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大全五篇]

时间:2020-10-24 00:2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

第一篇:“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

“ 十三五 ” 时期 我 国 “三农”发展辉煌成就与 经验总结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关键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确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积极应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影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农产品稳产保供,坚持抗灾夺丰收,集中力量补上“三农”领域突出短板,稳住了农业农村发展好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如此严重,但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三农”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改革持续深化,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为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基础支撑。

重要农产品保障水平稳步提升。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 10.88 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成一批粮食生产核心基地,推动良种良田良机良法配套,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六连丰”,2019 年产量达到 13277 亿斤,今年粮食产量

有望高位增长。人均粮食占有量稳定在 470 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安全线,14 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小麦、水稻自给率超过 100%,玉米自给率达到 95%以上,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果菜茶肉蛋鱼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菜篮子”“果盘子”供给充足,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

农业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技术装备支撑能力明显增强,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断提高。2019 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9.2%。完成 8 亿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0%。主要农作物良种实现全覆盖,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 95%以上,主要畜禽核心种源的自给率超过 70%。“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启动实施,数字农业农村建设提速。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新发展,全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超过 320 万家,高素质农民超过1700 万人,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比例达到 35.9%。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业合作积极推进,2019 年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2300 亿美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7.6%,多元开放的农业对外合作格局加快形成。

农业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加快推进。全国化肥农药使用量连续 3 年实现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 75%,秸秆综

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分别达到 86%和 80%,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稳定在 97%以上。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启动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稳步推进,全国耕地质量较 2014 年提高 0.35 个等级。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 0.559。农业生态系统养护与修复水平提升,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自 2021 年起将实施为期 10 年的禁捕,内陆七大重点流域和主要江河湖海休禁渔制度实现全覆盖。

农民收入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19 年突破 1.6 万元,增速连续 10 年高于城镇居民,提前实现比 2010 年翻番目标。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营业收入达到 22 万亿元,加工转化率提高到 68%。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 2019 年达到 8500 亿元,2015—2019 年平均增速超过 10%,直接带动 1200万人就业。建成 3200 多个现代农业产业园、811 个农业产业强镇、50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县镇村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正在形成。2019 年农民工总量达到 2.91 亿人,工资性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41.1%。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累计脱贫 9348 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 0.6%,780 个贫困县脱贫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显著改善,960 多万贫困人口通过易地扶贫

搬迁摆脱“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困境,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每个贫困县都形成了 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90%以上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得到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扶持。今年底脱贫攻坚战即将取得全胜,贫困群众将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乡村振兴开局良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 6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95%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升,2016—2019 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 120 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 100%通硬化路,行政村光纤和 4G 网络覆盖率超过 98%,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全面实施。农村移风易俗加快推进,“中国农民丰收节”已成为弘扬中华农耕文化的金字招牌,乡风文明焕发新气象。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党组织领导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

农村改革持续深化。中央先后出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农村宅基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重要文件,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构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完成,2 亿多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农村土地征

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等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有序推进。农业支持保护制度逐步完善,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初步建立,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保险服务,政策精准性普惠性明显提高。农垦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等协同推进,农村改革系统性集成性不断增强。制订修订 25 部农业农村领域法律法规和 25 部部门规章,完成 95%的市、90%的县农业综合执法改革。

深刻总结“三农”工作经验,科学把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规律 “十三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亿万农民群众和广大基层干部辛勤工作的结果。回顾发展历程,经验弥足珍贵,需要在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中长期坚持。

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制度体系,初步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格局。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继承和发扬党管农村工作的传统,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在农村工

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党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工作优势,保障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始终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尊重农民民主权利作为“三农”工作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纵观农村改革发展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注重维护农民根本利益,尊重农民首创精神,把选择权交给农民。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始终以农民愿望和诉求为依归,尊重农民的创造和选择,坚持发展为了农民、发展依靠农民、发展成果由农民共享,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亿万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

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生产力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科学把握乡村差异性和乡村发展的规律性,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结合实际深化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施策,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党中央始终强调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明确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 30 年,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了土地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做好新时代

“三农”工作,必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使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我们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农村创新创业,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坚定不移走市场化道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加强农业支持保护,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

