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古诗鉴赏人物形象典型题专练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文后各题。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注】①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南。②紫骋:毛色枣红的良马。③本诗作于作者漫游会稽时期。
1.诗中塑造的采莲女形象有怎样的特点?是如何塑造的? 2.末尾两句是何含义?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酒泉子·长忆观潮 【宋】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3.这首词的上阙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的呢?请简要分析。
4.词的下阙塑造了什么样的弄潮儿形象呢?“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这首词的名句,常在作文中引用,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的呢?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题。晚泊长台驿 张 咏①
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②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③。
【注】①张咏数次犯颜直谏太宗、真宗皇帝,由京官贬为地方官,此诗作于旅途中。史载其“所至以政绩闻”。②《南史·谢弘微传》记载,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其兄送别时指着他的嘴说:“此中唯宜饮酒。”③《北山移文》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6.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的?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江城子·癸酉春社 王炎
清波渺渺日晖晖,柳依依,草离离。老大逢春,情绪有谁知?帘箔四垂庭院静,人独处,燕双飞。
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野蔌山肴,村酿可从宜。只向花边拼一醉,花不语,笑人痴。
注:王炎生于公元1138年,到癸酉年(1213年)已经七十五岁。7.本词塑造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8.请简要分析本词的表达技巧。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①
我游东亭不见君,沙上行将白鹭群。白鹭行时散飞去,又如雪点青山云。欲往泾溪不辞远,龙门蹙波虎眼转。杜鹃花开春已阑,归向陵阳钓鱼晚。
【注】①天宝十四年(755)深春,李白游桃花潭后沿舒溪上行去陵阳山,游龙门路过
第1页,总3页 此处写下了《泾溪东亭寄郑少府谔》。
9.诗歌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
10.苏轼曾言“太白诗飘逸绝尘”,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的“飘逸”表现在哪里?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据记载,戴叔伦晚年在抚州时曾被诬拿问,后得昭雪。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刺史时期。
11.诗的前四句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说明。12.试赏析尾联“又”字的妙处。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苏秀道中①,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而有作。(宋)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注】①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13.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14.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边 愁
①崔 湜
②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风尘马变色,霜雪剑生衣。客思愁阴晚,边书驿骑归。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
①崔湜,字澄澜,唐朝定州人,曾在唐睿宗、玄宗时任宰相。②腓(féi):枯萎。15.本诗首联、颔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6.尾联描写了怎样的人物形象?与前三联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小题。【商调】梧叶儿 无名氏
东村里鸡生凤,南庄上马变牛,六月里裹皮裘。瓦垄上宜栽树,阳沟①里好驾舟。瓮来大肉馒头,俺家茄子大如斗。【正宫】醉太平无名氏
夺泥燕口,削铁针头,刮金佛面细搜求:无中觅有。鹌鹑嗉②里寻豌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③脂油。亏老先生下手!
【注】①阳沟:屋檐下流水的明沟。②嗉:鸟类食管后段暂藏食物的膨大部分,状如袋子。③刳(kū):剔,挖。④老先生:此为元代对朝官的称呼。17.填空:
第2页,总3页 ①两首散曲都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第二首还运用了的修辞手法。
②两首散曲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风格不同,第一首的讽刺显得,第二首的讽刺就 多了。
18.这两首散曲分别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小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解: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衡州时。
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19.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20.本诗的颈联突出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1.请概括诗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第3页,总3页
参考答案
1.明艳美丽,活泼大方。隔花谈笑,水映新妆,香袖飘舞是从正面突出采莲女的活泼美丽;而那岸上柳树下三五成群的出游少年的远眺搔首则从侧面烘托出采莲女的明艳动人。
2.诗人骑着紫骝,马啼花落,看到这幅清新旖旎的江南春日采莲画卷却踟蹰徘徊,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解析】 试题分析:
1.此类是属于考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题,解答此题,可先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然后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本诗将吴越采莲女的娇艳清纯放在荷花丛中加以表现,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踯躅不忍离去反衬采莲女的魅力,描绘出明艳、活泼、大方的采莲女的新形象。隔花谈笑,水映新妆,香袖飘舞是从正面突出采莲女的活泼美丽;而那岸上柳树下三五成群的出游少年的远眺搔首则从侧面烘托出采莲女的明艳动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如何分析人物形象?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②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诗词展现的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表达诗词中形象的意义。
2.此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这与他平素洒脱自信、率真不羁、清新飘逸的风格有所不同,而以一种细腻温婉的笔触,引人遐思。“踟蹰空断肠”,似是断肠人在天涯,象他《月下独酌》中一身孤傲与月为伴,与影为伴,还是免不了苍茫寂寥、清绝孤独之感,一向大气豪迈的李白也有避不了的人生悲哀。【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比如这首诗中的落花,表达了诗人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
3.作者采用了直接(正面)描写与间接(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写观潮人倾城而出,争相观看的隆重热烈的盛况,从侧面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来凝沧海尽空。万面鼓声中”两句则采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直接勾勒潮水排山倒海如万面战鼓同时敲打的摄人心魄的气势。(如果学生将夸张答成运用丰富的想象,给1分。如果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两句答成观潮人的神态动作描写,给1分。如答通过观潮人的表现为写潮水作铺垫也给1分)
4.词的下阙塑造了敢于在风口浪尖上手举红旗,向潮头挑战,而红旗没有被潮水溅湿,弄潮本领高强的健儿形象。(意思对即给3分)“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这两句话有如下几层意思:一是表现了一种敢于和大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的精神;二是赞美了一种为战胜困难而善于斗争的气概;三是体现了一种人定胜天、从容不迫的自信之美。(答对任一点给3分)【解析】 试题分析:
答案第1页,总7页
