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1:1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

第一篇: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

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

外国语学院 俄语(2)班

20113817

甘露 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

综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点,将其分为以下四类: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院园林、自然郊区园林。本文主要就私家园林蕴含的文化之美进行分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士人阶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饱读诗书,文化修养很高。一方面,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积极入世,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另一方面,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压力环境中,他们的诸多理想受到现实环境的压制,很难实现,与此同时,在官场中难以保持自身的高洁。这样,在黄老思想的影响下,很多士人便以隐居山林不出仕为官这种比较消极的方式保持自己的人格理想。而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个人都能过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一则因为陶渊明式的生活太过清苦,“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使养尊处优的士人阶层难以接受,二则士大夫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单纯的隐逸难以实现自身价值。那么,如何才能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城市中营造出自然山水的美丽,这样,私家园林便应运而生了。

由于私家园林是士人日常生活、文化活动、涵养心智的主要场所,因而它也就很自然的要以艺术化的方式突出士大夫的人格理想,表现士人阶层对人格完善的追求。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以下。

一、园林景观的命名

在私家园林中,几乎随处可见“寄傲”、“洗耳”等标举园主人格追求的题额。如苏州拙政园中的“远香堂”,园主以荷花自比,表现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又如耦园“无俗韵轩”,借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名句,表明园主将实现人格无俗韵作为自己崇高的理想。在如网师园的“濯缨阁”,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典故,表现园主不随波逐流的高远志向。

二、园林景观的特点

(1)、山体。山体是支撑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形态的骨架。园林之中的山,其本身的观赏性主要表现在瘦、透、丑、漏上。如苏州原半蚕堂“小有堂”前的“寒翠石”,姿态奇绝,孤标雅致,表现园主超世独立之人格精神,同时,造型奇特的山石使原本单调的园林形态变的生动有趣。

(2)、水体。水体是园林的血脉。在私家园林中,水体往往不能过大,因此,“小中见大”是私家园林中理水的主要手法。水有动静之分,静水一平如镜,动水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而滴水传声,则利用以动称静的方法,增添空间的意境。私家园林在色彩上较为素淡,不似皇家园林般华丽,这与山林之美是相称的。因而,私家园林力求色调清雅自然,万物之色,水色归为淡雅,“素入镜中飞练,青来郭外环屏”,形象地点出瀑布落入湖面的清淡。

(3)植物。私家园林花木的配置有自身的特点,讲究因地制宜,自然而然,显示造园者寻求自然天成的审美追求。因而,私家园林在配置花木时,十分注重与周围山水、建筑的协调。松柏苍古,宜峭壁奇峰,水仙兰蕙,宜小室轩窗。同时,植物的象征意义在花木配置上也非常重要,如梅花,松树,翠竹经久耐寒,有着独特的风姿声韵,三种植物的配置表示岁寒三友之意。

(4)建筑。私家园林中的建筑,出于游览观赏的需要,在设计上十分灵活,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同时,精致美观也是建筑的一大特点,这既包括整体造型的美,也包括各个部件的装饰。由于在园林之中,山水景观为主,建筑为辅,因而园林的建筑往往起到点缀风景的审美功能。

三、园林的意境

无论是景观本身的设计,还是园林的组织结构,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营造出一种无限的审美意境。园林的意境不同于诗歌、绘画的意境,因为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可以出入其中的立体空间。

在意境的创造中,意起着统摄作用。境随意高,意随精深。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说,意境不只是指眼前实际的山水或建筑,而是要欣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超越眼前有限的景象,感受到更多的景外之景,感受到一个更为悠远深邃的艺术空间。为此,造园者往往采用欲显而隐,欲露而藏的手法,如狮子林中的卧云室体量高大,但深藏于石林之中,四周怪石林立,松柏蔽天,楼角在石缝或树隙中忽隐忽现,若有若无,非常含蓄而耐人寻味。

从以上三点不难看出,私家园林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刻上了传统文化的烙印。我们甚至无法清楚地指出,每一处景观到底是如何体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涵的。因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已经渗入这些士人的血液之中,他们并没有刻意的想要表现什么,只是顺其自然的将万物融于自己的这方天地之中。要知道,文人雅士建园林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建一处居住的房屋,更深层次的是将一种高洁的人格理想寄托于此。因此,园林景观的命名,设计,以及整体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儒家道家思想的精髓。我们甚至可以说,儒道抽象的思想经园林的表现而具体化了。

特别是当中外园林进行对比时,越能看出这其间的不同。西方的园林植物成行种植,构成齐整的几何图案,而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虽有人造,宛自天开”,园林的设计以体现自然之美为最高标准,即使是建筑,也体现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之美。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之美。这主要与我国小农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分不开的。在农耕文明中,人们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强,因而,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一直是儒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思想实质是相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的美学观念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所以,在园林设计上,因地制宜,努力将人工之物自然化。无论叠山理水,还是修亭筑阁,都淡化人工斧凿的痕迹,使人工建筑如自然环境水乳交融。