坚持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我国工农城乡关系正在向工农互促、城乡融合转变。近年来,中央着力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畅通城乡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流动渠道,促进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必须把城乡融合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努力缩小城乡差距,让现代化的城市和美丽宜居的乡村协同共进、相得益彰。

第二篇: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我国小城镇建设的成就与经验综述

我国小城镇建设正步入加快发展的进程,已获得的成就和经验是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动力和向导。

一、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城镇迅速崛起,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繁荣和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及各种社会化服务中心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中国小城镇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伴随着农民的日渐富裕和乡镇企业的成长壮大,中国的众多小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1978年到2000年,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总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我国已经成为全世界拥有小城镇最多的国家。截至1998年底,我国包括台湾省在内小城镇总数超过5万个。城镇规模结构和布局有所改善,辐射力和带动力增强。建制镇平均规模扩大,小城镇开始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和规模成长转变,城市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城镇基础设施和环境进一步完善,一些多年滞后的领域得到加强,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镇经济体制正在形成,城镇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小城镇建设类型多样,其中既有为农业服务的农业基础型小城镇,也有以商品经济发展和物资流通为主要功能的商贸型小城镇,以工业生产和加工业为主的工业型小城镇,还有依托大中城市促进自身发展的城郊型小城镇。这些小城镇基础设施完善,全国小城镇实有道路长度已超过三十二万公里,其中次高级道路长度超过十一万公里;通电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绝大部分人口使用自来水;还建设有三十多万公顷的绿化面积,二千三百多个公园。

为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有些小城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规模已超过了内地的一些中、小城市;在中部地区,小城镇已成为带动一定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小城镇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工业产品流向农村、农副产品流向城市的纽带,它以乡村为腹地,以大中城市为依托,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布局乡镇工业、改变城乡人口分布发挥着重要作用。小城镇还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载体,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小城镇拥有了发展资金和固定的就业群体,同时成为周围地区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加速了农村的城市化、现代化。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发展,形成规模效益。同时,小城镇还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料表明,近十年来,小城镇已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近一亿人。

小城镇建设日益受到国内外的重视

从92年开始,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中国政府的关注,全国先后确立了111个综合改革试点镇,对小城镇的体制、财政、户籍等制度进行了改革。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又确立了“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我国小城镇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小城镇加速发展的政策已经制定。小城镇建设已被列为“十五”重要战略之一,国家还制定了“小城镇建设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加强了对全国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宏观指导。在各省“十五”计划中都专门就小城镇建设问题作了专项研究和阐述,各省都有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的发展目标、战略、特色及相关措施。如四川省规定了“提升特大城市现代化建设水平,加快培育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政策。贵州省制定了“培育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发展小城镇”方针。云南省坚持“合理发展特大城市,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大力发展小城镇”道路。河南省坚持大型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三头并举的发展方针。云南大力推进有特色的小城镇二、三产业发展.培育产业支撑体系,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类综合性或专业性商品批发市场。把小城镇建设成为农畜产品加工基地、集散中心以及当地的信息、技术服务和文化中心等等,各省都分别在自己省情基础上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小城镇加速发展的蓝图已经绘就。

中国小城镇的发展也成为联合国计划开发署支持研究的一个项目,前不久,项目专家与官员对实施两年多的小城镇试点项目进行了评估。在湖北省武汉市滠口镇,专家对于科学规划我国小城镇的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考察,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系统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小城镇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和地质地貌综合起来,形成小城镇规划的最佳方案。

二、我国小城镇建设已取得了可贵的经验

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方面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任务,是优化城乡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并取得了上述重要成就;另一方面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可贵的经验,实际上也是我国进一步建设好小城镇可资借鉴的宝贵财富。

要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城镇化道路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然趋势。回顾英、法、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可以看到,每次城镇化都带来了生态严重破坏、资源过度利用、城市文化遗产被破坏,以及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我国土地资源少,耕地更少。城市用地与耕地、水资源之间的矛盾突出。我国的国情迫使我们走一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此外,中国的城镇化不是初级工业化阶段的城镇化。我们的城镇化必须与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相适应。因此,我国的小城镇建设道路,决不能步西方发达国家对资源破坏的后尘,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先蔓延后整治的弯路,必须走城市与生态,城市与农村,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小城镇建设道路。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原则

