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堰市城乡一体化的调查与评估体系研究
城乡一体化调查与评估体系研究
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它打破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束缚,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但是从学术界看,由于统筹城乡研究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因此,迫切需要通过调查和定量化手段对城乡统筹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测并获取系统、全面的信息,以便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具体区域的城乡一体化水平,为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起正式启动的全国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是统计系统进行城乡一体化调查的重要尝试,也是城乡一体化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统一的抽样方法和程序,从全国4亿多城镇和农村家庭中抽取住户,对其按照统一的指标和要求,进行抽样调查,至今,已开展了三年。本文从十堰市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实际出发,就其调查方法、数据评估体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不断完善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与评估体系等,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建议。一、十堰市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与评估体系历史及现状
(一)历史沿革 在调查体系建设上,城乡住户调查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为适应当时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宏观大背景,国家统计局将住户调查分为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两类,采取两套体系分别进行统计。
按照这一体系构建原则,1981年,按照省统计局要求,十堰市成立了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负责开展十堰市抽样调查工作,为省属市代管单位。原郧阳地区所辖竹山县作为省定调查县,成立了县城调队,开展城市住户调查,其余县市则在随后的两年时间相继成立城调队并开展工作。1933年地市合并后为一个市级调查队和6个县级调查队。按照抽样方法,1985年第四季度开始抽选十堰市城区50户城市居民家庭记账调查,1997年扩充到100户,各县则抽取100户进行调查,其中竹山县调查结果在满足地方使用的同时,也作为基础数据参加全省汇总定案。城市住户调查对象为居住在本地的全部居民(包括户口在本地的非农业居民和农业居民、户口在外地的非农业居民和农业居民)。样本采用随机等距抽样方法抽选,三年轮换一次。每年要进行三分之一的换户工作,以确保样本数据质量的准确。规定必须对调查户进行访户辅导,对文化基础差的记帐户应进行重点辅导,保证记帐清楚及不重不漏。
1985年,根据湖北省统计局关于在全省各县(市)普遍开展农村社会经济抽样调查工作的决定,组建了十堰市农村抽样调查队和原郧阳地区抽样调查队,主要职责是协助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加强对所辖县(市)工作领导,为省属市代管单位。原郧阳地区所辖县市也成立了农调队开展农村住户调查。1993年地市合并后为一个市级调查队和6个县级调查队。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调查方案,按照多阶段随机取点、对称等距抽样方法,每个县市抽取100个农户作为调查样本,五年轮换一次,其中房县、郧县作为全省33个国家调查县,其国家点调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参加全省汇总,其余县市调查数据则主要满足地方使用。资料搜集采取日记帐和一次性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调查户记帐工作的指导由辅助调查员负责,每10户记帐户配备一各辅助调查员。一次性调查由县(市)专业调查队员在辅助调查员的协助下完成。
在数据管理上,由于省、市、县三级都成立了相应的城调队和农调队,因此采用层层汇总和分级审核,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为超级汇总,分级审核;在数据评估使用上则实行数据下管一级,即省城调队和农调队作为省统计局委托管理机构,负责全省城调和农调工作,各县市区上报的城市和农村住户调查数据在经过市级调查队审核后,由市级调查队经市统计局同意后上报省城调队和省农调队审核反馈后,方可作为法定数据对外公布使用。
(二)发展现状
这种城市住户、农村住户分开统计的方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较为准确地反映了十堰市城乡居民生活的基本状况,较好地满足了统计核算和各级政府对统计数据的需求,为各级政府和部门制定各种相关政策提供了科学决策的依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农村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城乡分离的住户调查模式也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一是由于人员在城乡之间的大量频繁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家庭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据不完全统计,到2003年底,全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接近50万人,占当时农村人口的42%,而且大多数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其生活已基本城市化,按传统的户籍方法区分城乡界限分别调查,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状况。二是由于两类调查使用不同的统计项目和指标,不能有效对接,调查数据难以描述全体居民生活状况和城乡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况。特别是在反映居民收入的指标上,城市住户调查采用人均可支配收入,而农村住户调查采用纯收入概念,两个指标在计算口径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三是由于必须建立两支队伍、两套体系分别开展调查,加大了统计调查工作的成本,不利于统计资源整合和工作效率提高。以十堰市为例,虽然还包括物价指数、贫困监测、农产品产量等抽样调查工作,但从人员配备上看,全市城调队和农调队人员人员总数超过50人,在全市统计系统人员所占比例与负担的工作明显不成正比,人员使用效率低。
