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职招生热背后的思考(精)
中职招生热背后的思考
从1999年开始,我市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其中最严重的一年有几所职业学校濒临倒闭的危险。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的中职招生工作难度逐年加大,加之中专、技校等招生大战愈演愈烈,招生难、难招生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然而我市自2001年起又呈回升趋势,各职业学校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热度持续提高,职业教育又进入一个辉煌时期。笔者认为职教当前的兴盛,有社会大背景的原因,职业教育如想长期保持良好发展态势,职教工作者应对当前的情况作一个冷静的思考和分析,进一步扭转职业教育的观念,苦练内功并着力解决存在的问题,否则职业教育的辉煌将是短暂的。
一、职业教育再度辉煌的原因
1、生源高峰的来临 这是职校招生形势火爆的最直接的原因。从2001年开始就全省而言,初中毕业生人数直线上升,有关统计数据表明,这种上升的势头将保持到2006年,所以最近几年职中生源将继续攀升。
2、社会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扩增 中国的入世,经济的发展,“中国制造”的堀起,社会需要大批有文化且掌握一技之长的技术工人,这为职高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的渠道,有一技之长的职高毕业生供不应求已成普遍现象,高级技工严重缺泛成为当前许多制造企业发展的难题,技能较强的职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青睐。此外劳务输出市场的放开,为职高生境外就业提供了机会,职高生也能圆出国梦。
3、高校绿色通道的扩容 对口单招规模的扩大,为职高生接受高层次教育开辟了绿色通道。近几年来,普通高校尤其大专院校对职中招生逐年递增,使职中生升入高校的人数迅速扩增,吸引了一大批从普中升学把握不大的学生,尤其是单招的专业相对来说是社会就业的热门专业,这更加剧了部分学生家长对职校的青睐。
二、辉煌背后的隐忧
1、从社会文化背景看,受两千多年封建教育思想的束缚,社会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封建理念仍根深蒂固。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甚至一部分领导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一等的二类教育,置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教育价值观的重大失误,从而导致政府对职教重视不够,经济上除了教师工资以外再没有任何投入。此外家长对职业教育认识有误差,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家长将小孩送到职业学校,并未指望小孩能学到什么,而是“长长大”,等到了就业年龄再说。在这样的认识下,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漠不关心,懒于过问,往往使职校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
2、从师资上看,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由于职业教育不受人重视,没有教师愿意从事职业教育,这几年职业教育进的教师少,出的教师多,从而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3、从生源素质看,学生入学的门槛普遍较低,学生的文化基础和行为素质较差,给后续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如原来文化素质教育目标无法实现,教材偏难,过分重理论性和系统性。再比如,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玩心重,惰性大,教育管理难。这些使职业教育很难达到应有的目标,学生也未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4、从学生的技能培训看,职校生的技能训练得不到有效的落实。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既有高中文化素质又有较强职业能力的技术工人,而这个目标在多数职校难以落实。①学校缺少与专业相配套的技能培训基地;②缺少相应的训练经费;③没有与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指导教师队伍。许多职校学生的技能训练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难以落实到行动上。一方面舆论界在宣传,强调技术工人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高级技工人才培养机制仍然未能真正形成,高级技工很难从职校培养出 2 来。
5、从就业形势和质量看,学生就业火爆仅是一种表面现象。职教体系未能跟上变化,上级主管部门统得又太死,对文化课重视有余,对专业课关注不足,很少给职校以办学自主权,职业学校的市场适应能力也就被根本性削弱。表现在学生就业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稳定性差,回头率(或者说流动率)高,有的仅仅是作为企业廉价的劳动力。企业许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职高生又难以适应。原因是职校技能训练抓得不实,学生的职业能力未能真正形成,就业竟争力很弱。
以上种种,都说明了职业教育不容乐观,长此以往职业学校不仅很难承担社会赋予学校的重任,同时也削弱了职业学校发展的后劲,很难说,当前辉煌同时,就不在孕育新的衰败期的到来。
三、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1、更新观念
