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奉化布龙谈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3
从奉化布龙谈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奉化
邬显赞
关键词:条宅布龙、民间艺术、失传、传承、发扬 论文摘要:
[龙舞流传上千年,是老百姓心中风调雨顺的象征,舞龙向来是我国举行盛大庆典的必备节目。奉化是国家文化部命名的“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其中作为杰出典范,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的条宅布龙,从人们敬神、娱乐而逐步发展至今,无论是制作、布阵和舞技都以其独特的风格登上了中华民间优秀文化之殿堂。文章着重分析了奉化舞龙曾因经费、训练、人员等方面的原因而出现严重滑坡趋势,提出了要从取得地方政府部门支持、培养龙的传人、聘任特技教练、重视文化工作者的思想道德和义务建设等途径,尽可能为民间舞蹈文化提供一个“宽敞”的天地,让这条东海边的布龙永具活力,舞出一片灿烂的明天。]
华夏子孙历来把自己称作“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舞龙向来是我国举行盛大庆典的必备节目。
早在奴隶社会的甲骨文中就有一条龙与十五个农民在田间求雨的记载,文献中最早关于龙舞的记载是《山海经》的“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我猜想,龙舞说不定是我国最早的图腾舞蹈呢?对龙舞有明确记载的是《二十二子》中董仲舒的专辑《春秋繁露》第十六卷,它详细介绍了古代人们以龙求雨的具体形式、方法等。汉代的“百戏”中也有舞龙的节目,到了明清时期,龙舞就已很普遍,南北方都有,还形式多样,有“布龙”“百叶龙”“水龙”“段龙”“板凳龙”“香火龙”等等,可谓多姿多彩,且表演技巧很高。有清人在龙灯诗中描写:“鳞甲倏喷火,飞腾照夜飞”“电激一条,波翻百面雷”。到了现在,龙舞的表现形式更加新颖别致。如1999年在北京开幕的第二十一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99条用汽球串成黄龙一齐飞向高空,那场面令人激动不已,它是中华民族权力与威力的体现啊!
龙舞流传上千年,是老百姓心中风调雨顺的象征,至今还保留在民间。奉化的布龙就是龙中一杰。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九日,我市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布龙)之乡”。这个荣誉的获得,主要来自于楼岩乡的条宅布龙。条宅布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舞技,登上了中华民间优秀文化之殿堂,是奉化布龙中的杰出典范。
奉化条宅布龙,是人们敬神、娱乐而逐步发展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集体舞蹈。据条宅民间老艺人陈世雄口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主要构造材料是竹、木、布三大件,九节八段(最长十二节)龙身各长二米左右,加上龙头龙尾,全长十七点五米上下。(龙身内用直径三十厘米单根竹丝圆圈,每间隔十厘米一只支撑龙布,使其成为圆筒,整条龙身内的竹丝圈用四根绳子串连,能伸能缩,称作“龙筋”,龙头、龙尾的框架也用竹丝扎成,龙棒长一点五米,龙牙、龙舌采用海绵制作,龙口内的“龙珠”为吹鼓的红气球,龙眼配嵌电灯泡,它的外表用耐磨的布料包扎。)
表演时演员头扎绣花巾,上着对襟衣,下穿灯笼裤,腰系绣花带,腿缠各色裹脚布,脚穿黑色布鞋,看上去神气威武,很有民间特色。
条宅布龙由九人表演,小巧灵龙、变化多端,以“盘、滚、游、跳”为主线变换动作,舞起来翻滚自如、热烈奔放。高跃时似龙腾九霄,威武勇猛;低游
时如蛟龙翻海,气势磅礴。表演时一气呵成,使人眼花缭乱,堪称华夏一绝。一九五五年三月首次赴京参加全国农民业余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演出奖。4月4日被邀请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其别具一格的舞姿博得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和国内外著名人士的高度评价,周总理称赞说:“这条龙可以出国。”
随着时代的发展,条宅布龙也在以陈世雄、周小如等老一辈艺术家们的潜心研究下,在原来的动作套路中有很大的创新与发展。创作了“快游龙”“满天龙”“搁脚龙”“脱壳龙”“擦身龙”“抱身龙”“靠背龙”“套头龙”“缠脚龙”“摇船龙”“双龙戏珠”“悬跳龙”“龙尾翘”“左右跳”等二十余个精彩动作套路。其中有许多不同的跳跃动作和躺在地上滚舞的高难度动作技巧,全凭老艺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在舞蹈的实践中不断创作出来。
改革创新后的奉化布龙在表演技巧上,更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艺术特色,能做到“人紧龙也圆,龙飞人亦舞”。艺人们常把龙舞的圆不圆,作为衡量舞龙技术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龙舞的越圆,说明技术越高,如:“快跳龙”,每跳一次整条龙就在队员脚下依次越过一次,龙犹如成了一个“活的圆圈”,不断的翻滚着,舞的越快,龙就越圆越美,常常使人看了觉得有“龙圈环环扣住,龙身紧紧缠绕”之感。“背摇龙”,除龙头外,全体队员横躺在地上,用弓背摇动的力量舞动龙身。“快跳龙”和“游龙跳”则是龙在舞动时,人依次在龙身上跳过。这些舞蹈动作都是在龙的流动中进行,加上舞动时速度快,动作间的衔接和递进也十分紧凑,舞动时龙身迎风“呼呼”有声。整个龙舞动作“猛”,舞的“活”,龙身“圆”,形态“神”,只见龙在飞腾,人也在翻舞,高跃时如腾云驾雾,低游时如翻江倒海,气势非凡,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一九八八年新春首次参加宁波市舞龙比赛一炮打响名列榜首,荣获“一口龙”称号。后又在市、省、全国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被国外人士称为“中国真龙”。
到了九十年代,奉化布龙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年轻一代民间艺术家陈行国、周永根为首的“龙的传人”的共同努力下,借鉴吸收了全国各地舞龙赛中的精华,又新创了“龙尾高翘”,“空中舞龙”、“龙船”、“新龙门阵”、“蹲爪舞龙”、“八字造型”、“蝴蝶造型”、“高塔盘”等高难度动作。一九九二年条宅少年龙表演《双龙戏珠》首次参加宁波音乐舞蹈(乡镇、街道)调演,荣获表演一等奖,九五年五月又一次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舞龙比赛,获优秀表演奖。九七年七月,四次赴京在北京第一届舞龙艺术节暨“龙庆杯”邀请赛上荣获“最佳奖”和“玉玺奖”双奖。同年九月,又在浙江“东海明珠”大型文艺晚会中获金奖„„“中国舞蹈报”、“宁波日报”分别以“一束带露的鲜花”和“此龙只应天上有”为题描述了条宅布龙的精湛技艺和赫赫功绩。
条宅布龙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艺术享誉全国,但在九十年代末却有日趋滑坡之趋势,在各级比赛中屡有失利或干脆不参加比赛,这条东海边的巨龙似有“冬眠”之态,综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种:
1、非专业性。条宅舞龙队员们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并且流动性大,经常有人外出打工,要召集起来训练很困难。
2、训练经费得不到落实,训练很不正常。活动常常是临时抱佛脚,往往是要去参加比赛了才临时集训几天,怎会有好效果?更没有精力去创新,就连掌握传统的难度动作也成问题。
3、无专业的教练。条宅布龙一直处于民间艺术之中,现要与体育相结合,无专业教练难以接轨。如在“95第一届全国舞龙”比赛中,(由于比赛按体育
竞技项目国际标准评判)使一响在民间以自然舞技见长的条宅布龙一时难以适应,只得了优秀表演奖。如果能象湖南的龙舞,有专业的教练指导,把舞龙与体育、杂技、武术等相结合,一定能给人耳目一新,在比赛中也能获佳绩。
