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尕布龙精神
尕布龙学习资料
尕布龙同志的一生,是为青海奉献的一生,也是为青海造福的一生。从金银滩草原一路走来,从放羊娃一步步成长为高级领导干部,尕布龙同志86年的生命历程、躬身实践,为自己深深爱着的这片热土洒汗掏心、鞠躬尽瘁,成为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我们永远学习和敬仰的榜样。
向尕布龙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的“严”。奋发图强、勤奋上进,身居高位、心系百姓,手握重权、不谋私利。他不断从书本和实践中学习知识,锤炼党性,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坚守做事做人的底线,为领导干部严以修身作了最好的示范;时刻牢记、践行“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子女亲属、身边工作人员没沾过他的一点光,为领导干部严以用权作了最好的表率;搞调查研究,轻车简从,自掏餐费,从不吃招待饭、从不住大宾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谨扎实,不搞特殊化,为领导干部严以律己作了最好的示范。
向尕布龙同志学习,就要学习他的“实”。不怕吃苦、任劳任怨,甘于清贫、一生勤俭,殚精竭虑、为民造福。他走遍了青海省几乎所有的乡镇,每到一地,进帐篷访牧户,到田头问农耕,在一线讲发展,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谋事要实”的生动诠释;在河南县带领群众探索灭鼠方法,开展拯救河曲草原的灭鼠行动,在哈勒景草原搞牛羊育肥示范项目,在南北山绿化中探索新的管理模式,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困难问题,“创业要实”的鲜活呈现;为西宁南北两山绿化一干就是10年,亲自带领民工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时常用自己的工资为工地买树苗,给民工改善生活,可自己吃的炒面,都要靠妻子和女儿,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做人要实”的真实还原。
尕布龙同志说:“我本是一个放羊娃,是党把我培养成了一个高级干部,人民群众是我的生身父母,我这样做不过是对养育之恩的一点报答,算是尽了一个人民公仆的一点责任和义务。”身为执政者,他奉公守法、清正廉洁;身为父母官,他殚精竭虑,倾其一生为百姓谋幸福。让我们向尕布龙同志学习,兢兢业业干事业,无私奉献爱人民,为把青海建设得更加和谐美丽而奋斗!
一、尕布龙精神的内涵
一是勤政务实、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 二是艰苦朴素、乐善好施、甘守清贫的勤俭精神; 三是心系群众、一心为公、秉公用权的公仆精神; 四是生命不止、工作不息、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五是以身作则、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
这些精神,表现了尕布龙的境界之高、情操之高、品德之高,表现了他的爱民情怀之切、感谢党恩之深,也表现了他的作风之硬、自律之严。他是青海党员干部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是我们的价值导师。以上概括的五个方面,还不足以全面准确表述尕布龙精神,需要在学习认识上继续深化。
二、尕布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青海精神和核心价值观的统一性
尕布龙出生在海北草原,成长于青海高原,他接受党的教育几十年,为党工作几十载,服务群众几十年,他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秀分子,是青海精神的生动体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尕布龙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五千多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尕布龙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青海,热爱生他养他的海北,在担任领导职务期间,春节假期只要有时间,他就回到他的家乡帮助乡亲放牧,好让乡亲休息过个年。他勤劳勇敢,维护民族团结,年少时他就敢于调解邻里矛盾甚至械斗。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在退休后仍然要求做些服务人民的事情,西宁南北两山绿化,他既当指挥,又当“民工”,他十年汗洒两山,不辞辛劳,即使患病晕倒在工地也不下一线,当民工知道他是原来的副省长时,许多人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他的一言一行处处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他的精神与中华民族一脉相承。
2、尕布龙精神与青海精神高度统一
青海是精神的圣地,在这片高天厚土上诞生了“两弹”研制基地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五个特别”精神、“玉树抗灾”精神等内涵丰富的精神资源,他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织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实践和创造,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挑战极限、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汇集成了今天的新青海精神。新青海精神是青海人民在建设新青海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伟大精神财富,是做好青海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新青海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青海的生动体现,反映了青海各族人民追求发展进步的强烈愿望,表现出高原干部群众“缺氧不缺精神、缺氧不缺干劲、海拔高追求更高的豪迈情怀。尕布龙精神是新青海精神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子。他参加革命工作以后,长期以“人一之,我十之”的工作状态奋战在组织安排的每一个岗位;他感恩党的培养,感谢人民的哺育,他与党同心同德,与人民心手相连,只要党、政府和人民需要,他就会勇往直前、义无反顾;他坚忍不拔,在抢险救灾、绿化两山过程中,他带病工作不下一线;他用生命在挑战,身患肺气肿也坚持不下高原一线,坚持指导基层工作,实在难以承受才住进医院。尕布龙用一生的实践和闪耀着人生理想的光辉,深刻诠释了青海精神,他是青海党员领导干部奋战高原、奋斗不息的生动写照,是青海党员干部的集中代表,青海高原需要千千万万个尕布龙。
