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宣部:我国成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时间:2019-05-13 12:3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宣部:我国成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宣部:我国成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第一篇:中宣部:我国成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中宣部:我国成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

来源:新华网 作者:周玮、璩静 选稿:赵菊玲

党的十六大以来,尤其是“十一五”时期,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空前繁荣,硕果累累、亮点频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2月28日,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四部门负责人在中央外宣办举行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十一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介绍了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举措,并就各界关心的问题做出解答。

“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创新发展期”

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说,“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关键步伐,有利于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其中,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取得决定性进展。“十一五”时期,出版、发行、影视制作等行业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核销事业编制172000多名,中央直属单位就核销了近20000名,全国共注销事 业单位4300多个。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和 企业集团。与此同时,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改革不断深化。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责任 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形成。此外,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新闻出版和广电系统实现政企分开,政府职能进一步转换,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显著增强。十来个省市全面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84%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组建了综合执法机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设立国有文化企业资产管理机构,管人、管事、管资产有机统一,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基本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一是政府投入显著增加。“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对文化的 投入大幅度增加,2006年文化方面支出685亿元,2010年达到1528亿元,年均增长22.2%。国家发改委累计安排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超过 200亿元,其中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资金是“十五”时期的8倍。二是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前完成“十一五”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覆盖全部已 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时期建成各级服务点83万个,覆盖90%的行政村;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基本实现乡乡有 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数字化,年放映达800万场,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公益服务目标;农家书屋工程“十一五”期 间从无到有,建成近40万家,覆盖50%的行政村。在农村基层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全国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管理的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共有1743家已向社会免费开放。2008年到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免费开 放专项资金52亿元。到2012年底,将实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四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共享、综 合利用和社会化、多元化。

第三,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整体规模和实力快速提升。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一是整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平均增速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速。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1万亿元。二是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我 国电影产量由2003年的100部以下上升到2010年的52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电影票房增速连续6年保持30%以 上,改变了进口大片主导我国电影市场的格局。影视动画产量从2005年的4.2万分钟增加到2010年的22万分钟,扭转了进口片占主导的局面。新闻出版业总 资产、总产出、总销售比“十五”时期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三是国际文化贸易逆差局面明显改观。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2010年我国核 心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同比增长15.1%。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总额超过35亿元人民币。图书版权输出引进比从2005年1:7.2缩小至 2010年的1:3。去年的深圳文博会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是5年前第一届的3倍。四是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更加完善。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 繁荣的专项政策,推动文化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2010年,文化产业中长期贷款累计新增276亿元,中央和各地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达52亿 元。到目前为止,7个省市成立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或投资公司,资金总规模达到185亿元。26家文化企业在A股市场和H股市场上市,仅去年就实现融资额 104亿元。

孙志军说,文化体制改革进展平稳,推进有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 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二是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三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 开,确保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四是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把维护职工权益摆在突出位置,妥善解决社会保障衔接、人员分流安置等问题,调动广大文化 工作者支持、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文化系统体制改革成效日益明显

文化部副部长欧阳坚说,近年来,文化部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步伐明显加快,改革成效也日益明显。

一是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到2010年底,全国有461家国有院团已完成或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并组建了46家演艺集团公司。转为企业的国有院团中,除了歌舞、杂技之外,还有许多是话剧、地方戏曲和交响乐等院团。

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不断深化。全国各地的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事业单位,都先后实行了人事、分配、社保等方面的改革,不同程度地建立了绩效考核评价的机制,使工作效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不断改善、运营成本逐步下降。同时,创新了投入方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不断增加。另外,一些地方还探索了流动博物馆、自助图书馆等新模式,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三是文化部机关和直属单位改革不断推进。机关精简办事程序、增加服务内容,下放审批权限;六家直属事业单位实行了转企改制,组建了各类文化集团公司,同时还有五家文化部系统的出版社,正在进行转企改制工作,预计今年内可以完成。

四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成果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10个省市完成了综合执法的改革任务,其余省市的大部分地级市和区县也都组建了综合执法机 构,从而使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明显加大、执法效率显著提升、执法成本大幅下降,为净化文化市场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按中央要求,这项改革任务将在今 年内全面完成。

“十一五”时期广播影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

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表示,过去的5年,是广播影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成效明显的5年。

电台电视台改革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建立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创造性地开展汶川、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灾害等 重大突发事件直播报道;推动网络新媒体发展,各级电台电视台开办了10家网络广播电视台和63个互联网视听网站;广播电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明显加强,中国 国际广播电台使用61种语言对外播出,中央电视台初步建立覆盖全球的新闻采编播发网络,国际频道海外用户超过1.6亿。

广播影视产业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产业发展呈强劲态势。一是着力培育广播影视新型市场主体。全国有35家电影制片厂、70家电视剧制作机构、204家省市电影公司、293家电影院等国有经营性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9家广播影视企业重组上市,亚洲最大的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等一批影视、动漫产 业基地已建成。二是影视产品创作生产能力和质量明显提高。2010年电影故事片产量达到526部,进入世界前三名。三是产业效益明显提升。“十一五”期 间,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2238亿元。201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102亿。影视产品和服务 出口不断扩大,仅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43亿元。

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加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仅中央财政就分别为村村通、西新和农村电影放映三大惠民工程安排专项资金96亿、110亿和27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村群众听广播看电视看电影难的问题。

广播影视数字化全面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明显加快。全国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已基本实现数字化。全国数字电视用户数超过1 亿,其中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8799万户,直播卫星数字电视用户达1350万户,自主创新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用户近1000万户。手机电 视、网络电视、IP电视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收看电视的新途径。