3.题干要求“这首词的上阙是如何表现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的呢?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入手赏析。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壮观、奇伟;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比喻、夸张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4.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阙塑造了什么样的弄潮儿形象呢?‘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是这首词的名句,常在作文中引用,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内涵的呢?”答案包括两问:形象+内涵。答题区间在“下阙”,下片“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手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含义考生可以从人物形象特点入手。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的形象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物、景色、事物(后两种合称景物)。人物又分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但在诗歌中,多注重形象的“神”,即内在的精神形象。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叙事诗或有叙事成分的诗多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抒情诗大多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神游无极的形象。★人物形象的分类: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陆游《书愤》等)。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夜归鹿门歌》等)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陈子昂《等幽州台歌》陆游《书愤》等)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辛弃疾的诗词《示儿》《破阵子》《京口北古亭怀古》)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凉州词》《出塞》《兵车行》等)8.爱恨情长的形象。(柳永《雨霖铃》)★人物形象鉴赏题的一般问法:诗歌刻画了一个什么人物形象或者概括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大体的一般格式:(1)本诗刻画了一个什么什么的人物形象(特点加身份)(2)例举特点后点明身份。
5.本诗塑造了一个表面上在驿站中饮酒自得,不问世事,实则因劝谏碰壁后愤激不平、以酒浇愁,但仍心念君王、天下,绝不归隐以沽名钓誉的诗人形象 注:意思对即可。
6.一是借事抒怀。作者借简单叙述乘船出行、住宿驿站的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为仕的见解,并流露出内心深处做官、忠君、为民的情怀。二是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以达到“情态毕现”。三是用典。“满引浓醪”暗用谢蒲之典,表达自己的愤激与无可奈何;结句反用周颙典,表明作者恋位不辞是拳拳为国之心,而不是贪图荣华富贵。注: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解析】
答案第2页,总7页
试题分析:
5.本题考查诗歌中的形象。分析步骤:1.找出诗人描写人物的有关诗句,分析形象,识别性质。2.概括描述形象特征。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形象的意义。答题步骤:1.描述诗歌中人物的形象。2.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并给予一个准确的定位。3.归纳的形象寄托的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
一、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又分为:诗人自身形象(《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塑造的他人形象(《江雪》柳宗元);1.事物形象既作者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也称为意象;2.景物形象既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它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称为意境;
二、人物形象1.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技巧(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2)、抓抒情主人公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2.人物形象鉴赏的答案组织范式(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6.这是一道概括情感和手法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主要词句有“满引浓醪劝谏慵” “好山非是不相容”,还有注解“谢蒲每以心直口快得罪于权贵”“记载南朝周颗始借归隐以沽名钓誉,终因羡慕富贵而出仕”。注解解释出处,可判断手法是”用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一)、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1.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我们要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2.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等。
(三)、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1.确定诗歌类型。通过读题目、作者和诗歌的题材,看出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明确这诗词写的是什么,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2.抓关键句,体味情感。从律诗的一般规律来看,艺术中心在中间两联,思想中心在首尾两联。(注重绝句的三四句,律诗的首尾联)3.抓意象和重点词语,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深悟情感。4.品艺术特色和抒情方式。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收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此题主要考查间接抒情和用典。
7.本词塑造了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春社时节,大好的春光与热烈的庆典挑逗起词人踏青的闲情,可是年迈体衰迫使他不得不在家蛰居,但逢春社,又不甘寂寞,唯有借助野蔬山肴与村酿来排遣惆怅情绪。
8. ①叠字:开篇用“渺渺”“晖晖”“依依”“离离”,写出阳光明媚、春水悠远、草木泛绿的春日景致,于清幽淡远之景中透出词人的寂寞情怀。(寓情于景亦可)
②设问:“情绪有谁知”一句,作者设疑,而下文“人独处”巧妙地回答了上文的疑问,更好地表达了词人的孤寂之情。
③对比:上片中“人独处,燕双飞”,以燕的“双飞”与人的“独处”相对比,无限情绪皆包含在种种形象之中,收到“言有尽意无穷”的效果。(反衬或以静衬动亦可)
答案第3页,总7页
④拟人:词的下片结尾处一反平平叙写,采用拟人的手法,说花“不语”“笑”,文势一转,全篇也因之活跃飞动。【解析】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鉴赏人物形象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抓诗中所写景物。人物形象鉴赏题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构成:(1)概括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思想性格),(2)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有时可省去)(3)指出表达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义。解答本题时,可结合诗句“人独处,燕双飞”,“怯寒未敢试春衣,踏青时,懒追随”,以及注释内容“主人公已经七十五岁”来分析孤寂惆怅的年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鉴赏诗歌,叠字、设问、拟人,“简要分析”则需经由“文字”到“内容”再到“技巧”的思维过程。“晖晖”“依依”“离离”是叠字;“情绪有谁知”是设问;“人独处,燕双飞”是对比;“花不语,笑人痴”是比拟。“人独处,燕双飞”,一是以燕的双飞,衬人的独处,足见其情绪落寞;二是以动衬静,愈见其静。在答题时首先回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热爱自然,喜欢游历;向往隐逸生活;与郑少府志同道合、感情深厚。
10.从写景看,本诗描述白鹭四散飞去,散落青山,好像下到青山上的几点雪,十分轻盈飘逸;从写人看,“我”不辞路途遥远寻访友人,不想没有见到友人,就又回到陵阳钓鱼,行踪飘逸,性情洒脱;从语言风格看,以“我”入诗,率真自然,毫不隐晦自己的性情,清新飘逸。【解析】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0.
试题分析:“飘逸”的特点一是表现在思想性格上,二是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答案要从这两个方面细致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①刻画出一位羁旅思乡者的形象。
②除夕之夜,诗人无离故乡,滞留驿舍,无人问候,只有寒灯为伴,孤独凄凉。12.