从我国城市发展的实践要求来看,大城市要有一定的数量和规模,中等城市唱主角,小

城镇星罗棋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不同,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力是全球的,中等城市服务于整个区域,在这个区域内起领头羊的作用,小城镇的功能则是服务广大农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各自的服务功能,且不能相互替代。随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城市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对国民经济的促动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必须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哪一个都不能放松。小城镇的发展要有重点,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使基础设施投资能够相对集中,使一个县、一个地区成为经济的凝聚点,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小城镇的发展应走不均衡的发展道路,不能搞平均主义。

走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发展道路

小城镇建设应以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水平和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要优化小城镇发展布局,对经济发达地区,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和大中城市周边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为主,控制小城镇数量,引导过近过密的相邻镇区合并;对经济中等发达地区,包括中西部地区的平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边缘地区,以内涵集约式发展与适度外延扩张式发展相结合,加强对小城镇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监督与引导,提高小城镇的建设质量;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包括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部分经济落后区域,以山地、丘陵、高原为主。这类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不便,人口流出相对较多,小城镇发展动力不足。在这些地区,要在扶持和巩固大、中城市的同时,积极培育条件较好的县域中心城镇作为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要完善小城镇功能。注重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提供各种服务,吸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向镇区集中,发展农产品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工业,形成本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一定幅射范围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和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科学规划是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的关键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我国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小城镇的条件也各不相同。小城镇建设必须遵循先规划后实施的基本原则,首先搞好小城镇的规划。一是必须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镇规划。规划是小城镇建设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各地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意识,搞好小城镇建设规划,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必须用市场经济思路把城镇作为巨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我们要总结各地市场化运作的成功经验,用市场经济思路推进城市土地资产经营,采取多种形式招商引资,广泛吸引企业、私人和社会单位投资小城镇建设。三是必须进行城镇建设必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要增强绿色意识,增加绿色空间。四是必须把完善和提高小城镇服务功能作为中心环节。重点是搞好小城镇的道路、排水、绿化、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的立项和建设,从根本上奠定小城镇的发展基础。五是必须走体制创新的路子,排除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障碍。进一步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大中城市引进人才户口迁移的限制。六是必须大力推进小城镇管理的法制化和社会化。坚持建管并举、重在管理的原则,依法抓好小城镇管理,认真落实小城镇建设的政策法规。

定位要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

小城镇功能的定位应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划,充分发挥卫星城和中心镇的“发展极”作用。在这方面,京郊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比如昌平县小汤山镇旅

游和休闲、度假功能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旅游度假主导产业的形成,带动了大东流、百善、沙河、兴寿等乡镇的出租汽车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兴起,以及周边城镇经济、农村经济的繁荣。这种带动就是一种市场型带动,符合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确立主导产业,用主导产业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鼓励一定经济区域内主导产业的出现,并以此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小城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极”,真正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实践证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崛起,能够有力地带动一般产业和各项配套建设,促进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当然,这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建制镇甚至集镇都要有明确的主导产业,而是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可以是一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也可以是多个镇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的确定,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原则,以资源条件为基础,在一个经济区域内合理布局,必要时可以跨镇跨县,冲破现有的行政区域,并且尽可能使相临或相近经济区域的主导产业之间相互配合,互为发展条件,在较大的范围内形成规模经济,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就必须加强改革现行管理体制,主要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改革小城镇建设多头管理的体制、改革乡镇财政体制、建立合理而高效的小城镇投融资体制以及建立健全小城镇社会保障体制。

走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遵循客观规律,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相适应,走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镇化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结果,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避免一哄而起、遍地开花和盲目扩大城镇规模。这就要求要做到统筹兼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不能削弱农业的基础地位,不能违背农民意愿。既要促进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又要防止人口过度聚集的“城市病”;既要支持农村面向城镇调整结构,开辟市场,又要鼓励城镇加强对农村的辐射。要形成人口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的机制,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科学规划,调整和优化城镇体系。推进城镇化必须统揽全局,因地制宜,优化布局。要完善各类城镇规划及相关规划,强化规划的法律地位和权威。防止城镇建设中不切实际,形式主义和盲目攀比。要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小城镇健康发展。根据我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发挥潜力,走集约式的城镇化道路。正确处理城镇化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充分挖掘城镇现有潜力,发挥规模效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体制,依靠市场机制推进城镇化。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逐步打破城乡分割体制,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逐步形成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着眼未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城镇化要重视保护资源和生态,搞好环境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城镇,促进城镇化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协调发展。

