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赋予典型新活力、新内涵、新亮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赋予典型新活力、新内涵、新亮点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典型指导是我们公安边防部队政治工作的一大法宝,也是科学指导边防部队建设的有效方法。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要胸中有全局,手中有典型。善于运用典型的先进思想和模范事迹鼓舞士气、激励斗志、凝聚警心,体现了以点带面的指导方法和领导艺术。
近年来,浙江公安边防部队高度重视典型工作,相继涌现出全国边防部队“第七面旗帜”罗家岙边防派出所、“爱民模范”周斌、“最美边防警官”钟文力等在全国公安边防系统叫得响的重大典型。这些先进典型,持续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的巨大威力,激发了官兵热爱边防、献身边防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为总队建设整体上台阶出佳绩提供了鲜活的抓手,也为巩固发展新形势下警政警民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最近,我们就如何赋予典型新活力、新内涵、新亮点进行了专项调研,感到各级党委机关非常重视做好典型的后续培养工作,各级各类典型在各自岗位上,不断焕发新活力、赋予新内涵、呈现新亮点,有力推动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也发现,由于基层部队受观念、地域、资源等条件的限制,不注重做好典型成名后的下篇文章,缺乏对典型的长远规划和培育,满足于成名了事,一些典型成长发展的后劲不足,与时俱进不够,狗熊掰棒子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主要存在三个不容忽视的倾向性问题。一是缺乏跟进意识,不善于持续用力。基层工作平淡而不平凡,琐碎中孕育着伟大,彰显着崇高,基层边防部队大多地处海岛,条件艰苦,任务繁重,有人形容是夏天进烤箱、冬天钻冰箱,考验着官兵的坚守和品质,这些年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大多具有这种“偏”、“苦”、“累”的特点,远离城市,远离领导机关,一片天地单打独斗,很容易自生自灭,每当我们谈到如何做好典型的再培养再提高工作时,总有一些干部抱怨工作忙顾不上,没精力没点子。事实上,做好典型保鲜擦亮工作本身就是很重要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由于基层官兵长期呆在基层一线,热衷于完成任务,忙于事务性工作,不善于理性思考问题,敏感性不够,对典型不断萌生的新枝嫩芽司空见惯,意识不强,放任自流。二是缺乏长效机制,不善于长线培养使用。基层是典型生长的沃土,先进典型也不是永恒的,就像参天大树一样需要经历一个破土、发芽到培土施肥再茁壮成长的过程。调查中发现,有的基层单位片面认为抓典型后续工作是领导机关的事,是典型自己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类典型缺乏持续成长壮大的长效机制,特别是有的单位不但不给典型保持一个春暖花开的环境,有的甚至还冷嘲热讽,说风凉话,指责的多,帮助的少,索取的多,给予的少,典型成名后的道路往往遭遇不良天气,苦于没有一个长效机制做保障,典型之花不少是过早地凋谢。三是持续宣扬不够,不善于激活动力、丰富内涵。现在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吐故纳新的速度很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典型更需要持之以恒地宣传,需要得到不断的肯定和鼓励,激活动力,需要不断地宣扬他们的新变化、新成长、新元素,保持鲜活度,让他们时刻勇立潮头,与时代同步。但回顾这些年的抓典型工作,有的典型往往是用的时候拿起来,不用的时候放下去,搞短期行为,功利效应。由于成名后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推手,不少是昙花一现,不能持续产生“标杆效应”、“追星效应”,更谈不上“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典型效果。
调查中我们感到,公安边防部队建设的大局大势不但呼唤新典型的诞生,更需要老典型持续不断焕发青春活力,在赋予典型新活力、新内涵、新亮点上,领导机关要加强组织指导,基层部队更是责无旁贷,要针对新特点探索新方式,满足新要求,正确把握原则方法,善于把典型再培养再提高的下篇文章做好做扎实。
一、要立足部队发展实际持续抓好再培育,确保典型有“新活力”
典型是基层的名片,单位的“名人”,是榜样,是旗帜,是一盏明灯,代表着一个单位发展建设的方向,所以典型就要鲜活、要亲近、要接地气、要能感召人。一是要在脚踏实地上焕发新活力。俗话说树有多高根有多深,基层是典型的根,而边防部队条件艰苦,驻地偏远,高度分散。不少干部是敬而远之,报到后不安心、不尽心,想方设法调走;有的不思进取,混日子、守摊子。但更多的是保持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涌现出了像罗家岙周斌这样的全国十大边防卫士,这些典型草根出身,帖近边防实际,可亲可敬,有生命力、感召力。要注意保持他们身上的土腥味,成名后不能阳春白雪,还要继续当好下里巴人,要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荣誉,自觉把荣誉当动力,谦虚谨慎,不骄不噪,不脱离群众。二是要在提高能力素质上焕发新活力。典型不仅要思想上过硬,更要工作上出色,廖永强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突出代表,他被各级树为典型,缘于其出色的工作,缘于其在各项任务中拔得的头筹,要注重典型成名后能力素质的提高,注重完成任务中出色表现的保持,要约法三章、校正言行,激励鞭策他们练好内功,增长才干,不能躺在功劳薄上坐享其成,不断有新作为。三是要在激发正能量上焕发新活力。每一个典型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都有鲜明的自我特色,在意识形态多元,各种错误思潮相互激荡的大环境下,起着风向标和导航台和定海神针的作用,要注重发挥典型成名后的引领示范作用,敢于继续叫响向我看齐,激发部队建设的正能量。领导机关要真诚关怀,从严要求,维护好典型形象,让官兵感觉到自己跳一跳能做到,学一学能提高,学习起来才能更主动,只有这样,典型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二、要把握精神实质持续抓好再塑造,确保典型有“新内涵”
