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名单!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

时间:2019-05-13 11:04: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磅名单!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磅名单!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

第一篇:重磅名单!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

重磅名单!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决定任命名单(2018年3月28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任命:

陈建刚为省政府秘书长;

李侃桢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谢志成为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葛道凯为省教育厅厅长;

王秦为省科学技术厅厅长;

陈正邦为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省宗教事务局局长;

刘旸为省公安厅厅长;

吕德明为省民政厅厅长;

柳玉祥为省司法厅厅长;

杨省世为省财政厅厅长;

戴元湖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厅长;

刘聪为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王天琦为省环境保护厅厅长;

周岚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陆永泉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杨时云为省农业委员会主任;

陈杰为省水利厅厅长;

马明龙为省商务厅厅长;

杨志纯为省文化厅厅长;

谭颖为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

侯学元为省审计厅厅长;

费少云为省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

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名单(2018年3月28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任命:

吴沛良为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

陈惠娟、曹福亮为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魏红军、张保龙、姜东为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

周琪为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

陈琪为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

来茂德、刘庆、王大进、薛刚为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朱晓明为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主任;

郭敏文为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副主任;

管向群、冯保全为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委员;

王志忠、朱铁军为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郑永安、杨卫东、胡维平为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委员;

杨勇为省人大常委会外事旅游委员会主任;

司锦泉、史小庆为省人大常委会外事旅游委员会副主任;

汪群为省人大常委会外事旅游委员会委员;

顾树生为省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

免去:

张京霞的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职务;

黄宝荣的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吴建坤、周建涛、王保胜的省人大常委会农业和农村工作委员会委员职务;

章剑华的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职务;

陈海燕、孙晋芳、胡晓抒的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张锦道的省人大常委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职务;

邵军的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主任职务;

唐建、黄根清的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米如群、白雪的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委员会委员职务;

陈为民的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王德明、薛建辉、邹军、陈雯的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委员职务;

张平平的省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联络委员会副主任职务;

郭敏文的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委员会委员职务。

第二篇:(11)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2018.04.02

(11)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任命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

主要负责人2018.04.02

3月31日,陕西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议表决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决定任命名单,任命24名新一届省政府组成人员。决定任命:

方玮峰为省政府秘书长(原任省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 卢建军为省发改委主任(原任省委科技工委书记、省科技厅厅长);

王建利为省教育厅厅长;

赵岩为省科技厅厅长(原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

张宗科为省工信厅厅长(原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

王爱民为省民委主任(原任渭南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

胡明朗为省公安厅厅长;

郭社荣为省民政厅厅长(原任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 王永明为省司法厅厅长(原任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秘书长); 丁云祥为省财政厅厅长;

张光进为省人社厅厅长(原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 杨忠武为省国土资源厅厅长;

冯振东为省环保厅厅长(原任延安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

韩一兵为省住建厅厅长(原任省住建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杨育生为省交通运输厅厅长; 王拴虎为省水利厅厅长; 文引学为省农业厅厅长;

薛建兴为省林业厅厅长(原任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

赵润民为省商务厅厅长;

任宗哲为省文化厅厅长(原任省社科院院长、党组书记); 刘宝琴为省卫计委主任;

赵宝田为省审计厅厅长(原任省审计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姚红娟为省外事办主任;

高中印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注:未标注原职务者职务未变动)

第三篇:2011江苏省政府报告

代省长 李学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在中共江苏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统筹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新步伐。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十一五”时期,是积极应对复杂多变形势、全省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的五年。我们坚持科学发展导向,好字优先、又好又快推进经济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面落实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迅速出台了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扶持中小企业、促进外经贸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趋势,呈现出创新引领、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后劲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903亿元,年均增长13.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3046美元提高到7700美元。财政总收入11743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08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亿元,年均增长18.6%,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7亿元,年均增长21.5%,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64.2%。进出口总额4658亿美元,其中出口2706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治淮一期工程基本完成,通榆河北延工程全线通水通航,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具备送水出省条件;电力供应能力进一步增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4000公里,路网密度居全国前列,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长江过江通道达到7个,建成连云港15万吨级深水航道,亿吨港口达到6个,苏南硕放机场改造工程竣工,淮安涟水机场建成通航,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的五年。坚持调高调优调强取向,制定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启动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计划,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4亿元,比“十五”末增长1.2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24%提高到33%。新兴产业引领新一轮增长,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占工业销售收入的23%。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40%,比“十五”末提高5.1个百分点。物流、金融、旅游等服务业快速发展,苏南地区出现服务业投资超过制造业投资的新态势,南京形成“三二一”产业发展格局。大力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1%。区域创新能力在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评价中连续两年保持全国首位。节能减排力度加大,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减排均完成“十一五”目标。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确保了饮用水供水安全。生态建设深入推进,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覆盖率分别提高到20.6%和42%。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保护耕地、保障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气象预测预报、地震监测工作和防灾减灾能力得到加强。

“十一五”时期,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连续七年保持“三农”投入增加、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形势。2010年粮食总产647亿斤,高效农业面积占耕地面积三分之一,农业增加值由全国第六位上升为第三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深入实施农村实事工程,解决了1275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27万人,转移比重提高到66%。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步伐加快,城市化率达到57%,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8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苏南提升、苏中崛起、苏北振兴步伐加快,苏北五年承接500万元以上产业转移项目过万个,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北苏中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五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省整体纳入长三角区域范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沿海地区发展步入快车道。积极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和青海工作,支援四川绵竹灾后恢复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十一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的五年。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国资、民资、外资各展所长,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129家企业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实施财力下倾的新分税制财政体制,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地方金融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2010年地方金融资产达到1.5万亿元,占全省金融资产总量四分之一以上。直接融资渠道拓展、规模扩大,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加快发展,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39家。价格改革稳步推进,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省市县政府机构和乡镇机构改革基本完成,扩权强县改革有序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深化,重大综合改革试点稳步开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省市县三级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实现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全覆盖、所有行政权力事项全覆盖、网上行政监察全覆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基本完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待遇绩效挂钩全面实行。77%的县(市、区)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启动。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100亿美元,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新增10家国家级开发区,各类开发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工程承包保持全国领先。

