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深化调研仙桃座谈会汇报材料
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化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深化调研座谈会汇报材料
仙桃市人民政府
根据湖北省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通知精神,我市组成工作专班,就提升仙桃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进行了深化研究。现将研究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和专家作一汇报。主要汇报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基本情况
仙桃地处汉江平原腹地,北依汉水,南靠长江,东临武汉,西毗荆州,市域总面积2538平方公里,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35公里,市域人口150万人,辖3个街道办事处、15个建制镇,有4个省级工业园。其中城区面积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46万人。
仙桃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梁天监二年(公元 503 年),仙桃始置沔阳郡,唐、五代、宋为复州,元朝时期改为沔阳府,明朝时期为沔阳州,民国时期为沔阳县。新中国成立初期设沔阳专署。1951 年,沔洪分治,沔阳专署撤销,沔阳县改属荆州专区。1986 年,沔阳撤县建市,成立仙桃市。1994 年列为省直管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位居湖北县域经济前列,先后获得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市、中国最佳粤商投资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全国最具区域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等殊荣。2007年底,我市被湖北省纳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2010年成为湖北省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城市,为仙桃提升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创造了重大的历史机遇和势在必得的条件。
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1.9亿元,对比上年增长14.9%,经济总量继续居全省县市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值106.6亿元,增长24.8%;财政总收入达到11.8亿元,增长18.9%,其中工商税收突破10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1亿元,增长40.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05亿元,增长20.8%;外贸出口2.58亿美元,增幅高达36.4%,高出全省平均增幅51.2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5778万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811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550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亿元。
二、仙桃提升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㈠十分明晰的城市定位
定位决定进位,仙桃市一直作为中心城市进行规划。
1、在省政府批复的汉江流域综合开发规划中的发展定位是:汉江中下游区域性的中心城市,与武汉配套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加工配套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及深加工基地,江汉平原商贸物流次中心。
2、在省政府批复的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中的定位是: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在50-100万的大城市,是以纺织服装为主,医药、精细化工、食品加工、机电等产业较发达的轻工业城市,是江汉平原中部的交通中心之
一、商贸中心之
一、综合性的区域物流中心和汉江中下游重要水运枢纽。
3、在省政府批复的仙桃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中,均把仙桃城市性质定位为江汉平原中部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其中,《仙桃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中的城市性质为:江汉平原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以发展轻型工业和商贸物流为主导产业的滨江城市;《仙桃市城乡总体规划(2008-2030)》中的城市性质为:江汉平原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贸城市,环境优美的水乡城市。
我们始终按照这些定位实施,取得良好效果。㈡体制创新的先发效应
体制优势是最重要的优势,体制活力是最重要的活力。建立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在体制上取得突破。近年来,我市在行政体制、经济体制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在行政体制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仙桃成为江汉平原首批撤县建市的新兴城市,并于1994年成为省直管市。近些年来,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也逐步按地级城市配备。如汉江中级法院、汉江中级人民检察院、湖北消防总队汉江支队、湖北省公安厅汉江技侦支队、仙桃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湖北移动江汉分公司、湖北联通江汉分公司等机构纷纷落户,为仙桃成为江汉平原中心城市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经济体制上,企业改革率先突破,走出了一条具有仙桃特色的发展路子。从1999年开始,仙桃在全省率先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600多家工商企业实施了整体转制,全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全面实现租赁经营,国有棉花收购企业成功实现整体出让、民有民营,“1+X”的经济模式传遍荆楚大地。同时大力推进资产重组,例如:丝宝集团与德国拜尔斯道夫公司实现跨国合作,丝宝集团受让毛纺集团全部股权,“1+X”中的1仙桃商城集团公司也于2010年被浙江银泰百货集团有限公司收购。
㈢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地理优势+交通优势=区位优势,利用区位优势承接武汉辐射的同时,又能带动周边城市发展。
1、地理优势
