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的通知 藏政办发〔2009〕60号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的通知
索引号 信息文号 生成日期
2009.10.26
藏政办发〔2009〕60号
各行署、拉萨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
《西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九年六月三日
西藏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
为了规范我区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审查工作,确保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质量,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和建设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审查办法》等法规和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凡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能够反映重要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者保持历史原貌,具有区域代表性的,可以申请设立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设立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应当遵循有利于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有利于自治区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
二、自治区人民政府负责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审定批准公布工作。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区风景名胜区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包括自治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学者在内的多学科、多专业人员组成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评审委员会,承担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评审、复查工作。
三、设立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由申报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向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评审委员会论证后,提出审查意见,符合条件的,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四、对于跨市(县级)、县的风景名胜区,经所在地人民政府协商一致后,由上级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向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对于跨地、市(地级)的风景名胜区,由涉及到的地(市)级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协商一致后联合报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五、申报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面积原则上应在8平方公里以上。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所在地应设置专门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或临时筹备机构。
六、申报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必须提交下列材料:
(一)县级以上(含县级)人民政府关于申报设立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请示(30份);
(二)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10份);
(三)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申报书(30份);
(四)风景名胜区位置图、地形图、风景资源分布图、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等图件资料(10份);
(五)重要景点、景物的图纸、照片、录像带、VCD和有关材料(10份);
(六)风景名胜区所在地的市(地级)人民政府或地区行署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文物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的审查意见(10份);
(七)与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的内容和结果等有关资料。
七、风景名胜区资源调查评价报告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范围及核心景区的范围;
(二)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区位分析;
(三)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现状分析;
(四)风景名胜资源分析评价;
(五)拟设立风景名胜区利用开发条件分析;
(六)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游览条件分析;
(七)拟设立风景名胜区的性质和保护目标;
(八)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和利用的意见及建议。
八、申报材料于每年的4月1日前报送,逾期则按次年度申报工作处理。
九、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收到设立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申请后,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申报材料合格的,由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派出专家考察小组赴申报风景名胜区实地考察,并向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评审委员会提交考察评估报告。
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评审委员会全体会议,根据各地(市)报送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申报材料、专家考察评估报告和《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评分标准》(附后)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打分表决。经评审委员会全体委员2/3以上(包括2/
3、含委员委托的代表或书面评审意见)表决通过的风景名胜区,具备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的资格。
十一、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评审委员会的结论,将同意申报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的名单和申报材料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十二、风景名胜区批准设立后,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置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负责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和统一管理工作。
十三、凡批准建立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应按照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中的规定,在一年内开始组织,两年内编制完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受自治区人民政府委托,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对总体规划进行审查,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或由其指定的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由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十四、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必须每年就风景名胜区的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及实施、基本建设、旅游发展、组织机构等内容向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书面报告。
十五、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实行定期检查。对未按要求编制总体规划或严重违背总体规划、造成风景资源破坏的风景名胜区提出警告和书面整改意见,并在系统内通报。