“十一五”时期,是民生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坚持民生优先,着力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现实的利益问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9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118元,年均增长10.2%和8.2%。城乡居民就业稳定增加,五年新增城镇就业58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申请保障性住房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着力构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五大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均突破千万,社会保障待遇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36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率先进入大众化阶段。高校、科研院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加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范围不断扩大,有线电视和农家书屋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我省体育健儿在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第二届青奥会落户南京。扎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好信访工作,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大防控体系不断完善。加强市场监管,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国防动员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优抚安置、拥军优属、军民共建活动成绩显著。民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事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各位代表!“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在中共江苏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关心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不仅在应对挑战中取得了超出预期的发展成果,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环境中推动科学发展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科学发展,突出又好又快的鲜明导向,奋发有为、迎难而进,加快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进程。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突破体制束缚,以扩大开放增创发展优势,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三是坚持创新引领,以结构调整培育新的增长点,以自主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推动经济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切实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让人民群众更加普遍、更加充分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性矛盾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仍然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增长粗放的状况尚未完全改变。二是发展的协调性需要继续增强,全面小康建设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还不相适应,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还比较大。三是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不适应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以及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增多,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四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够到位,依法行政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功近利、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存在的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制定了“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已经提请大会审议。纲要(草案)全面提出了我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经本次大会审议批准后,省政府将作为施政的依据,认真付诸实施。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我们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加快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加快实施,为我省更好地发挥优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拓展了空间,增添了动力。“十二五”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新特征,清醒认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切实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影响,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胡锦涛总书记不久前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为江苏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十二五”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的辉煌。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省综合经济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在巩固全面小康成果基础上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8%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0%。科技创新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和二氧化碳、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2%。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城市化率达到63%,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三大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苏北地区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改革开放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建设和管理全面加强,人民群众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依法行政能力显著增强,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再上新水平。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牢牢把握主题和主线。坚持把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作为发展的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确立发展和富民的鲜明导向,努力使社会生产力有更大发展、综合实力有更大提升、人民生活有更大改善。坚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以结构调整为主攻方向,以自主创新为主要驱动力,加快实现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深入实施六大发展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战略,统筹推进科技强省、教育强省与人才强省建设。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促进城乡互动发展、共同繁荣。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三大区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必须认真落实重点任务。提交大会讨论的纲要(草案),对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构建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基本建成创新型省份。二是千方百计扩大内需,充分挖掘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巨大潜力,大力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三是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四是促进城乡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以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拓展发展新空间。五是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生态省建设为载体,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努力使江苏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人居环境更优美。六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加大改革攻坚力度,全面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三、2011年主要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从总体上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同时面临的形势也十分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经济运行不稳定因素增多,物价上涨压力加大,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节能减排要求更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任务还很艰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进一步凸显。我们既要坚定发展信心,把握机遇、用好机遇,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紧扣主题主线,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改善民生,注重统筹兼顾,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好国家下达的任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左右。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把握全局,突出重点,着力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加大对结构调整、自主创新、“三农”、民生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融资平台管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积极增加有效信贷投放,保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

加强物价调控监管。把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和储备。严格控制政府管理的调价项目。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坚决查处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落实低收入群体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稳定学生食堂饭菜价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加大经济运行调节力度。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运力调度和运输管理工作,加强煤炭、电力、成品油、天然气供应,保障居民生活和企业正常生产需要。加强劳动力供需衔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和市场拓展问题。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努力培育消费热点,拓展城乡居民多样化消费,完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改善居民消费条件,优化城镇商业网点布局,加大农村市场开拓力度,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购物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流通领域追溯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着力营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大力优化投资结构。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促进社会投资稳定增长,重点保证在建、续建重大项目的资金需求。集中力量组织实施200个重点项目,规划储备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在产业方面,着力推进一批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在民生方面,加快推进一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积极推进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基础设施方面,以铁路、机场、港口、能源、水利、信息为重点,加快推进宁杭、宁安城际铁路、京沪高铁江苏段、铁路南京枢纽站、宿淮铁路、泰州大桥、南京四桥、禄口机场二期、苏南硕放机场改扩建、苏中江都机场、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调一期、新一轮治淮治太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用地、节能、环保、安全等准入标准,坚决控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切实提高投资效益。

(二)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服务业提速、传统产业升级“三大计划”,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扶持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产业优化升级,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国内消费升级和科技进步新趋势,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推动新兴产业产品规模化市场应用。围绕纲要(草案)提出的发展新兴产业的目标任务,发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和省级开发园区、特色产业基地的集聚带动作用,推进技术创新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做强做大新兴产业。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使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商贸、旅游、健身、养老、社区和家政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

改造提升制造业。着力优化结构,增强核心竞争力,让更多的“江苏制造”上升为“江苏创造”。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百项千亿”技术改造工程,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力度,重点促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改造提升纺织、冶金、轻工、建材等产业,推动主导产业向高端发展。鼓励支持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要大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增加研发投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定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长,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其中企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着力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深化产学研合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加强基础性、前瞻性和共性技术研发,突破关键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创新和研发活动的组织、技术成果推广和产业化机制上取得突破,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以上。增强开放式创新能力,通过合资、购并和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支持南京建设长三角地区重要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快构筑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快构建新型科技投融资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的作用,积极吸引境内外各类资本支持创新创业,扩大创业投资规模。鼓励金融企业扩大科技贷款规模,设立专营机构,支持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着力构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全面实施人才规划纲要。设立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奖励专项资金。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加快培养和集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素质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以用为本、人尽其才,创新体制机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创优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围绕保障农产品供给、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各项政策,落实好“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00万亩,其中设施农业面积80万亩。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市场体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管理,确保消费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实施六件实事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巩固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坚决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守基本农田保护红线。规范有序推进农村土地集中整治。

提高城市化发展水平。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着力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继续完善道路、供水、燃气、环卫等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和管线管理,提高城镇吸纳人口、集聚产业、扩大就业、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积极开展户籍制度、公共服务等改革试点,有序推进有条件的农村人口落户城镇。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健全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优化村庄布局,有序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五)提高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实现沿海开发新突破。充分发挥沿海城市、港口、岸线、空间资源和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和跨越发展。加快推进沿海港口群建设,开工建设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推进连云港至盐城铁路、南通至上海铁路、临海高等级公路、崇启大桥、盐河航道整治、通榆河东台至长江段航道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加快实施泰州引江河二期、泰东河等水资源工程建设。大力发展临港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设沿海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有序开发利用滩涂,深化部省合作,加快实施滩涂围垦开发重大工程项目,开工建设盐城条子泥匡围一期工程。加快沿海开发投融资平台建设,发行沿海开发企业债券,设立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并投入运行,积极争取建立沿海发展银行。