仙桃紧靠中部特大城市武汉,位于武汉的向西发展轴上,沪渝高速公路、318国道、随岳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京珠、沪渝高速在市区边缘交汇互通,距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成渝新区四大发展极核心城市的距离都在1000公里半径范围内。仙桃是天门、潜江、洪湖、监利等地直达武汉的必经之地,已成为江汉平原的中心枢纽,发挥着重要的承接作用。
仙桃距离武汉105公里,距离荆州132公里,距离天门49公里,距离潜江62公里,距离洪湖78公里。按照城市发展的规律,在周边县市城市特别是武汉与荆州之间应该有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仙桃正处于武汉、荆州两座大城市的核心位置,也处于周边市县的中心位置,最有条件成为区域中心城市,以此辐射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
2、交通及基础设施优势
铁路:汉宜高速铁路分别在仙桃城区汉江以北7公里处和仙桃境内三伏潭镇雷场村(随岳高速公路东3公里)设置客运站,目前已开工建设。长荆铁路东起汉丹线的长江埠车站,西至焦柳线的荆门车站,是沪汉蓉大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荆货运铁路是由天门市皂市镇引专线铁路至仙桃市,在我市南城新区东侧7KM处设货运站,目前正在组织评审项目建议书。
轨道交通: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武汉至潜江线途经我市,十二五期间将开工建设武汉至仙桃段,在我市西流河镇、中心城区、胡场镇、三伏潭镇、毛嘴镇均设有站点。高速公路:呈现“一横两纵”结构。“一横”即沪渝高速公路:在仙桃境内长约75.5公里,现有两个高速出入口。“两纵”即市域西部一纵为随岳高速公路:在仙桃市毛嘴镇、陈场镇各设有一个出入口,并与沪渝高速公路有一枢纽互通。市域东部一纵为武汉城市圈外环线,由孝昌县经仙桃市至嘉鱼县的高速公路(孝仙嘉高速公路),与沪渝高速公路互通,在我市南城新区、西流河镇、沙湖镇均设置出入口。
公路:呈现“两横三纵”结构。两横即318国道和仙监公路。三纵即仙天公路、仙洪公路、仙汉公路。市域交通实现了镇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水泥路的交通网络,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半小时交通圈”。
水运:航道疏通后汉江航道升级为三级航道,有1000T/年的航运能力,拟投资5.5亿元在汉江仙桃城区下游2KM处建设鄢湾深水码头,规划年吞吐量500万吨,泊位2个,靠泊能力为1000T级,主要装卸大宗货物和大型机械设备,辐射仙桃、潜江、天门、汉川等城市。
基础设施:给水:三个水厂,一、二水厂分别5万吨/日,三水厂近期10万吨/日,远期20万吨/日。排水:二个污水处理厂,城东6万吨/日,城南湿地6万吨/日。垃圾处理:位于仙桃城区东北部袁市的垃圾处理厂目前正在建设中,日处理能力为600吨/日。电力:2个220KV变电站(袁市、沔阳各30万MVA),5个110KV变电站(仙桃、杜台各6.3MVA、襄河1.35、干河、刘口),2009年授电量10.4亿度(千瓦时)。天然气:忠武输气(城北)中石油2010年供气量为2500万方;西气东送(城南)中石化,设计供气量6000万方/年。热电联供:项目计划投资28亿元,征地800亩,新上2台35万千瓦热电联供机组。项目建成后,年发电40亿度以上,每小时产蒸汽1500吨以上,将极大地改善仙桃地区基础设施,提升投资和生活环境。
㈣领先一步的城市建设
1、格局决定结局,格局能否拉开,决定城市未来的走向。区位优势+城市优势=发展优势。截止目前,我市建成区面积已达到45平方公里,人口4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48%,城市绿化率达到45%以上。2007年经营土地收入9000万元,2008年经营土地收入1.8亿元,2009年经营土地收入3.3亿元,2010年目前三宗地计200亩,拍卖了3.6亿元,这些数字说明有了领先一步的城市建设,我们的城市也在增值。
2、大举开发南城新区。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仙桃成为武汉城市圈的一员,2010年,我市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新区开发作为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的重要抓手,强力推进南城新区建设。以“五主、五次、九辅道”为主体的新区道路网络全面拉开建设,“两横两纵”四条主干道路基本贯通。34栋13.5万平方米安置房建成并交付使用,9栋4.9万平方米安置房进展顺利,搬迁居民652户。道路管线预埋和水系恢复调正工程相继按计划展示,和平路高架桥建设正式启动,南城新区已初现雏形。大力引进第三方市场主体共同推进新区开发,先后与武汉东湖高新区达成协议共建中国光谷〃仙桃产业园,引进惠州纳伟仕新建惠州工业园,引进武汉现代城建集团,引进台湾健鼎电子有限公司,引进富士和机械工业(昆山)有限公司,建设富士和机械工业(湖北)有限公司,联合加拿大贝祥投资公司,合力兴建现代·中加科技城,引进天津天士力新建天士力生态健康城、现代物流产业园和保健产品生产基地。南城新区的开发建设,拉开了仙桃新一轮大开发、大发展的序幕。
3、城市格局已经拉开,旧城改造正在加速推进。城市功能趋于完善,先后投入30多亿元,加快交通、市政、水利、电力、通讯等五大板块建设,使城市基础设施整体改善、全面升级; “武汉后花园”的城市定位,大力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相继建成了以天怡大酒店、天诚国际大酒店为代表的一批高档次的星级酒店,引进和培育了中商、中百、好邻居、仙桃商城、富迪物流等一批商业物流大鳄,使仙桃成为江汉平原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建成了市体育馆、体操广场、文化步行街、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精品和亮点工程,丰富了城市内涵,提升了城市品位。㈤日益凸显的经济实力
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大举开发建设南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仙桃市三年内步入快速发展的周期。根据“马太效应”,按照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3-5亿元、5-10亿元、10亿元以上分为四个层次,当财政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的城市,则进入快速发展的周期,仙桃2009年的财政收入为11.8亿元,按照经济学规律,发展会越来越快。近年来,我市在工业、农业、商贸流通领域都展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1、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特色产业和骨干群体逐渐形成。仙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境内沃野千顷,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蛋生产基地,是全省重点建设的两大水乡板块之一。