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中小机场的经营与发展

时间:2019-05-13 13:24: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中小机场的经营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中小机场的经营与发展》。

第一篇:论我国中小机场的经营与发展

第一章 绪 言

机场作为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机场体系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其余省会和重点城市机场为骨干,以及众多干、支线机场相配合的基本格局,但由于地区经济状况的较大差距,特别是大部分中小机场几乎都处于长期亏损的状态,因此明确中小机场的定位与功能,深入研究和调查中小机场的运营情况是一项重要而有战略意义的研究。

本文通过对我国部分有典型代表的中小机场的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在政策、体制、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思路。

第二章 我国中小机场的界定

当前国内现行的政策文件中,中小机场的划分标准大体上有四种:     按飞行区等级分

按发展规划等级别分

按运输网络中的性质分

按吞吐量划分

本文将从吞吐量和运输网络性质两个方面对中小机场进行界定。首先,机场旅客吞吐量是衡量机场规模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指标,而飞行区等级只能决定机场的投资规模而不能决定机场的运营效果;其次,采用运输网络性质中的分类更符合国际机场业的分类方法,且民航总局规定的发展规划级别与运输网络中机场性质有类同之处。因此本文选定吞吐量和运输网络性质两个角度来界定中小机场。

一、按运输网络中的性质分

按照《民航总局关于促进支线航空运输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内民用机场可分为枢纽机场、干线机场和支线机场三类,其定义分别为:

枢纽机场:国内国际航线密集的机场称为枢纽机场。在我国仅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浦东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这三大机场能称为枢纽机场。

干线机场:是指各直辖市、省会、自治区首府以及一些重要城市或旅游城市

(如大连、厦门、桂林、青岛、深圳等)的机场,共有30~40多个。干线机场连接枢纽机场和支线机场,客运量较为集中。

支线机场:又称地方航线机场,多指在本省、自治区内地面交通所不能及的地区设置的机场,一般航线有限,旅客吞吐量也不大,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二、按机场旅客年吞吐量来划分

根据《民航中小机场补贴管理暂行办法》,民航机场按照吞吐量可分为四档:     第一档:年旅客吞吐量200—500万人次(含)的机场

第二档:年旅客吞吐量50—200万人次(含)的机场

第三档:年旅客吞吐量30—50万人次(含)的机场

第四档:年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及以下的机场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要合理的界定中小机场,需要集合考虑现有的四类分类标准,中小机场应为四个集合的重叠部分,即:年吞吐量在200万人次以下(包含200万)的支线机场。对中小机场进行清晰的界定,是推进国内中小机场发展的前提保证。

第三章 我国民航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我国中小机场发展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全球航空业既经历了蓬勃的增长,也遭遇到了剧烈的挫折。全球航空业经历了911和SARS的冲击后,在较短时间内恢复了增长趋势,而紧接着的不断高涨的油价又给航空业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全球民航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仍不明朗。但民航业的中长期仍将保持稳定的增长,而且全球民航业增长的中心将会从欧美等发达地区转向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

二、我国中小机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国中小机场取得了快速发展,但由于一些内外部的因素制约,中小机场发展还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中小机场客货吞吐量小,布局不合理。充足的客货吞吐量是机场运营的关键因素。虽然我国中小机场占据我国机场数量的绝大部分,但是其客货吞吐量却与之不成正比。据统计,到2013年我国共有193个民用机场,其中占据机场

总数75%的中小机场客货吞吐量仅占总量的20%多。客货吞吐量大的中小机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和旅游热点地区,这些机场要么离中心机场很近,要么就处于中心机场的客源辐射范围内。同时,在西北、华北、东北、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机场的客货吞吐量严重不足,机场处于亏损状态,发展缓慢。

二是中小机场经营困难,亏损过大。国内很多中小机场地处偏远的经济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交通不便、客源较少,造成了这些中小机场航班数量少、客货吞吐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航空公司作为经营性企业,不愿承担亏损,在其在与机场的谈判中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这些中小机场为了稳定航线、增加客流量不得不独自承担巨大的成本,无形中加重机场的负担,发展矛盾突出。加之这些欠发达地区政府支持和补贴相对较少,使得很多中小机场陷入了严重的经营困境。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中小机场经营亏损率高达90%。同时,机场要安全运行,相关人员配置与安全设施必须按照要求与运行标准配备到位。以4C机场为例,标准人员一般配置在100人左右,主要包括消防、空管、运输、场务、安检以及其他管理人员等,人力成本相对较高。因此,中小机场实际运营成本高,安全设施投入较大,依靠自身经营积累无法满足支出需求,机场运营资金缺口较大,经营亏损严重,影响中小机场的正常运行。

三是中小机场管理方式落后,基础管理工作薄弱。中小机场管理方式落后,主要表现在:第一,机构臃肿,人事管理缺乏。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机场,航班少、职工人数却多,使得职工做事浮于表面,劳动效率较低。第二,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机场由于缺乏健全的规章制度,对资金、财务、项目等的管理还不完善。第三,缺乏激励机制,激发不了职工的积极性,职工“等、靠、要”思想严重。第四,中小机场普遍人员待遇较低,无法招聘到合适人员,且流失严重,尤其是空管、气象、机务等专业人才。由于运营资金缺口较大,人员培训投入不足,导致中小机场人员能力提升有限,不能满足发展需求。

四是中小机场基础设施不健全,服务功能难以发挥。由于航线投入过大,自身财力不足,很多中小机场的基础设施不健全,设备老化严重,但又无法投入过多的资金进行完善,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这些中小机场受场地限制,不能充分开展必要的服务项目,使得机场服务功能难以充分发挥。

五是地面交通配套不健全。中小机场其收益水平有限,其主要的资金基本投入在航空市场拓展、航线航班补贴等方面,大多数中小机场在空地衔接,空地配套等方面投入远远不够,空地无缝对接的运输体系无法建立。以省内绵阳机场为例,2013年绵阳机场实现旅客吞吐量91.7万人次,近100万吞吐量的机场,其地面配套的运输体系和运输能力十分有限,目前仅有一线公交车辆通往机场,而机场自身成立的地面运输公司也仅有两条线路运行,无法实现对城区的全面覆盖。