十六、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在接到整改意见后,必须在限期内进行整改,并取得明显成效。对于不进行整改或整改无效、己不具备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条件的,由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撤销其命名。
十七、本办法由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评分标准
1. 总则
1.1 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评审指标由资源价值、环境质量和管理状况三个部分组成,其下又分14项具体指标。
1.2 根据各评审指标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于一定的分值,总分100分。
2. 细则
2.1 资源价值(70分)
2.1.1 典型性(15分)
a、自然景观属国内同类型中的最好代表,或人文景观代表了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过程,提供了一种特有的见证或范例(12~15分);
b、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代表了自治区级水平(8~11分);
c、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代表了地区级水平(4~7分);
d、景观特征不明显,缺乏代表性(0~3分)。
2.1.2 稀有性(15分)
a、具有世界上少有或国内唯一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或具有国家珍稀、濒危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种,具有一定规模或数量(12~15分);
b、有国内分布较少的、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迹(8~11分);
c、有在自治区内分布较少的、具有自治区级代表性的自然景观或文化遗迹(4~7分);
d、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较为普通(0~3分)。
2.1.3 丰富性(10分)
a、资源类型丰富,景点数量众多,并且组合关系良好,或具有良好的生物多样性特征(8~10分);
b、景点数量较多,类型较少(5~7分);
c、景点数量及类型较少(3~4分);
d、资源类型单调,景点数量较少(0~2分)。
2.1.4 完整性(10分)
a、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基本处于自然状态或保持历史原貌,人为干扰极少,核心景区内无居民(8~10分);
b、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存基本完整,人为干扰较小,且不构成明显影响(5~7分);
c、风景名胜区内居民较多,人为干扰明显,但可以恢复(3~4分);
d、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受到明显破坏,且不可以恢复(0~2分)。
2.1.5 科学文化价值(5分)
a、在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5分);
b、在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历史文化方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教育意义(3分);
c、在科学研究、科学普及和历史文化方面学术研究和教育意义一般(1分)。
2.1.6 游憩价值(10分)
a、风景名胜区在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方面具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旅游开发条件良好,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8~10分);
b、在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方面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自治区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力(5~7分);
c、在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方面价值一般,仅满足当地游客的旅游需要(3~4分)。
2.1.7 风景名胜区面积(5分)
a、>100平方公里(5分);
b、51—100平方公里(3~4分);
c、21—50平方公里(2分);
d、8—20平方公里(1分)。
2.2 环境质量(15分)
2.2.1 植被覆盖率(6分)
a、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率>70%(6分);
b、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率50%~70%(3~5分);
c、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率30%~50%(1~3分);
d、风景名胜区植被覆盖率<30%(0分)。
2.2.2 环境污染程度(6分)
a、风景名胜区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土壤等均达到国家相关规范规定的一级标准(5~6分);
b、符合国家规范要求(3~4分);
c、主要指标符合国家规范的要求(1~2分);
d、主要指标明显不符合国家规范最低要求(0分)。
2.2.3 环境适宜性(3分)
a、风景名胜区气候条件十分适宜于旅游活动,无自然灾害影响(3分);
b、风景名胜区气候条件比较适宜于旅游活动(2分);
c、一般(1分)。
2.3 管理状况(15分)
2.3.1 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5分)
a、具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相应的管理职权,且专业技术人员占管理人员的比例≥20%(5分);
b、管理机构健全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但管理职权不太明确,不能有效行使统一管理职权(3~4分);
c、已建立管理机构,但管理力度较弱,不能适应风景名胜区日常管理要求(1~2分);
d、尚未建立管理机构(0分)。
2.3.2 边界划定和与相关权益人协商情况(4分)
a、边界清楚,取得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全部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同意,具有书面协商的内容和结果(4分);
b、边界清楚,主要景区取得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同意,绝大多数人支持设立风景名胜区,并具有书面的协商内容和结果(3分);
c、边界清楚,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大部分所有权人、使用权人持支持态度,并有望近期办理书面的协调内容和结果(1~2分);
d、边界不清,风景名胜区内的土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和房屋等财产的大部分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不同意设立风景名胜区(0分)。
2.3.3 基础工作(3分)
a、完成综合科学考察,系统全面掌握资源、环境本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档案资料,并能及时予以监测(3分);
b、基本掌握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本底(2分);
c、初步掌握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本底(1分);
d、基础工作尚未开展(0分)。
2.3.4 管理条件(3分)
a、具备良好的基础设施与适宜的旅游服务设施,包括完备且先进的办公、保护、科研、宣传教育、交通、通信、生活用房设施(3分);
b、基本具备管理所需的各项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2分);
c、初步具备管理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但条件较差(1分);
d、基本不具备管理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0分)。
3. 附则
根据《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审查评分表》总分得分<50分或资源价值得分<40分时,具有否决意义。
第二篇: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
【发布单位】82602
【发布文号】甘政办发[2000]17号 【发布日期】2000-04-05 【生效日期】2000-04-0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的通知
(甘政办发〔2000〕17号2000年4月5日)
各地行政公署,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已经2000年3月31日省政府第7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奖励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增强我省的综合实力,根据《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省委发〔1999〕36号文件精神,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第二条 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加速科教兴省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第三条 第三条 甘肃省人民政府设立下列科学技术奖:
(一)甘肃省科技功臣奖;
