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卓琳 平凡至伟
卓琳平凡至伟
原中央军委办公厅顾问、邓小平同志夫人卓琳
1937年,卓琳离开北平。转到延安
1939年认识邓小平并与邓小平结为连理。为着支持抗日,鼓舞士气,卓琳跟随邓小平不避炮火连天。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卓琳在解放后,邓小平成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后,依然默默无闻甘当无名英雄,遵循着党的原则,有着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仰。
在十年文革**中,卓琳陪伴邓小平在江西度过流放生活,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她仍然以顽强精神,赴港见证香港回归。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卓琳与她的丈夫邓小平同样是农历牛年逝世,逝世同样是九十三岁......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把个人的积蓄10万元全部捐给汶川大地震灾区人民。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卓琳的颁奖辞: 彩云之南的才女,黄土高原上的琼英。携小平手五十八载,硝烟里转战南北,风雨中起落同随。对她爱的人不离不弃,让爱情变成了信念。她的爱向一个民族的崛起,注入了女性的坚定、温暖与搀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陈 淮这样评价她:
不动摇,一生不动摇,历尽沧桑绝不动摇。不是因为她是谁的夫人,而是因为她是一个不可动摇的人。
陈小川:她默默地站在一位时代伟人背后,用坚定的信仰和深深的爱,支撑着伟人度过劫波,支持着伟人创造新时代。在近30年中国崛起的历史记录中,应 有她重重的笔墨。
宋文骢 壮志凌宋文骢(1930.3.26-),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歼10飞机总设计师。原籍云南省大理。
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现任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首席专家、型号总设计师、自然科学研究员。
世纪60年代初,宋文骢就和同志们一道首创了我国飞机设计第一个气动布局专业组并担任组长,开始了对飞机新式气动布局的深入研究。
80年代中后期,上级发文提出要研制一种适合我国空军2000年以后作战环境的歼击机,并列为国家重大专项,代号为“十号工程”。56岁的宋文骢,被国防科工委正式任命为歼-10飞机总设计师。
今年,歼-10在国庆阅兵中大显身手,让世界瞩目。这是我国自行研制,具备当今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高性能、全天候战斗机。随着歼-10 飞机的研制定型和装备部队,我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
200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盛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这里。上午11时11分,由空军151架飞机组成的空中梯队准时飞越广场上空,由我国自行研制,有着自主知识产权的“歼-10”战斗机编队惊艳亮相,成为万众注目的焦点。歼-10的横空出世,令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宋文骢的颁奖辞: 少年伤痛,心怀救国壮志;中年发奋,澎湃强国雄心。如今,他的血液已流进钢铁雄鹰。青骥奋蹄向云端,老马信步小众山。他怀着千里梦想,他仍在路上。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杜玉波这样评价他:
五十载春秋风华,二十年丹心铸剑,他的心血和灵魂全部默默倾注给了共和国的蓝天卫士,熔做了他的体,化作了它的魂。
纪宝成:终于,中国的蓝天上翱翔着可以与先进国家水平媲美的战斗之鹰,这是中国制造。他以赤子之心,蕴持伟力,铸就祖国蓝天的龙魂。阿里帕·阿力马洪 母爱最真
这是中国最西北的一个小县城。连日的降雪给这片广袤的草原披上了银装,气温也骤降到了零下30多度。2009年12月10号上午,回族青年王作林急匆匆从一百多公里外的村里赶回了清河县城,看望他病重的维吾尔族妈妈——阿尼帕老人。
这个普通的院落,是王作林和他的18个不同民族、不同血脉的兄弟姐妹们一起长大的地方。如今,他们已各自成家立业,但这个宁静的小院和70岁的老母亲阿尼帕一直是他们心中最大的牵挂。
和所有的家庭一样,全家福记载着一家人最幸福的时光。
1963年,阿尼帕已经是6个孩子的母亲,丈夫阿比包在县公安局工作,加上弟妹,10口之家的生活全靠着丈夫每月45元的工资支撑着。生活拮据但日子过得却其乐融融。可是就在这年冬天,和阿尼帕一墙之隔的哈萨克邻居亚合甫夫妇不幸相继去世,撇下了3个不满十岁的孩子。
阿尼帕看到这三个失去父母的孩子十分可怜,就把他们接回了自己的家。阿尼帕心里明白,在当时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多一张嘴就意味着多一份生活的艰难。
今年已经53岁的托乎提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初收养的三兄弟之一,那时他只有8岁,回想起当年阿尼帕妈妈收养他们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之后的十年间,阿尼帕又先后收养了回族孤儿王淑珍,王作林兄妹4人,汉族孤儿金海、金花和金雪莲,这时,她和丈夫抚养的孩子增加到了19个。
流浪街头的小淑珍当时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头上没有一根头发,满是脓血。