另外,到周边县市区的直达班线无论从班次频率还是线路上均不完善。而成都双流机场、重庆江北机场等枢纽机场,空地配套的交通系统已相当健全。

六是航线发展成本高。随着民航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各地对民航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航空公司运力的争夺日益激烈,航空公司作为经营性企业,对航线开通初期的亏损不会独自承担,不仅要求所开航线对航班收益进行保底,而且还要达到一定的盈利水平,因此对航线保底的开价已从过去的保本增加到现在的不低于平均盈利水平,使航线培育成本大幅增加。加之目前不仅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骨干机场时刻紧张,增班困难,国内大部分中等城市,如杭州、长沙、武汉、南京、三亚、乌鲁木齐等这些机场都将进入繁忙机场的行列,时刻申请都极为困难,基本是一刻难求。以四川省各中小机场为例,如绵阳、宜宾、泸州、达州、南充等机场普遍存在客源流向分散,航线开拓难度大,时刻申请难度大,培育成本极高的问题。

七是以干线机型经营支线带来了经营的恶性循环。由于机型结构不合理,由此造成航空公司在许多客流量小的支线航段使用120座的中型客机运营,自然上座率低,经营出现亏损;而上座率低,航空公司不得不减少班次,企图“合并”客源,其结果恰恰相反,那些每周只有二、三班的航线,客流量更小了,许多需要当天出行的旅客,宁愿选择铁路和公路。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中小机场特别是小机场被戴上了客源不足的帽子,而航空公司也倍感委屈。据了解,在我国绝大多数航线,航班频率起码要达到每天一班,才能在时效上胜过铁路,而在每日客流量200人的航线,最理想的密度是每天5班,才能充分发挥优势,满足不同旅客对不同时段的出行需求。

八是与铁路、公路竞争压力大。目前,我国加快推进公路、铁路建设,其运输网络日益完善。从运输特点来看,铁路、公路运输量大,价格相对低廉;而航空舒适、快捷、点对点之间通过空中网络实现快速互联互通。但若中小机场不能实现网络内的高频次飞行或航线网络的完善,那么航空的独特优势将无法发挥,将会在与铁路、公路的竞争中处于下风。

从总体上来讲,我国中小机场航线少、客流少,大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加快中小机场的可持续发展,是建设民航强国的重要条件。

第四章 我国中小机场发展的意义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中小机场发展的意义

民航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地区交通条件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民用机场的发展步伐加快,机场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可是现有的众多很多中小机场还存在着经营管理效率较低、普遍亏损、发展困难等诸多问题,但发展中小机场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发展中小机场的必要性。

(一)航线网络规划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我国航线网络具有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的特点,这需要众多中小机场的支持。各级枢纽机场的发展需要中小机场为其输送客源,各中小机场又需要来自枢纽机场的航线航班维持自身的运营,带动自身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需要更多中小机场来服务。

(二)地理环境

我国大部分中小机场地处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等的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变,比如西部地区从东往西包括了高远、山区、盆地、沙漠等,从南向北跨越热带、温带并接近了北部寒带地区,在面积如此广阔、地形恶劣复杂的土地上,修建发展机场是加强区域联系、保证区域交通畅通的有效手段。

(三)地方经济

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整体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必将带动居民的消费水平持续提升。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稳步提高,广大居民对民航业的发展提出新的市场需求。但是目前各中小机场旅客增长率却不稳定,民航旅客增长和经济增长不相匹配。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民航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其发展潜力还有待发掘。另一方面,不应仅仅只看到机场经营的盈亏,而应该看到机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综合效益。世界民航的发展历史和我国机场业多年的发展实践历程证明:机场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综合运输体系结构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数字研究表明:机场的投资效益比是1:8。每新增100万名航空旅客,就会直接创造800个-1100个工作岗位;每新增10万吨航空货运,将直接创造出800个工作岗位。而在为机场提供产品、服务的供应链中产生的就业机会,是直接就业机会的2倍-3倍。此外,机场可以带动配套的第三产业发展,改善周边区域的经济结构(即临空经济),机场的发展还能缩短人和货物的旅行时间,提高商业生产率。特别是在世界进入“速度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机场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催化影响,要远远大于亏损造成的负面影响。

(四)社会环境

我国支线机场大多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少数民族聚居区。流动人口相对贫乏,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建设支线机场一方面能够改善当地交通条件,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另一方面在维护民族团结、抢险救灾和国防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我国中小机场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航空市场规模势必将进一步扩大。据统计,2013年我国民航总体增长为15.6%,春运期间增长近19%,增长率远高于公路、铁运、水运等运输方式。我国现运营的民航机场193个,数量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在美国共有机场8000多个,其中民用机场近6000个,数量是我国的30多倍。目前,我国机场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符,明显滞后。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民航发展。2012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民航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为我国民航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依据。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航空运输规模不断扩大,年运输总周转量达到170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12.2%,全国人均乘机次数达到0.5次(现全国人均乘机次数不到0.2次);经济社会效益更加显著,航空服务覆盖全国89%的人口。这必将对为我机场特别是支线机场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未来我国航空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巨大,总体发展形势利好。

第五章 我国中小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随着《民用机场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我国机场的社会定位已经明确为“社会公共基础设施”,这在政策上对中小机场的发展带来利好,我们强调机场公共基础设施的作用,能够最大程度为机场航空主业的发展谋求基本的保障:实现国民的基本航空权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完善国家航线网络布局。但要如何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及措施来帮助中小机场摆脱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使得中小机场赢得可持续发展,仍然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因此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中小机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一、明确机场定位,争取配套政策支持