近几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1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牢牢把握国家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和“两个试验区”建设加速推进等重大机遇,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和发展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名特水产、生态畜禽和绿色蔬菜四大农业特色产业;总结推广了鱼莲共生、虾稻连作、鱼鹅共养等一批高效种养模式;香港真巧、东莞华美、福建海新、嘉士伯、武汉直通车等一批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仙桃,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8家;亲亲、旺旺、恒泰、海圣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8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被评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先进县市。在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下,农业标准化生产也取得新的进步,在第七届中国果蔬产业发展论坛上,我市被评为“中国果蔬无公害十强市”,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在第六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和全国第十八届食品博览会上,我市襄江春食品获农产品金奖,绿生科技、九珠蛋业、盛胜鹅业、德丰禽业、外婆家水产、万荷堂莲业等企业产品获农产品全国知名品牌,成为“全省农业优势产业板块建设先进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和农业产业化先进市。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我市杨林尾、郭河、通海口、沔城等镇分别挤进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和全省新农村建设暨旅游兴镇重点调度镇行列。在抓好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建设的同时,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向纵深发展。2009年,新修通村公路450公里,新建沼气池1万口,血防改厕2.5万户,造林植树459万株,完成工程造林4.2万亩,创建绿色家园60个村,新建农村书屋40家,完善甲级村卫生室130个,3.3万特困对象纳入农村低保,解决了11万人吃水难的问题。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迈亚丰联为代表的纺织服装,以彭场为代表的无纺布卫材,以旺旺、亲亲、真巧为代表的食品加工,以富士和、健鼎为代表的机械电子、以丝宝、宜化为代表的精细化工等五大产业集群。五大产业集群板块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迈亚公司、丝宝集团共获得3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个中国驰名商标,彭场镇成为“中国非织造布制品名镇”。引进项目不断扩规裂变、上档升级,招商项目的高科技性、搞附加值日益凸显。
3、商贸流通活跃。2009年仙桃市社会销售零售总量127亿元,工商税收突破10亿元;我市有四星级酒店3家,三星级酒店13家;各类商场、市场51个;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是全国“万村千乡试点工程”企业,湖北农副产品加工配送中心是湖北富迪实业有限公司于2009年投资新办的一家产业实体,是集农产品加工、包装、冷藏、配送于一体的专业性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总占地面积 12000平方米,总投资5800万元,内设富迪豆制品加工厂、富迪香蕉加工厂和冷库等独立经营的厂家,并且建有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物流配送、储藏保鲜等综合配套服务功能,年交易农副产品25000万元,为食品企业提供第三方物流服务,已位列全国农村连锁业态的前三名,物流配送中心规模名列全国连锁行业的前十名。富迪公司围绕“立足仙桃,依托江汉,面向农村,服务荆楚”的企业发展战略,2009制订了第一个三年发展计划,计划三年内将连锁网络辐射至整个武汉“1+8”城市圈中的乡镇农村,在现有400多家门店的基础上,在城市圈内再发展400家门店,于2011年前在武汉东西湖设立二级总部,专门负责城市圈内业务的拓展。
㈥吸引眼球的城市名片
市场经济某种情况下就是眼球经济,谁能吸引人的眼球,谁的发展就快。目前,我市正在形成和正在打造以下名片:
1、中国体操之乡
仙桃培养了李小双、李大双、杨威、郑李辉、廖辉5位奥运冠军,获得了7块奥运金牌,被誉为“中国体操之乡”。
2、夯实省级食品产业园基础,着力打造中国食品加工业之都。
目前仙桃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38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80亿元,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被评为湖北省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先进县市。
3、仙洪新农村试验区
仙洪新农村试验区在我市范围内包含“四镇一办”,即张沟镇、郭河镇、通海口镇、杨林尾镇和工业园区。按照“科学规划引领、特色产业支撑、基础设施拉动、村庄整治起步、先进文化引导、基层组织保障”的工作理念,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农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力争探索出仙桃模式的新农村建设经验。
4、南城新区——“两型”社会试验区
仙桃市将面积为23.86平方公里的南城新区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已获省政府批复,其核心主题是建设低碳产业园、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仙桃市拟设立10亿元的低碳产业扶持基金,努力建设国家级的低碳产业园。“十二五”规划期间,南城新区低碳产业园总产值达到260亿元,年创税收15亿元;新区人口规划达到20万,容纳10万人就业。在建设中,仙桃将全力争取国家和省政策扶持、试点确认,探索经济社会低碳模式发展。
5、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
2010年5月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会议在鄂州召开,会议决定:将仙桃、洪湖、监利、宜都、大冶、掇刀等六个市区纳入试点范围,这标志着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进入了由点到面的新阶段。
三、扶持区域性中心城市,必须要有实质性举措
1、扶持仙桃建设国家级低碳产业园,将仙桃纳入发展方式转型示范区建设规划。
2、土地、电力、天然气等资源的配额少,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应增大资源的配额。
3、鼓励和支持在行政体制改革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
4、支持仙桃建设中国食品加工业之都。
5、国家、省级重大项目布局仙桃。
6、受行政区划影响,目前仙桃城市建设仅限于汉江以南发展,并不符合城市建设的规律。根据周边相关规划分析,仙北位于仙桃城区的上风上水,应避免布局工业,特别是污染工业。但仙北工业园目前的规划对仙桃城区存在交通、环境等诸多方面的不利影响,随着汉宜铁路及仙天站(距仙桃城区7KM,距天门城区42KM)的建设,发展条件更加成熟。建议跨越行政障碍,将仙北与仙桃市城区整合,统一规划。
二〇一〇年六月六日
第二篇:城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
城镇化建设调研座谈会
中共胶西镇委员会