阿尼帕带着她四处求医问药,经过两个多月的清洗和治疗,小淑珍的头上终于长出了黑茸茸的毛发。
一直到现在,王淑珍始终保留着长长的黑发,她说这是妈妈给她最珍贵的礼物。
为了保证全家20多口人的一日三餐,阿尼帕专门买了一口直径1米2的大铁锅,她几乎把家里的全部收入都换成了食物,春天粮食不够吃,她就去地里挖野菜,秋天还要出去捡麦子、收土豆。尽管如此,生活依然捉襟见肘。为了多赚些钱为孩子们交学费做衣服,丈夫阿比包下班后就去为工地打土块,而阿尼帕也在县食品厂找到了一份洗羊肚和羊肠的工作。
阿尼帕夫妇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孩子们能吃饱,还要让孩子们有学上。家里用不起电灯,阿尼帕就用破棉絮搓成条,做成小油灯,19个孩子们就在这一盏盏跳动的灯光下读书学习,上完了小上学、中学。孩子们没有一个因为家里贫穷而辍学。
正是因为阿尼帕对这个特殊大家庭付出的艰辛,让兄弟姐妹们早早就懂得了珍惜,懂得了相互关爱。今年已经三十三岁的热阿黑是阿尼帕最小的亲生女儿,回忆起当时的生活,她的心里充满了辛酸和感动。
阿尼帕的19个孩子在她含辛茹苦的照料下渐渐长大,四十年的岁月,这份大爱也逐渐打动了周围的邻居们。
每到逢年过节,是阿尼帕老妈妈最快乐的时候。因为这时,全家老小都能聚到一起。这是一段拍摄于2005年春节时的一段录像,享受着天伦之乐的阿尼帕老妈妈和阿比包爸爸无比幸福。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阿里帕的颁奖辞: 不是骨肉,但都是她的孩子,她展开羽翼,撑起他们的天空。风霜饥寒,全都挡住,清贫劳累,一肩担当。在她的家里,水浓过了血,善良超越了亲情。泉水最清,母爱最真!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阎 肃这样评价她:
手心手背都是肉,身前身后都是娃,星星伴着月亮笑,每天都迎来一片金灿灿的朝霞。
王晓晖:她温暖的关爱没有民族之分,没有偏见之心。她把孩子们无助的眼神化作对世界的希望,把弱小心灵的惶恐抚平成面对尘世的从容。张正祥 勇者无敌
26年来身体力行保卫滇池,用牺牲整个家庭的惨重代价,换来了滇池自然保护区内33个大、中型开矿、采石场和所有采砂、取土点的胜利封停。
他只是一个农民,妻子因不堪家庭的落魄的离开,小儿子因被多次恐吓而精神分裂,自己因被人报复而导致残疾,被恐吓与被打成了家常便饭。但他坚持着。坚持绕滇池一千多圈,他被别人叫成疯子,他却说:“那些人才疯了,滇池养育我,疯子才不认爹妈,只认钱。”朴实的话透出纯洁而执着的灵魂!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张正祥的颁奖辞: 生命只有一次,滇池只有一个,他把生命和滇池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他是一个战士,他的勇气让所有人胆寒,他是孤独的,是执拗的,是雪峰之巅的傲然寒松。因为有这样的人,人类的风骨得以传承挺立。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陈锡添这样评价他:
一个农民,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了保护滇池,他不惜牺牲全家的利益,更不惜付出骨髓身残的代价,这精神何等宝贵!
濮存昕:面对贪婪、愚昧和凶残的困境,他坚持信念,用勇敢不屈不挠的斗争证明,热爱祖国的山山
李灵 心灵放歌 为关注留守儿童,李灵2002年师范毕业后,在家乡周口淮阳许湾乡创办希望小学,任校长兼思想品德老师,目前已有7个班300多名学生。由于所有学生全部免费,学校无力为学生购置教辅读物和课外书籍,而且7年来,李灵为建学校已欠下8万元外债,暑假期间,李灵向爸爸要了200元只身来到郑州,买了一辆破旧三轮车,开始收购旧教辅和儿童读物。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李灵的颁奖辞: 一切从零开始,从乡村开始,从识字和算术开始。别人离开的时候,她留下来;别人收获的时候,她还在耕作。她挑着孩子沉甸甸的梦想,她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她是八零后。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刘姝威这样评价她
身旁是300多名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背后是那些在外打工父母们心中的挂念与寄托,这位乡村女教师赢得众人尊敬。
张瑞敏:为了孩子四处奔走,眼角有了皱纹,双手不再细腻,但是她把爱与温暖带进了乡村学校的课堂,她是让全国人民尊敬的“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于丹:在自己可以开花的年华上,李灵却做了孩子们的泥土,滋养更多花开。她用一个小女子的担当许给家乡孩子一片未来。陈玉蓉 母爱齐天
今年55岁的陈玉蓉,是湖北武汉一位平凡的母亲,她的儿子叶海滨13岁那年被确诊为一种先天性疾病——肝豆状核病变,这种肝病无法医治,最终可能导致死亡。前不久,叶海滨的病情恶化住进医院,生命危在旦夕。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陈玉蓉请求医生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
然而,就在手术前常规检查中,叶海斌被查出丙肝,必须全部切除,需要母亲切1/2甚至更多的肝脏给儿子。可是,母亲患有重度脂肪肝,1/2的肝脏不足以支撑其自身的代谢。无奈,捐肝救子的手术被取消。
陈玉蓉从医院出院后,当天晚上就开始了自己的减肥计划——每天走十公里。在随后的7个多月里,她每餐只吃半个拳头大的饭团,有时夹块肉送到嘴边,又塞回碗里去。
陈玉蓉说自己有时太饿了,控制不住吃两块饼干,吃完了就会很自责。7个多月来,她的鞋子走破了四双,脚上的老茧长了就刮,刮了又长,而几条裤子的腰围紧了又紧。
当她再次去医院检查时,奇迹出现了。脂肪肝细胞所占小于1%,脂肪肝没有了。就连医生都感叹:从医几十年,还没有见过一个病人能在短短7个月内消除脂肪肝,更何况还是重度。医生说“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非凡的毅力,肯定做不到!”