二、灵动之美。西方园林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严谨,将主要的景观设置在笔直的中轴线上,保持着严格的对称;花草树木被植成标准的图案;水面也被限制在方方整整的池子中。总之,一切都是按照严格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进行布局和设计的。不可否认,西方园林有整齐严谨之美,但多少缺少些灵性。而中国园林则不同。首先,园林赏景不会一览无余,而是在曲曲折折,不断品味中将观赏者引入另一个境界,正如陆游诗中所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其次,单个景物的设置,不会按规矩把它设计为某种几何图像。如园林中的石头,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庭院中央置一块“丑石”,不仅不以为丑,反而给整个庭院增加了灵气。

三、哲学之美。任何的人文景观,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而文化最深层次的,便是哲学。哲学体现了人们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老庄以“无为”为核心的天地观念和儒家的五行学说都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园林中的山水不再是茫茫九派,东海三山,同时,也要具备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平衡。

在中国传统社会下,士大夫有“道不明则隐”的清醒认识。于是他们需要一个能与封建权利分庭抗礼的环境,这个环境无需很大,无需奢侈,无需过多的建筑,而是要在城市的喧闹中造就一种“隐居”的氛围,使自己的灵魂有一个栖息之所。无论世事如何嘈杂,官场如何浑浊,他们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壶中天地”,在这里,只有自然的山山水水。

因而,以这种目的修建园林的文人雅士,绝不会将园林设计成一个方正,对称如朝堂的地方,而要尽显其自然、灵动、哲学之美。时至今日,当我们从美学的角度再次审视这些私家园林时,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独具匠心的规划和宛若天成的设计。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尽显其美。置身其中,一杯清茶,几盏淡酒,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你也会忘记喧嚣的尘世,静心体味园林的美丽,思索人生的奥秘。时间会使建筑褪色,历史会掩埋植物的躯体,但无法被人遗忘的是私家园林永远不变的传统文化之美!

第二篇: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

私家园林是相对于皇家园林而言的,园主大都是民间的退休官僚、文人、地主、富商。中国古代的礼法制度为了区分尊卑贵贱,对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消费方式做出种种限定,违背者要受到严厉制裁,因此,私家园林无论在内容或形式方面都表现出许多不同于皇家园林之处。

中国古典私家园林的兴盛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文人雅士厌烦战争,寄情山水,以风雅自居,开启了后世文人经营园林的先河。魏晋风度的旷逸,六朝流韵的潇洒,老庄哲理的玄妙,佛道教义的精微,再加诗文绘画清新的趣味,以及造园艺术实践的经验积累,使得中国园林从这里开始形成了自己的类型特征,“诗情画意”成为中国园林追求的境界。黑格尔(Wilhelm FriedrichHege l,1770-1831)曾说中国的园林是一种绘画,但那是充满诗意的天然图画,与世界上的另一大园林艺术体系,以追慕古罗马严格的几何构图和宏阔的气派为原则的法国园林艺术,截然不同。

从明中叶以后直至清末,江南一带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造园之风盛行达300余年之久。究其原因,江南既有水源充足、气候温和、花木繁多又盛产石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富庶的社会环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参与江南园林的设计与实践,使得造园高手辈出。当时中国最大的造园理论家计成(1582-?)和最大的造园实践家张涟(1587-1671),都是欧洲古典园林的代表人物勒.诺特(Andre Le Notre, 1613-1700,法国两大名园——巴黎郊外的孚.勒.维贡府邸花园和欧洲园林的最高典范凡尔赛宫的设计者)的同时代人;而计成的造园理论著作《园冶》(刊于1631年)与西方最早的园林专著《论造园艺术》(刊于1638年)也在同时代问世。

私家园林大多是按照主人的理想和趣味来兴建的,计成的《园冶》中概括了“三分匠,七分主人”的说法;对于具体施工,他更进一步说“第筑园之主,犹须什九,而用匠什一”,强调了园林设计者的作用。园主的志趣不同,每个园林的风格也就各具特色。

由于私家园林占地不广,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就须如《履园丛话》所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即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丰富的变化,巧妙地组成有虚有实、步移景异的园景,增加游人观赏的时间与内容。较为突出的例子要算苏州留园。进入留园,狭长的进口时暗时明,迂回曲折,来到“古木交柯”处,始见一带粉墙,透过墙上漏窗可以隐约窥见院内的山池楼阁,再转至明瑟楼,不知不觉间已身在园中了。古人的诗句“庭院深深深几许”是对留园独特空间构造的最佳写照。

借景也是私家园林造园时的重要手段,将远近景观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园内空间向深远推展,如苏州拙政园里就可以远远借到城中北寺塔影;而苏州最古老的园林沧浪亭的借景手法更是别具一格:园外有一湾溪水,因而在入口设一座小桥横架溪水之上,沿溪不设围墙而是代之以开有各式漏窗的复廊,将溪水纳入园中,使得园内的空间顿觉开朗,也使得沧浪亭与其它封闭的私家园林迥然不同,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中国园林特别倚重两种技术手段——叠山和理水。一则假山曲水比较容易模仿自然,再加上花草树木的配置与协调,常能形成绘画效果;二则正如孔子说过“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堆山开池不仅出于对自然之美的再现,也代表了对美德和智慧的向往。究其秘诀,总脱不了“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八个字。