2009年国务院颁布的《民用机场管理条例》,明确将机场确定为公共基础设施。对大型机场来说,由于辐射范围广,受益人群多,收益性往往大于公益性;反之,对于中小机场来讲,其经营性资产创造的收益远远小于其公益性资产的成本支出,中小机场的价值更多在体现在改善当地交通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和承当国防及应急运输等社会职责方面,其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公益特性突出。因此,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已经明确了机场定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出台相应的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切实改进中小机场的生存状况,以倾斜政策促进中小机场在可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下,谋求进一步的发展。

二、激励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机场建设

中小机场所在地区地方政府对航空事业发展的态度大相径庭:有些地方政府积极支持机场的发展,但由于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无法给予经济上的支持,但能够给予其他如政策及土地支持;有些地方政府则不重视民航业的发展,既不给予经济支持,也不给予政策支持,使中小机场的发展举步维艰。

因此,首先要加强引导地方政府充分考虑中小机场的航运主业和非航主业的盈利能力,以及非航业务的主要构成,制定有利于机场发展的政策,如增加划拨给中小机场的土地、优惠税收等,通过将机场周围的土地甚至市中心地区土地划拨于机场,增强中小机场的非航业务盈利能力,并通过税收优惠或其他连带优惠政策,吸引商家进驻机场进行商业经营,减少机场对政府补贴的依赖。

其次,要借势地方政府,加快市场开发培育力度。在各种交通工具抢占市场的紧迫形势下,各中小机场应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航线网络规划和市场开发工作,联合地方政府共同走访航空公司。根据旅客流量流向及特点,以定额补贴或包底经营等多种方式,协助航空公司培育航线航班,并加强与旅游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联系,利用各种媒介推介航线航班,帮助航空公司做好市场营销,最大限度挖掘市场潜力,推动主业发展,提高主营收入。

三、统筹整体规划,合理控制投资规模

我国中小机场大多位于欠发达的二线、三线城市和老少边穷地区,过去的建设中暴露出地方政府将机场视为形象工程,盲目追求高标准、超规模建设,给中小机场带来了沉重负担。“十二五”期间,我国仍将新建、扩建大量的中小机场。

为避免中小机场将来承担过高的债务和折旧费用,给中小机场的运营带来负担,在新建或改扩建时必须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宜、简捷实用为原则。按照“一次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建设”的方针,在保证飞行安全和空防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旅客快速通过能力,降低机场开航、建设和涉及服务的标准,以减少机场建设资金和运营成本。

四、加强航空市场营销,完善航线网络体系

加大发展航空运输是中小机场发展的基础和必备条件,应进一步加强航空市场营销,大力引进航空运力。一是进一步加强航线营销。应进一步统一规划和部署各支线机场的航线开发,通过航线补贴、干线机场起降权和优良时刻安排等举措吸引航空公司,增加航班航线。二是开展包机经营。在中小机场航线开通初期,根据客源特点组织包机经营,提高航空公司运营积极性,培育航空市场。三是引进、建立支线航空公司。通过引进或建立一支为中小机场所用的支线航空公司,以期获得稳定运力和构建支线网络体系。

另外,有效的航空网络将会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潜力,中小机场可根据当地市场需求,构建枢纽直飞,干支结合,支线联程三种模式的航线网络体系。一是构建枢纽直飞航线网络。机场所在地旅游资源丰富,一些客流资源具备与主要枢纽直飞条件的中小机场,可设计、开发直飞航班航线。二是构建支干结合航线网络。省会机场与本区域内或区域外中小机场可形成干、支航线网络,充分发挥中小机场(支线机场)为干线机场输送客源的功能。三是构建支线联程航线网络。与当地旅游部门协同开发旅游产品,构建支线与支线,支线与干线机场联程航线。

五、通过精益管理,增强自身造血功能

中小机场加强内部精益管理,严控可控成本,深挖非航资源商业价值,逐步增强自身自负盈亏的能力。

1、广开思路,提高非航业务收益。航空主业是发展非航业务的前提和基础,非航业务是延伸和完善机场服务功能,也是增加机场效益的重要途径。中小机场要改变过去重安全、轻效益,重主业、轻副业,重客运、轻货运的倾向,向干线机场借鉴学习非航业务开发的模式和经验,对机场餐饮、商业、贵宾室、广告、旅游、信息咨询、停车场收费、物流、通用航空等相关资源项目,以自营、外包、有偿转让等多种形式进行最大化利用,拓宽非航业务收入渠道,将潜在的商业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不断提高非航业务收入比重。

2、加强精益管理,降低可控成本。中小机场要全面建立预算管理制度,细

化各项收益和成本控制措施,杜绝各项收入和支出上的管理漏洞;建立全员绩效考核机制,推行数字化管理,强化过程管理,提升劳动效率和工作品质;树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从防止跑冒滴漏的小处着手,降低维修费、水电费、办公费等可控费用;使用自助值机、楼宇智能管理和门禁系统等先进技术,减少人员引进,推行一人多岗,除关键岗位外,尽可能使用劳务派遣办法,严控人工成本。

3、外包非核心业务,有效减少成本,实现机场生产经营型向管理型转变。中小机场非核心业务外包也是一条非常可行的工作思路。中小机场的保洁、水电暖保障、绿化、食堂、民航班车等均可通过招标的形式实现社会化管理,由专业的公司从事专业的工作不仅减少开支而且可有效的降低企业成本。

第二篇: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的发展

论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道路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2008年第8期

作者:朱洪泽

内容摘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根本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加强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产业化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组织化程度,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场深刻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制度变迁,是继“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次制度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生产经营形式,它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根本要求所在。

一、农业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其它产业部门一样,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规模经营、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等问题。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与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另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全球经济一体化正推动着农业国际化迅速发展。我国目前推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我国资源禀赋、经济结构、国家能力等现实条件,引导广大农村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它综合地发挥了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等诸多优势,为农业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促使我国农业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为我国农业逐步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提供了现实选择。

创建和谐社会,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保证之一。它既要满足国家和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又要保护企业和农户的经济利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要平衡考虑,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拓展社会潜力,打造和谐社会,使社会蓬勃发展。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从自身发展来看,整体水平有很大提高,形成了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和延伸区域竞相发展的新格局。结构日趋合理,形式多样,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业结构与产业化