“十二五”新闻出版业发展目标确定:实现总产出2.94万亿元

新闻出版总署党组副书记、副署长蒋建国介绍,“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大发展的时期。与“十五”时期末相比,全行业总资产、总产出、总 销售都翻了一番,印刷业翻了两番。2010年增加值占到国内文化产业核心层增加值的60%多。5年累计生产图书135.8万种、338亿册,是“十五”时 期的2倍。到“十一五”时期末,图书出版品种和总印数、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年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我国报 刊发行已覆盖80多个国家和地区,图书和期刊等出版物已进入193个国家和地区,版权贸易引进输出比从2005年的7.2:1转变为2010年的3:1。

经过改革,到目前,全国10多万家国有印刷复制单位、3000多家国有新华书店完成转企改制;581家图书出版单位中,除少数拟保留公益性出版 单位外,中央各部门各单位、地方和高校出版社都已转企改制;已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制和注册为企业法人。在此基础上,组建了100多家报刊 集团和出版传媒企业集团。与此同时,积极引导非公有资本包括外资有序进入政策许可的新闻出版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利润,在印刷复制和出版物 发行行业均占到了80%左右。特别是组织实施了打造精品力作的重点出版工程、服务农民的农家书屋工程、满足少数民族群众需求的民文出版工程、提升国民素质 的全民阅读工程、净化出版物市场的文化环保工程等惠民工程,其中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已累计投入资金60多亿元,建成各类农家书屋近40万家,惠及几亿农民群 众。

“十二五”时期,是新闻出版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为此,我们制定了“十二五”时期新闻出版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和措施,提出到 “十二五”时期末实现总产出2.94万亿元。为确保发展目标的实现,当前要着重抓好六件事,这就是指导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启动非 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动新闻出版企业联合重组,积极引导和规范非国有文化企业有序参与新闻出版活动,大力实施新闻出版系列惠民工程特别是抓 好“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新闻出版宏观管理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纯属误解

中央电视台记者提问:现在社会上存在一种看法,认为“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化”,怎么看这种认识?

孙志军回答:首先需要指出,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涉及文化改革发展的任何文件和领导同志讲话中,从来就没有讲过“文化体制改革就是搞文化产业 化”。在改革的基本思路上,我们科学地区分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两手抓,两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 求,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骨干,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十一五”时期,提出 并积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目标提前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加快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是文化改革发展的一个重 要方面,其根本任务是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显著特点是以市场为主导,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 用。发展文化产业要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要降低准入门槛,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此外,文化体制 改革还涉及到文化管理体制的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等多个方面。

我国三网融合已有实质性推进

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有关广电总局推进三网融合情况的提问时,张海涛说,三网融合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的战略部署,国务院高度重视三网融 合,专门成立了三网融合的协调小组,并且确定了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及12个试点城市。现在电信部门、广电部门正在紧锣密鼓地按照中央的部署推进 这项工作。可以说,我们国家的三网融合已经有了实质性的推进。

广电总局高度重视三网融合,按照国务院关于推进三网融合的总体方案和试点方案,积极推动和认真地贯彻落实。去年以来重点做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 抓紧建设全国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IPTV和手机电视的集成播控平台和监管平台;二是加快推进了有线电视网络的整合和数字化、双向化 的改造以及下一代广电网的建设;三是积极筹建中国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12个试点城市和地区已经基本完成了IPTV集成播控平台的建设,并与中央总平台实现对接,为开展三网融合的试点工作,确保文化安全、信息安全,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三网融合模式,走中国特色三网融合之路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国内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广电总局已审核批准594家。对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机构,院团改革绝不是“甩包袱”

法制晚报记者问:现在有人说,“院团改革是想甩包袱”,您对此有何看法?

欧阳坚回答:国有院团转企改制的目的绝不是“甩包袱”,也不是“养得起、养不起”的问题。改革的目的是要破除阻碍院团发展的那些体制机制障碍,改变以往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状况。按照中央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在继续加大政府对国有院团扶持的前提下,通过事转企,使其成为现代的、规范的演艺企业。我们这样做有利于院团用市场的资源来获得发展,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来增强它们内生的动力和活力,能够在满足市场需求的过 程当中不断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优秀作品。也就是说,要经过转企改制的改革,使这些院团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演艺产业当中的生力军和主导的力量。

下一步将积极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

在回答中新社记者有关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革情况的问题时,蒋建国说,对报刊出版单位进行改革是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必须要做的。由于我们国家报刊的数量比较多,情况千差万别,这项改革成为一个难点、突出问题。对这个问题,新闻出版总署高度重视、知难而进,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 究,进行了多方面的试点探索。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251家非时政类报刊转制或登记为企业了。现在正在做的工作是抓紧研究制定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体制改 革的意见,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推动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分期分批转企改制。在推动这些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的同时,还要促进报刊资源实现重组、结构调整,并且还要关停并转一批不具备办报办刊条件的报刊出版单位,从而构建有利于报刊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新格局。

广电总局将尽快对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作出规定

广电总局如何看待植入式广告?在加强植入式广告管理方面有何打算?在回答北京电视台记者提问时,张海涛说,植入式广告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问 题。植入式广告是从国外的电视媒体引入的一种广告模式,它对于拓展广播影视的广告模式、促进广播影视的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近年来,植入式广告在一些 国家已经有了一些相对成功的范例,在我们国家的广播影视作品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我国的植入式广告尚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确实存在着植入数量过 多,植入手法生硬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广大观众对影视作品和广播电视节目的欣赏。为此,广电总局正组织力量,研究分析广播影视植入式广告问题,将按照坚持 中国国情与借鉴国外经验并重、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并举的原则,广泛听取社会各界和有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尽快对广播影视的植入式广告做出规范,纳入法制管理 的轨道,切实保障观众的权益,推动植入式广告健康有序发展。

