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入耳入心入脑。在农民文化乐园和村综合文化室,组织设计文化墙,建立“乡贤功德榜”,营造浓厚的崇德尚贤氛围。同时,在县级媒体开辟“新乡贤、新风尚”专题专栏,大力开展乡贤文化宣传,讲有温度的故事,持之以恒地加强正面舆论引导,让尊崇乡贤精神在全县持续发酵、蔚然成风。
通过大力培育和弘扬乡贤文化,不仅带动了乡风文明转变,而且还有力助推了县域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依托乡贤成功引进南方智能电子等三个牵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10亿元以上招商项目,实现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成立了以乡村能人为主体的美好乡村建设村民理事会等各种群众自治组织,让他们主动参与到乡村社会事务中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在成为农村工作好帮手的同时,也培养造就了一批新一代乡贤。在乡贤文化的感召下,宿松爱心协会、义工协会等民间公益团体自发形成,他们不定期对特困群体开展爱心活动,赢得社会广泛好评。下一步,我县将不断创新和弘扬乡贤文化,优化服务环境,提升乡贤地位,促进乡贤发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扎根乡野,为建设美好宿松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金玉)福建三明市梅列区洋溪镇:读家谱 传家训 树家风
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洋溪镇深入挖掘汲取家谱、家训这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广泛开展“读家谱、传家训、树家风”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引导群众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讲道德、树家风,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一、抓好家谱的挖掘传承。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历史书籍,可以说是一种血脉的传承,至今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着影响。洋溪镇十分重视抓好家谱的挖掘传承工作。前期筹划定方案。2014年初,洋溪镇率先响应省、市、区关于开展“好家风好家训”主题活动的部署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及早谋划,迅速制定出具体可行的《洋溪镇关于开展“读家谱、传家训、树家风”主题活动方案》,并及时召开全镇动员大会,对主题活动作出安排,成立活动小组,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中期入户集家谱。依据乡村人口分布情况,活动小组分工分责,下到自然村,走访各个宗族大姓、外迁姓氏的家族,追根溯源,寻找祠堂与记录者,挖掘民间家族文化,搜集流传至今的族谱以及珍贵的文献资料。经过努力,截至目前,累计走访群众2300多户,搜集到黄、张、邓、陈、周等保存较完整的家族谱200余本。洋溪镇将搜集到的民间家族谱等史实资料,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进行整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了乡贤文化的精华内容,摒弃了不合时宜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糟粕和狭隘的家族观念,统一梳理编印成《洋溪镇家训汇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教材。后期宣传读家谱。首先,精选家族谱以及文献资料中的典型事迹,在镇、村两级的文化站进行展示。其次,邀请家谱记录者和对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进村入校作“中国历代家训启示”“家风传承”等专题报告。再次,结合“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在春节、清明、端午等传统节日开展经典家训讲座和诵读活动;利用“文明墟场”开展民俗文化展示、经典家训书法比赛、赠送书籍和家训对联等活动;充分运用“道德讲堂”、镇夜校、文化站、乡村少年宫等阵地,大力宣传、广泛传播家谱家训文化。
二、抓好家训的提升提质。洋溪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组织做好族规家训的完善提升工作,并创新家训的宣传形式,积极推广家训中的精华教诲,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炼家谱,凝结各家独有家训。洋溪镇在前期收集家谱的基础上,通过驻村夜访、入户与村民交流,引导村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对族谱家谱的文字作进一步提炼,在保留传统家风的基础上创新,形成各个家庭自己的家训,承上启下,教诲子孙后代恪守新时代的道德要求,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支持投入,家风家训上门楣。组织精选家训格言警句,并投入30余万元为村民和各个家族制作家训牌匾1700多块,悬挂在农户家的厅堂门楣上,同时将优秀家风家训展示在村文化室中,供村民学习和传承。
三、抓好家风的培育传播。洋溪镇注重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让收藏在宗庙里的家谱、书写在家训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展示乡村的文化魅力。开展家训进家庭活动。评选一批优秀的家规家训,采取“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方式,通过宣传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美好家庭,让大家学习普通群众中教育子女的生动事例和成功典型,接受道德熏陶、感受道德力量,使家庭成为传播厚德善行理念的重要阵地。开展家训进学校活动。在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以“诵读经典家训,弘扬文明家风”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开展以“读家谱、传家训、树家风”为主题的征文比赛,共征集文章100余篇。召开家长座谈会,讨论优秀家训、家风对个人品行道德的影响,共同培育良好家风、校风,推进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开展家训进社会活动。开展以“诵读经典家训,培育文明家风”为主题的道德讲堂活动,把家规、家训、家风融入道德讲堂,邀请中小学生讲述家风故事,让听众现场体会经典家风的魅力。用好媒介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网站、微信、宣传栏、横幅等宣传媒介,加大宣传力度,有效提高群众对家训的知晓率和参与率,形成家家弘扬家庭美德、人人构筑中国梦的良好风气。目前,共发微博2526条,发放宣传手册1000余份。(福建三明市梅列区洋溪镇党委书记 钱锋)
