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3 10:14: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第一篇: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

作者:王锡伟

文章发于:《毛泽东思想研究》

网摘编发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中,为解决我国的粮食问题、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作了不懈努力,形成了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粮食问题、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和统筹兼顾、综合发展等特色,为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基本认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改革,确保了农民有了土地;又通过合作化,使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基本认识可归结如下:

1.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毛泽东一直把“粮食问题”看作是解决革命和建设问题的重要前提条件。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中指出,为了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了巩固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巩固工农民主专政,加强无产阶级领导,同时,也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保障红军的给养和供给,我们必须进行经济建设工作。在经济建设当中,农业生产又是第一位的,因为它解决的是最重要的粮食问题。建国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粮食问题的重要性,提请各地各级政府和党内领导干部重视这一问题。例如,1959年4月29日,毛泽东在《党内通信》中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因为我国是一个有六亿五千万人口的大国。在这封信中,毛泽东提请注意的六件事,件件与农业有关,与粮食生产有关。1959年7月5日,毛泽东在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0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调整意见》的报告上写了一大段批语,题目就是“粮食问题”。毛泽东认为,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只有解决好了粮食问题,我们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防力量,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巩固人民政权和防止反革命复辟。

2.粮食节约问题。毛泽东提倡在全国六亿人口中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浪费是个很大的缺点,必须像洗脸一样,每天都应当批判这一缺点错误。粮食的节约要从收割、保管、吃用(收、管、吃)三方面着手,一定要抓得很紧很紧,一定要抓得及时。收割时,要丰产丰收,颗粒还家。必须要有储备粮,年年储一点,逐年增多。从吃的方面讲,要按人定量,结合农时,忙时多吃,闲时少吃。为节约粮食,可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和芋头之类。对粮食的代用品生产,毛泽东也十分关注。1960年10月27日,胡乔木写信给毛泽东,建议推广小球藻的生产,以弥补粮食因灾

生产的不足。毛泽东看后批示:“印发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第一书记研究、推广。”

3.粮食也是生产力。1948年,毛泽东在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土地改革中各社会阶级的划分及其待遇的规定》(草案)中写道:“人们为着要生活,就要生产生活资料,例如粮食、衣服、房屋、燃料、器具等。”这里,毛泽东将粮食看作人们生活必需的生活资料。而到了1950年6月4日,在《关于修改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给刘少奇的信》中,毛泽东除继续强调粮食是生活资料,是农民利用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外,同时指出粮食也是生产资料,这就肯定了粮食也是生产力。“我们将从地主手里没收的粮食亦和其他被没收的东西列在一起称为生产资料也是可以的,因为这种粮食具有资金的性质。”在毛泽东看来,所谓生产力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劳动者,二是生产资料(或生产手段)。毛泽东提出粮食也是生产力,主要是为了澄清当时某些同志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上的错误认识,便于划分阶级成分。现在看来,粮食也是生产力的论断指出了粮食的二重性,为我们很好地理解生产力概念提供了新的思路。

4.毛泽东重视粮食问题的原因。第一,吃饭穿衣是人们的基本需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毛泽东早年即认识到“食”是人类各种欲望当中最根本者之一,在延安时期,他就用通俗的语言指出,吃饭穿衣是我们十分需要的,不但中国如此,全世界也是如此,“不但我们需要,我们的儿子、孙子、子子孙孙,也是要吃饭穿衣的”。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思想是毛泽东重视粮食问题的重要原因。第二,源于我国具体的实际情况。我国人口多,底子薄,自然灾害多,加上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掠夺,广大中国人民无法得到其生存和健康所需耍的食品,而这些情况无法在建国后的短时期内得到根本改变。第三,关心群众的需要。要动员广大群众参加革命战争,打倒帝国主义租国民党,必须一点也不能疏忽、一点也不能看轻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和生活问题,因为只有解决好了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战争年代是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更是如此。