(二)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第四条 第四条 为维护科学技术奖励的严肃性,甘肃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授予实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第五条 省政府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管理工作,设立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设立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奖励委员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负责人,组成科技功臣奖评审委员会和科技进步奖专业评审委员会,负责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
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报省政府批准。
第七条 第七条 按照“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有序运作”的原则,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和指导社会上的科学技术奖励活动。社会力量设立的地方性科学技术奖,应当经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批准并办理登记手续,在奖励活动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第二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奖励范围
第八条 第八条 省科技功臣奖授予下列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者:
(一)在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及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做出特殊贡献,取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二)在某一学科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的。
第九条 第九条 省科技进步奖授予在下列方面为我省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
(一)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
(二)运用科学技术知识研制、开发出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及生物新品种,创新点突出,经实施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三)在实施技术开发项目中,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以及应用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创造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
(四)在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中,在技术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大创新,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工程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
(五)在实施社会公益性项目中,长期从事科学技术基础性工作和社会公益性工作,经实践检验,创造显著社会效益的;
(六)在为决策科学化与管理现代化而进行的软科学成果研究中,做出创造性贡献并取得显著效果的;
(七)在同我省的科技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前款第(四)项重大工程类项目的省科学技术奖仅授予组织。
第三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推荐
第十条 第十条 省科学技术奖候选人(项目)由下列部门和个人推荐:
(一)地、市、州人民政府(行政公署);
(二)省政府组成部门和直属机构;
(三)国务院各部委、直属机构所属的在甘有关单位;
(四)经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组织和科学技术专家。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省科学技术奖采取限额推荐的方法。各推荐部门应当对申报人选(项目)经过评审择优推荐。推荐时,应当填写统一格式的推荐书,提供真实、可靠的评价材料。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省科学技术奖的管理机构在受理推荐项目时,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评审费。
第四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省科技功臣不分等级。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人。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省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分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3个等级。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省科技功臣奖评审委员会和省科技进步奖专业评审委员会经过评审,分别向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提出获奖人选(获奖项目及等级)的评审建议。奖励委员会根据评审委员会的建议,确定获奖人选(项目)、奖励种类及等级。
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规则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省科学技术奖实行异议制度。省科学技术奖的初评结果向社会公布,征求社会公众意见。
在公布之日起两个月之内,对有争议的人选(奖项),可向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提出书面意见,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处理。
第五章 省科学技术奖的授予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省科学技术奖候选人选(项目)和奖励种类及等级的结果进行审核。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省科技功臣奖的获得者,授予“甘肃省科技功臣”的荣誉称号。由省长签署、省政府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
对省科技进步奖的获得单位和个人颁发奖状、奖励证书和奖金(对获得省科技进步奖的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只颁发奖状、奖励证书)。甘肃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代省政府对省科技进步奖的奖状和奖励证书加盖印章。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的事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和享受有关待遇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科技功臣奖奖金数额为人民币60万元。其中,20万元奖给科技功臣获得者,20万元奖给完成该项目的其他有功人员,20万元用于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省科技进步奖的奖金数额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会同省财政部门规定。奖励经费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所增加。
省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和奖励经费由省财政专项列支。
第六章 罚则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剽窃、侵夺他人的发现、发明及其他科学技术成果的;或者以其它不正当手段骗取省科学技术奖的,经查明属实,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撤消其奖励、追回奖金和奖状、证书。其主要完成人在两年内不得申报省科学技术奖。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推荐单位和个人提供虚假数据、材料,协助他人骗取奖励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或取消其推荐资格。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参与评审活动的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在评审活动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对该专家取消其评委资格,对有责任的工作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社会力量未经登记擅自设立科学技术奖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对经登记设立的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在奖励活动中收取费用的,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没收所收取的费用并处以所收取费用二倍的罚款。情节严重的,撤消其登记。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除设省级科学技术奖外,省政府所属部门一般不再设立科学技术奖。地、市、州人民政府(行政公署)可以设立一项科学技术奖,具体办法自定,报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省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负责解释。1985年5月4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批转发布的《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试行办法》(甘政发〔1985〕72号文件)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处理办法》的通知(黑政办发〔2008〕4号,2008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处理办法》的通知