湖南省浏阳市:传承发扬宗祠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浏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浏阳精神激励代代浏阳人奋勇前行。浏阳是一个以各姓氏集中分布居住的地方,宗祠文化厚重深远,全市共有宗祠家庙260多个。近年来,我市按照“扬弃继承、转化创新,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和滋养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立足浏阳实际,注重从社会最细微处、最基层组织、最小单元开展文明创建工作,以家庭为单位、以宗祠为载体,深入挖掘传承宗祠文化的精髓,又赋予其时代内涵,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注重科学引导,让宗祠作用新起来。加强功能拓展。我们立足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的“美丽乡村•幸福屋场”建设,依托各个屋场中现有的祠堂,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在祠堂传统文化中嫁接现代文明,通过增添新的设施,实施新的管理,拓展新的功能,使祠堂展现新的风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祠堂按照“十个一”(成立一个自治机构,制定一套管理制度,组建一批志愿队伍、开设一个道德讲堂、设立一个农家书屋、制作一批宣传标牌、完善一批文体设施、开展一批文体活动、培养一批专业能手、评选一批先进典型)标准予以规范,通过多种活动形式树立良好家风、传承礼仪道德、引领文明风尚,着力将祠堂打造成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讲台、群众文化活动的舞台、志愿服务的平台、文明成果的展示台。突出乡贤引领。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重塑乡贤文化,充分发挥优秀基层干部、乡土文化能人、威望高的贤德人士等新乡贤的引领作用,通过设立乡贤榜、悬挂家贤匾、评选星级乡贤等举措,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特别是注重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带领乡亲们发展生产、增收致富、修桥铺路、绿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完善村民自治。由村民自主商议制定祠堂管理制度,对涉及家家户户的计划生育、环境卫生、文明办酒等都作了明确规定,引导村民自觉遵守、认真践行,切实提高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二、创新活动载体,让宗祠文化活起来。以家风家训为核心,充分发挥宗祠的道德教化作用。我们深入挖掘整理祠堂文化中“家训”“族规”的文化精髓,广泛开展“晒家书·传家风”“讲家训·倡新风”活动,在祠堂里书写家风家训、创作最美家风故事墙,家家户户悬挂木质家训、张贴励志楹联,以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为契机,定期在祠堂组织“先祖先贤追思会”、“家训族规诵读会”、“家风故事分享会”、“道德模范交流会”,让祠堂成为神圣的道德讲堂。如蔺相如后裔的蔺氏祠堂“冬至祭祖传家风”活动延续至今280余年,孔氏家庙每年在祭孔时举行开笔礼和成人礼。以新风新俗为导向,充分发挥宗祠的文明宣讲作用。我们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将祠堂变成移风易俗、增长知识、树立文明新风的新学堂。在祠堂内深入开展“文明环保、文明上网、文明旅游、文明交通、文明餐桌”等实践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新生活,使之成为新风良俗的“始发站”。举行“理论热点面对面”宣讲活动,使之成为国家重大方针、便民惠民政策的“广播站”。邀请专家学者到祠堂进行法律、科技、卫生、农业等专业知识培训讲座,使之成为农民群众的“加油站”。以文体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宗祠的文化服务作用。在祠堂内或周边设立棋牌室、书画室、音乐室和阅览室,建设群众休闲文化广场,组织文化志愿者定期到基层服务,送电影、送戏进祠堂,使之成为人气最旺、吸引力最强的乡村文体活动中心。在节假日或祠堂的重要节会,组织家族成员参加才艺展示、运动比赛、亲子游戏、纳凉晚会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家族荣誉感,增进家族凝聚力,融洽家族邻里情。
三、丰富时代内涵,让宗祠品牌亮起来。打造一祠堂一特色。根据各个祠堂的地域差异、文化差异,坚持因地制宜、个性发展,打造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祠堂文化。譬如,文家市镇蔺氏祠堂倡导“和文化”,数十年家族没有违法人员,涌现出一大批爱心人士,蔺万桃夫妇30年自办家庭养老院义务收养13位孤寡老人;淳口镇肖氏宗祠倡导“书香文化”,近年来培养了9个博士、20个硕士、273个本科生;达浒镇孔氏家庙倡导“儒家文化”,文家市镇里仁祠堂倡导“秋收起义红色文化”,金刚镇何氏祠堂人人传唱“诫子歌”等等。祠堂已经由单纯的宗族祭祖场所转变为弘扬道德新风、彰显淳朴家风的精神圣地。实行一季度一评比。开展“淳风美德润浏阳,六比六看大竞赛”活动,每季度评选表彰一批“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和孝道之星、友善之星、创业之星等,组织开展“美丽祠堂”摄影征文大赛、“幸福屋场行”电视展播、宗祠文化研讨会等活动,让每个宗祠都有展示亮相的机会,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达到完善一批、成熟一批、引领一批的效果。