培育区域发展新优势。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省域主体功能区规划相结合,加强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加快苏北振兴步伐,大力推进产业、财政、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落实好支持宿迁实现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不断增强苏北发展内生动力。大力推动苏中崛起,加快与苏南融合发展,继续实施跨江发展和江海联动,彰显区域特色,构建新优势。全面提升苏南发展水平,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积极推进长三角区域发展一体化。完善合作体系,创新合作机制,深化多领域合作。推进高速铁路网、城际轨道交通和机场体系、干线航道网建设,加强沿海、沿江港口间的资源整合和分工协作。推动长三角北翼城市群规划建设,发挥苏锡常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宁镇扬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力度,促进南京建设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继续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新上扩能项目。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减排,重点做好年综合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用能单位的节能工作。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的节约型城乡建设。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推进节约用水,积极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培育低碳产业。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有效运用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手段,促进企业和全社会节能减排。

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快实施“清水蓝天”工程。全面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确保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加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设南水北调江苏段和通榆河“清水走廊”。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力度,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强河湖水域保护,继续推进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达标整治和备用水源地建设。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大建筑工地、道路运输扬尘和工业粉尘烟气治理力度,减少大气灰霾污染。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扩大农村环境整治范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开展突出环境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和重金属污染专项治理。积极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80万亩和森林抚育1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34万亩。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山体保护复绿、工矿废弃地恢复治理工程。

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化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加快实施公益性生态文化工程,开展新一轮生态示范创建工作,建设环太湖地区生态城市群。积极推行绿色采购制度,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七)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发挥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激励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财力保障。在金融体制改革方面,积极引进总部性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创新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鼓励地方金融加快发展,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向县域延伸,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积极发展创业投资和各类产业基金,支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方面,重点推行居民阶梯式水价、电价改革,稳步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在所有制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国有企业资源优化整合力度,鼓励民间资本重组联合和参与国企改革,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推进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和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等项试点。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研究制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评价考核体系。

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实施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进一步增强对外开放的领先优势。提高一般贸易、服务贸易、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出口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大力发展国际服务贸易,加快建设苏南服务贸易产业带。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外资企业总部、研发、营销、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落户我省,鼓励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更多地投向苏北苏中和沿海地区。进一步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营造更加开放、公平、便利的投资环境。提升开发园区产业集聚和科技创新功能,充分发挥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企业对外投资的支持服务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收购研发机构、营销网络、知名品牌及上市融资,建立资源开发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开拓经济国际化新空间。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启动实施城乡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基本方向,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认真落实最低工资制度,积极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健全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非义务教育学校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待遇与绩效挂钩。做好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工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支持自主创业,使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转移性收入,加快经济薄弱地区富民和困难群体增收进程。规范分配秩序,努力缩小收入差距。

稳定和扩大就业。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城乡并举,保持就业形势稳中向好。认真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继续做好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为劳动者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促进平等就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稳定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全面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待遇。加快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困难企业职工、大学生参加医保,解决未参保集体企业人员养老保险遗留问题。切实落实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和被征地农民保障水平。切实维护城镇拆迁居民合法权益,进一步做好城镇拆迁居民的补偿安置工作。加强各种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实施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发挥商业保险在社会保障中的补充作用。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扶持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援助,健全教育、医疗、临时生活等救助制度。发展慈善事业。

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大住房保障专项资金筹集力度,加快住房保障投融资平台建设,优先保证用地供应,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运营,完善公共租赁住房制度和政策体系。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市县政府住房保障主体责任,努力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镇新就业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困难。继续增加住房有效供给,提高中低价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比重。严格落实差别化的住房税收、信贷等政策,合理引导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机投资性购房。坚持政府保障与市场供给相结合,逐步形成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九)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加大文化强省建设力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深入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素质。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建设,创建国家和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加强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以出版发行、网络媒体、影视动漫为重点的文化产业。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档案史志事业。做好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公共体育事业,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支持南京做好青奥会筹备工作。

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落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加大教育投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规范办学行为,深化素质教育,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基础教育高水平普及、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提升、终身教育体系加快形成。启动实施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建设高校优势学科。大力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大政府对公共医疗卫生发展的投入力度,抓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所有县(市、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积极推进县级医院、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和完善人口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推动社会管理重心下移,整合基层社会管理服务资源,推广“一委一居一站”社区管理模式,积极打造15分钟社区管理服务圈,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社会志愿者积极性。加强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兴媒体的管理。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机制、群众诉求表达机制、社会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政策制定和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努力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推动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制度化,着力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深入开展信访热点难点问题、安全事故隐患、基层基础工作薄弱环节“三项排查”,努力消除各种不稳定不安全因素,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深入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面推进公安等部门信息化建设,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解决好影响群众安全的突出问题。落实特殊人群帮教措施,切实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下转A3版

上接A2版 加强食品药品监管,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严格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作用。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双拥”共建活动,提高优抚安置水平。

各位代表!民生是为政之本。今年我们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加大就业扶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5万人。健全农民就业失业登记、求职登记、创业服务和农村困难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大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购买5000个公益性岗位,开发18000个就业见习岗位,支持经济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增公共租赁住房、廉租住房15万套(间),新建经济适用住房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万户,完成各类棚户区危旧房改造20万户,解决45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三是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落实低保标准增长机制,苏北地区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210元以上。四是实施城乡居民健康工程。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200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65%。扩大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范围。扶持经济薄弱地区44家县(市)医院和20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解决280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五是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提高为小学生每生每年750元、初中生1000元,普通高中、高校每生每年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分别提高到1500元、3000元,将中等职业学校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免学费政策范围。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从2011年春季学期起,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六是推进文化惠民。扩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范围,进一步做好向经济薄弱地区送书、送戏、送电影工作,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超过77%。七是进一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300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桥梁1000座,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96%以上。八是加强养老服务工作。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健全城市“三无”老人供养服务体系。向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尊老金。新建20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九是加大助残力度。对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然困难的重度残疾人实施重残补贴金制度,对一户多残、依老养残等特殊困难家庭中的残疾人给予特别救助。十是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程。实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四、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切实增强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为各类经济主体创造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把政府职能转变的重心放在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上,制定出台强化公共服务的政策措施,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效率,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把握大局、促进发展、履行职责、服务人民的能力。