力争到明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任务

在回答北京电视台有关国有院团转企改制下一步的工作思路时,欧阳坚说,下一步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总体的考虑是,除少数要按照程序审批需保留事业体 制的院团之外,力争到明年上半年,其余的国有文艺院团将全面完成转企改制的任务。通过这项改革,培育出更多的现代演艺企业,为繁荣我国的演艺产业奠定坚实 的微观基础和体制保障。

为了实现改革的目标和任务,下一步将在四个方面加大政策和措施实施力度:一是要加大部际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保证中央有关改革的配套政策能够确实 得到贯彻和落实,同时根据新的情况研究制定新的改革政策和措施,为全国的院团改革提供更为有力、更为有效的政策保障。二是要筹集中央有关专项资金,对于转 制和正在转制的院团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重点用于改善装备、开拓市场等方面,以帮助这些转制院团更快、更好地发展。三是对转制的院团在贷款融资、争取上市 和产品出口等方面给予重点帮助和必要倾斜。四是在公益性演出、对外文化交流和演艺人才培养方面,将优先考虑和安排已经转制的国有院团。通过这些措施,就是 要使转制的国有院团有保障、得实惠,真正实现早改革、早受益、早发展的目标要求。

四项举措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凤凰卫视记者问:文化产业发展中可能会有一些良莠不齐的情况,对一些格调比较低下的文化产品有哪些管理措施?

孙志军回答:文化低俗现象,古今中外都有表现。在文化体制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强调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决抵制低俗之风。文化产品创作生 产主流健康向上,但也确实存在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迎合低俗化的现象。中央对此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的文化改革发展,要在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切实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我们将采取四个方面举措:

一是精心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文化产品,并在宣传推广、政府购买、市场营销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评 奖。研究制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批评工作的意见,支持重要新闻媒体开办文化时评类栏目节目,开展健康的文艺评论活动。规范文艺评奖办法,不断提高评价的 导向性、权威性和公信力。三是加强对文化企业的引导和管理。规范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资格,推动文化企业自觉担当社会责任,服务人民群 众。在推荐优秀企业、文化企业30强和文化企业上市等项工作中,将社会效益放在突出位置,实行一票否决。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加大“扫黄打 非”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不断净化文化市场环境,促进文化市场规范发展。

第二篇:我国有望成世界最大微晶纤维素生产国

我国有望成世界最大微晶纤维素生产国

[2009-12-24] 来源于:

在固体口服制剂广受欢迎的影响下,固体口服制剂药用辅料的开发也取得长足进步。我国固体口服制剂药用辅料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淀粉、糊精与糖粉这“老三样”当家,但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些新颖药用辅料如微晶纤维素、聚乙烯吡洛烷酮(PVP)、纤维素醚衍生物和新型变性淀粉等,在我国制剂行业得到大量应用。

就微晶纤维素而言———我国国内口服固体制剂所需的常用药用辅料之一,现国外已开发出几十个规格的微晶纤维素药用辅料产品。

微晶纤维素

为白色或类白色无臭、无味、多孔性微晶颗粒或粉末,具有高度可变性,对主药具有较大容纳性,可作为片剂的填充剂、干燥粘合剂,同时有良好的崩解作用,在西方各国制药工业界应用非常广泛。

西方国家厂商生产微晶纤维素多用木浆,我国由于森林资源不如欧洲丰富,因此,过去一直无法生产木浆型微晶纤维素。直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科研人员试用棉花(尤其是一些无法用于纺织工业的短绒棉)为原料首次成功生产出微晶纤维素,才打破了发达国家对微晶纤维素国际市场长达几十年的垄断。

据了解,微晶纤维素不仅是一只优质粘合剂类药用辅料,而且还是口腔速崩片的基本辅料。目前西方国家医药工业界已开发上市了数十个药物的口腔速崩片,销售情况良好,而反过来,口腔速崩片的畅销更促进了微晶纤维素类药用辅料新产品的开发。

我国也有不少药企在大力研制口腔速崩片,其中华北制药、浙江海正、哈药等厂家已有产品上市。可以肯定,随着口腔速崩片等新型制剂在国内市场的畅销,今后我国微晶纤维素等药用辅料产品市场前景将更加美好。据有关部门估计,目前国内药用微晶纤维素总消耗量已超过1万吨。国内微晶纤维素产量较大的企业有:湖州展望化学药业(国内最大)、山东聊城阿华制药有限公司、安徽淮南山河药用辅料公司、淮南嘉盟药业公司、营口奥达制药有限公司、天津爱勒易医药材料有限公司(系进口代理商,专门代理外商的CELLDONE微晶纤维素产品在国内的销售)、山东曲阜药用辅料公司、山东曲阜天利药用辅料有限公司。据统计,我国微晶纤维素总产量迄今为止已超过2万吨,但真正用于口服制剂的仅有1万吨,其他的产量用于食品、皮革工业等用途。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短棉绒资源,故生产微晶纤维素的原料并不短缺,今后随着微晶纤维素在医药及食品工业中的应用逐渐推广,今后几年,我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晶纤维素生产和消费国。

药用乳糖

乳糖系从牛奶分离出奶油后剩下的乳清里提取出的一种双糖类物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糖类之一。西方国家早在几十年前即已将乳糖用于片剂里作为直接压片用辅料,据介绍,用乳糖加工出的片剂表面光滑漂亮,且不易破碎,因此,西方国家很久前即将乳糖列为固体制剂常用辅料之一。