组织结构逐步适应,结构日趋合理,作用愈加突出。利益连接方式有所突破,产业化组织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最后,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但与此同时,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整体发展水平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到农户总数的1/3,农产品出售的初级产品多、简单加工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所占比重较低。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90%,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一般为3:1~4:1,而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只有40%~50%,其中二次以上的深加工只占20%。技术装备落后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低、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而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农户组织化程度低

分散众多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没有联合起来的强有力组织保护,农户切身利益的维权呼声因势单力薄而被市场变化的浪涛吞没,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规模经营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条件。这些分散经营的小农户,无力影响市场供求和市场价格,难以预料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更无力承担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不能有效地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手段和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农民进入市场的需要。这使他们成为市场经济中的“弱势群体”,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对手相抗衡,影响了我国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大了农民进入国际市场的阻力。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的动力。但我国多数地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利益分配机制与农民致富的迫切要求不相适应,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违背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目的。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没有健全,加工、运销企业不能自觉地扶持生产,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同时公司和农户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利益单元,尽管通过合同关系可以把两者衔接起来,但由于诸多原因如文化技术素质、生产资料供应和质量等问题,经常出现有意或无意的违约、毁约现象。由于大多数公司无力监管农户的生产过程,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一种松散的衔接,有些完全是一种产品买断的关系,其结果是对企业和农户的经营产生了不良影响。企业的战略和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战略和结构,它是指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国家环境。中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目

前我国的农业企业大多规模小,管理方式随意性强,竞争力弱。很多地方政府通常的做法是把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对接起来,形成“农业龙头企业+农户”的紧密联合,这种做法是可以推行的,农业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不仅能够带领农民增收致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还是中小企业的典范,其科学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给中小企业带来重大影响。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思路加强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

通过招商引资、深化改革、制定政策、优化环境等,千方百计地做大做强龙头企业,特别是突破土地和资金两个瓶颈的制约,加快扶持一批拉动能力大,辐射范围广,市场竞争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具有全方位服务功能、中长期投资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较强自律性的大型工商企业进入农业领域;使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逐步将城市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扩散、转移到农产品主产区,使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形成种养加相互转化增值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流程;并重点围绕区域特色产品的系列开发和深度开发,实现区域突破,整体发展。

鉴于现有企业的改造和资产存量的优化重组,要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加强企业家队伍的培养,建立有效的用人机制。龙头企业及企业家可以组成协会,成为行业自律组织,逐步发展政府与企业和农户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保证,应鼓励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建立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的主体。应提倡龙头企业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技术推广单位在互利互惠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组建农工科教集团,实行紧密型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因此,我们在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时,要妥善处理各方利益关系,建立一种能兼顾各方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要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强化龙头企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应立足比较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劣势主要在于农产

品的品质差。对于我国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可以逐步减少生产和出口量,以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取而代之,并拓展其国际市场。同时注重农产品品种、质量与效益的统一,生产、加工与销售的协调,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各地的名特优农产品应大力培育,并逐步建立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加工体系,使特色农业在各地健康成长。这样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必然提高,我国农业的经济收益也将大幅度提高。创新机制,切实推进产业化发展

我们应把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创新领导机制,加强政府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指导,为农业产业化提供良好的环境。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搞好产业导向,整合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健全以初级市场为基础,以区域性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全国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设施完备的商品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

第三篇:论我国网络经济现状与发展毕业论文

论我国网络经济现状与发展

摘要:我国正处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时期,如何通过有效的对策来促进网络经济的发展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认真分析了网络经济所产生的宏观效应;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我国网络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对发达国家网络经济发展成功经验借鉴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网络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网络经济;发展;现状;对策

1当前我国网络经济的宏观效应分析

1.1我国网络经济的宏观正效应

(1)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①信息网络产品和信息网络服务可以直接创造国民生产总值,从而促进经济增长;②通过信息的乘数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由于信息的价值具有多维性、间接性和累积性,一条信息被利用后会产生一连串的经济效果;③随着电子转帐系统、电子货币的出现和普及使现代社会经济由货币媒介交换方式演变成信息交换方式。同时,电子商务的出现,大大减少了商品的流通环节,减少了商品资本,加速了商品资本的循环;④通过提高劳动力的有效利用率而促进经济增长,即企业将从垂直命令与控制型的科层组织向以专家为主的信息网络组织转化。

(2)提供更多就业机会:①网络经济使分工趋于深化,延长了生产过程,创造了生产过程的新领域,提高了生产的迂回程度,形成了新的门类和部门,导致新的产业-第四产业(信息网络产业)的出现,大幅度提高了社会总需求;②网络经济使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弱化,信息作为商品被开发、收集、筛选、处理,并通过网络几乎适时地传输到劳动力供给和需求双方的网络界面上。

1.2我国网络经济的宏观负效应

(1)拉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网络经济的“马太效应”将使国际经济的差距扩大趋势在本国地区间延伸,形成了一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同时由于网络经济本身就是知识劳动、智力和资本相结合的新产业,网络新经济对就业和收入分配产生重大影响,这就意味着相当多的人因不具备网络经济的某些条件而被拒之门外,又因压缩传统就业岗位而被排除,面临失业,发展中社会贫富分化程度有可能随着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加剧,进而带来国家社会阶层结构分化与变革。

(2)网络泡沫导致经济虚假繁荣:①大量过剩资金的存在使人们的投机意图有了可执行操作,加速了网络泡沫的形成过程;②大部分网络公司的经营基本上都可以用“融资”两个字来概括,网络公司的这种短视行为使它们往往只顾眼前利益,忽略了加强公司自身建设和内部管理,一旦没有资金继续注入,网络泡沫就会破裂;③网络经济的概念被反复炒作,导致网络的作用被无限夸大,结果产生了“风险投资的全民化”网络泡沫的形成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作用和“风险投资对象的虚泛化”。