叠山并不追求规模,而是对自然山林的形态加以概括、提炼,以小见大,得自然之神韵,使人工手法堆砌的假山也能做到峰峦回抱,洞壑幽深,宛如真实的山林。园林用石中以湖石最佳。所谓湖石,即从江湖中捞取的石头,因经水流常年冲刷形成各种玲珑剔透的形状,其中以太湖出产的最为有名,被称为“太湖石”。宋代大画家米芾(1050-1107)对具有观赏价值的石头作了“瘦、皱、漏、透”四字概括,作为品评石头优劣的标准,四者兼备则可称为上品。苏州留园中列十二峰,其中“冠云峰”高三丈,为江南园林中最大的一块湖石,形状奇特挺拔,兼具“瘦、皱、漏、透”之妙,驰誉至今。

园林中的水面以合乎自然为美,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其上以曲折的小桥或涉水点缀步石来分隔水面,使人望去不觉一览无遗。池边则模仿自然山岸或以自然形态的散置块石,并配以细竹野藤、朱鱼翠藻。虽只是一泓池水,却常能有幽深之感。以苏州狮子林为例,虽然园子不大,但结构精密,叠山理水的艺术处理尤佳。整个布局以东西横向的水池为全园中心,池的东、西、南三面都叠石掇山,山上峰峦起伏,山下洞壑婉转,飞瀑跌落,间以溪谷,古木交柯,且有长廊四面贯通,高下曲折,若隐若现。

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也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际安亭,还可以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划分空间,使园林内层次分明,观之不尽。它们常常既是园景构图的主题,又是风景的观赏点。如扬州何园,其主楼蝴蝶厅旁连接两层的复道廊可绕全园,高低曲折,随势凌空。中部与东部也以此复廊分隔,透过两层壁上的漏窗,可以互见两边景色,封而不绝,隔而不断,显得空透深远。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尤其是诗词书画对造园艺术的影响尤为突出。诗人画家固然曾通过优美的园林景色获得创作的源泉,反过来园林胜景又借诗词歌赋水墨丹青的意境和意象来营构,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争辉。

拙政园是苏州的名园之一,始建于明代中叶,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作。该园为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御史王献臣所建,取西晋潘岳《闲居赋》中“拙者之为政”的意思,表示园主不得意于朝政,筑园聊以自慰的心情。明代画家文征明(1470-1559)曾多次为这所园林作画,最著名的就是《拙政园卅一景图》。苏州退思园的园主亦是落职回乡,这一园名则取自《左传》中“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意;而扬州寄啸山庄则是撷取晋人陶渊明(365-427)《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句意为名。

除了园名的煞费苦心外,营造园林的文人雅士还通常将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深化人们对景色的理解,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拙政园主厅是四面敞开的荷花厅,取周敦颐(1017-1073)《爱莲说》荷花“香远益清”,称远香堂,表示园主自谓如荷花般高洁之意;临池建有留听阁,景色也是以荷花为主,却有如李商隐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沧浪亭石柱上所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文辞秀美,意味深长,是不可多得的佳句。

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扬州个园桂花厅南的进口处,修竹临门清新悦目,其间配置参差的石笋,一真一假构成了春景;园的西北为湖石夏山,涧谷深邃,清幽凉爽;秋山是一座黄石山,拔地而起峻峭雄伟,每当夕阳西下,晚霞映照在山上,色彩斑斓,犹如一幅秋山图;在东南小庭院中,沿墙堆叠白色宣石,象征雪意,又在墙面开窗引风造成寒风呼啸的效果,是为冬景。个园从不同的欣赏角度,构建了不同季节的假山,正如北宋著名山水画家郭熙(1020-1109)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所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扬州的另一名园——何园,造园者根据植物的季节性,在园中精心栽培了碧梧、丹桂、牡丹、芍药、芭蕉等植物,创造出了春时绚烂、夏日浓荫、秋季葱郁、冬季苍青的四季不同风貌。

许多文人墨客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已离不开园林,园林中也处处能够感受和触摸到文人情感、意趣与气息。园林不仅仅由山水泉石、亭台楼阁组成,所有与园居相联系并能烘托园林气氛的一切,都是园林的组成部分,从文房四宝到风花雪月,正是它们的总和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别具一格的文化,也是园林风格形成的背景。