推进祠堂文化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感受:一是建设群众共同精神家园的创新探索。祠堂作为追思先贤、教育后人的场所,我们通过赋予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内涵,让传承宗祠优秀文化的过程,成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过程,努力构筑人民群众的共同精神家园。二是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重要载体。群众是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我们以宗祠文化建设为抓手,注重教育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使群众真正成为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守护者、建设者。三是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有效途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要落实到改善民生、增进福祉上来。我们将宗祠文化建设与农村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文化活动开展等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自豪感和满足感。(湖南省浏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旭)
广东省河源市:弘扬家训文化 践行当代价值
广东省河源市是客家人最早聚居的纯客家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秦朝就在此设县而治。悠久的历史,融就了源远流长、绚丽灿烂的客家文明。客家人素以重视家教著称于世,每个家庭、家族无不看重自己处世思想、应世经务、学习态度对子孙的影响,要求子孙继承好家庭、家族的良好家风,而这种传承的载体就是家训。家训内容涵括了遵纪守法、和睦亲邻、孝敬父母、祭祀祖先、爱国爱乡、修身齐家等等。“遗儿家财万贯,不若良言一句”。家训文化,启迪童蒙、励志劝学、明德向善,熏陶和培育了一代代奋发有为的客家人。近年来,河源市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深入挖掘家训文化,打造家训文化主题公园,取得了良好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广泛搜集,去芜存菁。由市委宣传部联合媒体发起征稿活动,广泛发动全市干部群众搜集、报送各个姓氏家训。征集活动持续半年时间,共搜集家训稿件1000多篇,供稿人涵盖了作家、记者、公务员、教师、学生、企业员工、农民等,上有耄耋老人,下有中小学生。同时,组织专业人员走进祠堂、祖屋查看姓氏族谱,“走下去”了解搜集家训。河源有350多万人840个姓氏,经过报送、收集、筛选、整理等程序,确定了首批100多个姓氏的家训。这些家训,文体多样,载体丰富,有诗歌、散文,也有格言和俚语,或口口相传,或刊布族谱,或镌刻祠堂廊柱,或寓于花灯和民间艺术。许多家训历史悠久,千载流传。如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都是吴姓村民,600多年来世世代代都恪守着“吴氏家训”:厚伦理,尊王法,救急难,和乡里,勤本业,莫非为,周贫乏,谨祭祀。
二、挖掘内涵,提炼精髓。召开客家古邑家训文化研讨会,组织市内外专家学者对整理出的各个姓氏家训进行研究和挖掘。通过研讨,达成了“三个共识”:一是客家古邑家训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集中体现了中华传统“十德”,即是仁、义、礼、智、信、忠、孝、俭、和、廉。特别是推崇仁爱,倡导厚德载物与人际和谐,强调个人在家庭及社会关系中的作用;重视修身齐家,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如卓氏家训“爱国家,孝父母,友兄弟,睦宗族,崇祭扫,敬祖宗,训儿女,和邻里,端心术”。二是凝聚了客家人文精神之灵魂。包括刻苦勤俭、崇文重教、热情好客、念祖思亲、爱国爱乡,等等。如夏氏家训“祭祖心诚,居安思源,重德重才,勤俭持家,教子学贤,敬业上进,爱国爱乡,和睦邻里”。三是契合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要义。倡导“文明、和谐”,如“和乡邻,明礼让,务本业,端士品”;倡导“法治”,如“讲法律以警愚顽”“训子弟以禁非为”“联村组以弭盗源,解忧忿以重身命”;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忠国爱家园,敬祖尽孝道;立身德为首,礼义诚信高”“礼节当知,职业当勤,节俭当崇”等。
三、深入宣传,浸润人心。建成全国首个客家家训文化公园,邀请全国百名书法名家书写百个河源优秀姓氏家训,分别镌刻在百块形态各异的本地天然黄蜡石上,形成1千多米长、集诵家训、赏书法、观奇石于一体的家训文化长廊,既成为客家特色文化景点,更成为市民修身养性场所,广受市内外群众欢迎,日均参观人数超过1万人次。同时还在市内建设了一批家训文化展示街区。开设“弘扬家训文化
践行当代价值”媒体和网络报道专栏,在公共场所设置家训公益广告,形成全方位高密度的家训文化宣传态势。制作电视专题片,组织在省市电视台播放。编印10万册《客家古邑家训》读本,发至机关、学校、农村、社区。编写家训“十德”读本,利用机关单位、企业、社区和媒体“修心讲堂”平台进行广泛宣讲。编创“古邑家训客家魂”文艺节目,以吟诵、舞蹈、竹板歌、山歌等艺术形式宣传家训文化,并深入基层巡回演出。举办家训文化图片展,深入社区、学校巡展。创作家训书法作品,制作家训匾牌,赠送给祠堂和基层群众。创办家训文化网,拓展家训文化传扬交流平台。
四、融入实践,外化于行。组织开展“传扬家训·崇尚十德·日行一善”文明修身活动,引导市民从践行“十德”着手,从小事做起,用优秀家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日常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社会行为规范。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编发中小学生“传扬家训·崇尚十德·日行一善”文明实践手册,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学校每天有倡议,学生每天有承诺、有行动、有感悟,并写好善行诺言记录。融入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家庭学家训、传家训、用家训,创建最美家庭。融入党风廉政教育,建设了颜氏家训廉政教育基地。河源市连平县颜氏家族是清朝著名官宦之家,“一门三代四督抚”,他们的家训代代相传:“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融入文明创建活动,将家训文化作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的一项特色指标。融入乡村治理,充实村规民约,培育良好村风民风。如连平县忠信镇司前村,坚持以家训促治理育民风,10年来没有一宗群众上访事件和刑事案件。