着力提升行政效能。巩固和扩大机构改革成果,加强行政程序制度建设,认真落实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绩效管理制等制度,使政府机构运转更为规范协调、工作更加便民高效。扩大政务公开范围,提升政府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水平,做好政府信息发布工作,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要向社会公开,努力实现权力运行规则公开、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提高各级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全面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坚决制止和纠正决策程序不合法、政策措施不合理导致群众利益受损的行为。提高依法办事能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把严格依法办事贯穿于政府工作各个环节,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

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建立健全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集中精力抓落实,进一步精简会议和文件,开短会、讲短话,切实改进会风、文风,用更多的时间调查研究、真抓实干。突出重点抓落实,按照确定的目标和重点任务,一件一件分解责任,一项一项落到实处。深入基层抓落实,体察民情,倾听民声,尽心尽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规范权力运行为重点,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从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入手,加大对腐败行为和腐败分子的查处力度。切实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控制楼堂馆所建设,严格控制公务接待费用支出,严格按中央规定加强公务用车配备和使用管理,严格控制各种庆典、节会、论坛活动,严禁公费出国出境旅游。继续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和“小金库”专项治理。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廉政意识,带头落实廉政准则,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情,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更多地用在民生改善上。我们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勤勉尽责,清正廉洁,进一步树立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有改革开放以来奠定的坚实基础,有全省上下同心同德、和谐奋进的良好局面,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加快富民强省、“两个率先”步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为把江苏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奋斗!

2010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江苏省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2011年2月16日)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稳增长、调结构、抓创新、惠民生各项工作,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取得显著进展,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民生得到持续改善,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一、综 合

经济运行高开稳走、持续向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39.6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21753.9亿元,增长13.0%;第三产业增加值16609.8亿元,增长13.1%。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2∶53.2∶40.6。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0354.8亿元,增长38.1%,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3%,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6731.4亿元,增长13.0%,占GDP比重为40.9%,提高1.0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六大新兴产业全年销售收入达20647亿元,比上年增长38.0%。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5.2%,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40.2%,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0.8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2∶1,收入差距是全国较小的省份之一。三大区域均呈较快发展态势,苏中、苏北大部分经济指标增幅继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9%。

图1 “十一五”时期地区生产总值与增长速度

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全年关停化工生产企业403家,累计关停5034家。完成“十一五”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总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上年削减3%和2.2%。太湖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年末林木覆盖率达20.6%。

物价水平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8%,涨幅比上年提高4.2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7.4%,其中猪肉上涨2.6%、油脂上涨3.3%、鲜蛋上涨7.7%、禽上涨6.3%、鲜菜上涨17.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3%,其中纺织业上涨10.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上涨16.7%、医药制造业上涨5.4%、化学纤维制造业上涨16.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涨14.5%、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上涨18.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上涨7.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2.8%,其中燃料动力类上涨19.6%、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0.3%、有色金属材料和电线类上涨18.4%、化工原料类上涨17%、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矿类上涨3.1%、农副产品类上涨10.8%、纺织原料类上涨7.6%。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

表1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情况(%)

图2 “十一五”时期居民消费价格涨跌幅度

就业形势稳定。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城乡统筹就业,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体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60.9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8.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6%。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推进,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44.1万人。

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稳步进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稳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地方金融机构继续发展壮大。有序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新成效。国有企业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年末全省工商部门登记的私营企业达104.8万户,比上年增长15.0%,注册资本27996.4亿元,增长39.0%;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户300.6万户。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有:经济结构仍不尽合理,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资源约束加剧、环境压力加大;内需持续均衡增长存在较大制约,特别是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世界经济走向的不确定性较大,对外向度较高的江苏经济影响将更为深刻;城乡二元结构仍是制约发展的重要瓶颈因素,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比较明显;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城乡居民增收的基础不够稳固,在就业、医疗、住房、市场物价、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的一些突出问题尚待有效解决等。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省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强化科技支撑,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连续七年丰收,全年总产量达3235.1万吨,比上年增加5万吨,增长0.2%。其中夏粮1105.3万吨,增长0.2%;秋粮2129.8万吨,增长0.1%。农作物种植结构有所调整。全年粮食面积为528.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万公顷;棉花面积为23.6万公顷,减少1.7万公顷;油料面积57.4万公顷,减少1.9万公顷;蔬菜面积121.3万公顷,增加6.5万公顷。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9.7万公顷,新增高效渔业面积7.7万公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8.6万公顷。

图3 “十一五”时期粮食总产量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全年造林面积11.0万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366.6万吨,比上年增长6.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224.0万吨,增长4.1%;禽肉产量132.7万吨,增长10.2%。禽蛋总产量190.6万吨,增长2.9%。牛奶总产量57.3万吨,增加3.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459.5万吨,增长3.7%,其中淡水产品324.0万吨,海水产品135.5万吨,分别增长3.6%和3.9%。

表2 主要农产品产量情况

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全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生产条件、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381.8万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4.4万公顷;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3937.3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3.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蓬勃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成员达253万户,入社农户比例达42%,出资额490.4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首位。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六件实事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跃上新台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运行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122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6019.1亿元、15204.8亿元,分别增长14.6%和16.6%。国有工业增加值1319.4亿元,增长11.1%;集体工业增加值266.9亿元,增长4.2%;股份制工业增加值9709.4亿元,增长15.9%;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加值8683.9亿元,增长16.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工业增加值2729.1亿元,增长13.6%;私营工业增加值6971.4亿元,增长17.9%。

图4 “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增长速度

企业效益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06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实现利税8897.2亿元,增长34.9%;实现利润5705.9亿元,增长43.6%。企业亏损面8.6%,比上年末下降3.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186.9亿元,下降34.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1.0,提高18.9个百分点。

