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研究
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研究
摘 要:家庭在农村养老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但社会转型的加剧却带来家庭结构包括人口规模、代际关系、思想观念、消费倾向等诸多方面的调整,这些变化挑战着家庭供给养老资源的能力,本课题在对陕西户县农村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进而提出优化路径抵御农村养老风险。对于户县及陕西省农村分层次有步骤地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农村;家庭养老;社会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1-0064-01
户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目前总人口约60.07万人,18.32万户。其中农业人口约48.69万人。据统计,全县共有60岁以上老人6.9万人左右。农村老年人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而且没有退休金,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尚不健全,生活没有固定的保障。因此如何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是当前农村的一大难题,它关系到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权利,关系到农村的繁荣和稳定。
本课题组通过实证调查研究发现,户县目前92.1%以上的老人主要依靠家庭养老,其他养老方式,如养老院及社区养老的老人仅占农村老人总数的7.9%左右。虽然三代同堂居住的家庭不多,但多数老年人与子女居住地相距较近,在生活和感情上还较为密切的联络。农村社会“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沿袭多年的至理名言。农村老年人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子孙绕膝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现代农村社会虽然绝大部分人依然是居家养老,但是养老的质量大不如以前,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空虚而乏味。同时农村家庭养老的模式存在着很大的道德风险,一旦子女不孝,老人就失去了生活来源,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
1.1 经济条件上的限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水平发展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不断充裕,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处于相对和绝对的贫困状态,在调查中部分子女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在赡养父母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家庭相对贫困的老年人,子女经济条件较差时,为了减轻养老负担通常按比例分摊老年人的生活费用,或者实施轮流供养的方式,长此以往,子女之间因为赡养老人付出不均衡而积累了很多矛盾,这部分老年人不但生活上不幸福,在精神生活方面更不幸福。还有一部分家庭因为子女外出务工无法给予生活上的照料,有的子女甚至以外出或贫困为由不愿主动承担养老责任,导致老年人生活无着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也不完善,使农村老人的经济地位,远比城镇退休老人弱势。因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村养老的经济支持,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根本举措。
1.2 养老观念差
农村社会也不乏有一部分人养老观念淡薄,把老年人不当“财富”,而当“包袱”。在本次调查中,200户受访人中,有12户老年人反映其子女不赡养自己,致使年老住无居处,生活无着落,常年以捡破烂为生。在农村养老的赡养纠纷案件逐年增加,农村的养老问题现状堪忧。
1.3 家庭养老质量不高
整体而言,农村家庭养老的质量不高。在户县农村较为普遍的轮流养老上,轮到哪个儿女家就在哪个儿女家吃住,身体好时,儿女们高兴,而患病时轮到哪家,各种矛盾就来了,老人们吃的是“脸色、受气”饭。二是在分摊养老上,吃了这顿愁那顿,有时还必须找儿女们催要。三是在雇佣和寄养养老上,虽然生活有保障,一旦生了病,儿女们不在身边,晚年难享“天伦之乐”,这部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过的非常忧虑。完善农村家庭养老的措施
世界银行发布最新报告称,由于人口转变和年轻人涌入城市,未富先老在中国农村更突出。2013年农村老年人口抚养比将为34.4%,外出打工子女缺乏政府持续支持,为老年父母提供经济支持压力很大。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问题重重。以“家庭养老为主导,强化社会养老保险、引进商业养老保险,建立多种形式并存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价值定位既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又有利于操作和实施。
2.1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养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个经济问题,家庭、社区和社会养老都受制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家庭养老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的经济支付能力。社区养老能实现的程度也取决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社会养老保险的高低与当地政府财政实力密切相关。总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养老问题的根本举措。
2.2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以户县为例,养老金由县农保中心按月实行社会化发放。参保人员累计缴费达到规定缴费年限,从年满60周岁的次月起,按月领取养老金。养老保险待遇由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两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80元,中央财政支付每人每月55元,县财政支付每人每月25元;个人账户养老金计发标准:
个人账户养老金月领取标准=个人账户积累总额÷139。
显然以每月80元为“起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另外当前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虽然缓解了农村老人的看病难、看病贵状况,但报销比例低、纳入报销范围的项目少,县乡地方的医疗条件有限,当地看不好,外地报销不了仍然是农村老年人所面临的难题。
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农村老年人最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问题,把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真正建立健全起来,切实解决好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建议各级政府对公办养老机构保障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建立动态保障机制。农村养老问题主要是政府的责任,在当前的政策体制下,应该采取多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资金来源以国家财政为主、地方财政为辅,并且逐步加大政府对养老资金的投入;在一些条件相对好的农村地区,政府可大力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对于绝对贫困的农村老人,应该建立一个社会救助网,全力承担这部分老人的养老问题。
2.3 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家庭养老营造良好的舆
论氛围
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种宣传途径,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例如对2013年7月1日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定点宣传教育,助推全社会形成敬老、养老、助老的良好美德,提升老龄人口法治意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其次可以通过孝子孝女评选活动,大力表彰农村孝敬老人的先进事迹,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倡导全社会要关注老年人,关爱老年人。再次各新闻宣传部门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开办专门反映老年人生活的专题栏目,从多个角度开展为老服务宣传,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
2.4 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农村社区是农村老年人较为熟悉的生活环境,与养老机构相比在情感接受上较为容易。首先应增加老年福利机构的数目,争取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福利机构。在经济好的地方可将老年福利机构如养老院等产业化,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兴办养老机构,以适当的收费标准接纳一些子女常年在外务工的老人。户县“季节性空巢”现象较为明显,福利机构应该根据老年的需求安排临时、短期的入住服务。同时鼓励中青少年志愿者来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服务。还可以鼓励老年人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手工工艺,充分发挥老年人的余力,来增加福利机构的收入。其次,可以在城乡敬老院之间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之间的交流,丰富他们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 朱有国.我国农村家庭养老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7,(10).[2] 赵玲鸽.西部地区农村养老方式的选择―以陕西省兴平市S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第二篇:商标权质押融资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选择
