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严格依法办事 建设法治烟草
严格依法办事 建设法治烟草
今年1月21日,国家局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意见》,这是烟草行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的行动指南,也是烟草行业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建设法治烟草的崭新起点。
《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局党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决心。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全面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增强全社会学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对依法治国论述最多、阐述最深刻的一次。国家局党组审时度势,着眼行业长远发展,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过程中,把全面建设法治烟草提上了党组的议事日程。2013年年初,在讨论国家局、总公司各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时,国家局党组给法规司部署了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研究提出“如何进一步树立‘依法行政、守法经营’观念,把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纳入法治轨道,努力建设法治烟草”的意见。受领任务后,法规司组成专题调研组,反复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对依法治国的一系列论述,同时深入到行业多个单位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意见。广大干部职工普遍认为,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完全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完全符合烟草行业的实际。这些年来,烟草行业通过贯彻实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通过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行业的发展,实现了“三大辉煌”。但是,部分单位和领导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监督不严,依法经营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出现极个别领导干部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严重损害了行业形象。因此,建设法治烟草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党组的要求,群众的期盼,给了专题调研组巨大的鞭策和鼓舞,大家精心起草,反复修改,形成初稿后,组织法规司全司会议讨论,并召开座谈会,听取来自行业方方面面的意见,几上几下,数月磨砺,数易其稿,终于形成了目前的《意见》。2014年1月10日,国家局召开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了《意见》,1月21日,凝聚着顶层设计和基层智慧的《意见》正式印发。
《意见》提出了实现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法治化的总体思路。《意见》全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总体目标”,提出了全面建设法治烟草是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关键所在,是行业防范和应对各种挑战和法律风险的必然选择,是行业思考、谋划、实践“三大课题”的重要举措。在“总体目标”部分,提出了“以宪法和法律为最高规范,按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面守法的法治要求和烟草行业法治实践相结合,将行业各项工作全面引入法治化轨道,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实现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法治化”的总目标。第二部分“全面建设法治烟草的工作重点”,从树立法治观念确保重大决策合法、严格依法行政及依法组织生产经营等方面提出了如何推进法治建设,要求做到牢固树立法治观念,筑牢法治烟草的基础;着力依法决策,加强源头法治建设;着力依法行政,切实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着力守法经营,展现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第三部分“建立健全实施法治烟草的各项保障体系”,提出了从机制、观念、治理三个方面建立保障体系,即构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完善普法宣传教育体系和强化法规服务保障体系。《意见》的印发,不仅使行业各级单位的法治建设有了遵照、有了指南,而且使全行业的法治建设有了明确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必将对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发挥重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采取多种形式营造烟草法治文化 /本刊资料 贯彻落实《意见》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环节。首先,要切实抓好《意见》的学习和宣贯。在学习和宣贯中要做到三个“讲清楚”,即要把《意见》出台的重大意义讲清楚,要把《意见》提出的目标要求讲清楚,要把贯彻《意见》具体措施讲清楚。各单位要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研究制订贯彻《意见》的实施方案,不能简单地照传照转,一转了之。第二,要下大力培养广大干部职工的法治观念,形成崇尚法律、敬畏法律、弘扬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风气。要采取多种形式营造行业的法治文化,积累探索广大干部职工喜闻乐见的法律宣传形式,精心组织各种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让法律“进班子、进机关、进企业、进院所、进烟站、进网点”把法治精神的种子植入广大干部职工的心田。第三,要切实提高法律风险防控意识,抓紧构建法律风险防控体系。由于烟草行业的特殊体制和烟草产品的特殊性质,使得来自外部的各种法律挑战日渐增多,如果防范不力,处理不当,既有经济损失的风险,更有形象受损的风险。因此,要加大法律风险防控的力度,做好风险识别、评估和研判等基础性工作,明确职责,明晰程序,增强对法律风险的预警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第四,要打造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精良、公正严明、服务热情的法规队伍。《意见》提出要建立符合行业实际的法规员岗位等级评定制度,打开法规人员的职业晋升通道,逐步有序全面推行法律顾问制度。法规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政策性强,对从事法规工作的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都要高度重视法规队伍建设,通过建立专职、专业、专门的法规工作队伍,使法律服务监督与各项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展示烟草行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广大法规工作人员也要崇法敬业,不辱使命,加强学习,勇于实践,以过硬的素质、良好的作风展示法规队伍的时代风采。
第二篇:如何培育党员法治思维及依法办事能力
如何培育党员法治思维及依法办事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6)04-000-02
摘 要 由于部分党员在法治思维以及依法办事方面尚有不足,使得其始终难以与我国的依法治国要求相适应,对党和国家的形象有着极大的影响,为此必须要加大党员的法治思维建设力度,培育其依法办事的能力,以推进国家的法制建设。
关键词 党员培育 法治思维 依法办事
前言:党员作为国家法制建设的关键所在,其法治思维水平以及依法办事能力的高低对于法制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努力提高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能力以及依法办事能力,使其能够自觉的以法治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推动法制化建设。
一、党员中普遍存在的法制建设问题以及原因
(一)党员自身问题