近年来,我们在弘扬家训文化方面做了初步探索,会后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学习好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更加深入地把弘扬家训文化与推进核心价值观建设更加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春风化雨,发扬光大,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陶冶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提升城乡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广东省河源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吴善平)
光明日报发挥媒体融合优势 创新乡贤文化宣传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土壤。自2014年7月开始,光明日报社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将创新乡贤文化宣传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
一、典型报道与理论梳理并重,挖掘乡贤文化宣传的深度。乡贤文化宣传,光明日报社既重视发现典型,见事见人,扩大影响,也注意从理论层面进行梳理,对传统乡贤文化,做到扬弃继承、转化创新。2014年7月2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推出“新乡贤·新乡村”专栏,刊发《乡贤回乡,重构传统乡村文化》,介绍绍兴市重构传统乡贤文化、创新乡村治理的故事和经验。此后,光明日报社动员全国各地记者,深入基层,发现、报道了一批回归桑梓、回馈乡里的优秀乡贤代表。2014年8月20日,在“光明专论”推出重要理论文章《“新乡贤”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建构》,深入阐释“新乡贤”和“乡贤文化”在乡村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之后,光明日报又开设“乡贤文化专家谈”专栏,邀请北京大学教授张颐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等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如何创新乡贤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创新乡贤文化宣传手段,扩大乡贤文化传播覆盖面。光明日报在发挥采编优势,做好乡贤文化原创内容生产的同时,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光明网也发挥自身的技术和渠道优势,提升宣传活动的传播力。在此期间,光明日报微博法人账号、微信公共账号,根据移动互联网传播特点,精心编辑乡贤文化相关内容,通过微博、微信进行推送;光明网开设了“新农村·新乡贤”专题,集中报道,营造强大的网上宣传气势;光明云媒等客户端在显著位置刊发相关报道,除推送到手机用户外,还将相关内容推送给智能电视、车载导航等新兴渠道,实现渠道全覆盖。光明网还在品牌栏目“五老评热点”“马工程专家谈核心价值观”组织专题文章,通过音频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创新报道手段。
三、现场宣讲与媒体传播联动,增强乡贤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015年4月20日,我们结合正在全国举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邀请中南大学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胡彬彬,以《乡贤文化与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向来自湖南各单位和中南大学的师生进行了现场宣讲。光明网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微博、论坛等同步与网友进行现场互动。整场活动,来自全国的401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8.5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之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对活动进行了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等登载了讲坛相关消息。这是迄今为止,与乡贤文化相关的影响力最大、感召力最强的媒体传播活动,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落实今天的会议精神,进一步结合光明日报融媒体建设推出的新平台、新产品,比如,利用我们刚刚建成上线的光明都市传媒楼宇联播平台,做好乡贤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使其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光明日报光明网总经理 陈建栋)(中国文明网2015年5月26日)
第二篇: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桂园街道创新发展乡贤文化
发挥乡贤引领作用
为更好地助力林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桂园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通过在村(社区)大力开展“新乡贤”示范引领,乡贤文化进学校、社区等以及乡贤主讲道德讲堂,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社区)深深扎根。同时,街道还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街道,建设美丽村(社区)。
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培育时代精神。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在乡民邻里间威望高、口碑好,正日益成为“新乡贤”的主体。借助乡贤力量繁荣基层文化,厚植乡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街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举措。桂园街道大力发挥“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培育时代精神,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搭建乡贤文化传播平台,传承优秀文化。为更好地凝聚乡贤力量,传承优秀文化,街道多措并举,组织开展乡贤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广场活动,将拍摄创业励志微电影,创办讲述乡贤故事的杂志,制作优秀家庭的家族记忆相册,来传播、普及乡贤的优秀文化成果。此外,还通过搭建乡贤论坛、企业家协会等平台,来引导乡贤诚信立身、信誉立业,将自身优秀的经验反哺社会。