商标权质押融资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选择 来源:桃树苗 http://
一、我国商标权质押融资的发展状况 商标权质押是指商标权人以商标权作为出质的标的,用于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我国《物权法》第223条中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下列权利可以出质:(五)可以转让的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此外,第2
27条中同时规定: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这一条规定实质上是对商标权担保价值实现的一种肯定,赋予了商标权质押融资存在的合法性。
纵观国际领域内的商标权质押融资情况,可口可乐、麦当劳等全球知名商标都曾在上个世纪进行过商标质押融资的相关尝试,但由于商标权价值利用的固有风险,商标权质押融资在全球范围内并不普遍。[1]我国对商标权等知识产权价值利用的认识整体上仍然较弱,回顾我国商标权质押制度的立法演进过程,1995年《担保法》建立了知识产权质押制度,1997 年国家工商管理总局配套颁布《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程序》,提供了商标权质押的具体操作规则,但金融业一直没有统一的操作规程或实施办法。在《担保法》颁布之后的十余年中,商标权质押只是作为个别银行的金融创新尝试而零星出现。直到2006年,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解决其“融资难”的问题,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被作为一项重要的金融对策而积极应用并有所发展。2006年,北京诞生全国首例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两年后,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交通银行北京分行试验的基础上,在全国开
展了6个城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试点,目前全国共有16个城市试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08年下半年来,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作为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计划中的重要内容,商标权质押融资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动。[2]
二、我国商标权质押融资的现实困境分析
(一)无法回避的财产价值风险
商标权作为无形财产的一种,同样具有一般无形财产的属性,在其价值估量时不仅要考虑无形财产权的形成成本,还要考虑无形财产权的当前收益和未来收益,结合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因素,从动态的角度去预测无形财产权的现实收益及未来收益。
除此之外,商标权还具有其独特性:1.商标在市场上的知名度和消费者的信赖度构成了商标的信誉价值;2.商标权的价值基础是商标的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指明了相同或类似商品来源于不同的生产经营者;3.商标权价值是一种长期资产。企业通过注册与延续商标的期限,可以长期甚至无限期地使用此商标来获利。正是由于商标权这些特性,再加上贷款人缺乏商标权方面的专业知识,对于出质商标专用权的价值很难把握,也无从测知其收益和风险,同时面临着很高的监控成本,客观上加大了贷款成本,使得金融机构都不愿意承担这些无法预期的风险。
(二)普遍存在的法律制度风险
我国的《担保法》第79条规定:“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从该法条中可见,我国法律对商标权质权的设立不要求移转占有权利凭证,即出质人不需要向质权人提供权利证书。质押合同是依登记而生效的,而非依交付生效。这反应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商标权质押制度的法律规定过于粗糙泛化,并未突出体现其商标权的特点,导致实践操作中出现一定的障碍与困难。
另外,《担保法》第80条规定:“质押一旦发生,即一经登记,出质人便不能将质押利益继续转让或者允许他人使用,除非经过出质人和质权人的协商同意。”第二次质押只有在第一质权人同意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由于我国尚没专门解决商标权质押的处置和实现问题的特别法律规定,使得质权人必须先获得法院的终审判决或者直接申请执行令才能扣押和变卖担保物。以上法律制度方面的缺陷,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标权质押融资活动的发展,也给其带来了法律风险。
(三)客观存在的价值评估风险
担保物必须具有特定性或可确定性,商标权作为无形的财产性权利,其质押更在于商标权担保价值的可特定性和可确定性。所以商标权担保价值的确定是商标权质押融资实现的必经环节和关键问题。[4]但目前我国商标权价值评估中存在着的一些缺陷仍然制约着商标权质押融资活动的发展。
首先,商标评估缺乏统一的法律评估准则。尽管我国目前制定了一些关于商标权评估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例如2001 年财政部的《无形财产评估准则》等。但是现有的法律还是不够完善,商标权评估机构还是缺乏统一的法律规范。其次,商标评估机构不规范并且违反公平原则。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评估机构要想获得当事人的选择权是有政府部门指派的,他们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性强,往往是分属不同的部门分管,缺乏独立的面向市场的能力,在设立上也往往由政府部门设立,所以他们对政府部门有更多的依赖性。在评估的过程中,按照一般的规则是
要通过市场来选择和竞争的,但鉴于我国目前的评估机构的现实,由政府指派的评估机构往往并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对于当事人来说也难以获得好的评估机构的机会。
三、化解我国商标权质押融资困境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完善的商标权质押法律制度
首先,从国外商标权质押的实例看来,其他类型的财产权与商标权集合质押才能更有效地发挥商标权的价值,即可以降低单独质押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目前是不同类型的知识产权和其他有形财产归不同的登记部门主管,这种状况使得集合质押登记存在不少弊端,所以,在我国建立统一的登记机构、程序,为商标权和其他财产权的集合质押创造条件,将会提高质押登记的效率,促进我国质押制度的发展,维护当事人的债权安全。
[5]同时,为了确保与商标权质押登记对抗主义相一致,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商标权质押的公示系统,让公众查阅以及知悉。其次,健全评估制度。针对目前我国在商标评估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应当考虑制定一个无形财产评估的专门法律规则和准则,建立一个统一的商标权等无形财产评估的方法和标准、相关的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救济制度,以构建一个良好的商标权等无形财产价值评估机制。
再次,目前我国关于商标权质押实现方式对于质权人出质变现财产作了很大的限制,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还缺乏商标权等无形财产的交易市场。对此,我国应该建立商标权等无形财产的交易市场,从而为商标权质押的实现提供可靠的现实保障。同时,还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提存制度,为质权人的质权保全提供物质保障。
(二)设计彰显商标权个性的质押融资程序
虽然我国的商标权质押的立法规定了商标权质押与动产质押的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基于其独特的内在个性,只是对共性进行规制是不够的。
第一,进一步规范和健全商标的使用形式。目前,我国的法律只是规定了商标专用权的质押形式与出资形式,另外,商标法也规定了注册商标可以转让、许可,而对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出资的其他的使用方式,则没有作规定,这样就造成了法律的空白,同时,也有可能带来法律的冲突。
第二,目前,我国虽然制订了《商标专用权质押登记程序》,但是由于该程序的相关规定仍不够具体,操作起来也很不方便。所以有必要对商标权质押程序做出更为详细的规定,例如,关于商标权质押合同的订立、登记申请等都必须做出明确的规定,以便商标权质押担保能力设立。
第三,构建知识产权融资的保险机制。商标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除主要面临知识产权内在的法律风险、价值评估风险外,还面临着经营风险、市场风险等。知识产权融资价值作用的有效发挥,必须解决风险防控机制,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融资风险机制的法律创新模式。[6]可直接针对银行贷款风险开发知识产权贷款的履约保证保险,以知识产权质权实现失败作为保险事故,防范银行贷款丧失担保或担保实际无法发挥作用的风险;亦可根据知识产权价值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的常见风险因素,如商标侵权等,开发知识产权侵权的第三者责任险;还可针对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不准确的风险因素,开发知识产权评估责任险等。
(三)建立合适的商标权价值评估方法
如何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知识产权质押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商标权质押融资的最大难题。应当充分发挥专门的资产评估机构等市场中介机构的作用,综合考虑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三种评估方法,根据被评估对象的类型、评估目的、评估前提条
件、评估原则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全面的判断分析,逐步消除目前评估中的人为主观因素。
1.市场评估法
市场法指利用市场上同样或类似资产的近期交易价格,经过直接比较或类比分析以评估知识产权价值的评估方法。采用市场法评估商标专用权,应注意被评估对象是否具有适合市场评估法的前提,确定具有合理比较基础的类似商标权交易作为参照对象,搜集类似商标权交易的市场信息和被评估对象以往的交易信息。