党员们在法制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在法律知识方面有所欠缺,法律知识作为党员们学习政治理论的重点内容,党员们在进行学习时往往会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而使得法律学习流于形式,以致于其对法律的理解和掌握只能停留在表面,而无法把握其中的深刻内涵;其二是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观念淡薄,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往往会出现徇私枉法以及以权谋私的现象;其三是党员们缺乏应有的依法办事理念,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过于想当然的妄下结论并做出一些不考虑法律程序的决策,使得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暴力执法、司法不公以及胡乱作为等情况,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不仅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阻碍了我国的法制建设进程。
(二)外界原因
首先是由于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之下,官本位思想牢牢扎根于整个社会意识之中,人治思维根深蒂固,法治思维缺失,因而存在部分党员对于自己的权利不加约束,以个人意志干扰法律建设的现象。其次则是由于考核办法过于单一,仅仅只注重于对经济效益的追求,导致部分党员干部为了提升自身的绩效成绩而冒险采用违反法律规定的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法制建设。并且由于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当前的法制建设不相符,使得在进行法律监管时往往会出现监督管理不到位,问责体制不够健全,导致党员的法律认知能力出现偏差。就社会情况而言,人民群众的信法与守法意识不够强烈,法治社会的氛围不够浓厚,使得对于党员干部的权利缺乏应有的约束和监督,党员干部在行使权力时往往会以个人意志干预法律建设,对于一些违法违纪的行为毫不在意,导致法制建设迟迟未能取得有效的进展。
二、党员法治思维以及依法办事的能力培育
(一)强化法律知识的学习
提高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能力是提高其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前提。提高党员们人人平等的法律意识,使其自觉摒弃陈旧落后的封建专制思想以及官本位思想,并对法律树立起敬畏之心,要牢牢铭记记法律的红线是不可逾越的,法律的底线是不可触碰的,党员干部应当带头学习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规定,并做到依法办事。要一改以往以权压法的不正之风,抛弃以言代法的错误工作思想。党员干部要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足够正确的认识,并将《宪法》作为学习法律知识的重点,对于法律中的原则以及精神要做到深刻理解与掌握。通过举办关于依法行政的专题培训以促进党员干部的法制建设,并依据不同的岗位以及层次进行定期培训,并做好考核工作防止出现形式主义。同时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当针对自己的职务进行法律进修以,即在进行系统化学习的同时也要精通其所在领域的专业性法律知识,使其得到扩充,从而为今后的工作作出正确的法律规范与指导,提升其工作的法制化水平。
(二)加强权利监督
加强对于党员干部的权利监督,一方面需要强化人大对于行政机关以及党员们的监督与检察,并且对于重大问题必须要经由集体讨论方可决定,不可任由党员干部独断专行,对于党内的民主制度要做到严格落实,对于所犯错误要勇于开展自我批评和自我检讨,使党内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以减少因权利滥用而导致违法违规行为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要强化社会监督,提高人民群众法律监督意识,并推行权力的清单制度,向群众公开政务,使权力能够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公开透明的运行,并且完善群众的监督举报机制,使党员们的权力处于群众监督的制约之下,促使其依法办事,共同构建法治社会。
(三)改进绩效体系
建设法制社会就要摒弃原先的以GDP为一切的经济效益考核机制,而是要建立与法制社会相照应的法制考核体系,提高法制建设在绩效体系中所占的权值比重,将党员干部所参与的法治培训以及平时工作中依法行政、服务为民的表现当做新的干部选拔标准与评测依据,从而使党员们能够将法治思维以及依法办事作为其自觉主动的一种惯性式思维。同时也可选拔具有良好法律素养的人员进入公务员队伍中,或者是提升公务员招录中法律专业人才的比例,提高政府部门的法治水平,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始终受到法制的影响,使其在进行问题解决时能够更多的从法律角度出发,做到依法办事。
(四)强化问责
若要有效提高党员们的法治思维养成,并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则必须要严格落实依法问责的惩戒制度。我国的问责制度现阶段仍处于探索和实践的阶段,关于党员们的问责效果并不明显,现行问责体系以及制度尚不健全。因此需要借助立法的方式不断将问责制度一步步完善,具体包括对于问责的主体、问责对象以及具体的流程等进行规范,使问责渐趋法制和规范,并使其与原先的监督机制相匹配,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到有机结合,从而有效保障党员们能够依照法律规定履行其职责,使其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法治思维意识,从而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同时也要建立责任追究与倒查制度,对于重大决策失误、行政执法的重大错误、行政救济以及司法质量等做好责任追究工作,对于情节严重的要做好责任倒查工作,提高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使其在运用权力的时候必须要依照法律标准,对于出现严重违法违纪现象的党员干部,即使事后查出也应当追究其个人责任。通过全面落实问责机制,提升党员们的法治思维意识,并在其指导下提升党员们的依法行政能力。
三、结语
要想实现法治国家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路段路要走,作为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程,不能急于一时,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将党员们的法治思维能力逐步提升,使其牢牢树立法制建设的理念,并在其指导下将依法办事落实在日常的工作之中,从而确保我国的法制建设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宋国涛.提高党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3).[2]史峰.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研究[J].共产党员(河北),2015(28).[3]付承菊?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5(11).
第三篇:弘扬法治精神 依法执教 依法办事
弘扬法治精神
依法执教 依法办事
关键词:依法治国
教师
道德
十七大报告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是首次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命题,意义非凡。
弘扬法治精神,是我们树立科学发展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我们党在对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基础上得出的结论,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是我们党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新要求,弘扬法治精神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对于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和必然要求。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是继“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之后,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上的又一重要命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法治精神”是两个水乳交融、互相衔接的科学命题。前者旨在强调法治的社会主义方向和基本原则,诸如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后者旨在强调树立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价值观,通过弘扬法治的价值观和法治的精神,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弘扬法治精神,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现代法治思想全面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法律监督、公民行为和党对法治建设的领导等各个方面上,全面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谐。