2009年11月3日这对母子在武汉同济医院顺利地进行了肝脏移植手术。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陈玉蓉的颁奖辞:这是一场命运的马拉松。她忍住饥饿和疲倦,不敢停住脚步。上苍用疾病考验人类的亲情,她就舍出血肉,付出艰辛,守住信心。她是母亲,她一定要赢,她的脚步为人们丈量出一份伟大的亲情。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彭长城这样评价她:
她疾走的照片,强烈地震憾了我的心灵。这种姿态,如此心酸,如此美丽。
王晓晖:为了孩子,母亲可以奉献多少?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答案。陈玉蓉暴走七个月,朴素的母爱愈发沉甸。[编辑本段]朱邦月 一家之主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煤矿71岁的退休工人,40多年前迎娶朋友的遗孀,并将朋友的两个儿子养大;20多年前因骨折病退,照顾同时因患有“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儿三人。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朱邦月的颁奖辞: 这个奇特的家庭,集中了世界上最多的苦难,也凝聚了人间最真的情感。头发花白,面带微笑,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老人,胸中盛满四十年的艰难。他这支拐杖,是一家人的翅膀。他这双肩膀,扛住了生命的重量。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易中天这样评价他
一诺千金四十年,男儿侠义在双肩。感天动地朱邦月,长驻真情在世间。
朱玉
这个最为普通的中国男人,以病残之躯的微弱之火,照亮着在别人眼里异常坎坷的生活,虽然生活艰难,但,此处依然有光明。沈浩 践行信念
2009年病逝。沈浩是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其任职期间小岗村有诸多发展。在2006年底沈浩任职三年届满即将离开时,村民们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2009年11月6日,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沈浩1986年学校毕业后分配至安徽省财政厅综合处工作,历任省财政厅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职,2004年2月作为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下派至凤阳县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今年11月6日在小岗村不幸辞世。
安徽省财政厅11日发出《关于确认沈浩同志为因公牺牲的决定》。《决定》写道:2006年底,沈浩任期即将届满时,在小岗村98户农民强烈挽留下,沈浩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干部。6年来,他以振兴小岗为己任,带领小岗村群众呕心沥血求发展,凝心聚力奔小康;他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一心扑在了小岗村;他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力弘扬小岗村精神,为加快小岗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组织充分肯定和小岗村广大干群一致好评,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
安徽省财政厅认为,沈浩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党员的崇高境界,他那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高尚情操,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为人正派、忠厚老实的高尚品德,永远值得学习,决定在全省财政系统深入开展向沈浩学习活动。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人事厅、财政厅《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人民警察、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的工作人员因公牺牲、病故审批确认及一次性抚恤金发放问题的通知》有关规定,经财政厅党组研究决定,确认沈浩为因公牺牲。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沈浩的颁奖辞: 两任村官,六载离家,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4]。他走得匆忙,放不下村里道路工厂和农田,对不住家中娇妻幼女高堂。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刘汉俊这样评价他
你是一粒种子,深深地埋进这片多情的土地;你是一面旗帜,高高地飘扬在这希望的田野。你把人民捧在心里,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站起来,你是一尊雕塑,倒下[ 去,你是一座丰碑 ]翟墨 云帆沧海
2007年1月6日至2009年8月16日,翟墨从中国日照启航,经过两年半的时间,沿黄海、东海、南海出境,过雅加达、经塞舌尔、南非好望角、巴拿马,穿越莫桑比克海峡、加勒比海等海域,横跨印度洋、南大西洋、太平洋,经过了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的15个国家、地区和岛屿,航行二万八千三百海里,完成了中国首次无动力帆船环球航海。翟墨卖掉了自己珍爱的作品,从朋友手里买来了一艘二手帆船开始了训练。手掌船舵绝不像手握画笔那么容易,在茫茫大海中,他第一次知道了恐惧。
翟墨:能在极端恶劣的天气下,你能生存下来,这就是一种美。
艰苦的海上训练,翟墨逐渐掌握了远航技巧,他试着完成了在中国海域环行的计划。在筹备环球航海的五年里,他始终没有忘记外国航海家对他不断摇头的表情,环航世界的信念在翟墨心里一天比一天坚定。
出发前,他想到了为自己买一份保险,以防不策,受益人是他的母亲。然而,竟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敢为他承保。
他知道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安稳,能在有生之年抱上个孙子。
2009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组委会授予翟墨的颁奖辞: 古老船队的风帆落下太久,人们已经忘记了大海的模样。六百年后,他眺望先辈的方向,直挂云帆,向西方出发,从东方归航。他不想征服,他只是要达成梦想——到海上去!一个人,一张帆,他比我们走得都远!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陈 淮这样评价他
这不是一个个人的足迹,这是向世界昭示中华民族走向大海的宣言。
陆小华:翟墨桅杆上高扬的五星红旗,有力地告诉世人,中国人拥抱海洋的勇气、豪情与胸萨布利亚·坦贝肯 光明心生