二、毛泽东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农业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工作,农村中的 其他工作都是围绕它并为它服务的。这是毛泽东解决“粮食问题”的基本原则。当时,农业增产的办法主要是三种:开荒,修水利和合作化。毛泽东对中国农村和农业生产现状的判断是:“目前我国的农业,基本上还是使用旧式工具的分散的小农经济,这和苏联使用机器的集体化的农业,大不相同。”小农经济的现实决定了毛泽东在解决“粮食问题”时必须不同于其他国家,而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1.先合作化后机械化。在毛泽东看来,中国由于人口众多、可耕土地不足,时有灾荒,每年都有大批农田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旱、风、霜、雹、虫等灾害影响,加之经营方法落后,中国农民的生活贫困。他们只有联合起来,向社会主义大道前进,才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走社会主义大道,就是走合作化道路。毛泽东相信,广大农民愿意在党的领导下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也相信党能够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通过引导农民走上合作化,就能实现农业的机械化,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粮食问题。毛泽东的根据很明确,苏联是用有计划地领导和发展农业合作化的方法解决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我们也可以用苏联的办法解决。“苏联所走过的这一条道路,正是我们的榜样。”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又在一切能够使用机器操作的部门和地方实现了机械化,才能彻底解决粮食问题,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部改观。

2.兴修水利,基本消灭普通的水灾旱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兴修水利是保证农业增产的大事。毛泽东强调要有水利规划,多搞小型水利,除遇到不可抵抗的特大水旱灾荒外,保障遇旱有水,遇涝排水。大型水利工程,由国家负责兴修,治理危害严重的河流。小型水利,主要指打井、开渠、挖塘、筑坝和其他水土保持工作,主要由合作社负责。毛泽东提出,应当使每人有一亩水地。以1958年为例,由于之前在全国范围兴修水利,当年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三千七百亿斤增加到七千多亿斤。

3.实行绿化,基本消灭荒地荒山。毛泽东主张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上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都按照规格种树,实行绿化。1955年,中共山西阳高县委书记王进写了题为《大泉山怎样由荒凉的土山成为绿树成荫、花果满山》的文章,介绍了本县两位农民的事迹。这两位农民通过挖坑、开渠、培埂、堵沟、植树等方法,治水、用水,不仅改变了大泉山面貌,也使自己的生活逐步富裕起来。毛泽东很高兴地看完这篇文章

,并将原题改为《看,大泉山变了样子!》,号召每个县委书记向王进学习,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绿化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并使之推广。

4.“八字宪法”。所谓“八字宪法”,是指毛泽东1958年提出的农作物增产的八项措施,即土、肥、水、种、密、保、管、工。长期以来在中国农村,肥料和深耕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办法。那深耕以多长时间间隔、多深为宜呢?1958年,毛泽东在对《十五年社会主义建设纲要四十条(一九五八——九七二)》(初稿)所作的批语和修改中提出,所有耕地可以每三年轮流深翻一次,一般1到3尺,有的地方也可以达到4到7尺。肥料的主要出路是猪,猪的饲料容易解决,某些青草、某些树叶,番薯藤叶和番薯都可以当饲料,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有机化肥工厂,因此,毛泽东鼓励除合作社公养外,每个农家都养猪,力争做到一亩田一头猪。农作物要合理密植,但上级机关如下死硬的密植命令,不但无用,而且害人不浅。农作物的密植不可太稀也不可太密,毛泽东认为,“密植程度以何为好,积累经验,根据因气候不同,因地点不同,因土、肥、水、种等条件不同,因各种作物的情况不同,因田间管理水平高低不同,做出一个比较科学的密植程度的规定,几年之内达到一个实际可行的标准,那就好了。”对工具改良,1958年7月13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迅速在农村展开农具改良运动的指示后,全国各地的工具改良运动热烈地开展起来。毛泽东不仅详细了解了运动进展情况,并指示各级党委要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制定规划,具体领导,做到哪种农具先改、哪种后改,什么时候完成,都心中有数。后来,毛泽东更明确地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而对于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毛泽东提议每省每地每县都设立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或有这方面经验的人,一方面收集全国各地比较先进的农具,通过比较加以改进,另一方面试制新农具,成功之后加以推广。这样,保证农业的机械化“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

三、毛泽东探索“粮食问题”的基本特色

建国时,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建国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依靠社会主义制度,为力保国家的粮食安全、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作了不懈努力,形成了下面几个特色。

1.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粮食问题。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指出,革命加生产就能