在我国,长期以来由于国内乳制品加工业不发达,故乳清数量较少,难以生产出足够的乳糖来满足国内制药业片剂加工的需求。而随着我国全国各地奶牛饲养业的迅猛发展及乳制品加工业的飞速成长,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开始生产乳糖。据了解,江苏镇江市康富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目前年产药用级乳糖3000吨,为国内最大药用乳糖生产商;其次,郑州光华食品添加剂技术有限公司年进口乳糖5000吨,是国内最大乳糖进口代理商和经销商。其他国内产量较大的药用乳糖生产企业有:山东鹏程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美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茂药业有限公司、河南新宇食品添加剂有限公司等。

新西兰乳糖公司为我国最大进口乳糖外商之一,据悉,该公司去年共计向我国出口药用级和食品级乳糖达1万吨以上。

欧洲最大乳制品出口国——荷兰也是我国主要进口乳糖来源国之一,去年向我国出口药用(直接压片用)乳糖近3000吨。

江苏现已成为我国主要的乳糖加工基地。近年来,该省已有多家企业投产药用乳糖,其中包括常州朗生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镇江环宇药用辅料厂等企业。常州朗生和镇江环宇的药用乳糖产量合计超过5000吨,预计在今后几年,我国药用乳糖总产量可望超过15000吨,从而由昔日的乳糖纯进口国变身为乳糖生产大国。

药用淀粉

作为片剂的基本辅料,淀粉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国内外生产片剂的最基本的辅料之一。后来,HPMC(羟丙甲基纤维素)、CMC(羧甲基纤维素)等一批纤维素醚衍生物类新颖药用辅料面世,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由淀粉一统片剂辅料的局面。纤维素醚衍生物具有优异的性能,很快就在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上得到大量应用,并造成药用淀粉销量的直线下降。在此冲击之下,性能远不如HPMC、CMC的常规药用淀粉曾一度被逼进“绝境”,西方有不少药用淀粉生产公司因此破产。

然而,国内外科学家对淀粉这一古老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从来没有停顿。一种叫做“预胶化淀粉”的新产品面世后,重新夺回被纤维素醚衍生物一度抢走的市场份额。此外,形形色色的变性淀粉产品成为制药工业界的新宠,并已在国内形成工业化生产规模。

目前,我国约有大小淀粉加工企业300多家,淀粉总产量达800万吨,主要生产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此外也有少量大米淀粉、小麦淀粉等其他产品。其中,玉米淀粉约占国产淀粉总量的80%。

在国外,变性淀粉早已取代普通淀粉成为口服固体制剂的常规辅料,如据报道,西方的普通片剂里的变性淀粉约占片剂干重的15%~85%。至于预胶化淀粉,因其具有水溶性极佳、透明度高等优点,可作为一些难溶药物片剂的黏合剂和崩解剂,从而取代价格较贵的HPMC、CMC等纤维素醚衍生物;另据国外报道。预胶化淀粉还可用于生产使用脉冲式给药技术的控释片、双层复合控释片等新型药片。可以说,预胶化淀粉在固体口服制剂加工业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国已形成年产14000吨的预胶化淀粉的生产能力,其中约有1/3产量用于医药工业。国内生产预胶化淀粉等变性淀粉产量较大的企业有:安徽山河药用辅料有限公司(拥有十几个变性淀粉产品,产量居国内领先地位,主要品种有速效崩解剂“立崩”等)、湖州展望药用辅料公司、成都宏博实业公司、杭州富马化工有限公司、山东聊城阿华制药有限公司、浙江海盐六和淀粉公司、曲阜天利药用辅料公司。

聚乙烯吡硌烷酮(PVP)

是国内在八十年代初开发上市的一种新型药用辅料,在制剂加工中有广泛的用途。据介绍,PVP的粘合作用非常出色,可取代常用麦芽糖糊精等黏合剂用于加工各种片剂。其次,由于具有其他药用辅料所没有的一些技术性能,PVP因此还可用于加工特种片剂如泡腾片、分散片和口腔速崩片等特殊剂型。PVP有多种规格,其中有些可作为片剂的“包衣剂”材料用于为片剂穿上一件保护性“衣服”。而正是由于PVP具有以上特点,因此,近年来在制剂行业用量逐年上升。

据统计,全球的PVP总产量已达数万吨,其中,药用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我国PVP生产目前已形成年产1.5万吨左右的生产规模,主要产地在上海、杭州、河南、河北、北京、广东和江苏等地。药用级PVP年产量估计已超过5000吨。

近悉,天津市利用本地高等学校化工人才集中的优势,大力研发新型薄膜包衣材料(也是PVP类产品),现已建成年产1100吨,产值达1.5亿~2.2亿元人民币的新药用辅料基地。新

投产的药用辅料可用于生产肠溶片包衣和缓释片包衣等特种片剂的包衣用途,将可大大缩小我国与国外PVP产业先进水平的差距。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对药用辅料开发工作的高度重视,我国药用固体制剂辅料生产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2014国考面试热点:畜禽养殖成农业第一大污染源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2014国考面试热点:畜禽养殖成农业第一大污染源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表明,我国畜禽养殖业COD(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的排放量分别为1268万吨、106万吨和1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41.9%、21.7%、37.7%,分别占农业源排放量的96%、38%、65%。近年的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数据也显示,畜禽养殖污染物排放量在全国污染物总排放量中的占比在上升。