弘扬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践行,意味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落实进入了新阶段,确立和实施10年之久的依法治国方略,正从法律制度的层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内核,从法制体系的构建升华到法治文化的培育。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弘扬法治精神”既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价值追求,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面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深入推进,需要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进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用先进、科学、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导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
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对于学校来说,构建和谐校园是办学者的重要任务,而依法执教正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前提。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对学校而言,家长、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如果学校教师不能依法执教,不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不能树立正确的质量观,那么在对待学生问题上,特别是对学生的处理和惩罚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矛盾,轻则吵闹、投诉,重则对簿公堂,使得校园育人的环境受到损伤,造成极不和谐的因素,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依法执教,在构建和谐校园进行中意义重大。
首先,依法执教是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周礼》中说:“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孟子说:“教者必以正”;汉代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这些古人的言论就充分证明教育这种职业,应当有崇高的道德修养,依法执教正是这种道德的体现。
其次,依法执教是时代对教师这门职业的要求。目前,国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方针,时代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德,还要有法律的意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规范》第一条就是提的“依法执教”。改革开放以来,各种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完善,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正走入法治的轨道,“依法治校”已成为各学校的共识。
再次,依法执教是保障教师健康成长的关键。有的教师观念陈旧,还总是跳不出“师道尊严”的传统思维,动辄训斥、辱骂学生,甚至罚站和打骂,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使得近年来师生纠纷不断增加,学生不能安心学习,教师不能安心教学,有的教师因此而受到处分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断送了大好前程,也使得原本安静和谐的校园变得鸡犬不宁,吵闹不断。
第四,依法执教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知识,学校应着眼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但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在升学压力面前不断异化学校的功能,片面追求升学率,用高淘汰率来保证学校的升学,严重偏离了和谐社会的轨道,使得一些家长和学生终日为联系学校而奔波,有的学生甚至初中就转五六次学,学生无法健康成长。
有鉴于此,构建和谐校园是当前学校的重要任务,依法执教也应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自觉的意识和行动,在依法执教的同时还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不能因为追求质量,就不停地给教师施压,使得广大教师只能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校要尽可能地创设好完松和谐的氛围,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提供必需的物质环境,引导广大教师知法守法,让法制观念内化为每一位老师的品德。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在一些片面追求成绩的错误质量观的引导下,教师之间容易形成不正常的竞争,争生源、争课时、争荣誉,争个不休,往往为一点工作中的小事,就大动肝火,甚而发展成恶性事件,严重影响教学。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校要引导广大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特别是对违纪学生处理与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既要严格管理,又要以理服人,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情”。在处理违纪学生时首先明确惩罚不等于体罚,坚决禁止各种形式的体罚;强调正面教育,不要滥用惩罚;注意控制惩罚的强度;注意惩罚的策略;及时处理各种事件,坚持说理的原则,尽量私下批评,在处理中坚持公平的原则。
四是要正确处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现实中有些教师不注意对家长的态度,把学生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家长的教育,一有问题就请家长,甚至批评、指责、辱骂家长,使得与家长关系紧张。有些家长不敢到校和老师联系,有些家长听到开家长会就心烦意乱,这样的结果如何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这种紧张关系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使得家长告老师、告学校的事件屡见不鲜,和谐校园也就成了海市蜃楼。学校和教师要树立尊重家长的观念,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对家长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要虚心接受,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权益。还要针对不同的家庭特点,有计划地召开家长座谈会或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相关要求,这样在处理各种学生事件时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和谅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亿万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既是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教师队伍赢得社会尊重与赞誉的需要。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就必须牢固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在教师岗位上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遵纪守法,敬业爱岗,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让人民满意、让社会放心的教育工作者。