先进制造业增长较快。在规模以上工业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产值6449.0亿元,比上年增长35.0%;医药制造业产值1399.1亿元,增长28.6%;专用设备制造业产值3218.4亿元,增长32.0%;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8689.6亿元,增长33.1%;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6108.3亿元,增长29.2%;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产值12951.5亿元,增长25.3%。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785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在列入统计的7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56种,下降的有19种。

表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省建筑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09.8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2323.6亿元,增长20.1%;竣工产值9246.0亿元,增长13.2%,竣工率达75.0%;建筑业劳动生产率为20.4万元/人,上升7.4%。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18534万平方米,增长18.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5929万平方米,增长6.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30937万平方米,增长6.5%。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86.8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18.9亿元,增长22.1%。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5285.8亿元,增长20%;外商港澳台经济投资3019.6亿元,增长12.5%;民间投资14881.4亿元,增长25.5%,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投资8433.1亿元,增长22.7%。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64.2%,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图5 “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增长速度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5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5%;第二产业投资8250.8亿元,增长21.7%;第三产业投资9113.0亿元,增长22.4%。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8196.3亿元,增长22.5%。其中,制造业投资7645.9亿元,增长25.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2188.3亿元,增长44.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6.7%。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825.9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525.4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767.1亿元,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904.4亿元,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54.7亿元,分别增长27.4%、26.5%、48.9%、50.9%和50.4%。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973.1亿元,增长14.2%;房地产开发投资4301.9亿元,增长28.9%;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投资114.3亿元,增长15.2%;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455.5亿元,增长17.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56.5亿元,增长25.7%。

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新开工项目中亿元项目个数、完成投资为2040个和2956.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67.4%和59.7%。200个省级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一批重大项目顺利竣工或加快推进。江都至海安、无锡至张家港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南京地铁1号线南延线、2号线东延线建成投入运营,3号线开工建设;淮安涟水机场正式通航,无锡硕放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基本完成;连云港港疏港航道工程全线贯通;南汽轿车及发动机、无锡海力士三期、镇江恒神碳纤维、张家港道康宁有机硅、徐工机械基地、盐城华锐风电设备等项目顺利竣工;“川气东送”管道建成并实现供气,如东LNG外输管线与冀宁联络线和西气东输一线全面贯通,田湾核电项目建设继续加快推进,海上风电加快发展。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城乡市场均保持良好增长。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1965.5亿元,增长19.2%;乡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1516.8亿元,增长15.1%。按消费形态分,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2207.2亿元,增长18.5%;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275.1亿元,增长20.1%。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全年实现商品销售额20185.8亿元,增长29.4%,其中批发业15321.8亿元,零售业4864.0亿元,分别增长30.2%和26.7%。

热点商品销售旺盛。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企业的消费品中,金银珠宝零售额140.7亿元,比上年增长40.2%;汽车零售额1630.0亿元,增长38.4%;石油及制品零售额786.8亿元,增长35.2%;通讯器材零售额84.2亿元,增长25.6%;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535.8亿元,增长23.1%;中西药品零售额303.6亿元,增长23.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461.8亿元,增长21.7%;食品、饮料、烟酒零售额662.4亿元,增长19.4%。

图6 “十一五”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增长速度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并逐步迈上新台阶。全年进出口总额465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出口2705.5亿美元,增长35.8%;进口1952.4亿美元,增长39.9%。

图7 “十一五”时期进出口总额与增长速度

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含量产品出口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1883.4亿美元和1256.9亿美元,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9.6%和46.5%。其中计算机与通信技术产品出口840.1亿美元,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的66.8%。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923.2亿美元,增长31.1%,占出口总额的71.1%。私营企业出口额为483.4亿美元,增长55.0%,占出口总额的17.9%。对欧盟、美国、日本、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出口额分别为698.1亿美元、583.4亿美元、254.6亿美元和179.5亿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1.6%、29.2%、30.1%和26.2%;对东盟、韩国、中国台湾省市场出口额分别为210.7亿美元、137.2亿美元和71.9亿美元,分别增长26.3%、36.0%和46.7%;对拉丁美洲、非洲、俄罗斯出口额分别为145.5亿美元、63亿美元和36.5亿美元,分别增长61.4%、32.9%和105.0%。

表4 进出口贸易主要分类情况

吸引外资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利用外资结构不断改善。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4661家,新批协议外资568.3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8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5%。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660个。全年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490家,协议外资140.7亿美元;实际到账外资81.5亿美元,增长22.8%。开发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省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358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027.3亿美元,分别增长37.1%和36.2%,占全省总量的77.0%和74.9%;实际到账外资222.3亿美元,增长16.6%,占全省总量的77.9%。

图8 “十一五”时期实际利用外资与增长速度

“走出去”势头迅猛。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408个,比上年增长22.9%,中方协议投资21.8亿美元,增长104.6%。全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62.1亿美元,增长23.3%;完成营业额59.7亿美元,增长17.5%。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加快发展。全年完成旅客运输量、货物运输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7%和17%,旅客周转量、货物周转量增长13.1%和18.6%。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5.9亿吨,增长19.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4亿吨,增长18.2%。港口货物吞吐量中,集装箱吞吐量达1134.6万标准集装箱,增长29.2%。年末全省公路里程15万公里、新增6504公里,年末高速公路里程4059公里。铁路营业里程1907.8公里,铁路正线延展长度2922.2公里。年末民用汽车保有量567.7万辆,净增109.6万辆,分别增长23.9%和29.1%。年末私人汽车保有量434.6万辆,净增96.3万辆,分别增长28.5%和28.6%。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288.6万辆,净增72.1万辆,分别增长33.3%和27.8%。

表5 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运输量

邮政电信业平稳发展。全年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19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88.3亿元,电信业务总量2006.3亿元,分别增长21.5%和20.9%。邮政电信业务收入798.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11.1亿元,电信业务收入687.1亿元,分别增长22.7%和7.3%。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4288.2万门。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498.8万户,减少163.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527.8万户,乡村电话用户971万户。住宅电话用户1759万户,减少116.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5916.7万户,净增976.4万户。全省电话普及率达10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0部/百人。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3.3万公里,新增0.1万公里。年末互联网用户1081.3万户,新增120.4万户。