长期以来,在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上,思想观念上始终存在着误区,认为职校生低人一等,只能做些简单的、重复性的工作,或者认为应让双差生、高考落榜生接受职业教育等等。在招生时所有普中招满后才能让职校招生,数量和质量均不足,这都是对职业教育的错误认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各自的培养目标不同,侧重点不同。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以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目的,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所急需的技术、管理、服务人才。所以职业教育也必须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支撑。
2、要增加职业学校技能指导教师的编制
目前,我市职教主管部门对职业学校技能指导教师采取“双师型”模式,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胜任理论教学的同时要获得中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能胜任技能课的教学,这种模式对促进技能指导教师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教师虽然 3 获得了“双师型”教师的称号,但不能很好地安心于技能教学的岗位;也有一些“双师型”教师由于长期不练,技能退化较快,远不能胜任当前的技能教育指导。同时既从事理论教学又从事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很难适应技能集中训练的模式,在从事理论教学时教师很难抽出一个集中的时间进行技能指导,往往采取的是轮流式、流水式的指导方法,质量很难得到保证。故增加专门的技能指导教师编制,允许学校从工厂聘请能工巧匠来校作专职的实习指导教师,无疑会对职校的技能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此外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对职业教育的师资配备进行调控。一是在师资调配上予以适当倾斜,以弥补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水平的不高;二是出台相应的政策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到职校任教,并注重名师的培养,通过名师带动创建名校,培养名生。
3、积极探索产学合作的办学路子
产学合作、社会参与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基本渠道。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很多,如:可以降低技能教育的成本,促进产教结合的实施,拓宽学生技能训练的层面,同时又能使学生在真实环境中接受企业生产与管理的熏陶,增强教育的效果。但目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普遍的现象是企业要享受职业教育的成果,不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原因是怕影响企业的效益。如果政府能建立一种企业参与职教的奖励制度,对参与和支持职教效果好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如免税、减税、抵税等),政府既然允许福利企业的存在,为什么就不能再设一个“职业教育福利企业”呢?产学双方要努力加强对话:学校应主动采取行动,积极满足产业界的需要;企业应当完善与产学合作有关的各项制度,建立完备的交流基础。只有引进产学结合的办学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才能真正做到成果共享,尽快地增加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技能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4、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为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应成立一个机构来规范职业教育的管理,建立一个统一的全国性的资格证书体系,来保证各职业资格相互间的认可。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完善学术资格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转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增强两者之间互补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5、坚持“先培训(教育),后上岗,严格持证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
我国用人制度中“重学历,、轻能力、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倾向,制成社会不重视职业教育,劳动者不重视提高自己的技能。要扭转这种倾向,除了进行思想教育、加强宣传外,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要求持证上岗。有了这种制度,职业教育在培训和教育中才有明确的标准,职校学生才有提高自己技能的积极性。
[单位:泰兴市黄桥职业高级中学
作者:何学文
职务:教师
职称:中学二级
年龄:30岁
通讯地址:泰兴市黄桥镇技校路88号(黄桥职中)邮编:225413
电话:***]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公平与职业教育》
李 樱 [2]《农村职中招生难的原因及对策》
唐 碧
[3]《中等职教的归宿》
裴朝阳 [4]《对当前职业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
朱力达 [5]《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结合》潘杰先
第二篇:“减负”背后的思考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减负”背后的思考
·湖北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陈昌学
目前,“减负”又成为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广泛关注的一大热点问题。不仅教育管理部门三令五申的要求,而且新闻媒体也在大张旗鼓地宣传。应该说,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的确是太重了。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减负”,其初衷无疑是好的。