2.收益评估法
收益法是指通过被评估商标权未来预期收益的现值来判断其价值的评估方法,一般采用资本化和折现途径来估算资产价值。使用收益评估法,要注意合理确定商标权的超额获利能力和预期收益,分析与之有关的预期变动,受益期限,与收益有关的资金规模、配套资产、现金流量、风险因素及货币时间价值。
3.成本评估法
成本法是指首先估测被评估商标权的重置成本,然后估测被评估商标权已存在的各种贬损因素,并将其从重置成本中予以扣除,得到被评估对象价值的评估方法。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根据现行条件下重新形成或取得该项商标权所需的全部费用(含资金成本和合理利润)确定其评估值,在评估中要注意扣除实际存在的功能性贬值和经济性贬值。
在正确选择以上评估方法的同时,商标权评估中还要注意加强银行、企业和评估机构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充分发挥促进商标权质押融资活动发展的作用。
第三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作者建议:打造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的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
年,民政部印发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中国开始实施。截止到××年底,全国有万人参保,积累基金亿元,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农民的参保人数占应参保人数的比例很小。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比较缓慢,其中原因很多,除了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和农民的保险意识较差以外,制度本身的设计缺陷也是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养老保险的软肋
1.制度的整体设计未体现出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社会保险应该同时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国家法律的强制性;第二,保险费通常是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三方共同负担;第三,以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为标准。而现行《方案》因过多地考虑到农民的保险观念不强而强调“自愿性”,资金筹集上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可以认为,这种保险模式基本不具备社会保险的含义,而是较多地体现出商业保险的特征。
2.制度覆盖面小、共济性差。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决定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一般是以区县为单位。但是,这种管理办法存在着较大的缺陷。一般而言,保险系统的覆盖面越大,抗风险的能力就越大。而在一个区县的范围内,一些与保险有关的统计指标的差别很小,这就使养老保险制度的共济性很差。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所必须的不变成本也较为明显地呈现出规模不经济的特征。
3.筹资模式的缺陷。《方案》规定,保险基金的筹集渠道为:“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予以政策扶持”。但在上述三个渠道中,除了对个人缴费规定了具体标准外,其余两个渠道都缺乏硬约束。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普通农民很难享受得到集体补助。而《方案》又没有对国家的责任通过约束性的规范加以具体规定。这样,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没有稳定的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
4.保障水平设计缺陷。考虑到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费率水平也设计地较低。根据测算,如果按照《方案》设定的最低缴费标准元/月缴纳保险费,年之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年后,每月可以领取养老金.元,这很难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参加保险的农民都选择了最低标准缴费。不仅如此,《方案》没有按照国际通行的养老保险测算模式进行保险费和养老待遇的设计,养老金一经领取终身不变,使《方案》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生活的快速变化。
——农村养老保险的破局之道
5.制度的设计应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适应。国际经验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与国家一定时期所实施的农业政策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的农业政策经历了两次重大转折:一是鼓励离农政策。为了达到扩大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目的,日本政府通过建立土地经营权转让养老金的制度,鼓励农民离开土地。二是返农政策。世纪年代以后,由于农业人口急剧下降,其农业政策也转变为“鼓励返农”,土地权益转让养老金便被取消。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又是如何增加农民的收入;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只有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才能消除离开土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只有与国家的农业政策相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6.坚持“强制投保为主、自愿投保为辅”的原则。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充分体现社会保险的强制性特征,凡达到全国农村平均收入水平以上的农民必须投保;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全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收入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贫困线以上者鼓励投保。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进,可以按人群和地区分类、分步进行。首先在农村的不同人群中分类推进,如乡镇企业职工和民办教师,强制其必须参加保险;其次在较为富裕的地区,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资金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强制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然后逐渐扩展到其他地区。
7.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与土地保障相结合,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衔接的政策。现阶段,农村的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政府为农民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以弥补传统养老方式的不足。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应建立农民土地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城镇职工不同,农民有土地保障,尽管保障功能已经弱化,因此社会养老保险只应是补偿土地保障功能的不足,而农村最低社会保障制度又成为保障农村老年人口最后的一道生活保障线。
8.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的三方共同负担的筹资模式。城市养老社会保险制度中,企业是主要的投保人,而农村只在极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集体企业才能为农民提供一部分保险金补助。因此,集体补助只能是辅助筹资渠道,而为了保障所有的农村老年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必须建立有效的财政支持系统。政府不仅要给予保险金政策方面的优惠,还需要给予农民一定数额的直接经济补贴。政府资金的投入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建立政府资金的引导机制,即为了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应由政府对参保人员根据年龄的不同给予适当的补贴。二是建立养老保障待遇调整的储备基金,以保证被保险人领取的养老金数额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同步发展。
第四篇: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提要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是缺失的,而我国农村又恰恰面临着诸如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等带来的养老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介绍国外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论述建立农村养老保险的必要性,提出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议。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必要性;建议