曾几何时,畜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都是农业生产宝贵的肥料资源,如今却大多失去了原有用途,成为农业源污染最主要的部分。尴尬局面如何扭转?如何做到既控制污染、又能合理利用、增加产业效益? 首部国家层面上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规——《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明年1月1日实施。近日,《法制日报》记者就此对多位专家进行了采访。

全程管理

此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农业环境保护类法律法规。长期以来,在法律保障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工作仅仅是依靠原环保总局2001年颁布的《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

“部门规章的效力终究有限,无法作为进一步强化环境监管的依据,也无法协调更多力量、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水平的提高。”中国工程院院士金鉴明评价,《条例》采取全过程管理思路,对产业的布局选址、环评审批、污染防治配套设施建设等前置环节作出了规定,也明确了废弃物的处理方式、利用途径等环节的要求,能够引领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发展,从而推动产业发展走上绿色农业、循环农业和低碳农业的路子。

“出台《条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推动畜禽养殖业从加强科学规划布局、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推进种养结合、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入手,提高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产业综合效益。”金鉴明表示。

加强监管

《条例》对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环保提出了具体要求,如新改扩建畜禽养殖项目要依法进行环评,建设与其养殖规模相适应的粪污贮存和雨污分流设施,粪便、污水等废弃物未经无害化处理并达到国家和地方环保标准和不得排放,粪肥、沼渣、沼液还田要考虑土地消纳能力,严禁随意处置畜禽尸体等。

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杨正礼认为:“这些环保要求将对提高畜禽养殖场所防控疫病的能力以及促进与邻里关系的和谐都会有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保障畜禽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条例》从加强畜禽养殖业环境监管方面来防治污染,严防废弃物随意排放。”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

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究员韩永伟认为,这些规定将有助于堵住随意处置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的路子,推动更多的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入利用环节。

政策扶持

为改变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得不到合理利用反而形成环境污染的困局,《条例》从制度建设上开始了系列实践,特设专章对综合利用的激励措施作出了规定。

在实施政策扶持方面,《条例》特别规定,利用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进行有机肥生产等综合利用活动可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畜禽粪便制造的有机肥产品享受化肥运力安排、购买使用有机肥产品享受不低于化肥的使用补贴等优惠政策。董仁杰认为,这些扶持政策将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畜禽粪便收集、处理、利用的困局,大大提高畜禽粪肥还田利用的比率,为实现以环境保护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促进实现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第四篇:我国电视剧市场的十大特点

我国电视剧市场的十大特点

文│李红玲

2012年的我国电视剧市场在“限娱令”的紧锣密鼓中开启,目睹了视频网站价格和明星演员们身价的潮涨潮落,见证了各卫视频道或未雨绸缪或随机应变或逆风飞扬的努力与挣扎,最后伴随着“甄嬛”娘娘即将起驾美国的消息而徐徐落幕。2012年以来我国的电视剧市场从生产、发行到播出与收视具有丰富的数据特征,笔者认为整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十个特点。

一、电视剧仍然保持播出与收视的龙头地位

电视剧作为电视台主打的节目类型,深受观众欢迎,其播出比重和收视比重一直以来都高居各类节目的首位,且资源使用效率呈现良好状态。从80城市的数据看,2012年电视剧作为中流砥柱的地位依旧稳固。电视剧(不含栏目剧)播出比重高达24%,收视比重占31%,在与各类节目中的竞争中,电视剧优势突出。

从播出与收视结构看,2012年80城市各级频道的电视剧收视比重均高于播出比重,中央级频道和省级地面频道电视剧的资源使用效率较高。电视剧占中央级频道节目总播出量的12%,占省卫视节目总播出量的37%,占地面频道的24%。电视剧占中央级频道收视量的15%,占省卫视收视量的45%,占地面频道收视量的31%。可见省卫视对电视剧的依赖度最高,电视剧对省卫视的收视贡献几乎占了半壁江山,远远大于其他频道组(图1)。

二、近一半取得发行证的电视剧当年就能播出

多年来,电视剧通过审批发行的数量差不多每年保持在400-500部、14000多集左右。近两年我国电视剧市场投资热情高涨,吸引了多方资本进入。2012年获准发行的电视剧集数达到506部、17703集。

随着电视剧产量的不断提升,80城市全天时段每年播出的新剧数量也在连续走高,由2009年的269部增至2012年的391部,2010、2011、2012年的年增长率分别为23%、15%和3%。可见一方面每年进入播出市场的电视剧绝对数量在逐年递增,新剧盘子在不断扩展,电视剧市场的竞争强度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新剧的年增长率在不断下降,说明播出市场的接纳容量有一定限度,传统电视频道数量不会有太大的变动,对于电视剧的总需求量会比较固定。虽然总容量有限,但是电视剧播出周期缩短、“越播越快”的态势还是非常明显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有近一半取得发行证的电视剧在当年就能播出。当年通过审批发行当年就能播出的电视剧,2010年的比例为31%;2011年、2012年已经上升到47%~48%(图2)。

三、(现)当代剧播出量多于古装剧

我国历史源远流长,朝代更迭频繁,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了各朝各代灿烂的文化,也成为电视剧所汲取的灵感和内容源泉。针对不同时代电视剧所采用的服化道、台词、人物、剧情等都有极大区别。根据电视剧剧情中所描述、坐落的主要时代背景,电视剧大体可粗分为古装剧、年代剧、(现)当代剧和跨越剧。