然而,“减负”的热潮风风火火一段时间之后,社会上为什么对“减负”的反应却又如此冷漠呢?我们发现:在对待“减负”的态度上,一些老师(包括学生家长)并没有像新闻媒体和有关部门所预期的那样发出一片叫好之声,相反却多了一些困惑和迷惘。这不得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做出冷静的思考。
减负是一个全国性的难题。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到底应该怎么减?哪些课业负担是合理、必要、有效的?校内减负校外补的症结该如何解?学校减负为何家长却更累了?究竟怎样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和优质作业„„这一个个问题不断地考问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首先,死板的考试评价方式是“减负”的拦路虎。在“减负”面前,老师、学生、家长三方心态各异。“减负”后,学生的课业负担轻了,个个拍手称快;而家长担心学校“减负”成了“放羊”,自然忧心忡忡;而老师则处于中间,左右为难,忐忑不安,处境最为尴尬。为什么呢?因为“减负”一方面使老师在教学工作上减轻了部分工作量(如过多的课程、过多的作业批改、过多的补习和考试);另一方面,现有的考试评价方法又给教师以一定的压力,使他们无法轻松,在“减负”面前无所适从。
多年来,尽管素质教育日渐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的做法依然存在。“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用考试成绩来衡量教师的工作业绩,并把它作为奖惩的唯一依据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学校的领导把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排位作为教师教学成绩的依据,确定教师的奖励级别和工资水平。这一做法实质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减负”精神的贯彻,存在着诸多弊端。由此可见,把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领导评价学校、学校评价老师、老师评价学生的评价方法是阻碍“减负”的拦路虎。如果不从根本上变革现有的单一的考试评价机制,“减负”最终会成为一句空话。其次,僵化的招考制度、学生素质评价以及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机制是“减负”的绊脚石。关注各地新政,聚焦减负难点,推广先进经验,为减负把脉寻路。我们发现,在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视下,各地大胆探索,“提高学习效率、让学生乐学会学、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成为减负的共同着力点”;“减负”取得了不小成效,但依然面临不少困难,还有不少瓶颈需要突破。一线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学生减负能否做到所有学校都能“一盘棋”?会不会谁减谁吃亏?减负能不能“一刀切”?课内减负课外补怎么办?看来,“减负”绕不开中国现有的传统的人才观、评价观。在多元化的社会里,只有研究适合学生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招考制度和评价机制,才能让“减负”落到实处。
第三,有人认为,“低效课堂”是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那么,减负新政能否导向“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打造“高效课堂”?在实践层面,全国各地针对如何“减负增效”进行了许多有效的探索。如北京一些学校实施作业“配餐制”,实行分层作业、精减习题,优化作业;新疆试行布置分层次的弹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是育人的载体,也是实现减负的途径,推行“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是“减负增效”的一个方式。各地教育情况不同,怎样有效“减负”又能提高教育质量?看来还需要继续摸索,“减负增效”任重而道远,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教师文稿
第三篇:透过感恩背后的思考
透过感恩背后的思考
今天,是个阳光灿烂的好日子,先是大领导来校谈了学校下一步的发展规划,并当即表态会尽最大力度支持,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接着是领导原单位十八人一行来欢送领导,这么庞大的欢送阵容,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短暂的座谈中,每一个人都感情真挚,似乎千言万语也难以表达他们对领导的感恩、难忘与不舍。看得出他们对领导的爱戴和敬佩是发自内心的,有的说领导是一位平易近人的好领导,轻轻松松当领导,扎扎实实出成绩;还有的说领导是一位良师益友,每一次和他的交流都是一次启迪和提升;有的说领导的成绩是响当当的,但所有的成绩靠的不是批评和指责,而是一次次的感激和鼓励;有的说跟着这样的领导干事,干什么都愿意,干什么都有劲头;还有的说领导近乎于完人,他关心同志无微不至,他待人真诚可亲可敬,他工作扎实亮点频频,他举重若轻游刃有余。我想,对一个人最完美的评价也不过如此,要夸奖一个人所能用到的词汇在今天的座谈会上几乎都听到了。以前也和领导共过事,但由于当时的工作性质有别,并没有深交,如今听大家这样一说,我觉得自己能与这样一位哲人共事倍感荣幸。会后,我静静地思考,领导用了短短的四年时间,把一个乡镇学校打造得如此响亮,靠的不就是在座的一班人吗?管理一个学
校,除了用智慧,更重要的是要会管人,会用人,而管人不就是管心吗?一个人的行为是可以限制的,但人心却是最难驾驭的,也就是说心是要靠以心换心,而不是以权“管”心,因为心是管不住的,但换来的心一定是真诚的,善良的,全力以赴的,无怨无悔的。
其实,人与人的交往又何尝不是如此,只顾眼前利益的人就注定了路的长度和宽度,算计和计较也许可以换来一时的利益,但失去的是永远的信任和支持,对朋友多一些真诚、坦荡、尊重、关心、体谅和帮助,路一定会越走越宽,人生一定会愈来愈丰盈。我希望向领导学习,不断增加自己人生的厚度和宽度!