因此,基于上述原因,2012年国家统计局正式启动了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下发了《关于印发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改革总体方案的通知》(国统字[2012]22号)文件,湖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也随后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分市县住户调查工作的通知》(鄂调字[2012]19号)文件。根据这些文件精神,十堰市统计局还根据省局要求,成立了城乡一体化住户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负责收集、审核、上报地方调查县的住户调查资料;同时,根据国家文件精神,由国家统计局十堰调查队负责城区和郧阳区、房县的住户调查资料。抽样方法按照国家统计局方案采用两阶段、与人口规模大小成比例(PPS方法)和随机等距抽样相结合抽选样本,在全市共抽取67个社区767个家庭开展住户调查。其中,在丹江、郧西、竹山、竹溪等四个地方调查县按照国家调查方案,抽选了32个乡镇、416个城乡住户开展家庭生活日记账工作;郧阳区、房县则分别抽选了102、106户城乡住户开展家庭生活日记账。在日常调查上聘请熟悉住户基本情况的村文书和社区统计人员作为辅调员,负责辖区内记账户的记账情况检查和指导和账本的收集、整理、报送工作。十堰市城区城乡住户调查则按照国家统计局下发的文件要求,由国家统计局十堰调查队直接负责。市统计局城乡一体化住户办公室审核以后,再会同国家统计局十堰调查队收集的城区、郧阳区、房县的调查数据,分别上报省统计局城乡一体化办公室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
在数据管理上,目前十堰市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以国家统计局十堰调查队为主,各县市区接受业务其指导,其中房县、郧阳区作为国家抽中县,成立了国家统计局房县调查队和国家统计局郧阳区调查队,为省调查总队垂直管理,其余8个县市区住户调查工作则由县(区)统计局负责。在数据评估使用上,市州数据由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共同审核反馈认定,县市区由国家统计局十堰调查队负责审核反馈后对外公开使用。
二、存在的问题
按照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要求,十堰市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运行近三年以来,达到了网点能够稳定运行,原始数据真实可靠的工作目标。各县市区特别是地方调查县也克服工作体制不顺、经费不足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有效工作。例如竹山县在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中,一是根据全县城乡一体化调查涉及的农村住户80户、城镇住户20户,样本分布区域涵盖全县10个乡镇,2个城乡结合部(居委会)的情况,通过落实入户问卷调查、调查表审核录入、上报样本资料等工作认真开展实施;二是大力开展调查业务培训和访户。他们在调查业务经费不足的情况下,通过筹措资金,首先满足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需要,着力开展了对调查记账户和辅调员的业务培训工作,使记账户和辅调员能尽快掌握记账的方法和要领,确保一体化调查工作顺利运行。在开展调查工作的过程中,为及时了解和掌握调查户家庭基本情况和记账质量,业务人员还经常深入到农村和城镇居民家中,开展工作调研和访户,现场进行业务指导,及时纠正记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记账户反映的情况给予回应,增强了与调查户工作交流和理解,提升了调查户工作热情和配合程度,为城乡一体化调查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是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工作管理和考核。该县根据实际,结合县情,制定了相关工作制度,完善并下发了《竹山县城乡住户调查记账户和辅调员考核管理办法》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对工作进展和完成质量实时进行记载考评,年底与调查户记账补贴兑现挂钩,对平时配合程度高,记账质量好的记账户和辅调员,按一定比例评选优秀,给予通报表扬和一定的物资奖励,极大的调动了记账户的工作热情和配合程度。此外,其他县市区在城乡住户调查中,也都积极开展了行之有效的工作,为全市顺利完成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层基础工作。
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工作体制上的种种原因,十堰市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点:
1、调查经费不足,严重影响调查户配合程度下降。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取决于调查人员、记账户的合作意愿,随着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调查工作所需经费明显不足,影响调查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辅助调查员工资过低。以4个地方调查县情况看,丹江口市聘请辅调员月工资为100元、郧西县为40元、竹山县为100元、竹溪县为300元,与现行的工资标准相比,相差甚远,调查补贴与付出不成比例;二是记帐户补贴过低。每户每月仅30元,一年的调查补贴只相当于务工人员两到三天的工资,这种补贴标准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调查工作,辅助调查员借故辞职、记账户不愿记账现象时有发生,配合协作程度也在明显下降,使组织调查的难度越来越大,调查工作要依靠政府行为来完成。
2、记账户文化程度低,影响调查数据质量。随着经济发展,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力壮的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留守老人和儿童成了主要的调查对象,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难以胜任记账工作,在农村找到合适的记账户难度越来越大。在城镇,有文化的“工薪阶层”不愿为有限的记账补贴而耗时劳神,把时间用在繁琐的记账上,因而大多数记账户的文化层次偏低,直接影响记账质量。