遵纪守法,依法执教就是要求每个教师要学习、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增强法律意识,依法办事,从而保证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要时时注重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政治上始终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与一切体罚、变相体罚学生和以罚代教、以教谋私等违反师德规范,甚至违法乱纪的行为作坚决斗争,树立人民教师的崇高形象,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致力于教育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精心育人,无私奉献,从而促进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人类社会已进入到了二十一世纪,教育要现代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付出艰辛,作出努力。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崭新的风貌面向未来、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_加强法治烟草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法治烟草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日臻完善,烟草行业如何才能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为加强法制烟草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就有关举措浅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首先,全面推行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的能力。在学法制度建设方面,领导干部要通过召开读书会、参加专题研讨班等形式,带头学习与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其次,建立依法行政情况考察和法律知识测试制度。对拟任单位或部门领导职务的干部,要考察他们掌握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和依法行政的情况,作为任职考核的主要内容之一。再次,实行专卖行政执法和法制工作人员法律法规知识考试制度。拟从事专卖行政执法和法制工作的人员,必须参加由省局(公司)统一组织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并经考试合格取得相应资格方能上岗。最后,完善行政执法和生产经营人员学法制度。要有计划地组织行政执法和生产经营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知识,并将培训成绩作为任职晋升的依据之一。
完善决策机制,提高依法决策水平。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科学合理地界定行政决策权,对相应的权限、程序、时限、公布形式等作出规定并公开发布;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听取意见和听证制度,广泛听取、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对事关行业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要进行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控性评估;坚持重大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审查制度和重大行政
决策集体决定制度,未经合法性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有关会议讨论;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实施情况评估制度,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反馈,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
提高规范性文件运行质量。首先,完善规范性文件制定制度,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制定严格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其次,完善规范性文件发布制度,凡涉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规范性文件,必须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向社会公布,便于相关利益方查询、下载,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再次,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规范性文件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报同级政府法制部门和上级单位备案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切实维护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最后,健全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定期对已公开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上位法相抵触或相互之间不协调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废止,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一是严格依法履行职责。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善于用法律手段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更加重视执法管理向执法服务的转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要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造假、售假等涉烟违法案件,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二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要强化程序意识,细化执法流程,规范
取证活动,保障执法程序的公正性。要完善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制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执法案卷评查、质量考核、满意度测评等工作。要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科学合理地细化、量化自由裁量权并完善适用规则,通过制定严格的约束机制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三是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和机制。继续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明确各级烟草专卖部门行政执法权限,推进综合执法,减少执法层级,提高基层执法能力,切实解决多头执法、重复执法、执法缺位和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要改进和创新执法方式,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相结合,充分发挥行政指导、行政协调的作用,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此外,还要通过加强投诉网络建设、建立行政执法监督员制度等措施,不断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和机制。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接受各方监督。一是加大行业信息公开力度,凡是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都应向社会主动公开。二是健全行业信息公开制度,从主动公开、依法申请公开、信息发布保密审查、信息公开考核评价等方面予以细化,实现行政权力运行的公开化、透明化。三是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依法依规开展职工代表各项活动,保障与发挥工会组织和职工代表在审议企业重大决策、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方面的作用。四是保障和支持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依法独立行使监督权,对群众举报投诉、新闻媒体反映的问题,有关单位或部门要认真调查核实,及时依法做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向社会公布,同时严格行政问责,确保有错必纠、有责必问。
增强依法行政工作的执行能力。一是健全推进依法行政的组织领导体制和机制。建立由主要负责人担任组长的依法行政领导小组,完善工作协调机制,统一领导本单位依法行政工作;实行依法行政工作“一把手”负责制,要求“一把手”切实担负起依法行政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将依法行政任务与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二是加大对依法行政工作的考核力度。按照建设法治烟草的目标和要求,逐步完善考核机制,科学设定考核指标,细化考核标准,把依法行政纳入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体系,不断增强各单位工作人员推进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和自觉性。三是大力开展依法行政宣传调研工作。要把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作为依法行政的基础工程来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切实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法制观念以及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加强依法行政理论研究,紧紧围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等热点、难点问题做深入调查研究,探讨新思路、新方法,用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指导不断发展的实践,努力使法治烟草建设取得新突破。