旅游业发展加快。全年国内旅游人数35518.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5%;国内旅游收入4287.9亿元,增长24.3%。全年入境旅游人数653.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4%。其中外国人473.5万人次,增长19.6%;港澳台同胞180.1万人次,增长12%。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7.8亿美元,增长19.1%。旅行社组织公民自费出境旅游49.7万人次,增长44.5%。

八、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业

表6 全年财政收入分项情况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原口径财政总收入达11743.2亿元(不含海关代征两税和关税等),比上年增长39.7%。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9.9亿元,增长26.4%,增收851.1亿元;基金收入3564.3亿元,增长100.4%。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一般预算支出4843.8亿元,同比增长18.6%;基金预算支出3340.4亿元,增长95.3%。全年教育支出854.6亿元,同比增长25.6%;公共安全支出321.0亿元,增长12.7%;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55.4亿元,增长18.8%;城乡社区事务支出605.2亿元,科学技术支出146.8亿元,分别增长27.4%和25.5%。

金融市场稳步运行。年末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0134.3亿元,比上年少增1670.2亿元;其中,居民储蓄存款增加3253.9亿元,少增105.4亿元;企业存款增加2054.1亿元,少增3636.7亿元。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6824.3亿元,比上年少增2313.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998.3亿元,多增439.1亿元。

表7 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

图9 “十一五”时期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与增长速度

证券市场交易稳定。年末全省境内上市公司由上年末的128家增加到169家,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筹集资金791.8亿元,其中首发融资470.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521.0亿元和378.1亿元。全年证券经营机构股票交易额76897.2亿元,比上年增长5.8%;期货经营机构代理交易额2157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5.4%。境内上市公司总股本900.0亿股,比上年末增长36.7%;市价总值13867.6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6.3%。年末共有证券公司5家,证券营业部306家;期货公司11家,期货营业部74家,证券投资咨询机构3家。

保险事业规模扩大。全年保费收入1162.7亿元,比上年增长28.1%。其中,财产险收入311.9亿元,寿险收入780.4亿元,分别增长36.6%和26.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70.4亿元,比上年增长17.5%。赔付额251.8亿元,比上年下降8.0%。其中财产险赔付134.4亿元,增长5.5%;寿险赔付92.4亿元,比上年下降26.0%;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25亿元,增长17.8%。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能力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年申请专利23.6万件,比上年增长35.3%,其中发明专利5.0万件,增长58.2%;授权专利13.8万件,增长58.5%,其中发明专利7210件,增长35.5%。企业专利产出大幅提高,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12.5万件,授权专利7.2万件,分别比上年增长57.4%和53.3%。全省有4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奖1项、科技进步奖41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0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31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高新技术产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58项,总投入12.7亿元。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3093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4923项,国家重点新产品201项,自主创新产品516项。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77个,其中当年新建9个。全省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952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

科技研发投入比重继续提升。全社会研究与发展(R&D)活动经费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68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R&D)人员38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8人。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300个,其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149个,高等院校属科研机构45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办科研机构2350个。已建国家和省级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大研发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科技基础设施2048个,比上年增加987个,经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1个。

质量检验得到加强。全省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77个,国家检测中心31个;监督抽查产品314种,比上年增长19%。共有产品质量、体系认证机构4个,完成强制性产品认证的企业8558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59个,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99.6万台件,下降13%;制定、修订地方标准239项。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省共有普通高校124所,普通高等教育招生43.3万人,在校生164.9万人,毕业生47.9万人;研究生教育招生4.3万人,在校研究生12.6万人,毕业生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102.0万人(不含技工学校)。小学在校生年巩固率达100.01%,初中在校生年巩固率达98.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6%,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7.5%。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6%。特殊教育招生0.5万人,在校生3.0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05.7万人。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各级各类学校政府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加大。

表8 各类教育招生和在校生情况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艺创作、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取得新成绩。年末全省共有文化馆、群众艺术馆117个,公共图书馆109个,博物馆182个,档案馆168个,向社会开放档案366万卷(件、册);共有广播电台14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21座,电视台1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99%和99.88%。有线电视用户1885.9万户,比上年增长9.3%。生产故事影剧片13部。全年报纸出版27.1亿份,杂志出版10051万册,图书出版52290万册。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年末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096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47个,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17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03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27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病床24.8万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9万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9万人,注册护士12.3万人,卫生防疫和防治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7万人,妇幼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0.5万人。乡镇卫生院1283个,床位5.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5.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95%以上。

体育事业持续发展。全省运动员在第十六届亚运会等重大国内、国际比赛中,有160人次获金牌,142人次获银牌,105人次获铜牌。成功举办第十七届省运会,南京成功申办2014年青奥会。

十一、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环境保护能力提高。年末全省设立自然保护区31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56.5万公顷。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重要进展,水资源供给和水环境保护能力明显加强,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实现了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湖泛。工业废水排放总量25.2亿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26855.7亿标立方,工业粉尘排放量16.1万吨,空气质量监测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11个。

安全生产事故下降。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全年发生各类事故19712起,死亡5729人,同比事故起数下降2.46%,死亡人数下降2.42%。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140人,下降16.67%。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根据对城镇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944元,比上年增长11.6%,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8%;人均消费性支出14357元,增长9.2%,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比重为36.5%。根据对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118元,比上年增长13.9%,增幅自1997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43元,增长12.7%,其中食品支出占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8.1%。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3.4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6.3平方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市低保家庭申请廉租住房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应保尽保、低收入家庭申请购买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补贴应保尽保。

图10 “十一五”时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增长速度

图11 “十一五”时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增长速度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1921.4万人(含参保离退休人员)、1843.3万人(含参保退休人员)和1153.8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149.7万人、142.2万人和74.6万人。年末享受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离退休人员418.0万人,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退休人员441.5万人。年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均达97%以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96.8万人,比上年增加66.9万人。

注:

1、本公报使用的数据为快报数。

2、人口统计数据详见另行公布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公报。

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

立足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在全省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在顺利完成各项议程后胜利闭幕了。我们对“两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会议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新要求,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开得很成功,是一次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和谐、团结奋斗的大会,是一次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大会。会议期间,代表委员聚民意、汇民智,讲大局、议大事,重实际、求实效,既充分肯定我省“十一五”以来取得的成绩,认真总结经验,又科学把握“十二五”形势任务,积极建言献策。审议和讨论的过程,成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的过程,成为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两个率先”和“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上来的过程。