3、辅助调查员和调查户不稳定,影响记账质量。随着经济发展,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等因素促使人员流动速度不断加快,农村住户中途出去打工、城镇住户搬迁、因故或因事长期外出等情况时常发生,影响了记账工作的持续性,使调查样本难以维持稳定。目前的调查方案对换户比例做了严格的限制,中途不得随意换户,使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证。辅助调查员要填报各种报表,较以往的调查指标要繁杂,加大了填报的难度,调查工作量大,他们不是专职统计,大多数为村(社区)干部,而且是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为保证调查数据质量,对不能胜任调查工作的辅助调查员只能进行更换,调查员对住户记账工作不能及时进行指导,对住户记账中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直接影响了住户记账的质量。
4、督导力度不够,记账规范程度不高。通过对几个月住户记账情况的检查发现,部分辅助调查员不能定期对记账户的记账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责任心不强,不能及时督促、指导、核实住户的记账情况,致使部分记账户漏记、错记的现象时有发生,记账不够规范。
5、城乡住户调查一体化指标不能完全满足各级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决策的需要。如目前调查程序还无法使用样本数据直接计算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两大指标等等,不能反映全体居民消费状况和结构。
三、对完善城乡住户一体化调查体系的几点建议
1、增加调查经费,提高调查补贴。积极争取地方财政资金,以弥补部门专项资金的不足,保证住户调查工作顺利开展,提高辅助调查员和调查户的记账补贴,以稳定辅助调查员队伍,让他们在付出辛勤劳动的同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激发他们的记账热情,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经常走访记帐户,关心调查户的生产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在记账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争取得到记账户的理解和支持。
2、加强辅助调查员的业务培训,对调查户进行业务指导。针对辅助调查员调查业务不熟练的薄弱环节,要多方式、多渠道以集中培训,集中授课的形式讲解城乡一体化调查的意义、方法、数据收集、指标编码、入户调查的方法等,使各辅助调查员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记账过程中,经常下社区,监督指导各辅助调查员工作。同时开展辅助调查员经验交流会,交流各自开展工作的好方法和技巧等。
3、采取激励机制,调动工作积极性。根据辅助调查员的工作职责,制定《辅助调查员管理办法》,对辅助调查员进行规范化管理,到年终进行综合考评,对工作认真负责且配合程度好的辅助调查员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在访户时,采用赠送小礼品等方式,会起到增进感情、促进沟通的积极效果,尽最大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媒体和“一封信”等形式,提高辅助调查员和居民调查户对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其了解住户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推进一体化住户调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改进抽户方法,做必要的换户,对记帐户进行调整。对确实不能参与和拒绝记账的调查户,达不到记帐质量要求的,如帐本情况严重不实,反复做工作没有明显改进的个别调查户,要进行适时调整,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调查户,确保记帐户的代表性与真实性,提高记帐质量。
5、加大分析和反馈力度,让记账简单化,确保调查数据质量。严格把好原始数据的审核、录入、汇总关,详细记录各调查户在记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电话沟通或书面反馈的形式将其经常出现的问题予以讲解说明,要求改正。同时要做好调查数据的审核与评估工作,做好新、老口径的数据衔接工作,对主要报表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收支增幅变动异常较大的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评估找出原因,对与趋势相悖的指标要认真进行回访核实,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以此来提高记账质量。
第二篇:济源市城乡一体化监测体系研究
编者按: 在近期结束的2009全省统计科研中标课题成果验收活动中,各市统计局的整体研究能力表现出明显的提高,在如何构建统计指标体系来度量和测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的研究方面新意迭出、富有创见,省局科研所特别刊发中标课题验收中两项优秀的科研成果,向大家推介。这两项课题分别是许昌市统计局承担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和济源市统计局承担的“济源市城乡一体化监测体系研究”。
济源市统计局课题组
摘要: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建立新的城乡关系,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成了理论界探讨的热点。济源市作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城乡融合度高,构建济源市城乡一体化监测方法,对于加快济源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中原城市群乃至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监测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构建一套用以反映在达到城乡一体化状态下,城市和乡村各种因素关系特征的监测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济源市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定量测度。根据模糊综合评判模型计算得济源市城乡一体化综合指标的分值,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济源市各乡镇进行聚类分析。依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和聚类分析结果对济源市各乡镇、各个指标进行重点管理,引导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本课题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从城乡一体化内涵和构建原则两个方面概述了动态监测体系的构建依据;第二部分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济源市城乡一体化监测体系进行了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对济源市各乡镇进行了系统聚类分析;第三部分对济源市城乡一体化水平从整体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提出济源市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