解决吃饭问题,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这里的革命就是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建国后,毛泽东则强调依靠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粮食问题。“‘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言不及义’就是言不及社会主义,不搞社会主义。„„不靠社会主义,想从小农经济做文章,靠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那真是难矣哉!”而对于生产建设,毛泽东认为,这不仅是农民的事,军队也应该参加。早在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在《军委关于一九五○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中就明确强调,和平时期军队在不妨碍军事任务的前提下,应该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和工业生产,帮助国家的建设工作,增加社会和国家的财富,这是一项光荣而巨大的任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尽快克服长期战争所遗留下来的种种困难,加快国家的经济建设。军队之所以要参加生产建设,这是因为,第一,由于国内外反动派发动的反对中国人民的战争,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的灾害,经济破坏严重;第二,新中国建设的需要,国家要进行各种建设工作,但是国家收入不足,开支浩大。因此,人民解放军必须担负一部分生产任务,才能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克服这些困难。毛泽东认为,人民解放军的这项任务是可以实现的,因为战争结束后,人民解放军除了担负保卫国防、肃清土匪、巩固治安、军事训练等任务外,已有空余时间参加生产建设。再说,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劳动人民,政治觉悟高,生产技能好,在战争年代担负过生产任务,有生产经验和劳动传统。人民军队参加生产活动,不仅战胜了困难,减少了政府的开支,改善了军队的生活,还能够提高军队的政治素质,改善官兵关系和军民关系。但是,军队参加的生产项目须在一定范围内,以农业、畜牧业、渔业、手工业等为主,严格禁止从事商业活动。为了使军队正确执行生产任务,毛泽东还具体作了五条规定。

2.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即对粮食进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具体说来,就是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定量配给,严格管制私商以及调整内部关系。统购统销要处理的是粮食问题上的四种关系,这就是“国家跟农民的关系;国家跟消费者的关系;国家跟商人的关系;中央跟地方、地方跟地方的关系。”毛泽东把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不仅仅看作是解决粮食问题的一项应急措施,更重要地把它看作是改造中国农业不可缺少的环节,以此促进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这一重大举措,被称作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大战役”,它在相当长的 一段时期内,保障了国家经济建设,对几亿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社会安定起了重大作用。

3.统筹兼顾,综合发展。毛泽东认为,无论解决粮食问题、灾荒问题,还是其他各项问题,都必须统筹兼顾,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条件,同各方面协商,作适当安排。粮食问题也是农业问题,而农业问题的解决离不开国民经济其他行业和部门,农、林、牧三者相互依赖,缺一不可。“在垦荒的时候,必须同保持水土的规划相结合,避免水土流失的危险。”“必须注意水土保持工作,决不可以因为开荒造成下游地区的水灾。”

■那时,毛泽东已注意到了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综合发展问题。

第二篇:关于对自我管理现实意义的探索

关于对自我管理现实意义的探索

-------------------------

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论文关键词:自我管理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摘要:

对外开放,对于闭关锁国而言,它是主权国家的一种政策行为。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思想,并以此为指导推动和促进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主要建树是:深刻阐发了“中国不能离开世界”的思想;坚决主张“向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先进的东西学习”的思想;反复强调“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之上”的思想;必须坚持“批判继承与学创结合并逐步赶超”的思想;积极发展“对外经贸往来和科学文化交流”的思想等。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

对外开放

现实意义 正

文: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毛泽东思想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了长期的考验和检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有最重要的被称之为毛泽东思想的“三个活的灵魂”。

一、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是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对资本主义的肯定性成果的继承和借鉴。“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毛泽东还批判地吸收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中最突出的是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孙中山主张实行对外开放要坚持平等互利原则,尤其以不损害中国主权为前提。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在毛泽东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得以实现。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加以运用发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同时,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

二、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特点

(一)、对外开放思想的一贯性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不是一个偶然的思想成果,他一直就有这样的想法。正如,学习外国的先进文化是毛泽东一直关注的问题。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革新、进步,诚然要考虑自己的特点,却总不能离开对外国文化精萃的借鉴和吸收。他早在1940年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中国应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义文化,还有外国古代文化。

(二)、对外开放思想的辩证性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不是一味地、不顾一切地与外国进行交流,他强调:外国资产阶级的一切腐败制度和思想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同时,外国的经验,即使是成功的好经验,也有一个如何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要能够独立思考。

(三)、对外开放思想的广泛性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不仅领域较为广阔,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而且地域也较广阔不仅主张国内地区间的交流,而且主张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开放的对象也广,不仅和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也同资本主义及第三世界国家做生意。可见其开放的内容是较全面的。

三、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继承了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中关于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思想。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发展,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对外开放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对外开放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新判断

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毛泽东对时代主题的判断一度发生失误,对战争的潜在的危险估计地过于严重,认为世界大战不可避免,这大大限制了我们国家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

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并且迫在眉睫的认识,对战争和和平问题做出了新的判断,认为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大战是有可能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发展主题的论断,有利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我们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一心一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注重对外发展