经济学家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行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推进这“三化”最具有操作空间和能力的层面是县域经济,而县域经济发展的一般经验,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三化一体化”。第一个“化”——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第二个“化”——农村的根本出路在于城镇化;第三个“化”——城镇发展的基础在于工业化。把这三个“化”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模式,加快城镇化建设是实现乡镇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我们胶西镇立足实际,响应市委、市政府解放思想,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要求和号召,积极对接市区和接轨西部商贸区,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凸现新形象。重点抓了以下几方面:
一、胶西镇城镇化工作开展情况
(一)创新小城镇发展思路
一是加快新城镇规划。市委提出加快西部商贸区的建设的意见后,我们审时度势,认为现有镇政府四周全是村庄,村庄之外全是基本农田,镇政府基本被框在其中,对房地产、工业、商贸业的拉动功能基本没有表现,因此,胶西必须适应形势,发挥区位优势,主动接受城区和商贸区的辐射,才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抢得先机。今年,我们邀请市规划局对镇区进行重新规划设计,将香港西路以北、胶新铁路以南、同三线以西、西外环以西两公里这一区域规划为新城镇,规划了新的行政中心。规划坚持高标准,分控制性和详细性规划。
二是统筹兼顾,注重城市功能。“三化”同步发展方是目标。因此,在新城镇区规划设计建设中把工业化即新的项目集聚区和商贸、房地产及新村改造作为重要内容来抓,其中理清了赵家店村和花园村搬迁改造思路,得到了干群的响应和支持。老苑戈庄镇驻地则重点规划建设了以土豆冷藏、加工、储运为主沂胶路三产区,拉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东西产业布局明显、城镇分工明确、辐射和带动功能增强的两翼齐飞的新格局。
三是创新建设思路。小城镇建设思路,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已适应不了新的发展形势,必须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拓宽发展思路,拓宽融
资渠道,广泛吸纳民间投资,走出一条小城镇建设投入—产出—再投入—更大产出的路子,实现小城镇资产的滚动增值。我们牢固树立经营城镇的思想,发挥地处城区的优势,土地是胶西最大的优势,做足做活土地文章,金胶州商贸中心开发面积达4.5万平方米;三杰人家一期开发6万平方米。同时,拿出了与开发商合作建设新区的实施意见。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改善镇容镇貌。07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对胶王路、胶高路、沂胶路以及香港西路西段进行了重新翻修,使全镇道路现状焕然一新。抓住道路大修的新机遇,我们投资300多万元对胶王路陈家屯村至西祝村2.9公里路段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规划建设景点2个,现正在建1个,对排水供水管道进行安装,两侧道路全部铺设彩砖地板20000平方米;在供电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新上路灯100多根;电路、电线由电信、网通、移动三家联合综合整治,现已初显效果。
二是加快教育、卫生和民政等社会事业的设施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我们从关注民生入手,投资500多万元,新建了一座4500平方米的新小学,暑假后祝村小学将投入使用;投资近400万元,建设了新卫生院,投资200万元,新建了敬老院和老年活动中心,从而增强了小城镇功能。
(三)加快新项目集聚区的规划建设
小城镇建设的核心在于加快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的程度决定城镇化建设的水平,必须把发展经济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首位。而工业化又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今年我们镇党委、政府把胶王路和胶高路之间、西外环两侧1500亩地规划为新项目集聚区。目前2条长600米,宽24米的道路正在硬化当中,水、电、管网正在铺设之中,为招商引资打造了新的平台。同时,按照市里将西部列为商贸区的契机,积极对接中云办事区商贸区,规划了新的商贸区。
(四)加强小城镇管理
一是07年开始我们引进了德信物业公司,对镇区主要道路和工业园区卫生进行清理,受到了很好的效果,现在正在积极探讨将镇驻地部分村庄卫生清理移交物业公司。
二是加强城管执法队伍建设,将城管执法人员由原来的4人增至8人,并更新了车辆,执法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从全市来看城市化开展情况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镇规模不够大,缺乏支撑产业。我市现有建制镇18个,从建成面积看,块状不一,大小各异;二是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滞后于城镇发展需求。由于大部分镇是吃饭财政,因此财政性投入不足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最大“瓶颈”,使基础设施建设、垃圾清运、人员工资等难度加大;三是规划滞后,建设管理经验不足。在我市城镇建设规划中,城镇综合开发率低,出现规划趋同性。
(二)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是深化认识,努力推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城镇化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今年要借新农村建设之势,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同时营造开展城镇化建设的声势活动,以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突破口,加快全市商业、餐饮、旅游、金融、服务等行业发展。
二是搞好规划,正确定位城镇化的发展方向。规划是城镇化的指导蓝图,规划决定城镇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质量。抓好城镇区域规划,要明确各城镇的功能定位,处理好与周边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突出各自的特色。我们要把各个乡镇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成为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三是严格管理,建设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依法严格管理城镇,首先要注意的问题就是环保。城镇的任何建设,都会对城镇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建设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而且使生态环境随着城镇建设越来越好。其次要切实保护耕地。由于我市人均耕地较少,所以,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土地的有效开发利用。要通过挖掘土地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利用荒地和废弃地,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
