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他用情感谱写山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记新洲区徐古中学校长徐新平
徐古镇,一个地处武汉市市郊的边陲小镇,因双孢蘑菇而闻名全国。徐古中学,一所历史并不悠久的农村初级中学,却因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而享誉武汉市新洲区。徐古中学曾先后被武汉市认定为体卫工作合格学校,“绿色证书”教育实验学校、新洲区办学水平先进学校。连续三年被新洲区委、区政府授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单位,连续三届被新洲区委、区政府授予最佳文明单位。连续8年被新洲区徐古镇授予三个文明建设红旗单位……
了解徐古中学的人都知道,一连串骄人成绩的背后,凝聚的是校长徐新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科学管理和忘我工作的辛勤劳动,是他用情感谱写了山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
(一)2000年,徐新平走上了徐古中学校长的领导岗位,他深知作为一校之长,必须总揽全局,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和先进的办学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永远站在时代前列和教育改革的前沿,对学校的发展作出科学的规划和正确的决策。对事业强烈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使命感,徐新平同志感觉到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欠缺,自觉坚持从工作中挤出--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唯一的爱好。《邓小平文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文献以及党的十七大精神,他都熟读了多遍,并对其精神实质曾多次做出心得之佳作。业务学习上,仅《人民教育》、《素质教育论坛》等专业刊物,他长年订阅的就有8种。各种报刊、每期杂志,从头到尾都仔细阅读。对其中新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方法和良好的学校管理经验,他详细抄录于笔记并写出自己的分析与评价。在他办公室里,近几年来的学习笔记就有厚厚的十几本。他先后参加了武汉市骨干教师培训和武汉市中学校长研修班的学习,聆听专家的报告,与同行交流讨论,到名校参观考察,使他对如何办好一所学校有了更清晰的思路。“山区的基础教育需要一代又一代教育管理人员注入理性的情感,付出努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一篇篇获奖论文,一张张优秀学员证书,凸现出他学习的认真执着。现代的教育思想提升了他的办学理念,也坚定了他带领学校领导班子认真研究学校现状,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特色。
(二)在学校管理方面,徐新平是个敢于负责,同时又敢于放权的领导者。用他的话说:“我们学校师生近三千,规模大,--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工作不留死角,就要大胆放权”。在他的主持下,推行了校长领导下的年级负责制,确定年级主任是年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工作的实践也使他充分认识到,年级是学校工作的一支实力组织,也是直接对学校负责的基层组织。针对年级工作的实际,系统制定了相应的年级工作评估细则,实行年级工作阶段性评价制度、总结通报制度。年级工作情况的综合,不断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也促进了各项工作朝着良性循环的轨道迈进。也便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建设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又一步。目标管理、制度管理、民主管理则是他积极推行的一个工作着力点。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他主持制订了以目标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印发给教职工。把学校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并通过榜样引路,制度约束,群众评议,及时奖励等方法,真正把“工作有目标,操作有规范,行为有准则,检查有标准,奖励有条例”落到教学各项活动的实处,形成依规治校的局面。
在强化制度管理的过程中,徐校长十分重视民主管理。工作中,他努力摆正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注意发扬民主作风,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措施。为强化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徐校长主要抓好了三项工作,一是在校园内设立校长信箱,收集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建议,针对教师反映的--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班子会议上认真分析、讨论,逐一处理,对好的建议及时采纳。二是设立公示牌,实行校务公开,接受教职工民主监督。三是定期开好三个民主会,即“青年教师座谈会”,“教师民主评议干部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增强了教师对学校各项工作的认同感,激发了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处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走进办公室,徜徉于这所充满现代气息的雅致校园,身边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好的环境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熏陶灵魂,润物无声”。结合2007年的初中管理年和今年的初中标准化的创建,他立足徐古中学的未来,与专家和技术人员一道,宏观调控着学校的每一个项目建设。按照“宜花则花,宜草则草,乔灌搭配,错落有致”的校园总体建设原则,做好校园生态文明建设,一座现代化花园式学校已具雏形。在改善教学硬环境的同时,他还不断致力于教育软环境的建设,经常邀请派出所领导到学校给学生上法制教育课,请派出所干警一起参与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开办了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沟通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形成了优良的育人环境。