第三篇: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以苏州、扬州、无锡、镇江、杭州等地的园林为代表。明清时期,苏州封建经济文化发展达到鼎盛阶段,造园艺术也趋于成熟,出现了一批园林艺术家,造园活动达到高潮。苏州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其中的狮子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沧浪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名录。扬州的园林多为宅园,繁盛时遍布城内街巷,城郊保障河沿岸园林别墅随处可见;到了清乾隆时期已形成为拥有24 景、名扬全国的“瘦西湖”园林区,当时扬州园林的数量比苏州的还多,曾享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美誉。令人遗憾的是,扬州园林多已毁于战乱。杭州拥有著名的西湖风景园林区,城中园林均以西湖为中心,主题各不相同,其中最能体现中国造园艺术之美的,是建于1907 年的“西湖第一名园”郭庄。那时的人们乐于造园,并把造园与做人联系在一起:造园须曲,交友贵直,造园是为了修身养性,园能寓德,子孙后代在园林的意境中读书、吟咏、书画、拍曲,品味人生道理,培养正直高贵的人格。园中寄情、园中寓理,真可谓意蕴深远。

秀巧的江南文人小园的取景洞门

园林中的水阁

衔接外廊的观景亭

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条件

明、清以来的私家园林集中于江南地区,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由于这里具备了自然、经济、人文等诸方面建造园林的条件。

私家园林兴盛于江南是和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分不开的。首先,江南一带多江河、湖泊,河网纵横,水源丰富,便于引水入园。由于处在温带气候区,冬季无严寒,空气湿度大,适宜生长常青树木,花草品种也多,因此江南私家园林大多植物丰茂,种类丰富。这里还多产石料,南京、宜兴、昆山、杭州、湖州等地盛产黄石;苏州自古以来即多湖石——采自江湖水泊,经过水流的常年冲刷,石色有深浅变化,石面充满肌理,形态玲珑剔透,历来为造园堆山的上等用料。这样,理水、叠山、建筑、花草等都可以就地取材。

扬州在古代作为海盐、漕米和茶叶集散地,曾经是中国最富饶的城市。这是扬州瘦西湖。

江南,无论是乡村或城市的居住区都比北方地区人口密集。由于气候、土壤、物产资源等优越的自然环境,以及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这一地区自古就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并逐渐在中国经济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隋朝开通南北大运河后,这一地区便处于长江和大运河这两条水路干线的交叉点上,将中国西部和北部广阔的腹地联结起来。苏州、杭州所产的丝绸自两汉以来已天下闻名;而拥有2400 多年历史的古城扬州,作为运河南端货物集散的码头,唐朝时即已发展为对外开放的重要商埠了;明清时期,已成为江南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的航运港口,因而成了富商云集之地。至明清两朝,江南已是全国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最繁荣的地区。

绍兴东湖风景园林的野趣景色

江南城乡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建筑业的持续发展,也促进了建筑材料与技术的进步。长期建筑实践造就了大批工匠,江南木工、瓦工、泥工向来以技术精良著称,许多能工巧匠被召去修建皇宫,明清时期许多在北方卓然有成的工匠技师都来自南方,而南北方的建筑技法和风格迥然有别。

造园是一种文化建设,不仅需要物质条件,还必须具备人文的积淀。江南地区有着悠久、深厚的汉文化传统,自古人文荟萃、名贤辈出;同时江南发达的经济、文化与繁荣的城市生活也吸引了各地文人,比如中国著名的诗人白居易、苏轼(1037—1101)都先后在杭州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他们不但主持过整治西湖的工程,疏浚淤泥、修筑长堤、绿化湖区、建造景点,使西湖成为一个风景园林区,而且还留下大量歌咏西湖的美丽诗篇,从而丰富了当地的人文环境。南宋(1127—1279)迁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大批官吏、文人也尾随至此,他们吟诗作画,使那里文风大盛,而对园林艺术有直接影响的山水诗画在江南尤为盛行。

江南秀丽淡雅的田园风光

自然的、经济的、人文的优势为建造园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自南宋以来,大批官吏、富商、文人汇集苏杭,造园之风盛极一时。明清两朝以科举取仕,江南地区中举进京为官者为数不少,这批文人仕官告老还乡大多购置田地,建有私家园林。清朝后期,北方战乱不已,官僚、商贾更纷纷南逃至江浙一带置地建造宅园,以求远祸自守。私园主人或能诗擅画,或附庸风雅,他们不但精心经营自己的宅邸,而且还往往亲自参与园林设计。因此,明清时期江南私家园林在建造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江南名园赏析

无锡寄畅园

无锡寄畅园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园林,以精湛的造园艺术和独特的风格著称于世。寄畅园至今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最初是明正德年间(1506—1521)兵部尚书秦金的别墅,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由秦金的后代秦耀经营建造为寄畅园,后又经秦家后人数次修整。它既具有江南园林曲折宛转、妙造自然的特色,又因巧于借山建园、融合自然而具有了古朴清旷的独特韵味。

无锡寄畅园平面图

走进寄畅园西部,古树、幽谷、泉声使人如入自然山野,你会发现假山无处不在,差不多占据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山上种植着乔木与灌木,依山体之势亦有幽谷壑道。从惠山引来的泉水随高低不同的山势跌落下来,在山间叮咚作响,构成了名为“八音涧”的景观。