2008年6月4日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区位于******市区西部,是以工业为主导、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万亩。辖3个农业办事处,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万人。近年来,******区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起步早、投资大、进展快的良好态势。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08亿元,开工建设5个新型社区,建成94栋多层、5栋高层,在建124栋多层,安置群众16000余人。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谋划定准位。******区人均耕地少、城乡界限不分,多数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群众迫切希望过上现代城市生活。近年来,西部产业集聚区快速推进,南水北调和人民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给******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区明确了用城市化理念、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新型社区建设上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心城区拓展、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北部后花园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相结合;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推进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形成以城市化为方向,以新型社区为引领,加快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适龄农民变工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区按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对全区35个行政村统筹考虑,按现代城市化的标准统一规划了12个新型社区,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目前,全区新型社区建设呈现了建成2个(和顺社区、南敬新村)、在建3个(和美社区、朱村美苑、店后新村)、筹备4个(和祥社区、东王封新村、李封三村、星月花园)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2500余亩,对全区城市化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强化措施抓推进。为加快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区从制定落实政策,科学分类推进,做强产业支撑等方面强化措施,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政策引领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为了尽快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区成立了高规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政委和指挥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大投入、保障用地、房屋产权等八个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制定了《******西部产业集聚区征迁安置工作整体方案》、《集聚区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工作程序》、《关于对农村老龄人群实行养老补助的意见》等保障措施,实行住房、就业和生活保障“三位一体”的安置政策,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强化分类推进。对北部山区村,围绕北部后花园建设,在实施“一村一品”、开发山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搬迁并村工程,将小而分散的自然村迁建到交通相对发达、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对南部平原村,按照集中布局居住、实现就地城市化的要求,把9个村规划整合成造店星月花园、朱村美苑、店后新村和南敬新村4个新型社区。其中,朱村美苑社区规划整合3个村庄,一期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21栋住宅楼,可解决844户群众住房问题。对4个城中村,围绕规划建设的特色商务区,积极推进城市化改造。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衡宇小区、东福园小区两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对集聚区范围内的村,集中规划建设城市化社区,实施整村搬迁。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开工建设了和美小区(二期),和祥社区近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使集聚区内9个村的农民直接融入城市社区,享受城市生活。三是强化产业支撑。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建设新型社区不仅仅是盖新房,更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1、做强工业。依托西部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目前,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上市公司4家,股权上市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
2、做优农业。坚持培优扶强,特色发展。培育了淼雨等农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了6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做实服务业。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区位优势,以休闲旅游、物流产业为重点,引进晚晴度假村、武钢物流、万兴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培育三产的主导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提速提效。