黑政办发〔2008〕4号(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大兴安岭地区行政公署,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处理办法》已经省政府第六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一月二十七日
黑龙江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处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处理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范围内依法由省政府批准征地引发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处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处理应当遵循协调前置、重在协调,协调不成再行裁决的原则,协调和裁决都必须依法进行,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据正确,程序合法,处理适当,手续完备。
第四条 省政府是本省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裁决机关。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是承办依法应由省政府办理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工作的具体工作机构。
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负责依法应由市、县政府办理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协调工作。
县级以上政府可以根据实际,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有利于迅速解决纠纷的工作机制,在协调裁决工作中组织相关社会团体、法律援助机构、相关专业人员、社会志愿者等共同参与,综合运用咨询、教育、协商、调解、听证等方式,依法及时处理征地补偿安置争议。
第二章 申请和受理
第五条 依照本办法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申请协调裁决的被征地单位、个人或者该地上青苗、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所有权人,为申请人;
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市、县政府是被申请人。
第六条 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申请人可以依照本办法提出协调裁决申请:
(一)对市、县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异议的;
(二)对被征土地上的青苗、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种类、数量及补偿数额有异议的;
(三)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涉及的被征土地地类、人均耕地面积、被征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补偿倍数的确定有异议的;
(四)实行区片综合地价计算补偿费的地区,对区片综合地价的适用标准和计算有异议的。法律、法规、规章对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条 申请人对以下事项提出协调裁决申请的,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一)市、县政府在征地前制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后,依法已经告知申请人听证权利,而申请人放弃听证权利后又申请协调裁决的;
(二)仅对补偿费用的支付方式有争议的;
(三)对已经与有关部门签订了征地补偿安置协议且部分或全部履行后反悔引发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
(四)征地补偿安置争议没有经过市、县政府的先行协调或协调一致后反悔和超过申请裁决期限的;
(五)对土地补偿有争议,依法只能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而由个人提出的;
(六)对土地补偿有争议,依法只能由被征地的个人提出,而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的;
(七)对补偿安置方案没有异议,仅对征地程序提出异议的;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其他单位的补偿安置有异议;或者在具体实施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过程中产生争议的;
(八)《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实施之前发生的或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实施之后已经依法处理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
第八条 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的青苗、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附着物的补偿数额有异议申请协调、裁决的,由其所有权人提出。
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土地补偿费的补偿数额、被征土地的地类和等级的认定、被征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人均耕地面积的认定、被征土地前3年平均年产值倍数的确定以及对区片综合地价的适用标准和计算有异议申请裁决的,由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出。
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中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数额有异议申请裁决的,由被安置人员、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其他单位提出。
第九条 申请人对市、县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争议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实施之日起30日内,向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交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申请。
第十条 经市、县政府协调未达成一致意见的,申请人可在市、县政府组织的协调会议之后60日内向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申请裁决。
第十一条 申请人因不可抗力因素或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规定的申请期限内提出协调或裁决申请的,可以申请顺延协调或者裁决申请期限,并向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书面提交影响申请协调或者裁决期限的正当理由,是否符合顺延事由,由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决定。
第十二条 申请人申请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或者裁决,应提交下列材料:
(一)协调或者裁决申请书;
(二)申请人身份证明;
(三)市、县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申请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的,还应当提交市、县政府组织的协调会议笔录。
申请人委托代理人提出裁决申请的,代理人不得超过2人,并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代理人身份证明等相关材料。
第十三条 协调或者裁决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申请人的姓名、住址、联系方法(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
(二)被申请人的名称、住址及法定代表人的姓名;
(三)申请协调或者裁决的具体事项;
(四)事实、理由与依据;
(五)申请人的签名或者印章和提出申请的时间。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接到协调或者裁决申请后,应当对申请事项是否符合受理条件进行审查。并在5日内决定是否立案。符合受理条件,决定予以受理的,制作受理通知书,送达申请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审查结束之日起5日内制作不予受理决定书,送达申请人。