3、尕布龙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毛主席说,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尕布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明白一个人仅有物质的丰富不是一个丰富完整的人生,精神空虚、无所作为不是幸福快乐的生活。人需要一种精神,失去精神和信仰的人生必定是残缺的人生。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在财富大量积累后反而感到没有快乐,追问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这是因为长期的逐利心理使他们淡化了关于人生的价值的基本认知,远离了共通共融的社会群体,使他们感到了精神的空虚,从而感叹要那么多钱到底有什么用?人生的坐标在哪里?人生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人是要回归社会的,他们很多人在迷茫之后把对精神的追求放到了生活工作的重要位置。尕布龙的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是一贯的,他爱党、爱国、爱青海、爱人民,他的爱博大深厚;他勤政敬业,忘我工作,经常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困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他淡泊名利、甘于清贫,一心为公、一生为民,他不给基层和群众添麻烦,调研工作时一定要自己掏伙食费,拿出自己的工资为牧区群众治病,他的家也成了“牧民店”,义务服务群众三十年;他严以律己,公私分明,清正廉洁,他没有通过自己的权力办过私事,甚至没有让自己的妻子和女儿转为城镇户口;他讲诚信守信用,答应的事一时做不到他就睡不着觉。他友善亲和有人情味,对领导、对下级、对牧民、对百姓“尽善尽美”。他的思想和行动张扬的是爱、是忠、是善、是信、是勤、是廉、是实。他的精神迸发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光芒,他的思想和行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材。
三、尕布龙精神的成因
1、中华民族文化是形成尕布龙精神的核心
我们说,文化是行为方式,精神是思维方式。文化涵养精神,精神提升文化。精神在文化的土壤内成长,贯穿于文化始终,反之,又对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思想精粹,它集中表现在《周易》中的两句话,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文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大地,扎根于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里。尕布龙生养于中华大地,中华文化和文明对他的熏陶感染是浸刻在骨子里、流淌在血液中的。因此,他从小就具有向善的力量、正义的能量、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不屈的品格和爱民为民的情怀,这为他的成长和工作后的思想行动奠定了基础。同时,作为蒙古族,本民族文化对他具有重要影响。我们知道,蒙古族文化是草原文化的承载者,草原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务实精神、开拓精神、顽强精神、英雄精神表现出来的。蒙古谚语中说:“有知识的人是最富有的人,有勤劳习惯的人是第二富有的人,有牲畜的人是最后一等富有的人”(大意)。这些文化的影响,培养了尕布龙的品格,也培育了尕布龙精神。
2、地域特点、成长经历是形成尕布龙精神的基础
人的气质、性格的形成与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尕布龙生长在金银滩,辽阔的草原使他喜爱自然、心胸开阔;广袤的草原,使他爱惜草原、厚重纯朴;奔驰在草原上的骏马,使他汲取了积极向上的力量;高原缺氧、战天斗地的生活,培育了坚强不屈的性格;逐水而居,放牧赶场,使他知道百姓生活的不易、艰苦奋斗的意义,简单生活的实在;放牧要靠脚勤手快,使他知道勤劳才能有收获的道理;从小与牧民朝夕相处的日子,使他知道人间的真情。尕布龙给牧主头人家放过羊,被抓去当过民夫、干过苦力,是党把他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培养他成为党的干部,他对党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地域环境影响了尕布龙成长,成长经历培育了他的气质精神,可以说,地域环境和成长经历是尕布龙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
3、社会发展、时代进步是形成尕布龙精神的营养
尕布龙生于旧社会,成长于苦难中,工作在新中国。他经历过苦难,饱尝过辛酸,体味到了人生的不易,百姓的艰辛。在党把他培养成为一名领导干部后,他先后经历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土地革命和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几个重要历史时期。不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他始终坚定信念、牢记宗旨。他看到了伟大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看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感到自己置身伟大进程的光荣。他保持艰苦朴素、勤政务实的作风,一心想为党多做点事、为人民多干些工作,即使退休后还披甲上阵,绿化两山,期间付出多少辛劳,他自己清楚、党和人民也记在心里。他这种胸怀大局、大义至善、勤劳勇敢、为民服务的品质和精神,正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为他提供的养分。同时,他的精神又为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能量,他的精神正在激励着我们在新时期新阶段为建设新青海、建设新海北而阔步前行。