园东有一水池,呈狭长形,南北长,东西窄,占总面积的17%,取名“锦汇漪”。池水被分割为南北两个水域,打破了水池的狭长感。水池北头分别有平桥与廊桥横架水面,为不大的水域增加了景观层次。最后,在水池的北头做成水尾,凭借廊桥的掩饰,造成池无头而水有源的错觉。锦汇漪面积不大,但由于池岸曲折,又将水域作了多层次的分割,富于变化而不局促。

知鱼槛是寄畅园中的水域构图中心。

相对山、水而言,园中建筑物并不多,除在入口处集中有几座祠、堂、斋以外,其余几座亭、台、楼、桥都散置在水池四周。其中位于水池中段东岸的知鱼槛,突出水面,成了水域构图中心,可以综观池西岸平列的山景。位于园北的嘉树堂,地势高敞,是全园的主要景观,仰观惠山对面而峙,回望锡山塔影徘徊,眼前春水被微风吹皱,人如在画中游。锡山、惠山不在园中,胜在园中。本来只有二亩半的窄长地段,看上去景物层叠,深远无垠。地处水池西北岸的涵碧亭和连接着知鱼槛与涵碧亭的廊屋、廊桥,既为观赏和休息的好去处,又以空亭、粉墙、漏窗,增添了园中的景色。

寄畅园占地不大,由于有了明确的规划,对造山、叠石、水池形态、建筑及其细部都作了精心处理,因而创造出富有特色的诸多景观,尤其是它以浓重的山、水与疏落有致的建筑组成的山林环境,完全继承了唐宋以来的文人园林风格,成为现存明、清园林中的上品。

拙政园

拙政园是江南的另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锡寄畅园——透过门洞迎来一片绿色。

拙政园的中部是全园的主要部分,从总体规划来看,可分为北面的水域和南面的陆地两部分,各占约一半的面积,其中南部为园内建筑集中地,主要的厅、堂、楼、馆都建于此。在景区的组合上,由东至西又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以中央部分最为重要。园中心的远香堂是全园最大的厅堂建筑,它面水而筑,北面的平台宽敞,池水旷朗清澈,夏日池中荷叶田田,荷风扑面,清香送远,是赏荷的佳处。远香堂内装饰了玲珑剔透的玻璃落地长窗,可以看到四周的山光水影,犹如观赏山水长卷。东部是由海棠春坞、玲珑馆、嘉宝亭、听雨轩等组成的建筑群,用围墙和假山封闭成独立的一区,内植枇杷树,故名“枇杷园”。西部有玉兰堂、得真亭、香洲等建筑,以游廊与假山围合成通畅的院落空间。

苏州拙政园平面图

留听阁内景,门窗、家具都是精美的木雕艺术品。

拙政园中部总体上以开放的水景为主,建筑景观为辅,二者结合,组成了景观变化无穷的园区。中部北半区是水景区,水中留有大、小二岛,岛上用土、石筑山。西面的岛山上顶建有“雪香云蔚”亭,与远香堂遥遥相对。岛的西端有“荷风四面”亭,即因荷得名,三面河岸垂柳茂盛无间,四周芙蓉相簇,围成了一道绿墙。从高处俯瞰荷风四面亭,但见亭出水面,飞檐出挑,好似满塘荷花簇拥着一颗明珠。东面小岛山上建有一座北山亭。两岛之间,以及岛与岸之间皆有平桥相连,一方面使游人四通八达,可连续游览各个景点,同时又增添了水景的层次。水池西北建有“见山楼”,是园北面的主要景点,登楼近可观水中雪香云蔚亭,远可欣赏香洲、小飞虹等处景观。水池西边有“小飞虹”及“小沧浪”两座廊桥横跨水上,造成了池水有源无头的假象。中部南半区虽然建筑集中,但由于建筑有厅、堂、亭、舫各种不同的形态,又有廊、桥、假山的穿插组合,再加上枇杷、海棠等各具特色的植物点缀,园林的景观便错落有致,毫无单调之感了。

拙政园西部面积只有中部的一半,也是以水景为主。水池由北而南,在中部水面较宽处筑有小岛,水面呈狭长的曲尺形状。这里的主要景观集中于北半部。水池北端为“倒影楼”,面水的一侧,柱间装有通透玲珑的长窗,景物倒影如画,尽入眼中。水中揽月,池面飘云,波光月影,景色绝佳。南面是“三十六鸳鸯馆”,夏秋时推窗可见池中芙蕖浮动,鸳鸯戏水。一条看似轻盈地飘浮在水上的长廊将中、西二园的界墙映衬得楚楚动人。水池旁边的留听阁从整体外形看是一个抽象化的船厅,池塘中种满了荷花。荷花生长期间,叶、蕾、花、果均可观赏,从春末夏初池面冒出点点绿钱,到盛夏时节的满池华盖,直至秋意浓浓的枯茎残叶,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美。