不同时代的电视剧播出量会受到制作难度、观众熟悉度、政策限制、市场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古装剧制作难度较高,年代剧所受政策限制多,而(现)当代剧贴近性强、颇受观众欢迎,制作相对更为灵活,同时还具有政策照顾的优势,因而是制作大头和播出主力;跨越剧由于市场需求和制作难度而处于相对小众的状态。反映到播出比重上,2012年在全国80城市,(现)当代剧独占四成天下(41%),年代剧占36%,古装剧占18%,跨越剧仅占5%。

四、编、播、视三方对核心题材的选择一致

无论是制作市场、播出市场还是收视市场,对于电视剧主力题材的选择大体趋于一致,尽管某些题材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不可否认三者整体上构成了一种难得的“默契”与平衡关系(见图3)。

2012年全天时段,在80城市,都市生活、近代传奇和反特/谍战播出比重分别为13.6%、12.2%、12.2%,组成了最为核心的主力题材;军事斗争题材近两年来驶入快车道发展,2012年播出比重历史性地激增到9.9%,成为新贵题材之一;社会伦理剧占9.6%。这五类加起来共占总播出时长的57%。

从收视效果看,播出方的选择大体上和观众的收视偏好吻合。2012年18:00-24:00时段每个城市收视率排入前20名的不重复电视剧中,近代传奇、反特/谍战、都市生活、军事斗争和社会伦理题材受到百姓欢迎,收视比重分别占到15.3%、14.7%、12.5%、11.4%、10.1%,这五类加起来共占总部数的64%。

此外,笔者还统计了从2007年到2012年在80城市播出过的所有电视剧,统计其参与创作的编剧在题材方面的分布,结果显示:倾向于写以上五类题材的编剧总人数占总量的56%左右。对于这种均衡结构,笔者认为这是制片、频道和观众共同博弈、自然选择之结果。

五、电视剧主体观众特点:女人、老人、闲人

电视剧深具大众基础。2012年在80城市平均每人全年收看电视剧的时间是310小时,平均每天收看51分钟。相对于这个均值,不同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收入的观众,哪些人收看超标?哪些不达标?

电视剧代入感极强。相比更为理性的男性,相对感性的女性观众更爱看电视剧,女性平均每人每天收看56分钟电视剧,男性每人每天收看46分钟,二者相差10分钟。

电视剧作为电视连续节目篇幅很长,少则二三十集,多则上百集,有时间收看电视的人才有“闲”消受。电视剧市场一个规律是,成年观众年龄越大,收看电视剧的时间越长。45岁以上的各年龄段观众平均每天收看时间超过1个小时,而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收看时间更是突破了84分钟,超出年轻人1倍。

电视剧收看“门槛”极低,故事化的表达方式消弭了很多智商、情商、知识的差异,有没有读过书、有没有固定工作之人都可以尽情享受。相比之下,中低等学历的观众偏爱看电视剧,高学历者收看时间较短。职业相对高端、固定的观众收看电视剧的时间较短,职业相对低端、非固定的观众则收看时间较长。

电视剧是平头百姓最方便、最便宜、最放松的一种精神娱乐方式之一,低收入观众更爱看电视剧,高收入观众相对收看时间较短。人均月收入在601-1200元的观众收看电视剧的时间最高达每天62分钟,人均月收入在2600元以上的观众每天仅看42分钟(图4)。

六、“专业型”编剧与“全面型”编剧共存

近几年来在优秀电视剧市场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不仅形成了专业型编剧,还涌现出一批全面型编剧,两类人才共同存在,均在各自领域获得了成功。

数据显示,对于许多编剧而言,“术业有专攻”,七成编剧只参与1类题材电视剧的创作,14%的编剧写过2类题材的电视剧,6%的编剧写过3类题材,约8%的编剧写过4-9类题材,参与过10类及以上题材的编剧寥寥无几。有的编剧擅长某类题材,在特定领域内有多部作品获得了收视上的成功,成为该领域的领军人物。例如,金超群在公案剧,晓茅在神怪玄幻剧,韩兆和永展编剧群在都市生活剧,弋戈在反特/谍战剧,梁恩东在警匪剧,张继在农村剧,王静茹在社会伦理剧,于正在戏说演绎剧等,均成为该题材领域内的大腕级编剧。

然而,市场上也涌现了一批多面手的编剧,涉猎题材面非常广泛。2007年至2012年播出的电视剧中,李晓明、李绮华、赵冬苓、王琛、陈静仪、刘枝华、阮少娜、汪海林、林和平、黄国辉等人,所涉猎的题材涵盖面超过10类,他们在多个内容领域如鱼得水,显示了高超的创作才华。例如,李晓明或独自或与人合作参与了言情、悬疑、戏说演绎、武侠、时代变迁、社会伦理、商战、人物传记、历史故事、军事斗争、奋斗励志、反特/谍战、都市生活等题材电视剧的编剧工作。

七、优秀电视剧资源在不同频道分布不均

先看全国市场,观众注意力资源在省级卫视电视剧中的分配并不均衡。全天时段,湖南卫视单频道竞争能力最强,在所有频道中获取5.4%的收视份额;其次是山东卫视获得4.2%,江苏卫视获得4%;安徽、天津、浙江这三家卫视各得3%以上;四川、上海各得2%以上;北京、黑龙江和江西卫视各自获得了近2%的份额。可见,在这场争夺注意力的战争中,湖南、山东、江苏等强势卫视在电视剧市场更具有竞争优势。

优秀电视剧资源牢牢掌握在强势卫视手中,随着不少二三线卫视也敢于猛砸心仪剧目,也获得宝贵晋升机会。在80城市19:30-21:30时段卫视频道平均收视率超过(含)1%的电视剧部数,2012年达到94部,其中江苏、山东、浙江三家卫视所占的数量比2011年均至少翻了一番。湖南卫视加入此时段播出电视剧之后,有15部平均收视率超过1%。天津、上海、辽宁、黑龙江等卫视也都有不同数量的剧目入选(表1)。