2我国网络经济现存的发展问题

2.1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目前我国己建成的网络其规模及质量离“高速”的要求相距甚远,大城市之间骨干网信道只有64~8Mbps左右,局部达到155Mbps,而美国为622Mbps,局部有20Gbps之高。骨干网建设远远滞后于实际的需要。ISP对用户的接入速率也很低,表面上大多数都提供56Kbps的Modem接入,但ISP接入骨干网的带宽一般只有256~4Mbps的DDN专线,却要带数千个甚至上万个用户。

2.2金融电子化水平低

目前我国发片银行已有20多家,发片量超过1.1亿张,2007年电子货币交易额达1.74万亿元,银行信用片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比重不断增加,2007年占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百分之十左右。但是比之美国人均四张片、英国人均两张片,70%的家庭消费品通过信用片交易,我国还远远落后。

2.3网络交易安全性缺乏保障

首先,由于网上安全性欠缺,很难保证不会造成顾客网上支付的资金流失,商业银行对此并不承担结算风险,大大增加了顾客与企业的风险;其次,由于各银行之间转帐依然受传统票据限制,延长了对网上支付的确认时间,影响到企业对顾客的快速响应和服务,无形中也占压企业的流动资金,降低了对顾客的吸引力。

3我国网络经济发展问题的致因

3.1电信部门的垄断尚未完全打破

电信垄断专营造成上网费用居高不下,限制了我国网络人口的增长,造成网络企业的高昂经营成本。我国ISP的收费是双向的、是月基本费加上通信费。一个站点知名度越大、访问的人越多,数据流量就越大,交的钱也就越多。电信垄断的弊端己为千夫所指。

3.2缺乏规范的资本市场体系

(1)我国的主板市场规模小,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不佳,法律法规不健全,运作和监管机制也不完善,上市公司、券商和大股东、大庄家严重违法违规的事件屡有发生,还待加强监管和规范。(2)适应高新技术产业特点的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在我国尚未建立。银行业的间接融资机制和主板市场的直接融资机制不能成为其主要的融资渠道,只有风险资本市场体系能提供一个适合其特点的完整的金融支持体系。由私人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接力形成风险资本市场体系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资金筹集、管理、运作和退出的机制,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公平的融资环境,也为其提供了一个社会评价机制和选择机制,而且大大提高了资本市场中的风险社会化水平。

4促进我国网络经济健康发展的优化对策

4.1制定正确的网络经济发展战略

(1)实行科技创新带动战略,要把比较优势与创新优势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跟踪并力争自主发展网络经济的关键技术,积极开发生产新的具有发展潜力的信息产品,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2)实行多样化、多模式电子商务发展战略,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企业形态,提供多样化的电子商务应用技术。

4.2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及产业基础建设

(1)加快电信管理体制改革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多元化的主体,扶持一批具有一定实力和管理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既可以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载体,又可以为其发展创造市场空间。(2)建立起有利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税收体制和规章制度,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3)建立有利于创办新企业的制度环境。政府应通过为公司提供“一揽子服务”,使公司一次获得需要的所有许可证:环境许可证、开业许可证及税务登记证等等,创建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

4.3促进政府对网络的服务职能

(1)在网络经济时代,提供服务将成为政府行为的主要特征。建立电子政府是网络经济时代的需要,各级政府应通过自己的网站,展示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发布各种政策和政务信息,为公众提供高效的全天候在线服务。(2)大力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高校作为研究与开发的传统基地,应该在以技术、知识为基础的网络经济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政府应通过增加高校的研究与开发资金,投资于网络经济相关的技能的教育领域来增强智力基础。

4.4构建网络经济创新体系

(1)建立信息产业创新网络。要建立信息企业之间的创新网络,打破相互之间的封锁与条块分割的格局鼓励各种形式的企业联系。抓住国际产业大分工、大转移的良好机遇,广泛参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分工,实现达到我国信息产业与国际信息产业结构的合理对接。(2)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必须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必须重视对网络安全技术开发,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网络经济体系的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奇平.数字财富[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2]何明升.网络经济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2008,(3).[3]陶严.网络经济讨论综述[D].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9).[4]乌家培.网络经济及其对经济理论的影响[J].学术研究,2008,(2).[5]朱彤.网络外部性与网络效应[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8,(12).

第四篇: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与发展[范文模版]

论我国保险营销策略与发展(上)

2004-5-14

[摘要]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以市场的顾客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我国保险业的营销观念大致经历了产品观念阶段和推销观念阶段,并且距市场营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顾客导向不明确,市场细分不充分,营销策划不全面等。营销观念决定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所以应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即要明确营销概念,坚持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的原则,以4P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综观我国保险市场,发展我国保险营销策略应主要从产品策略、价格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和信用策略入乎。

一、市场营销的概念

(一)市场营销定义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以市场的顾客为中心,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通过满足客户的需求来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从这个定义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顾客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性。企业要实现自己的赢利目的,必须首先了解顾客的需求,从顾客的需求出发,制定产品策略。非但如此,推销方式、产品经营渠道的选择等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应该以顾客的需求为依据。

营销的定义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期,市场一直延续着计划经济时代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没有感受到竞争的压力,生产观念一直控制着企业的经营活动。即使随着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有了竞争的意识,管理者们还只是在做广告、搞促销上做文章,没有正确的营销理念。如今,企业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买方市场凸现,仅仅会在销售环节上做文章的企业已经从市场大潮中很快地溃败下来,成为被淘汰者。

营销不是一种手段,而是一种理念,是贯穿企业各个环节的综合管理过程。美国营销协会为营销下的定义是:“营销是计划和执行关于商品、服务的观念、定价、促销及分销,以创造符合个人和组织需要的一种过程。”从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营销的各个构成要素。营销包括产品的定位(观念)、定价,还要进行有效的推销,建立分销渠道(分配)。最后,营销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同时企业要实现自己经营目标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所以,营销是一种对产品、销售策略、销售渠道等企业生产经营进行筹划的过程。