四、如何继承发扬尕布龙精神
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强大的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和脊梁。尕布龙精神是党性、党风廉政、群众观点教育的好教材,也是一部洋溢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鲜活教材,更是一部精神内涵无量的常读常新的活教材。大力倡导和传播并使尕布龙精神走向全国是青海人民的期盼,也是学习尕布龙精神的实际行动。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员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立足本职学模范,开拓进取赶先进,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引领社会风尚,体现时代精神,为践行群众路线、促进海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成绩。学习尕布龙精神,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学习,深刻领悟,触及灵魂。学习尕布龙精神,首先要学习他的事迹,要通读他的事迹材料,听他身边人的讲述,听亲人的叙说;要走近实地,参观学习,亲身感受。通过学习要深刻了解其人其事,深刻体会其精神的内涵,真正达到有感而发、触及灵魂的作用。
2、对照先进,经常检查,修身正己。学习尕布龙精神,要逐条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要通过学习,明白自己的差距,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经常对照,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一问自己同样工作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为什么自己没有尕布龙那样的境界?二问为什么他是那样一个纯粹无私的人?三问为什么他对老百姓的感情那么深,他的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四问他为什么那样清正廉洁,自己能做到了几分?只有多问几个为什么,才能修身正己,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
3、满怀热情,联系基层,为民服务。当前学习尕布龙精神,就要学习他满怀热情,联系基层,为民服务的公仆情怀。我们要远学焦裕禄,近学尕布龙,一心为公,心系群众,真正扑下身子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赢得群众的拥护和信赖,搭建起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出色完成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4、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超越。当前学习尕布龙精神,就要联系本地、本部门的实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省、州、县委的要求,解放思想,勇于创新;联系实际,敢于担当,破解难题;要善于学习先进地区和部门的经验,超越自我,为实现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不懈努力。
5、遵章守纪,令行禁止,争做表率。学习尕布龙精神,就要遵守法律,遵守党纪、执行制度,特别是党员干部绝不能把自己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不受约束;就要聚焦“四风”,改进作风、立行立改;就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遵守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州、县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令行禁止,争做表率,让人民群众看到党员干部的模范作用,做一个令群众爱戴、受百姓尊敬的好干部。
第二篇:学习尕布龙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尕布龙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尕布龙同志是我党长期培养,并经受了严峻考验的优秀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他长期担任领导职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领导工作经验。在河南县和黄南州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重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担任省委常委、省政府副省长期间,主要分管农牧业工作,经常深入农牧业生产一线调查研究,在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荒山治理、发展国营农林牧场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促进全省农牧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担任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期间,他刻苦学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法律知识,积极开展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在地方立法、监督等方面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为促进我省的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和推动青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做出了不懈努力。退休后,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心系群众、心系青海,一如既往的关注青海的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积极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建言献策,特别是担任青海省西宁市南北两山绿化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期间,长年带领干部职工种草植树,为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授予首届“母亲河奖”。他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以实际行动实践了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崇高理想。
