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办案流程时限管理规定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办案流程时限管理规定
(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民行处)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规范本处办案工作,提高办案效率,切实保证办案时限,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下称《办案规则》)和《四川省检察机关办理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工作细则》(下称《办案细则》),结合本处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案流程时限管理规定。
第二条 本处受理立案组负责案件受理、立案审查工作及整个办案流程的时限督察工作。
第三条 对本院直接受理、立案的案件(含交办案件),以及下级院提请抗诉的案件(含请示、复议案件),自收案之日起纳入办案流程管理机制,启动办案时限管理系统。
第四条 受理立案组对于本处直接受理或本院控告检察部门受理来信来访后移送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应当按照《办案细则》第十一条的规定进行审查,并自收案之日起二十五日内提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意见,报经分管处长审批后,三日内作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决定。
高检院或省人大、政法委等领导机关通过院督办室交办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只进行受理形式要件的审查,符合《办案细则》第六条、第八条规定的形式要件的,应在三日内作出受理登记和立案决定;不符合《办案细则》第六条、第八条规定的,应告知申诉人补充受理所需的材料,并在申诉人补充完材料三日内作出受理登记和立案决定。
第五条 对于已决定立案审查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应当在决定立案后三日内,将立案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和申诉风险告知书送达申诉人;将立案通知书、权利义务告知书连同申诉书副本送达被申诉人。
第六条 对于已决定立案审查的案件,在决定立案后三日内,受理立案组应当办理调(借)阅法院审判卷宗手续,连同《立案决定书》送达相关法院,完备有关借(调)卷手续,并及时调(借)齐全案审判卷宗。
涉及成都地区以外的调(借)案卷,原则上委托当地检察机关进行,但交办案件除外。
第七条 下级院提请本院抗诉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应当自收案之日起二日内作登记性审查处理:对于案件材料齐全(包括原审审判卷宗)符合审查条件的,移送相关办案组并办理案件交接手续;对于案件材料不齐,不符合审查条件的,通知相关下级院补充材料或退回补充完善。
下级院对个案问题的请示或申请复议的案件,受理立案组应当在收案登记当日呈送分管副处长审批(分管副处长不在时可呈送其他处领导);分管副处长(或其他处领导)应当根据请示、复议案件的具体情况立即确定案件承办人;受理立案组按照处领导的批示意见,二日内将案件移送相关办案组并办理交接手续。
第八条 自立案件调齐审判卷宗、下级院提请抗诉案件材料齐备后,受理立案组应当按照分管副处长的批示,在二日内将案件移交给相关办案组并办理案件交接手续。
第九条 办案组在接收案件时,应对案件材料是否齐备进行审查,对于缺少审判卷宗不具备审查条件的,可以拒绝接收案件,由受理立案组完备材料后再移交,但经办案组同意而缺少审判卷宗的除外;对于符合审查条件的,应当签收并在收案当日确定案件承办人;案件承办人应当于接收案件当日向办案督察员登记并报告分管副处长。
第十条 承办人的审查期限:承办人自接收案件之日起,自立案件、下级院提请抗诉案件和复议案件,不得超过三个月,请示案件不得超过一个月。
重大疑难案件,或者在审查过程中需要调查、补充相关证据材料的案件,或者有和解可能需要做和解工作的案件,在规定的最长审查时限内不能审查终结而需要延长审查期限的,案件承办人应当在二个半月届满后三日内填制《申请延长审查期限审批表》,报分管副处长审批。
第十一条 分管副处长对于案件承办人提出的延长审查期限申请,应当及时审查,认为延长理由成立的,签注明确意见后在二日内呈报分管检察长审批。分管检察长同意延长的,可以延长审查期限一个月;分管检察长不同意延长的,分管副处长应当督促案件承办人在十日内写出案件审查终结报告(未查明或难以判断的事实应予说明)。
第十二条 受理立案组负责本处办案流程时限管理工作,应当确定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具体负责案件的督促催办和办案时限预警。
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的主要职责是:
(一)按照《办案细则》规定和本处办案流程图的要求,建立健全相关的案件项目登记备查制度,通过督促催办和对各环节办案时限的督察预警,对本处办案流程时限实施动态监督管理;
(二)按照《办案细则》规定和本处办案流程图的要求,建立健全交办案件督察机制,对高检院交办的案件或省人大、政法委等领导机关通过院督办室交办的案件,优先督办催办并按时报告结果或办案进度。
第十三条 本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含交办案件),自收案之日起第二十个工作日尚未作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应当向案件承办人发出《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由承办人签收后存根备查。
案件承办人自收到《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后,应当在三日内提出是否立案或转办处理的意见,并按照本《规定》第四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结。
第十四条 本院自立案件(含交办案件)和下级院提请抗诉案件,案件承办人自接收案件之日起两个半月尚未审查终结的,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应当于两个半月期限届满之次日,向承办人发出《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由承办人签收后存根备查。
承办人自收到《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后,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审查终结。
第十五条 案件承办人自接收案件之日起,请示案件经过二十五日、复议案件经过两个半月尚未审查终结的,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应当于该期限届满之次日,向承办人发出《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由承办人签收后存根备查。
案件承办人自收到《办案时限临界预警通知卡》后,应当按照本《规定》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办结。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超时限办案:
(一)本院直接受理的案件(含交办案件),自收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既未作出转办处理,也未作出是否立案决定的;
(二)自立案件(含交办案件)、下级院提请抗诉或申请复议的案件,承办人自收案之日起三个月内未审查终结,也未申请延长办案时限,或者经申请延长未获批准而未审查终结的;
(三)下级院的请示案件,承办人自收案之日起一个月内未审查终结,也未申请延长办案时限,或者经申请延长未获批准而未审查终结的。
第十七条 本《规定》之各条要求,纳入本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违者将按照本处目标管理办法扣罚目标分值。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违法办案,取消其评选年度先进的资格,其年度考核不得评为合格(称职):
(一)严重超时限办案的。即立案审查环节超时限两个月以上;抗诉审查环节未经申请或经申请未获批准延长,超时限三个月以上;经申请获准延长后又超时限三个月以上的;
(二)多件次超时限办案的。即一人在一年内超时限办案的案件比例超过其所办案件总数的20%的;
(三)办案时限督察管理员不认真履行督察职责,渎职失察,不报告督察情况;对上级交办案件未按要求报告结果或进展等,导致本处超时限办案的比例超过20%,或者造成本处年度目标考核被扣罚目标分值的。
第十八条 本《规定》经处务会讨论并报经分管副检察长批准,自印发之日起生效试行。高检院或本院有新规定的,按新规定执行。
第十九条 本《规定》印发之前尚未办结的案件,案件承办人在《规定》印发后五日内报告分管副处长并登记备案的,可以按照《规定》重新计算办案时限。未登记备案的,按照承办人原接收案件之日起计算办案时限。
发布部门:四川省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
第二篇: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深圳市出租屋管理若干规定