第四篇:六合彩背后的思考--关于六合彩的调查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
调查报告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
2014年2月7日
调查人:潘瑜
调查时间:2014年2月5日
调查地点:农村
调查对象:农村40-65岁居民
调查方法:走访
六合彩背后的思考—关于六合彩的调查
前言
随着广东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日益提高,老百姓们为了给干枯烦躁的工作日增添一丝生机,很多人开始了玩起了六合彩的赌博活动。就此问题,我对自己所生活的农村小镇的40至65岁的人群做了关于六合彩的调查,现在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关于六合彩的来源
六合彩是由香港赛马会主办,香港政府和香港赛马会从来没有于香港以外地区开设投注业务,也没有委托任何人或组织进行相关业务。因此,中国大陆所有以“香港六合彩”、“香港赛马会”、“香港马会”或类似名目进行的六合彩活动,均为假冒。另香港赛马会的官方网站在中国大陆是不能登入的,故此如果在中国大陆可以直接登入的六合彩网站,均属假冒网站。
地下六合彩,俗称私彩,是假冒香港的六合彩号码作招徕的赌博活动,即是私人作庄的私彩,在中国广东和福建尤为严重。私彩的投注金从几十至几千元不等,赔率更视庄家的财势而定,许多士多都作为投注站,也有很多纯粹是诈骗金钱。因此地下六合彩不单是赌博问题,也涉及许多黑社会利益。(以上资料均来源于网络)
因此,不光是在我所居住的农村,在整个中国大陆,人们所进行的六合彩活动都是属于地下六合彩,一种非法的赌博活动。
二、地下六合彩的影响范围以及影响程度
纵使地下六合彩是非法的赌博活动,但是,关于六合彩的话题却是很多
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就我而言,在我身边的人,大多数的长辈们都会谈论六合彩的话题,例如学校饭堂的阿姨,就曾因为我是大学生,在饭堂吃东西的时候拿六合彩诗词让我猜一种生肖。类似情况,时常都有发生,不管是在从化,深圳,还是在梅州,六合彩的话题总是围绕在我的身边团团转。究竟六合彩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令如此多的人这么的着迷?
三、人们热衷于六合彩的主要原因
在走访的过程中以及根据平时身边的亲朋好友的情况,我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走访的对象人群当中,我尤其选择老人为主,而这些人中,购买六合彩的尤为50至60岁的老人居多,40至50岁的人群中等,而30至40岁的人群偏少,至于20至30岁的人群中则几乎没有。更有意思的是,购买六合彩的人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虽然没有男性多,但是却也不在少数。老人的生活无聊枯燥,更别提什么娱乐活动了,而六合彩,就刚好化解了他们的寂寞,基本上成为了我家乡老人们之间主流的一种娱乐活动。而中年人之间的话,则属于多样化的投资活动,他们并非单一的进行着六合彩的赌博活动,还会在村里的麻将馆里进行着赌博,也有一些则选择买股票作为一种投资方式。而在城市里我所了解到的打工人群中,除了让烦躁的生活增添一丝乐趣外,还能享受一下发横财的滋味。因此而选择这种供大家讨论猜想且中奖几率高的六合彩活动。而在年轻的人群中,六合彩的活动几乎是凤毛麟角,难以寻见。但是,年轻的群体中,买体育彩票的人却不在少数。
期间,我走访到了一个67岁的老人家里,他告诉了我他为何要买六合彩的原因。他说,人活着,都是有欲望的,他们不是什么高官富豪,但是,想要一夜发大财的心却始终都存在着。六合彩的赢钱几率比其他的彩票都要大很多,很符合一般小老百姓那种小投资大收获的心态。因此,在农村里,六合彩的彩民比其他的彩票彩民还要多出好几倍。
除此之外,我还了解到,地下六合彩属非法的赌博活动,因此,赢到钱的一方是不需要面向国家交税的。而体育彩票和福利彩票则不同,福利彩票要买中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号码才能得奖,中奖率低,而且,中奖的人还需向国家交付一定的奖金作为奖税。相比之下,中一个号码就能拿钱,而
且不用交税的六合彩更能得到农村百姓的青睐。
四、六合彩的传播方式
在农村,六合彩的中奖号码以多种形式在传播着。据我所了解到的形式有诗词,图画,特定台所播放的动画片,码报等。甚至是深圳公共台每晚六点半播出的“外来媳妇本地郎”里也暗藏着六合彩的号码。六合彩的彩民们之间基本上都能各自拿到这些含六合彩信息的“资料”。而有些图画则会刊登在农村居民常订的报纸上,一般在报纸的最后一版的最下方,就能找到这些图画。
而且除此之外,有些彩民的家里还放着好几本的六合彩资料书,上面一般都是印着“曾先生”,“白小姐”等字样。这些书的厚度有一些甚至比我的大学书本还要厚。