再看地方市场,电视剧的收视竞争集中度也是相当之高,大多数城市的电视剧收视市场被2-4个频道所垄断。2012年80个城市中,各地晚间黄金时段近六成的城市其收视率前20名的剧目来自2-3个频道。

八、合纵连横、独家首播各领风骚

越来越多的省卫视注重资源的独占性,近两年竞争力强的电视剧更多采用独家首播模式。2012年省级卫视频道在19:30-21:30时段播出的电视剧,在全国80城市平均收视率超过1%的电视剧,超过一半采用了独家首播模式(表2)。其中,湖南卫视、江苏卫视播出的独家首播剧整体表现突出。

相比之下,多家首播剧胜在规模效应,收视率总和能够轻松超过单部剧。例如,2012年《樱桃》、《金太狼的幸福生活》在四家卫视的总收视率均突破了4%;《正者无敌》、《北京青年》等剧的总收视率也都超过了3%(表3)。

九、引进(海外)剧缺乏亮点、风光不再

除了国产剧,引自各个国家、地区的海外剧已经成为我国电视剧市场中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

然而2012年海外剧整体表现低迷,高收视的剧减少了,平均收视率超过1%的仅有中央台八套播出的韩剧《走出迷茫》。湖南卫视播出的台湾剧《我可能不会爱你》平均收视率为0.79%。安徽卫视播出的韩剧《别再犹豫》、《好老婆大联盟》系列和《面包大王》平均收视率均在0.7%左右。

十、收视市场竞争格局暂不明朗

自“限娱令”之后,电视剧市场面临洗牌,为某些卫视增加了翻牌几率,市场更加充满变数。2012年上半年晚间黄金时段重点省卫视竞争胶着,收视率曲线走势此起彼伏,难以泾渭分明地分出层次。但是,这种高下难分的局面自10月份起被打破了,湖南、江苏、浙江这三家卫视凭借几部强剧异军突起(图5)。进入2013年收视曲线的差异化走势依旧存在,湖南卫视暂时领先,然而尘埃是否最终落定尚待观察。

这种不明朗的竞争格局,和电视剧收视的扁平化、顶尖剧目稀缺有一定关系。几个强势卫视排名靠前的剧彼此之间的收视率差距在缩小,卫视之间的竞争更加胶着、激烈。2011-2012年晚间19:30-21:30时段,所有卫视播出的电视剧中,每年约1%的电视剧平均收视率超过2%,每年总数量不超过10部,约两成的电视剧收视率在0.5%-1%之间,约七成的电视剧收视率不足0.5%。

结语

2012年电视剧市场呈现出一番风雷激荡之景象,旧的平衡被打破,新的秩序需要建立,颠覆、革新、变化、重塑、彷徨、慌乱、阵痛、观望、应对„„这些都可以作为2012年电视剧市场的索引词。市场资源重新布局、流动、组合,虽出现了一些收视亮点,但同质化泛滥、创新乏力的问题同样突出。未来市场变化莫测,然而无论如何风云变幻,对于电视产业而言,创造好剧、发行好剧、深耕好剧,方是获得可持续发展之关键。

(作者单位:CSM媒介研究)

第五篇: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营销创新(成稿)

东北农业大学市场营销学结课论文

浅析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课程名称:市场营销学

论文题目:浅析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营销创新

姓名:

学号:

班级:人力资源管班

目录

摘要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新经济的内涵

(二)新经济的特点

二、营销创新的涵义及理念

(一)营销创新的涵义

(二)营销创新的理念

三、目前企业营销创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市场导向缺乏正确认识

(二)对营销创新缺乏正确认识

四、企业营销创新的策略

(一)观念创新

(二)产品创新

(三)服务创新

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在新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 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直接导致企业竞争环境的改变和竞争对手的增强。然而我国的大多数企业对自身现在所处的环境还不了解,企业所用营销方式还是传统的市场营销,但这些方法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营销环境,根本是无法别的企业竞争。要解决这些问题, 则须从营销管理方面入手进行变革和创新,因为营销创新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新经济条件下企业营销创新的基础知识及营销创新的概况、营销创新给我国企业带来的效益,其后主要就企业营销创新的原则、企业在需要营销创新的方面、营销创新的策略做出研究。

关键词 : 新经济传统营销营销创新营销创新方法

一、新经济的内涵及特点

(一)新经济的内涵

经济学家一般认为,“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带动下,以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环境技术和管理技术等七大高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而且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九十年代崛起的信息经济,如今正在经历从“个人电脑”到“因特网”、再到“电子商务”三个发展阶段,这清楚地表明“新经济”的核心内容是网络经济。

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程的加快。

(二)新经济的特点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有4个不同特征。

1.增长原动力不同于传统经济,它是以高科技、信息等为增长原动力。

2.生产方式不同,它以集约型为主。

3.交换方式不同,它以电子商务为主要交换手段。

4.经济主体交往也不同,新经济趋向全球一体化。

二、营销创新的涵义及理念

(一)营销创新的涵义

创新是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及新组织形式的实施。

营销创新是企业经营的最佳策略,就是抢在别人之前淘汰自己的产品,这种把创新理论运用到市场营销中的新做法,包括营销观念的创新、营销产品的创新、营销组织的创新和营销技术的创新,要做到这一点,市场营销人员就必须随时保持思维模式的弹性,让自己成为新思维的开创者,创新的意义就在于先进,而不仅在于别人没有,而且一旦发现是一种新技术,就要及时捕捉,以免错过时机。