(三)--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说的,也是这样带头实践的。他任职以来,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认真探索和优化教学全过程,是他工作的主着力点。几年办学实践,使徐新平认识到一所学校不能没有自己的特色。学校无特色,教师无特点,学生无特长意味着办学失败。在实践中,他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理念,逐渐确立了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努力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思路。学校坚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加强艺术教育队伍建设,改善艺术教学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深化艺术教学改革与研究,艺术教育硕果累累,为特色高中、艺术师范和其他艺术学校输送了三百多名优秀艺术人才。学校承担的区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艺术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省级刊物《素质教育论坛》曾以“农村初中艺术教育的一朵奇苑”为题,报道了学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的成果。
在发展艺术教育的同时,徐新平还抓住学校被定为武汉市“绿色证书”教育实验学校的契机,结合徐古镇全国蘑菇第一镇的实际,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学生中开设蘑菇栽培技术课程,聘请校外教师,建立校外教学基地,利用劳技课开展草菇栽培技术教学和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一门实用技术,深受农民的欢迎,使初中毕业学生人人有特长,升--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高。2003、2007年在全区初中教育工作会议上,他两次交流了推行素质教育,创建特色学校的办学经验。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致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你就要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上来”。“走素质教育之路,走科研兴校之路”是徐新平办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的策划和领导下,徐古中学建立了严格的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出了人人有课题,个个能研究的目标要求。他经常告诫教师: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创新。作为教师不能只是囿于低层次的传统经验和知识环境中呕心沥血,教师要从传统的经验型向学者型转变。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真正引导教师依靠教研出成绩,依靠科研出成果,走科研兴教之路,他确立了“常规求严,课堂求实,手段求新,方法求活”的教学改革目标。一方面加强教科研网络建设,培植骨干,培养队伍,积极申报市区级科研课题,在研究中提高,在研究中发展。另一方面引导教师扎扎实实开展教科研活动。学校每学期都制订了具体的教科研计划,每月有具体的教科研活动安排,每周有说课、听课、评课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优质课竞赛,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师总结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法,有时还走上讲坛,讲授观摩课、示范课,2007年他主讲的思品课在区教学视导中评为区优质课。在他的带动和领导下,学校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并努力实现由实践者到研究者,由教学的管理者到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由课程的实施者到课程开发者的角色转换。几年来,已有二十多篇论文在区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奖,三十多人次在市区级优质课竞赛中获奖。教科研的深入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中考成绩一年一个新台阶。学校办学水平跻身全区先进行列。
(四)“一所学校要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就必须创造一流的教学质量;创一流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从一个普通的教师角度,道出了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一名优秀的校长首先必须是一名出色的教师。徐新平同志任初中数学课达18年。他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原则,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学中他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线,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勇于实践,勤于探索,不断致力于教学改革,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著,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开课、研究课受到区教研室领导的好评,他任初三毕业班数学课,中考次次名列前茅,由于成绩突出,年年被评为徐古镇先进工作者,1998年9月被评为武汉市优秀教师。走上校长岗位后,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徐新平同志一直舍不得离开他心爱的三尺讲台,坚持带课,和广大教师一起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他常说,作为一名校长,只有身体力行,深入教学第一线与教师一起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成为教学的行家,才能有效地指导教学,指挥教学。在他的感染带动下,学校教师务实进取,改革创新教法,争当骨干,争做名师已渐成风气。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身为校长的徐新平深知教师的素质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言语不多的他常常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办学的关键在教师”。为此,他一直将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发挥教师的积极创造性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支撑点并不断加固。他在教师中弘扬五种精神:爱岗敬业精神、严谨务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激励教师奋发向上,全面提高素养。