小城镇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的城市化必须要走有别于其他多数发达国家所走过的道路。我们现在还不具备发达国家和地区曾拥有过的条件和机遇,甚至对于大多数中西部地区来说,已不再具备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的机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努力探索适应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条件的城市化路径。小城镇建设作为中国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尽最大努力,认真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所体现的经济和社会的相互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使小城镇建设迈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国家科委从1992年开始,会同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等20多个部委通过在部分省市的城镇开展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现已改

名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探索我国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道路,进行了实验,积累了一些经验。小城镇建设除了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外,无论是在规划的制定,经济的发展,生活服务设施的完善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形成等方面,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

第三篇: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成就与思考 形势政策作业

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成就与思考

2009年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特大干旱历史罕见以及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等诸多严峻的挑战,农业各行业迎难而上,扎实工作,全年农业部门经济工作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其中,乡镇企业发展出现了很多突出的亮点,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农村第三产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回暖,农产品加工业持续走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长提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

2009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乡镇企业在应对金融危机当中的业绩是非常显著的。从发展的趋势来看,呈现回升趋势。2009年一季度乡镇企业增长幅度是8.36%,二季度增加到9.02%;三季度达到9.58%;四季度达到12%。可见乡镇企业的发展是由快速恢复转向平稳较快发展。从全国来看,乡镇企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有稳步的增长,增加值是92500亿元,增幅10%,营业收入是381600亿元,增幅9.7%,实现利润增幅8.18%,上交税金增幅8.39%;由于金融危机对出口方面的影响,乡镇企业出口交货值达到3万亿元,下降14.5%。在劳动者报酬方面,总量达到17000亿元,增幅7.39%(增幅回落),工业产销率是94.72%(增幅回落),总体产销衔接好于预期。

(一)东部地区企稳回升,中西部地区总体发展比较稳定。过去东部乡镇企业发展增速较快,受金融危机影响(影响的主要是出口),东部地区的乡镇企业受冲击比较严重。上半年东、中、西加上东北地区的几个大的区块增加值比例分别是62.02%、17.93%、11.97%、7.98%,东部所占比重同比下降0.54%;中西部地区占比相对有所提升。从上半年来看,东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只有8.13%,明显低于全国9.02%的水平;进入下半年,东部地区稳步回升趋势明显,东部多数省份开始达到或者接近全国平均发展水平。

(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2009年乡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4万亿元,同比增幅20.2%,平均增幅与往年有所增加,河北省投资的重点是新能源、新材料和第三产业加工,等等;与往年高耗能项目投入有较大区别,投资结构有较大改变。河南省食品结构投资上半年增长很多,吉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6.8%,比其他的平均投资高20%,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构调整为乡镇企业以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推进城乡统筹进程乡镇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处于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乡镇企业成为新时期连接城乡的载体、连接工农的纽带,对城乡统筹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五方面。

(一)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产业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工业化的特点是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协调发展,目前发展的重点是农村工业。在农村工业发展当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调整,使整个工业化形成城市工业和农村工业互相依存、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为市场的格局。

(二)乡镇企业在统筹城镇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城镇化是大量的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和居住,促进小城镇发展)。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乡镇企业通过产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向小城镇集中,带动农民就业,带动农业人口向工业园区和小城镇集中,带动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拓展小城镇的基础设施、文化生活、休闲等等功能。

(三)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次是要转移出大量的劳动力;最后是用现代的物质技术武装农业。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也是在遵循农业发展的原理:首先,乡镇企业的发展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其次,乡镇企业的发展转移了大量劳动力,使农业的生产规模得到扩大,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生产了大量的农用生产资料;最后,乡镇企业的发展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使乡镇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成为了主角,带动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以及标准化生产。