拙政园中部水景区,水池占了全园的五分之三。

拙政园池水面积约占该园总面积的五分之三,主要建筑物也十有八九临水建造。香洲石舫造型美观,站在船头,脚下水波涟漪,四面通透豁亮,让人联想到古时画舫如鲫过江的嬉戏场面。园内还种植着品种繁多的花草树木,构成了以花草观赏为主题的诸多景点。早春时分雪香云蔚亭的早梅凌寒绽放,海棠春坞的海棠繁花似锦;夏天嘉实亭枇杷树结成累累金丸;秋天秫香馆墙外稻花飘香;冬季松风水阁的松竹经寒不凋。见山楼满足人的视觉,远香堂调动人的嗅觉,听雨轩则让人的耳朵充分领略雨打芭蕉的美妙境界,拙政园无微不至的设计令园主一年四季都沉浸在优美的景色之中,体味东方艺术的感性之美。

现存的拙政园与明正德年间的原貌相比较,建筑明显增多了,有了池中小岛,景观虽不及原貌那般充满自然、疏朗、高远的情调,却也是精心之作。

网师园

1981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增加了一件永久性的展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明轩”,其蓝本便是网师园的殿春簃小园。网师园位于苏州城南阔家头巷,占地0.4 公顷,还不及拙政园的六分之一,但它小中见大,布局严谨,建筑虽多而不见拥塞,山池虽小却不觉局促,是苏州古典园林中以少胜多的典范——主次分明又富于变化,园内有园,景外有景,可谓精巧深幽之至,体现了高超的造园技艺。

网师园最早建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后几易园主,直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归李姓官僚所有,经过修建始成今日模样。

扬州个园平面图

网师园宅在东而园在西,园内建筑物数量多而密集,西部园林区中的主景水池仅有400平方米,在这样的条件下要营造出巧夺天工的园林环境,其难度可想而知。从全园的布局看,园东部为住宅区,分内宅和外宅两部分。由宅门入园,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轿厅、大厅、楼厅,结构轩敞,装修雅洁。建筑各自利用假山、游廊、窗墙组成院落群组,不但不显局促,反倒创造出一种幽静淡雅的感觉。水池北端是看松读书轩,有假山一座、古松两株,围合而成小院。水池东北殿春簃的北面略置湖石,配以梅、竹、芭蕉,形成竹石小景。由镶边的长方形窗框看过去,满目青竹苍翠挺拔,周围的腊梅和假山仿佛雅致的国画小品,富有诗情画意。这些建筑群各具特色,既独立成章,又有廊屋、石径相联,避免了建筑密集可能造成的堵塞与拥挤。

水池位于园西的中央,四边长约20 米,面积不大,又处于四周建筑包围之中,造园者对临近水池的建筑都作了精心处理。水池东边八角形的月到风来亭突出水岸,是池中主景;西边的射鸭廊和住宅区的宅墙相连。从住宅区进入亭中,脚下的水池和对面的月到风来亭别开生面;而从月到风来亭看过来,景象又不相同。射鸭廊下堆筑湖石假山,高度是宅墙的一半,低临池水,宅墙的上半部装有假窗。飞檐翼角的亭榭、形态嵯峨的山石、墙上的假窗、石间的树丛和亭前的古松以宅墙为底,在池的东岸构成了一幅山水画,成功地避免了高墙临池的单调和尺度失调。池的南北两端各有小山丛桂轩与看松读书轩,尺度较大,所以在轩屋前堆筑假山,使山石环水,建筑隐现其后。水池的西北、东南两角分别做出细水小湾,并跨以石桥,成为水的入口与水尾,满池死水顿生灵气。池边以山石相绕,只散置少量亭榭,配以植物就构成了一个颇具自然野趣的山水环境。经过如此独具匠心的处理,不大的水池便与四周的建筑群隔离开来。

个园入口是一个圆洞门,外面种植修竹,竹间散置石褂。

清朝晚期的园主多为官僚、富商,他们追求宅居生活的享受,要求建筑类型多;而建筑所占的比例过大,会使园林丧失了传统文人园林所崇尚的简远与疏朗。但网师园在这种建筑过多过密的不利条件下,仍能保持自然风景的雅致风趣,已算是同时期园林中的成功之作。

第四篇:江南私家园林

江南私家园林

与皇家园林相比,江南私家园林有以下几个特点: 1,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 2,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 3,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 4,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苏州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属江南大园,最初十分简淡,现存园貌主要形成于清末(19世纪末)。全园分东、中、西三部,以中部为主。中部约呈横向矩形,水面较多,也呈横长形,水内堆出东西两座山岛,又用小桥和堤把水面分成数块。在水池西北、西南方向和东南角伸出几条小水湾,岸线弯曲自然,有源源不尽之意。南岸留出较多陆地,建筑主要集中于此,由宅入园的园门就开在南墙中部。入园后一座假山挡住视线,不使一览无遗,谓之“障景”,绕过假山到达主体建筑远香堂,才豁然开朗,一收一放,欲扬先抑,是苏州园林入口常见的处理方式,更为含蓄多趣。远香堂西边的倚玉轩接近水面,有四面敞廊,向北临水一面的敞廊设靠背栏干,可凭以戏水和观望对面园景。由轩向南经折廊可至廊桥小飞虹或跨水小阁小沧浪。由小沧浪北望,透过小飞虹,水景深远,层次丰富。形如小船名为香洲的建筑在小飞虹以北的水中,造形极好,既有“舟”的意味,又不违建筑规律,轮廓丰富,体态玲珑,是周围各观景点欣赏的对象。