(二)营销创新的理念

1.创新要有新思路

广告需要创意,营销也要强调创意,需要创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得新发明新发现才是创新,只要对营销元素进行重新组合,这也是创新。

2.营销方式的创新

即打破平常的营销方式,改变我们头脑中惯用的思维,打破常规的方法。

3.抓住新的人群

营销的关键是解决卖给谁得问题,企业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生产出顾客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这样才能抓住顾客。

总之,我们只有真正认识到创新的理念,才能做好营销创新, 营销过程如果没有创新,道路只能越走越窄,越来越难走。而营销创新,很简单,就是打造差异化;但做起来却很难,最起码要具有创新性的思维,要比别人走得快一些,要比别人站得高一些,要比别人看得远一些,要比别人挖得深一些。

三、目前企业营销创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对市场导向缺乏正确认识

营销创新的前提是企业必须执行正确的市场导向,营销创新是市场导向的结果。市场导向是企业创造优越顾客价值、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很多企业却没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正确认识市场导向。

企业不以市场为导向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忽视市场。经营成功的企业容易犯这种错误。这种企业曾经拥有明确而共同的使命目标,业务范围明确,十分清楚如何为顾客提供优越价值而取得良好绩效。但是,它们容易把企业的市场看作是既定的,沉醉迷失于以往成功的经验当中,关心如何从现有市场取得更大的回报,而没有注意到已经发生的市场变化。形成一种内部导向。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这种内部导向会使企业原来的价值主张变得模糊,原来市场对于企业的意义也被扭曲。

市场驱使。这种情况是企业对市场过度反应,从而掉进市场驱使的陷阱里。市场驱使的企业忽视了自己能力的限制,试图去满足顾客所有需要,而不知道企业建立竞争优势更需要在能力基础上对市场进行选择取舍,从而建立自己的特色。

超越市场。这种情况是忽视顾客而超越市场的需求。认为顾客没有能力设想出创新的产品及服务,跟随顾客的企业“能够保护其现存的市场份额,但不能引导顾客到企业想去的地方”。这种观点没有把让顾客提出问题与企业为顾客提出解决方案区别开来,认为企业可以不顾现存顾客的需要而创造顾客全新的需求。但事实上,市场不能被超越。

(二)对营销创新缺乏正确认识

营销创新是企业提升顾客价值、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但很多企业在营销实践中对营销创新的理论、方法、手段缺乏正确认识。目前,在我国企业中,营销创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营销组织层面看,有不少仍停留在销售部门而不是营销部门的层面上,只重视现有产品的销售,而对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以及营销与R&D等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整合有所忽略。即使一些企业建立了营销部门,很多也是仅限于收集科技信息、客户售后服务、中间商协调管理等职能。而从企业管理实际情况来看,营销工作的好坏,也确实决定着企业总体效益的高低。

四、企业营销创新的策略

营销创新是一个非常艰苦的活动过程,需要经营者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坚韧不拔的创新精神以及系统的创新理论的指导。从目前我国企业营销实践看,受市场对接环境的影响,许多企业已具备了紧迫的创新意识,但其中大部分企业却不知从何做起、如何努力。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可选择的创新策略很多,宜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市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灵活运用。通常,可供选择的创新策略主要有:观念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组织创新等。

(一)观念创新

所谓观念创新就是企业适应新的营销环境的客观变化而形成正确的认识或看法。由于它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或者说它支配着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所以,它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灵魂。观念创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树立正确的市场导向意识。这是观念创新的首要问题。

2.树立正确质量意识。应该认识到,产品的质量不仅仅指技术质量(不同的产品有不同的技术标准,如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等),还应该包括消费者的认知质量,这是消费者是否接受企业产品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企业还应认识到产品质量具有稳定性(同一设计下的产品应具有同一性)和动态性(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设计、变更技术标准)相结合的特点。

3.增强竞争意识。这是营销创新的内在推动力。

4.强化合作意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合作能产生联合优势。营销创新最终目的是通过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多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营销创新有较强的目的性。正因为如此,消费者需求(即市场)的变化为企业营销创新指明了方向。市场创新除了选择企业有能力进入并获得收益的目标市场这一内容以外,还包括新市场的进占与拓展等内容,因为新市场能给企业带来创新收益,

(二)产品创新

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生命力,其重要的标志就是它的产品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不断地满足

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企业营销创新的直接目的,为此,企业产品需不断创新,产品创新是营销创新的核心内容。

(三)服务创新

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属无形产品,它与有形产品一样,也是市场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服务常伴随产品销售而发生,属于向消费者提供的各种附加利益。所以,服务又为整体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又由于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常常是需求整体产品,因而在核心产品和形式产品比较接近的情况下,服务常成为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而击败竞争对手的切入点。

结论

针对目前企业营销创新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营销创新策略。面对营销形势的新变化,企业必须着手建立战略联盟、调整营销机构、开展网络营销、强化营销沟通,实现营销组织的不断创新。因此,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消除部门之间的隔膜,提高营销效率和创新效率,相关职能部门共同致力于市场需求的满足就显得尤为必要。特别是,营销部门必须与研究开发等部门密切配合,及时沟通信息,这是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企业制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孔淑红.中小企业创新营销精华读本[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方新.创业与创新—高技术小企业的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王方华.整合营销[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7.[4]郭国庆.市场营销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5]周三多.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47.[6]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电子商务师.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35-45.[7]余来文.试论中小企业如何开展电子商务.中国管理传播网

[8]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信息化司.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04-2005.2006

下载中宣部:我国成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宣部:我国成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