(四)乡镇企业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统筹城乡发展使城乡之间相互融合,融合的过程是使各种要素向农村倾斜,把城市的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的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的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通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等事业建设,使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相互促进。因此,乡镇企业不仅有经济功能,同时还有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属性,以及增强乡镇企业家社会责任感的作用。

(五)乡镇企业在统筹区域发展上发挥作用。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东、中、西的差距不是差在城市上,主要是差在农村,差在农村第二、三产业上。发展乡镇企业,可以提升地区竞争力,缩小东、中、西部区域差距。

扶持政策为乡镇企业创造良好环境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和措施。其中,对乡镇企业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使乡镇企业的信心大增,为乡镇企业克服困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从乡镇企业系统管理部门所做的工作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加大乡镇企业的融资幅度。大部分省份在融资担保政策方面有所加强。例如,河北省在2009年就提出大力培育区域型的核心担保机构,鼓励担保机构向集团化的方向发展,增强担保能力;浙江省加大了对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力度,同时,浙江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发展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面对市场萎缩的局面,各级乡镇企业管理服务部门积极搭建平台,帮助企业拓展市场。例如,江苏省积极搭建经贸交流平台,多次举办经贸洽谈会、采购会、产品万里行等活动,帮助企业开拓两个市场,同时,还推行电子商务,利用电子商务来开拓市场;浙江利用浙商遍布全国的优势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山东省在企业当中推广质优服务、商优服务来扩大市场;广东提出了“广货北上”,把广东的产品推向北方市场,等等。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例如,重庆利用都市楼宇工业园区、小企业创业园等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大批沿海梯度转移的项目;四川抓住了灾后重建和兄弟省份援助的时机来招商引资;天津抓住滨海新区建设的机遇创造环境,招商引资。总之,大部分省在招商引资方面都制定了鼓励性的政策,通过激励机制,扩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增加了企业的投入、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金融危机的机会,很多省开始进行结构调整。例如,河北省积极引导企业由资源依赖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使产品结构得到了调整,产业链得到延伸;江苏省利用扶持政策,积极发展一些新兴产业,像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工业;重庆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作用,推进企业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企业,使企业在重组后规模进一步扩大,增强抗风险能力。

新形势下乡镇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新的一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同样要面临不少的困难。

(一)乡镇企业的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贸易体没有完全复苏,国际市场的需求仍然不足,贸易保护主义依然存在,整个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二)节能减排的任务艰巨。我国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民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今年国家一定会加大宏观调控,加大整治措施和整治力度。从长远来看,会促进乡镇企业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但目前来看,部分高耗能或产能过剩的企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三)部分乡镇企业自身转型升级能力相对不足。总体来看,乡镇企业产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产品层次低、加工程度低、增值环节少。从整个产业链上看,乡镇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营销、品牌建设等主要的增值环节中都不占优势。同时乡镇企业现在面临几大难题如资金短缺、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弱,等等;这些局面使得乡镇企业面临着很严峻的挑战。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增强乡镇企业发展动力200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要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实现国民经济既定增长目标后的新目标,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新表现。乡镇企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乡镇企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到结构调整、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通过提高乡镇企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来实现稳定的发展。根据乡镇企业和国民经济相关性以及历史的经验(乡镇企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乡镇企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带动整个GDP增长0.2个百分点),我们把今年乡镇企业发展的既定目标定在11%。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市场的开拓力度。市场萎缩,企业就会萎缩,市场是企业发展的源头。开拓市场有两方面:国际市场方面,根据国际市场需求的变化来调整出口产品的结构,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同时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附加值和竞争力;另外,实施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在巩固原有市场的同时开拓新的市场。通过引进利用外资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提高乡镇企业的产业层次,提高乡镇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国内市场方面,乡镇企业发展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是各类园区,在利用园区招商引资的过程中,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按照发展的要求来选择招商引资的产业和项目类型,使引进的项目既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又有相关项目的配套,使产业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有序和谐地发展。作为政府和社会中介机构,要为企业提供各种展会、经贸洽谈会、采购会等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展促销活动。企业本身也要开发多种销售模式,像通过代理销售、连锁销售、直邮服务、电子商务等形式。