①又,再一次。
②愁苦叹息中又迎来了一个新春。③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解析】
答案第4页,总7页
试题分析:
11.“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这个“夜”是“除夜”,这个“人”是离家很远的人,可见塑造了一位羁旅游子形象。“悲前事”“笑此身”没有得意事可供现在愉快地回忆,现在没有壮健的躯体能忍受流浪的生活。“愁颜”“衰鬓”写自己是忧愁,又衰老的旅客,独宿在旅馆里。在举家团圆的除夕夜,诗人独在异乡的驿馆,更感悲凉,【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诗歌的形象,是诗歌赏析的必考题目。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实物载体。古典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三部分:人物形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物形象(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事物形象(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鉴赏形象可以从这几方面回答:要在开头点出诗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如果诗歌运用到了一些艺术手法,也可以概括所使用的描写手法。概括出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涵的作者情感。
12.尾句作者用了一个“又”字,有点出人意外。仔细玩味其意义,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基础是对于“逢春”并没有多大乐观的希望。年年逢春,年年仍然在漂泊中,而到了明天,又是一年的春天了。这一句底下,作者还有许多话,没有说出来,让读者去体会。【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修辞现象,鉴赏古诗词的炼字艺术是高考诗歌鉴赏题的重要命题点,出现的频率相当高。诗词炼字,主要考查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以及叠词的炼字效果。解答步骤为: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释字);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入句);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达意),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本题考查的是副词“又”,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13.颈联抒发出诗人久旱逢甘霖,秋田将以复苏的欣喜之情。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想象大雨后千里平畴,一片青绿,生机勃勃的景象,然后抒写眼前听雨之喜:把雨落梧桐的声音当做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
14.不以小我为念,关心民生,与百姓同喜同悲的形象。通过抒写诗人的喜悦心情来表现的:看到溪流水涨是一喜,连自己衣服、床铺湿了都顾不得,想像庄稼复苏是一喜,为百姓收成有望又是一喜。【解析】 13.
试题分析:注意“应秀色”“最佳音”蕴含的情感。从“应”看应该是“虚写”,手法是虚实结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应秀色”“最佳音”蕴含的情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借助虚实结合的手法抒情。14.
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的词语“润衣襟”“不愁”“且喜”“最佳
答案第5页,总7页
音”“望岁心”分析想象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注意结合诗中诗人的动作、心理描写的词语“润衣襟”“不愁”“且喜”“最佳音”“望岁心”分析想象特征。
15.胡天九月,草木枯萎折断,风尘四起,霜雪渐浓,令人生畏,前两联描写了边地凄凉的景象,渲染苦寒的气氛。烘托了后两联的客思之“愁”
16.描写了一个闺中思妇,殷勤伫望的形象,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由“边书驿骑”而引发的悬想,家中的亲人一定在巴望着“我”,准备迎接我在来年的春色中归来。(如果认为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实写,最后一联虚写,言之成理亦可。)【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诗歌前两联具体内容考虑,紧扣原诗九月蓬根断折,衰草枯萎,及霜雪降临的景象,不难分析出描写的时节,写这样一幅衰败景象,则烘托、渲染之意显露无疑。在诗歌鉴赏中,一定要注意情景之间的关系,找准景物特点,要看出作者心境也就不会太难了。分析诗人情感一定要全面,尽量不能遗漏要点。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6.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诗句中的相关信息作答,“登楼遥望”是古诗中常用的描写“思妇”的场景,“思妇”“殷勤伫立”的形象通过这一描写跃然纸上。可认为全诗是以“我”的角度出发,想象家中的亲人正在思念远方的“我”,那么前三联为实写,尾联为虚写;也可从“思妇”角度看,前三联虚写,尾联实写,言之成理即可。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①夸张,比喻;②幽默诙谐,尖刻辛辣
18.第一首塑造了一个爱吹牛的滑稽可笑的撒谎者形象。第二首塑造了一个不择手段、极尽贪婪本色的可耻的贪小利者形象;(第一首名为《嘲谎人》,第二首名为《讥贪小利者》)【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8.
试题分析: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第6页,总7页
19.本诗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渲染出悲凉冷落的气氛. 20.用典的表现手法。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
21.孤独(漂泊无依、辗转流徙)、怀才不遇(沦落天涯)、沉郁悲愤(忧国伤怀)的诗人形象。【解析】 19.
试题分析:描绘画面题,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即可。本题借助“飞花”、“春燕”、“船桅”等景物,在理解翻译诗句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0.
试题分析:第一问是分析颈联突出的表现手法,仔细理解诗句,由“贾傅”“褚公”可知运用用典的表现手法。第二问颈联的思想感情,结合注释与典故所蕴含的意蕴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概括。诗人以才高招忌而被贬长沙的贾谊以及谏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而被贬潭州的褚遂良自况,抒发了自己忠而见疑、贤而被谤、怀才不遇的感伤。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诗题、诗中“晓行”“船桅”等可知抒情主人辗转流徙;三四两联可知主人公怀才不遇、忧国伤怀的形象。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案第7页,总7页
第二篇: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
古诗鉴赏专练之写景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诗歌二、三两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渡江大风 袁 枚 水怒如山立,孤篷我独行。身疑龙背坐,帆与浪花平。缆系地无所,鼍①呜窗有声。金焦②知客到,出郭远相迎。
[注释]①鼍(tuó):即扬子鳄,鸣声如鼓。②金焦:金山和焦山,位于镇江江边。
◆ 诗人从哪些角度描绘了风中渡江的场面?诗的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请举两例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念奴娇·登石头城① 萨都剌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
寂寞避暑离宫②,东风辇路,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尊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
【注】①石头城:即金陵城,昔为六朝都城。②离宫,皇帝在京城以外的宫室。
◆本词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创设意境,请结合上片或下片作简要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送魏十六还苏州 皇甫冉①
秋夜沉沉此送君,阴虫②切切不堪闻。归舟明日毗陵道,回首姑苏是白云。
[注]①皇甫冉,唐代诗人。作者的朋友魏十六曾从苏州(即“姑苏”)到常州(即“毗陵”,唐时常州为毗陵郡)方向来拜访他;魏十六返回苏州时,作者乘船相送。②阴虫,指蟋蟀。
◆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分)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晋书·张翰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臣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②《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锺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颔联在景物描写方面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 仲殊①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②?