4、年龄偏大。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已四十出头,最小也近三十,由于经济浪潮冲击,很多人对民间文化越来越没兴趣。年青的条宅人都想着如何致富,而不会把精力集中到传承民间舞蹈文化上。
难道曾经“赛绩累累”的布龙从此就要失去它的威力?写到这不由使我想起《中国古代舞蹈史》中记载的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文化。从图腾崇拜、巫术仪式舞蹈,到明清时代的歌舞小戏与汉族民间舞蹈,尤其是唐代的舞蹈,可谓盛况空前,是古代舞蹈的顶冠,可这么多绚丽多姿的民间舞蹈如今有完整记载或留传下来的有多少?象唐代著名的《健舞》和《软舞》,恐怕唯一知道详尽资料的只有《软舞》中的《绿腰》了,再如,西周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雅乐舞体系的,但遗憾的是西周的雅乐舞在国内早已失传,而韩国、朝鲜却保留了下来,韩国舞蹈团还专程到北京作为“传统”节目来演出,这岂不是一件让世人的耻笑的事?到今天一些纯民间舞蹈的活动不是日趋高涨,而是越来越少,好多地方的民间舞蹈因为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而日趋衰弱,甚至失传,如东北秧歌中著名的民间艺人辽宁于黑子的“逗劲”曾经轰动全国;黑龙江夏春阁,男扮女装,扭起秧歌来,又艮又辣……诸如此类的民间艺术中都曾有很多有名的艺人,但如今有好多技艺都已失传了,现在一些专业的舞蹈团体也很少与民间艺人联系,更别说人民群众了,像全国最重要的“荷花奖”“群星奖”“桃李杯”等比赛除了文艺工作者之外,纯粹地去观赏的老百姓又有几个?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深感痛心,更觉责任心重大,我们再不能让优秀的民间舞蹈失传了。龙舞,它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永远要让它“活龙活现”于中华大地。条宅布龙也不例外,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民间舞蹈文化转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呢?下面是我提出的一些不成熟的发展设想,供同仁们参考:
首先,政府部门要重视民间舞蹈文化。这里有三条途经:一是为活动提供训练的场地,必须使活动能有计划正常的展开。如奉化在“龙乡”、“龙村”创建“小龙”培训基地,将舞龙之乡的基本技巧的训练纳入小学或初中学生的课外活动之中。目前奉港中学和尚田镇条宅小学、岳林街道城东小学已培养出近十条小龙,其中还有一条是女子少年舞龙队。条宅的少年龙舞多次参加省内各类活动,已艺压群芳,初露锋芒。城东小学的“娃娃龙”参加宁波第四届音舞节“明珠杯”调演,荣获优秀节目奖和创作奖。这样能使奉化布龙代代有传人。同时,在龙头企业里安排“大龙”培训基地,把优秀民间舞蹈者安排在同一单位工作,成立业余艺术团,除为企业服务外,还可争取为各种社会经贸活动服务,在这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的典型。如安徽圣泉花鼓灯艺术团,原是一个农民花鼓灯艺术团,后被圣泉集团请进圣泉啤酒厂后,农民演员全部进工厂,更名为“圣泉花鼓灯艺术团”。昔日的观灯迷成了啤酒厂的工人,班灯人也成了企业艺术团演员,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共同的企业利益使他们休戚与共,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花鼓灯在他们的脚下跳到了上海、大连、重庆、广州、北京等,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他们的舞影,还不够过瘾,他们又跳到葡萄牙、摩洛哥等国家和地区,把家乡的特色,把他们的作品介绍给全国,全世界的朋友,对企业、家乡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它有名的如云南阿诗玛艺术团,山西太原酒厂威风锣鼓队等等都类似。我们奉化也可以有“罗蒙艺术团”、“爱伊美布龙队”------
二是每年或几年定时举办,组织大型的文化节、艺术节。展示城市风貌、地域特色。如深圳,自1990年以来,由市文化局主办,已连续14年举办了春节广场演出,由开始单纯的专业团体演出,到现在群众文艺团体自编自演。(有公安干警艺术团,少儿艺术团、中老年合唱团等等。)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呈现一派浓浓的节日气氛。北京市也从2000开始由北京市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局、北京市总工会联合举办“五月的鲜花”群众文艺舞蹈、戏剧(曲艺)、书画(摄影)、音乐等大赛,以展示北京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成果和市民不断提高的艺术素养。相继央视又推出了“卡拉ok大家唱”、“走进舞蹈世界”等栏目。深受人们的喜爱。如果,各地都能如此重视民间舞蹈文化,那么我们古老的民间舞蹈文化一定能发扬光大,且定能更上一层楼。三是成立艺术协会,经常召开艺术研讨会,搜集积累有关资料,建立专门的档案,善于在开展活动的同时从理论上对民间舞蹈文化进行总结,提炼,让民间舞蹈永远流传下去。如“英歌舞”是潮阳民间舞蹈中最具特色的一种广场情绪舞,它取材于《水浒》中梁山泊好汉大闹大名府的故事,舞蹈动作方朴雄浑,气势豪放磅礴,场面恢宏壮观。有人称它为“中国舞蹈的根”。潮阳就有“英歌艺术节”“英歌艺术研讨会”等,富于“英歌”一块沃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成为一朵艳丽夺目的民间艺术奇葩。同样奉化也可成立“布龙”协会,多渠道的收集“布龙”的资料,每年或定时召开“布龙”研讨会,请有关专家和民间艺人(包括普通的舞龙爱好者)共同商讨龙舞艺术。那么,奉化的布龙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
其次,注重培养一批热心民间舞蹈文化事业、积极参与、乐于奉献群众文化的积极分子和文艺骨干。从奉化布龙来讲,无论是九节龙还是十二节龙、十八节龙、二十七节龙,龙头是关键。奉化布龙要发展,关键是在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经验的老一辈民间艺术家和年轻的热心于舞龙活动的龙头手。如刚去世不久的条宅村陈世雄老人,他从小爱好舞龙,是一名优秀的龙头手,数十年来他不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传人,几乎将毕生精力都化在发展和繁荣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上。1955年,以他为“龙头手”的条宅龙舞队赴京演出,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1958年他破格被吸收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至今仍是奉化唯一的一员)1990年至1991年,中国舞蹈家协会和中国舞蹈家协会浙江分会分别颁发证书表彰陈世雄1993年又被浙江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家;他的生平业绩又被载入《中华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浙江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奉化龙舞的赫赫功绩就在于有一批象陈世雄老人那样的“龙头手”。因此,奉化布龙凝结着许多民间艺人的心血,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我们要重视培养龙的传人。
第三,从单纯的文娱活动和节目活动向参与各类经贸服务活动转变。这已成奉化布龙在新时期呈现的新特点。自1991年起,奉化布龙接连参加了奉化市首届、二届、三届服装节暨僵服装订货开幕式的大型文艺活动表演。1995年参加了奉化溪口民俗风情游开幕式广场文艺表演和踩街活动,精彩的“五龙戏珠”博得了海内外来宾、记者、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不仅如此,奉化布龙还应邀参加了全省各地经贸活动和庆典仪式,如浙江西湖电视博览会、宁波城隍庙新商城落成典礼,宁波“天一广场”落成典礼暨海曙区划首届商贸艺术节、2002年宁波第六届国际服装节时尚十月巡游等等。为发展社会广义市场经济、促进经济建设显示了民间艺术独特的功能。