典型要经历时代大潮的洗礼,大浪淘沙后仍能屹立不倒的是品质的与时俱进,所以典型不仅要有过硬、鲜活的事迹,更要有创新的精神品质。因此,在典型成名后,要十分重视新元素的注入,确保典型的光鲜度和时代感,调查中我们感到典型的擦亮保鲜要始终注入三种新内涵:一是要始终注入理论创新的新内涵。党的创新理论是指导部队发展建设的旗帜和纲领,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的典型才能政治合格,才有经历风雨而不衰败的生命力,才是引领发展建设的先进力量。典型成名后,要注重注入创新理论的精神品质,让他们在政治上站稳脚根,用理论上的清醒保证行动上的坚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二是要始终注入工作创新的新内涵。“新”是人们对典型的渴望和要求,是典型的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典型成名后,要引导他们注重工作创新,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敢于闯出一片新天地;要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给他们加钢淬火,修枝整叶,施肥浇水;不断压担子、交任务,让他们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成长,使其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引导他们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作出新贡献,当好工作创新的领跑者和发动机。三是要始终注入品质创新的新内涵。品质是典型的灵魂,淡泊名利、热忱奉献是典型精神品质的核心内涵,而这些品质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色彩,过去的老黄牛精神发展到现在就是拓荒牛精神,所以,典型成名后要引导他们善于不断地修身、不断地变身,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追求和品质内涵,正确对待当典型的得与失,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到公安边防建设之中,努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丰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三、要着眼时代要求持续抓好再宣扬,确保典型有“新亮点”
典型是争先创优的领跑者,是部队发展建设的集结号,酒香也怕巷子深,典型成名后,更要持续做好宣传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典型的知名度。一是在持续学习推广有新亮点。学习推广是最好的宣传,运用身边典型指导工作,不仅实实在在,而且栩栩如生,不但要注重典型在一个时期的作用,更要发挥他们的长远效益,不断培育典型的气场,使广大官兵真正感受到典型的魅力、典型的光荣、典型的可敬。这些年,我们总队每逢大学生入警、新兵入伍,首先安排的是让典型给大家上入伍第一课,既促进了典型保持先进的激情,也激发了官兵见贤思齐的动力,从而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二是在持续总结提高上有新亮点。一个好的典型,根基扎实,历久弥香,会不断地释放出新的精气神,也为做好典型的下篇文章提供了抓手,不但要通过各种活动,让他们展示身手、积累人气,更要通过文字材料,理性总结,持续不断向上级领导机关反映其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这样既保持了抓典型工作的连续性,也使典型得到更高层次的持续培养和提高。三是在持续宣传造势有新亮点。典型能走多远,根本的在于本身的出色过硬,但持续不断的宣传造势也是推进典型后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力量,利用好上级资源,把典型的新亮点拍摄成影像放出来,谱写成赞歌唱出来,编导成节目演出来,提炼成精神挂出来,塑造成雕像立起来,让典型在部队建设中持续发光发热。
四、要健全长效机制持续抓好再关怀,确保典型有“新跨越”
典型是部队建设的宝贵财富,作为领导机关和各级党组织,对他们要备加珍惜,有机制保证他们茁壮成长:一是健全选拔培养机制,选准配强接班人队伍。要形成典型的可持续成长,做到星火相传,班子和接班人队伍非常关键,一些典型之所以“辐射”作用减弱,生命力不强,甚至昙花一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他们纳入部队建设的整体规划,忽视了对典型接班人的选配和帮建工作,出现了后继无人。调查中发现,有的单位整体规划没有典型的位置,选干部配班子不考虑典型的后续发展,对典型单位和个人的接班人筹划不够,关爱不够,因此,抓典型工作要有发展眼光、辩证思维,要舍得投入,把配班子用干部作为实现典型新增长点的“一号工程”,选好苗子配好班子,确保典型的思想作风能够发扬光大。二是要健全指导帮助机制,筹划好发展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抓典型,如果只重视做宣扬表彰工作,不重视智力开发,提高典型的自我成长能力,典型就不会走远,就会枯萎。领导机关要根据形势任务,及时帮助他们理思路、明目标、定措施,要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发挥才能的阵地,努力使典型在各个时期都能成为领头雁、排头兵。三是要健全关怀使用机制,打造成长的绿色通道。一方面,既不能一好遮百丑,过分偏袒,有丑不敢亮,消极保典型,也不能因为出了差错就一味地批评指责,甚至打入“冷宫”。另一方面,要积极为典型排忧解难。对典型的实际困难,要主动关心,不能让他们背着生活包袱去拚搏、去奉献。比如在子女入学、福利住房等方面要给予照顾,同时可以规定,凡被授予荣立三等功以上的先进典型,可以提前或越级调职晋衔。总之,典型是党委的抓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不断赋予他们新活力、新内涵、新亮点,让典型在部队建设中真正彰显新威力,增添新动力,不但成名时要扶上马,更要热心地扬鞭送一程。
第二篇:网络:赋予企业文化新内涵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三篇:德育渗透赋予英语教学新的内涵
德育渗透赋予英语教学新的内涵
黄陂区前川二小 肖洁
德育渗透赋予英语教学新的内涵
黄陂区前川二小 肖洁