一、农村养老保险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我国农村养老日益面临越来越多的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全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其中农村老年人口为5,938万,占全国老龄总人口的67.4%。预计到2010年,65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超过8%。由于农村人口基数大,因而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长时期内仍将高于城镇。但是,自建国以来,由于重工轻农形成二元社会保障体制,城市形成了以就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农村则形成了以家庭保障为主集体保障为辅的较低层次的生活保障体系。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二元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强化。在城市,为了配合市场体制改革,国家加紧了对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而在农村,则由于集体经济的解体,原有的集体保障消失,而新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农村的生活保障实际上演变为家庭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尤显突出。由于大量青壮年人口流向城市,未来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比城市更为严重。
2、家庭养老功能弱化。随着社会经济转型加速,城市化率提高,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作用,农村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模式显现出缺陷和弊端。家庭养老功能也明显弱化,主要表现为:
1、家庭结构的变化。由原来的多子多福的大家庭转为4-2-1或4-2-2的家庭结构。这类家庭的子女陆续进入婚育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表现越来越突出;
2、家庭小型化养老功能弱于大家庭。1982年人口普查农村家庭户规模为4.43人,1990年为3.96人,2000年为3.44人;
3、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甚至移居外地的越来越多,导致空巢家庭和独居老人增多,老人的赡养问题难以保证。“父母在,不远游”的古训已经没有约束力;
4、观念的改变,与传统养老密切相关的孝道逐渐淡化,使部分人对长辈的孝顺意识减弱,从而危及家庭养老功能。
3、土地收入和保障功能弱化。虽然土地在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活动中扮演着双重角色,即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功能,但因规模小、流动性差和产权不稳定,难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篇二: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论文关键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文献综述
论文摘要: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着手建立针对农民的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新型养老保障制度。通过对我国学术界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监管责任与财政责任”、“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部分省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等相关问题的理论探讨进行了文敲综述,进而阐述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取向。
一、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老有所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随着和社会变迁,传统农村养老方式不可避免地陷人了困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削弱。土地保障功能备受冲击、家庭结构模式变迁、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民消费方式改变等因素使老年人的供养缺乏稳定性且隐藏着风险学者卫龙宝、储雪玲、王恒彦从我国城乡老年人口生活质量比较研究角度指出,老年人口的核心问题是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问题。同时,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市和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存在明显差异)缩小城乡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差距,实现城乡统筹,提高老年人口特别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到社会发展的成果,对进一步化解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危机和压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包括健康质量、物质条件、养老保障、精神需求、社会参与、自然环境等六个方面。可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沦坛专家发言摘要中指出:现行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在城乡分割的背景下建立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严重滞后,基本停留在家庭保障。8亿多农民大多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其结果是以社会保障为主旨的社会保障领域形成了新的城乡二元结构,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江胜认为农村保障的欠缺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生活保障和生活质量问题,造成贫困现象的恶性循环,而且严重地违背了社会保障应该体现的公平原则,进而直接妨碍着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赵庆国指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化生产方式发展的需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需要,是农村经济改革的需要,是推行计划生育政策的需要,是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需要,是增加农民收人的需要。严俊指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农村社会转型和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闫然指出,目前能够领取养老金的人数只占投保人数的5%左右,投保养老保险的人群主要是中青年人,现在的老年人受益面很小。已投保的20岁一60岁的人占应投保的比重不足1%,未来一定时期内能够得到养老金的人数也将是很有限的。让农民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合理要求,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需要将基本社会养老保险延伸到农村,建立全国通用的、最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社会养老保险的体系结构,实行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计划。
二、政府责任定位:监管和财政
的风险面前,也无法为自已提供基本保障。因此,政府的介人不可避免。周德胜认为,发展农村养老保险是现代政府责任理念的内在要求,也是是政府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要求。黄晓指出由于个人经常具有“短现”行为,不可能为自己老年购买足够的储蓄和保险,这就需要政府介人。安增龙中指出:我国农村社会保险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通过改革逐步形成机构统一、政事分开、法制完备、机制健全、监管有力,以城镇职工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主,逐步与国际接轨的新型管理体制。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政府要担当管理者角色。杨方方也认为,在正常社会状态下政府也有必要承担社会保险的相应责任,这是基于国家认同和政府公共职责所决定的,因为国家认同需要社会保障制度,而政府肩负着提高国民福利、维护社会公平的公共职责。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责任定位除了监管责任之外,还承担财政责任。汪柱旺认为:“从社会养老保险的特性和政府的职能来推演,政府应发挥其在农村养老保险中的主导作用,并以其主体地位来制定保障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的法律规范,推进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财政资金的投人力度,并强化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监控管理,从而促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模式选择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选择,华迎放认为,我国目前还处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探索阶段和建立初期,建立什么样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一致的意见。但是,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原则,赵殿国指出,创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农村实际情况相适应,同农民的承受能力相适应;二是坚持个人账户和基础养老金相结合;三是建立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国家补贴相结合的三方筹资方式;四是体现普惠制原则;五是制度具有弹性和包容性;六是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规建设。王树和指出,转型期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适宜模式应该是双层组合模式,即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障的双层组合模式。