怀。事迹:萨布利亚·坦贝肯,1970年出生于德国,12岁时双目失明。“盲文无国界”组织的创始人。在波恩大学求学期间,她发现藏文还没有盲文,便借鉴其他语种盲文的开发经验,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发出藏盲文。1997年,萨布利亚到西藏旅行。她骑马穿越西藏各地,发现这里的盲童少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便萌生了创办西藏盲童学校的想法。2000年11月,萨布利亚与西藏残联合作建立的盲人康复及职业培训中心正式运作。到目前为止,先后有96名盲童在这里接受了日常生活技能培训和藏、汉、英三种语言的盲文基础教育,以及按摩、电脑、手工编织、做奶酪、美术等职业技能培训。一般经过两年的专门培训,这些孩子都可以进入常规学校学习。一些盲童转入常规学校后,成绩非常优秀。她为西藏盲人的教育和康复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中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
颁奖辞:她看不到世界,偏要给盲人开创一片新的天地。她从地球的另一边来,为一群不相识的孩子而来,不企盼神迹,全凭心血付出,她带来了光明。她的双眼如此明亮,健全的人也能从中找到方向。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 涂光晋这样评价她:
她是当代的普罗米修斯,虽然自己看不到光亮,却给远在异国他乡的西藏盲童带来了光明与希望。
王振耀:她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的白求恩!一个外国盲人能够直接感受到藏族盲童的需求,这需要一种高尚的人道精神,更需要一种博爱的慈善情怀!特别奖 长江大学见义勇为大学生群体
事迹: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文理学院的40多名同学结伴出游,来到湖北荆州市宝塔河江段的江堤上野炊。下午2时左右,一些同学在长江边游玩时,突然发现两个小男孩在江中挣扎。同学们迅速冲了过去,先救起了一个男孩。但是在救另一个男孩时并不顺利。危急时刻,站在沙滩上的十多名同学赶紧手拉手组成人梯下水搭救,另一名少年也获救。但是,由于水情复杂,加上学生们体力不支,最终搭起的人梯被冲垮了,很多学生落入江中。岸边的同学们大声呼救。附近的冬泳队队员闻声赶来,相继从水中救起6名大学生。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3人却因救人后体力不支消失在湍急的江水中,献出了年仅19岁的宝贵生命。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会委员刘姝威这样评价他们:他们用19岁的肩膀铸造生命之梯,他们的行动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涂光晋:三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和两个孩子的生还,并不是简单的生命风险交换,而是在修复和重构着健康社会应有的道德基石。杜玉波: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现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阎肃:挺胸踏浊浪,何惧生与死。至今江水上,清风满襟袖。
颁奖辞:他们纵身一跃,划出了人生最壮丽的弧线,他们奋力一举,绽放出生命最高尚的光芒。他们用青春传承了见义勇为,用无畏谱写了一曲英雄的赞歌。
第二篇:平凡至伟好员工
平凡至伟好员工
她是一位人生旅程及其平凡的人物:16岁告别家乡,从贫瘠的小山村走进部队,3年的军旅生涯后,又开始了历经25年的烟草客户服务工作。
她又是一位生命旅程极具璀璨的人物:25年间,每年都被县局(分公司)评为先进个人,2013年被台前县总工会评为“五一劳动模范”。她主持工作的马楼镇卷烟批发部曾经是全市烟草行业学习的标杆,后来她又负责的城关第一卷烟批发部,被评为全省烟草行业的亮点。
她就是史雪梅,台前县烟草分公司一位普通的客户经理。青春梦想,25年烟草情怀
走进史雪梅,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她爽朗的笑声和淳朴的面庞。翻开她平凡的人生履历,25年的烟草情怀,串起一幕幕感动的画面;25年的基层坚守,记录了她无怨无悔为客户忘我工作的岁月。
1991年8月,20岁出头的史雪梅,满怀青春的梦想、美好的期盼,进入台前县烟草分公司,随后被分配到马楼镇批发部工作,从此,她一直没有离开过卷烟营销一线,她的足迹遍布台前县的马楼、吴坝、打渔陈等最偏远的乡镇,从批发部营业员到批发部主任,再到客户经理,史雪梅25年1 如一日,心系烟草,情牵商户,在平凡的工作中无怨无悔、始终如一地践行着一名烟草人的使命。
这么多年的卷烟营销一线工作,练就了史雪梅干练、直爽的性格,但这位女汉子的心里也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史雪梅在担任马楼批发部主任期间,工作任务量大,不能正常下班、夜里还要在单位值班,都是常事。这也苦了年幼的孩子。由于爱人当时在外地工作,年幼的孩子经常一个人,没人看管。一次儿子放学回家,在路上,刚刚放学的儿子,看见妈妈给商户送货,就悄悄跟在车后面,自己跑着就跑迷路了。史雪梅夜里回到家,一看孩子不在,就开始四处打探寻找。孩子的老师、家里的亲戚找了整整一夜,在县城金堤桥的桥墩下面找到了孩子,孩子和一名流浪的乞丐睡在了一起。史雪梅一把抱起孩子,满眼愧疚的泪水顺着脸颊不住地往下掉。但第二天清晨,将孩子送进学校后,史雪梅又来到单位,一头扎进工作中。
史雪梅担任马楼批发部主任的五年时间里,因为年年超额完成任务,她连续五年荣获县分公司及市公司的先进个人荣誉称号。马楼批发部也被全市烟草行业评为先进集体。
之后,哪里工作有困难领导就把她放在哪里。每到一处,史雪梅都能够打开工作新局面,完成或者超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2000年3月,史雪梅被任命为城关第一批发部主任。当时城关第一批发部的工作在全局是最难开展的,销量任务很少能按进度完成。辖区比邻山东省阳谷县城,外流的山东卷烟充斥着辖区市场。
为了改变现状,她每天天不亮就出访,晚上回来整理走访笔记,写市场分析报告。在这里工作的2年多时间里,她常常工作到深夜,甚至有时睡在办公室里。她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真挚热情的服务态度赢得了商户的信任和好感,客户满意率达到97%,城关第一卷烟批发部也从最拖后腿的辖区成为全市烟草行业的一个亮点。
她出色的成绩和扎实肯干的作风赢得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赞誉,在大家看来,没有史雪梅客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史雪梅完成不了的任务。从马楼批发部工作到城关镇批发部工作,史雪梅的足迹遍布了台前县大大小小的行政村庄。
情暖客户,心与心的交融
史雪梅在她服务过的零售户心中的口碑是非常好的。辖区很多商户心中都有一段关于史雪梅帮助他们或者为他们服务的难忘记忆。
辖区一位零售客户李萍,告诉史雪梅:“史经理,我想让自己的商店停业一段时间,可又不知道没卖完的卷烟怎么处理。”史雪梅连忙问她怎么回事。李萍说,这几年她和老公都在忙生意,没顾得上认真教育孩子。现在孩子都上三年3 级了,好多题却还不会做,成绩在班里排倒数几名。她想抽出时间把孩子的功课补上去,又怕店里的烟放坏了,所以才打电话找史雪梅帮忙。李姐的丈夫2006年退伍后赋闲在家,后来好不容易才找了一个开出租车的工作,每天早出晚归,几乎没有时间管孩子。而李萍为人热情诚恳,店里的商品货真价实,小店里经常是人来人往,她整天忙里忙外,也没有多少时间教育孩子。了解到这些实际情况后,史雪梅向李萍提出,给孩子请个家教或者上个补习班的建议。李萍面露难色地说:“自从我的商店开业后,我这个人就像长在店里似的,根本没出去逛过,我哪里知道怎么请家教、在哪里请呀?”史雪梅又联系了自己在县城小学教书的侄女,给孩子找了个实习的老师辅导功课。李萍感激地对史雪梅说:“史经理,咋感谢你呢!我正担心商店停业后,自己拿什么给孩子交学费呢!”