(二)市场营销观念

市场营销观念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以研究如何满足市场需求为重点的新型的营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注重顾客需求。树立“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经营什么”的市场营销观念,不仅要将顾客的需求作为企业营销的出发点,而且要将满足顾客的需求贯穿于企业营销的全过程,渗透于企业营销的各部门,成为各部门工作的准则。不仅要了解和满足顾客的现实需求,而且要了解和满足顾客的潜在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趋势,来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求得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二是坚持整体营销。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必须以企业营销的总体目标为基础,协调地运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公关等因素,从各个方面来满足顾客的整体需求。

三是谋求长远利益。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不仅要注重当前的利益,更要重视企业的长远利益。在营销中不仅要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且要使顾客满意,通过顾客的满意,来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争取再次购买者。因此,企业在市场营销中,不仅要注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且要注重营销服务。把服务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而且贯穿始终。一个循环的结束,是另一个新的循环的开始,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营销与推销的区别

从推销观念到现代市场营销观念的变化,是企业从“以产定销”的传统观念转变为“以需定产”的现代营销观念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性的变化,这在国际上称为与工业革命相提并论的“销售革命”。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营销重点不同。推销观念以产品作为营销的重点。在推销观念指导下,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产品的生产和推销上,以“生产、销售我能生产的产品”作为营销的格言。市场营销观念则是以顾客需求作为营销的重点。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企业的各项工作、各个部门都以顾客需求为中心,围绕着如何满足顾客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来开展工作,以“生产、经营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作为营销的格言。

二是营销目的不同。推销观念以“通过产品销售来获取利润”。为了多销售产品、多获利,积极研究和运用推销技巧,有时甚至采取虚假广告等手段,急功近利,表现出“一锤子买卖”的短期行为。市场营销观念以“通过顾客满意而获得长期利益”为目的,既注重近期利润,又注重长期利益,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优质的产品、合理的价格、优良的服务建立企业的信誉,从而取得顾客的信赖,获得长远的发展。

三是营销手段不同。推销观念以单一的推销和促销为手段,不注重各种营销因素的结合运用。市场营销观念则以整体营销为手段,在企业营销目标指导,综合运用产品、订价、渠道、促销、公关等企业可以控制的营销因素,从整体上满足顾客的需要。

四是营销程序不同。以推销观念为指导的企业营销活动,是“产品由生产者达到消费者的企业活动”,即以生产者为起点,以消费者为终点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单向营销活动过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指导下的企业营销活动,则是从调查研究消费者需求人手,确定目标市场,研制目标顾客所需要的产品,提供目标顾客满意的价格、渠道、促销和服务,并反馈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的全过程,即由“消费者 +生产者+消费者”的不断循环上升的活动过程。

对于市场营销观念与推销观念的区别,著名营销学家莱维特作了精辟的概括:推销观念注重卖方需要,而营销观念则注重买方的需要;推销以卖方需要为出发点,考虑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而营销则考虑如何通过产品以及与创制、传送产品和最终消费产品有关的所有事情,来满足顾客的需要。

二、保险业营销实践与分析

(一)保险营销观念的演进

应该说我国保险业的营销观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并且慢了一个节拍。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到现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1.产品观念阶段。所谓产品观念,即以产品的设计生产为中心,不考虑顾客的需求和喜好,我有什么产品你就买什么产品,你上门来买我就卖,很少推销和服务。1980年至1992年,我国保险公司基本持这种观念。如寿险产品只有人身意外伤害险等几个险种;产险产品只有车辆险、家财险等不到10个险种。其销售不是靠产品和服务来吸引顾客,而是靠行政命令和政府发文强制实现。如教育险,在很多地区是通过教育主管部门发文强制办理。

2.推销观念阶段。推销观念是以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中心,以激励销售、促进购买为目的的营销观念。1992年,美国友邦进入上海后,在竞争的压力下,我国保险公司开始在注重产品、内部管理的同时注重推销。1994年,人保率先在上海分公司挑选了50人开展上门推销试点。之后,各家中国保险公司都设立了销售部门,组织了营销队伍。时至今日,我国保险营销员数量已达100多万人,他们每天研究和运用各种方法说服潜在顾客购买本公司产品,以扩大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

(二)保险营销观念的滞后表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尽管我国保险业在营销观念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和提高,但是距市场营销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推销只是市场营销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可以设想,某些推销工作说是需要的。然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推销观念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之下,市场营销观念是以需求为中心,以研究如何满足市场为重点的新型营销观念。

差距之一:顾客导向不明确

美国西奥多·莱维特教授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顾客导向”概念,不仅是现代市场营销观的精辟概括,也是指导企业营销实践的行动指南。企业决策的基本前提就是顾客需求。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基本是顾客有什么需求,就设计什么产品,如足球明星马拉多纳的腿、著名钢琴家克莱德曼的手、英国明星沙曼杰·英克丝丰满的胸围(91厘米)和伊丽莎白·泰勒的一双紫兰色眼睛,保险公司就设计了相应的产品。而我国,目前仍是保险公司推出什么产品,客户就买什么产品,很少考虑消费者的需求,也正如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所指出的,当前保险业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与保险业发展滞后的矛盾,即保险供给不适应保险需求。

差距之二:市场细分不充分

美国市场营销学者温德尔·史密斯认为,一个市场的顾客是有差异的,他们有不同的需要,寻求不同的利益,企业应根据顾客的不同需要对市场细分。而我国保险公司,虽然也对市场进行了细分,如寿险分长险、短险;产险分家财险、企财险等,但还很不充分。如投资连接保险,在西方国家是针对中产阶级设计的产品,而在我国,大部分保险公司不仅城乡不分,连收入高低也不分,实行撒网式推销,加之少数销售人员的误导,以致一些农民为了高