第四,抓特色文化的思想要明确。把积极开展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活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如奉化市龙,有显著的奉化地方特色,龙舞活动已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的影响。尚田镇条宅村舞龙队和岳林街道周家村
舞龙队是奉化布龙的佼佼者,许多赛绩都是靠他们得来的。一直以来最活跃、艺术上最有特色的也是这两个队。我们要通过重点辅导、重点扶植等各种方式,抓住条宅和周家这两个龙舞之乡的龙头,使之不断提高巩固,带动全市的舞龙活动,在提高指导下进行普及、创新。
第五、聘任专业教练。民间舞蹈文化要让它源源流长,永具活力,不仅要保留传统的风格特色,更要以此基础上挖掘其本身特点,从调度、动作、造型、服装等方面进一步加工改造,有创新,才会有生命,所以定要有专业的教练进行规范的指导、训练、研究、创编,才能创作出既符合本土特色又适合时代特点的艺术作品,为观众所接受,为专家所认可。
第六、加强专业舞蹈团体(院校)与民间艺人的联系,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提高艺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专业舞蹈人士可深入民间采风,与民间艺人共同切磋技艺,不断创新,这样也能使民间艺术不断吸取新的血液而充满活力。
(2)让民间艺人和舞蹈爱好者多参加社会实践,如观摩各种舞蹈赛事和文艺演出,参加各级各类的民间舞蹈文化活动,在实践中磨练、成长、提高。
总之,尽可能为民间舞蹈文化提供一个“宽敞”的天地,让它们“健康”地成长。那么,我们中华民族秀丽多姿的民间艺术一定能源源流长,永具活力,这条东海边的布龙,也一定能舞出更灿烂更辉煌的明天。
主要参考资料:
1、《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作者:罗岩
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4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中国舞蹈史》 作者:王宁宁、江东、杜晓青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8年1月北京 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3、《中国古代舞蹈史话》 作者:王克芬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1年4月 第5次印刷
4、《中国民间舞艺术》 作者:于平中国戏剧出版社 1997年6月第一次印刷
第二篇: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浅析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与文化传承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各个地区又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汉族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各地区民间文化观念和舞蹈形式的不同。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集山东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囊括汉族山东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体性,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相融而呈现的共性特征。山东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最为著名和典型。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综观山东的民间三大秧歌,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它不仅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过纯朴古老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山东的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问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该地区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的传承,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舞蹈教学是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直接方式舞蹈教学通常选择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是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舞蹈教学也是山东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山东鼓子秧歌中特有的儒学精神。)在教学巾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支撑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的内涵,让使学生整体掌握山东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东民间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也就是通常我们要求的动作富有了灵性。我们现在的舞蹈教学内容应注重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齐鲁文化在舞蹈中的差异,可以通过“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来标示。“鼓子秧歌”是流传于鲁北平原的汉族民俗舞蹈,其表演风格,东西部各有特色。东部以惠民县为代表,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风格柔韧。西部以商河县为代表,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鲜明,风格刚健。其共性特征是:神、韧、稳、倾、粗犷雄浑、气势豪迈。“胶州秧歌”是流传于鲁东半岛近胶州湾一带的汉族民俗舞蹈。在传统表演中,女角的表演占有主导地位。