徐忠芳指出,我们要重构的家庭养老模式是依靠家庭的基本养老功能,即家庭为老人提供必要的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精神慰籍等;并利用农村社区提供家庭之外的服务,如组织老年活动中心,让老年人老有所乐,成立老年人协会,为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等;同时政府应多渠道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进农村社会保障,来弥补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不足,使单纯的家庭养老行为变为家庭与社区、政府互动型的养老过程,也即把社会上的力量纳人到家庭养老的范畴内,更好地辅助家庭完成养老任务。世界银行于2005年提出的“五支柱”的养老保障模式都是十分值得借鉴的。这五个支柱分别为:零支柱“普惠性养老金”、第一支柱“强制性社会统筹养老金”、第二支柱“强制性个人账户养老金”、第三支柱“自愿性养老金”和第四支柱“非正式家庭养老保障”。多支柱模式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每个支柱都有各自的优势和风险,采取多支柱模式可以有效进行风险分散,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养老保障。类似地,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也不可能只依赖某一个支柱,“五支柱”养老保障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问题
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方面,学者涂余华认为“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筹集存在着保费筹集原则与参加自愿原则的矛盾,农民参保缺乏积极性;预筹积累为特征的储蓄型保险制度导致养老基金互济性差;保费筹资来源不稳定,社会养老缺乏充足可靠的资金保障;保费投资形式单一,缺乏增值的有效途径等问题。应该通过各级财政补贴、土地资本化、税收等渠道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筹措问题”。王晓洁、张晋武认为,资金筹集是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的核心问题,通过政府补贴发挥政府在资金筹集中的支持和利益诱导作用,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支点所在。一个有效的制度供给必然会引来制度需求,当新的制度供给和制度需求达到平衡时,制度变迁才能应运而生。学者秦建文、石文伟则认为农村养
老保险基金的筹措应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代理运作”。但是,总的来看,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筹集倾向于政府财政支持为主。(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和管理风险
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不顺问题,北京大学郑伟认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管理过于分散,给基金的安全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监管力度甚微,导致违规投资和挤占挪用现象十分严重。关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郝书辰、董西明等认为,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实行完全积累制,银行利率下调和通货膨胀等因素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已相当困难;同时,农村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缺乏法律保障,不仅难以保证保值、增值,而且各地挤占、挪用和非法占用基金的情况时有发生。
五、部分省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总结
[1]徐清照.山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东岳论丛,2009,30(4):176-178 [2]唐钧.农村白发浪潮催生“新农保”[j].农村工作通讯,2009(15):12-13 [3]姚家祥.论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发展目标[j].现代经济探讨,2007(8):44-47 [4]杨琳.突破七道“门槛”[j].瞭望,2007(10):24-27 [5]毛淑娟.概述我国新农保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及发展思路[j].现代经济信息,2009(24):243 [6]许照红,郭旺,陈树玉.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建[j].农村发展,2007(4):14-15 [7]谢广英,李婷.试析我国新农保启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j].农业经济,2010(1):54-56 [8]窦艳芬.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j].农业经济,2010(6):37-39 [9]张帅梁.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价值及完善措施[j].行政与法,2010(1):61-63 [10]张为民.我国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经济可行性分析[j].未来与发展,2009(11):82-85 [11]熊晞.我国新农保的特色和农民享受国家普惠式养老金的可行性[j].理论前沿,2009(24):45 [12]米红,冯磊.基于真实参保率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发展预测研究——以青岛市城阳区为例[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8-40 [13]戴卫东.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述评[j].中国农村观察,2007(1):71-79 [14]杨翠迎.基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建设及其管理现状与问题——基于对浙江省43个县(市)的调查分析[j].消费导刊,2009(11):39-41 [15]薛惠元,王翠琴“.新农保”财政补助政策地区公平性研究:基于2008年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村经济,2010(7):95-99 [16]陶纪坤“.旧农保”与“新农保”方案对比研究[j].兰州学刊,2010(6):90-94 [1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
[18]战梦霞,杨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解决的问题[j].特区经济,2010(2):174-175 [19]邓大松,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行中的难点分析——兼析个人、集体和政府的筹资能力[j].经济体制改革,2010(1):86-92 [20]靳红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0(5):33 [21]刘迪平.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长效供给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 [22]黄闯.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新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差异性分析[j].南都学坛,2010(4):130-132 [26]刘颖,何春玲,赵大全.成功推行“新农保”需财政可持续性支持[j].中国财政,2010(1):24-25篇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村户籍人口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不同农民群体出现不同的养老保障需求。本文根据我国原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农民群体分化的特,最,分别讨论了失地农民、农民工和纯耕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力求为即将实行试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农民工;耕地农民
一、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目前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0%),而且农村人口结构失衡、农村老龄化程度严重(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2%,实际上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老龄人口比重更高)、老年抚养比增大(已达25%)。植根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下的依赖子女和土地养老的传统农村家庭养老模式,在社会变迁、经济转型,尤其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对传统农村家庭养老的功能日渐冲击的背景下,中国农民的养老,特别是富有流动性的农民工群体和正在身份嬗变的被征地农民群体的养老问题,是目前农村社会最为严峻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农村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诸多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通过养老制度创新来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成为继续推动城市化、工业化,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关键。探索一种既能适应当前农村实际情况又能长久解决农村居民养老问题的养老保险制度变得十分重要。另外,现在城乡收入比已达到6:1,贫富差距还有越拉越大的趋势,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支持力度,正是纠偏贫富差距扩大的一大契机。