省委书记罗志军在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所作《同心协力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的讲话,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求真务实,令人鼓舞,为再接再厉、乘势而上,继往开来、奋发有为,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奋勇前进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省人代会审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了今年乃至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和江苏实际的紧密结合,长远部署与近期安排的紧密结合,兼顾全面和突出重点的紧密结合,连续性和创新性的紧密结合。会议选举产生的新的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和省政协常委会的领导人员,肩负重任,众望所归。这次“两会”,必将鼓舞和激励全省人民,同心协力,奋发进取,坚持“两个率先”,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抢抓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在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全力打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毫不动摇地走创新驱动之路,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不懈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发展一体化转变。要大力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着力构筑江苏长远发展的战略优势。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坚持富民优先,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连民心,民心聚民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最重要的是增加居民收入。从今年起,我省将实施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按照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者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要求,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为基本方向,拓宽增收渠道,突出农民增收、职工工资增加和困难群体帮扶等重点,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切实减轻老百姓在上学、看病、养老等方面的负担。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改善,像落实经济指标一样落实好民生指标,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动力。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方向,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体制,统筹推进收入分配、社会领域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要主动顺应世界经济格局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江苏在国际分工中的新定位,坚持调整出口结构和优化进口结构并重、更高水平“引进来”与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提升开发园区的产业集聚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并重,进一步强化开放优势,拓展开放空间,优化开放环境,不断提高江苏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新的起点上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开创新局面,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起建设美好江苏的强大力量。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干部、鼓舞群众,用江苏发展的美好前景激励人心、凝聚力量,进一步打牢全省人民推进“两个率先”的思想基础,把“十二五”的目标任务、发展思路、重大举措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要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破除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营造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在全社会形成凝心聚力促发展、开拓进取创一流的生动局面。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优良作风,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扎扎实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今年是“十二五”发展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至关重要。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学习好、贯彻好这次“两会”的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两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调动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鼓足干劲,开拓进取,全力以赴稳增长、转方式、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为“十二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继续走在全国科学发展的前列,完成历史赋予江苏人民的神圣使命。

展望未来,前景光明;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倍加珍惜历史提供的难得机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同心同德,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向着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向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以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四篇:省政府秘书长任职讲话

我叫XXX,现任XX市委副书记、市长。这一次省委提名我作为省政府秘书长候选人,感到非常激动。一方面是倍感压力,另一方面也充满信心。

如果这次能够通过任命,我一定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一是立足于转,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岗位,适应新的形势;二是立足于学,学习岗位知识,向同志们、向领导学习,认真研究政府机关工作规律,把工作扎实推进;三是立足于实,要把领导的意图、省政府的各项决议决策扎扎实实部署到位、监督到位、落实到位,同时把需要协调的问题也要落实到位;四是立足于细,对政府工作来说,每一件事都要一丝不苟,工作标准就是“零差错”;五是立足于严,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严格执行省人大和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履职,并接受人大常委会监督;六是立足于正,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让组织放心,让领导满意。

如果此次任命没有通过,说明我目前还不具备担任该职务的条件,我会正确面对,在组织安排的新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努力,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五篇:江苏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

【发布单位】81003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9-10-20 【生效日期】1999-10-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江苏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

(试行)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日江苏省财政厅)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加强政府采购预算管理,规范政府采购预算(也称政府采购计划)的编制、审核及执行工作,根据财政部《 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及有关规定,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按规定纳入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管理。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编制本级政府采购预算,各预算主管部门、各单位编制本部门、本单位的政府采购预算。

第四条 第四条 各单位在年初编报收支预算时应将涉及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有关预算细化到具体货物、工程或服务等,并在财政部门批复单位预算后,单独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第五条 第五条 各单位在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时,应按照财政部门编制预算的要求及核定的收支预算(包括财政预算资金、预算外资金、事业收入等)确定采购预算,不得编制无资金来源的采购预算。同时,要按照国家和同级政府有关部门规定的货物、工程或服务配备规定或标准确定采购规模、规格型号等,不得超标准安排采购预算。

第六条 第六条 政府采购预算按预算隶属关系编报。各基层单位应按预算隶属关系将采购预算报送上级预算管理单位,各主管预算单位应对下属单位报送的采购预算进行初审、汇总,并将汇总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附所属的单位采购预算)正式行文报送财政部门的有关业务部门(处、科、股,下同)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采购办或采购科,下同)各一份。

第七条 第七条 财政各业务部门应对各有关主管单位报送的政府采购预算进行审核,经审核后汇总,汇总表在规定时间内送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汇总,编制本级政府采购预算草案,按规定程序批准后形成本级政府采购预算。

第八条 第八条 各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核定的收支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按季度编制政府采购预算执行计划(以下简称执行计划),执行计划的报送、审核、汇总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及本条有关规定办理。

各单位报送的季度执行计划,应是本季度已确定要购置且采购资金已经落实的采购项目,按规定应办理报批手续的采购项目(如汽车购置等),应办理报批手续,并将批件报送财政部门。各主管单位和财政业务部门对各单位、各部门报送的季度执行计划进行审核(或初审)时,重点审查采购项目的必要性、采购标准、采购资金落实情况以及主要规格型号、特殊要求、物品参考单价的合理性等。

各主管单位应在每季度第一个月的15日前将本部门的季度执行计划汇总表(附所属单位执行计划)报送财政有关业务部门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各一份。

第九条 第九条 政府采购按经批准的季度执行计划组织实施。各财政业务部门应对各主管单位报送的季度执行计划进行审核后汇总,在每季度第一月的月底前送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审核、汇总,形成本级政府季度采购执行计划,按规定程序批准后下达政府采购中心按规定组织采购。