帮助客户增加收入是史雪梅追求的目标。辖区商户李丽家的门店地处繁华街区,但盈利微薄。为此,史雪梅帮助李丽分析原因。她认为李丽的门店地处繁华街区,客户流动量大,品牌是关键。建议李丽在市场定位上,以中高档烟为主,品牌选择上重点推荐黄金叶“大金圆”、“百年浓香”。同时,帮助她对购进卷烟的摆放进行合理布置,同时做好节假日前卷烟的购进,保证库存。在史雪梅的细心帮助和指导下,4 李丽店里的盈利一年比一年好。李丽见了烟草局的人就说:“史经理真是个贴心人啊。”
真情默默,她是善良的化身
在史雪梅的辖区,有一位姓张的老人独自经营一家副食店。因为常年一个人居住,性格脾气也很古怪,脾气暴躁。在她家副食店的对面就是银行,但她一直拒绝加入电子结算。史雪梅每逢走访市场,都要到这位老人店里坐坐,和她说说话,倾听她的抱怨,还经常帮助她打扫店里的卫生、整理店面货品。有一天,史雪梅在无意中了解当天是老人的生日,她当即购买了礼物直奔老人家里,向她祝贺生日。当时,老人激动得半天不知说什么好,只看到她眼角闪烁着一丝泪光,嘴里不停地重复着:“这么多年了,老伴去世后,就再没人记得我的生日了。”后来,老人在史雪梅的陪同下去银行办理了电子结算。老人对史雪梅说:“闺女,是你的善良的心打动了我啊。”
多年来,在史雪梅的带领下,对年龄偏大、常年被风湿病困扰的老人,主动帮助制定销售计划;每周帮助腿部残疾的商户整理烟柜、帮助存款、传授经营技巧,提高了经济收入等等,这样的事例很多,史雪梅就是用一颗善良真诚的内心坚持亲情化服务,增强了客户对企业的依赖,赢得了客户的赞誉。一年又一年,天天都是工作日
熟知史雪梅的人都知道,她是个典型的“工作狂”。在她的心里,根本没有上班与下班,工作日与休息日之分。从业20余年来,史雪梅几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在大家眼中,她是一位“好员工”,但在家人眼里,她却不是一位“好妻子、好妈妈、好女儿”。
长期舍家为公的日子,使史雪梅留下了许多难言的愧疚。多年来,她给家人做饭的次数屈指可数。作为母亲,带着孩子上街、逛公园的记忆,她未给孩子留下。爱人有时也会数落史雪梅:“工作不干啦,有谁像你一样整天工作,何时考虑一下家人的感受,你眼里还有这个家没。”史雪梅只有把愧疚的泪水咽在肚子里。
史雪梅,是台前烟草的一名普通的员工,但她又有许多普通人难以做到的不平凡事迹。
她,坚持在烟草行业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地践行“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价值观。
她,用自己的深情和心底的善良谱写出一曲曲执着、向上的奉献敬业之歌。
她,于无声处,默默奉献青春,无怨无悔。
她,把平凡的琐事每天放在心上、付诸行动,足以让平凡至伟。
第三篇:戴琳卓文体活动
关于参评03-04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的申报材料
尊敬的领导:
我叫戴琳卓,来自能源学院工业03-2班,值评优之际,结合我个人一年来的实际情况,特此申请2003-2004学文体活动积极分子。为便于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一些具体情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将自己大一一年来的表现和收获简要介绍如下:
大一一年飞逝而过,可一年中拼搏和汗水的点点滴滴仍在我的脑中回响,在胸中激荡,我喜欢舞台上闪烁的灯光,喜欢田径场上呐喊的激越,喜欢辩论席上的唇枪舌战,还喜欢演讲太上那份无惧无畏的倾诉…… 于是我选择了舞台,选择了田径场,选择了辩论,选择了演讲,终于,我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首先就是军训后的《迎新晚会》上的独舞《月光下的凤尾竹》博得了台下激烈的掌声,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夸赞。
接下来就是运动会,我积极准备,认真训练,参加了单项的800m,1500m,3000m,以及团体的4×100,4×400接力,并取得了800m第一名,1500m和3000m第二,以及团体4×100,4×400第四和第六的成绩,为班集体争得荣誉,我也因此被评为了新生组“最佳运动员”。
进入大学,我们都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的憧憬和向
往,学院针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我们在思想上近乎无知的状况开展了大学生涯设计的演讲比赛,我克服普通话不标准的弱点,努力背稿,练稿,终于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在然后就是辩论赛,其实我一直都很欣赏那种没有硝烟的战争,辩论赛便是其中的典型,我与我的三位搭档一起,仔细分析题目,设立低限,激烈争论……汗水是与收获成正比例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亚军的桂冠戴在了我们的头上。
天渐渐转凉了,天空飞过了鸿雁,元旦来临,一年一度的元旦长跑开始了,我克服身体的不适,终于坚持到最后,赢得了二等奖的佳绩,为学院争得了荣誉。
在校运动会上,我感受到了极大的眼里,面对着各个学院的体育运动健将,特别是面对体育学院和管理学院的体育特招生,我挥泪洒汗,于自我挑战,最终获得了1500m第四,5000m第五的不俗成绩,再为学院加分,激动、兴奋、无边无际的快乐……
大一一年转瞬即逝,所取得的成绩也在岁月的洗礼中渐渐失色,但是那种精神与激情却铭刻我心,我相信,我会在它的鼓舞之下继续拼搏、继续努力,再创佳绩,为班级争光,为学院添彩!