【注】①仲殊,宋代僧人。②家: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这首词的上阕在写景时用了哪些技巧?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第二联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6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画 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5分)
诗歌专练之写景技巧 参考答案:
1: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第二联写路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第三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千峰,幽暗空濛,一条山径曲曲弯弯,通向烟云深处。(总说2分,二联、三联分析各2分。)2: ⑴从视觉、听觉等角度,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风中渡江大风激浪、波涛如怒、小船起伏、惊心动魄的场面。(2分)⑵尾联运用拟人的手法。把金山和焦山想象成两位热情的东道主,远出城外来到江边迎接诗人,描写新奇,富有风趣。表现出诗人搏击风浪后即将到岸的欣慰喜悦之情。(3分)
3: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以动衬静、寓情于景、虚实结合、视听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答对2个得1分,答对3个或4个得2分,答对1个不得分)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像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对两点即可)4:上片:实写了石头城天地无物、惟有青山如壁的空旷寂寥之景;(2分)虚写了昔日战争连年的激烈残酷、豪杰消逝的苍凉悲壮之景。(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下片:实写了离宫荒凉破败,辇路芳草萋萋,松径寂静无人,鬼火高低明灭,秦淮一片明月的空冷阴森之景;(2分)虚写了歌女在歌舞中、酒樽前、明镜里青春渐逝的孤寂凄惨。(2分)虚实结合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1分)
(实写2分、虚写2分;每种景象要简析诗句、概括特点,各1分;虚实结合的表达效果,1分。)
5:诗中的“实”是诗人送别友人时秋夜的环境,“虚”是诗人想象别后的明天,自己在归舟中回望苏州只见悠悠白云而不见友人;诗人借助想象,运用以虚写实的手法拓展了诗歌意境,深化了送别友人时的感情(留恋、孤寂和感伤)。(答出“虚”和“实”各给2分,答出“拓展意境”和“深化感情”各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
6:景物描写视听结合、动静结合,颇见匠心。(2分)“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3分)
7:①远近结合。“十里青山远”是远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路面之状。②视听结合。“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其实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每点2分,表达技巧1分,紧扣表达技巧结合词句分析1分。答案超出以上三种,只要言之成理也可。)8:(从听觉视觉的角度写,)以动衬静或以有声衬无声(2分)表现深夜的静谧凄清(1分),烘托诗人内心的悲凉。(2分)
.9:这首诗运用的是反衬的艺术手法表现环境的'清'的。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这首诗表现出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的心境(1分)以及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
10: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2分)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2分)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1分)
第三篇: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4.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发出更坚定深沉的誓言。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
5.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一句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B.前两句的环境描写,对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烘托作用。C.本诗的结尾融情于景,更耐吟咏和思索。
D.青海和玉门关相距甚远,诗人却突破空间界限,将之组合在一起,显得大气磅礴。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6.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写于杜甫经历“关内大饥”和辗转流离之后的一个重阳节.B.诗中描写的景物、抒发的感情都带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C.诗歌通过所见秋江的景色,倾诉长年漂泊、病老孤愁、忧国伤时的复杂感情.D.诗人熔铸宇宙人生的苍茫百感,感叹人生沧桑同时,也不失坚定的生活信念.7.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尾联两句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抒发的感情。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8.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一、第二句的意思是山川依旧,但石头城往昔的繁荣已空无所有。B、第二句用拟人的手法写“潮水”,它拍打着城郭,仿佛也感觉到了古城的荒凉冷落,也默默地退去。C、第三、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D、全诗句句写景,但景物中处处流露作者对繁华易逝、世事沧桑的感慨,含蓄蕴藉。9.《锦瑟》不正确的一项()
A.诗的首联由幽怨悲凉的锦瑟起兴,点明“思华年”的主旨.诗的第一、二句是说:绘有花纹的美丽如锦的瑟有五十根弦,我也快到五十岁了,一弦一柱都唤起了我对似水流年的追忆.B.“珠”、“玉”可以理解为诗人自喻,不仅喻才能,更喻德行和理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诗人借这两个形象,体现自己禀具卓越的才德,却不为世用的悲哀.C.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D.这首诗在艺术上极富个性,运用了典故、比兴和象征手法,诗中蝴蝶、杜鹃是象征,珠、玉属比兴,创造出了欢快轻松、悠然自得的艺术境界.10.下列关于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B.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话别离的词,上阕通过“寒蝉”“烟波”“暮霭”等词渲染了别离的气氛,突出了临别时难舍之情;下阕写出别离之后实际的秋江伤离的场面.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上阕写赤壁的壮丽,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下阕写人物事迹,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D.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是他登北固亭时写下的,上阕赞扬孙权、刘裕,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向往之情;下阕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错误主张,结尾写到廉颇,抒发了未能尽展才能的感慨.《蜀道难》
11.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引用古代神话,极写山之高峻,山之愈高,则愈可见路之难行。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与衬托的手法,写出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
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2.下列对《蜀道难》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道难》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并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
B.诗歌一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以下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像一首乐曲的主旋律一样激荡着读者的心弦。
C.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D.诗人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的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13.对《琵琶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B.“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仅表现了诗人热情相邀、急于相见的心情,又精练而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的矛盾复杂的心情,本不愿出场又迫不得已。“半遮面”是一处很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一个特写镜头,生动地表现出琵琶女的羞涩情态。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描写琵琶女调弦校音的动作,进而表现她此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之中,也显示了琵琶女演奏的才能和丰富的感情。