回报,竟卖了自己的耕牛去买这一产品,当资本市场低迷,产品回报达不到预期标准时,许多客户上访投诉。

差距之三:营销策划不全面

营销策划就是策划一切营销活动。营销学不仅仅是产品上市之后怎样去销售,怎样去做广告,而是在产品开发之前的市场预测、分析、调研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外国保险公司进入我国市场之前不惜重金投入进行市场调研与分析,有的甚至请专业公司进行调查,待他们进入中国市场时,其经营策略、产品开发、销售方式很快就适应中国特点。我国保险公司却很少投入人力和物力进行市场调研,以至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心里不清楚,社会需要什么产品更不清楚,费率如何厘定缺乏数据基础。如“酒后驾车险”,由于缺乏前期调研和论证,一经推出便遭到多方面的排斥,以致很快就夭折了。

(三)如何树立正确的营销观

营销观念决定着企业的一切营销活动,营销观念陈旧、错误,必定会导致营销的失败。所以,在开展所有的工作之前,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保证企业是工作在一种正确营销观念之下的。兰比尔·斯科特说:“在今天的市场经济里,市场营销已不再是产品之争,而是观念的较量。”被错误观念所笼罩的企业,最终会走人误区,被市场竞争所淘汰。那么,应该如何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呢?

1.要明确营销的概念。营销不是卖东西,也不是促销、做广告,而是一个涉及企业各个部门,贯穿产品产、供、销各个环节的管理过程。不管你是企业的管理者、生产人员、企划人员,还是销售人员,都与企业的营销息息相关。营销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所有部门,从上到下所有员工的事。所以,要想做成功的营销,要产品的销路好,为企业赢利,一定要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实行系统的营销策略。想单纯依靠几个“能说会道”的销售人员或一两个新奇的促销手段,是不可能做好营销的。

2.要坚持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的原则。生产观念的陈旧在今天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明智的企业应该能抓住顾客的心理,了解顾客的需求,并以此为依据,“为顾客寻找产品”。否则,闭门造车,以领导者的主观意图,或者以产品企划者的主观推断为制造产品的依据,都是不科学的。顾客的需求应该是营销的中心和所有营销活动的导向。当然,对于顾客的需求,我们需要正确地把握,不客观的市场调查和片面的推测都是应该避免的。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市场分析为依据,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变幻莫测的市场,这一点更是十分重要。

3.要以4P理论作为行动的指导。4P也就是产品(PRODUCT)、渠道(PLACE)、价格(PRICE)和促销(PRO— MOTION)。4P理论是由麦卡锡所提出的,已经在实践中应用了几十年。现代的营销赋予了4P新的概念,但是它所提到的产品、渠道、价格、促销四个因素,在今天依然适用于所有的营销活动。以4P理论为指导,有利于企业营销策略的系统性、完整性,而不是只重视营销的某个片断,忽略整体的作用。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总和,单纯拼凑并不具备整体的力量。我们需要四个因素的和谐,从而实现投入最小而收益最大。4P理论用在现在丝毫没有过时,把4P理论与现代的营销观念结合起来,必将发挥营销观念作为指导观念的更大优势。

其实,企业是不是具有科学的营销观念,最重要的是领导层的意识。在许多企业里,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领导层的“官僚作风”,这是科学观念的最大障碍。观念不能只是说说而已,或者写在纸上钉在墙上就算了,而应该真正地作为营销活动的指导,时刻作为开展工作的依据。所以,坚持科学的营销观念,应该从企业的领导层做起,贯穿到企业的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贯穿到营销活动的始终。

第五篇:论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现状与对策

姓名:王海龙学号:20070770231班级:工管一班论我国责任保险发展现状与对策

责任保险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者依法应付的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其产生与发展壮大,被称为保险业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保险业直接介入社会发展进步的具体表现。责任保险具有较强的经济补偿与社会管理功能,不仅能使公民在人身受到伤害或经济利益受到侵害时获得经济补偿,也是政府运用市场手段管理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

一、我国责任保险的发展现状

责任保险作为一类独立体系的保险业务,开始于19世纪中叶,发展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责任保险已渗透到生产和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有整个非寿险业务的一半左右。在发达国家,责任保险一般都占财产保险的20%以上,有的高达40%,责任保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在我国,责任保险始于上世纪50年代的汽车公众安全责任保险,但不久即因“弊多利少,副作用大”而较其它国内保险业务提前四年停办。1979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各地先后开办了涉外责任保险业务,近几年,各家保险公司也相继在责任保险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责任险在经营中仍然存在业务规模小、新险种发展缓慢等问题,与现实的社会需求相比极不适应。

近几年,虽然社会给予责任险更多的关注,保险业界在发展责任险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但责任保险尚未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离社会的要求还很远。

同时,我国责任保险发展不仅仅是占整个财产保险业务的比重过低的问题,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造成了责任保险发展差异较大。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责任保险占整个财产险业务的比重越大,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责任保险占比则越小。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给保险公司开发责任保险产品和服务带来了很多不便。

2、滞后原因

一是责任保险的法律基础地位有待完善。

我国现阶段,有关责任方面的法律法规很不健全。现有的《民法通则》只是确立了“过错责任”的原则框架,涉及到各行业的相关行业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虽然有些行业通过立法部门颁布了行业的法律法规,如《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但其处罚力度和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近几年发生的各类恶性事故来看,政府在处理善后事宜时,追究最多的是各级领导和当事人的行政和刑事责任,受害者所获得的经济补偿很少。

二是责任保险标的范围的理论研究落后,导致责任保险发展举步困惑。

我国责任保险作为财产险的一个险种,由于开办时间短,所占比例小,管理层认为责任保险是麻烦险种,形成认识上的误区。各家保

险公司目前虽然都经营责任险,但主要限于产品责任险和雇主责任险等老品种上,由于担心责任险市场需求不足,不愿花大力气在责任险上,导致了我国的责险种较为单一,产品开发速度相对较慢,创新力度不够,在险种开发和创新方面后劲不足。我国保险公司技术开发和风险管理水平落后,责任险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是无形的,在设计产品时无法将所有风险都一一考虑在内,加上保险公司自身的技术条件落后以及责任险经营情况不理想,对开发此险种并不积极。