他动员并鼓励教师通过自学提高学历层次,在学校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一部分经费补贴教师的学历进修和各种培训。教师自学的热情空前高涨,使学校教师本科--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30多人正在参加本科学历自修。他还在教师中推出“三新”工程,即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上新年级课程的教师、新任班主任,学校逐一为他们安排指导教师进行跟踪指导。每学期,他规定自己听一遍全校教师的课,以了解每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反映。倾听师生的烦恼和意见,分享师生们成功的快乐和喜悦。同时也为科学决策、正确部署,使教师头脑经常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促使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转变。他还为骨干教师的培训、教师的继续教育、外出学习交流创造条件,提供便利。他还经常组织教师座谈会,倾听教师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了解教师的思路动态,解决教师工作生活上的困难,在他的努力下,学校的凝聚力大为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五)一所学校的灵魂就是校长。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我认为一个校长就是要带领广大教师不断进取,首先就是要让大家敬佩你,而不是迫于你手中的那一点权力”。徐新平给自己制定了“四不贪”和“四在前”的工作原则。即:不贪地位、不贪荣誉、不贪私利、不贪享乐;工作干在前、吃苦走在前、困难冲在前、荣誉让在前。--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才能团结全体教师。2007年7月9日,由于工作的过度劳累,徐新平住进了武汉市同济医院做了胃手术。当时的学校正处在学期结束工作的紧张时期,他不顾医护人员和家属的劝阻,住院8天就强烈要求出院了。回到学校,又组织全体校委会成员,开始布局今年的初中标准化创建工作。
“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校长是教师的教师,徐新平不仅在教学上为教师树立了榜样,其他方面更是教师的楷模。他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要求干部教师做到的自己先做到。他任校长8年来,凡涉及到个人的评先,年度考核评优,工资晋级,职称晋升等教职工切身利益方面,他都是以高姿态主动放弃。他全身心投入到学校工作中,以校为家,经常是带病坚持工作,由于长年劳累,他患有严重的胃病,经常是几天不能好好吃顿饭,但他从没因此请一天假。外出办事、开会,生活上能节减的他总是尽量节减,从不乱花一分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他的带动下,校委会人人抢挑重担,争上教学第一线,争出一流的教学质量。领导的表率行动使全体教师受到感染,形成了一股激励教师勤奋工作的动力。作为山区中学,控流治辍工作一直是令学校领导教师头痛的问题,在这方面更是倾注了徐新平校长的心血和汗水。在工作中,他总结了制度控辍、爱心控辍、家--武汉市优秀校长评选材料
访控辍、减负控辍、帮困控辍等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每学期开学,他总是身先士卒,带领教师做家访劝返工作,对那些留守子女和家庭困难的学生,他总是耐心说服并慷慨解囊,2004年春季,他被评为新洲区十佳名校长,他将区教育局奖给自己的3000元奖金全部捐给了学校,用于减免贫困生的书杂费。仅他担任校长8年里,为贫困学生捐款助学就超过了8000元。
徐新平,一个山区极普通的初中校长,用饱含对山区教育发展的情感之手,谱写了一曲边远山区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可以说徐古中学的学子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有这样一位用情感育人的好校长,他们可以用感恩的情调自豪地高歌:“今天我们是大山学子,明天就是祖国的栋梁!”
徐古镇教育总支推荐
谢望生起草
2008年6月20日
第二篇:用爱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用爱谱写教育发展新篇章
2013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第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全县要实现“教育协调发展水平更高,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向好,教师更充实更有尊严,学校更靓丽更有品味,教育更受赞誉更加知名”的目标,进一步做响教育品牌,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必须牢记使命,燃烧激情,奉献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干好教育的源泉。教育承载着传承文明、塑造灵魂、启迪未来的历史责任,承担着为国家育英才、为民族续文脉、为百姓谋幸福的光荣使命。教育工作者要心怀大爱。要爱党、爱国、爱人民,这是干好工作的动力源泉。要与党同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要与国同心。以执教兴国为己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才智和汗水。要与民同心。将为百姓造福作为毕生追求,成就百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为更多的家庭撑起一片知识改变命运的幸福天空。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干好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心存博爱。要爱校、爱岗、爱学生。要爱校如家。要爱岗敬业。要爱生如子。要立德树人,深入推进赏识教育、励志教育和雅行教育,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将无私的师爱撒向每一个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教育学生,造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干好教育的动力。教育工作者要心有真爱。有真爱,才能将爱心转化为责任心,进而将责任心转化为教育教学改革孜孜不倦的行动。有真爱,才有激情。有激情,才会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保持着对事业永远的执着和忘我的投入,使燃烧的生命充满灿烂,充盈着蓬勃的创造力。有真爱,才有自觉的奉献和付出,给学生一段幸福人生,我们将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孕育着希望和期待的春天正迈着铿锵脚步向我们走来。在这春潮涌动的时刻,拼搏的胸腔爱心在迸发,做响教育品牌的号角激发我们策马扬鞭赴新程,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为实现宝应教育大县向教育强县、教育名县跨越而努力奋斗!用爱谱写宝应教育发展新篇章!