由水西名别有洞天的半亭东望,透达纵深水面遥见东岸方亭,南岸建筑迭起,北面树石隐映,形成景色对比,水中的荷香四面亭和低近水面的折桥更增加了景观层次,谓之“隔景”。由半亭顺折廊北去可至见山楼。楼二层,偏处西北角,不使体量过于突出,对水面形成压抑。水池里的荷风四面亭在二桥一堤相汇的交点上,不但是环顾四望景色的佳处,也是周围各景点近观的对象和远观的衬托,和园林中的多处建筑一样,既能得景又复成景。它和东岛上的北山亭体量都很小,是为了衬托山势。西岛山体较大,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又是远香堂的主要对景,所以体量也较大。二岛南岸以石为主,石矶低临水面,组合丰富;北岸以土为主,植苇树柳,有村郊野趣。水东有梧竹幽居亭,由此西望,透过水池亭阁,在树梢上可遥见远处的苏州报恩寺塔,将塔景引入园内,称为“借景”。

园西部自别有洞天半亭进,也有曲水回抱。水南一座大厅分两北二厅,北厅宜于夏秋,可隔水观看假山上的小亭与谁同坐轩;南厅宜于冬春,面对小院中的山茶。西园东部的水面折成南北长形,二端分置一亭一楼,互成对景。此水东岸紧接中园西墙,在此置南北向跨水折廊,下承石墩,水面探入廊下,感到幽曲无尽。廊平面随墙而行微有曲折,竖向也自然起伏。廊、墙之间更空出一角小院,有几点怪石,数竿细竹,一枝芭蕉,映衬在白粉墙上,似竹石小品立轴,显出无尽的画意。

苏州网师园现存园貌大半成于清乾隆六十年(1795),布局精妙,是苏州小型园林的上乘之作。园东邻园主住宅,主要园门开在东南角。入门西行为一短廊,西接一厅,厅的南、西两面是小院,幽曲深闭,厅北为假山,挡住北向视线,只有从厅西折廊迤逦向北,通至轻灵小巧的濯缨水阁,才水光潋滟,顿觉开朗。与拙政园入口的处理原则一样,是中国园林惯有的欲扬先抑的手法。水池居中,基本方形,岸石低临,进退曲折,石下水面向内伸进,仿佛波浪冲蚀的意象。临水建筑也尽量低近水面,在池的东南、西北二角伸出溪湾。这些处理,都开扩了景境。由水阁傍西墙北行,有廊渐高,登至月到风来亭,有登高一览的效果。亭北通向一苍松翠柏怪石嶙峋之区,体量较大的看松读画轩北离水岸,隐在松柏之后。轩东的集虚斋为楼,也远离水池。斋南有一段空廊。廊折南再接一座附在住宅西墙上称为射鸭水阁的半亭,与月到风来亭和濯婴水阁呈品字相望,组成沿池三角形观景点,互相得景成景。此园附有西院,很小,内有书房。从通向西院的门洞回望射鸭水阁的画面十分美丽。以门洞作框,称做“框景”。

苏州园林非常注意框景效果,几乎从每个门洞和敞窗中望出去,都会遇到逗人的景观。射鸭水阁朝向前方的屋顶三角形立面和住宅山墙的关系处理极好:不能再向南移,以免两个屋顶山尖正对;也不能再向北去,免得两座屋顶的北坡线相混。半亭冲破了庞大山墙的板滞,南面堆起一丛山石,种植小树疏竹,在作为背景的宅院高大西墙上开了两方假漏窗,漏窗上横列一条披檐,平衡了画面构图,又进一步破除了宅院西墙的呆笨感。

从以上二例,我们已可感受到中国古典园林精巧细腻的造型手法。园林是建筑艺术的重要类型之一,其本质即在于通过对包括山、水、建筑、植物等所谓园林四要素,以及如道路、室内布置等的有机构成,组织一个富于情趣的饱含艺术意境的美的环境。相对于一般建筑而言,园林的精神性品格更加突出,要求艺术家更多更高的才思。中国园林与世界其他园林体系如欧洲或伊斯兰园林比较,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1,重视自然美。中国园林对原有地形地貌的加工和改造,都遵循“有若自然”的原则,仿佛造化天然所成,以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感情。园林中的建筑也不追求过于人工化的规整格局,而是效法乡野与自然山水密切融合的路亭水榭、旅桥村楼,建筑美与自然美有着充分的交融;2,追求曲折多变。大自然本身就是变化多趣的,中国园林师法自然,必然也追求多变的自由式构图。但自然虽无定式,却有定法,所以,中国园林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绝对的,其中存有严格的章法,只不过不是几何之法而是自然之法罢了,其惨淡经营,甚至比之规整式的构图需要更多的才思。它和西方那种“强迫自然接受均称的法则”的造园理论所强调的对称的格局、笔直的道路、规则的花坛和水池、有如地毯图案般的草地和剪成几何形体的树木,是截然不同的体系;