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不齐全的,县级以上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五条 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7日内,将裁决申请书副本发送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相关证据、依据、其他材料及其目录。
第十六条 被申请人提出的答复意见书中应当载明下列内容:
(一)被申请人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职务;
(二)被申请人委托代理人的姓名、单位、地址等;
(三)征地补偿安置的基本情况及事实过程;
(四)确定征地补偿安置的依据、证据材料;
(五)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时间、文号;
(六)作出答复的时间;
答复意见书应加盖被申请人的印章。
第三章 协调和裁决
第十七条 市、县政府应当依据国家、省政府和当地政府确定的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协调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国家、省政府和当地政府对有关补偿安置标准没有规定的,可以通过双方协商、中介机构评估等方式确定征地补偿安置标准。
第十八条 协调裁决征地补偿安置争议的承办人员应与争议事项无利害关系,当事人认为其与该争议有利害关系的,可以要求其回避。
第十九条 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申请后,应在 3 30日内协调完毕。期满后不组织协调的,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责令其限期予以协调。
第二十条 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时,应当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制作协调会议笔录,当事人应当在协调会议笔录上签字确认。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同时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
市、县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为申请人提供协调会议笔录复印件。
第二十一条 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受理裁决申请后,应当先行组织争议双方进行协调,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并制作协调会议笔录,当事人应当在协调会议笔录上签字确认。
经协调达成一致意见的,同时签订征地补偿安置协议,终止裁决程序;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由省政府依法作出裁决决定。
第二十二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前,申请人要求撤回申请,经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的,终止裁决。
申请人就终止裁决事项无正当理由再次申请裁决的,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不予受理。
第二十三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原则上采取书面审理方式。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以听证方式审理:
(一)案情复杂,根据已有的书面材料难以认定案件主要事实;
(二)申请人提出申请,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认为有必要的。
听证程序,应当参照《国土资源听证规定》进行。
当事人无正当理由拒不参加听证或未经听证主持人同意中途退场的,可以缺席审查。
第二十四条 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裁决申请事项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调查,并收集有关证据。对裁决申请事项进行调查时,调查人员不得少于2人,并应当向被调查人出示证件。被调查人应当按照调查人员的要求提供有关文件和材料。
调查人员应当当场制作调查笔录、勘查笔录,由被调查人、调查人员签名或者盖章。
第二十五条 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审理的不同情况,提出下列意见。
(一)市、县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制定程序合法、地类认定准确、产值标准合理、补偿数额合法的裁决维持;
(二)市、县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确定的补偿标准达到法定标准,但计算有误的,决定变更;
(三)市、县政府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制定违反法定程序、地类认定错误;补偿安置数额未达到法定标准的,裁决撤销,并责令市、县政府在规定期限内依法重新确定征地补偿安置倍数标准;
(四)没有按时提交答复意见书或者不提交答复意见书及证据目录的,视为被申请人作出的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依法予以撤销,并责令被申请人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对情节复杂或者影响较大案件的裁决意见,裁决机构负责人应当集体讨论决定。
第二十六条 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裁决申请之日起60日内提出裁决意见,并自省政府批准裁决意见之日起10日内作出裁决决定书。情况复杂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裁决意见的,经裁决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日,并将延期理由书面告知当事人。
第二十七条 裁决应制作裁决书,裁决书应写明:
(一)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工作单位和住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址、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的姓名、职务)及代理人的姓名、职务;
(二)裁决请求、争议的事实和理由;
(三)裁决认定的事实、理由和适用的法律依据;
(四)裁决结果;
(五)不服裁决,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期限;
(六)裁决机关和裁决日期。
第二十八条 裁决工作机构应当自省政府批准裁决意见之日起10日内制作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决定书并送达当事人。送达可以采取直接送达、委托送达、邮寄送达、留置送达等方式。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书一经送达,即发生法律效力。
第二十九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期间,不影响征收土地方案的实施。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裁决过程中的一般文书,加盖“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专用章”;裁决书加盖省政府公章。
第三十一条 市、县政府在协调处理征地补偿安置争议过程中,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或者可能发生重大社会问题的,应当及时报告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处理。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5日、7日是指工作日。办理协调、裁决事项的期限、期间,均以法律事实发生之日的次日起计算。期间的最后一天是法定假日的,可以顺延,期间不包括在途时间。
第三十三条 裁决终结后,承办人员应当将案件的全部材料按类别或时间顺序排列,编写目录、页码,立卷归档。
第三十四条 省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承办依法由省政府裁决的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得向申请人收取任何费用。
第三十五条 承办裁决的工作人员在裁决工作中,徇私舞弊或者有其他失职、渎职行为的,按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通知(东政办发
【发布单位】东营市
【发布文号】东政办发〔2003〕37号 【发布日期】2003-06-06 【生效日期】2003-06-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东营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东营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的通知
(东政办发〔2003〕37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东营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望认真遵照执行。
二OO三年六月六日
??东营市招商引资奖励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鼓励为本市招商引资的国内外单位和个人,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办法奖励对象为在招商办办理引荐人登记的招商引资第一引荐人(指首位将外来投资者介绍到我市考察的单位或个人,以下统称引荐人),引荐人由外来投资者、技术权利人认定。?