D.“轻拢慢捻抹复挑”,写出了琵琶女指法的娴熟。轻轻的拢,慢慢的捻,一会儿抹,一会儿挑,一连串的动作,具体地表现了琵琶女扣弦、揉弦、顺弦、回拨弦的动作熟练,技艺精湛。14.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A.“乱石穿空”三句,运用比拟手法,展现出有声有色富有动感的画面。B.“小乔初嫁了”写英雄美人相得益彰,衬出周瑜年轻有为,志得意满。C.上片抒发对英雄伟业不灭的赞叹,下片借景引出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D.这首词气势磅礴,格调豪放,以大手笔描写开阔的背景、大战的场面。15.下列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并怀古伤己,以自身感慨作结.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正面描写赤壁的景色.岩石壁立,怒涛汹涌,浪花千叠.“穿空”二字勾出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拍岸”用了拟人的手法;“雪”字写波涛色彩,寥寥数语,有声有色.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酹”,把酒洒在地上,这句表明作者对人生的一种超脱.16.《声声慢》不正确的一项是()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的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地头俯视。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看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16.对《虞美人》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A.《虞美人》乃李煜绝笔词
B.词作从眼前景物入手,生发联想和想像,追怀昔日帝王生活,描摹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隐晦地表达出叛逆之情,惹恼了宋太宗,铸成了词人悲惨结局。
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D.《虞美人》以其形式别致给人美感愉悦。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18.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题中“书”是书写的意思,“书愤”即抒发内心的愤郁之情。
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国家安全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19.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共分两层,前四句是回顾往事,表现青壮年时期的抗敌豪情和战斗经历;后四句写不被重用的悲愤和壮心不已的感情。
B.第二联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又含有激愤和辛酸。C.“千载谁堪伯仲间”既称赞诸葛亮无人可及,又表现了渴望效法诸葛亮干一番“北定中原”的大业的愿望。D.全诗感情沉郁,气韵雄厚,与李白的诗风相近。
【课外古诗】 古风(其十)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2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参考答案
1-5
BDDAC 6-10
BCCDB 11-15 DDACA 16-20 DBCDB
第四篇:古诗词鉴赏专练
唐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发潭州
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
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才未有,褚公书绝伦。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1)诗的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答:
(2)从整首诗的内容看,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1)有人说该诗开篇一句突兀不凡,妙笔绘柳,请简要分析。
答:
(2)该诗后两句“言在此,而意在彼”,请说明诗人之“意”是什么?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感遇(其一)
张九龄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1)请从用词的角度分析前两句突出了所写之物的什么特点?
答:
(2)该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两句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请简要分析。
答:
(2)请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该诗的颈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经炀帝行宫
刘 沧
此地曾经翠辇过, 浮云流水竟如何?
香销南国美人尽, 怨入东风芳草多。
残柳宫前空露叶, 夕阳川上浩烟波。
行人遥起广陵思, 古渡月明闻棹歌。
(1)后人评论,该诗首联最为警策,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答:
(2)请分析颔联“尽”与“多”两字在表意上的妙处。
答:
宋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咏草
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买断金钗十二愁。
(1)有人评论该诗的颔联所写的草,比白居易的“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有意境,简要分析好在哪里?
答:
(2)颈联从金谷园的草写到石头城的草,用意是什么?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事理?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
王安石
天末海门横北固,烟中沙岸似西兴。
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风吹水雪崩腾。
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扶桑恨未能。
(1)古人作诗讲求“起手贵突兀”,说明该诗是怎样体现的?
答:
(2)简要分析该诗颈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纳凉
秦 观
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1)该诗短小精美,试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两方面简要说明。
答:
(2)秦观厌弃官场的竞奔,该诗的创作意图隐藏在诗句背后,你认为诗的意图是什么?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春田园杂兴
范成大
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
(1)“蝴蝶双双入菜花”一句在景物描绘方面有什么特征?
答:
(2)该诗后两句别具匠心,试从句间关系简要说明。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题落星寺四首(其三)
黄庭坚
落星开士①深结屋,龙阁老翁②来赋诗。
小雨藏山客坐久,长江接天帆到迟。
宴寝清香与世隔,画图绝妙无人知。
蜂房各自开户牖,处处煮茶藤一枝。
【注释】①开士:指和尚。②龙阁老翁:指的是诗人的舅父李公择,李公择官至龙图阁直学士。
(1)“小雨藏山客坐久”中“藏”字用得绝妙,请说说它的妙处。
答:
(2)全诗围绕一个字展开,你认为是哪个字?请简要说明。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项判官
王安石
断芦洲渚落枫桥,渡口沙长过午潮。
山鸟自呼泥滑滑,行人相对马萧萧。
十年长自青衿识,千里来非白璧招①。
握手祝君能强饭,华簪常得从鸡翘②。
【注释】①白璧招:用“楚襄王遣使持金十斤,白璧百双,聘庄子为相,庄子固辞”的事,说明项判官为官廉洁,并不是受白璧招聘,贪图荣华富贵。②鸡翘:是做官的人乘坐的鸾旗车的别称。
(1)分析该诗的首联,请说明诗人送别的季节、地点和时间。
答:
(2)诗的颔联命意造景,别开生面,请对此简要分析。
答:
(3)该诗后四句抒情,最后一联是什么意思?
答:
宋词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炎
接叶巢莺,平波卷絮,断桥斜日归船。能几番游?看花又是明年。东风且伴蔷薇住,到蔷薇、春已堪怜。更凄然,万绿西泠,一抹荒烟。
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无心再续笙歌梦,掩重门、浅醉闲眠。莫开帘,怕见飞花,怕听啼鹃。
(1)“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答:
(2)结合该词的表达方式,说明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酹江月•淮城感兴
张绍文
举杯呼月,问神京何在?淮山隐隐。抚剑频看勋业事,惟有孤忠挺挺。宫阙腥膻,衣冠沦没,天地凭谁整?一枰棋坏,救时着数宜紧。
虽是幕府文书,玉关烽火,暂送平安信。满地干戈犹未戢,毕竟中原谁定?便欲凌空,飘然直上,拂拭山河影。倚风长啸,夜深霜露凄冷。
【注释】作者做该词时,正值元兵灭金后,大举攻宋之际。
(1)词的上片结句是对当政者的棒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怎样理解?