举办乡贤主讲道德讲堂,涵养主流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贵在增强自觉、重在落地生根、难在持久深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之中,渗透到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就要打牢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乡贤文化根植乡土、贴近性强,蕴含着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为更好地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引到深处,敦厚民心民风、激励向上向美,引导市民向乡贤看齐,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坚持接地气、贴民心,坚持常态化、长期抓,涵养主流价值观,以积土成山的精神推动核心价值观建设。
第三篇:社会管理创新现场交流会发言材1
社会管理创新现场交流会材料
构建体系 完善机制 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民和县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2011年8月 日)
各位领导:
根据会议安排,现就我县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的情况作一下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民和县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素有“青海东大门”之称,南北长69公里,东西32公里,总面积1890.82平方公里,境内交通便利,109国道、兰青铁路和兰新铁路穿境而过。全县共有22个乡镇,7个社区,312个行政村,1843个社,总人口约42万人,居住着汉、回、土、藏等十六个民族,其中,回族占15.5万人;土族占4.32万人;藏族1.33万人;汉族17.17万人;其它民族0.09万人。县内有宗教寺院408座,少数民族全民信教。近年来,随着工业园区、农业示范区和川垣新区的开发建设及国家重点项目、县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县内流动人口 和“两新组织”逐年增多,社会管理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如何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舒适感、方便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成为当前县委和县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我县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和工作方法
为了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我县的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是“集民智,聚民心,化民怨,解民忧,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实现社会秩序和谐、群众和乐、民族和睦、宗教和顺”。推行的工作方法是“五家、四清、三活”,即社会管理服务人员要通过“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和百家亲”,做到“居住情况清、人员信息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使自己真正成为本区域的“活地图、活户籍、活档案”。
二、主要做法。
(一)领导重视、组织保障。今年3月,我县川口镇被定为海东地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后,县委高度重视,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组织部长、政法委书记和分管社会口的副县长为副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并经多次论证,县委决定将我县的巴州镇、马场垣乡列为县级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一并开展试点工作。同时为了使试点的社会管理服务更加系统和规范,先后多次组织试点乡镇的党委书记和乡镇长及负责此项工作的干部到西宁市城东区、湟中县多巴镇和乐都县等全省和全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做得比较出色的地方进行了观摩学习。
(二)构建体系、完善机制。为使我县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
工作有一个较高的起步和高标准的定位,领导小组对社会管理创新的系列文件和领导的讲话进行了系统学习和研讨,经多次向县委进行专题汇报后,制定下发了《民和县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通过构建“六大体系”即网格化和数字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统筹有力的综治维稳公众体系、精细规范的社区服务管理体系、村庄社区化服务管理体系、广泛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全覆盖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体系,实现“五大突破”即通过推行物业化服务,实现县城老旧小区管理新突破;创新教育和救助管理新模式、特殊人群矫正帮教和救助救治管控工作新突破;加强城乡统筹,实现社会保障工作新突破;健全完善机制体系,实现公共安全服务管理新突破;推进“社会服务站”建设,实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新突破。同时根据中央综治委下发的《社会管理创新项目建设指南》,结合我县实际,全面、系统地对各种体系机制进行了梳理,将已有的进行了对照完善,对目前没有建立的责成相关部门科学论证后完成。
(三)综合试点情况。我县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之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已凸显出整体化和规模化。
1.实施网格化管理模式。我县的大网格是以行政区划为依托进行划分的,每一个乡镇为一个网格,全县共划分为22个网格。社区网格是“以城市规划为依托,以便于服务为目标,以居民小区为主体”进行划分的。村庄的网格是“以行政村为主体,以自