小学英语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学生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诸多教育的任务。语言学习对开发儿童潜能、进行思想情感教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用英语表达思想总带着一定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因素。学习英语,要涉及跨文化交际,要理解不同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要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听、说、读、写多方面的交互性训练。因此,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语言知识,掌握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了解他人,尊重他人的包容性格,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的能力,克服困难,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能力,这些对于学生良好性格的养成,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小学英语教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德育因素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就小学英语的德育途径进行初步探讨。
1、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渗透德育
教材是寓德的载体,依据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课堂寓德的前提。在教学中有效的实施德育,就要深入钻研教材、明确教育目的,抓住结合点,通过融合、渗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寓德育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教师要加强德育的育人意识,做到寓德育于语言教学之中。这既遵循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则,又符合英语教学的规律。
在小学英语教材中,学生可以接触到本国和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政治、文化礼仪、习俗风貌。要学习包括表达思维活动(同意、帮助、邀请)、情感态度(喜欢、感激、同情、愿望)、道德态度(抱歉、宽恕、感谢、赞成、关心)、社会文化(介绍、问候、告别、就餐、看病、庆贺)等三十多个语言功能项目,内容丰富。这些语言材料的学习,为课堂的德育实施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学英语教学是英语学习的起始阶段,其教学内容一般比较浅显,多与学生的生
活接近。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好德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进行自然的渗透,切忌长篇大论。例如,‚Good morning!‛‚How are you?‛‚Hello!‛‚Nice to meet you!‛‚Thank you!‛‚Sorry.‛等礼貌用语,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初接触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生初学英语时的兴趣,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在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在学习‚When do you usually…‛句型时,当学生们兴致勃勃地用新的句型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作息时间时,教师在要求同学注意听别人发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来认识什么是合理安排时间,从而懂得珍惜时间。这时知识的讲授、学生的交际练习,实际上成为德育渗透的载体。既使文道合一,文理交融,又达到了教育、教学融于一体的教学效果。
2、注重语言教学的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 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身心整体发展的过程。有研究表明,小学阶段正是情感性学习形成的关键时期。这阶段儿童的学习活动带有很大程度的情绪化倾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放到首位,渗透在英语教学中。从而把语言教学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某种目标的心理内驱力,动机产生于需要。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结构、认识结构、情感结构,运用正确的心理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环绕着学生的种种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儿童的心理需要主要由兴趣、成功、审美、创造性四要素构成。其中,兴趣是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因此教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积极学习的心理需要。加强小学英语教学的活动性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游戏、唱歌、比赛、表演等教学形式,可以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情感体验巧妙地结合起来,同时也是向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极好机会。例如,教学中我们常常采用的双人、小组、集体比赛游戏活动,即满足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又复习巩固了所学的语言材料,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相互关心的集体主义精神。
在研究寓德于教的探讨中,要特别重视将学生性格和意志的培养渗透在教学中。在学习英语的初期,依据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激发兴趣,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学习本身是一种艰苦的劳动,特别是英语单词的记忆,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树立不断克服困难信心,还要尽可能设置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记忆单词的有效方法。使其在战胜困难中萌发出能力、毅力和动力。这个过程正是开发智力,塑造性格,培养意志的过程。由兴趣而学到自觉克服困难自觉学习,是自主学习内驱力的深化过程,也是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