第五篇: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并强调指出,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法治思维是基于法治的固有特性和对法治的信念来认识事物、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方式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是一种规则思维、程序思维,它以严守规则为基本要求,强调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法律的红线不能触碰,凡事必须在既定的程序及法定权限内运行。法治思维的核心是权利义务观念,对于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而言,除了具有公民应有的权利义务观念,还要有法治的权力观,即权力的有限性与程序性,以及守护法律、维护宪法与法律权威的职责意识。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就是要求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指引下,增强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带头尊崇和遵守宪法法律,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由党员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决定的。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的。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担负重要责任,对其他社会群体起着形象塑造和榜样引领作用。只有牢固树立法治理念,具有坚守法治定力,自觉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以上率下,才能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这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深远意义。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对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的展开和人民法治意识的提高,法治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只有适应新形势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实现改革于法有据,才能更好地规范发展行为、凝聚改革共识、促进矛盾化解、保障社会和谐,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因此,必须把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切入点、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鲜明地提到全党面前。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决定着能否把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直接决定着领导工作的有效性,也直接决定着能否建成法治中国。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具有现实紧迫性。当前,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不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经济社会事务水平不高。有的把法治建设喊在嘴上、贴在墙上,搞形式主义、口号化,就是没有抓在手上;有的存在特权思想和官本位意识,认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约束别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说明,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思路和办法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造就一支宏大的具有法治素养和法治意志的治国理政干部队伍。根据《决定》的部署,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重视法治思维养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学习和实践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比较缺乏法治传统,一些领导干部不习惯、不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手段推动工作、解决问题。因此,必须重视法治思维的养成,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着力提高法治素养。一要牢固树立法治信念。党员干部要从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深化对法治的认识,怀有对法治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尊崇。要深刻认识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法律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法律实施就是保证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实现。二要加强法治学习培训。中央有关部门在分析违法犯罪的多名原领导干部反省材料后发现,81.4%的人认为自己犯罪与不懂法有关。在法治已确定为党治国理政基本方式的今天,如果领导干部不学法、不懂法,有的连基本法律常识都不知道,怎么能当好领导?怎么能保证不出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不仅要学履行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而且要学法的原则、原理,学法的价值、精神。通过学习,知道法律授予了什么权力,这些权力的边界在哪里,权力行使的原则、程序是什么,不依法行使权力需要承担什么责任等,提高依照法定权限、程序行使权力的素养。各级党组织及其组织部门要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把宪法法律列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把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帮助广大干部切实提高法治思维水平和能力。同时,要坚持把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三要高度重视法治实践。法治思维的养成特别是法治能力的提高,关键靠实践。各级领导干部在领导和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一定要扑下身子、躬身实践,凡是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第一原则就是按法律办事,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律规定;没有法律规定的,遵循法治原则、法治原理。同时,要深入法治工作第一线,注意剖释个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从而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形成良好法治环境。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对于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形成依法办事的良好环境至关重要。《决定》提出:“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在相同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这是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后,对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又一重要调整完善。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自觉做学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模范。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标准,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德才兼备。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干部德才的具体要求有所不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习近平同志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标准,赋予德才兼备以新的时代内涵,是做好干部工作的根本指针。