在广泛收集数据和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课题利用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系统聚类分析法作为研究方法,对济源市城乡一体化监测体系进行研究,是课题主要创新点。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系统聚类分析法;
战略选择;动态监测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历史过程,要实现目标,科学地分析和反映这一特定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合理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无疑需要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进行量化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臵,有助于正确评价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和成效,为政府适时决策提供信息和参考依据。2003年,济源市就已提出要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2005年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济源市作为省七个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之一,通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济源的综合实力近年来不断跃上新台阶,2008年GDP达到288.3亿元,人均已超过6000美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08亿元,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76元,城镇化率达47.57%,济源已经具备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研究建立济源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监测方法,对于加快济源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监测指标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引言
城乡一体化思想,早在20世纪已经存在(景普秋等,2003)。城乡一体化在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概念、内涵、目标、意义、动力机制、实现途径、规划模式等方面的定性探讨上(邹军等,1997;甄峰,1998;洪银兴等,2003;石忆邵,2003;吴伟年,2002;张果等,2006;朱磊,2002),从定量上进行分析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中国期刊网的统计显示,1994—2008年5月1日间关于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论文不过lO余篇,动态监测体系研究更少。杨荣南(1997)、顾益康(2004)等提出了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思路及框架,但未进行实证分析;李同升、库向阳(2000),徐颂、黄伟雄(2002),徐明华、白小虎(2005),白永秀、岳利萍(2005),王力、汪海霞(2006),刘新峰、焦黎(2007)等学者仅以几个关键指标作为判断城乡一体化的依据,未必过于简单,难以刻画城乡一体化的复杂内涵;张淑敏、刘辉、任建兰(2004)和任平、周介铭、张果(2006)等学者构建了的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对城乡一体化实现程度量化评价方面的新尝试。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系统计量评价问
第三篇:城乡一体化--入户调查问卷
修水县城乡一体化工作入户调查问卷
乡(镇)村
一、个人及家庭情况调查
1.您的性别:
A、男B、女
2.您的年龄周岁
3.您的文化程度:
A、小学及以下B、初中C、高中、中专
D、大学专科E、大学本科F、研究生
4.您的职业:
A、农民B、公职人员C、企业雇员D、个体工商户E、学生F、离退休人员G、其他
5.您家里一共人,常年在外地打工的有人。
6.您家的住房建筑面积是平方米。
7.您家的住房来源是:
A、自建住房B、拆迁安置房C、继承或获赠住房
D、免费借用房E、雇主提供免费住房F、其他
8.您家日常生活以什么能源为主:
A、柴草B、煤炭C、罐装液化石油气D、电
E、燃油F、沼气G、其他
9.您家现有耕地亩,林地亩,2012年现金总收入大概是元。
10.您家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
A、养殖业B、种植业C、本县务工D、外出务工E、经营性收入F、其他
二、城乡一体化调查(可多选,在选项上打“√”)
11.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您是否了解?
A、了解B、不了解
12.您对我县推动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态度是?
A、支持B、关注C、无所谓D、反对
13.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您最关心的问题是?
A、规划布局B、基础设施C、产业协调发展
D、民生改善E、公共服务F、生态环境
G、社会管理
14.您认为城乡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收入差距B、基础设施C、文化建设
D、医疗卫生F、社会保障
15.您对当前征地拆迁政策了解吗?
A、非常了解B、比较了解C、一般D、不了解
16.您认为目前征地拆迁政策存在的问题是?
A、补偿标准低B、硬性安置C、拆迁行为不规范
D、对弱势群体照顾不周E、政府行政行为公开透明度不够 F、拆迁政策不统一
17.(a).您家是否有空心房?
A、有B、没有
(b).如果政府建设用地或集体规划需要,您是否愿意拆除您家的空心房?
A、同意B、不同意C、如果价格合适同意
(c).如果政府建设用地或集体规划需要,您是否愿意将空心房与政府进行置换?
A、愿意B、不愿意C、同等价值的情况下愿意
D、视情况而定
18.您所居住村庄的环境卫生如何?