(2)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
小学英语教学是启蒙阶段,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要靠老师的渗透和培养。小学英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感性学习,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和交际用语都应当从感性学习入手,通过示范、模仿、运用,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从而逐渐领悟语言的内在联系。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良好习惯,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小学阶段侧重听说能力的培养,适当读写。要把‚听‛放在首位。要教育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和同学讲英语,回家要听录音,培养听力。在听的基础上说,积极参与课堂练习,要养成大胆讲英语的习惯,朗读和背诵的习惯,书写规范整齐的习惯,运用语言交际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等。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开端。小学生学习、掌握少量的语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3、精心组织安排教学活动,有机地进行德育渗透
寓德过程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不同的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其侧重点不同。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进行交际。语言的交际性和实践性决定了要在语境中,在活动,在模拟交际中学习英语,感受语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活动,设计能引
起学生兴趣的语言交际场景,教学游戏和练习形式,以学生学会为目的,以学习情趣为主线,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在教学的语境中、练习的活动中、模拟的交际中,向学生渗透德育。如:在教学‚What would you like?‛和‚Would you like…?‛的功能结构时,就可以设计在快餐店就餐和家里来了客人时的情景。在学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 时,可以设计‚天气预报发布会‛。在学习‚How much is it?‛时,可以布置‚小商店‛。在学习‚What’s wrong with you?‛这个交际用语时,可以设计病人在医院看病的情景。在这些模拟的语言情景的交际活动中,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在学习与他人的合作和交往。这种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互助友爱,文明礼貌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也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形成课堂教学的高潮。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不断的引导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原望的驱使下,学生会忘却羞涩,积极向上,努力合作,去争取更高层次的成功。伴随着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德育融汇其中。
4、教师要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以爱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
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先为范,后为师。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以自身的高尚道德影响学生。
首先教师要具有敬业精神,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要用自己的爱来唤起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爱,从而引伸到对生活的爱。其实,英语课堂教学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操练,而是一种温馨的情感交流、智慧潜能的开发,社会性交际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师生共同创造精神生活的活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宽松、融洽、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的同时,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有困难的学生,给他们以更多的爱护与鼓励,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一样,在爱的沐浴中逐步发展。
学科教学中的德育,重在渗透。德育的渗透在于自然地与知识溶于一体,要善于在学科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捕捉德育因素,做到点到为止,切忌牵强附会。今后我们要继续实践和探索,更好地发挥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德育功能。
第四篇: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时代内涵档
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时代内涵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5月17日05:13 光明日报
组织开展“坚定理想信念”主题教育,组织“北京精神”报告会、“兵团精神”报告会、全国劳模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开展学雷锋活动过程中,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着重把握学习雷锋精神的核心,以坚定中央国家机关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教育活动。