以上是我个人对大一一年在文体活动方面的总结,对接下来的大学三年的一个希望,回首过往,展望未来,我希望学院领导老师们能给予我审查与批准,我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取回报这
份知遇之恩!
此致
敬礼!
能源学院工业03-2班
戴琳卓 2004年9月
关于参评03-04文体活动积极分子的申报材料
能源学院工业03-2班
戴琳卓 2004年9月
第四篇:卓琳遗体告别仪式见闻
——卓琳遗体告别仪式见闻
记者周兆军
邓小平夫人卓琳的遗体告别仪式十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数千群众前往吊唁,同这位与邓小平执手相随一生的传奇女性作最后的告别。
告别仪式在公墓大礼堂举行,礼堂内摆放着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敬献的花圈。卓琳的遗体安卧于鲜花翠柏丛中,她的子女邓林、邓朴方、邓楠、邓榕等亲属守护在卓琳的遗体旁边,在低回的哀乐声中答谢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礼堂布置得庄严肃穆。正厅上方悬挂着黑底白字的横幅“沉痛悼念卓琳同志”,横幅下方是卓琳的遗像。卓琳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中国共产党党旗。在遗体的正前方,摆放着卓琳子女敬献的花圈,挽联上写着:“妈妈我们爱你”。前来送别的人们在遗体前三鞠躬,表达悼念之情。
从上午八时起,前来吊唁的人群就已在殡仪馆前就排起了长队。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带来了自己写的一幅挽联:卓越女性辅佐伟人相濡以沫荣辱与共五十八年情真意笃高风亮节垂范千秋;伟大母亲抚育儿女四世同堂龙凤呈祥九十三岁高龄辞世遗爱人间圆满一生。上世纪五十年代,卓琳曾在重庆担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王渝生当时是这所小学的学生。“每个学期的开学典礼,卓琳校长都会讲话。”王渝生说,“她非常和蔼可亲,讲普通话中带着些云南口音,跟我们重庆话很像,大家听着特别亲切。”
在人群中,一身黑衣的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坐在轮椅上默默排队向前。“卓琳是一位伟大的女性,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张海迪说:“不管是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卓琳都始终尽心尽力帮助小平同志,不计名利,无私奉献。在子女教育方面,她也做得非常成功,她是所有女性的楷模。”
告别仪式结束后,卓琳的遗体被火化。按照卓琳的遗愿,她的骨灰将撒向大海。十二年前,卓琳亲手将邓小平的骨灰撒向大海。十二年后,她将与自己的丈夫在大海深处重逢。(完)中广网北京8月1日消息 邓小平夫人卓琳的遗体告别仪式初定于8月10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按照其本人遗愿,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将撒向大海,在那里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昨天是位于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邓家院内卓琳灵堂接受悼念的第二天,仍有不少亲友前来吊唁,但已经安静不少。当有人进入大门打开,便可看到院子里著名的“双龙树”——两棵油松隔着小路相互依偎。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都属龙,所以有媒体把这两棵树当作两位老人的象征。
这是一个两进的普通院子,灰砖灰瓦,方方正正,院内种满了花、草、树,郁郁葱葱。邓小平全家于1977年搬到这里。
在一个约20平方米、典型的老北京厅堂里,卓琳的遗像当中摆放,照片上的她,精神饱满,笑容爽朗。据悉,因为卓琳一生几乎没什么个人照片,几乎都是与家人的合影,这张是她在一次赴美演讲时抓拍的。周围摆满花圈,整个灵堂非常肃穆低调。
白天陆续有吊唁的车辆进入邓家大院。每有车辆抵达,门口几名身着便装、手臂上挽着黑纱的工作人员便会上前询问吊唁者的姓名、身份,与手中的名单核对后才予以放行。米粮库胡同的东口,停着两辆警车,四名警察在路口巡逻,但并不限制行人出入。
昨日下午,江西省新建县原拖拉机修造厂的工人程红杏来到邓家。邓小平被下放江西时,时任拖拉机修造厂电工班班长的程红杏曾与卓琳一起劳动三年多,结下深厚感情。“我那时候还是她(卓琳)的小程师傅。”
程红杏介绍,他们获悉卓琳逝世的消息后,厂里也布置了一个灵堂,举行了悼念活动,这次是拖拉机修造厂的全体老职工写了一封信纪念卓琳,她专程随同新建县的领导前来,递交给了邓家子女。
卓琳出身名门,本名浦琼英,云南宣威人。父亲是名实业家,经营著名的宣威火腿,曾是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北伐军少将。她是云南省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加抗日救亡进步活动。七七事变后,她同两个姐姐来到延安,并在这里结识了邓小平。
翻开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有“秘书”二字。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却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特别在文革期间小平挨批斗、失去自由时,她仍在身边,陪他一起劳动、散步,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卓琳都随同出访。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有人评价卓琳的表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端庄,和邓小平一起给国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中,记录着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夫妇在肯尼迪中心观看演出的场景。卡特写道: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很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1997年2月邓小平去世,骨灰撒入大海。同年7月香港回归,卓琳穿上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邓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女儿邓榕说:“当时,中央提出请妈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她特别激动,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代表爸爸去的。在香港回归前的那一夜,妈妈彻夜未眠。”