A、很好B、较好C、一般D、差
19.您对我县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垃圾收集房、果壳箱、垃圾筒)的管理是否满意?
A、满意B、基本满意C、不满意D、不清楚
20.您对我县目前城乡环境管理最不满意的是?
A、杂物乱堆放B、生活垃圾随意丢弃
C、农村集贸市场卫生管理差D、生活污水乱排放
21.如果对您所居住的村庄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你是否愿意缴纳一定的垃圾处理费?
A、愿意B、不愿意
22.您所居住的村庄离最近的学校有多远?
A、1公里以内B、1--3公里
C、3-5公里D、5公里以上
23.您认为我县中小学校的布局是否合理?
A、合理B、不合理
24、您认为部分农村学生辍学打工的原因是?
A、厌学B、家里贫困
C、读书无用D、其他
25.您对农村文化生活是否满意?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26.您认为农村应建设哪些文化公共设施?
A、建立乡镇文化活动中心B、建立村广播室
C、建立村级文化室D、开通广播电视网络
E、建立农家书屋F、建设村级体育健身场所
27.您和您家人参加了哪些保险?
A、新型农村社会保险B、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C、城乡养老保险D、农业保险E、其他商业保险
28.您对我县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实施情况满意
吗?
A、满意B、一般C、不满意
29.您觉得目前的医疗保险制度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A、参保费用过高B、报销比率过低C、公平性不够
D、异地报销不便E、报销手续复杂F、不清楚
30.您觉得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A、扩大覆盖面B、降低缴费额C、加大财政补贴
D、实现城乡统筹E、各项保险实现一卡通F、不清楚
31.您认为低保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低保名额太少B、低保补助标准太低
C、存在不符合条件人群享受低保现象
D、低保对象的界定标准需规范E、不知道
32.您对本地现在的医疗服务满意吗?
A、非常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33.您生病时,一般会去哪里看病?
A、公立医院B、私立医院或私人诊所
C、村级医疗室D、药房买药
34.您认为应该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医疗问题?
A、降低药品价格
B、充实乡镇卫生院(所)的技术力量
C、加强对乡镇卫生院(所)的管理
D、完善医疗设施
E、不清楚
35.您接受过哪些类型的培训?
A、实用技术培训B、职业技能培训C、管理培训
D、综合培训E、学历教育培训F、其他
G、从未接受过任何培训
36.您认为影响当前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A、缺乏技术B、不了解市场信息
C、缺乏创业资金D、其他
37.您目前最想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帮助是什么?
A、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B、帮助培训技能
C、扶持就业D、提供资金和技术E、不需要
38.如果有其他的务工方式,您是否愿意将您家的土地进行流转?
A、愿意B、不愿意C、条件合适愿意
39.在土地流转的形式上,您愿意倾向于哪种流转方式?
A、出租B、货币化C、以土地为股份参与管理
D、其他
40、您参与过村级组织的议事决策或村级事务管理吗?
A、经常参加B、偶尔参加C、从未参加
★您当前最期盼的是什么?
★您当前最困难的是什么?
第四篇: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关于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调查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我被派驻岑港司前社区作为一名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在对当地的社情民意进行调查摸底时,发现群众对城乡供水一体化这个问题反映非常强烈,为此我走访了一些单位、企业、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先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城乡供水一体化的背景及基本情况
2007年为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意见,区政府就我区农村城乡一体化事宜与市自来水公司达成协议,并形成专题会议纪要明确:我区乡镇自来水厂统一由市自来水公司收购,并实行城乡供水一体化并网改造;在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与自来水公司签订收购协议三年后,且辖区内农民饮用水普及率达90%以上时,辖区内农村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与城区同价。之后,市自来水公司陆续收购了白泉、干览、北蝉、马岙、小沙、岑港、长白等乡镇、以及盘峙的水厂,并配合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进行管网更新、管道联网和水厂改(扩)建等工作。现已投入资金1.2亿元,近期还将投资1.35亿元左右,用于岛北净水厂的建设,通过改造,多数被收购水厂的水质水源等供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2010年3月,区物价局《关于调整定海城乡供水一体化乡镇非居民用水价格的批复》(定价„2010‟5号)对水价调整范围、分类、幅度及时间进行了统一。用水价格采取“区分类别,分步调整,最后定价同网同价”的办法,范围为除册子乡外定海区定价供水一体化的所有乡镇(含环南街道辖区)。经营性用水(含工业、商业、服务业)执行时间为2011年4月1日至2011年3月31日,调整后价格为每吨2.6元;非经营性用水执行时间为2010年4月1日起,调整后价格为每吨3.2元,城区同价;特种行业用水执行时间为2010年4月1日起,整后价格为每吨6.00元,城区同价。