(二)加大企业融资工作力度。现在企业最重要的困难是资金短缺,乡镇企业要调结构,首要的问题就是资金投入。在资金投入方面,中央下了很大的决心改善金融部门的信贷结构,创新金融服务工具,完善金融服务。乡镇企业各级管理部门要做好自己的配套工作,特别是做好信用担保工作,同时积极扶持、发展一些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通过担保服务来增加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企业提供资金保障。

(三)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根据中央的精神,乡镇企业应该加强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力度,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同时增加与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交流合作,联合建立研发机构,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中小企业应依靠行政管理部门为中小企业搭建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技术研发来提高产业产品层次,提高乡镇企业适应市场变化、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

(四)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各地要抓紧自身特色优势产业这一中心环节,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东部地区要加大改造传统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力度,推动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从低加工度向高加工度提升,力争使高产业层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占据乡镇企业的主导地位。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做好产业转移的承接,在承接中进行选择性转型,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区域优势,力争实现本地乡镇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各地在促进乡镇企业发展中,还应进一步重视发展创业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物流服务、会展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以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为代表的农村服务业,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加以培育,加强与旅游部门合作,真正做好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乡镇企业中的比重,以求更多吸纳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

(五)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要加大乡镇企业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的落实,坚决管住产能过剩行业新上项目,开展清洁生产,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防治工业污染,推动企业从先污染后治理向全过程预防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有重点地构建从废弃物到再生资源的循环链,建设一批零污染企业。

第四篇:经验总结成的LED产品设计三要点

做好LED灯产品最关键的几个部分就是配光、结构、电子,而配光、结构、电子用专业术语表达为:光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在此同时,配光显得尤为重要,确定用谁的LED封装结构 接下来考虑怎样适应这些封装形式,这给我们选择的不多,光学结构是建立在这些封装之上的,我们很多创意不能很好的发挥。

热性能(结构)

照明用的LED灯发光效率和功率的提供是LED产业的关键之一,在此同时,LED的PN结温度及壳体散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PN结温与灯体温度差异越大,那么热阻越大,随之光能被转换成热能白白消耗掉,严重时LED损坏。一个好的结构工程师,不仅要考虑灯具的结构与LED的热阻,还要考虑灯具的外形是否合理、时尚、新颖,当然还有可靠性和可维护性以及实用性,即要站在设计者的角度去思考,又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考量产品…

1、最短的热传导路径,减小热传导阻力

2、增大相互传导面积,增加热传导速度

3、合理的计算设计散热面积

4、有效的利用热容量效应。

目前上游龙企业,比如CREE已经可以做到的芯片光效可以达到130-150lm/W。但是LED结温高低直接影响到LED灯出光效率、器件寿命、可靠性、发射波长等。保持LED结温在允许的范围内,是大功率LED芯片制备、器件封装和器件应用等每个环节都必须重点研究的关键因素,尤其是LED器件封装和器件应用设计必须着重解决的核心问题。

现在主流的应用技术材质是用铝基板来封装,但是铝基板封装的芯片散热和光转换效率都存在技术核心瓶颈,不能有效地控制结温和稳定地维持高功率的光输出,并且应用会因为芯片光效越高,所需的铝基板面积就越大,会加大成本和应用体积,极为不便。所以如何走出此误区另辟新路是新的技术核心特点。在保持低成本和被动散热方式的前提下,利用高导热介质,通过崭新的器件/灯具整体结构,降低热阻,降低PN结结温,使PN结工作在允许工作温度内,保持最大量光子输出,其起码的要求如下:

(1)超低热阻材料,快速散热整体结构技术;

(2)高导热、抗UV封装技术;

(3)应用低环境应力结构技术;

(4)整体热阻<20K/W,结温<80度;

(5)LED光源照明模组工作温度控制在65℃以下。

光性能(配光)

LED灯的光学性能主要涉及到光谱、光度和色度等方面的性能要求。根据新制定的行业标准“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测试方法”,主要有发光峰值波长、光谱辐射带宽、轴向发光强度角、光通量、辐射通量、发光效率、色品坐标、相关色温、色纯度和主波长、显色指数等参数。显示用的LED,主要是视觉的直观效果,因此对相关显色指数不作要求,而照明用的白光LED,色温、显色指数和照度就尤为重要,它是照明气氛和效果的重要指标,而色纯度和主波长一般没有要求。