如:翠花扮演的是中年妇女,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是少妇形象,动作温柔淑静,小鳗儿扮演的则是幼年女孩,动作活泼俏丽。不同角色在动作上的共性特点是拧、碾、神、韧,基本体态特点呈现出“三道弯”的形态特征。综观“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在传统民间舞表演中所具有的那种或憨直、洒脱、刚劲,或坚忍、大方、泼辣、舒展的动态、动势、动感特征,充分体现出山东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因此,我们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特色动作,重点训练此种动态、动势及走势特征。在“胶州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鳗儿步扭、抱推扇等特色动作进行集中训练,训练过程中,在要求学生动作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韵律美以及对该民间舞蹈内在审美心理特征的把握。我们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的结合讲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训练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该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这样的民间舞蹈教学,才能达到民间舞蹈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在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进行加工、走进学院舞蹈课堂或舞台创作时,必须高度重视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提高,高度重视能够充分体现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在强调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真正传承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既有保留山东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又有在充分尊重本地区意愿的前提下发展创新的必要,即在保存、传承优秀传统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中创作出既继承优秀传统叉具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三、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好像只有山东地区民间所传承的“齐鲁原生态”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地区的民间舞,否则便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只有人民大众自己参与或者达到自娱效果的舞蹈,才是民间舞。例如山东地区民间的老艺人。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讲,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冈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地区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山东的演艺性或者教学性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于某一时期,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
今天成气候之潮,明天便汇入传统之流。山东的民间舞从生活中走上舞台,成为演艺性的舞蹈艺术,就必须加下提高,对所谓“原汁原味”的片面强调只会妨碍山东民间舞的技艺提高和审美发展。就像山东地区最著名的i大秧歌,看到古朴、粗犷的海阳秧歌,以及具有地方民间小戏雏形的胶州秧歌,你可以联想到清代《柳边记略》中所记述的秧歌形式之源流的关系。当然也要防止随意性,因为既然是民间舞,就应该有特定的汉族、地域、风格。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就是一部将原生的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整合重构,再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既有传统之美,又有现代之力的舞台新作。大家都应该知道,民间舞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不可凝固的活化石。“原生态”的民间舞属于土著文化的范畴,我们山东地区的民间舞不能永远停留在向大众展示最原始的土著形态,像舞、戏结合的胶州秧歌。我们不会花整小时的时间来表演一段情节。而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山东地区的民间舞。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山东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山东地区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其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问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继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承。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同时还在时代特性的影响下,扮演着不同阶段、不同表达对象的多元化角色,因此,山东民间舞蹈文化植根于汉族,昌盛于时代。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的传承过程是随着时代而发展的,我们要以谨慎的学习、继承和立足于创造性发展的基本态度对待山东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过程中保存着民间的根本传统,而新的内容也时时刻刻在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不断丰富,不断提高。
第三篇: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浅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舞蹈是一种经过提炼、加工、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表演艺术,它能够表现人的思想、情感以及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在舞蹈的众多组成部分当中, 民间舞蹈是最具典型性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 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 活跃在人民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世界各民族的祖先们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传统的“百科全书”,是一种可视的、运动着的、非物质的“活的文物”,是一种“人类活态文化财产”。当今,传承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政府与文化艺术界的共识。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合理的拓展和创新,才能推动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更大繁荣。
在远古时期,舞蹈便作为一种肢体语言存在。随着历史的发展,民间舞蹈已不仅仅局限于巫术活动和对神崇敬的表达。而在内涵里,民间舞蹈作为文化积淀的传承手段,其自身的层面有了本质的飞跃。因此,民间舞的传承性成为中国民间舞蹈发展基本特征之一。民间舞是在一种群体化的自我审美中来完成传承文化的过程。它从最初的个体感情抒发,演绎成群众集体创作的成果,又从最初的田间地头式的劳动讴歌发展成为一种自我娱乐,并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的陶冶,因此群众性和娱乐性就必然构成了民间舞蹈发展的另一基本特征。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植根于民族,昌盛于时代。
在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性。下面我们一起深入研究如何传承民族民间舞蹈这个问题。