“她说,我能代表小平同志完成这个遗愿,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的。”邓榕回忆道。卓琳对邓小平付出的,是一种忠诚的信仰,远远超越了妻子对丈夫的爱。
卓琳的最后一次公开报道,是在去年汶川大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证实,5月13日和5月14日,卓琳的家人连续两天匿名捐款后,5月15日,卓琳老人又拿出自己积蓄多年、不
足10万元的工资,准备全部捐出。老人还特地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的整数,而所借部分将从她日后的工资里扣除。
2009年7月29日,是巧合还是一种约定,卓琳也在自己93岁时追随心爱的丈夫安详而去。简易的灵堂当夜即搭设完成,30日起接受亲朋好友的吊唁,暂未向公众开放。四川广安前来吊唁的官员表示,10日他们会再回到北京八宝山,参加卓琳的遗体告别仪式。
第五篇:平凡至伟境由心生
平凡至伟境由心生
——记610车间主任王玉岗
文/张欣斐
编者按:他,平凡中透露着不凡,简单中彰显着伟大;他,执着勤奋,自强不息,爱岗敬业,舍小家为大家;他,不炫耀、不喧嚣,其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如大音希声,感人至深。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付出艰辛,守住信念;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新和成人“求实、求新、求质、求效”的企业精神;他用新和成人“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准则谱写了人生辉煌的新篇章。他就是610车间主任——王玉岗。
王玉岗,男,1976年8月出生,河南开封人,中共党员。2000年武汉化工学院毕业后,便投身到新和成建设发展过程中。从质保部到技术中心,从209车间,到607车间,再主动请缨到现在的610车间,他的人生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完美升华。
执着勤奋,谦虚务实
——十二载默默耕耘,冲锋姿态从未改,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接手哪项工作,王玉岗总能交出一份公司满意的答卷。
2000年7月,王玉岗怀揣着梦想,带着对成功的渴望,背井离乡来到了人杰地灵的浙江省新昌县。秉承师道之风的新和成让刚刚踏出大学校门的王玉岗倍感亲切,创新、人和、竞成的价值观更是坚定了他扎根新和成的信念。初入新和成,他被分配到了质保部,从穿上公司制服的那一刻起,他就暗暗告诫自己,一定要踏实工作,干出一番业绩,为自己争口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质保部磨练一年后,2001年,因岗位调动,他转战技术中心,开始从事科研攻关。由于大学期间所学专业工业分析与自己所从事的科研工作存在差别,王玉岗裹紧腰包将有机化学、化工热力学、动力学等书籍买来,如饥似渴的学习新知识,补充新营养。不懂就学,不会就问,案几床头摆满了业务书籍,通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和深入钻研,他快速的掌握了各种常规化学反应的机理,迅速适应岗位要求,成长为能理论联系实践的岗位尖兵。
从普通研发员,到担任课题组长,再担任技术中心中试车间主任,这一待就是6年。伴随职务的提升,他愈发感觉身上担子的重大,经常为了攻克一个课题,加班加点到深夜,遇到自己捉摸不透的难题,常常难以入眠。正是靠着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刻苦学习,细心请教,耐心攻关,他很快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领域里的行家里手。2005年,他参与开发的环啉新产品荣获浙江省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他本人也在公司建厂二十周年年庆时荣获“十佳成长之星”称号。
爱岗敬业,勇挑重担
——“公司派我到山东开疆拓土,是对我个人的极大信任,也是对我工作的充分肯定,作为一名老员工,我有责任挑起这个担子”。
一项项荣誉的获得并没有让王玉岗头脑发热,因为他骨子里满是执着追求新挑战的信念。2009年,已经身兼新昌基地209车间主任及山东基地607车间主任,并在新昌购置房产安家的王玉岗,积极响应公司号召,毅然决定奔赴潍坊滨海,在这一片荒芜的盐碱地上开疆拓土,开拓自己人生的新境界。眼前一切都是新的,但他总是憋着一股子的劲,为此,他克服了他乡奔波之苦、水土不服之艰,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的投入到山东基地的建设当中。在他的带领下,607车间抢时间,赶进度,自2008年4月奠基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建成并一次性投产试车成功,特别是覆盆子酮产品,因为在总公司的时候只做粗品,当接到山东基地607车间要做精品的任务时,他和技术员两个人加班加点摸索工艺,研发精品。从接到任务到精品的质量和香气都得到客户的认可,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接下来就是带着产品到各个设备厂家选择烘干设备,讲到这里,他的脸上兴奋异常,“干燥这步我们试用过好几种设备,最终选定了现在的沸腾干燥机”。人们看到的只是他光鲜的成就,然而这背后的辛酸苦楚却是我们常人所难理解的。一个新车间,从无到有,从技术消化、工艺设计,到设备选型、车间布置安装,方方面面都需要他去掌握。他利用业余时间恶补相关的专业知识,加班加点到深夜早已是家常便饭。汗水浇灌过的花朵总是别样的鲜艳,607车间成功开发出一条生产RK酮精品的新工艺,与老工艺相比,设备投资节省约35万元,能耗每年节省约22万元。目前公司该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607车间的稳定生产并没有让王玉岗懈怠,反而让他更加充满战斗力。2010
年,公司计划投产610项目,该项目主体单元反应条件十分苛刻,反应温度高达300℃、压力高达20.0Mpa,反应原料又属于高危险化学品,因此工艺难度很大。同时,作为公司建设的重点项目,它的实施顺利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整个香料市场的战略调整。在公司寻找该项目负责人的时候,王玉岗主动请缨担任610车间项目负责人,决心在自动化程度更高、工艺难度更大、战略地位更重要的610车间开拓一片新天地。当时,妻子董凤婵有些不理解,为何放着已试车稳定的车间主任不当,非要接手让身体、精神承受双重重压的新项目呢?王玉岗劝诫妻子说:“公司培养我十多个年头,现在也正是需要我踏踏实实为公司做点实事的时候,再说了,有机会能够多做项目多锻炼也是对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极大提高,何乐而不为呢?”妻子知道王玉岗对待工作执拗的脾气,转而默默地在他身后支持他了。