把学雷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总结提炼部门核心价值理念,引导教育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外交部发出倡议,呼吁大家特别是青年干部将学雷锋活动同本职工作相结合,让雷锋精神在外交战线继续发扬光大,同深化践行“忠诚、使命、奉献”的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开创学雷锋活动新形式和新载体,赋予学雷锋活动新的时代内涵。
海关总署结合学雷锋活动,提出了“爱国、厚德、增信、创新、奉献”的海关核心价值观,推动海关核心价值观深入落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向全国海关干部职工发出了学雷锋活动的倡议,积极践行海关核心价值观,争当新时期雷锋式的好关员、好警员。
国资委深入开展“学习实践雷锋精神,争做郭明义式好职工”活动,扎实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提炼具有国资委特色的核心价值理念,夯实广大干部职工为国资监管、央企改革发展努力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国家发改委举办“全国道德模范走进发改委”活动,以全国道德模范为楷模,弘扬雷锋精神。教育部开展“践行雷锋精神,办人民满意教育”主题教育,把学雷锋活动融入到教育业务工作中,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
把学雷锋与学身边典型相结合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立足新的实际,精心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学雷锋活动平台和品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立足岗位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流业绩。
公安部结合部门实际,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争做好民警”活动,发动公安民警继承和发扬雷锋同志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社会管理效能和服务群众水平。
财政部把学雷锋与学财政系统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沈浩、李红英等英模人物和先进典型有机结合,更好地把握雷锋精神的实质。国家质检总局开展“学习身边的雷锋”活动,在全系统组织学习时代先锋人物事迹、学习质检系统先进典型事迹,推动全国质检系统掀起学雷锋热潮。
审计署以典型引路,推动学雷锋活动深入开展。推出3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学雷锋先进典型,编发《审计人的故事》,使雷锋精神渗入思想,融入工作,深入生活。
国家工商总局在全系统努力形成“践行雷锋精神、争当红盾楷模”常态化的生动局面,着力构建学雷锋活动的长效机制。中国地震局推出了一批扎根基层的先进典型,并进行了集中、全面、深入的宣传。中国银行在业务大厅设立学雷锋岗、学雷锋窗口,播放雷锋歌曲和宣传片等,让一个个服务窗口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播站。
把学雷锋与青年志愿服务相结合
志愿者行动是学雷锋活动在新形势下的生动创造,是雷锋精神与时代潮流相结合的产物。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以团员青年为重点,建立了参与广泛、形式多样、活动经常、机构健全的志愿服务体系。
国家安监总局开展“弘扬雷锋精神奉献,安全生产”主题团日活动,组织青年干部职工建立志愿者队伍,结合本单位业务工作实际为社区群众提供服务。
铁道部广泛开展学雷锋主题实践活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和“雷锋”工作品牌创建活动,引导职工把学雷锋活动落实到确保运输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增加经济效益的实际工作之中,推动广大机关干部在学雷锋活动中当表率、作贡献。
银监会、中国建设银行等结合自身实际和行业特点,将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中国气象局组织主题为“学习雷锋,争当先锋”的青年演讲比赛,开展“气象科普进列车”活动,举办全国气象行业业务技能竞赛,组织“根在基层”活动,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本报记者 龚 亮 李 可)
第五篇:“一带一路”赋予万隆精神新的内涵
为了纪念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探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与亚非国家合作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方向,4月13—14日,“一带一路”战略和新时期亚非合作——纪念万隆会议60周年高端研讨会,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点、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江苏省连云港市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高翔在致辞中强调,学术界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国际问题,高度重视国际关系基础理论研究;要加强对亚非国家国情、中国软实力、国际体系变革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的研究,为党和国家决策服好务。
万隆精神仍具现实意义
时隔一甲子,亚非各国历经沧桑巨变,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万隆会议所确立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基础,会议所倡导的“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有力推动了亚非国家的联合自强,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与会者认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亚投行的筹建,为亚非合作、亚非发展提供了重要历史机遇,赋予其新的活力和内涵。