二、存在的问题
1、水价调整前,我区乡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为每吨1-1.5元,工业和其他用水价格为每吨2元左右,有些地方同居民用水价格一样。调整后,水价成倍上涨,群众没有得到实惠和好处,反映十分强烈,甚至误解乡镇政府把原乡镇所有的自来水厂和水库卖给市自来水厂,是出卖侵害集体资产的行为,届时有可能出现拒不支付或拖欠水费现象,甚至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2、同网同价城乡用水一体化,水价提高,但原水20多年来一直未提高。如2009年我区乡镇用水量为850万吨,平均销售价格为每吨1.83元,水厂供水成本约为每吨2.66元(不包括即将投资岛北水厂建设成本),这样算下来全年亏损达700万元,数额较大,存在着严重不合理性。
3、自来水管网存在严重老化,压力很小;同时锈铁水严重,需要加快改造。
三、对策和建议
1、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能从农村实际出发,以群众利益为先,以人为本,合理制定群众可接受的乡镇水价调整政策。
2、要广泛宣传城乡供水一体化的目的和意义,做到家喻户晓,同时也可以召开水价调整听证会,让群众代表一道参加听证会。
3、如这次提高水价,原水价格也要相应提高,乡镇实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水反哺补贴机制,缓和水价提高群众负担过重的矛盾和乡镇原水补贴机制加重财政负担的困境。
4、加大投入,继续配合农村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对自来水管网进行更新,对原来的水厂进行改(扩)建等,改善水质。
驻岑港新渔农村建设指导员 盛信龙
2010年8月16日
第五篇:城乡一体化综合治理的调查
城乡一体化综合治理的调查
2010年3月7日星期日 亓开心
五年级六班
随着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村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为方便群众出行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同时道路交通事故也逐年呈上升趋势,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据统计,到目前为止,陈仓区共有农村道路道近200余条,总里程达二千多公里。2006年农村道路发生交通事故不到10起,2007年20多起,2008年到目前已发生交通事故90多起,占全区总事故的10%多。而陈仓大警大队现有民警70人,管辖着全区国省道、城区道路一千多公里,加上修建完成的农村道路,总里程达二千多公里,平均每个民警管辖着四十多公里的路段,加之装备较差,交通安全管理任务又十分繁重,对农村道路的安全管理基本上处于“盲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一、农村地区道路的特点及安全隐患
陈仓区地势复杂,山川塬并有,三面环绕宝鸡市区.特别是西部山区农村道路环山而建,临崖临水,坡陡弯急,道路崎岖、路窄弯多、交通设施不完善,特别是农村道路与等级公路结合部,没有任何标志和防护设施,路面结构不合理,通视条件差,路面堆放物多,安全隐患多等特点,存在“五难一多”的状况,即:住地分散难宣传,素质较低难教育,道路崎岖难查纠,警力偏少难经常,交通事故难处理。无牌无证、报废车辆多。暴露出农村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善,安全防护不健全;混合交通普遍,成份比较复杂;交通参与者的法律安全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使农村道路交通事故呈逐年呈上升趋势。
二、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及事故多发的诱因
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原因很多,既有人为造成的,也有“先天性的不足”,存在“一差二少三多二难”的问题:
一,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差。由于当地政府财力有限,缺少资金投入,道路等级低,危险路段治理难。因此,农村道路在建设时,往往不能按设计标准施工,交通安全设施不齐,造成质量上和安全上的“先天不足”。出现危险路段时,又得不到及时的整治。道路弯道多,半径过小,路面窄,坡道陡。大部分农村道路在修建时,都是在原旧路的基础上拓宽路面而成,全然不顾安全因素,弯道过小、坡度过大,成为事故多发点段。坡陡、临崖处缺少安全防护设施,往往是急弯处一边临崖,车速过快,极易造成两车相撞,要不就是冲出路面。路面上的一条条一道道划痕足以见证,每道划痕都记录着一条条死里逃生的生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经济欠发达,财政困难,虽然有无数的生命在警示,但至今未得到有效治理,不时造成损失惨重的交通事故。