然村为单元”进行划分的,对一些人口规模较大的自然村,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次划分。我们把实现管理和服务的无缝隙、零距离、全天候作为网格设置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做到“网内有网、网网相通、格格相连”。在农村,一般以一个行政村为一网格,在每一网格内再划分为若干个自然村网格,每个自然村网格又以户为子网格进行划分。在城镇社区,一般以一个小区或两个相连的小区和院落群为一个网格,网格内又以一栋楼、若干个店面、一个院落为一个子网格。
2.网格化管理团队建设。目前,由于受条件和种种因素的限制,我县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的网格化管理团队建设不是太完善。在试点社区,每一个网格内有一支10个人的服务管理团队,分别是社区事务协管员、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社情民意联络员、信访代理员、治安巡逻员、法律政策宣传员、文明新风倡导员、计划生育服务员、医疗卫生服务员。在每个试点村庄,成立了一支的服务管理团队,分别是专职管理员(“两委”成员担任)、信息采集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信访代理员、计生宣传服务员、医疗卫生服务员。
3.社区公共服务建设。根据我县实际,为了做到社区服务项目对居民区的全覆盖,规范已有服务、补充缺失服务,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我们制定了《民和县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试行)》。并已着手建立社区网站和社区呼叫热线,实现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站式”综合服务。
4.村庄社区化管理建设。我县确定实施村庄社区化管理的试点村庄有三个,分别是川口镇红卫村、马场垣乡香水村和巴州镇万泉堡村。目前,试点村庄的社区化管理正在按“12345工程”和“九个一标准”建设,“12345工程”为:“一个场所(社区室外活动场所);二个阵地(公开栏、宣传栏);三支队伍(专职管理人员队伍、服务站人员队伍、志愿者服务队伍);四个室(办公室,老年人、残疾人活动室,警务室,多功能室);五个服务站(农业服务站、社会事业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服务站)”。“九个一标准”为农村社区的硬件建设要达到一台电脑、一台彩电、一部电话、一套办公桌椅、一个公开栏、一组宣传橱窗、一组墙上制度、一个多功能室和一个阅览室。
5.应急管理示范点建设。川口镇川垣社区和马场垣乡是我县社会管理创新的首批应急管理示范点。为了使示范点建设的规范化,我们制定了《民和县社会管理创新应急管理点设施建设指南》。目前,示范点的应急管理建设主要是制定了应急预案、应急管理制度、应急培训、宣传教育制度和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分工及职责,成立了应急机构,设有专门的办公室、应急值班室、应急资料室、应急器材室,确定了应急避难场所,同时成立了由10人组成的应急分队,川垣社区在应急分队的基础上在每个网格内成立了10人应急小分队。
6.信访代理人试点建设。在试点乡镇以不同形式设立了群众
利益诉求信访诉讼接待中心,在试点村(社区)设立了信访代理服务工作室。各试点村(社区)根据实际情况,在下辖的每个网格内选拔了1名公正公道、学识渊博、乐于助人、热心群众事业的人来担任信访代理人。目前,县纪委、信访局正在制定《民和县信访代理人制度》,组织部正在探索建立“信访代理人资源库”。
我县的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下,已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和目标还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一个时期,我县的社会管理创新将以《民和县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施意见》为提纲,以“为民服务”为主线,结合中央、省、地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实施网格化管理,建立数字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和完善一系列体制、机制和体系,全面实现社会管理的创新。
谢谢大家!
第四篇:煤矿开拓区现场交流会发言材料
各位领导、同志们,大家好!
我汇报的题目是“依托模式化管理手段,创建本质性安全环境”
今天,集团公司在我公司召开“推进培塑工作现场交流会”,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机会。首先,我代表开拓三区全体员工对各位领导的亲临指导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钱家营矿开拓三区现有员工301人,下设三个生产队,一个机电队,一个运输队,负责-850 东、西轨道巷、西轨道副巷三条主要巷道及其配套收尾工程和公司交给的临时任务。-850 水平东、西大巷现已延伸 3300米,架线电机车还没有投入,全靠蓄电池机车运输矸石、物料、人员等,全部采用钻车侧卸机械化作业线施工,技术含量高,对职工技术素质要求也高。
进入20xx年以来,集团公司开展了安全培塑创建活动,在我公司各个生产环节,生产系统开展,“高标准作业,模式化管理”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规范管理意识和安全管理水平。对此,这区做了以下工作:
“为什么开展模式化管理,模式化管理是什么”,这是我区年初向广大员工进行教育组织讨论的宣传课题,我们抓住模式化的内涵,结合生产实际,简单具体的向广大职工讲解模式化根据不同岗位,以下好的做法好的标准,形成一个统一的模式,对照着这个模式去做,就是模式化管理,落实到管理岗位上,就是要求管理人员进入工作现场后,1、必须严格对照岗位标准,逐条逐项检查,2、按照工作流程对安全和现场环境、进行安全确认,3、对有安全问题的立即着手处理,坚持步安全不生产原则。
4、对处理问题确保无问题是方可开工。要求管理人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落实到打水沟上就是 按照600×900 并却做到标准平直一条线。误差不许 5mm 误差。在执行中严格检查按规程考核,在宣传教育下,广大员工明确了,各项工作的模式化要求,更定和补充了模式化管理20项,为了在全体职工中形成共识上下连动的效果,我们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在各种会议上进行宣传发动;使职工理解了为什么开展模式化管理,和模式化的具体要求。同时,各级管技人员深入现场抓管理、落实,使我区的“培塑”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预期效果。