(三)创新机制破瓶颈。******区针对城区可利用土地少、资金投入大等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积极研究利用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加快新型社区建设。一是建立集约化土地优先供应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灵活运用土地增减挂钩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政策,节约的土地优先调剂为建设用地,优先满足试点社区建设使用。******区明确了“向沿山要工业用地,向浅山要城市建设用地,改造旧城区向空中要地”的方向,充分利用村庄原有建设用地、空闲地和废弃地,采取原址翻建、合村并点、建新拆旧等方式进行土地资源整合,挖掘土地潜力,有效缓解了在农村和城中村建设新型社区的土地制约。近年来,除腾出5000余亩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外,还腾出1000余亩土地,保证了新型社区建设用地。二是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针对建设新型社区资金需求量大,而财政扶持资金有限的情况,******区积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为社区建设引活力、添动力。重点探索三种投入建设模式:
1、政府主导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主导作用,强力推进新型社区建设。投资2.1亿元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投资5亿元开工建设和美社区(二期)。整合涉农引导资金,改变以往“洒胡椒面儿”式的资金投放模式,整合1200万元涉农资金投入新型社区配套设施建设。依托中财投资公司开展信贷融资合作,引入交行资金8000万元。
2、市场运作型。运用市场机制,综合利用土地、信贷、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开发商参与新型社区建设。和祥社区正在和中国建筑等开发商洽谈合作事宜,预计可引进资金6亿元。
3、自筹自建型。政府统一规划,群众自筹自建。朱村美苑社区,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北朱村群众自发集资1.2亿元,建成了朱村美苑北朱村项目一期;南朱村筹集资金3800万元,开工建设了朱村美苑南朱村项目一期。三是建立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区在新型社区建设前、过程中和建成后都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在积极参与中实现利益的充分保障。在社区建设前,对于新型社区的选址、功能布局、户型楼层等都充分征集群众意见,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在建设过程中,成立由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组成的监督组织,从项目变更、工程质量到征迁补偿,全程监督,努力把新型社区建成阳光工程、民心工程和群众满意工程。在社区建成占补平衡后,土地整理开发的增值收益全部留给农民,让群众真正拥有自己的财产并实现增值。和美、和顺社区按照每人38平方米(28平方米的安置价房和10平方米的成本价房,其中安置价为500元/平方米)的标准进行安置。朱村美苑按房屋的成本价出售给村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
(四)城乡统筹共发展。******区改变传统的建一个社区配一套基础设施的老办法,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通过科学规划,统筹使用,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向新型社区靠近,实现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光华路、许官线、林场路和中冰线等城乡道路建设进展顺利。总投资6700万元开工建设了的******区污水管网工程,投资7200万元的污水处理厂即将投入使用,城乡交通、供水、供电、排水等设施体系不断完善。二是统筹城乡教育。积极开展城乡学校结盟共建,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三是统筹城乡就业。在所有农业办事处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所,在各村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形成就业服务网络全覆盖。积极与集聚区新入驻企业沟通,建立用工发布制度,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2012年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850人,全区从事二、三产业的涉农居民已占到农户总数的70%以上。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做到了无缝隙、全覆盖。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和失地农民养老补助制度,做到应保尽保。2012年共发放失地农民养老补助190余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配套政策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重要的前期工作是规划、土地手续。作为城区,缺乏规划和土地的自主性。自2011年12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有关部门的规划、土地、融资等配套措施未出台。作为一项创新性工作,优惠政策落实难,前期审批手续环节多、周期长,加大了工作难度。
二是水、电、气等配套费按城市社区收取,标准高,增大了入住群众负担。
三、工作体会
认真研究思考近几年的新型社区建设,我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会,也是下步努力的方向。就是“三个突出,三个重在”:
一、突出配套设施,重在加大投入。什么叫实现城市化?单从感觉上,就是居住条件好了、环境好了、交通方便了、小孩上学近了……这些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却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最上心的事情。所以,我们必须首先把这些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做好。分两步走:一是选好址,定好位,做好规划,引导汇聚方方面面力量,加快谋划,加大投入,把水电气暖、卫生交通等配套的基础设施规划好建设好,让老百姓愿意住、住得下。二是在上述基础上,实现就业、社会保障、医疗、社区管理等全面的城市化。
二、突出内生动力,重在顺势而为。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事情再也不能干了。在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中,如果还是按原来的办法,可以带来政绩、可以带来税收、可以方便考核。这些都是从政府主导层面考虑的。应该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政策,这就是所说的“人的城市化”。在新型社区建设模式上,应从政府主导逐步过渡为市场主导。城市化毕竟是人心所向,要有典型、有样本,抓住重要工程建设的机会,抓住产业集聚区发展机会,抓住农村群众迫切改善居住条件的机会,以村为主体,引导农村分期分批实现城市化。
三、突出政策支撑,重在协调服务。做为城区,规划、土地等都必须符合市里统一安排。市里要制定新型社区建设的激励配套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对新型社区建设实行“一条龙”服务。加强社区建设过程中的监管服务,谋划农村变社区以后的组织建设,由钢筋水泥千篇一律的城市化变成有血有肉欣欣向荣的城市化。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新型城镇化调研汇报材料