第三条第三条 对引进资金、项目、技术的引荐人,根据“谁受益、谁奖励”的原则,按本办法给予奖励。?
第四条第四条 引进资金的奖励?
(一)奖励范围。从市域外引进的用于地方社会事业投资的无偿资金或有偿资金。?
(二)奖励标准。?
1?引进社会性无偿资金的,按实际到位资金额的20%给予奖励。?
2?引进无偿捐赠实物的,按评估价值的10%给予奖励。?
3?引进社会性(非金融)有偿资金且资金使用费低于同期银行贷款利息的,按资金使用费低于银行贷款利息部分的70%给予奖励;资金使用费高于银行贷款利息的,与引荐人协商奖励金额。?
(三)认定材料。资金到位后,由引荐人提供捐资证明、银行进账单、资金使用合同等材料。
第五条第五条 引进项目的奖励?
(一)奖励范围。从市域外引进在我市行政区域内投资新建流转税和所得税留成部分属地方财政收入并注册为独立法人的项目及地方公益性项目的生产经营性固定资产(指用于生产经营的房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征用的土地、机器设备、工具器具等,不包括非生产经营性办公生活配套设施、运输工具及从事捕捞、运输业的车船等)投资。?
(二)奖励标准。?
1?工业加工类项目。属外来独资经营的,按到位外来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5%给予奖励;与本市合资经营的,按到位外来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给予奖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项目,按到位外来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给予奖励。?
2?农业开发类项目。按到位外来基础设施及经营性房屋、建筑物投资额的0.5%给予奖励。?
3?商贸流通类项目。引进政府鼓励发展且固定资产投资200万元以上的项目,属外来独资经营的,按到位外来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给予奖励;与本市合资经营的,按到位外来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引进无不动产投资的经营性企业,属外来独资经营的,按自纳税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8%给予奖励;与本市合资经营的,按外来股权比例计算的自纳税之日起一个内缴纳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6%给予奖励。?
4?基础设施及社会公益类项目。采取出让土地或以土地入股方式建设的,按到位外来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给予奖励;采取划拨或委托经营土地方式建设的,按到位外来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给予奖励。?
5?引进建设工业标准化厂房用于租赁经营的,按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5%给予奖励。?
6?外来投资合同项目建成投产后再投资部分,包括原项目扩产、新上项目及成立子公司、分公司,按以上奖励标准的10%兑现奖励。?
(三)认定材料。项目建成(标准化厂房承租方)投产或营业后,由引荐人提供营业执照、国税和地税登记证、验资报告、投资者身份证明、固定资产所有权及价值证明等材料。无不动产投入的,除提供以上材料外,还需提供同级税务部门出具的税收缴款书。?
第六条第六条 引进技术的奖励?
(一)奖励范围。引进的以技术作价并注册登记为股权部分的投资。?
(二)奖励标准。按技术折资入股额的1%给予奖励。?
(三)认定材料。引进的技术用于生产后,由引荐人提供营业执照、技术股权证明、投资者身份证明、省级以上科技部门的技术鉴定证书等材料。?
第七条第七条 奖励的兑现。引进的资金、项目和技术,由引荐人申报,市招商办组织考核认定,在新闻媒体公示考核认定结果,确认无误后,奖金由市财政支付的,报经市政府批准后由市招商办会同市财政局办理;奖金由受益单位支付的,由市招商办责成受益单位办理。对引进的项目,投产或营业后先兑现应奖励金额的60%,其余部分在项目正常生产经营满2年后兑现。?