政府采购原则上每季度的最后一个月各实施一次,特殊情况可增加采购批次。

第十条 第十条 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执行计划汇总后,应出具《×季度政府采购计划确认书》(格式见附件一),各主管单位收到该确认书后,应对确认书所列内容进行确议,如有异议应在收到确认书后二个工作日内书面通知财政有关业务部门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政府采购季度执行计划批准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应出具《×季度政府采购执行计划通知书》(格式见附件二),正式通知财政有关业务部门和各物品使用单位的主管单位。政府采购执行计划一经批准,不得调整。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政府采购中心在实施采购计划时,应在采购活动开始前与各主管单位就各物品的具体规格型号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方面进行登记或核实,如有实质性调整或发现单位采购预算金额明显低于市场一般价格,应及时报告财政业务部门及政府采购管理部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政府采购季度执行计划报送财政部门后需要追加采购计划的,各单位应根据采购预算或财政部门专项批准下达的《追加政府采购限额预算通知书》格式见附件三),按规定程序报送追加政府采购执行计划(需在备注栏填列追加政府采购限额预算通知书文号),经批准后,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和政府采购中心按本办法有关规定办理采购工作。追加政府采购执行计划应在物品采购前二个月报送。政府采购执行计划报送后,如遇特殊情况需要对采购项目调整的,各主管单位应在该项目采购前50日正式出具政府采购执行计划调整报告,并详细说明调整原因和调整项目,报送财政有关业务部门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如无特殊情况,季度执行计划一经报送,不得调整。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各单位政府采购预算中使用财政预算资金的,按以下办法处理:使用年初预算资金的,预算指标仍可按现行有关规定由财政预算部门安排到有关财政业务部门,待采购活动结束后,由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按实际支付的采购贷款开出《政府采购支出转账通知书》(格式见附件四),送财政有关业务部门,财政业务部门据以将预算指标(需注明该项指标已实行政府集中采购,下同)转下各主管单位,单位据以登记入账;追加预算中属于政府集中采购范围的,指标暂不下达,其中:由财政预算部门安排的,预算部门将批准的限额预算以《追加政府采购限额预算通知书》(格式附件三之二)方式通知财政有关业务部门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有关业务部门据此开具限额预算通知书(格式附件三之一)通知主管单位(限额预算只记备查账)和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待采购活动结束后,预算部门根据转账通知书据实将预算指标下达有关业务部门,有关业务部门转下主管单位,单位据以登记入账。由财政有关业务部门安排的,有关业务部门应将批准的限额预算通知政府采购部门和单位,待采购活动结束后,有关业务部门根据转账通知书据实将预算指标下达主管单位,单位据以登记入账。

主管单位应根据财政部门开具的《政府采购支出转账通知书》,给所属有关单位开具支出转账通知书(由财政部门统一印制并加盖主管部门财务印鉴),单位根据有关凭证及主管部门开具的支出转账通知书登记入账。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政府采购资金实行单一账号管理制度,货款采用统一支付办法。

财政预算安排的政府采购资金,有关财政业务部门应根据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开具的《政府采购支出转账通知书》中“预算资金”的支出金额,三日内直接将资金拨付到政府采购资金专户;事业单位用事业收入(包括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等自筹资金用于政府采购的,各主管单位应根据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开具的《政府采购资金划款通知书》(格式见附件五),不迟于采购活动开始前五日将资金划拨到该专用账户;行政事业单位用预算外资金(已纳入财政专户部分)安排的采购资金,财政部门暂按有关规定将资金划拨单位,各主管单位根据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开具的《政府采购资金划款通知书》,不迟于采购活动开始前五日将资金划拨到该专用账户。

主管单位要根据政府采购执行计划通知书确定的采购项目和采购预算等,及时通知有关所属单位将资金划拨主管单位,以便主管单位按规定的时间将资金划拨财政部门。

采购工作结束后,实际支付的货款与采购预算有差额的,按采购资金的来源比例多退少初。采购预算出现节约或超支,政府采购管理部门开具《政府采购资金退款(补划款)通知书》(格式见附件六)退还或补交。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非驻宁省直单位采购预算的管理另行规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各主管单位要做好所属单位采购预算管理工作,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尤其要建立健全主管单位与所属单位的有关采购预算(含执行计划)报送、审核、下达以及所属单位采购资金的管理等制度,做好与财政部门及上下级单位之间管理上的衔接。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集中采购目录中实行定点采购方式采购的货物或服务,采用集中付款方式的,按本办法规定执行,采购用分散付款方式的,仍按原办法处理。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分散采购项目中委托政府采购中心组织采购的,可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各地区、各主管单位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操作办法。政府采购资金管理办法(包括会计账户处理办法)另行制订。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江苏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附件(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重磅名单!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磅名单!江苏省政府秘书长和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负责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江苏省政府出台《消防工作考核办法》

    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2013年7月1日,江苏省政府办公厅下发《消防工作考核办法》,要求各地认真贯彻执行。考核结果将作为对各市政府负责人和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依据......

    江苏省政府采购中标公告(格式)

    江阴市卫生采购中心关于微生物细菌鉴定仪(进口)的竞争 性谈判采购公告 标书编号:JYWS2011J064 江阴市卫生采购中心受江阴市青阳医院的委托,就微生物细菌鉴定仪(进口)采用竞争性谈......

    33个组成部门名单

    附件233个组成部门名单市政府办公室,市广电局,市文化局,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科技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市监察局,市民宗局,市民政局,市人事局,市审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市......

    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附件2省政府部门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序号一级指标具体内容二级指标具体内容三级指标评估依据1职能职责(60分)履行法定职责、贯彻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完成?政府工作报告?目标任......

    广东省政府负责人分工公布(合集5篇)

    广东省政府负责人分工公布 http://2013年02月04日 21:29来源:广东新闻网广东新闻网广州2月4日电 (记者 索有为)广东省政府官网4日发布该省新一届政府负责人的分工情况。 通知......

    江苏省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管理办法

    江苏省人民政府令 第101号 《江苏省政府专职消防队伍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3月18日经省人民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发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省长 李学勇 2015年......

    省政府秘书长傅德辉的民情日记

    4月13日至14日,省政府秘书长傅德辉到安陆市烟店镇进村入户,访贫问富,了解民意,现场研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指导工作队推动下一步驻村工作,并对村级卫生室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

    2012年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获奖名单

    附件 2012年河北省政府质量奖获奖名单组织奖(10家) 邢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钢铁集团唐山钢铁公司 河北省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河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河北省安装工程公司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