二、保护意识不强,道路交通标志、防护设施少。农村群众在道路上行走,自我保护意识差,特别是在农村道路上,行走于道路中间司空见惯,而一些年青人,不论是骑摩托车,还是开车,车速都比较快,发现行人避让不及,不是造成自已摔倒,就是撞上行人。而且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多喜欢聚集在道路边上拉家常,也容易造成伤人事故。农村道路无路灯,夜间行车,常导致车辆驶离路面和碰撞路旁行人。有的村庄为了预防事故,设置了不规范的减速带,对不熟悉路况的机动车来说,也容易造成交通事故。这些交通事故的发生,并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农村道路上,很少见到制式的标志标线,即使在连续转弯处,长陡坡处,也没有一块警示标志,特别是在一些临道路的农村学校周边,也没有一块制式的标志,常常可以看见放学后,三三二二边走边玩的小学生回家。交通安全设施不健全,标志标线欠缺,设置不合理,使农村道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三、警力偏少,漏管死角多。警力的严重不足,顾及不到农村道路。农村道路的交通管理,基本上是“盲区”。我大队坪头中队,县功中队,现有警力15人,管辖着陈仓区二分之一的面积、二十九公里的国道、二十八公里的省道,近百公里的县道。国道是通向西部各省的大动脉,省道是周边地区的煤碳运输的“生命线”,而且辖区又位于山区,除去学习培训、休假、病假、内勤、事故处理民警,每个中队实际可支配警力只有占总警力的60%左右,一个中队要管辖四、五个镇,处理一宗事故远的来回奔跑上百公里,除了处理事故案件外,其余的时间也只能在重点道路巡逻、监控,农村道路自然就无法顾及,只能逢重大节日,重大行动时,才突击查纠一次,形成了交警唱“独角戏”的局面,乡镇没有充分发挥交通安全管理职责。《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按照职责做好本辖区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加强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督促有关单位落实道路交通安全责任制,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但乡镇总认为交通安全管理是交警等部门的事,只要协助一下就行了。虽然现在乡镇都设置交通安全协管员,但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对农村道路上的交通违法行为缺乏管束力。
三、无牌无证的多,报废车辆多,路面堆放的杂物多。目前,农村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大多是无牌无证的报废车辆。由于城市周边交通违法行为查的紧,农村地区成了“黑车”生存“重灾区”,是报废车辆的“集结地”。为了省
钱,群众心存侥辛,一旦发生交通事故,对当事人无经济保障,所以发生事故后,大部分选择逃逸。今年以来,我大队逃逸事故增多,与这种情况有很大的关系。再之,农村道路本身就窄,相关职能部门在征收土地和群众占用庄基地方面存在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使本来就窄的路面变得更为复杂,道路上你追我赶玩耍的儿童随时可见,人、车混乱更是险象环生,特别是进入村庄,路边堆放的杂物把本来就窄的道路挤得仅能容一辆车过去,机动车进入村庄,就象进了“迷宫”,险象环生,随时都有发生事故的可能,什么时候发生事故就更难于预料了。有的道路两侧民房紧靠道路,行车路面之外就是民房,甚至有些房子门一打开,踏出一步就到公路,每逢农忙季节公路成了广大村民打粮晒物的最佳场地,而道路沿线堆放沙石、竹子木材、乱摆乱放等各类违法占道现象严重,群众用过的污水,随意撒向公路,使交通环境更加繁杂、受阻,极易诱发交通事故。
四、交通安全宣传难、交通违法查处难。《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经常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提高公民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实际情况是交警部门一家在抓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由于物力、财力有限,宣传形式单调,宣传效果影响面小,仅仅局限在城区和重点乡镇所在地,不能直接影响到村、组和家庭。因此,群众对基本的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缺乏了解,没有形成自觉遵守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自我保护的良好习惯和风气,造成对交通安全漠视,对查处交通违法抵触,违法现象“久治不愈”,交通安全隐患也难以根除。因受经济利益驱使,一些驾驶人无视法律法规,驾驶超载车辆上路行驶,在群众赶集上街时,部分车主利用非营运小客车、低速货运汽车、拖拉机、三轮摩托车载客,甚至残疾人驾驶车辆载客载物,且超载现象严重,二轮摩托车载3人以上,三轮摩托车载5人以上,低速货运汽车、拖拉机人货混载的现象屡见不鲜,乘坐此类车成为习惯,总认为交通违法是小事,驾乘车是自家的事,不是犯法,更座不了牢,形成了不良风气。路虽然通了,车行起来也方便了,但是目前大部分农村都没有通上公交车,出行不方便,于是,只要方便出行,什么车都原意搭乘,不超载就赚不到钱是他们的生存逻辑。在出行难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少数群众对交警部门依法查处交通违法行为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抵触情绪。这些违法车辆在崎岖的农村道路上行驶,极容发生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就象一枚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引爆。