******区位于******市区西部,是以工业为主导、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区。总面积162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7万亩。辖3个农业办事处,3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万人。近年来,******区坚持把新型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建设西部工业城、打造北部后花园、构建和谐新******的目标,科学规划、分类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呈现出起步早、投资大、进展快的良好态势。目前,累计投入资金6.08亿元,开工建设5个新型社区,建成94栋多层、5栋高层,在建124栋多层,安置群众16000余人。
一、主要做法
(一)科学谋划定准位。******区人均耕地少、城乡界限不分,多数农民家庭主要收入来自非农产业,农村群众迫切希望过上现代城市生活。近年来,西部产业集聚区快速推进,南水北调和人民路等重大工程相继开工,城市框架不断拉大,给******区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城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优势,******区明确了用城市化理念、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思路。在新型社区建设上努力做到“三个结合”:与中心城区拓展、产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北部后花园相结合;与城中村改造、棚户区改造、沉陷区治理相结合;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努力推进资源共享,统筹发展,形成以城市化为方向,以新型社区为引领,加快村庄变社区、农民变市民、适龄农民变工人,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新局面。目前,******区按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对全区35个行政村统筹考虑,按现代城市化的标准统一规划了12个新型社区,分期分批,逐步推进。目前,全区新型社区建设呈现了建成2个(和顺社区、南敬新村)、在建3个(和美社区、朱村美苑、店后新村)、筹备4个(和祥社区、东王封新村、李封三村、星月花园)的良好发展态势。2020年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土地12500余亩,对全区城市化贡献率达到45%以上。
(二)强化措施抓推进。为加快新型社区试点建设,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区从制定落实政策,科学分类推进,做强产业支撑等方面强化措施,努力做到“三个强化”。一是强化政策引领。政策引领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关键。为了尽快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区成立了高规格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指挥部,区委书记、区长分别担任政委和指挥长。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加大投入、保障用地、房屋产权等八个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制定了《******西部产业集聚区征迁安置工作整体方案》、《集聚区失地农民就业再就业工作程序》、《关于对农村老龄人群实行养老补助的意见》等保障措施,实行住房、就业和生活保障“三位一体”的安置政策,为新型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强化分类推进。对北部山区村,围绕北部后花园建设,在实施“一村一品”、开发山区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搬迁并村工程,将小而分散的自然村迁建到交通相对发达、设施较为完备的区域,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对南部平原村,按照集中布局居住、实现就地城市化的要求,把9个村规划整合成造店星月花园、朱村美苑、店后新村和南敬新村4个新型社区。其中,朱村美苑社区规划整合3个村庄,一期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21栋住宅楼,可解决844户群众住房问题。对4个城中村,围绕规划建设的特色商务区,积极推进城市化改造。投资7000万元完成了衡宇小区、东福园小区两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对集聚区范围内的村,集中规划建设城市化社区,实施整村搬迁。建成了和顺社区、和美社区(一期),开工建设了和美小区(二期),和祥社区近期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使集聚区内9个村的农民直接融入城市社区,享受城市生活。三是强化产业支撑。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建设新型社区不仅仅是盖新房,更要统筹考虑产业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致富创造条件。
1、做强工业。依托西部产业集聚区,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目前,集聚区已入驻企业11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上市公司4家,股权上市企业3家,年产值超亿元企业10家,超10亿元企业3家。
2、做优农业。坚持培优扶强,特色发展。培育了淼雨等农产品深加工骨干企业,发展了63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3、做实服务业。立足资源条件、市场潜力和区位优势,以休闲旅游、物流产业为重点,引进晚晴度假村、武钢物流、万兴物流园等一批服务业项目,培育三产的主导产业,促进第三产业提速提效。
(三)创新机制破瓶颈。******区针对城区可利用土地少、资金投入大等现实问题,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机制,调动方方面面积极研究利用政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着力破解土地、资金等制约瓶颈,加快新型社区建设。一是建立集约化土地优先供应机制。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灵活运用土地增减
第五篇:梧州市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城镇化发展调研报告
——以梧州市为例
梧州,是近、现代“两广商埠”、“水上门户”。梧州,位于广西东部,与粤、港、澳一水相连,是泛珠三角与泛北部湾经济圈交汇点、国家区域交通枢纽城市、西江经济带龙头城市、粤桂特别合作试验区。其城镇化发展及其健康与否,在全国有较强的典型意义。因此,出于对故乡的喜爱,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本报告。现报告如下:
一、梧州市城镇化发展的现状以及所取得的成就
近年来,梧州市坚持实施东向战略,接轨珠三角、融入北部湾,着力打造西江上游经济带的龙头,以“三年一工程”活动为抓手,不断夯实产业、交通和城市基础,按照“一江两岸三组团”的发展格局,加快发展沿江城镇群,依托红岭新区、苍海新区、南岸片区的开发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构架,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和县城、小城镇建设,有效推进了城镇化发展。