二、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
覆盖面小,水平低。目前我国只有沿海发达的少数试点地区的少数农民能持续享受该制度的保障,享受养老保险的农村人口大约有6000万人。但参加养老保险的农民不到农村总人口的10%,而且是受先天的制度设计缺陷的影响,也仅是低水平的保障,有的地方一年所得的养老保险金就几十块钱,还不够买一袋米或一件衣服,如同儿戏,与城镇社会保险待遇水平相差太大,更不能与企事业单位和公务员养老待遇相比,自然农村的参保积极性十分低下,覆盖面低。
第五篇:18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研究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城乡一体、城乡统筹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过程 中要高度重视农村人口老龄化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论文基于伊瓦思的福利三 角理论与农村实际情况,提出构建包括国家、市场与家庭在内的和新型城镇化相适应 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一、城镇化与农村养老服务
自1996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比年均增加1.38个百分点。2013年中国统训一年鉴数据显示,2012年年末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 % o
(一)伪城镇化与农村养老服务。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伪城镇化”问题也越发突出,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严峻现实。所谓伪城镇化是指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镇,并被算作城镇人口,却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也与市民有很大差距。如果扣除1.4亿左右在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以及1.66亿外出农民工,我国实际城镇化率仅为30%左右。
伪城镇化一方而加剧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负担,出现了所谓的“城市病”,主要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另一方而在城镇与农村之间形成了一个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夹心”阶层,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例如就业歧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难、农民工住房难等问题;更为严峻的是大量农村人口外流,使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变得更为严峻,且直接导致了农村“空巢化”,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农村家庭风险加大的同时家庭服务作用却在不断弱化。伪城镇化对农村养老事业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我国急需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养老服务。
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和而积扩张,而是要以人为本,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由“乡村”向“城镇”转变,实现人的城镇化。为缓解伪城镇化的负而影响,提高城镇化的质量,我国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概念。所谓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走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养老服务相辅相成,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城镇化为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提供了契机:首先,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维护好城乡居民利益,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其次,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最后,新型城镇化是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城镇化,重视农村城镇化进程,增加农村人口本土就业岗位,可以有效减轻空巢问题,维持农村家庭养老服务作用。总之,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有利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农村养老服务供需现状
随着老龄化、高龄化与空巢化的程度不断加深,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与权益保障等方而的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家庭养老服务作用不断弱化,而国家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作用并没有增强,因而出现了供需脱节的状况。
(一)农村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我国农村而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高龄化与空巢化问题。首先是老龄化。2000-2010年,我国农村与城镇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分别增加2.58个与1.38个百分点;而且2010年农村60岁以上及65岁以上人口分别高于城镇3.29个与2.26个百分点,表明农村老龄化速度J决于城镇,且有扩大趋势(见表1)。根据预测显示,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呈现线性递增,2050年其比重将达到36.51 %。其次是高龄化。随着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高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高龄老年人自理能力较低、服务需求大的特点。最后是空巢化。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1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0年到2010年农村空巢老年人的比例由37.9%上升到45.6 %,农村独居老年人的比例从8.3 %上升到10.6 %,农村空巢问题严峻。相比于正常家庭老人,留守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更为迫切。在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等问题的共同作用下,农村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其具体服务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慰藉与权益保障四大方而。
1生活照料服务。首先,经济供养。经济供养是指通过向老人提供现金的方式,保证老年人的经济需求。李伟(2012)调查发现,河南省72.9%的农村老年人生活收入不足300元,同期农村月均消费支出为419.3元,67.4%的农村老年人认为其收入水平不能或勉强能满足自身需要,其消费主要集中在食品与医疗等生活必需消费上,娱乐休闲等消费很少。农村老年人的经济供养水平较低,制约了其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日常照料。主要包括饮食、起居、清洁、卫生照护等内容。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身体条件下降、自理能力降低,日常照料需要相应不断增加。调查发现,日常照料服务在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中居于第二位。口前,在国家的社会养老服务以及市场养老服务不足的情况下,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仍主要来自家庭。
表1
人口老龄化程度
农村
城镇
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
7.4R
10.89 2000年60岁及以上人口
10.06
14.98 2010年65岁及以上人口
6.42
9_6R 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
7.R
11.69
数据来源:根据全国第五次与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计算得出。
2医疗护理服务。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患病与受伤的概率不断增加,对医疗护理服务的需求相应增加。经调查,我国农村有30%的农村老年人认为自己有必要接受医疗护理服务,主要包括医疗费用报销、定期检查、康复护理、建立医疗健康档案、开展健康宣传讲座与咨询活动等,其中前三项的需求人数最多。医疗护理服务往往更具有专业性,多数需要专业护理人员提供。
3精神慰藉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是老年人最迫切的需要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心理与精神状态会逐渐衰弱,主要表现为进取心差、风险承受能力弱、害怕孤寂、情感脆弱、容易灰心等心理症状。这些心理症状往往比身体病痛危害更大,倘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与慰藉,很容易导致老年痴呆症等心理与生理疾病,精神慰藉服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4权益保障服务。权益保障服务仅是小部分农村老年人的需要,主要涉及老人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问题。老年人权益受侵现象违背我国的道德准则,性质恶劣,虽然只是少数,但也应高度重视。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农村老年人不愿或无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他们更愿意通过家庭其他成员或村委会进行调解,还有人通常会忍气吞声,仅有约8.5%的老年人表示愿意与子女打官司。这充分说明了农村老年人的法律弱势状况,农村老人急需来自社会乃至市场的权益保障服务。