(1997年8月6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63号发布,根据2002年7月2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18号修订,根据2004年12月10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39号第二次修订,根据2007年3月2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70号第三次修订,根据2008年11月1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令第194号第四次修订)
第一条 为加强深圳市(以下简称市)出租屋管理,保障房屋租赁市场健康发展,维护社会治安,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出租屋,包括住宅出租屋、工商业出租屋及其他出租屋。
市政府对政府出租的公共租赁住房、产业用房管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是房屋租赁行政主管机关。市政府房屋租赁管理部门依法对房屋租赁市场实施统一管理。
市、区流动人口与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以下简称出租屋管理机构)负责出租屋管理的综合协调、指导、检查和监督工作,采集流动人口信息,按照有关规定协助做好《深圳市居住证》和《深圳市临时居住证》(以下简称居住证)管理服务等相关工作。
市、区公安机关负责出租屋治安管理、消防管理及流动人口户政管理,指导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工作。
市、区规划、国土房产、建设、环保、税务、工商、人口计生、文化、卫生、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和城管等部门在各自的法定职责范围内对出租屋依法实施管理。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领导和协调,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将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纳入考核范围。
各街道办事处应当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组织街道出租屋管理机构和有关部门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区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出租屋管理机构和区公安机关、人口计生部门、税务部门等职能部门实行联合办公制度,集中办理房屋租赁合同登记或者备案、流动人口信息采集、居住登记、居住证受理和发放、户口申报、计划生育管理及税费征管等工作。
联合办公的具体办法由区人民政府制定,联合办公的经费由区财政核拨。
第六条 住宅出租屋管理实行《出租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责任书》制度,由街道办事处组织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与公安机关、人口计生部门和出租屋管理机构签订。
本规定所称管理人包括经业主同意转租、受业主委托出租或者管理出租屋的机构、人员。
第七条 禁止业主或者管理人出租下列房屋:
(一)被有关主管部门确定为危险房屋不能使用的;
(二)已公布房屋拆迁公告限期拆迁的;
(三)无房屋权利证明或者市政府规定的其他权属证明材料的;
(四)存在重大消防、安全、治安隐患的;
(五)无合法竣工验收证明,又不能提供房屋安全鉴定报告的工商业出租屋;
(六)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市政府规定不得出租的。
对前款第(一)、(二)、(四)项规定的房屋,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书面通知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统一登记造册;对属于危房和需要拆迁的,由政府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依法及时组织拆除;有人员居住其中的,由所在街道办事处依法清理。
第八条 出租屋管理实行《出租屋编码卡》(以下简称编码卡)制度。
编码卡由市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统一制作和编号,记载出租屋的位置、面积、户型和业主的基本情况等内容。出租屋管理相关信息应当与其他有关部门的相关管理信息互联互通。
第九条 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应当主动向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申报房屋出租信息,领取编码卡。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对符合本规定的出租屋,应当及时向其业主或者管理人发放编码卡。
制作、发放编码卡不收取费用。
第十条 鼓励住宅出租屋实行集中招租。
各区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重视和加强集中招租的建设和管理,逐步建立集中招租的市场平台,对集中招租进行引导、扶持和协调;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当监督、指导集中招租,并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实行集中招租的,应当在集中招租场所公开发布房屋租赁信息,提供合同签订、登记或者备案等配套服务。
第十一条 租赁住宅出租屋,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的示范合同文本,示范合同文本可通过网络下载。
第十二条 禁止违反国家规定条件在生产经营、仓储场所内设置员工宿舍。住宅出租屋的建筑结构和设备设施,应当符合建筑、消防、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安全条件。
住宅出租屋应当以经批准的施工图确定的房间为最小出租单位;没有经批准施工图的,应当依据相关建筑设计标准、规范确定最小出租单位。禁止将最小出租单位再分割搭建成若干小间。住宅出租屋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不得低于六平方米。
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和承租人不得未经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者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规定,擅自改变出租屋使用功能,擅自进行开(堵)外墙门窗、封闭阳台、搭建阁楼、棚盖或者在天台上搭建建(构)筑物等行为。
第十三条 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和承租人应当于房屋租赁合同签订后十日内到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登记或者备案;房屋租赁合同变更或者解除后,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和承租人应当于变更或者解除合同之日起十日内向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提交有关证明材料,办理相关登记或者备案等手续。
在办理租赁合同登记或者备案时,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应当提供编码卡、《出租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责任书》;长期租住的承租人应当按照深圳市居住证管理的有关规定提供居住证;承租人为育龄妇女的,应当提供经出租屋所在街道人口计生机构查验的计划生育有关证明。
无合法竣工验收证明的工商业出租屋,在办理合同登记、备案时,应当提供由建设主管部门颁发资质证书或者经建设主管部门认可的房屋安全鉴定机构出具的房屋安全鉴定报告。
对未签订《出租屋流动人口综合管理责任书》和无计划生育证明的,应当登记在册并及时通报当地人口计生部门。
出租屋管理机构应当做好流动人口的信息采集、统计和反馈工作,并协助公安机关、人口计生等主管部门做好各类专项信息的采集。
第十四条 流动人口信息实行业主或者管理人、用人单位申报制度。
出租屋和单位集体宿舍居住人数超过三十人以上的,业主或者管理人和用人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流动人口信息的登记申报工作。
第十五条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依法审查租赁合同后,核发房屋租赁登记或者备案凭证。房屋租赁登记或者备案凭证是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的有效证件。
第十六条 对已办理合同登记或者备案的出租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当撤销登记或者备案,并告知租赁双方当事人和相关部门:
(一)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进行房屋租赁的;
(二)工商业出租屋未按照市政府有关规定取得消防审核合格文件的;