1、加强规划管理机构建设
城乡规划管理任务繁重,政策性、专业性强,需要专门的队伍和人员从事这项工作。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梧州市各乡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并充实专门人员从事城乡规划管理工作,使规划管理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
2、健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梧州市高度重视城乡规划的龙头作用,把城乡规划作为引导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引擎,大力促进规划管理向乡村延伸,高投入、高起点、全方位推进乡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立开放的工作机制,广泛吸引市内外规划 设计单位共同参与,不断提高规划编制工作水平。按照构建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的要求,梧州市自去年起已委托相关设计单位编制控规和各专项规划,力争今年年底达到城区控规全覆盖,道路、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市政工程管线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
3、进一步体现规划宗旨
城乡规划的实施直接关系到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为此,各乡镇在规划编制、实施的过程中,围绕提高规划公共服务水平,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努力以规划的实施,改善人居条件,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在各项城市住宅小区、农村建房中严格执行规划设计规范,对建设项目的容积率、建设密度、采光、通风、道路等内容进行严格把关。注重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推行规划审批公示、公告制度,增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提高城乡居民对规划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梧州市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做得不够到位,还存在的较多卫生死角。
尽管相关部门意识到了,整治环境卫生在城镇化发展中的重要性,但在真正采取措施对其进行整治的过程中,明显力度不够,工作做得不够到位,没取到预期的效果,仍存在不少的卫生死角。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个:
(1)市财政对环境卫生整治投入的资金不足,不足以支持这一活动的顺利进行;
(2)相关部门对环境卫生的现状缺乏科学的认识,对环境卫生的污染程度认识不够准确;
(3)在实施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没能取得大家的大力支持。
2、城市职能不够完善,许多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还不够完善,发展品位不够高。
目前城市职能不够完善,许多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还不够完善,与旅游、休闲度假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也比较滞后。究其原因,主要如下:
(1)目前,市政府还没能够充分完善职能,是因为他们没能从城市的更长远发展出发,还没能看到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各种需要;
(2)相关政府把注意力放在了招商引资,发展本事经济上,从而未能很好的建设本市的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
(3)由于一直以来梧州市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自身经济发展的中心,所以第三产业相对比较落后,特别是与旅游、休闲度假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比较滞后。
三、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美化城市的环境卫生。
环境卫生的美化是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市政府应该重视环境卫生的整治工作,加大财政投入,成立专门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小组。做好小组内部的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齐心协力把工作做好。除此之外,还应该积极争取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2、完善城市职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
完善的城市职能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保证,因此市政府应该看清城市发展的需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完善自身的职能,更好地促进城镇化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的建设。
基础设施和附属硬件是城镇化的硬件保障,尽管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处理、要建设,但该工作也不容忽视,在促进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应重视该细节问题。
4、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应全面开展。
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各项工作应全面开展,重视总体,而不能只抓局部。
5、加快城市特色塑造,提高城市品位。
注重兼顾城市建设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发展趋势,正确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打造既彰显现代特色又不失厚重底蕴的文化城市。强化规划控制引导。完善总体规划、重点发展建设区域规划、重要支撑专项规划和风貌整治,根据新型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工作安排,加快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规划、商业网点规划、亮化规划、市容卫生规划的编制。打造城市特色景观,改变粗放发展方式,增强规划管理深度,加大城市设计力度。
6、加强区域功能划分,并最大限度发挥整体作用。
一个城市的城镇化发展是在区域功能划分明确,各区域整体协作,形成一个完善的综合体的基础之上的。根据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划分,并让各区域发挥自身的优势,有所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