第三篇: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谱写民政发展新篇章
伊春市民政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大力弘扬和践行“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积极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工作使命,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市民政工作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为伊春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构建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全面推进两级管理模式
伊春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国家重点林区,因林而生、因林而兴、因林而困。为了保护森林,恢复森林植被,保护森林生态,2013年,赖以生存的主导产业――木材生产全面停伐,30多万森工系统职工群众面临着转产、转岗艰难抉择。其中,老弱病残幼困难职工群众生活雪上加霜,在伊春市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困难期,如何保证困难职工群众基本生活,特别是住房的问题,就医的问题、子女就学、就业等社会问题凸显。因此,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救助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健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好保基本、兜底线、可持续最后一道安全网作用,全市民政部门克服重重困难,攻克道道难关,解决了制约社会救助工作发展一些瓶颈问题。全面推进三级管理向两级管理方式的转变。目前,17个县(市、区)已全部完成救助大厅建设并投入运行,实现了城乡社会救助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两级管理全覆盖。
一、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积极推进社会救助大厅建设
一是加强领导,强化保障。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领导下,成立了市、区两级政府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落实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建设工作;市委出台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施意见》,把社会救助大厅建设作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统一建立城乡社会救助服务大厅的通知》,明确了大厅建设标准、功能定位、运行和管理模式,为大厅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要求,督办推进。市委要求“将救助服务大厅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明确要求相关部门在大厅场地选址、设施设备投入、人员配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市、区两级主要领导对大厅建设高度重视,多次实地调研指导,现场办公,亲自帮助解决大厅建设中存在的困难。三是明确责任,确保落实。市、区两级政府都将大厅建设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工作,纳入到当年区(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指标,实行签状督办,限时保质办结。截至去年年底,全市17个县(市、区)服务大厅新建7处、改建6处、置换4处,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平均使用面积达到180平方米,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使用的目标。
二、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确保社会救助大厅规范有序运行
一是打造一门式受理工作平台。大厅共设置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低收入家庭认定、信息比对、指纹采集印证、清查年检、救助稽查、政策咨询和信访、评议代表监督等十个窗口。将以往分散在社区、街道和民政部门管理的各项救助业务全部纳入大厅实行一门式受理。
二是明确大厅职能定位。依据两级管理的要求,大厅由县(市、区)级民政部门统一管理,县(市、区)级低保部门和街道(乡镇)联合办公。大厅具有救助政策咨询宣传和信访接待、申请受理、收入财产信息核对、审核审批、动态管理、评议和公示、救助证卡发放,救助项目衔接互动等职能,涵盖了社会救助工作全部内容,从而实现了救助事项通过大厅“一站式”办结。
三是突出能力建设。明确了大厅为副科级单位,配备1名副科级干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大厅人员主要从办事处工作人员中择优调配,并通过“彩虹工程”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大学毕业生。全市17个大厅新增120名工作人员。工作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平均每个大厅安排经费在8万元左右。大厅安装了政策宣传、审批公示电视和电子屏及影像声控设备,设置救助热线电话,每个窗口配备1台微机,设置电话转办求助人工引导台和群众代表民主监督台,制作了各项救助工作运行流程图,窗口工作人员职责分工图表,便民政策宣传卡、册等。
四是完善操作规范。建立了《社会救助服务大厅工作绩效考评办法》,工作实绩考评与完成工作的标准、时限、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有效挂钩,定岗、定人、定责。建立了《社会救助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有效防止和纠正错保、漏保、违规违纪问题发生。建立了《救助大厅首问负责制》,严格要求工作人员按照谁接待受理、谁负责的原则,承担受理、审核、审批及日常动态监管清退连带责任,做到受理与审核、审批、监管责任追究相统一。
三、完善制度,规范管理,确保了社会救助政策公平公正实施