3,崇尚意境。中国园林艺术家们创造的美丽环境,不仅只停留在形式美的阶段,而是更进一步,意图通过这外现的景,表达出内蕴之情。所以园林的创作与欣赏是一个深层的充满感情的过程。创作时应以情入景,欣赏时则触景生情,这情景交融的氛围,就是所谓意境。中国园林的创作,高下成败的最终关键,要视创作者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高下文野而定。意境主要通过总体布局和局部设计来引出,同时也借助于联想寓意,匾额楹联的点题手法,使主题得以点示,意境更加深化。

中国园林早在先秦就已发轫,秦汉和隋唐掀起过两次皇家园林建设高潮,唐宋以文人园面貌出现的私家园林也得到很大发展,到明清进入总结阶段。清代园林的成就更值得注意,是中国建筑第三次发展高潮的重要组成,现存园林,几乎全是这个时代的留存。皇家园林现存者都在北京附近,艺术水平更高的私家园林以江南最集中,是中国园林的两大流派。

第五篇:享音乐之美,品社团文化

享音乐之美,品社团文化

第九届社团文化节启动仪式暨“音为爱”主题晚会顺利举行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营造社团文化氛围。11月14日晚上7点在我校学生活动中心广场第九届社团文化节启动仪式拉开帷幕。参加此次晚会的有旅游外语系党组织书记、校团委办公室主任、校老师代表们、威尼士水疗休闲会所总经理、桂林八大高校社团联合会、社团联代表、党宣四大部门、校五大组织、宿舍管理委员会校和社团联合会32个协会代表。

晚会伊始,开场乐队的一首《我相信》点燃了观众们的激情。首先,校党委办公室主任王迈老师为晚会致开幕词,她表示:文化节可以丰富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的文化品味、增进社团间的交流,并指出社团文化范围要做到校园与社会兼顾,同时加强社团的科学管理,使社团成为大学生的广阔舞台。随后音乐剧《天仙雷》在绚丽的灯光下开演,幽默的情节、精彩的演出赢得掌声不断,反串角色八妹更是让人连连发笑。而后全校各社团纷纷在红地毯亮相,网络协会、茶艺协会、舞蹈协会等,以独特的服装,精彩的展示让观众充分了解了各个社团的特色。动听的音乐响起,一首《最近还好吗》让观众沉浸其中。吉他协会带来的吉他弹唱《知足》等歌曲引得场下欢呼声不断。之后精彩的抽奖环节带来惊喜连连,由团联合会主席进行抽奖,幸运观众积极回答问题,欢喜捧得礼品而归,现场气氛活跃。优美的舞蹈,动情的演唱,展示了学生们的多才多艺,展现了丰富的校园文化。晚会在音乐的海洋中逐步进入尾声。在一首《这就是爱》的背景音乐中主持人宣布晚会闭幕,最后嘉宾进行合影留念,此次晚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文化节的节标也意义广泛:以汉字“文”为本体创作的节标同时可以抽象的看成大写数字“九”与阿拉伯数字“32”,象征着全校共有32个社团,社团联已走过九个年头并向多元化的方向继续发展。据悉此次文化节将为期一个月,其间有演讲比赛、化妆舞会等各个协会组织的活动,将展现给同学们各个社团的独特魅力。

大学生记者团实习记者:甄诚

下载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析私家园林的文化之美(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现海南之美——海南红色文化之旅

    发现海南之美——海南红色文化之旅 摘要:2012年1月16日至1月20日,追寻着海南传统文化的足迹,我带领3个初中学弟先后去了中共琼崖一大旧址,冯白驹将军故居,琼海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琼......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

    清代岭南私家园林——梁园我国造园艺术历史悠久,形成了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三种风格不同各具特色的传统园林,体现了因地域风俗习惯差异,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造园艺术。......

    乡村私家园林[5篇]

    庭院设计:新农村建设提出“建成城市风貌”,把民居多建在公路边。依公路、田园延伸,没有了乡村随和感。千篇一律,形式单一的新建筑,让自由、亲切的乡村生活氛围和传统建筑文化精华......

    “和谐”之美——人口文化征文作文(五篇模版)

    “和谐”之美——人口文化征文作文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范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大的结构2、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3、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 【教学时数】一时 【教学过程】一、关于作者: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

    29品味经典诗词之美 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品味经典诗词之美传承古典文化精华 ——提高初中生鉴赏古诗词能力之我见 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响亮的品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色彩美于一身,具有......

    诚信之美

    诚信之美《树诚信之风,杨诚信之气》, 一诺千金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它还是一条连接友谊的线索。一个人无论有多少缺点,只要信守诺......

    散文之美

    品悟散文之美 闲来无事,总喜欢手捧一本《美文》静坐于案前或散步于校园,让思维随着文字在时空里流淌,品味散文的那份美,感受思维的那份奇妙,自然快然。 散文之美,于字里行间如琴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