舞蹈教学是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舞蹈教学是一种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在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非常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应在教学中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这是支撑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的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让她们了解民族文化、民族背景、民族信仰、民族习惯,使学生整体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
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要通过口传身授来传承中华民族民间舞,还需要通过大自然给予更多的原生态的素材,因此“采风”也是舞蹈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点。“采风”是民族民间舞中最直接、最自然的保留和传承民间舞蹈的方式,它通过舞蹈者亲自深入各民族地区,来体验民族风情,少数民族人们会亲自传教她们土生土长、原汁原味、最具特色的舞蹈,传授一些少数民族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这些都是最直接的、最清晰的得到少数民族的天然素材和最淳朴的所谓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这对舞蹈元素的积累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现在看来,我国许多大专本科院校已经忽略了这样一种舞蹈教学方式。他们只是单一重复着舞蹈最基本的训练,这样的单一的重复使舞者的思维狭窄,没有更好的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反而使舞蹈变得更为单板。不要忘了舞蹈来自于生活,如果没有亲身体验生活,哪来的五彩斑斓的舞蹈动作和内容丰富的舞蹈作品,一部作品中即使有再高超的技巧也掩盖不了作品的空虚,更不必提舞蹈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只有真实地体验了生活,多角度的观察和审视生活,这样的作品才能给人更多的激情与启迪。但大专本科院校美术系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机会,学校让学生出去写生,让学生融入大自然,体会大自然和感受大自然给人们带来的美景,这样会给学生更多的灵感、素材和想象,从而得到创新,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以上只是的民间舞蹈传承只是对于学习舞蹈的艺术生而言,但是这类艺术生只占世界人口的一部分,因此对于大部分的非艺术生来说,就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去传承民族民间舞蹈。
这样就通过民间舞文化的美育教育,使学生更加热爱美,懂得民间舞美之所在,让民间舞拥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对各种民间舞的学习,潜移默化着学生的心灵,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品质和对美的敏锐感悟力,从而净化心灵,提高个人修养与素质。
民间舞文化以美育为最高原则,形式并不重要,技术动作的学习也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美,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舞蹈美,体验舞蹈美,领悟民间舞蹈的精髓。普及民间舞文化对学生良好体态的养成有很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使学生身体协调,还更能促进身心共同发展,气韵相通,以神带形,神形并茂。普及民间舞文化能够在两种气质上深刻地影响学生:一是民族气质。让学生在学习某种具体民间舞蹈的同时,接受那一民族的文化熏陶;二是自身气质。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在表演中加强自身的信心。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形成自然美的体态,并与美的心态相结合,让自己的气质更文雅,更富活力与魅力。
民间舞蹈文化代代相传,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而日臻完善,世界文化的频繁交流,民族舞蹈艺术也面临着一个如何在坚持与发展优秀的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舞蹈艺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节奏一起跳动,我们舞蹈工作者要与当代社会生活,与当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我们的舞蹈作品要要深刻鲜明地表现人们现代化的思想、愿望和审美追求,只有这样民间舞蹈的精髓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掘和发展。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它贯穿了几千年漫漫的时光,不断发展变化并影响着其他的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间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民族民间舞在世界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世界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重视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
第四篇:从海尔文化谈企业文化建设
公共关系学
从海尔文化浅谈企业文化
建设
从海尔文化浅谈企业文化建设
摘要:海尔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强势亚文化,是通过对国内外优秀文化成分的借鉴、改造,不断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的成果,是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式管理模式。张瑞敏把海尔管理模式总结为12个字:“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它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和逐渐形成特色的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伴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
关键词:创新
企业文化
领导文化
一:服务的文化。海尔集团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不是仅仅体现在一般企业关注的售后服务上,而是贯穿到产前设计到产后销售的整个过程,融入到海尔文化的血液里。
从生产环节来看,海尔集团的质量意识就是“有缺陷的产品就等于废品”,“宁可损失上万元,也不给用户添麻烦”。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不少企业将产品分为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和等外品,而且这些产品最终都让它出厂。但是,海尔人却把质量当作生命来看。1985年,76台冰箱经检验不合格,张瑞敏命令责任者当众砸毁了这些不合格冰箱。至今,在海尔科技馆里,那把“闻名遐迩”的大铁锤还在向人们诉说着质量与品牌的故事,而且他们开展的“假如我是用户”活动,深入到了每一个海尔人的心中。