一是简化了程序2014年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基本完成了年初各项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工作有不足。
大厅运行后,简化了工作程序,开通了救助“绿色通道”,做到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有求必应,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低保、医疗等审批时限南原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群众满意,社会反响良好。
二是明晰了责任,强化了责权统一。救助大厅运行后,取消了村(居)委员会的受理和初审职能,明确了两级管理责任,实行两级联合办公,做到了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最大限度地避免了外部干扰,杜绝了暗箱操作等问题,防止了不公开、不公正现象发生。
三是增加了透明度,确保了政策公平公正。大厅公开了各项救助政策和工作程序,群众可直接了解和掌握相关信息。同时,大厅实行面对面公开受理,行与不行群众心知肚明,避免误解甚至曲解政策现象,提升了群众对社会救助办理的知情权、参与权。2013年,全市共受理低保、医疗、临时救助46500人,审批的准确率达到98%以上,做到了应保尽保;共清理已超出低保条件3764人,挽回资金损失1273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
四是畅通了诉求渠道,保证了工作秩序。通过社会救助大厅“一站式”办理工作模式,杜绝了以往群众集中到政府或民政部门上访、缠访、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现象,提高了社会救助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大救助工作力度,扩大扶贫对象范围
2014年伊春社会救助工作围绕省、市重点工作安排部署,全面完成了年初各项工作目标,实现了制度有突破、机制有创新、效果有提高、管理有完善、流程有规范,全市民政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救助体系建设实现突破
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建立了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确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领导体系,明确了成员单位职责和近期社会救助重点工作目标,召开了第一次联席会议。以社会救助服务大厅为依托,推行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救助机制建设。制定下发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城市就业农村扶贫衔接联动机制》、《伊春市公租房管理实施意见》、《伊春市社会救助资金监管联动机制》,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社会救助稽查办法》、《民政局内部医疗救助与老年、孤儿、生活无着人员就医联动机制》。
二、低保制度推进实现创新
一是改进了管理方式。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办法》,变原三级管理为二级,建立并实行了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低保、医疗救助管理办法,制定了《伊春市社会救助工作操作流程意见》,民主受理、民主审核、民主评议、民主监管水平不断提高,救助的准确合格率达到98%以上,社会群众满意度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二是加强了救助平台建设。制定了大厅管理绩效考核办法和大厅工作操作规范,窗口一站式受理、一条龙式服务模式进一步完善,在全省介绍了经验,省、市新闻予以报道,社会群众反响较好。三是完成了低保提标扩面。连续七年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平均提高幅度在20%左右,达到全省规定标准。全市低保资金比去年增加7000万元,达到5.5亿元。对上争取落实了5000增人计划,全年新增4800人,满足了应保尽保要求。四是改进了审核手段。市政府制定下发了《伊春市城乡居民收入财产信息比对意见》,市本级和县成立了比对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开展了低保专项清查活动,全市清退已不符合条件39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936万元,做到了应退即退。五是强化了监督管理。建立了《社会救助民主监督管理办法》、《经办人员近亲属享受低保备案制度》等,全面开展了人大监督、纪检监察、审计跟踪等低保审批、资金管理检查。建立并实行社区、大厅、民政三级公示、公开制度,救助信息和政策披露逐步完善。
三、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
2014年医疗救助资金比2013年增加1500万元,救助人次比201 3年增加4800人次。一是改进了医疗救助方式。推行了医前、医中、医后救助方式,突出了医前门诊、资助参保参合、发放医疗救助卡等救助,缓解了看不起病压力。二是扩大了医疗救助范围。救助低收入家庭重特大疾病、重度残疾、老年人5000人次。三是提高了医疗救助标准。门诊最高达到1.5万元,住院最高达到了3万元。省、市新闻报道了伊春市做法。四是推进了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试点,并取得了先看病后结算经验。
四、临时救助制度作用进一步凸显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实施意见》,开展了“救急难”试点工作,开通了全市救助急难救助热线,临救资金较去年增加800万元,无论是救助项目、救助标准,还是救助人次上都大幅提高,较好地发挥应急补充作用。全年救助4300人次。其中:助学救助460人次,助医3840人次。发放取暖费7100余万元,发放电价补贴198.1万元,政府补贴平价粮300万元,殡葬减免困难群众费用40余万元。
五、五保供养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
通过新建、改扩建,新增敬老院床位1200张,集中供养率南65%提高到70%。发放五保供养对象生活补贴资金351万元.1204名五保对象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强了五保供养机构安全管理,制定并实行了《伊春市养老机构安全管理办法》,对检查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进行了整改,从制度上、管理上清除安全隐患。