落实模式化管理,坚持五个突出。在现场管理工作中,我区以高标准模式化管理为切入点,一是突出抓好质量模式化模式化工作。首先修订完善了模式化施工标准,打眼、放炮、喷浆、修道、打水沟的标准,使职工作有尺寸、有标准、有准则,每项工序严要求、细考核,用高的标准规范职工的操作行为。其次深入检查每周组织干部进行质量标准检查工程质量,物料码放,轨道质量,管线吊挂等,每月组织职工代表检查一次,然后对检查查出的问题,严肃考核,对不符合模式化准则的,推倒重来,坚决返工,不给记分,如6月份,技术人员梅洪微,下井时发现一队打水沟人员,没有按照模式化要求打水沟,水沟打出后,不符合笔直一条线标准,便责令他们返工重打,并对打水沟人员及队长按机制进行了考核。由于干部的严格管理和积极落实,有效地调动了员工坚持质量的自觉性,使我区模式化管理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不断提高标准化水平。
二是突出抓好斜山模式化管理,上半年我区施工点是在-850东大巷-780上山掘进施工,因是倾角45度,再遇上山断层和黑掌,给施工的质量 标准化带来困难,但我们广大员工能卯足干劲,克服困难,采取三掘一喷的工作模式,深挖潜力,增效节能,依照每进一米尺,不忘标模式化。从放炮成型,喷浆、轨道均达到模式化水平。在安全管理上,在780下上 5米 处,有一到个安全防护墙,职工上下从小墙跳过,对安全很不利,我们从创建安全环境出发,在防护墙处增设了行人过桥,保证了过往行人的安全。
三是突出抓好机电模式化管理,机电设备管理在模式化管理中 是一块比较敏感的部分,设备的新旧整洁直观反映着达标形象,为了将这项工作做好,我区机电队坚持电气设备防爆、整洁、光亮的模式化,坚持每天日常保管维护都模式化要求,消灭了乱堆乱放现象和杂乱现象,针对过去电缆沟筑时间距不一样,改变为每 3米 新筑一个电缆勾,每空下垂电缆弧度 50mm 一个电缆,电缆吊挂整齐有序,美化了机电环境,实现了文明达标。同时提高了机电完好率。
四是突出抓好一通三防模式化管理,一是风筒吊挂比直一条线,做到环环吊挂无破损 ;二是制作了放炮喷雾器装置,响炮立即喷雾达到了灭尘效果;三是强化了局扇司机接班制度,保证看风机24 小时不断人。在东大巷迎头 500米 后改用了 800mm 铁风筒,加大了通风量。为解决后路灭尘降温问题,我们在-850水平平巷安装了专业灭尘管路,进行巷道分段灭尘。通过以上措施,大大减少了因爆破和喷浆产生的烟尘,使工作面作业环境得到了改善,巷道和设备的表面浮尘显著减少。
第五篇: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交流会发言材料
按照市委“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领导小组决定,今天我们召开以“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会不会”为主要内容的“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学习研讨会。下面我就“三严三实”活动开展以来,个人通过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精神,认真剖析自我,谈谈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及转变工作作风方面的认识,力争通过落实“七个有没有”促进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作风转变、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一、找到比较优势,找准制约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问题
(一)綦村镇有着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我镇北有赞孔路,南有褡石线,中有纬三路,邢都公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镇耕地面积2.5万亩,荒山面积9万亩,可利用荒山面积6万亩同时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厚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由于过度开采和经济结构单一等遗留问题,全镇经济社会发展一直不快。虽然借助现代农业开发政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以薄皮核桃种植、种鸭、蛋鸡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发展速度、发展规模有所改善,但跟群众的要求比起来,还有不小差距。如何突破发展的瓶颈,找到摆脱困境的法宝显得尤为重要。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发展意识树的不牢。面对发展困境,我在如何调结构、优环境、上项目上考虑不多,站位不高、方法不活。在发展中,缺乏主动招商、争跑项目的魄力和行动,如我镇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孔庄小三峡,自然风光秀美,但由于自己招商办法少,这项工作一直没有进展,造成了资源浪费。我镇经济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还是自己对经济发展不够重视,没有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2、抓班子、带队伍的自觉意识需要加强。由于具体事务多,深入基层少,不能经常挤出时间深入到村调研,缺乏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抓具体工作前期安排紧锣密鼓,中期调度时紧时松,导致工作虎头蛇尾。在工作上有时为提高执行力,存在刚性有余、柔性不足,工作方式、方法欠妥的问题。对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方式方法需要改善。
3、进取精神减退。一是工作存在畏难厌战情绪,拈轻怕重。如在推进现代农业进一步发展上,自己有时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向上跑资金,向外招项目,向下做群众工作,感到难度大、风险大、时间长,不敢着手实施。二是有些问题解决难度大,挫伤了工作积极性。资金缺乏一直制约着民生问题的改善,如解决本镇吃水难问题,虽然通过各种途径已经解决了一部分村的吃水问题,但农业用水问题由于工程浩大、各村均无集体收入等原因一直未能兑现。承诺的实事不能及时办成,导致了工作有些情绪,精神上有所懈怠。
二、深挖问题根源
(一)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经济发展不快就谈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站在群众的立场把促发展作为落脚点。自己在与时俱进地强化宗旨意识,“听党指挥、服务群众”做得不够。面对乡镇繁重的工作,既要应对上级又要面对基层群众,想问题办事情的立场、角度不自觉就发生变化。“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一党的根本路线、基本方法没有践行好,不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官本位思想严重。深入基层了解情况、解决实际问题不多。存在“缓口气”的思想,有“享乐”倾向。研究解决一些矛盾和问题,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坚持得不彻底。有时认为反映的难点问题,带有一定个性的问题,按个案处理的多,没有很好地针对个性问题,放下身段、沉到基层去。