目前全球LED行业内的主流做法是在封装LED芯片形成光源或光源模组以后,在做成灯具的时候再进行配光,这样采用的是原有传统光源的做法,因为传统光源是360°发光。如果要把光导到应用端,目前飞利浦的传统灯具做到最好的一款,光损失也达到40%。而我们国内众多的LED下游厂家应用的灯具光学参数其实都是芯片或者光源的光学参数,而不是整体灯具的的光学指标参数。

现在最先进的科学方法是在芯片封装上就做配光,一次把芯片的光导出来,维持最大的光输出,这样光损率只有5%-10%。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光损率将会越来越低,光源的光效会越来越高。同样配有这样的光源灯具无需再做配光,相对的灯具效率将会大大提高,使之更为广泛地使用到功能性照明之中,形成相当规模的市场渠道。因此一个好的LED供应商,是我们当务之急,我们没必要花高代价去研究我们的LED如何去配光为好,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经历让工程师去用软件仿真,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LED白光供应商来配合。要知道,我们的工程师如用软件去仿真,那么必需的动作就是输入和输出。输入即前期的数据导入,输出则仿真的结果,那么要求前期的数据必须准确无误后端的仿真才能正确。

电性能(电子)

如果把一个照明灯具比喻成一个人,那么配光是她的思想、结构则是她的容貌、电子就是她的心脏。吸引人们眼球的总是那些外表美丽、时尚的美女们,产品亦是如此。人没有心脏则没有生命,灯具没有电子则不成电源,一个好的驱动电源也能决定一个产品的寿命。电子方面的标准和参数往往要比结构复杂得多,前期的研发精力投入也比较大。目前的技术走向和更新是日新月异,一天一个样…工程师们得花很大的精力去学习、吸收、分解、应用新技术。电子设计的前期计划,中期实施,后期的成型整个过程需形成文件、形成数据这也是设计中最繁琐的事情。比如:一个电源设计时的一个前期方案,产品简介、标准规范依据、安全规格依据、电性能期望值、工艺要求、原材料评估、测试方法等等都要形成系统文件…

LED电源作为LED灯的核心部件,犹如LED的心脏,LED驱动电源的好坏直接决定了LED灯具的好坏。

首先,在结构设计上,室外LED驱动电源必须有严格的防水功能,否则,无法承受外界恶劣的使用环境。

其次,LED驱动电源的防雷功能也致关重要。外界工作时难免遇到雷雨天气,如果驱动电源无防雷功能,将直接影响LED灯具寿命,增加灯具维护成本。

再次,在原材料的选用上,其可靠性必须满足其寿命需求,功能特性需足够的好。目前LED芯片理论寿命大约是10万小时,而业界元器件寿件如要与之匹配,关键元器件的选择必须经过完善的DMT、DVT的验证管理,以保证长寿命及产品可靠性要求,否则电源寿命不够,灯具寿命也就无法实现。

最后,从解决LED灯市场大规模生产的成本和质量控制考虑:基于串并联安全确定负载合适的驱动电压值,尽量统一电压值减小电源设计规格成本,基于安规规定,产品设计要符合认证要求,流峰值超过42.4Vac或直流超过60Vdc的电压。

LED驱动电源(电子设计)的可靠性是支撑LED发展的基础,LED驱动电源在节能、高效、寿命优于传统灯具,才能让LED真正做到节能降耗,促进产业的发展。LED的散热(结构设计),是决定LED灯效率率与寿命的关键。LED配光(光学设计),是行业市场化的关键。掌握好以上3大技术,LED灯也就简单了。

第五篇: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

新形势下我国“三农”问题

内容概要:本文根据最新的三农信息,阐述了新形势下我国的“三农”问题。提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又结合十八大中关于“三农”问题的一些阐述,分析了我国当前“三农”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农十八大城乡发展生活水平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1.1、三农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关键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其关键就在于农村,如果农村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农村不能得到好的改善和发展,就不利于小康社会的建设,所以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发展,就没有全国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必将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的人口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农民,但土地资源不够这么多农民使用,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