(三)通过提供虚假材料骗取合同登记或者备案的。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撤销租赁合同登记或者备案后,出租屋通过整改符合规定出租条件的,可以重新申请办理租赁合同登记或者备案。
第十七条 市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每年公布一次房屋租赁指导租金,根据市场变动的实际需要,也可半年公布一次房屋租赁指导租金。
第十八条 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配合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出租屋管理机构的管理工作,自觉接受出租屋管理人员的人口登记和检查;
(二)保障住宅出租屋建筑结构、供电、燃气及消防设施等符合安全要求,告知承租人安全用电、用气等安全常识,并对出租屋安全使用进行定期查验,至少每月查验一次;
(三)保障住宅出租屋进出通道畅通;
(四)住宅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应当督促居住人员及时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
(五)住宅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和用人单位应当在承租人及其他入住人员入住后三个工作日内,将其基本情况向出租屋所在地的出租屋管理机构报告,并在七个工作日内向出租屋所在地的出租屋管理机构呈报租住人员信息登记表,入住人员发生变更时,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内到出租屋管理机构办理变更手续;
(六)发现出租屋治安隐患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协助公安机关查处;发现出租屋消防隐患的,及时排除或者督促承租人处理,发现承租人有消防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七)发现承租人及其他入住人员有违法行为或者犯罪嫌疑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或者相关职能部门报告;
(八)委托他人协助出租房屋的,应当向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提供授权委托书备案;
(九)依法缴纳房屋租赁有关税、费;
(十)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十九条 承租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租赁住宅出租屋时,必须如实向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和出租屋管理机构说明租住人数,出示本人及其他入住人员的有效身份证件,并如实填写租住人员信息登记表;其他入住人员发生变更的,承租人应当及时通报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并于七个工作日内到出租屋管理机构办理租住人员信息登记变更手续;
(二)租赁住宅房屋的,不得留宿无有效身份证件的人员,不得为应当办理居住登记而未办理或者应当申领居住证而未申领的人员提供居住条件;短期租住的承租人还必须于入住七日内到出租屋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理居住登记;
(三)不得擅自改变出租屋使用功能,利用出租屋从事旅馆业、餐饮、娱乐、网吧、作坊等经营性活动必须符合有关规定;
(四)禁止利用出租屋从事赌博、吸毒贩毒、卖淫嫖娼、制黄贩黄、伪造证件、承印非法出版物、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窝藏犯罪人员、窝藏和销售赃物等违法犯罪行为;
(五)禁止利用出租屋从事传销或者变相传销、无照经营、无证开办诊所、非法行医和非法从事再生资源回收等违法活动;
(六)禁止利用出租屋从事无证职介、婚介、培训、房地产中介等诈骗活动;
(七)禁止利用住宅出租屋生产、储存、经营易燃、易爆、有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
(八)发现出租屋内有违法行为或者犯罪嫌疑人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发现消防、安全隐患应当及时排除或者告知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处理,发现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有消防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九)自觉接受出租屋管理人员的人口登记和检查;
(十)法律、法规、规章的其他有关规定。
第二十条 出租屋综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出租屋违法行为举报制度,通过市政府的统一公开电话或者书面、网络等方式受理举报。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出租屋违法行为的,均可以通过前款规定途径进行举报;但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本规定,出租人、承租人等特定人员或者单位承担了向特定主管部门报告义务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出租屋的动态管理,配合街道办事处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及时掌握出租屋人员流动情况,依法检查出租屋的租赁行为是否符合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有关规定,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行为,必要时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协助。
出租屋管理机构在出租屋综合管理工作中或者接到出租屋违法行为举报后,发现承租人及其他入住人员未办理居住登记或者申领居住证的,应当督促及时办理,并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发现利用出租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机关;发现无照经营的,应当及时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城管综合执法机构;发现违反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管理规定的,应当及时通报公安消防、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发现违反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的,应当及时通报人口计生部门;发现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应当及时通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者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发现利用出租屋开办无证诊所、非法行医的,应当及时通报城管综合执法机构和卫生部门;发现利用出租屋开办无证网吧的,应当及时通报城管综合执法机构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出租屋内其他违法情形的,通报相关部门处理。
第二十二条 各相关职能部门对出租屋管理机构通报的情况,应当认真查处,并及时以书面形式将处理结果反馈出租屋管理机构。应当查处而未查处或者经查处后又发生重大消防、安全、治安等事故的,依照《深圳市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追究其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及工作人员的行政责任。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出租屋的治安和消防管理,及时查处刑事、治安案件,监督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和承租人落实防火责任制和防火安全制度,及时督促防火责任人消除消防隐患。除涉密案件或者可能影响侦查的案件外,对已发生的出租屋重大消防安全事故、刑事和治安案件,应当联合出租屋管理机构及时实施倒查,依法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公安机关发现有未办理租赁合同登记或者备案的,应当及时通报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发现有违反计划生育管理规定的,应当及时通报人口计生部门。
第二十四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办理工商登记时,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合伙等经济组织以租赁房屋为营业地址的,应当要求其提供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登记或者备案的房屋租赁合同。