按照德才兼备要求和好干部标准全面准确地考核评价干部,当然包含着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的内容。比如,信念坚定,就包含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民服务,就包含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敢于担当,就包含坚守法治定力、厉行法治意志、坚决与破坏法治行为做斗争;清正廉洁,就包含依纪依法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形成严密的长效机制。所以,我们要把尊宪守法作为衡量干部德才素质的重要标准,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提拔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通过发挥考核评价和选人用人这个指挥棒和杠杆的作用,引导和督促各级干部把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到实处,自觉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把法治建设成效和依法履职的情况考准考实。《决定》提出:“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衡量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重要内容,纳入政绩考核指标体系。”我们要按照《决定》要求,围绕依法执政、科学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平安建设、权力制约等重点环节,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法治建设的衡量标准既要体现依法治权的内容,也要体现公众参与、民主建设的内容。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要把党员干部遵守党章和党规党纪的情况纳入考核评价的内容,促进广大党员干部不仅模范遵守国家法律,而且按照党规党纪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对党政主要负责人,还要考核其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及时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法治建设重大问题等情况。要将领导干部遵守法律,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情况作为考核、任用考察的重要内容。总结一些地方的做法,可探索建立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每年由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政府、部门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情况进行全面考评。被考评对象的述法报告内容包括单位及个人学法守法情况、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情况、依法行政或公正司法情况等。对本单位及工作人员出现违法行政或司法不公造成恶劣影响,领导干部干预执法司法,党员干部中出现违纪违法案件等情况的,都应给予否定性评价。
坚持奖惩并举,真正使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成为一种硬标准、硬要求、硬约束。考核评价干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干部,要把法治建设的成效和依法履职情况作为干部晋升、奖惩等的重要依据。按照《决定》的部署和要求,一方面,要优先选拔使用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推进法治建设成效明显的干部。另一方面,对那些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不能提拔重用。经教育不改的,要调离领导岗位。各级党组织对党员干部遵守宪法和法律要作出具体规定,建立刚性约束机制。应将严格依法办事作为对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要求,像抓作风建设和惩治腐败一样抓依法办事。要坚持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加强对领导干部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监督检查,健全问责制度,规范问责程序,对违法枉法、失职渎职行为依法追究责任。党员干部触犯法律规定的,必须依法处理,不能用党内纪律处分代替依法追究责任。总之,要通过加强激励约束机制建设,督促干部真正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决不允许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徇私枉法。
加强法治部门领导班子建设,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
《决定》提出,抓住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突出政治标准,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党委政法委要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根据《决定》部署和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必须切实加强立法、执法、司法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是党领导下的法治专门机关,政治性、政策性、人民性都很强。这种性质决定了立法、执法、司法机关的领导干部在政治思想上必须有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立法、执法、司法机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切实加强对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坚持原则、坚守清廉、真抓实干。要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定力,始终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切行动听党指挥。
着力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能力。立法、执法、司法机关作为执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专门机关,其领导干部是否具有法治思维、善不善于运用法治方式领导推动工作,对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关系重大。要通过加强能力建设,把依法治理的理念根植于头脑中,自觉用法律厘清权力边界,用法律约束权力行使,确保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防止随意执法、粗暴执法,更不能徇私枉法、执法犯法;坚持用法治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自觉把维护人民权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实体、程序、时效上充分体现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要求;在法治轨道上解决问题,既要做到不越权、不滥权,又要做到不失职、能办事,特别是要能打赢依法处理复杂敏感案件的法律仗。要运用法治思维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正确处理好政策与法、维权与维稳、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法理情等重大关系,不断提高依法履职的能力和水平。
把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工作的人选拔到立法、执法、司法部门领导岗位上来。坚持党管干部原则,按照习近平同志提出的好干部标准,重视选拔那些法治素养好,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敢于负责、敢于担当的人,选那些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有所作为的人,选那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人。进一步拓宽选人视野,积极推动干部跨部门跨条块交流,尤其要把那些政治上强、熟悉法治工作、领导经验丰富、善于抓班子带队伍的人选拔到政法部门主要领导岗位上来。按照《决定》的部署,畅通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干部和人才相互之间以及与其他部门具备条件干部和人才交流渠道,特别是推动立法、执法、司法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地方、基层一线和艰苦岗位培养锻炼,帮助他们加深对国情社情民意的了解,增强党的观念和执政意识,提高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和水平,进而不断增强整个干部队伍的法治意识和法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