尕布龙同志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对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伟大事业坚定不移,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青海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
尕布龙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党失去了一位好同志、一位优秀的领导干部,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老领导、老党员而深感悲痛。尕布龙同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崇高的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学习中,大家被尕布龙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所打动、所感染,大家认为:尕布龙同志是我们身边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他平易近人,爱民如子,信念坚定,勇于担当,我们要学习尕布龙同志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笃定信念、忠贞不渝;学习他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表里如
一、言行一致;学习他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本分做官、干净做人;学习他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加强修养、终身奋斗。
学习尕布龙同志,就要像尕布龙同志那样,抵得住诱惑,经得住考验,守得住清廉,一门心思干好工作,踏踏实实履行职责,始终保持一个干净的心灵、一个清白的名声、一个廉洁的口碑,以清正廉洁、公道正派的良好形象,展示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高尚情操。
2017年8月18日
第三篇:龙文化精神内涵
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
庞 进
媒体近日报道,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发布了一项在海内外开展的“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社会认知度大型调研工作”,结果显示:87.7%的认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并认同“中华儿女是龙的传人”的称谓,但多达72.1%的人不知道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反映出参与本次调研的人群对中华龙的认同度达到了较高程度,但对中华龙的精神象征、中华龙文化的内涵却知之有限,并迫切表达出系统了解中华龙和中华龙文化的愿望。(人民网文化频道,2007年09月18日)
那么,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是什么呢?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的解释是“团结合力”,理由有二:一是因为龙的形象是诸种动物形象的合成,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理念;二是因为流传至今的龙文化民俗,如舞龙、赛龙舟等,都是一种集体合力项目,个人在比赛中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必须将个人力量完全有机融入集体力量中,在集体价值中升华个人价值,这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这样的阐释当然是对的,也是精辟的,但不够全面。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除“团结合力”外,还有“造福众生”、“与天和谐”和“开拓奋进”。所以,我对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概括是八个字:容合,福生,谐天,奋进。
先看容合。
容合是我创造的一个词,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的概称,与“融合”有区别,突出了“容”字。
在中华龙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容合排在首位。
龙的形象是容合而成的。宋代学者郭若虚总结“龙有九似”,即“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民间画龙有“九像说”,即“头像牛,身像鹿,眼像虾,嘴像驴,须像人胡,耳像狸猫,腹像蛇肚,足像凤趾,鳞像鱼”。其实,龙的容合对象远远不止这十多种,鳄、蜥蜴、猪、马、熊、鲵、象、狗、猴、羊、蚕、蛾、螺、虾、龟、蚯蚓、穿山甲、鸟类,以及云、雷电、虹霓、龙卷风、海潮、泥石流、古动物化石、树木花草、江河山脉,等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龙的容合。
中华民族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就在于其容合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相一致,是中华民族大容合的参与者、伴随者、见证者和标志着。新石器时代及随后的青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考古学界以考古实证为据,将这两个时代划分为若干个区系和多种类型文化,而我们在各个区系、众多类型文化中几乎都有“原龙”问世——如东北区系的查海文化石块堆塑龙,赵宝沟文化陶纹龙,红山文化玉雕龙;西北、中原区系的仰韶文化陶纹龙、蚌塑龙,马家窑文化陶纹龙,龙山文化陶纹龙;山东区系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陶纹龙;东南区系河姆渡文化牙雕龙,良渚文化玉雕龙;西南区系大溪文化河石摆塑龙;等等。