第八条第八条 本办法规定的奖金,均不含个人所得税。?
第九条第九条 各县区可参照本办法制订本县区奖励办法。?
第十条第十条 本办法由市招商办负责解释。?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999年8月发布的《东营市招商引资奖励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五篇: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的通知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的通知
(云政办发[2011]121号)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 云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 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O 一一年七月十八日
云南省职工生育保险办法
第一条为规范职工生育保险关系,维护职工参加生育保险和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保障妇女生育期间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促进妇女就业,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国务院《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等单位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及其职工。
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人员参照本办法执行,具体办法由各统筹地区自行制定。
第三条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省的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工作。州(市)、县(市、区)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工生育保险管理工作。
各级生育保险经办机构(以下简称经办机构)负责职工生育保险业务的具体经办工作。
卫生、财政、人口计生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做好职工生育保险工作。
第四条职工生育保险基金实行州(市)级统筹、省级调剂金制度,逐步实行省级统筹。
第五条职工生育保险基金按照“以支定收,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职工生育保险费由用人单位缴纳,职工个人不缴费。职工生育保险的缴费基数为本单位上职工工资总额,缴费比例为0.8%一1.0%,具体由各统筹地区自行确定。
职工生育保险费缴费比例的调整,由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报同级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六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指定或者所在县(市、区)经办机构办理职工生育保险登记手续。其中,新设立的用人单位应当自设立之日起30日内,办理有关登记手续。
用人单位依法终止或者职工生育保险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自终止或变更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登记机构办理注销或者变更登记手续。
第七条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的来源:
(一)用人单位缴纳的职工生育保险费;
(二)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的利息收入;
(三)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的增值运营收入;
(四)按照规定收取的滞纳金;
(五)财政在基金出现不足时给予的补贴资金;
(六)其他依法应当纳入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的资金。
第八条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职工生育保险基金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挪用,不得违规投资运营,不得用于平衡政府其他预算,不得违反法律、法规挪作其他用途。
财政部门、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审计部门对职工生育保险基金的收支、管理和运营情况实施监督。
第九条生育保险基金通过预算实现收支平衡。统筹地经办机构应当编制职工生育保险基金预决算草案,经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复核、审核,报同级政府同意后执行。
第十条职工生育保险基金建立省级调剂金制度。调剂金用于各统筹地区出现收不抵支情况时的统一调剂使用。具体办法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一条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项目包括:
(一)生育或者计划生育假期的生活津贴;
(二)生育或者计划生育的医疗费;
(三)生育营养补助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项目。
第十二条职工领取生育或者计划生育假期的生活津贴标准,以所在用人单位上职工月平均工资和本办法第十三条规定的假期天数为实际计发数。计算公式为:实际计发数=月平均工资(元)一30(天)x 假期天数
第十三条根据《 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 和《 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的规定,女职工符合计划生育政策规定生育、怀孕流产、施行计划生育手术的,享受以下产假待遇:
(一)女职工生育正常产假为90天(其中产前休假巧天)。
(二)女职工生育为难产、剖宫产的,增加产假巧天。
(三)女职工多胞胎生育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巧天。
(四)女职工晚育的,增加产假30天;男职工晚育的享受7 天护理假。
(五)女职工在产假期间办理《 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的,增加产假巧天。
(六)怀孕满7 个月以上流产时按照正常产假休假。
(七)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休假7天,产假期间放置的产假顺延。