其实所谓“曾道人”和“白小姐”,只是香港报章《东方日报》上赌博版上的一个虚构人物名称。他们都会在香港进行搅珠前的日子,在报上刊登一首诗,并声称“内藏下期开彩号码的玄机”。而随着香港的报章流入中国大陆,有中国大陆的不法商人亦借机宣传,声称他们就是“曾道人”和“白小姐”,并有各种六合彩的“贴士”。但其实这些都是骗人的。(此段资料来源于网络)
六合彩的开码日一般都是在星期二,星期四以及星期六,有时会因为特殊情况而变更日期,一般日期的变更的则是由庄家的短信通知。一般到开码日这天,邻里街坊便会聚在一起讨论开什么号码。开码的时间一般都是在九点。住在家里的时候,到开码结束为止,家里的电话都是不断的响。
五、大陆六合彩的特殊形式
大陆的六合彩属于非法的地下六合彩,香港的六合彩是由赛马会所经营的,也是由赛马会所投注的。而大陆的六合彩却意外的与生肖所结合在了一起。老人们之间所讨论的一般是买多少岁的生肖,一般生肖的岁数都会在1至49中选取,并以此为一循环。一般在农村里,六合彩活动则被俗称为“买码”,而这些号码又分为了“特码”和“平码”,除此之外,还分为了“蓝波”、“绿波”以及“红波”。而且,一般买码的赔率都是1比40。在走访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学到了农村里很传统的生肖文化,例如所谓的十二生肖相冲之说,以六岁为间隔,生肖之间相差六岁即为相冲。而且,有一些彩民为了更进一步来了解所得码报上关于生肖的信息,就会认真的翻阅黄历。黄历上不仅有日期天数,还有一些农村传统文化,类似于生辰八字、生肖相冲的缘由以及财神之类的传说等,在黄历上都可以查到。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本黄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历也可以作为六合彩的参考书。同时,这不仅是六合彩与农村人民生活紧密联系的一种表现,也是六合彩在农村相当盛行的原因之一。
六、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
在这次走访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农村里买六合彩的基本上是老人,不过,我所访问的每一位老人都是侃侃而谈,而且身体健康,大脑还运转的很是灵活。六合彩的活动虽然是非法的,但却出乎意料的成为了让老人们的大脑得到灵活运转的方式。
六合彩活动中,人们拿到的码报里暗藏的号码,以及诗词里的暗码,都让老人们为了解决码迷而绞尽脑汁,从某些方面来说,他们有时候懂得比大学生还多。而且,不管在农村还是城镇,购买六合彩的老人中几乎没有人患有老年痴呆的。
六合彩虽然是非法的,但是却意外的促进了老人们的大脑的活动以及思考能力。
七、结论与建议
六合彩在大陆是属于非法的赌博活动,当问到六合彩是否该存在的问题时,百分之六十的老人都说不知道。在他们的眼里,六合彩和麻将一样,只是一种娱乐消遣活动,可以活动一下大脑。即使没有六合彩,他们也会玩其他的东西。而百分之四十的人则认为六合彩应该被取缔,因为有一些彩民太过痴迷于买码,而变得倾家荡产。对于六合彩的利害关系,也需要认真去看待,纯粹是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话,常言道,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不管是六合彩还是麻将,都是一门学问。
就我个人看来,六合彩的存在有利也有弊,当然弊始终大于利,因为六合彩输的倾家荡产的人很多,赌博始终都是高风险的活动,更会麻痹人的心理,会使人越赌越多。因此,我认为,六合彩是不该存在的。
八、附录
由于我的调查是口头形式的,所以没有统计出详细的数据,该报告只是反映了调查中出现的显著问题,故不能作为有力的论据。
第五篇:公务员热背后的思考
公务员热背后的思考
首先,这是“官本位”思想在作怪。从久远的历史来讲,“学而优则仕”是许多读书人的梦想。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无不说明知识分子要想立足于世,进而光宗耀祖,到最后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做官,这些似乎都无法实现。除此以外,好像也没有什么别的途径。就算是现在,也有很多家庭一直认为“朝中有人好办事”,因而,选择报考公务员也就不足为怪了。特别是在现在这个时代,公务员已经成了官员的代名词,是权力的象征。在权与钱的交易那么容易转换和实现的情况下,报考公务员既能证明自己的实力,也能给自己带来可以预见的实惠,何乐而不为呢。当官就等于发财,应该是不少考生的出发点和归宿吧!只要进了公务员队伍,多少有了一些权力,就可以堂而皇之地掠夺社会资源了,这是多么划算的交易。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这是社会的悲哀!