答:
(2)词的下片结句,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柳梢青•灯花
张 林
白玉枝头,忽看蓓蕾,金粟①珠垂。半颗安榴②,一枝秾杏,五色蔷薇。
何须羯鼓声催。银釭里、春工四时。却笑灯蛾,学他蝴蝶,照影频飞。
【注释】①金粟:桂花的别名。②安榴,即石榴。
(1)这首咏物词的上片,是用什么修辞手法来写“灯花”的?
答:
(2)词的下片写的俏皮、传神,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喜迁莺
许■
鸠雨细,燕风斜。春悄谢娘家。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
钏金寒,钗玉冷。薄醉欲成还醒。一春梳洗不簪花,辜负几韶华。
【注释】谢娘:原指东晋王凝之妻谢道韫,这里借以暗示词中的女主角是一位贵族人家的才女。
(1)“一重帘外即天涯,何必暮云遮?”两句的内容是什么?
答:
(2)简要说明,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答:
(3)与其他闺怨词相比,该词不乏新意,简要说明该词的“新意”是什么?
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绮罗香•红叶
王沂孙
玉杵余丹①,金刀剩彩,重染吴江孤树。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惊旧梦、绿鬓轻凋,诉新恨、绛唇微注。最堪怜,同拂新霜,绣蓉②一镜晚妆妒。
千林摇落渐少,何事西风老色,争妍如许。二月残花,空误小车山路。重认取、流水荒沟,怕犹有、寄情芳语。但凄凉、秋苑斜阳,冷枝留醉舞。
【注释】①玉杵余丹:玉杵,是仙人捣药用的,丹即方士炼丹的朱砂。②绣蓉:如锦绣似的芙蓉,即荷花。
(1)“玉杵余丹,金刀剩彩”两句是怎样描写枫叶的?
答:
(2)从修辞的角度,对“几点朱铅,几度怨啼秋暮”简要分析。
答:
(3)这首词所咏之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答:
【参考答案】
唐诗鉴赏练习
1.(1)用了拟人化的修辞手法。诗人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感情而“送客”、“留人”,以我观物,使物带情,形象鲜明地渲染了一种悲凉冷落的气氛。
(2)诗人借孤舟远行的所见所感,触景生情,借古抒怀,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抒发了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
2.(1)柳枝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却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诗人着一“惹”字,以拟人化的手法,把垂柳写活了,可谓出神入化之笔。
(2)后两句,诗人由婀娜轻盈的垂柳而想到“楚王好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批判了当时官场的昏聩,表达了对晚唐社会的隐忧。
3.(1)“葳蕤”是茂盛、纷披的意思,用“葳蕤”形容兰,写出了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生机的特性。“皎洁”是光亮、洁净的意思,用“皎洁”形容桂,精练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2)主旨句是“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诗人借赞美兰桂的自然本真,表现自己洁身自好、不求富贵、不借外势外力显达的情怀。
4.(1)颔联眼目并用,绘形绘声、传神逼真地描写景物。“曳”字用得新颖,“投”、“过”、“孤”三字用得贴切。诗人寄情于景,以鹤、蝉自况,写出了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的凄苦、悲哀与无奈。
(2)前一句写月夜独处,一个“凉”字,一个“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清,孤独无聊;后一句写宴饮泛觞的场景,一个“迟”字既写景又出情,写出诗人看着酒杯呆呆出神、寡言少欢的神态。
5.(1)诗开篇以反诘句陡峭而起,借咏隋炀帝行宫讽谕时政,人言“浮云流水”转眼而逝,但还赶不上隋炀帝亡国之速。“竟如何”尽情嘲弄了这个昏君的亡国之速。该联寓严肃于调侃,最为警策。
(2)颔联是对炀帝罪行的控诉,一个“尽”字,写出其搜罗南国美女的滔天罪恶;“多”字既写出了行宫荒草萋萋的衰败景象,又写无数冤魂随东风而化为芳草幽泣控诉,“多”字令人毛骨悚然。
宋诗鉴赏练习
1.(1)“绿水”和“斜阳”,不但更具体,而且形象更鲜明;“随”和“带”这两个动词也比“侵”和“接”更有韵味,拟人化的手法富有情感与动感。
(2)写金谷园、石头城的荒草繁盛,以今日之败相暗衬往日的盛况,对比反差极为强烈,写出了豪富的衰败,繁华的不在,同时隐含草枯可以荣、人败不再盛的意思。该诗以草为景,由草联想,借人世沧桑的感慨,表达了对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淡泊。
2.(1)起句“天末”、“海门”、“横”等词构成了宏丽壮阔的画面,以如此浑厚雄健之笔为起调,遂令境界大开。
(2)松林中斑驳的月光像是片片碎金,江间白浪翻腾犹如积雪崩落。该联以暗喻、对偶的手法,描画月光与江水,生动形象。
3.(1)前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后两句写纳凉看到的美景。全诗采用对偶句式,把纳凉的具体感受艺术地组合起来,使纳凉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活现在读者面前。
(2)单从字面看,该诗似乎没有反映什么社会生活内容。实际上,仕途受挫、厌弃官场的秦观,借这首小诗表达了自己远离官场、追求理想中安谧宁静生活的愿望,这从诗的最后两句可以看得很清楚。