六、机构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级低保工作机构通过新增比对中心,内调2名工作人员,增加经费3万元。县市区级通过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大厅,新增工作人员90人,并为大厅安排了工作经费。多数区低保局将办公场所搬进大厅,与大厅合署办公,改善了工作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今年对各区低保工作经费落实情况进行了重点督办,全市增加经费30余万元。这些都是今年历史性突破。市级工作人员参加了全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建设业务培训,对各区新晋大厅工作人员进行了指纹采集录入培训、社会救助业务培训。
伊春民政事业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任重道远,前景广阔,他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凝神聚力,创新创业,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竭尽全力开创伊春市民政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魅力伊春、实力伊春、和谐伊春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四篇:浓墨重彩谱写教育均衡发展新篇章
3年投入4.39亿元,37所学校标准化达标率100%,多渠道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网路教学全面铺开,“一校一品”特色办学催生满园春色„„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日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均衡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这是对该区近年来教育改革发展工作的全面总结。
11月14日,通过随机抽查,教育部对5所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管理、城乡和校际均衡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评估。专家组现场便对该区的教育工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区政府对教育均衡发展重视程度高、投入大,学校管理规范、城乡发展齐头并进。
加大投入促均衡
近年来,教育工作立足区情,优化资源配置,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有效缩小学校之间差距,力求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先后被评为全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实验区,先后荣获全省“两基”工作先进区和全国家庭教育工作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2010至2013,连续3年在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
政府把教育发展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在资金和项目安排、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学生活动、图书资料购置等方面全部向薄弱学校倾斜,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涵,为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幅度提高农村教师艰苦性津贴和支教教师交通补贴标准,全年投入专项资金200余万元。进一步增加公用经费拨付指标,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小学和教学点按100人核定公用经费。
打造队伍促均衡
坚持师德为先,打造高素质教育队伍。该区教育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着力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对失德教师零容忍。以“师德档案”建设为抓手,把全体教职工的教育教学、道德情操、日常言行、工作得失悉数记录在案,让师德建设工作落地生根。此做法在《中国教师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上进行广泛宣传报道。
为优化城乡师资配置,每年安排150名左右城区学校教师赴农村学校支教,缓解了农村学校教师学科性缺编问题。并将近年新招聘的44名教师和26名见习大学生分配到缺编学校和偏远的农村学校,进一步充实薄弱学校师资队伍。继续加大教师和校干的培训力度。按照“国培抓骨干、集中培训抓全员,校本培训促发展”的工作思路,有目的、有计划地完成了教师培训工作,2013年全年共培训教师5600人次。为实现人才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校干的“领头羊”作用,先后选拔30名德才兼备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农村学校担任主要领导或中层领导干部。
优化管理促均衡
该区积极改革创新,全区教师队伍管理改革顺利破局。区教育局不断总结经验,着力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教师校籍管理,盘活教育资源,2013年共有34名超编学校的教师自愿到薄弱、偏远学校任教,成为全区教师队伍管理改革的一次成功尝试,与2013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不谋而合。目前,全区教育系统立足岗位、勤勉奉献的风气成为发展主流,集中涌现出带着孩子去支教的郑艳丽、连续6年奉献在乡村的祝献东等大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两年来,我区有20位一线的教师先进的事迹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安徽日报》和《人民网》、《安徽教育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广泛激发了全区教师爱岗敬业的正能量。
该区积极构建具有学校特色、教师特色、学科特色的个性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联片教研活动,充分挖掘教学教研资源。积极开展联片教研工作探索,在全区不同类型学校之间,采取集体备课,同伴互助、反复交流研讨的模式,打磨精品课堂,打造教研团队,在各个学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基础上实现城乡校际间软实力的均衡。全区每年举办联片教研等教研活动20余次,实现每位教师都有机会参与。