当人们都开始看重手中的权力,想得到更多的好处,只为一己私利而不是为社会大众的时候,整个社会的风向就变了,人们所做的社会工作就不再产生社会效益,而只剩下经济效益了。唯权是崇,唯钱是亲,就是社会的倒退。其次,从报考公务员的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看,比以前有上升趋势。有很多人都是硕士生甚至是博士生。这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不去一些基层单位做一些专业对口的、更能锻炼人的、实际一些的工作,而是选择了从政,这不能不说是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公务员职位中到底有多少能使这些人才专业对口我不太清楚,但是,只要看看公务员的实际工作,你就会心凉半截吧!当这些高级人才也过着那种“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生活的时候,你们说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现在很多人才市场要么人山人海,要么冷冷清清。不是专业不对口,就是用人单位的门槛太高。当然,有些毕业生没有很好地调整自己的位置,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可能因为就业太过艰难,所以很多人都挤到了公务员考试的队伍里来了吧!不管怎样,公务员热绝对是一种不正常现象,它既不能解决当前社会就业难的问题,也不能说因为报考的人员学历高就提升了公务员素质,更不能说明这个社会的进步。总之,当你也对公务员抱有某种幻想的时候,先想想自己要的是什么,然后再做决定。
公务员制度中,哪些是保障激励制度?哪些是监督约束制度?
答:保障激励制度有物质激励、精神激励、舆论激励、民主激励、监督激励;
监督约束制度由权利、义务、处分、回避、申诉控告、法律责任管理构成对延迟公务员退休年龄的看法
目前,我国法定的退休年龄是男职工年满60周岁,女干部年满55周岁,女工人年满50周岁。从事井下、高空、高温、繁重体力劳动和其他有害健康工种并在这类岗位工作达到规定年限的职工,男性年满55周岁、女性年满45周岁退休。有专家指出,到2035年,我国将面临两名纳税人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的情况,这种情况被称为“老龄社会峰值点”,欧美国家均提前30到35年制定养老战略。因此,鉴于我国人口寿命延长的实际情况和养老保险基金压力,应当延迟退休年龄。延迟退休是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早在2008年11月,人保部社会保障研究所负责人就称,相关部门正在酝酿条件成熟时延长退休年龄,有可能女职工从2010年开始,男职工从2015年开始,采取“小步渐进”方式,每3年延迟1岁,逐步将退休年龄提高到65岁。在2030年前,职工退休年龄将延迟到65岁。有专家测算,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我国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约200亿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面对这场退休年龄之辩,有专家指出,延迟退休并非是应对老龄化的唯一良药,更不可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推行。解决“退休”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尽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世界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如果不改革退休制度,20年后多国的养老金系统将崩溃。看来,退休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更改退休年龄,不搞“一刀切”,实行退休年龄弹性制,或许值得探讨与尝试。
对公务员高薪养廉的看法
要实现高薪养廉,必须同时具备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高薪是必要条件,没有高薪公务员会觉得忙死忙活的,没有积极性;而完善的监督机制是充分条件,没有监督即便有高薪也可能会贪。也就是说,有了高薪,公务员本质上应该是“不想贪”了,但还有贪的机会;所以还要严惩贪者,让贪者一贪就会毁于一旦,让全体公务员“不能贪、不敢贪”。建议制定《公务员法》,明确“哪些不能做”,说清“哪些是要受惩罚的,一旦违反就一辈子不能进公务员队伍”,讲明“公务员待遇水平”,让“权责利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