租赁合同未经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登记或者备案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通报房屋租赁管理部门。
第二十五条 房屋权利人将房屋承包给他人经营,或者以合作、合伙等名义,不直接参与经营,不承担相应经营风险而获取收益以及将房屋提供给直系亲属以
外的人无偿使用等变相租赁行为,依照《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和本规定纳入租赁管理。
第二十六条 房屋业主将房屋出租的,应当到房屋所在地地方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
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与承租人订立租赁合同后,应当按时向地方税务部门申报纳税。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受税务部门委托代征有关房屋租赁税项的,发现有偷税、逃税、骗税、抗税等情形的,应当及时通报税务部门。
第二十七条 人口计生部门应当依法查处出租屋租住人员的计划生育违法行为。
第二十八条 物业管理公司、股份合作公司、居民委员会等单位应当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对出租屋和流动人口实施的管理。
物业管理公司应当将小区内出租房屋和业主或者管理人的基本情况登记在册,按月向出租屋管理机构通报;承租人或者其他入住人员已入住的,物业管理公司应当在其入住后三个工作日内将承租人或者其他入住人员的基本情况报送出租屋管理机构。
第二十九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从事房屋租赁中介业务的,应当提供相关资料,到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办理备案手续。办理备案后,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发给备案凭证。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从事房屋租赁中介业务的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建立房地产经纪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目录。
第三十条 国土房产部门办理房地产经纪机构有关年审手续时,应当征求房屋租赁管理部门的意见。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发现房地产经纪机构有违法行为的,应当通报工商行政管理或者国土房产管理等有关主管部门,并可向有关主管部门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一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对完成的房屋租赁中介业务,应当在租赁合同签订后三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材料报送房屋租赁管理部门。
集中招租或者房地产经纪机构受委托代办房屋租赁合同登记或者备案的,应当承担出租人的责任和义务,申报承租人和相关居住人员的信息,按照《深圳经济特区房屋租赁条例》和本规定的有关规定办理手续。
房地产经纪机构必须依法进行经营活动,不得规避或者协助租赁当事人规避管理;不得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损害租赁当
事人的利益;不得发布虚假信息或者以其他手段蒙骗、坑害租赁当事人;不得强迫当事人出租或者承租房屋,不得为无《深圳市居住证》的人员介绍长期承租。
对房地产经纪机构委托代理业务实行银行代收代付、风险准备金、客户资金与自有资金分账户管理等监管制度。具体办法由市房屋租赁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三十二条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支持,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用人单位、承租人、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经纪机构等可以通过书面、电话或者网络等方式向出租屋管理机构申报出租屋和流动人口信息。出租屋管理机构应当为当事人申报信息提供便利,逐步实现通过网络办理房屋信息申报、编码卡领取、租住人员信息登记表填报、租赁合同及有关情况通报或者报送等相关业务。
第三十三条 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对文明守法租赁的单位和个人,可适当减免房屋租赁管理费;对积极举报违法违规租赁行为的个人,经查实后,给予一定奖励。
具体减免和奖励办法,由市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另行制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四条 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违反本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第七条第一款规定,有违法租赁行为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依法处以违法所得十倍罚款,无法查清违法所得的,按同地段指导租金标准计算;发生重大消防、安全、治安等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
(二)违反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将最小出租单位搭建成若干小间,涉及违反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或者施工许可规定的,由城管综合执法机构依法查处,涉及违反消防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所提供住宅出租屋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低于六平方米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对实际超出人数按每人五百元处以罚款。违反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城管综合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或者依法强制拆除;
(三)违反第十三条第一款规定,未办理合同登记或者备案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追缴房屋租赁管理费和滞纳金,并依照有关租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的处罚标准处以罚款;
(四)违反第十八条第(二)、(三)项规定,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不履行安全查验、处理责任的,依照有关安全责任追究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发生重大消防、安全、治安等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民事赔偿责任;
(五)违反第十八条第(四)项规定,未告知、督促居住人员及时办理居住登记、申领居住证,将房屋出租给非本市户籍人员长期租住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六)违反第十八条第(五)项规定,未及时报告、未及时呈报租住人员信息登记表,未及时办理变更手续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按未申报人数每人二百元处以罚款;在出租屋内发生违法行为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七)违反第十八条第(六)项规定,发现治安隐患不及时报告,发现消防隐患不主动采取措施排除或者不及时报告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八)违反第十八条第(七)项规定,发现承租人及其他入住人员有违法行为或者犯罪嫌疑不向公安机关报告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
(九)违反第十八条第(九)项规定,拒不缴纳房屋租赁管理费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责令限期补缴,并追缴滞纳金。
第三十五条 承租人违反本规定的,按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因承租人的责任导致住宅出租屋人均租住建筑面积低于六平方米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对实际超出人数按每人五百元处以罚款;违反第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城管综合执法机构责令限期拆除、恢复原状,或者依法强制拆除;
(二)违反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未如实填写信息或者未及时变更信息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按未申报人数每人二百元处以罚款;