毛泽东注重发展新中国的对外往来,他不仅认为要广泛发展同各国的政治经济合作,而且明确提出要学习外国的长处。在他看来,向外国学习,不仅要向社会主义国家学习,而且也要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不仅要学习他们先进的技术科学,而且要研究和借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文化方面的一切有用东西。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把中国引领到向世界全面开放的历史潮流当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全面对外开放理论。人类文明的创造,离不开历史遗产的继承,更离不开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彼此间的相互借鉴。世界发展的主体是各国人民,世界的管理者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参与。因此,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一名成员,毛泽东的对外思想就早已体现了这一点。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概论》

郑德荣等(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2、《毛泽东思想概论》

李伟文(编)

3、《毛泽东的艰辛探索》

石仲泉(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5

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90

第四篇:粮食问题、

2014河北公务员考试必看一号文件:首次强调粮食安全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即“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至此,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1年聚焦“三农”。

今年一号文件将“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放在首位,并从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多个方面,全面部署深化农村改革工作。

1.首要强调粮食安全

今年一号文件确定了“三农”方面的八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一部分就是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是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延续。

一号文件提到,“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粮食安全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问题专家程国强表示,尽管自2004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十年增长,但值得注意的是,除2008、2009年两年国内粮食产量大于需求外,其余年份均是产不足需,且缺口有日益增大的趋势。

“这些年我国耕地、淡水等资源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而且粮食产量的增加赶不上需求的快速增长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粮食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紧平衡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态势。”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在上周召开的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如此说。

2.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今年一号文件还特别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文件共33条,其中近四分之一的内容涉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在财政投入方面,文件提出,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增加“三农”支出。公共财政要坚持把“三农”作为支出重点,中央基建投资继续向“三农”倾斜,优先保证“三农”投入稳定增长。

继2012年一号文件聚焦种业发展后,今年一号文件再次强调,“加快发展现代种业和农业机械化。”文件称,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推进种业人才、资源、技术向企业流动,做大做强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抗逆、适应机械化生产的突破性新品种。

此前不久,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提出要从根本上解放企业,放活人才和技术创新,鼓励商业化育种。

3.推广生态农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而生态农业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涉及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开展农业资源休养生息试点,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等三个部分内容。

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方面,文件要求,分区域规模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推进机械化深松整地和秸秆还田等综合利用,加快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支持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支持高效肥和低残留农药使用、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使用有机肥、推广高标准农膜和残膜回收等试点。

4.土地制度改革细节更趋明确

在去年底以来最受市场关注的涉农问题“土地制度改革”上,今年一号文件中提出的有关政策细节更趋明确。文件首次提出,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对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农民通过农村土地的转让承包获得租金,就是因为转让了经营权;经营权就是收益,抵押经营权就是抵押土地的预期收益,即使抵押失败了,也只涉及抵押的农民与银行约定的3年或者5年经营权,不会改变集体所有制,这种探索是可行的。

5.一号文件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首提目标价格制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1月19日正式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一号文件连续第十一年聚焦“三农”。

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了2014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8项“三农”工作重点,包括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

业内专家表示,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土地制度、农村金融等三方面的改革做出深度规划,强调市场在农村发展中的作用,这反映出政府在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决心。

6.价格机制坚持市场定价原则

一号文件强调,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秦富在接受《经济参考报(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提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20字方针,这次中央一号文件则提出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体现了把粮食安全的地位视为重中之重,上升到了基本国策。

文件提出,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

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

第五篇: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旧书不厌百回读

——探索文言文教学的现实意义

文言文离我们年代久远,与现代口语和书面语都有巨大差异,因此很多人认为没有实用价值,除了被动学习一些用以应付考试外,没必要花时间去过多了解。受此观念的影响,文言文教学很多都停留在疏通字词,讲解语法的表面,老师的引导枯燥乏味,学生的接受被动艰辛,甚至有“第二外语”之称,可见隔阂之深。课堂效率低下,也可想而知了。要想提高文言文教学实效,构建高效课堂,首先要深入地认识文言文的价值,这样学习的意义才能更好地得到彰显。

因为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有差距,就否定其学习价值,这完全是对文言文的一种简单片面的看法,忽略了文言文承载民族几千年的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只是从形式上去界定它,真可谓是买椟还珠、明珠投暗了。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