中华文化也是容合而成的,而龙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就在于龙反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容合。比如,战国时期出现的群龙、交龙,就反映了其时的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局面;而龙出现于佛教经典、亮相于佛庙殿堂,则是东汉以降,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相容合的反映。不仅如此,龙还体现着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比如儒家讲的“仁”,就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刚、毅、木、讷近仁”等多种阐释,显然是一个容合性概念。而道家讲的“道”,也有宇宙的本原、本体,万事万物的规律,自然变化的过程等多种解释,显然也是一个容合性概念。容合性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最本质的特征,而龙正好反映和体现了这一特征。
中国历史上强盛时期,都是文化上的大容合时期。汉文化是对秦文化、楚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西域各国文化的容合;唐文化是对全国各地、各民族文化,和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的容合。盛唐时的长安,简直就是一座文化容合的大熔炉。所谓恢宏开放,所谓博雅大气,无不以容合为基础、为内容。
容合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不讲兼容、包容,就不会有综合、化合,也就谈不上合力、合作,以至于和谐。大凡成功的事业,都是容合的事业,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是善于容合的人士,所谓“博采众长”、“海纳百川”。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家庭氛围,和谐的社会秩序,都有赖于容合;一个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凝聚力的形成,容合是最核心的要素。
再看福生。
福生是造福众生的简称。
龙本来就是中国人为福生而创造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创造龙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有福于自己,而不是为了有害于、有祸于自己。事实上,古往今来,龙的身上都一直体现着福生的精神。作为水利神、农业神,龙是造福众生的;作为祖先神、人格神、民族神,龙更是造福众生的。
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远古帝王几乎都有龙之名、龙之誉。为什么人们要将他们称龙、比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人文先祖秉赋着、体现着龙的“福生”的精神,干出了一番番兴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业。伏羲画八卦、结网罟、造甲历;女娲炼石补天、抟黄土造人、始创嫁娶;炎帝肇始农业、发明医药;黄帝的制陶造车、分土建国;大禹为了根治泛滥天下的洪水,“尽力沟洫,导川夷岳”,三过家门而不入,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
在龙文化中,有许多造福众生的善龙祥龙,也有一些祸害人间的恶龙孽龙。善龙祥龙是人们褒赞颂扬的对象,是龙族中正面的、居主导地位的力量。恶龙孽龙一般都会受到善龙祥龙的惩处,其祸害人间的行径,反衬出了善龙祥龙造福众生的可贵。
福生也为容合提供了目的和规定。也就是说,容合是以福生为目的的,也是有原则和限定的,这个原则和限定的根本点,便是看这个对象是否符合福生的精神。如果这个对象的所言所行不是福生,而是祸生的,那么在容合之前、之时,就要做教育、规劝、等待、惩处等工作,总之要使其改邪归正,弃祸生为福生,然后容而合之。
再看谐天。
谐天就是与天和谐。
龙是多元容合的神物。龙的取材对象,几乎将与古人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动物、天象一网打尽。这些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换句话说,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是天给人的生动直观、意味深长的符号。
人与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使龙成为通天神兽;它体现着中国圣哲“天人合一”的思想,反映着先民对天道的理解、对大自然的敬重。
在国人心目中,山有山龙王,海有海龙王,江河湖泊、潭渊溪涧、泓池井泉,大凡有水的地方,都有龙神驻守,龙王庙也就到处可见了。而且,每遇久旱不雨的年月,老百姓都要到有水地方,举行隆重的祈祷龙神的活动。为了救命的雨水,虔诚的农民兄弟们就是把头磕破,把嗓子喊哑,把腿跑肿,也在所不惜。
这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通过这种祖先发明的,一辈一辈传下来,且不断地有所发展的形式,人们在和“龙”沟通,在和“天”对话,在表示自己对神秘莫测的、难以抗衡的自然力、自然界的理解、畏惧、诚敬和企盼。
于是,谐天便成为龙的基本精神之一。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全世界有识之士都在大力倡扬生态文明的当今,强调龙的谐天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看奋进。
奋进就是奋发进取,开拓创新。
在龙的诸多民俗活动中,龙舟竞渡最普及也最引人注目。但见彩旗如云,鼓呼雷动,人人奋力,龙龙争先,如弹出膛,如箭离弦,桨影纷然,浪花激溅,那热闹的景象,那宏大的场面,那激昂的情绪,那蓬勃的力量,实实在在地今人振奋!
龙舟竞渡典型地昭示着龙的奋进的精神。
排在中国六经之首的《易经》,其第一卦《乾卦》就是一个以龙为题材的,意义特别、影响深远的“龙卦”。其卦以龙的发展变化——从“潜龙勿用”、“见龙在田”、“跃龙在渊”,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为喻,既形象又抽象地阐发了一种道理。什么道理呢?《易大传·象传》将其解释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自然界行的是一种健康的大道,而人呢,应该像可以在水中游,也可以在地上行,但终要腾飞于云天的神龙那样,努力上进,毫不懈怠。