(三)违反第十九条第(二)项规定,未按时办理居住登记,或者为应当办理居住登记而未办理或者应当申领居住证而未申领的人员提供居住条件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深圳市居住证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处理;
(四)违反第十九条第(四)项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五)违反第十九条第(三)项、第(五)项、第(六)项和第(七)项规定的,由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六)违反第十九条第(八)项规定,发现违法行为或者犯罪嫌疑人不及时报告,发现消防隐患不主动采取措施排除或者不及时报告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六条 出租屋业主或者管理人、承租人拒绝、逃避、抗拒房屋租赁管理、公安、税务等部门依法管理和检查的,管理机关除依法采取必要的强制措施
和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外,公安机关可以依法对当事人实施治安管理处罚;情节严重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三十七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出租房屋,未依法办理房屋租赁和居住登记管理有关手续的,由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机关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十八条 物业管理公司、股份合作公司及其他经济组织故意阻挠、妨碍开展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综合管理工作的,由相关部门依据有关规定处理。
物业管理公司违反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规定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按每户五百元处以罚款。
第三十九条 房地产经纪机构违反本规定第三十一条第一款或者第二款规定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并按每宗业务三千元处以罚款。
房地产经纪机构违反第三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的,由房屋租赁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五千元罚款;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对租赁当事人利益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第四十条 政府有关部门收缴罚款,必须开具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款票据。
第四十一条 当事人对政府有关部门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复议或者不起诉又不履行处理决定的,由作出处理决定的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四十二条 出租屋管理机构、房屋租赁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税务等部门和城管综合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不履行管理职责,不按规定协助其他管理机关进行管理的,由监察机关或者其他有人事管理权限的机关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浅议申诉复查听证制度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浅议申诉复查听证制度
程韶丹
申诉权是法律赋予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是对不服裁判的当事人的最后一次法律救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事人行使申诉权时人民法院如何审查,按何种程序办理,民事诉讼法却没有具体规定。这在强调“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今天,反映出申诉复查的法律滞后。申诉复查听证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孕育而生的,它是对传统民事申诉复查制度的完善和补充。笔者拟通过本文谈谈对申诉复查听证制度的理解和在实践中如何来操作,供大家参考。
现行申诉制度的弊端
首先,“申诉难”的现象比较突出。“申诉难”是老百姓“告状难”的具体表现之一。其主要表现在法律程序规定不够明确导致申诉案件立案难。对申诉复查的法律规定,民事诉讼法只有178条“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或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及179条“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再审条件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和“人民法院接到当事人的再审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等原则规定。但对人民法院如何审查当事人的申诉,诉讼法没有明确的操作规程,这必然导致诉讼实践中的操作无序。法院对来访人的申诉管也可以,不管也可以。或者收收发发、推推转转,申诉信件积压成堆无人问津,申诉人四处奔波立不上案,叫苦不迭。在日益增多的申诉案件中,当事人通过
申诉而立案受理的只占复查立案总数的极少部分,绝大多数申诉人被拒之门外,使那些错判案件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无理缠诉案件得不到服判息 诉。
其次,现行的审查方式有“暗箱操作”之嫌。现行的申诉复查方式是沿袭传统的处理来信来访的工作方式——书面审查制。办案法官根据当事人的申诉,采取阅卷的方式处理当事人的申诉,而不与当事人见面。对这种审查方式当事人意见很大,申诉意见还没有充分表达,还未弄明白被改判或驳回的原因,申诉已结束。此申诉复查的方式明显具有“暗箱操作”之嫌。另外,由于当事人与办案人员缺乏必要的交流和沟通,也使申诉的办案质量难以保证,最终的处理结果难以使当事人接受。因此原因造成的当事人缠诉缠访非常突出,甚至造成一些非正常上访的现象发生。
再次,当事人滥用申诉权。由于缺乏法律规定,当事人滥用申诉权利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有的当事人为了达到免交上诉费等不当目的,不服判决却不上诉,待判决生效后立即申诉要求再审。如果允许当事人放弃上诉程序而寻求再审,那么诉讼法设置的上诉功能将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而且由于法律对再审没有次数限制,一个案件当事人不服判决可以多次申请再审,法院也可以反复多次审理,更使两审终审制形同虚设,使法院裁判的既判力和权威性丧失殆尽。更有一些当事人,利用申诉在法律规定中没有次数限制的漏洞,以“闹而优则仕”的心理,对同一事件反复上访,要挟法院,制造事端,无理缠诉缠访,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
实施申诉复查听证制度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当事人要求公开审理申诉案件,反对“暗箱操作”的呼声日益强烈,历史的紧迫感促使人民法院必须对申诉案件的传统做法加以改革,以进一步完善当事人合法申诉权利的保障机制,保证申诉案件的诉讼公正。于是一种新的复查方式——“申诉复查听证制”便应运而生了。
申诉复查听证制是指由合议庭成员共同组织案件双方当事人到场,以简便的形式,听取当事人各自申诉与抗辩的争议焦点来决定复查结果的迅捷复查方式。那么,为什么要实行申诉复查听证制或者说实施申诉复查听证制的意义何在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申诉复查听证制的公开性,使申诉复查走出了多年的“暗箱”,打开了当事人合法参与申诉复查的大门,堵塞了当事人通过私下活动或者采取其他手段干扰审判活动的渠道。听证规定的合议庭全体人员参加听证,双方当事人到场诉辩,给每一个当事人以公平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均等机会,真正体现了“有理讲在法庭”的审判公开精神。同时,有利于法官廉洁办案,增强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再审立案的质量,能有效地避免人情案、关系案的发生,以及一人审查可能产生的其它弊端。
(二)突出了简便性,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申诉复查听证制”根据审判监督程序的要求,复查案件只审查当事人申诉的焦点而不搞全面审查,突出了复查听证简便性的特点。既只认定原判是否有错,不搞全面审查,复查认定出原判的一个错误,即可进入再审程序。因为复查听证认定有错后还需进入再审程序开庭全面审理,所以申诉审查不简便,就会造成重复劳动和混淆复查听证与再审开庭的职责区分。正是由于这种审查方式的简便性,大大地节约了司法资源,提高了司法效率。