文言文和汉字六书一样,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其他国家民族都所缺少的文化瑰宝。中国文言文遣词造句言简意赅,是最优美的书面语言,诵读即可让我们领略到韵律之美。更重要的是,诸子百家,历代典籍,都是我们祖先千百年以来方法的汇集、经验的累积、智慧的结晶,是全人类最丰富的文化宝藏,是祖先留给我们最宝贵的遗产,正如苏轼所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对穿越千年时空的文言文,如果我们能反复阅读揣摩,深入思考,其中的知识、智慧一定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值得庆幸的是,新教学大纲也开始加强对文言文教学人文性的关注,明确指出:“适度强化文言文的学习,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这无疑成为一种导向,引导教师注重通过古诗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所以文言文教学,“学习一些文言知识,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让学生获得初步读懂文言文的能力,达到一定的语感积累,打下扎实的语言文字基础,只是文言文教学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评价古代文学作品,领会作品丰富的思想内涵,建构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开阔的胸襟,多元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将古人的智慧为我所用,这样文言文学习就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

想让学生能够在精神上与古代优秀人士进行交流,感受到古文穿越时空的鲜活生命,并从中获得现实的经验,就需要探索形式多样的高效教学方法,其中整合有共同点的课文内容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这种方式更利于学生对古人的思想融会贯通地去理解,并运用到日常学习生活中。下面就以“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教学整合为例,详述我怎样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涵的挖掘、领悟。

必修二文言文单元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前赤壁赋》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三篇文章,针对学生刚踏入高中,既有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又有进入新阶段学习的困惑,我根据三篇文章的主旨特点,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过字词关,疏通文章大意后,对时代不同的三篇名著做了如下整合,与学生一起“熟读深思”,去汲取内在的养料,来滋养现实中的自己。

第一步围绕“人生苦短,立志需早”——体会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告诉我们的“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感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希望“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让学生意识到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怎样不虚度此生,避免“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悲剧发生,当然是要趁着年少,立下志向,而他们正是初定理想的黄金时期。

第二步围绕“成功需条件,看待要理性”——理解王安石对成功条件的分析,增强看待成败的理性态度。王安石认为,成功需要志向、能力、外物三方面条件齐备,让他们依据王安石的观点,评价现代两位运动员的做法:一个是日本马拉松运动员圆谷幸吉,在东京奥运会马拉松获得铜牌后,轰动一时,成为日本国民崇拜的偶像。但由于巨大的社会压力和本身的伤病,加上运动成绩每况愈下,感觉已经不可能实现国民对他下一届奥运会夺冠的期待,于是在1968年1月9日,奥运会前夕,写下“我再也跑不动了”的遗书后自杀了。另一位登山运动员,登珠峰到8000米时他便放弃了,而他的队友都成功登顶了,下山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登到山顶,他说:“8000米是我的极限,我没有遗憾。”看清了自身的条件,登山队员没有遗憾,在他的心中8000米就是自己的完美人生。由此可见:看清自我,把握自己人生的高度,就能铸就完美人生。

要求学生引用王安石的话来概括两则材料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这个问题的设置是要学生内化理性的成败观,帮助他们在高中艰苦的学习、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保持积极而又豁达的态度。引导学生客观地思考以下问题

1、关于志向:我是否有明确的目标?(要志当存高远,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苏轼说:“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2、关于能力:我有哪些优势,哪些劣势?(要量力而行,不过分强求力不能及的事)。

3、关于外物:外在条件有那些利弊?(要顺势而为,要善于借助有利条件)。

第三步围绕“生活多磨难,天堂由心造”——了解苏轼的经历,重点是三次被贬,及其在困境中的生活态度。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却又始终超脱于政治之上。无论是反对派当权,还是自己的党人得势,他过得都很“失败”。一任一任的皇帝私下都很喜欢他,一任一任的太后都成为他的朋友,可是他却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生活在屈辱中。然而,“他以天真无邪的心灵到处捕捉这在常人看来难以忍受的屈辱生活中诗意的片刻,化为永恒,使我们大家都充实不少”。苏东坡最好的文章都是在被贬谪时写就的,却丝毫没有怨气,相反却表现出极其超远的视野和极其阔大的心胸,很重要的原因是苏东坡善于从多元共生的中国文化传统中找到现实的出路。儒家激励他他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告诉他他消极出世,随缘自适,追求精神自由;佛教又教他超凡脱俗,避世完身,享受宁静。(儒道释三家主要观点,在其他课文整合中让学生有详细了解)

在精神极度困窘的时候,苏轼是以什么为解脱方式的?引导学生再读《赤壁赋》,感悟苏轼的生活智慧:“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大自然中的明月清风,给他的心灵带来宁静,让他“浩浩乎如冯(pí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以只要多读书,见识广了,思维就会更活跃,心胸自然更豁达。