从售后服务环节来看,海尔人的文化理念是“海尔卖的是信誉,而不是产品”;“售后服务是产品的一部分”;“用户永远是对的,解除用户烦恼到零,海尔真诚到永远”。在售后服务领域内,海尔集团已将接待设施、标准用语、维修程度、管理程度等许多方面的CI指导思想制订了统一标准模式,并已在各售后服务部门实施。海尔的服务理念和海服务文化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产品同质化日益严重的今天,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了售后服务的重要性,售后服务已经成为众厂家和商家争夺消费者的重要领地。但是很少有企业像海尔那样,从产前设计和生产环节就植入服务理念和服务文化。有的企业甚至无视售后服务,与消费者“捉迷藏”、“兜圈子”,这样的企业是不会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的,更不用说发展壮大了。二:创新的文化。因具创新精神的企业文化而将企业逐渐发展壮大的国内企业也有不少,海尔集团就是十分典型的一例。
海尔提出,在海尔人人是人才;只有给员工提供个性化的创新空间,才能满足外部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为了鼓励员工创新,海尔以员工姓名命名发明创造。多少年来,不仅是科研部门,生产线上员工们的小创新、小发明也比比皆是。海尔平均每天都有专利申报;平均每天都有新开发的产品。
最大的敌人是“创新的惰性”。海尔在成长了20年多后,全球营业额已突破1000亿元,张瑞敏却从那些凭借创新而领先的公司,比如
英特尔、戴尔、柯达等都在遭遇困境的情形中真正感到,他“唯一害怕的是自己”,“创新的惰性”这个“内部敌人”已经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海尔从此在组织能力、企业文化、价值创新等方面,对付大企业病、官僚主义等,消除惰性这个创新的隐性伴侣。海尔正是在不断地自我审视,不断地自我否定,不断地自我战胜中前进和发展的。美国学者加里·哈默在他的《管理大未来》书里说过:“将人类束缚在地球上的,并不是地球的吸引力,而是因为人类缺乏创造力。”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学海尔,就要学海尔的创新。”海尔创新文化已成为众多企业家倾心向往的管理境界。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近年来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与有竞争力的国际大企业相比较,还普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和劣势,主要原因是企业的R&D投入不足、企业创新意识不强、企业缺乏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等等。我们应该从海尔的观念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为、市场创新里面学习、借鉴、吸收一些精髓的东西,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领导的文化。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识和培育企业文化的决心,是其企业文化建设能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张瑞敏是海尔文化的倡导者,也是坚定不移的推行者,他的态度和决心使海尔在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同时,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尔文化”。由此可见,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来讲,企业领导者的作用也是决定性的。企业文化之所以能由自发之物成为企业经营者所自觉采取的手段,首先在于企业领导层对企业文化功能的深刻认识。许多企业家和专家
指出,企业文化是指导和约束企业行为以及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它往往更是企业领导者经营理念的直接反映。
企业领导者在真正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功能和意义的基础上,还必须有坚决施行和培育企业文化的决心和手段,必须身体力行。而事实上,很多的企业领导并未做到这一点。有的企业领导只是口头上重视和宣传企业文化,似乎作为一种时髦,但他们实际上可能只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甚至职工文化生活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他们仅满足于提炼一句或几句响亮的话语来激励员工或者应付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是不可想象的。也有的领导确实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也有决心去培育,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和有效的手段,更多的是由于未能长期坚持下去,结果往往虎头蛇尾,最后只是一种没有生机、也没有效果的形式而已。这也是国内企业文化建设叫得热闹、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当张瑞敏1984年到海尔走马上任时,海尔是一个严重亏损、人心涣散、濒临倒闭的企业。在张瑞敏的带领下,青岛海尔由年亏损174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年营业额达到268亿元,产品涉及冰箱、空调、洗衣机、手机、电脑、冰柜、微波炉、洗碗机等13个门类58个系列9200多种,并且远销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的大型电器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就领导文化来说,张瑞敏不仅做到了而且做到的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这也是海尔那么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海尔的企业文化建设可以看出:企业文化虽然看似空洞,但它是企业“内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如果一家企业想要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公司CEO就必须着手创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员工的价值观,创立一种正确的企业文化来迎合客户、供应商、政府以及一些地区组织的不同要求。
仔细研究《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世界500强企业,都会发现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有一套培养新员工的企业管理文化手册,通常这是他们走向成功的法宝之一。作为本届天津达沃斯论坛的导师之一,美国雪佛龙石油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约翰。华生(John Watson)将主要讨论企业管理文化对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观,虽然内容空洞,但关键时刻也足以导致一家公司破产。约翰。华生说:“在今年天津举行的达沃斯论坛上,我被邀请去讨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这一议题。我比较了雪佛龙和世界其他地区成功公司的企业文化后发现,如今不管是客户、供应商、政府还是一些地区组织,他们的期望值在持续升高,作为公司CEO必须要适时创立一种正确的企业文化来迎合不同要求。”