(三)有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体现司法公正。实践中发现,许多生效判决本来是正确的,只是因为当事人缺乏法律知识或法院的某些工作不到位,致使当事人缠诉不休。或者申诉后,申诉人连法官的面都见不到就被驳回而感到有冤无处申。通过听证复查制,申诉双方在法官主持下再次“对薄公堂”,当面摆事实、讲道理,一方面有效地缓解了双方的对立情绪,另一方面又让当事人充分依法行使其各项权利,解决
纠纷,化解矛盾,最终使得正确的判决得以行使,而有错误的判决得以纠正。通过这种复查方式,既有利于当事人服判息诉,也充分现.如何实施申诉复查听证制
实施申诉复查听证制,在立案审查阶段应该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不违反民事诉讼法对申诉或申请再审的条件、程序、期限等具体事项的规定。二是要有针对性。并非每个案件都要听证,对于案情简单、当事人情绪不激烈,经过说服教育即能息诉的,大可不必举行听证;对于经说服教育仍然情绪激烈、坚持上访者,应当举行听证。
(一)听证参加人。听证程序的参加人应当包括合议庭全体成员、申诉人或再审申请人、被申诉人、原审法官及相关证人等。在实践中,有的法院实施听证是在没有原审法官参加下进行的,这首先从形式上看不符合听证的特征,其次从审查内容上看,又与开庭审判相同或类似,称其为听证有哗众取宠之嫌。没有原审法官参加,就不能叫听证,只能叫“预备庭”或叫开庭审判。
(二)听证的内容。由于立卷审查所要解决的是申诉人或再审申请人的申请能否进入再审程序的问题,故而听证的内容应该限定于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的几种情形,一是申请人是否提供了新的证据,这些证据能否足以推翻原生效裁判;二是原裁判认定事实是否清楚,据以定案的证据是否充分可靠;三是原裁判适用法律是否错误;四是原审法院是否有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判的;五是调解生效的案件,申请人或再审申请人不服的,其是否提供证据证明原调解违反了自愿原则或违反了法律规定。
(三)听证的步骤。
1、听证开始时由听证人员向当事人简要告知听证的形式、内容、性质、目的;
2、宣布参加听证人员,告知当事人应享有的诉讼权利;
3、听证形式采取申诉人举证和陈述申诉理由及被申诉
人举证和提出抗辩理由,听证法官适当提问方式进行;
4、原审法官释明原审裁判的理由及主要法律依据;
5、合议庭进行评议,认为不符合立案条件的,以书面通知驳回当事人的申诉或再审申请;认为符合立案条件的,按照法律规定裁定进入再审程序。
第四篇:青岛市村级组织管理规定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青岛市村级组织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提高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和《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等有关要求,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指村级组织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和村群团组织等。
第三条 本规定适用于即墨市、胶州市、胶南市、平度市、莱西市和崂山区、城阳区、黄岛区所辖建制村。
第二章 村党组织的管理
第四条 村党组织的性质和地位。
村党组织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村党组织与村级其他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村党组织领导村民委员会,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群团组织,支持和保障其按照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开展活动。
第五条 村党组织的设置与产生。
(一)村党组织的设置。本着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有利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原则,结合村实际情况确定。党员人数超过100名的,可成立党委;党员人数50—100名的,可成立党总支部;正式党员人数3—50名的,可成立党支部,正式党员人数不足3人的,可与临近村、企业等单位联合建立党组织。
(二)村党组织成员职数。原则上,村党委成员最多设7职,村党总支成员最多设5职,村党支部成员设3职。
(三)村党组织委员会的产生。村党组织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换届时,必须实行“两推一选”的方法。届中调整村党组织班子,一般应当实行“两推一选”的方法,特殊情况可由上级党组织直接任命党组织负责人。有条件的村可在群众推荐的基础上由党员直选村党组织书记。
第六条 村党组织职责。
1、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党组织及本村党员大会决议。
2、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3、领导村民委员会和共青团、妇代会等村级组织,支持和保障这些组织依照法律法规及各自章程充分行使职权。
4、搞好自身建设,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5、加强对村干部和其他人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6、搞好本村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工作。
第七条 村党组织民主管理制度。
(一)党员大会制度。
1、决定村党组织重大事项,须召开党员大会民主讨论决定。党员大会研究决定问题,以全体党员半数以上参加为有效,全体党员半数以上同意为通过。
2、党员大会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持,在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时,必须提前两天将会议议题或内容告知与会党员。
(二)党员议事制度。凡涉及村民利益需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的重大事项,必须提交党员大会酝酿讨论,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后,再按程序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表决。
(三)村党组织班子向党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村党组织班子每半年向党员大会报告一次工作,内容包括村党组织职责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村务重大事项的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以及其他党员应当知晓的事项。
(四)民主评议村党组织班子成员制度。每年底由党员对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进行评议。民主评议由镇(街道)党(工)委主持,村全体党员参加。党组织班子成员向全体党员述职后,由党员对其工作、思想、作风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由镇(街道)党(工)委向村党组织班子和成员反馈,并由镇(街道)党(工)委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备案。
第八条 村党组织印章管理制度。村党组织建立印章使用的审批、登记、备案制度,印章由党组织集体研究指定一名成员保管。一般情况下,印章使用的审批人与保管人不能同为一人,村党组织书记不准直接保管印章。
第九条 村党组织班子成员违反本章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给工作造成较大损失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造成重大损失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
第三章 村民委员会的管理
第十条 村民委员会的性质和地位。村民委员会是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范围内开展工作。
第十一条 村民委员会的设置与产生。
(一)村民委员会的设置。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数量,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区(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村民委员会成员职数。村民委员会由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共3至7人组成,其具体职数由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根据实际情况讨论决定。2000人以下的村,一般为3人;2000~4000人的,一般为5人;4000人以上的,一般不超过7人。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妇女应当有适当名额。