610项目从开工建设到投料试车,历时近两年,整个过程中,他和他的团队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2012年4月15号,通过车间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终于迎来了正式投料试车的一天,试车期预定4个月,这四个月可以说是关乎项目成败与否的关键期。从央子到潍坊,仅仅半个小时的车程,然而,从4月份起,王玉岗就几乎没出过厂门,吃住在车间。连续奋战三个月,只是在6月初儿子生病住院期间,随公司大巴车去医院探望了一下儿子,接着又步履匆匆的随当天晚上10点钟的大巴车赶回了公司,其他时间,王玉岗一直坚持与车间员工战斗在生产一线,同吃、同住、同休息,每天只能保证4、5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由于是高温高压,随时的一点风吹草动,就足以让王玉岗胆战心惊,整个人也变得敏感了起来。那段时间,妻子经常下班后跑到央子镇上饭店去打包些可口的饭菜,给车间几个值班人员一起补充营养。有时也从家里带些他爱吃的饺子来,并将他的脏衣服打包带回家清洗。
走访过王玉岗的休息室,这是一间简陋的小隔间,无窗,一张小木床基本占据了整个隔间的全部,几双鞋子堆砌在墙角。然而,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环境下,他还要忍受不能洗澡的痛苦。这段时间,他只能每天晚上抽空去食堂打上两壶水来洗头洗澡。让人不可思议的是,炎炎夏日,这种生活一坚持就是三个月,用他自己的话,“人都是被逼出来的”。睡不饱、洗不好、时间紧、担子重,王玉岗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顽强的带领自己的团队将大大小小的问题一一
解决,正是凭借这种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执着精神,他们的团队才能所向披靡,无往不胜。610项目从开工建设到平稳运行,与王玉岗在过程中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付出紧密相连。看着他疲倦的面容,妻子也是疼在心上,不过,这些年一路走来,她比谁都了解王玉岗,她永远是他身后最坚实的堡垒。每每遇到董凤婵,公司总经理董小方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董凤婵,你要照顾好王玉岗。”。“我到新和成十二年了,公司辛苦培养我十二载,给我提供了我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现在正是我可以回报公司,多为公司做点事情的时候了,我感觉自己的人生价值也在我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升华了”,王玉岗如是说。
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
——铁血男儿,侠骨柔肠。他的牵挂太多,多到了亲情不得不侧身其外,儿子生病住院都无暇顾及;他自己的时间太少,少到了回乡如同做客。
王玉岗有个温馨和睦的家,妻子贤惠,儿子懂事,是大多数人心目中的模范家庭。然而,对自己的妻儿,他却一直深感愧疚。6月初儿子支原体肺炎生病住院,王玉岗还是在总经理的催促下仓促赶到医院陪了儿子几个小时便匆匆忙忙返回了自己的工作岗位。“儿子都该读一年级了,平时我也没时间多陪陪他,我很愧疚。我常常告诫我的儿子,物质上的丰富不是真正地富足,只有精神上的富有才能伴你一生”。儿子童童也很懂事,他知道爸爸工作忙,从不吵着闹着要爸爸陪。在王玉岗的办公桌上,一张童童的照片引起了我的注意,王玉岗说,这是儿子怕爸爸惦记着他,用橡皮泥亲手制作相框然后放上自己的照片送给爸爸,一定要爸爸放在办公桌上。“他说爸爸辛苦了,他要陪着爸爸,爸爸一看到他就不累了。”看着儿子甜美的笑脸,王玉岗工作起来特别有劲。“试车稳定后我一定多陪陪儿子,孩子的成长是很快的也是不可复制的,再忙也不能忽视下一代教育”。
对于妻子,王玉岗也是心怀歉意,“她白天工作也很忙,晚上回家还要照顾孩子,同时还要为我操心,试车期间一天好几个电话关心我。我真的非常非常感谢她,感谢她对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说到动情处,王玉岗自己也流露出心酸的表情。他妻子跟我讲,试车期间她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给丈夫打一个电话,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是给丈夫打电话,偶尔接到丈夫主动打来的电话,自己就会莫名的恐惧,生怕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出现。一次异丁烯稍微有点泄露,妻子
连着好几个晚上都睡不踏实。这其间的压力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从毕业到现在,12年间,王玉岗总共回过四次老家,不是游子不念家,不是家乡没有自己的牵挂,只是工作太忙,只是公司太需要他,更多的人太需要他。不是绝情,而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忘却,而是谱写生命美丽华章的执着。
王玉岗说:“我要感谢公司给我提供这么广阔的舞台,感谢领导对我工作的鼓励与认可,我更要感谢在我身后默默支持我的妻子和儿子,是他们牺牲自我,才让我有时间、有精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当中”。这是一位铁血汉子的真情流露。
人总要有点精神的,只要信念不动摇,精神不倒,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办不成的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十二年的努力与真情付出让他深深体会到“意志在困难中磨练,知识在锻炼中增长”的真理。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志,这是王玉岗三十六年人生旅途上探索出来的属于自己的完美人生哲学。
“其实我只是众多新和成人中的一员,新和成还有很多很多更优秀的员工,别的不说,在这片盐滩上,是众多新和成人众志成城谱写了滨海区建设的神话。正是有了这么多优秀的新和成人,团结协作,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才会有新和成辉煌的今天,才能保证新和成的明天更加美好!”采访到最后,这位善良朴实、一向喜欢默默无闻的北方汉子这样说到。
没错,王玉岗是平凡,同时,他又是伟大的。他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心灵上的震撼,更是我们执着向前的标杆。我们要学习他沉默中执着于梦想的坚持,居安勿忘拼搏苦,难时也忆成功甜。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王玉岗一样的新和成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形成了一种心齐、气顺、劲足的氛围和精神,为公司的建设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我们现在一边生产一边建设,任务繁重,但我们斗志昂扬,我们始终坚信,有你有我有他,有我们新和成人风雨兼程的不懈努力,新和成的明天一定会更加辉煌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