世界经济论坛为企业家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它也正吸引着全球无数最具活力的成长型公司,这些公司往往是创造新就业岗位、开发新技术并建立新商业模式的最佳企业代表。约翰。华生说:“许多刚成立的公司,最初只会把精力全部投在满足客户需求、降低成本、采用新技术以及如何融资等外部因素方面。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企业文化虽然看似空洞,但它是企业‘内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企业若没有企业文化,就会失去社会竞争力,而创立企业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需要历史的培育和堆积。作为全球第五大综合性能源公司,雪佛龙公司制定了一份“雪佛龙方式”(The Chevron way)企业管理文化宣传册。约翰。华生解释说:“这本宣传文件会详细描述公司的战略目标、国际视野、商业理念和企业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员工重视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包括很多条,但本届亚洲达沃斯的主要议题是推动可持续增长。近几年来,在各国能源战略相继出台的情况下,企业海外兼并现象普遍,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安全生产无法得到保障。很多人认为,英国石油公司(BP)在美国墨西哥湾海底的漏油事件与其企业管理文化缺失不无关系。BP公司进行了几次大规模企业兼并,其中包括以500亿美元收购美国阿莫科石油公司以及欧洲的一些石油公司等,巧合的是,自从完成并购后,安全事故就频繁发生,很多人认为这是“蛇吞象”后消化不良的后遗症。企业规模膨胀,经营范围扩大,但兼并后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一直没得到解决,造成了历史罕见的生态破坏。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良好的表现。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加强员工的责任感,协调性和企业整体思想的统一对外弘扬企业面貌,增加企业知名度。良好的企业文化为企业的长久发展和健康发展保证方向。
第五篇:传承中国“龙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文化建设
传承中国“龙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文化建设
摘 要:以优质文化作引领,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呈贡新区第二小学创建“龙文化”品牌,从办学理念、校园环境、学校品牌标识、学校管理、综合实践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走出了一条具有“龙文化”特色的品牌文化建设之路。
关键词:文化建设 思路定位 综合实践
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还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学校作为文化继承、创新和传播的重要阵地在推进地方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文化是学校办学的灵魂,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而以优质文化作引领,学校才能更好地发展。因此,坚定地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品牌之路,是当前形势下地方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未来使命。作为呈贡区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呈贡新区第二小学在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承文化为魂的理念,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开放和选择、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不断丰富活动形式,确立走一条“龙文化”品牌创建的探寻之路,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依托地方突出特色,寻根探源龙文化
我校所在地呈贡龙街社区,呈贡是云南高原明珠滇池东岸的一方富饶美丽的沃土,也是古滇文明的摇篮之一,而龙街社区的龙翔寺系育侨中学旧址,清中期至2000年一直作为龙街小学校址。这对作为传承和创新龙文化的学校教育无疑是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龙文化――我们从内涵深邃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寻根探源,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龙图腾,具有不可战胜的拼搏力量;腾挪自如的冲天才华;勇猛精进、完美无缺、充满智慧是它的真正体现。活力的二小,发展的二小,开拓的二小,追求卓越的二小正是现实中品牌办学的文化追求。教育特色是以“文明智慧、容合和谐、奋进创新”的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为核心,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与技能,滋养传统文化品性,培育中华民族龙的传人。文明,文采光明、文德辉耀、文治教化、文教昌明,是泱泱中华,礼仪之邦之根本,正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智慧,犹指聪明才智,是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容合,是指包容、合作、合力攻坚、团队发展。和谐,表现为融洽,调和,和睦协调、配合得当、和好相处、和乐融融。奋进,奋勇前进;奋斗进取。创新,创立或创造新的。这些精神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都是每一个炎黄子孙需要继承发扬的精神瑰宝,唯有如此,才能凝聚起学校的“精气神”,始终保持一股干劲、闯劲、拼劲,积极进取、脚踏实地、勤俭创业、奋发图强,实现美好的愿景。
二、明确发展思路与目标定位
我校基于对“龙”之精神的理解,结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取其精华,提炼出我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倡导融合,遵循规律,奋进创新,感受幸福。引导师生以融合的态度对人,互相尊重,和谐相处;鼓励教师以融合的思想对待教学,融合力量,善用资源。倡导师生在做事中遵循规律,奋进创新,进而从中体验成功和幸福。在这样的办学思想指导下,我校确立了“龙腾华宇 津润英才”的办学理念。龙,既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和精神支柱,又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腾,腾飞。华指中国,宇为宇宙。“龙腾华宇”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希望把学生培养成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既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又有良好现代人格的新一代龙的传人。“龙的传人”这个称谓,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着炎黄子孙的文化情感,将每一个炎黄子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腾飞更让世人看到了龙的精神、龙的力量!津,津液,即精华。润为滋润之意,用精华滋润英才。“津润英才”是学校的办学途径,也就是要用最精华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来培育学生,使之成长成才。在对这种精神的提炼和培育中,学校还不断为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充分发挥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广泛激发师生的爱国、爱校、爱家情感,使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扬龙之精神、育龙的传人”的精神鼓舞下,更加踊跃地承担起传承、创新校园特色,打造品牌文化的重任。