从姿态上看,无论水中游、地上行,还是天上飞,龙给我们展示的多是昂首挺胸、瞠目振鳞、精神抖擞、全力以赴、一往无前的形象。
自古以来,龙都多被用来象征、比称人间的杰出人物。人们之所以将人杰俊才比龙称龙,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身上具备着奋发进取的素质,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繁荣昌盛做出了创造性、开拓性的贡献。
炎帝神农氏是崇龙族团的领袖,被誉为“龙子”或龙的化身。炎帝的身上,就充盈和洋溢着奋进的精神。他带领部族,多次、多处迁徙,翻山越岭,穿林涉水,开辟新的生活基地,拓展新的生命空间。他“作树五谷”,是农业的发明者;他“尝味草木”,是医药业的发明者;他“耕而作陶”,“斫木为耜,揉木为耒”,是工具制造业的推进者或发明者。他还是畜牧业、纺织业、原始贸易、原始音乐和劳动分工制度的创立者。为了开拓和创造,炎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鞠躬尽瘁,无私无畏。
作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黄帝轩辕氏有“龙祖”之称。黄帝的事业,是开拓创造、奋发进取的事业。黄帝的奋进,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中华文明的成型奠定了基础。根据考古发掘和文献资料提供的证据,黄帝族的发祥地在西北黄土高原,即黄河流域的上、中游,之后,沿着黄河流域,甚至越过黄河流域多处迁徙,“抚万民,度四方”。——迁徙就是开拓,就是进取。而归于黄帝名下的发明创造,也有许多项,如文字、算数、律历、音乐、阵法、货币、养蚕、衣裳、舟车、宫室、典章制度,等等。
龙的奋进的精神反映在了龙的形象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龙的形象是与时俱进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龙。新石器时代有早期的简单质朴的“原龙”,夏商周时期有神秘抽象的“夔龙”,春秋战国至秦汉之际有粗犷雄健的“飞龙”、魏晋南北朝至唐宋时期有刚柔并存的“行龙”,元明清三代有复杂华丽的“黄龙”。进入新世纪后,我们看到了许多吉庆嘉瑞的“祥龙”,如穿福字褂、钱字衫、骑摩托、打手机、用E卡的“时尚龙”,以绿叶为发、为眉的“生态龙”,活跃在影视屏幕上的“卡通龙”等。从龙形象的演变,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开拓、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轨迹。
当然,我们所崇尚的奋进,是以容合为手段,以谐天为条件,以福生为目的的奋进,悖离这些要求,任何奋进产生的都是负价值,都要受到正义力量的谴责和制裁。
(本文发表于2007年10月22日西安晚报)
相关链接——
庞 进
著名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1988年起从事龙凤文化研究,其成果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有专著《龙的习俗》(大陆版、台湾版)《创造论》《八千年中国龙文化》《呼风唤雨八千年——中国龙文化探秘》《中国的图章——说龙谈凤话麒麟》《龙起东方——庞进世纪龙文新作》《博大精新龙文化——以浙江龙游为例》《凤图腾——中国凤凰文化的权威解读》《龙子龙孙龙文化》《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及散文随笔集《兵马俑狂想》《慧雨潇然》《灵树婆娑》(获中国首届冰心散文奖)《大悟骊山》《卓立苍茫》等20余种。主持或出席相关论坛、研讨会30余次。在互联网上创建并主编有“中华龙凤文化”(www.xiexiebang.com)网站。
地址:710002西安市太阳庙门43号西安日报社
邮箱:pangjin@xawb.com
loongfeng@163.com
第四篇:“回龙精神”读后感
“回龙精神”读后感
为充分发扬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当好优秀党员团员的光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我院多名优秀党团员到新乡辉县市上八里镇回龙村,实地参观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张荣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
回龙村是地处豫西北与山西搭界的太行深山之中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张荣锁同志自1993年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全村干部群众面对异常恶劣的自然环境,战天斗地,艰苦创业,送电筑路,治理荒山,发展经济,倡导新风,8年间,使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走向富裕,走向文明。他带领群众凿山开洞,在悬崖绝壁上修起了一条“生存路、团结路、致富路”,结束了高山农村不通公路的历史,他用好作风带出了好班子,他带领群众种香菇、栽果树、修公路、搞旅游,使全村脱贫致富;他慷慨解囊、扶贫济困,先后拿出9万元帮助孤寡老人、病人、残疾人和困难学生,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层干部标兵”,荣获央视“感动中国2002年十大人物”,受到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张荣锁同志一心为公、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感动,深受教育。尤其是他致富不忘家乡,捐献百万家产,带领群众凿山修路,不计名利、不怕牺牲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使大家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我院号召优秀党员干部、团员要学习张荣锁同志不求索取、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立党为公、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通过参观学习,交流体会,全体优秀党员团员振奋了精神、开阔了视野,纷纷表示要学习宣传张荣锁事迹,要把回龙村干群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的团队精神带回去,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为实现计科院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龙布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活动情况汇报