4.(1)以农家特有的菜花盛开、蝴蝶飞舞的优美景象,突出了农家晚春的特色,展现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2)后两句互为因果关系。“鸡飞”、“犬吠”让人知道有“行商”来“买茶”了,又因为生疏的“行商”前来,才使得“鸡飞”、“犬吠”。这两句因果关联,匠心独具。
5.(1)蒙蒙细雨从天空飘散而来,给天地万物蒙上一层薄薄的轻纱,把山峦也隐藏在无边无际的帷幔之中。一个“藏”字,写出了小雨如雾一般迷蒙,把雨和山都写活了。
(2)首句中的“深”字。前四句写山寺幽静绝妙的景色,后四句以“画图绝妙”、“枯藤煮茶”写山寺清妙脱俗的生活。全诗是围绕“深”字所带来的清幽静雅铺展开来的。
6.(1)“断芦”、“落枫”点明是深秋季节,“洲渚”、“渡口”点明是江畔渡口,“午潮”显示送别时间是过午以后。
(2)用“泥滑滑”摹写山鸟的叫声,用“马萧萧”摹写马儿的嘶鸣。写山鸟用一“自”字,写马鸣著以“行人相对”,叠词对仗,意境深邃,较好地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3)最后一联是诗人的临别赠言。这两句是希望项判官努力加餐饭,保重身体,将来一定会高车大马,前途无量。
宋词鉴赏练习
1.(1)意思是连悠闲的沙鸥也生了新愁。辛弃疾词中有“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句,戏说沙鸥之所以全身发白,都是因“愁”而生。这两句以拟人化的手法写沙鸥,暗写出自己的愁苦之深。
(2)这首词实写暮春的景象,虚写词人内心无法排解的愁苦,以景示情,以情带景,借重游西湖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内心沉重的亡国之痛。
2.(1)用了比喻修辞。词人将岌岌可危的时局比作形势不妙的棋局,大声疾呼:一盘棋已经走坏了,必须赶快想出挽回败局的招数来。
(2)融情于景。词人面对国势危殆,满怀重整河山的政治抱负,但现实的约束使之不能施展。借“夜深霜露凄冷”的悲凉景象,表达了词人抑郁难耐、愤激满胸的情怀。
3.(1)比喻。上片先把白色的灯心草比作“白玉枝”,然后连用“金粟”、“安榴”、“秾杏”、“蔷薇”四个比喻,描绘出灯花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的千种姿态、万种风情。
(2)灯蛾扑火,与蝴蝶采花,两者本来并不相干,作者写灯蛾竟然学起蝴蝶戏花,不断地在灯花周围蹁跹飞舞。运笔俏皮,貌似揶揄灯蛾,却灵巧传神地赞美了灯花的美丽。
4.(1)一重帘子就已将人阻隔在深院内室,使得帘外之近竟变成了“天涯”之遥,更何况天上还有重重乌云来遮隔呢?
(2)上片用了鲜明对比的方式。开篇两句以细雨斜风、鸠鸣燕飞,写出初春恬静美好、自由快乐的景象,与“谢娘家”的幽静寂寥以及人物的郁闷愁苦形成鲜明对比。
(3)闺怨诗词多是女子对命运的怨叹,该词的下片写女主人公不愿让春光与韶华白白流逝,这是悲剧色彩中的反抗心理,是对人生的肯定,从而显示出该词不同于其他闺怨诗词的深厚思想内涵。
5.(1)枫叶像仙人杵下余留的丹砂,似宫廷剪花剩下的红绡。两个比喻把枫叶写得美艳而孤单。
(2)枫叶上的红色,已经经过几番暮秋凉雨。词人赋予枫叶可以怨啼的感情,用拟人化的手法,准确而生动地表达了枫叶的变化。
(3)这首咏红叶的词,抒发词人对秋天枫叶的自我感受,赋予红叶幽美、孤寂、凄清的情调,寄寓着词人怜爱、哀婉的情绪。
第五篇: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典型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
(宋)王安石
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巧笔写传功未尽,清才吟咏兴何长。
海棠
(宋)崔鶠
浑是华清出浴初,碧绡斜掩见红肤。
便教桃李能言语,要比娇妍比得无。
(1).两首诗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字表现海棠的特点。
(2).简要分析两首诗各用什么手法表达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答张十一①
韩愈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1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1-3.北斋雨后
文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
【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字与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此诗在体裁上属于
(2).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诗往往体现“诗中有画”的特征,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D.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恩慕出仕前的生活。
(3).此诗颔联深为后人北斋雨后称道,试赏析其中的意境。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1). 映雾尽迷珠殿瓦②,逐梭齐上玉人机③。
采莲无限兰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
注:①什:《诗经》雅、颂十篇为一什,故诗意有“篇什”之称。②一俯一仰成对组合的瓦叫鸳鸯瓦,是人们根据鸳鸯比翼双飞的形状制作、排列的,覆盖与珠殿之上,绚丽美观。③梭:织布机上的梭子。人们把织有鸳鸯图案的锦缎叫做“鸳鸯锦”。
(1).诗歌的前两联写出了鸳鸯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本诗咏鸳鸯,而尾联却写了采莲女。这样写有何作用?