三、学校龙文化特色日渐凸显
任何文化的深刻涵意,总是寄托于一定的形象外显出来。根据对龙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我校精心布置校园环境,设计独特的品牌标识及标志建筑,彰显品牌形象。学校校徽(校标)有两部分组成:书本加龙首,图形基础底座部分由翻开的书籍篇章构成,呼应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教育优先发展思想,翻开的三个篇章寓意着呈贡新区第二小学的发展历程,第一层代表了1939年在炮火?鹇抑懈魑话?国人士开启教育事业的育侨中学,第二层代表着新中国成立后改编的龙街小学,第三层代表着现如今的呈贡新区第二小学。校标上半部分的“龙”与基础底座的书籍相互辉映,诠释了新时代龙的传人本着龙马精神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龙的形象律动感强,展示了当代小学生勤奋活泼的精神面貌,龙尾呈螺旋消失在视觉的尽头,使得中心部位有了更多空间,更加通透灵动,与书籍的图案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希望的遐想,预示着呈贡新区第二小学的美好未来。
在校园环境的设置上,以“龙”为主题进行设计,融合传统文化特色,注重整体的布局和安排,更注重细节的渲染,使校园内每一面墙、每一个角落都能熏陶和感染师生,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进到校园,双龙戏珠的标志建筑、鱼跃龙门的主题墙画意涵悠远,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二小人要传承龙的文化,弘扬龙的精神。每一栋楼的名称,都围绕“龙”来命名,“龙英楼”、“龙翔楼”为教学楼,意为培育英才、翱翔天下;“龙德楼”是少先队大队部和校史室所在地,意为龙翔天下、德沛四方;“育侨楼”是行政办公及学生阅览室、教师雅阅阁所在地,是育侨中学的延续;“天虚楼”为各功能室所在地,旨在纪念与聂耳并称“西南二士”的张天虚,张天虚,原名张鹤,字友松又名剑平,呈贡龙街人,左翼作家。郭沫若有诗赞颂:“西南二士,聂耳天虚。金碧增辉,滇池不孤。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书壮图。”他的精神将召唤一代代新人勇往直前、开拓进取。
校园内有分板块介绍的龙文化及国学经典,古色古香的《三字经》、《弟子规》,随处可见的校训“诚实守信、好学达礼”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还有少先队大队部的“龙之星”班级评比栏、学生自主创作的长龙绘画等,让典雅别致的校园成了师生学习与生活的乐园和了解民族文化,熏陶龙之智慧的天地。
四、抓管理,促和?C,推进文化品牌的落实
学校遵循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努力做到:抓好管理队伍建设,形成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管理文化。落实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爱生敬业、和谐进取的教师文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构建乐学、善思、守纪、创新的学生文化。以人为本,一切着眼于师生,依靠师生,采用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模式,让师生都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获得学校工作整体创新发展的合力。学校在“龙”文化建设中,走出了一条有效的探索之路,学校的办学品位提高了,社会声誉提升了,受到了上级领导、同行以及社会和家长的认同和赞许。在学校文化建设与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探索中,学校也收获良多。从学校的层面看,学校的办学理念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学校的品牌文化得以彰显,以“龙文化”系列教育活动为依托的“传统美德 教育”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办学质量得到稳步的提升。从教师层面看,教师上进心与自信心得到了增强,做事开始有底气了,调动了教师参与新课程,实践探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变化,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层面看,学生提高了社会交际能力、信息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探究实践活动过程中深刻的情感体验促进其社会化进程,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五、以综合实践课程构建龙文化
在学校的发展中,课程改革新开设的综合实践课程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论在教学组织方式还是学生的学习方式,乃至评价方式上都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如资源的开发,探究的形式等都有很多有待教师去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把综合实践这个全新的课程作为新区二小学校文化建设的载体,作为教师的研究点,开展主题式综合活动研究,能够激发教师的热情,发挥群体智慧,并且有效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同时迁移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当中。基于这样的思考,我校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规划,开展了一系列龙文化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和研究,把学校文化建设与红领巾社团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一共开设了46个各具特色的社团活动,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以“龙”文化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师生在实践探究中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和成就加深了了解,激发了自主探究、善于合作、积极参与的热情,提高了收集、整理资料、策划、分析与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通过主题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文化得到了进一 步显现。学校在以“龙文化”打造学校品牌文化的研究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总之,“龙文化”品牌创建的探寻之路给学校带来了希望、改变与发展。我校将继续坚定迈开“龙文化”品牌建设的脚步,在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修正、完善各个项目,保障特色发展工作的全面实施。为促进学校的优质发展而不懈努力,为呈贡新区打造教育高地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