(二)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口前,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简称“新农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五保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简称“农低保”)等制度,这些制度更多地强调经济方而的保障,仅有五保供养制度涉及养老服务,但覆盖人群有限。由此可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严重不足。
1国家农村养老重经济轻服务。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我国现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强调经济保障,而更高层次的服务保障体系刚刚起步。涉及农村养老保障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新农保、新农合、农低保、五保供养等。其中,新农保、新农合与农低保在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分别就养老、医疗与生活方而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保障水平有限,且未涉及服务保障。农村五保供养涉及了养老服务内容,但其覆盖而狭窄,仅针对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或子女无劳动能力的“三无”老人及残疾人。
2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方式,现今仍是广大农村地区最主要养老方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情感支持等养老服务,主要由家庭成员供给。但是,由于训一划生育政策、大规模人口流动、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家庭出现了小型化、核心化趋势。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口前我国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44人减少0.34人。随着“独子养老”时代的到来,家庭风险不断增大。同时,农村存在大量留守家庭,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难以实现。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家庭经济保障作用有所增强,但养老服务作用却在弱化。有一点需要注意,家庭作用弱化能给国家与市场养老服务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但这种弱化不应该是“被弱化”,而应该是随着国家与市场养老服务能力的提高,家庭作用自然弱化。
3养老机构发展缓慢。由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经济承受能力较低;同时,由于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愿意进入养老机构,特别是那些有儿有女的老人,对进养老院更是讳莫如深。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与传统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养老机构的市场需求较小。虽然很多地区大力支持养老机构发展,在资金、用地、建设规费、税收、用工等方而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但在农村地区,无论是公办养老机构还是私营养老机构,都普遍处于发展的困境。
4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口前,许多农村的养老服务人员以农村老年人协会为主,基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养老服务人员整体素质偏低,专业养老服务人员非常少。而且由于经费的限制,多数从事农村养老服务工作的人员待遇较差,有的甚至没有报酬,难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服务人员素质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新城镇化背景下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一号文件《关于全而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加快构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服务”等内容。论文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伊瓦思的福利三角理论构建了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所谓‘新型”是相对于已有的包括家庭养老服务与五保供养等在内的不全而的养老服务体系来说的,新型农村养老服务
体系涉及国家、市场、家庭三方,制度安排更加全而,且覆盖所有农村老年人,与原有体系比具有巨大优势。
(一)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伊瓦思(Evers } 1988)在借鉴罗斯的多元福利组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福利三角理论。该理论认为福利三角框架应该放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中研究分析,将福利三角中的市场、国家、家庭具体化为对应的组织、价值和社会成员关系(见表3)。根据伊瓦思的福利三角理论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该体系由国家的社会养老服务、市场养老服务、家庭养老服务共同构成(见图1),其中,国家的社会养老服务居于核心地位。
1国家的社会养老服务。作为公共组织的国家以平等与保障为价值取向,通过正规的社会保障制度,向农村老年人提供经济与服务保障,其中经济保障主要包括现有的新农保、新农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等在内的制度安排,主要通过现金的方式提供保障;养老服务保障包括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养老服务等制度安排,主要以服务的方式免费或低费向老年人提供基本保障。国家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首先,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是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基础,主要包括生活照料与家政服务、医疗保健与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以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生活照料与家政服务内容比较繁琐,主要包括对老年人日常活动的帮助,比如说购物、煮饭、清洁以及洗衣等;对个人生活的帮助,比如帮助老年人洗澡、如厕、穿衣、起床、翻身、入睡等。医疗保健与康复护理主要由专业医疗护理人员提供,通过该体系可以有效地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保持其自主生活能力,从而能使老年人尽可能持久的生活在家中。老年孤独现象普遍存在,不利于老人身心健康,通过陪老年人聊天、进行娱乐活动等精神慰藉方式,可以减弱老人孤独感。为使老人方便的生活在家中,可以为有需要的老人进行家居环境改造,例如,安装轮椅通道、卫生间中安装扶手、适宜位置装置安全报警器等。
其次,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养老服务是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依托,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支持两类功能,主要是在家庭暂时无人期间向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村养老服务点或乡镇敬老院内建立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娱乐与健身活动场所;向留守老人及其他老人提供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配餐等服务;并与新农合服务点合作,为老人提供定期体检服务。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的建立还可以方便老人集体活动,以及老人间互帮互助。
最后,机构养老服务。该服务主要针对那些无法在普通居住环境里生活的失能与半失能农村老年人,以及三无、五保、独居、空巢等老人,由政府出资建立养老服务机构,通过集中供养的方式为老人提供专门服务。养老服务机构应具备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紧急救援等功能,生活照料主要是为老人提供无障碍生活环境,满足老人日常生活需求;康复护理主要是为老人提供相应设施及器材,恢复或维持老人生理功能;紧急救援功能指当老年人出现突发性疾病和其他紧急情况时,老人能够得到及时且有效的救援。
2市场养老服务。作为正式组织的市场以选择与自主为价值取向,以老年人的自主选择为条件,通过正常收费向老年人提供较高水平的养老服务。我国农村而临严峻的老龄化与空巢化问题,农村老年服务需求巨大,国家社会养老服务只能保证老人的基本需求,对更高层次、表3 伊瓦思福利三角:组织、价值和关系
┌────┬────────┬───────────────┬───────────────┐
│福利三角│组织
│价值(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关系(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
├────┼────────┼───────────────┼───────────────┤ │市场
│
正式的│选择自山
│行动者和市场的关系
│
│国家
│
公共的│平等保障
│行动者和国家的关系
│
│家庭
│非正式的/私人的 │团结共有
│行动者和社会的关系
│
└────┴────────┴───────────────┴───────────────┘
更高水平的服务则无力提供,国家需要借助市场的帮助,充分利用市场资源。