2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丞①
刘长卿②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吹寒角,独戍临江夜泊寒。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长沙过贾谊宅③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④,万古唯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元中丞为诗人友人,当时被贬到岳阳。②刘长卿(约7② -约786),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今属河北)人,天宝(74 2-756)进士,曾因事下狱,两遭迁谪。③此诗作于诗人
1、(1). 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 写唐氏行医济世、诗书自遣的隐居生活,尾联赞唐氏与世无争高洁的情操,表达自己的仰慕之情
(2). “犹”字可见前村、后村皆有夕照,唯溪居上有“片雨",表现了心态的平和。“己”字含有惊悟之意,见疏林间掩映秋水,乃悟秋日己到,树木调零,表现了内心的闲适。
5、(1).比喻 朦胧
(2).①首联写出发之早,突出“认未真”;②颔联承接次句“认未真”,以“云似雪”、“树如人”写早行者的错觉;③颈联移步换景,从时间的推移中转写途中景物“认渐真”;④尾联再写“早认真”,流露出惯于早行者的感慨。
6、(1).娇、嫩
(2). 15.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既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既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8、(2).不用一个系词(全由名词叠加而成),不着半点雕饰,运用白描手法,选典型的季节风物,表达作者对生活和风景的热爱。
(2).①感叹国事,双鬓苍苍。②羞于过食厚禄而于国无补的苟且生活。③想归隐田园而暂不得的无奈。9、22.①“竞”字写出了嫩笋竞相生长的蓬勃生机,“闲”写出了杜鹃花随处开放的清闲自得。②以乐景衬哀情,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交相辉映,一切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反衬出作者无所事事、不被重用的愁苦之情。
23.①这两句诗写了皇帝的深恩自己尚未报答,死所也尚未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②表达了自己被贬南荒的怨愤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10、20.醉”是诗眼。“醉”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地写出春意之美,连海棠也被春色陶醉。浓浓春意之中,被陶醉的不仅只有海棠,还有欣赏春色的人,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在春天里的陶醉与闲适之情。
21.首联写出了优美的春景,表现了诗人对春景的赞美、喜爱之情。颔联、颈联写放下官务的悠闲自在和应对官场俗务的苦恼,表现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烦(或表现对官场人情世故的疏离感)。尾联表明无论世俗如何变化,但诗人心中安稳,能在“独”中坚守自己的品格。
11、16.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处所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17.借景衬托人物性格,点明访问的季节。在日照强烈的白天里,荞麦花不显眼,等到日暮鸟散后,才显现出满山的洁白,这与卢岵山居的环境相合,以此来表现人物品行的孤高;又点明了访问的季节是春天。表达了作者的景慕和赞许之情。12、14.意象:红桃、绿柳、落花、啼莺;特点:诗中有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15.闲适恬静
13、①.(6分)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②.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14、①.近体诗、律诗、七律均可
②.B 27.诗句中“占”、“寻”两字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北斋秋天的雨后,小鸟、蝴蝶纷纷飞来的动人情景,洋溢着温馨新鲜的气息和勃勃生机,令诗人深深陶醉。全联意境清幽恬淡,极富诗情画趣。(四点大意相近即可)
15、(1)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2).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若雨猛,则鱼潜水底;风急,则燕子不能禁受)“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16、(1).既写出了笛声吹向高远之处渐渐消逝的情态,又写出了边地大雁渐高渐远渐稀少的情形,表达了征夫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无边的思乡之愁。
(2).“西楼”常指女子闺房或伤心地,也是相思与愁绪的代词,如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本诗中指女子居所,和“月”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暗示了裁衣妇的思远闺情。
(3). 相同:两首诗都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不同:
17、(1)高峻山峰在一片积云中突现,基于这种观感,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突出山峰的高峻挺拔,造语新奇;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2)初见嵩山,作者的心情惊喜而又亲切。这种心情是铺垫出来的:①作者奔走风尘,全靠青山开阔情怀,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②接着作者运用迂回之笔,一道雨幕被拉开,最后嵩山从云层中耸现,惊喜和亲切之感扑面而来。
18、【小题1】主要意思是“弟兄孤”。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
【小题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
19、①.颔联中诗人游山赏水,吟啸抒怀,看似闲适自得;颈联中雨夜人散,酒醒闻雁,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②.对比。以当年英雄在赤壁争雄,和如今只有蓑翁坐此钓鱼进行对比。用以表达自己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却遭人排挤,壮志难酬。
20、①侧面烘托的手法。②描写榴花不正面写,而从榴花给人的感受来写,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
22.1、喜爱之情。①五月里榴花开时,如火似霞,夺目耀眼,有的花已经结子,隐约枝头,苍苔斑驳,落英缤纷,②可喜的是没有车马来践踏、碾压。③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环境的喜爱之情。
2、怀才不遇之情。①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②以花开之美暗喻才华横溢,以“可 怜此地无车马”暗喻才华不被赏识而无法施展,③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能慧眼识人才而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1、(1)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月夜西园图,营造了空旷凄清的意境,寄寓谪居僻远之地、情怀无人理解的寂寞心情。
(2).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从石上流出的泉水,那声音似乎愈远愈响,可见四野的空旷和寂静;山鸟有时打破岑寂,偶尔鸣叫一声,反衬出夜的静谧。
22、(1).A(2).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23、(1)①俯视、仰视相结合(或空间层次由低到高)。诗人先写秋水碧波荡漾,再写映日红霞,由低到高,层次分明。②色彩鲜明艳丽。以“碧”“红”二字分别描绘秋水、云霞之色,使画面色彩鲜明艳丽,富有美感。③以乐景写哀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2).与《过零丁洋》尾联的直抒胸臆有不同。本诗尾联前句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将个人感情融入古往今来的历史之中,拓宽了情感的深度和广度。后句间接抒情,运用反语的手法,写诗人表面上姑且将心中的忧愤之情交付给菜盘和酒杯,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的感情更加激越。
24、(1).相同点:①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不同点: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2).①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②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25、(1).鸳 鸯的羽毛的颜色,用“翠”“红”二字写出鸳鸯羽毛的鲜艳,并且用夕晖斜照的璀璨多彩来衬托羽毛的鲜艳。(2分)(答“从动作角度写鸳鸯”也行)鸳鸯的性情,写鸳鸯相逐相呼、双宿双飞、难分难舍的多情、重情。(3分)
1(2).侧面衬托。通过写采莲姑娘打桨归来,看见鸳鸯比翼而飞,羡慕不已。营造了一种优美隽永的意境。表现了采莲姑娘“只羡鸳鸯不羡仙”的心理。看似不写鸳鸯,实则把人物的情和鸳鸯的“情”融为一体,进一步的突出鸳鸯多情、重情的特点。
26、(1).①相同点:寓情于景。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