积极构建“三研一体化”教研平台。即以校本教研为基础、以联片教研为中心、以网络教研为拓展创新全区教育新思路。目前,全区电子备课系统和网上教研系统已开通,全区教师开始注册使用;安徽教育资源网完成注册,网络教研系统进入试用阶段。
成立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统筹指导全区教育督导工作。并在全区范围内聘任18名业务精、能力强的责任督学,区政府相继制定了《督学责任制度实施方案》和《责任督学聘任与管理暂行办法》,将全区学校划分为4个督学责任区,把每一所学校都纳入督学“责任区”范围,实现对学校督导的“全覆盖”。
特色发展促均衡
科学定位发展方向。立足推进全区教育向更高层次的 “均衡”和“优质”发展,实现由硬件改善到软实力提升的工作目标,确立“特色立校”、“一校一品”的教育发展思路。
在此基础上,以素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线,积极打造学校管理特色、教学特色、活动特色、科研特色。立足实际、科学定位、着力坚持,不搞花架子、不喊空口号。全面推行阳光大课间活动、经典诵读活动和养成教育活动,努力把过于强调智育的育人模式转换到全面培养人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目前,该区各学校“阳光大课间”活动实现全覆盖,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今年4月份,200余名校长齐聚相山,全市阳光大课间推进会在淮纺路小学成功举办,为淮北教育特色发展竖起引领标杆。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该区组织一线教师整理汇编经典诵读系列读本,诵读活动已成为各学校的“日课”。
为配合学校工作开展,今年3月份和11月份,区教育局邀请国内知名家庭教育专家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和家长,量身设计授课内容,在各中小学开展大型巡回报告17场,参与家长约1.2万人次。
在特色立校发展思路的引领下,各学校管理逐步实现规范化和人性化,教学教研氛围日渐浓厚,学生的文明习惯逐步养成,校校大课间、班班诵经典的可喜局面已初步形成。
第五篇: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范文模版)
创新之路谱写发展新篇章
——东峡煤矿联合重组十年发展回眸
东峡煤矿始建于1971年10月,隶属原华亭矿务局,2002年4月入组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已具备年产120万吨的生产能力。全矿科队级建制单位28个,基层党支部16个,现有职工1336人。
联合重组十年来,在公司党政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高举矿井科学发展大旗,矿党政班子团结带领全矿党员干部职工,以安全生产为前提,以科技创新为突破,以精细管理为抓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弘扬说实话、干实事、创实效的‚三实作风‛和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大公无私、坚持原则、艰苦奋斗的‚五种精神‛,把一个煤层赋存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小煤矿建设成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新矿井。近年来矿井先后获得‚甘肃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煤炭工业特级安全高效矿井‛、‚全国双十佳煤矿‛、‚全国文明煤矿‛、‚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平安矿区‛、‚平凉市平安矿区‛和华能集团‚四强党组织‛等多项殊荣。
安全管理平稳发展。始终坚持以安全发展为前提,把安全作为‚天‛字号工程来抓,针对矿井煤层赋存条件最复杂、生产条件最差、安全管理难度最大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政关于
1安全生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重要会议精神,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四级安全考核体系,大力推行准军事化管理和‚手指口述法‛,加大安全投入,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完成了暗主井延伸、主扇房等工程,保证了调度系统的有效指挥。强化现场管理,大力推行‚干部走动式巡查管理法‛和‚手指口述操作法‛,重点抓好‚一通三防‛、顶板管理、机电运输的安全管理工作,有效提高了现场安全管理水平,认真执行《东峡煤矿安全生产十三条禁令》,加大隐患排查和查处‚三违‛工作力度,严格执行‚每周一题、每月一考‛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职工的自主保安意识和安全操作技能显著提高,实现连续安全生产1500天以上。
矿井管理能力提升。围绕建设‚安全高效、管理科学、文明和谐‛的现代化矿井目标,健全和完善矿井管理制度,新建制度136项,修订制度228项,废止制度88项,形成了《东峡煤矿管理制度汇编(2011版)》。强力推行精细化管理,制定了《东峡煤矿精细化管理实施办法》,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柔性发展战略和管理创新方案,扎实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积极推行‚五型‛班组建设和班组核算等工作。2008年一举扭亏为盈,2010年利润总额突破了亿元,2011年实现利润1.3亿元。工业总产值由联合重组前的2765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466亿元,年均增长32.62%。资产总额由联合重组前的5817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2925万元,年均增长8.31%。职工人均年收入由联合重组