(二)党性修养有所弱化。作为一名党员,特别是一名领导干部,时刻不能放松党性锻炼和学习提升。没有保持干事创业的亢奋精神,政绩观一旦存在偏差,为人民服务的根基就会树的不牢。民主集中制有时坚持的不彻底,党性磨练不够,听不进他人的批评和意见。注重眼前,注重短期效益和“面子工程”,忽视着眼长远打基础。
(三)工作作风不实。作为工作阅历丰富的乡镇党委书记,工作作风方面与群众的期盼有差距。浮在机关,调查研究不深入;畏首畏尾,有时缺乏激情。班子建设上没有将作风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落实到推动工作、指导实践中去。
三、理清思路、制定措施、找准方向、再鼓干劲
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整改。
(一)强化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素质。一要严格党内政治生活。积极组织并带头参加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活动,不断提高思想境界、筑牢思想之魂。二要坚持自学制度。制定个人学习和读书计划,坚持利用工作之余和晚上时间自学,每天学习时间不少于1小时,每月精读一本书,通过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素养,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做好本职工作。三要向实践学习。自觉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以学促干、以干促学。要向群众和同志学习,虚心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倾听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将学习的成果转化到工作中,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二)强化发展意识,实现晋档升级。一是不断创新招商思路,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推进项目建设服务力度,在抓好传统采掘业整合提升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坚持以诚招商,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全力促使其他有投资意向的现代农业、养殖、旅游业开发等项目尽快取得进展,以项目建设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大力引导工商业资本投入到现代农业开发中来。打造环山带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兴达种鸭、金凯蛋鸡为主的山顶养殖基地和以韭菜为主的蔬菜种植基地,以三点带动全面,推动现代农业开发在我镇全面开花。三是加快发展农业观光旅游。结合全镇旅游产业开发,在朱庄水库、孔庄小三峡等景点周围建设一批具有生态旅游功能的采摘园,让游客自己去欣赏、去采摘、体验收获的乐趣。同时,依托农家乐发展特色餐饮业,积极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业。
(三)强化责任意识,争当履职模范。一方面要认真履行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职责,紧紧围绕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大力推进“四个统筹”,建好乡村便民服务平台,努力做到让群众好办事、为群众办好事;要认真落实“一定三有”激励机制,重点加强对农村两委干部的考核,把“一定”和“三有”挂起钩来;要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和发展党员工作,设置“四类八岗”,发挥好无职党员作用,使党员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稳定的主力军。另一方面要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执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勤政若干准则》,时时处处用党章党纪约束自己的言行,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在全镇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
(四)强化群众意识,多办惠民实事。围绕群众所需所盼,谋划实施一批惠民工程。在完成投资290万元的十孔线过村路段改造提升后,围绕街道建设、道路改造、安全饮水、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群众反应的突出问题,为群众办好实事。
1、西左村幼儿园、西毛村小学等6个小学的新建和扩建;
2、对南洼矿区和綦阳村等老矿区土地继续进行治理,复耕土地;
3、加快赵册、岗冶、张峪等6个村的饮水提质增效工程建设;
4、加快西毛村、朱庄、峪里、城湾、西苏庄等5个村村民活动广场建设。
5、做好蔬菜、薄皮核桃种植专业人才培训工作。
(五)强化争先意识,实现赶超跨越。一要树立更高的追求目标。牢固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坚定“无功便是过,平庸就是错”的理念,坚决消除安于现状的懈怠心理,运用先进理念,明确更高定位,树立更高标杆,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二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真正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深入到村、到户、到企业,了解真实情况、倾听基层声音、了解群众真情、解决急难问题。三要进一步提高执行力。实行领导干部分包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四要严格执行工作督查告知、末位淘汰换岗等机制,树立时间和效率就是生命的思想,营造一种独立思考、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工作氛围,对工作不推诿、不懈怠,对问题不推、不扣、不压,对安排部署的工作不定期督查,定期要账。确保工作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