(三)村民委员会的产生。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选民依法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每届任期3年,届满应当及时进行换届选举。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者延期换届选举的,必须经区(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村民委员会职责。
1、办理本村的公共事业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反映村民意见、要求和建议。
2、协助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工作。
3、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村民合法权益。
4、依照法律规定,管理属于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5、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教育和推动村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发展文化教育,普及科技知识,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
第十三条 村民委员会民主管理制度。
(一)村民委员会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民委员会每月向村党组织报告一次工作,内容包括履行职责情况及有关工作落实、进展、完成情况,重大事项随时报告。
(二)村民委员会向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制度。村民委员会每年向村民会议报告一次工作,年底向村民会议述职,每季度向村民代表会议报告一次工作,报告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及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决议事项的贯彻落实情况,听取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意见。
(三)村民委员会任期目标责任制。
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结束后,村民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任期目标,并向村民会议公开。向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工作时,应当就践诺情况和目标落实情况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接受村民和村民代表的监督。
第十四条 村民委员会印章管理制度。建立印章使用的审批、登记、备案制度。村委会印章应当有专人保管,保管人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提名,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决定。村民委员会主任不准直接保管印章。凡涉及贷款、“机动地”对外发包以及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等重大问题需使用印章时,村民委员会应当及时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讨论同意并按程序报批后,由村民委员会主任签字方可使用。对违反印章管理规定的,视情给予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 村民委员会成员违反本章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的,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给工作造成重大损失的,应依法予以罢免。
第四章 村群团组织的管理
第十六条 村群团组织的性质和地位。
(一)村团组织的性质和地位。村团组织是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先进青年群众组织,是党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接受上级团组织的业务指导。
(二)村妇女组织的性质和地位。村妇代会是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妇女组织,是党组织联系农村妇女的桥梁和纽带,是妇女联合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接受上级妇联的领导。
第十七条 村群团组织的设置与产生。
(一)村群团组织的设置。
1、村团组织的设置。根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关规定,凡有团员3人以上的,都应当建立团的基层组织,其设置一般与村党组织设置对应。
2、村妇女组织的设置。村庄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村妇代会、村妇联或其他形式的妇女组织。
(二)村群团组织领导班子的产生。
1、村团组织领导班子的产生。村团组织委员会由团员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3年,与本村党组织委员会同步换届。村团组织书记原则上由年轻的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两委”)成员担任。
2、村妇女组织领导班子的产生。村妇女组织由村年满18周岁的妇女民主选举若干代表组成,代表人数根据建制村的规模和妇女人数而定。代表推选主任1人、副主任若干人,负责日常工作。每届任期3年,与本村党组织委员会同步换届。
(三)村群团组织的职责。
1、村团组织的职责。组织团员和青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宣传、执行党和团组织的指示和决议,充分发挥团员的模范作用,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教育团员和青年继承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向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了解反映团员与青年的思想,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教育和管理团员,健全团的组织生活,做好经常性团员发展工作;发现和培养青年中的优秀人才,推荐优秀团员为党员发展对象。
2、村妇女组织职责。宣传、贯彻党和政
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组织农村妇女参加各种活动,提高农村妇女科技致富能力,帮助妇女增收致富;代表和维护农村妇女儿童合法权益,代表妇女参与村务决策;宣传、普及有关妇女儿童的法律法规,抵制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配合有关部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宣传优生、优育、优教,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协助党组织做好培养、推荐妇女入党积极分子和农村后备女干部工作;建立妇女儿童活动阵地和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村妇女提供有效服务。
第十八条 村群团组织民主管理制度。
(一)村群团组织向村党组织报告工作制度。村群团组织每月就职责范围内的事项及有关工作落实、进展和完成情况向村党组织报告一次工作,接受村党组织的领导。重大事项随时报告。
(二)村团组织向团员大会报告工作制度。村团组织每年向团员大会报告一次工作,内容包括职责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和各项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
(三)村妇女组织向妇女大会报告工作制度。村妇女组织每年向妇女大会或妇女代表大会报告一次工作,内容包括职责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和各项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
(四)民主评议制度。每年底由团员和妇女分别对村群团组织负责人进行一次评议。民主评议由村党组织主持,分别由村全体团员和妇女参加。村团组织、妇女组织负责人分别向全体团员、妇女述职,由团员、妇女分别对村团组织、妇女组织负责人的工作、思想、作风进行评议。评议结果由村党组织向群团组织负责人反馈,并与考核奖惩挂钩。
第十九条 村群团组织负责人违反本章规定,不认真履行职责的,进行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村党组织按有关规定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条 本规定由中共青岛市委组织部、青岛市民政局、青岛市农业委员会、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妇联负责解释。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大连市户口迁入管理规定发展与协调
公
司诉 讼
理由
是什么?