第四步围绕“亦喜亦悲真生活,能屈能伸大丈夫”——启发学生联系实际,辩证运用学到的道理,借鉴古人的人生智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的最大意义在于运用。启发学生借助王安石和苏轼的观点,培养一种良好的调节情绪的方法,让学生用随笔的形式写了一篇心得体会。同学们各抒己见,感悟良多,其中一个学生举了另外的文言文“满齿不存,舌柔犹在”来谈自己的感受:老子求学于商容,有一次商容生病的时候,老子去探望顺便求教。商容见老子求学心诚,便意味深长问他:“人是先有牙齿,还是先有舌头?” 老子回答说:“先有舌头,因为人一出生就有舌头了,牙齿是后来长出来的。”这时候商容张开嘴巴,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已经掉光了。”又问:“舌头呢?”老子说:“还在。”商容说:“你知道为什么牙齿晚生而早落吗?因为它过于刚强。而舌头为什么得以长存呢?因为它柔软。这个道理不仅对牙齿如此,天下万物万事也都如此啊!”老子对此受益匪浅,倾尽一生将这个道理发展成影响中国人几千年的哲学。伴随着年龄增长,我们就应该立下明确生活学习的目标,还要学会完善自己的个性,多看得到的一面,理性对待失去的东西。

学生学习探讨文言文的热情,我深受激励,写了一首诗献给学生,与之共勉: 献给即将踏入成人行列的大孩子们: 天空不会一直万里无云,常常是风雨交加; 月亮也不会总是圆满光辉,多数是残缺相伴; 人生的道路也一样,有鲜花,也有荆棘,有坦途,更有坎坷。所以,可爱的孩子们——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这些你都将独自去面对,高兴时你就大笑,难过时你就痛哭,但一定不要忘记—— 笑过哭过后还是要 面对太阳升起的地方,勇敢地迎接新的一天!通过这个文言文单元的整合,对三篇文章的内涵做了深刻的分析,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其中的思想精华:明白了人生短暂,是必须尽早直面的,只有越早出发,才能走得更远;但在奋斗的过程中,又难免会遇上不顺,应该有一颗豁达之心去理性对待,避免走进死胡同。在必修

四、必修五学习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庄子《逍遥游》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我又对儒道两家主要观点进行整合,让学生更详细地了解了“中国人精神上的两条路”,希望他们在生活学习中能像南怀瑾说的那样“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总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内容丰富,文章的涵义深刻,完全可以借此平台,将教书与育人同步进行,让学生深入体会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亲身感受这些道理深深地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依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高中阶段最大的整合是我将一些重点篇目形成一个系列“寻找更好的自己”(详见笔者另一篇论文):把《师说》《劝学》整合为第一部“虚心学习”,将儒道对人性善恶的讨论整合为第二部“追求善性”,将《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与现代散文《能思想的苇草》整合成第三部“善于思考”,边学习边探讨边写作,齐头并进,效果显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言文的整合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促使学生重新审视文言文的价值,深深赞叹古人的智慧,明白了文言文不仅没有远离我们的生活,而且对我们的成长大有裨益。以此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文,并且加以灵活运用。这样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可以源远流长,泽被后世了。

参考书目:林语堂(《苏东坡传》 余秋雨《文化苦旅》

下载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探索及其现实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对毛泽东时代人民生活水平问题的调查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土地改革,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为工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原料与市......

    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问题的探讨

    市粮食局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颁布实施两年多,应该说《条例》的出台和实施,一方面说明粮食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另......

    对粮食直补问题的思考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粮食问题关系国计民生,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近年来,我州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完善了扶持粮食生产政策、地方粮食储备制度,确保了粮食供需平衡。......

    对政府诚信问题的探索(合集)

    对政府诚信问题的探索 江岩 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专业 摘要:政府诚信是一个把诚信一般应用于考察政府状况的概念。进几十年来,社会改革北京下的政府改革背景下......

    激励对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

    激励对企业管理的现实意义一、激励与管理的概念激励理论主要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洛克和休斯的目......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现实意义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讲话,其基本内容是: 第一全面地......

    浅析毛泽东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毛泽东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党的执政能力,是执政党掌握运用国家政权,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所具有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党的执政能......

    对毛泽东的看法

    对毛泽东的看法 毛泽东同志从一个农民到一位国家领袖,是一段艰难的路程,也是时世造英雄。抗战八年,牺牲了无数名族好汉,他们是祖国的英魂 1912年7月,毛泽东下决心退学自修。他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