龙布中心小学乡村少年宫活动情况汇报
一年来,我校乡村少年宫在上级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以全面推进少年儿童素质教育为主线,充分突显乡村少年宫的特殊教育职能,严格规范少年宫内部管理,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人才培育水准,少年宫的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地发展。
学年初,我校就成立了“乡村少年宫”领导小组,具体组织开展日常工作。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健全了工作机制,落实工作人员及职责;加强了辅导教师选聘培训,提升人才培育水准;努力改善办宫条件,为乡村少年宫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主要工作
我校“乡村少年宫”工作成员团结一心,共同努力,面对实际,动脑筋、想办法、挖潜力,使得学校教学工作和少年宫活动开展秩序井然。
1、创设整洁、优美的少年宫环境
我校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自觉地把乡村少年宫建设同学校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创建整洁、文明、美观、舒适的育人环境。一是狠抓了清洁卫生管理,坚持做好了每周大扫除、天天小扫除和时时常保洁工作;二是狠抓全体师生的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利用教职工会、周会、班会等时间,通过宣传教育、文明劝导、体验活动等方式将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制度化、经常化;三是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修缮栽植了校内绿化带,装饰校园文化墙,办文化宣传墙报每月1期,各班级开辟学习园地,完善了相关的标牌。
2、加大投入,努力改善办宫条件
我校加大了设施设备的修缮、添置投入,用于少年宫的建设和发展。坚持一室多用,一地多用的原则对教学设施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造整合,现已有篮球场1个、乒乓球台4个,并添置了相关体育运动器材;有图书室1间,阅览室1间,藏书1.7万册左右,每班安置了一个图书柜;有标准的科学实验操作室和准备保管室2间,可用于科普实验操作;有多媒体室、电脑教室各1间,且每班安装了电子白板,用于少年儿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有文化艺术活动室4间(音乐室2间、书法室1间,舞蹈室1间),用于文艺训练、展演;有综合实践园1块,可用于少年儿童进行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活动。现有场地设施能基本满足少年儿童教育学习活动需要。
3、着力抓好管理,确保少年宫活动质量
我校自2013年开设乡村少年宫活动课程以来,坚持“在实践中发展,在体验中提升”的课程理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校本课程进行合理的资源整合,开展相应的研究性学习。学期初教师制定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发展需求、兴趣爱好的实践活动主题。每个活动的开展,都是实实在在,踏踏实实。至今,我校已开设音乐、体育、德育、舞蹈、书法、绘画、乒乓球、羽毛球、足球、象棋、跳棋、笛子、二胡、手工、美术等4大类共计18个兴趣班。每个班都安排有一技之长的教师进行辅导培训,学生的兴趣广泛,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4年和2015年“乡村少年宫才艺展示”荣获县二等奖的好成绩。
4、阵地服务时间和空间有效打开
为了使更多的孩子参与到少年宫组织的活动中来,我们开辟了读书益智园、综合实践园、修身健体园、文化艺术园、科普创新园,努力拓展少年宫活动时间和空间。时间上每周二、四日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的音乐、体育、书法、绘画、朗诵、舞蹈、美工等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全面开放场地和设备的方式,保障少年儿童学习活动时间。空间上通过兼用场地开展活动,做到一室多用、一地多用,充分利用可用空间(墙壁、长廊、橱窗),作为少年宫活动、作品的展示阵地,处处体现少年宫新面貌,努力打造我校“乡村少年宫”成为全镇青少年的教育基地。2014年和2015年“乡村少年宫才艺展示”荣获县二等奖的好成绩。
二、取得的成绩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乡村少年宫”,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少儿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少年儿童在知识技能、道德情感、文明卫生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学习生活得到了充实。
三、存在的问题
资金的缺乏、阵地空间狭小,限制和制约了我校“乡村少年宫”的发展和壮大。特长教师缺乏,也局限了活动项目的开展。
四、今后的打算
1、进一步完善乡村少年宫机制建设,加大工作力度,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把我校“乡村少年宫”建成示范基地。
2、加强师资培训,加强对外学习交流,学习兄弟单位先进经验,把我校“乡村少年宫”工作做得更加完善。
3、继续发展自身的优势,努力创造条件,使我校“乡村少年宫”开展的项目逐渐增多,规模和气势逐渐壮大,真正满足农村少年儿童课外生活的需求。让农村少年儿童真正享受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实现快乐学习、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016年4月5日 龙布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