大连市户口迁入管理规定
(1996年12月31日 大政发〔1996〕138号)
第一条 为加强户口管理,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大连市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管理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由外省、市迁入大连市行政区域内或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县(市)、区之间以及由农村迁入城镇的户口迁移,均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市及县(市)、区公安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户口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应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本规定加强户口管理工作。
第四条 夫妻一方系年龄较大或因病、残生活自理有困难且长期在城镇居住的农村人口的,可以申请“农转非”迁入城镇落户(含其未婚子女)。
第五条 市、镇职工、居民在农村的父母申请“农转非”迁入子女处落户的,应是年满65岁(单身老60周岁),农村无子女投靠或子女因病残等原因失去赡养条件,且不能独立生活的人员。
第六条 父母在城镇,未成年子女(指16周岁以下,下同)或在校初、高中学生申请“农转非”迁入父母处落户的,可以办理。其中,属于父母离婚归城镇一方抚养的,须待一方再婚后方可办理。
第七条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其本人、配偶、子女(指未婚)可以办理“农转非”:
(一)三次被评为大连市劳动模范的;
(二)一次被评为“大连市最佳乡镇企业家”的;
(三)两次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乡镇企业家”的;
(四)一次被评为“大连市优秀乡镇企业家”同时又被评为省以上优秀企业家的。
第八条 两次被评为大连市城镇集体企业“优秀厂长(经理)”的,其配偶、子女(指未婚)可以办理“农转非”迁入城镇落户。
第九条 符合国家安置规定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其本人、配偶、未成年子女可以迁入落户,是农业人口的可以办理“农转非”。
第十条 在外地城市(含县级市)工作的双职工,其未成年子女出生后一直寄养在我市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中的,可以迁入落户。
第十一条 从事地质勘探等野外流动性较大工作的女职工或现役女军人,因子女无法随身抚养要求送回市、镇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家中的,可以迁入落户。
第十二条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规定收养的子女,可以迁入落户。
第十三条 从市、镇调往青藏地区工作的职工,其家属因气候不能适应或无法随身抚养,需迁入回市、镇及农村家中或将子女寄养在市、镇及农村亲属处的,可以迁入落户。
第十四条 属于同等市之间和大市迁往小市的,其市、镇(不含农业人员)之间人员投靠子女、投靠父母(指未成年的及在校初、高中学生)或夫妻(指无工作或退休,如有随迁子女限未婚)投靠,可以迁入落户。
第十五条 属于小市迁住大市的,申请迁入市、镇(含农村非农业人口)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一)年满60周岁(投靠独生子女不受年龄限制),自理生活有困难,无亲属依靠需投靠子女的;
(二)未成年子女及在校初、高中学生投靠父母的;
(三)已退休人员投靠配偶的;
(四)无工作人员投靠配偶,结婚五年以上的。
第十六条 下列人员申请将户口迁回市、镇或农村家中,符合国家规定的准予迁入落户:
(一)按照规定退休、退职的干部、工人、远洋船员;
(二)退学、休学或不服从分配的大中专学生;
(三)被开除军籍的现役军人;
(四)刑满释放、解除劳教和劳改、劳教单位清理的就业人员。
第十七条 特等、一等残废革命军人及其家属,国防科技工业三线艰苦地区三类企事业单位退休的干部及随迁家属(配偶须是无工作或退休,子女须是无工作、未婚)符合规定的,可以迁入落户。
第十八条 监狱、劳动教养院干部的家属和派往监狱、劳动教养院工作的检察机构干部的家属,以及煤矿井下职工家属,可以迁入落户。
第十九条 经部队军以下政治机关批准来连安置的部队离休干部的家属和符合随军条件的现役军人家属,可以迁入落户。
第二十条 市、镇郊区的非农业人口和在新建集镇工作的职工,在市、镇内有住房并居住的,其本人及在郊区是非农业人口的配偶、子女(限未婚)可以迁入落户。
第二十一条 外省、市及本市的农村人口申请“农转农”迁入市、镇郊区落户的,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与市、镇郊区农民结婚、女到男家的;
(二)有女无儿户招赘女婿的(多女户只限一人);
(三)男到女家,结婚后在女家居住五年以上的;
(四)与市、镇职工结婚,在郊区自有房屋并居住多年的;
(五)老人(子女)身边无亲属依靠,投靠子女(父母)的;
(六)在市、镇郊区自有房屋并居住多年,已参加当地生产劳动无法返回原住地的。
第二十二条 外地非农业人口(指离退休和无业人员)带来科研成果或专利在市、镇企业工作,连续二年创税后利润均在150万元人民以上的,其本人、配偶(限无工作或离退休)、子女(限无工作、未婚),可以迁入落户。
第二十三条 符合《大连市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管理规定》,由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老干部局及市人事局、劳动局、民政局、侨办、教委等部门批准调、迁入的人员及其家属,以及以私人资金来连投资、捐赠和购买商品房达到市政府规定数额的人员及其家属,或经国家、省、市政府批准成建制迁入的人员及其随迁家属,准予迁入落户。
第二十四条 经市政府批准的外地驻连机构编制内的人员,可落报多年有效的暂住户口。
第二十五条 从本市中山区、西岗区、沙河口区、甘井子区(简称市内四区)以外的区域调、迁入金州区、旅顺口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金石滩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人员,三年内不为其办理迁入市内四区的户口迁入手续,确有特殊原因需要迁入的,应经市政府或市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领导小组批准。
第二十六条 符合户口迁入条件的人员,按下列规定申请或办理户口登记:
(一)符合本规定第四条至第二十二条规定条件的人员申请迁入落户,应向迁入地公安派出所提出申请,经派出所查实有关情况后,上报县(市)、区公安局(分局)复核和审批;
(二)符合《大连市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管理规定》,由市委组织部、统战部、老干部局及市人事局、劳动局、民政局、侨办、教委等部门批准调、迁入的人员及其家属,以及成建制迁入的人员及其随迁家属,持审批部门签发的手续到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办理户登记;
(三)以私人资金来连投资、捐赠和购买商品房达到市政府规定数额的人员申请迁入落户的,向大连市公安局申请;
(四)符合本规定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人员,持大连市外地驻连机构联络处出具的证明,到单位辖区派出所办理暂住户口。
按照《大连市控制城市人口机械增长管理规定》应办理核签手续和缴纳城市建设增容费的人员,在办理户籍登记前应按规定办理核签手续和缴纳城市建设增容费。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由大连市公安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起施行。本规定施行前本市有关户口迁入的规定,凡与本规定不一致的,均以本规定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