高翔认为,在中国更加深入地走向世界、并深刻影响世界的今天,中国必须确立自己的外交理念。“一带一路”战略,是切实落实正确义利观的重要倡议,生动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摒弃西方式的零和博弈思维和强权政治理念,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主张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与包括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努力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亚非国家是中国实践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场所,必将为丰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提供宝贵的思想资源。
中国亚非学会会长刘贵今告诉记者,万隆精神特别是“十项原则”仍具有现实意义,团结合作、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等非常重要。当前,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对亚非合作和世界发展作出更新、更大的贡献。中国推行“一带一路”战略,在新形势下履行大国担当,推进深度的、“扩大版”的亚非合作,使之实现更高水平的互联互通,将促进亚非一大批国家的发展。
目前,已经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亚投行“朋友圈”不断扩容。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原副会长刘宝莱认为,这足见两者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时所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契合中国、沿线国家和本地区发展需要,符合有关各方共同利益,顺应了地区和全球合作潮流。构建国际新秩序任重道远
60年前,万隆会议拉开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序幕。万隆会议所要表达的国际理念,是通过“南南合作”,捍卫主权、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如今,在新的历史机遇下,“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将为构建更加有利于亚非和世界各国的国际秩序,注入新的希望和动力。
高翔指出,在60年前的万隆会议上,亚非国家集体表达了对不公平、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不满,提出了树立新型国际关系的愿景。虽然60年已经过去,但当前的国际体系,仍然是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利和切身利益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话语权仍然严重不足。随着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建立公正、合理、反映发展中国家合法利益诉求的国际新秩序,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多边机制中的代表权,推动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是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国际体系的变革中起到引领和推动作用。
新的时代赋予亚非合作以新的内涵。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王林聪提到,新时期亚非合作的任务是共谋发展,根本点在于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一方面,“一带一路”利用中国的优势并分享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亚非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借鉴和帮助,帮助它们适应全球化、探索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式的共生理念。它并不局限于亚非合作,而是强调全球性合作共赢,因此,它立足于亚非但远远超越了亚非的界限,目的在于构建更加有利于亚非和世界发展的国际秩序。推动共同发展的“大合唱”
“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公共产品,是开放合作的“大合唱”而非“独奏曲”。
高翔指出,今天,我们纪念万隆会议,弘扬“万隆精神”,就是要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深化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构建反映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的国际新秩序。如果说60年前,亚非合作的核心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维护国家独立与世界和平,那么60年后的今天,亚非合作的重点是推动发展中国家的普遍发展。
中国首任中东问题特使王世杰谈到,“一带一路”由中国首倡,但不是中国的“独奏”,应倡导各国的“合唱”,特别是倡导亚非国家的互利共赢。应避免用旧有的“地缘政治”概念理解“一带一路”,避免将其误解为“中国的扩张”,因此需要充分宣传“合作共赢”的理念,澄清误解,消除疑虑。
刘贵今认为,亚非合作和“一带一路”战略不同于以往一些国家提出的倡议。“一带一路”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中国并不将自身的想法或优先关注的问题强加给周边国家或当事国;设计之初就与有关国家进行良好的沟通、磋商,使这一战略与有关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优先考虑的问题实现良性对接,从而达到人心相通、共同发展。
北京外国语大学阿拉伯语系主任薛庆国称,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过程,是中国自身不断凝练、学习、践行“丝路精神”的过程,也是中国与世界一起成长、一起进步的过程。
此次高端研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中东学会、连云港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国情调研连云港基地正式签约建立,高翔与连云港市政协主席仲琨共同为该基地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