三是责任保险在经济损害赔偿事故中所起的作用力度不够。在有组织的向立法机构提出立法倡议方面缺乏经验。群众索赔维权意识不强,在法律诉讼中法律主体不对等,个人通过法院向企业索赔,在举证等方面面临困难,不容易得到赔偿。即使诉讼获胜往往得到的赔偿也有限。为了尽快得到赔偿甚至愿意与致害人私了。很多人对责任险不了解,一些雇主宁可独自承担风险,也不愿意因投保而提高经营“成本”。有相当一部分医护人员担心投保医疗责任险会引起病人的不信任,有些病人也担心医生投保医疗责任险会影响其责任心。

二、发展责任保险是我国保险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西方保险界认为,保险业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的海上保险和火灾保险(后来扩展到一切财产保险);

第二阶段是人寿保险;第三阶段是责任保险。保险业由承保物质利益风险,扩展到承保人身风险后,必然会扩展到承保各种法律风险,这是被西方保险业发展证明了的客观规律。

1、我国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为责任险发展提供了契机。《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有关损害赔偿的民事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为责任保险市场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全社会公民保险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各界对第三者责任险、公众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责任保险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同时传统的有形财产保险市场趋于饱和,处于徘徊状态。各种安全专业技术人员如律师、注册会计师、医疗人员、金融服务专业人士面临的损害赔偿责任日益增大,都显示了我国责任保险潜在需求巨大。

2、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责任保险是我国保险业务的新增长点。外国保险业在责任保险及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等方面运作多年,有着人才的优势,在业务开拓、市场营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经验丰富。我国保险公司要想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早准备,大力发展责任险,调整财产保险业务结构。这就要从提高抗风险能力角度,进行险种合理配置,通过产品创新提供产品细分和差异化服务,强化公司的竞争优势。

3、在公司内部重新调整资源配置,将人力、物力资源向责任保险合理倾斜,加强责任险研究和开发。中国现阶段责任险的发展集中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产品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上以及部分雇主责任险。在保险业逐步与国际管理接轨的大背景下,中国保险市场会有更多的保险公司出现,在这个形势的背后,低质服务背景下超高速增长、业务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状况将得以改变,代之而来的将是

新险种开发加快,市场进一步细分。保险公司应将人力、物力等资源向责任险倾斜,鼓励开发责任保险市场。

三、加快责任保险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尽快加强与责任保险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监管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要共同努力,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研究发展责任保险的法律环境。由于各类有关责任的法律法规是责任保险产生的法律基础,因此促进人大加强各行业法规立法工作是当务之急。保险行业要联合起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促进各级人员加强各行业涉及民事损害赔偿责任和鼓励责任险的各类法律法规。为发展责任保险提供广泛的法律基础。

2、试行对煤矿雇主责任保险等的强制立法试点工作。我国从今年5月1日施行的汽车第三者法定保险为责任保险的强制立法试点工作创造了良好机遇。推广煤矿雇主责任保险,是一项具有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工作。无论对雇主还是对雇员都将受益匪浅;可以防止雇主因破产或潜逃使遇难家属无法获得赔偿金,减轻煤矿企业对死伤人员进行赔付带来巨大的财务压力,使得企业迅速恢复生产。保险公司在识别、衡量、分析和防范风险方面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因而能够在事故发生之前帮助煤矿企业强化风险意识;完善安全措施,重视预警信息,从而降低事故发生率。

3、我国的保险公司必须从传统的思维模式和经营模式中跳出来,不能就保险论保险,要从保险业服务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看待责任保险的发展。保险公司在考虑商业利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考虑

到保险业所肩负的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社会责任。在发展责任保险的过程中,要提高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要善于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本公司利益和行业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做出应有贡献。

4、简化诉讼程序,设立专门的小额请求法庭,使小额索赔能够及时、合理得到补偿,为责任保险的迅速理赔处理创造条件。责任赔偿的纠纷,一般可分为4种:(1)损害重大,且受害人数众多者;(2)损害重大,但受害人数较少者;(3)损害轻微,但受害人数众多者;(4)损害轻微,且受害人数 较少者。对于前三种类型的责任赔偿纠纷,或由于损害结果重大,或由于受害者人数较多,常能引起受害人足够的注意去诉请法院依照法定程序予以解决;但对于第四种情形,如果用既有的法定程序去审理,则势必会因为民事诉讼程序的繁琐耗时,造成众多受害人放弃对应得权益的追求,也会对保险公司的理赔处理产生意见。因此,针对大量小额赔偿纠纷案件,有必要建立小额请求法庭,用简单方便、受费较少、时间较短的起诉、应诉、调查、审理、判决的程序和方法,及时有效地处理这种小额纠纷,并很快得到保险公司的赔偿。

责任保险的全面开展是保险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 ,它的出现与国家经济实力、法律制度、国民的法制意识息息相关。所以发展责任保险已经刻不容缓。

下载论我国中小机场的经营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中小机场的经营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发展(精选)

    论点: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建设 一、现代企业处于变化频繁、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并承受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企业的发展促使企业领导者不仅要从技术、产品、营销、资本等方面......

    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

    论中小企业制度创新与发展据统计,全国工商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经超过1000万家,约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0%;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的60%和40%左右,特别是90年代......

    论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小编推荐)

    论我国交通运输现状与发展 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

    论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论我国农村文化现状与发展建议 论文摘要: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中小企发展与融投资

    从“江右商帮” 的兴衰,看中小企业发展与融投资尊敬的银行领导,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今天到会的有:民生银行的***行长,从百忙中抽身为我们作了《**************》精釆演讲。相信大......

    论我国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论我国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孙琦 摘要:本文认为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提出了树立国有品牌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

    论我国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论我国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摘要:本文探讨了企业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二者之间的关系和我国企业品牌经营的误区,并提出了树立国有品牌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

    茶馆概述与发展及经营

    茶馆概述与发展及经营 一、 茶馆的历史与发展 1、茶馆的历史与发展 记载在东晋时期有位老佬上街卖茶粥开始、在唐代首先记载了“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宋代茶肆、陈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