三、加强农村交通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伴随着“村村通”工作的相继完工,农村道路交通管理工作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加大农村道路交通管理,确保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必须立足现状,放眼长远,就是要完善二项制度,建立三项长效机制,才能确保农村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一、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体,各部门联动,建立齐抓共管制度。交通事故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所以说交通事故贵在预防,也难在预防。特别在是当前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管理形势复杂,警力偏少的情况下,单靠交警一家,很难取得效果,必须得依靠政府,健全预防道路交通事故联席会议机构,健全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指挥、协调机制。交警、运管、农机、公路、运输单位各部门联动,形成有效的齐抓共管制度。道路交通事故往往不是某一因素单独所致,而是各因素互相作用产生的后果。山区道路车辆的安全运行,人、车、路构成了山区道路统一的运行系统,三个要素相互作用,互相影响。要就要求涉及到交警、交通、公路管理以及沿途各地政府等众多单位和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坚持在政府组织下长期联合执法,信息共享,提高对山区道路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增强责任感、紧迫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共同努力,促进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优势,开展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村”活动,建立起监督、考核、评先评优激励机制,加强管理,才能促使人、车、路的相互和谐,达到山区交通的安全、有序。
二、不断完善交通安全联防体系,以农村警务室为基础,建立交通安全协员制度。目前,我区已经建立了横向到镇,纵向到村的交通安全协管员网络,但是没有真正发挥作用,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仅仅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农村警务室现在已成立并发挥作用,应当把交通安全协管员纳入农村警务室管理,在辖区交警中队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这样,可以弥补警力的不足,伸长交通安全管理的空间,对农村道路的交通运行情况,也可以及时掌握,适时查处,减少工作的盲目性。各级政府也要拿出经费,给交通安全协管员相应的工作补贴,才能调动广大交通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面对面的做好交通安全工作,在一定程序上,也可以化解农村群众因交通事故而引发的各类矛盾。
三、不断加大交通安全宣传,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事故为主,建立交通安全宣传的长效机制。把道路交通安全
教育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来抓,普及群众的交通安全常识,让群众知法守法,不断提高群众对交通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在宣传内容上,以发生在群众身边,群众熟悉的交通事故为主,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交通事故造成的危害;在宣传形式上,要采取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容易接受的形式;在宣传时间上,要选择在农村古集庙会,人员较集中的场合;在宣传方法上,要采取说法与事故相结合,内容与利益相结合,展板与视频相结合,让群众亲眼看到,亲耳听到,才能使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群众积极配合,才能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四,不断加大农村道路的综合治理,以危险路段为重点,建立道路维护的长效机制度。虽然现在农村地区村村通上了水泥路,但是道路维护至今没有明确,危险点段至今没有得到治理,因此建立农村道路维护的长效机制迫在眉睫。交通、公路应当从安全因素角度出发,科学建路,加大对道路安全设施的科学投入,合理规范设置标志标线,防护设施。不断总结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安全行车的角度充分考虑道路的安全设计,增强对道路安全设施设置的科学性、实效性。针对事故多发路段,交通管理部门要做好排查整理工作,加强控制和管理,积极参与道路审核、验收工作,减少因道路因素引发交通事故。同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对结构不合理的道路进行改建拓宽,对弯道两侧阻碍视线的土堆树木进行清理,不断完善道路结构,清除黑点。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联合整治,针对村民违章沿路建房,乱摆乱放、胡乱堆放等违法行为进行打击,清理路面、营造和谐道路交通环境。
五、不断加大交通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以无牌无证、非法载人等为重点,建立农村道路交通违法查处长效机制。在现阶段,交通参与者遵纪守法的意识普遍薄弱,交通违法行为突出,交通秩序混乱,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增多、通行不畅。因此,严格执法严格管理是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农村道路上,集中了大部分无牌无证、报废车辆,虽然群众出行方便了,但是安全隐患增多了,建立农村道路交通违法查处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要依靠交通协管员提供交通信息,在当前有限警力的情况下,有重点的、有选择的查处严重交通违法行为。同时,建议政府加大资金投入,优先考虑发展农村公交车,号召群众不乘座违法车辆,满足群众出行的需要,拓展沿伸公交车行驶路线,减少交通流量,缓解交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