前的7525元增加到2011年的8.72万元,翻了12倍,年均增长27.76%。矿井年产量由联合重组前的49万吨提升到120万吨,年均增长率9.44%,完成了地面工业场地的增建及改造项目,修建了工业广场,配套完善了办公及生活设施,矿容矿貌焕然一新。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强科技攻关,完成了大倾角坚硬特厚易燃煤层群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2007年6月由甘肃省科技厅、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2011年11月矿井西翼扩大区首采52°急倾斜综采工作面掘井工作顺利贯通,2012年1月工作面安装完成并开始试生产成功,在科技创新中,多次与科研院所合作,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攻关,累计完成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和‚五小‛成果1116项。其中,‚东峡煤矿大倾角易燃特厚煤层群倾斜分层‘双大’开采方法研究‛项目荣获2002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东峡煤矿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合机械化放顶煤开采技术研究‛项目荣获2008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聚亚胺胶脂材料在东峡煤矿围岩加固及防堵水中的应用‛、‚大倾角坚硬易燃特厚煤层群综放开采技术研究‛、‚大倾角煤层小煤柱巷道锚杆支护数值模拟研究‛等一批优秀科研成果在矿井安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队伍建设成效卓著。加快推进‚四好‛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抓了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和能力建设,矿井先后涌现出一批优秀管理者。2005年,王玮同志荣获
‚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2006年,刘斌同志荣获‚甘肃省优秀党员‛称号;2007年,周翔同志荣获第十一届‚甘肃五四青年奖章‛;2009年,周翔同志荣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矿长‛称号。大力实施人才强矿战略,加大职工培训力度,推进《东峡煤矿职工技能提升计划》,不断创新用人机制,大力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首席员工‛计划,努力搭建多元化的成才平台,广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狠抓职工行为管理,不断完善‚6S+T‛行为规范考核机制和‚4E‛工作标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矿井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全矿涌现出省级技术标兵12名,公司级岗位技术能手38名,矿级岗位技术能手156名,公司星级员工24名。
党建工作扎实有效。坚持融入中心,进入管理,服务大局,按照‚四强‛党组织的标准,全面实施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相继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科学发展观试点和‚创先争优‛活动,2009年10月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通过深圳鹏程国际认证公司审核认证;全矿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受到集团公司和督导组的高度评价,也得到职工群众的普遍好评;2008年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受到了中央、省市、公司等各级领导的肯定和好评,先后共接待上级部门检查指导和兄弟单位来矿考察学习人员36批次;深入开展‚四好‛班子、‚六好‛党支部创建、‚双培双建‛、‚党员责任区‛、‚一个党员一面旗‛等主题实践活动。全矿有6个党支部被集团公司命名为‚六好‛党支部,综采一队党支部2009年被
甘肃省国资委树立为‚样板‛党支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开展‚好书荐读‛、辅导讲座、理论测试、党务培训和讲党课评优竞赛等活动,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完善了党委、党支部与党员三级安全联保互保责任制,签订党员安全联保责任书,党员‚亮牌示范‛做表率,在安全生产中充分发挥‚哨兵‛作用;围绕服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公开承诺、扎实践诺,努力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
文化建设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宣贯、推广认同华能‚三色公司‛、‚四大安全‛理念及华煤集团‚四大识别系统‛,制定下发各岗位员工行为养成规范,实施‚4C‛员工岗位标准和‚6S+T‛考核奖惩体系,在基层队及主要场所,设置行为看板,通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现场演练等各种形式,让职工熟知内化,实现了职工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的根本转变。加强矿区环境治理,先后修建了文化广场、单身职工公寓楼、污水处理站等,改造了家属区水、电、暖系统,延伸了暗主井架空人车,装修了办公楼、安全文化走廊、人车等候室,建成了办公局域网络,基本上实现了办公自动化、信息化、现代化,绿化了矸石山和矿区环境,千米‚长廊式‛文明煤矿建设初具规模,为职工生产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积极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大力开展‚扶贫、帮困、送温暖‛活动,为灾区捐款21.70万元;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十年来累计安置职工子女就业416名;大力开展‚平安矿区‛创建工作,及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强化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力维护矿区和谐稳定,确保了矿井形象安全。
东峡煤矿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以建设安全高效型、本质安全型和基础管理精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人员培训制度化的‚两型三化‛矿井为目标,狠抓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为公司打造现代化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