(八)经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摘取宫内节育器的,休假3 天。
(九)施行输卵管结扎的,休假30天,产假期间结扎的产假顺延。
(十)施行输精管结扎的,休假巧天。
(十一)经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施行输卵管复通术的,休假30天;施行输精管复通术的,休假巧天。
(十二)因避孕措施失效而施行补救手术的,休假40天。国家和省对产假进行调整的,执行调整后的产假。
第十四条生育医疗费用包括女职工因怀孕、生育发生的检查费、接生费、手术费、住院床位费、药品费、护理费和治疗费。计划生育手术医疗费用包括职工因计划生育实施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流产术、引产术、皮埋术、绝育及复通手术所发生的医疗费用。符合规定的医疗费由职工生育保险基金支付。
生育或计划生育医疗费实行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协议结算,具体结算办法由经办机构自行约定。暂不具备协议结算条件的统筹地区执行个人包干结算办法。协议结算或包干结算执行“结余归己,超支自担”原则。与医疗机构协议结算超支的医疗费用,协议医疗机构不得向职工收取。
生育或计划生育医疗费用协议结算或包干结算的参考标准为:
(一)顺产2500元。
(二)难产(产钳助产和胎头吸引)3000元。
(三)剖宫产5000 元。
(四)产前检查1000 元。
(五)妊娠4个月以上(含4个月)、7个月以下流产(含人工流产)2000元。
(六)妊娠4个月以下流产(含人工流产)600元。
(七)放置宫内节育器(含宫内节育器)450元。
(八)摘取宫内节育器150元。
(九)皮埋术200元。
(十)皮埋取除术150元。
(十一)输卵管结扎术2000元。
(十二)输精管结扎术1000元。
(十三)输卵管复通术2500元。
(十四)输精管复通术2000元。
各统筹地区可根据本级基金使用情况对各项参考标准进行适当调整。第十五条职工因异地居住、急诊等原因,需要在统筹地以外地区或非协议定点医疗机构生育的,应向经办机构申报备案后就医,实行个人包干结算。
第十六条从怀孕开始到产假结束期间因生育引起的规定并发症的住院费用,按照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支付,个人负担部分(不含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规定的全自费部分)再由生育保险基金补助70 %。
规定并发症有:异位妊娠(宫外孕),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各种原因引起的产前、产中或产后大出血、子宫破裂、羊水栓塞、重度产褥感染。
未在本条范围内的其他并发症,由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按照规定报销。
第十七条职工生育给予1000元生育营养补助。多胞胎的,每多1胎增加1000元。
第十八条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的职工,被确诊为不孕不育症,在具备卫生部批准辅助生殖技术资质的医疗机构施行人工受精或试管婴儿技术的,产生的医疗费给予最高3000元的补助,在生育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十九条职工因生育或者计划生育死亡的,给予一次性补助,标准为全省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 倍,在生育保险基金中歹l 支。
第二十条本办法规定的生育医疗费用、营养费用、死亡补助等参考标准,在执行过程中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基金收支情况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适时予以调整。
第二十一条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的用人单位,其退休人员发生生育或者计划生育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医疗费和生育营养费的补助标准在职工生育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二条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的男职工配偶未就业的,配偶计划内生育的,按照本办法规定的医疗费补助标准支付给男职工,在职工生育保险基金中列支。
第二十三条妊娠7个月以上(含7个月)计划内生产的,不论胎儿是否存活,均享受生活津贴、生育医疗费补助和营养费补助。
第二十四条连续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因依法关闭、破产、撤销等原因与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或劳动合同终止的,其职工在劳动关系解除或合同终止后10个月内发生生育的,享受本办法规定的在职人员的生育保险待遇。
第二十五条生育时连续缴费满6 个月以上的职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生育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到经办机构申请。领取生育保险待遇时需提供下列资料:
(一)人口计生部门出具的属于计划内生育的证明;
(二)职工的身份证;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有关医学证明;
(四)参保男职工申领待遇的,同时提供结婚证和配偶未就业证明。
第二十六条经办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巧个工作日内,对申请生育保险待遇的条件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核定待遇予以一次性计发;对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书面告知提出申请的用人单位。
第二十七条未依法办理参保缴费的用人单位,职工发生本办法所规定的生育保险待遇的,由用人单位按照本办法规定的标准向职工支付。
第二十八条各统筹地区经办机构根据管理服务的需要,可以与医疗机构签订服务协议,规范医疗行为。协议医疗机构应当是具有母婴保健技术服务、计划生育手术资质的医疗机构。经办机构审核生育或计划生育医疗费用,需要协议医疗机构出具有关记录和病情证明的,协议医疗机构应当配合。
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及其职工、经办机构、协议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本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1997年9月16日印发的《 云南省企业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 同时废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