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城镇化,城镇化过程中城乡养老服务产业可以统筹发展,从而充分利用城镇的资金优势与农村的劳动力优势。引导城镇资金投资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支持养老服务公司发展,鼓励建立包括养老院、疗养院在内的私营养老机构,带动养老服务周边产业发展,全而激活养老服务市场,为老年人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支持养老服务产业:首先,我国可以对非盈利性养老服务产业免征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盈利性养老服务产业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经费;其次,在规定的期限内对农村养老服务业给予减税或免税的优惠政策。在大力支持市场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一定要高度注意相关立法与标准制定,避免出现养老服务市场化过程中服务质量下降、虐待老人等不良现象。
3家庭养老服务。伊瓦思的福利三角理论认为家庭是非正式的、私人的组织,在微观层而上体现团结与共有的价值取向,社会成员作为行动者与社会建立关系。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也是现今农村地区最主要养老方式,虽然受到计划生育政策、大规模人口流动、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养老服务作用不断弱化,但是家庭在养老服务上仍发挥着国家与市场无法替代的作用,家庭养老服务仍是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最愿意的选择。
家庭养老服务作用的弱化已经成为客观趋势,为缓解这个趋势,我国可以借鉴瑞典支持家庭成员照顾老人的方法。可以通过立法明确规定,政府对家庭照顾人员负有法定支持义务,并且赋予家庭成员一定的法定照顾老人时间的义务。同时,中央与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给予临时脱离工作照顾老人的家庭成员一定的生活补助;对于那些需要长期照顾老人而完全脱离劳动市场的家庭成员,政府则应按月给予这些人适当的生活补贴,当老人不再需要照顾的时候,政府可以为其提供就业培训,从而实现就业。这些措施可以有力的强化我国的家庭养老服务作用,既可以使老人获得更多来自家庭成员关怀与照顾,又可以使家庭成员不至于因为照顾老人而陷入生活困境。
(二)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管理。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涉及国家、市场、家庭三个主体,其中国家居于主导地位。国家以平等与保障为价值取向,负责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运行与管理,向农村老年人提供基本服务保障;市场农村养老服务以选择与自由为价值取向,向农村老年人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应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国家负责标准制定及市场监管;家庭则以道德为基础提供服务,国家对家庭服务进行支持。
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运行过程中,中央政府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制定并适时调整农村养老服务最低供给标准,出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监督管理办法,以保证服务质量。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具体服务供给标准,并负责具体的监督与管理,负责养老服务公司及机构的资格审查,以维持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健康运行。
(三)农村具体养老服务供给。
农村市场养老服务与家庭养老服务分别由市场中的养老服务公司、家庭成员供给,供给主体明确,而国家的农村社会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则较为复杂。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属于公共服务范畴,应该由国家供给,但完全由国家供给,可能会使公共部门迅速膨胀,公共支出规模扩大,甚至可能会出现滥用、浪费资源的现象,致使服务效率低下,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倘若完全交由市场提供,则可能出现为追逐利润最大化,而出现节省成本、降低服务质量的现象。例如,瑞典养老服务引入市场化机制初期,出现了严重的服务质量和护理虐待问题。
为保证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供给的质量与效率,应根据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程度,来决定服务供给的分配。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初期主要通过在农村建立养老服务点提供服务,农村养老服务点可以大量吸纳农村留守妇女,既可以解决妇女就业问题,又可以向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当农村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较为成熟时,农村养老服务小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市场供给部分或全部服务,农村养老服务小组负责对服务公司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并根据服务质量选择具体服务公司。在此过程中,支持农村养老服务点规模的扩大,支持农村养老服务点采用市场化运作,并发展成为集体产业,进一步吸纳妇女就业;同时,国家要不断扩大从业人员队伍,逐步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要高度重视就业人员的培训与专业人才的引进工作,提高农村养老服务就业人员道德与专业素质,国家可以鼓励社会保障、医疗护理等相关专业中专、大专及本科学生从事农村养老服务工作,同时,大力发展志愿者队伍,为志愿者参与居家养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四)新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资金来源。
农村市场养老服务可以按照谁享受谁付费的原则,其资金完全由个人及家庭提供;农村家庭养老服务资金完全由家庭成员提供;农村社会养老服务覆盖而广,由于我国“未富先老”的国情,国家无力提供巨大养老服务资金。为解决此问题,我国农村社会农村服务资金可以按照公平与效率原则,由国家、家庭与农村集体经济三方共同承担。
首先,国家支持。中央财政可以根据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财政能力差异,加大对各地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努力实现地区间社会养老服务均等化。同时,政府补助资金还可以来源于本级彩票公益金和地方各级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逐步提高投入比例。其次,家庭缴费。根据家庭收入水平以及老年人所需服务种类确定缴费标准,其中贫困家庭及五保户可以不缴费。再次,农村集体经济扶持。随着农村改革的全而深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产业经济与农村集体经济必将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乡(镇)、村等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养老服务的资金扶持力度。国家、家庭与农村集体经济所供资金暂时在县一级行政单位集中,形成农村社会养老服务基金,并采用收支两条线管理,同时,国家要制定严格的基金管理办法,防}卜基金挤占、挪用、贪污等现象的发生。
总之,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协调发展可以通过推进农村城镇化等形式实现。农村城镇化一方而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本土就业,大幅缓解因农村人口转移而造成的留守家庭现象,维持家庭养老服务作用,缓解农村的养老压力,并有利于保持农村的发展活力。另一方而则可以为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与养老服务产业规模化发展提供社会条件。首先,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农村城镇人口不断增多,城镇数量、规模不断增大,可以为市场农村养老服务产业提供集中的服务需求;其次,农村城镇化可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并促使农村居民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日益现代化,为农村居民接受市场养老服务产业提供经济支持与思想基础。
其主体引导作用,但是要想促进农村养老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力量不容忽视,政府应该采取资助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或者通过许可经营、合同承包等方式实现供给主体的多样化。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带动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
(五)加强农村养老服务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职业道德高、业务素质强的服务队伍,有利于促进农村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对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农村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不足、专业人员匾乏的问题,政府要做的首先就是应该加大对农村养老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服务人员的工资水平,以此来吸引和留住服务人员。同时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定期为工作人员提供培训,为他们普及基本护理常识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技能,提高他们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对于招聘的服务人员应该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确保招聘人员的专业性,保障服务人员的质量,逐步实现服务人员的专业化,从而为老人提供更全而、更好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