提供的劳动机会看,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中国还将继续面临着劳动力严重过剩的现象,如此多的劳动力

只能向城市转移,但城市也不能提供这么多的就业机会,就业问题的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

1.2、三农问题一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

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改革开放以后还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党工作的重中之

重,可见三农问题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所谓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

家安,在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一定要处理好三农问题,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

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全面积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取得的成就显而易见,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的完善,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明显增强。但当今三农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

如,三农自身缺少自我发展的内部动力和调节机制且政策却大都存在短期效应,难以保证长期目标的实

现,而政策的着力点大都放在了缓解三农问题的外部矛盾上,因此我们应继续着手三农问题的解决。

二、十八大对三农问题的一些阐述

2.1、着力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

十八大报告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

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取得了粮食

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黄金期。

2.2、、城乡发展一体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

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是我们党对现

代化发展规律与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新形势下工农、城乡关系的深刻认识,也是推动“三农”问

题解决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设计。

2.3、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要求

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

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实际需求,着眼于

完善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的重大部署,为我们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和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

三、我国目前三农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物质生活改善相对缓慢。

虽然国家已经和正在采取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的收入比仍由1985年的1.53︰1

扩大到2011年的3.13︰1。城镇居民和农民间收入和生活质量差距逐年拉大,日新月异的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架环路、城镇居民日渐增长的公共服务与日渐冷落、基础设施落后、较少得到公共服务的农村形成强烈反差。

3.改革和市场化进程中对农民利益关注保护不够。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农民的诉求很难直接反映到决策层,使得农村本已薄弱不该撤并的机构撤并了不少,农民享受到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在某些方面比上世

纪八十年代更少,出现了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贷款难、买真货难。

4.部分农民对建设新农村信心不足。家庭土地承包的红利已渐消失,一些村庄随着农田水利设施失修损

毁,小农经济靠天吃饭、信息不畅、抗风险能力弱的弊端开始显现,加上种田不挣钱,农民种田积极性

不高。尤其是农村年轻一代“务农无地、上班无岗、进城无户、低保无份”,村里待不住、打工受歧视,大部分已常年不在家,处于农民工或流浪工的状态。

四、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

4.1、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把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制定一个统一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使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

。按照一﹑二﹑三产业互动,促进城乡各产业有机联系,协调发展。针对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不

齐全等问题,把城市和农村作为整体,强化城乡设施连接,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巩固和发展城

乡教育制度,卫生等公共服务。通过深化的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

服务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4.2、依靠科技,建立现代化农业。一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该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走科教兴农战略,还要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提高劳动人民的素质,创新理念,创新思维。二是要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产品的升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走公司+农户的道路。

4.3、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路。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应大力倡导发展乡镇企业,走城镇化道

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城镇转移,来减

少农业人口,对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村问题及扩大城乡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滇庆;《经济命脉系三农》;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7月;

2.尚重生;《中国当代社会问题透视》;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

3.金丽馥;《当代中国三农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4.胡锦涛;《党的十八大报告》;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年11月;

下载“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三五”时期我国“三农”发展辉煌成就与经验总结[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十七大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

    十七大以来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挑战吕薇洲 在深刻总结我党历史上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任务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明确把“反腐......

    “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5篇)

    “十三五”时期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8)07-126-01 摘要 通过分析我国“十三五”时期在体育产业发展面临发展趋势......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思考 摘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我国正逐步受到重视,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它不仅是个经济问题、政治问题,还是......

    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

    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土地管理法的实施情况时说,近几年来,我......

    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

    ·我国在“三农”方面凸显三大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盛华仁在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土地管理法的实施情况时说,近几年来......

    剖析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

    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楚 雄 师 范 学 院寒假调查报告题目:剖析我国现阶段的“三农”政策 ——关注民生 班级: 2008级美术学班 姓名:郑 青 成 学号:20081132148 系(院):艺 术 系 专......

    30年回顾与展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成就与目标诉求

    30年回顾与展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成就与目标诉求以1978 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发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开辟了改......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 与“三农”问题的关系 2011级市场开发与营销1班Bocker20号 摘要: 21世纪我国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三农”问题的解决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