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当代德育应在比较中前进
我国当代德育应在比较中前进
——与先秦儒家德育内容之比较
摘 要:本文在总结了目前儒家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的前提下,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再与当代德育内容相比较,找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内容方面的有益启示,希望可以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水平。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儒家;道德;内容
一 写作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近年来已为我国学术界所广泛关注。特别是作为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成为学者研究的热门话题。目前儒家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朱义禄的《儒家理想人格与中国文化》,邵龙宝、李晓菲的《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马振铎的《儒家之光》,贺韧的《试论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张雪蓉的《试论儒家道德教育的继承与借鉴》。
目前儒家道德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没有一个完整的论述儒家道德教育的体系,大多是从单个代表人物分析其当代价值;没有从实际出发总结出适合现代道德教育的方法,把传统运用于当代。
尽管这些年来我们积极借鉴吸收国外先进道德教育理论,改革我们的德育工作,但是收效甚微。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道德教育落后的现状,还是应该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中国社会虽然正在走向现代化,但是中国社会仍然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儒学不但对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道德教育仍有很多有益的启示。
本文旨在要通过对先秦儒家德育内容的研究,结合中国社会的特点,针对我国道德教育的不足,找出先秦儒家道德教育内容方面的有益启示,希望可以提高我国道德教育的水平。从而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 先秦儒家的德育内容
先秦儒家的思想主要形成于春秋末期的孔子,经历了战国初期的孟子,至战国末期的荀子,其思想一脉相承,也略有不同。但都是以培养“君子”为目标。“君子怀德”,君子是有德性的人。因此儒家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放在培养人的首要地位,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行 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德育内容方面,孔子有“五达道” “三达德”之说,孟子有“四端”(之说。可概括为“仁,义,礼,知,信”。以“仁”为核心,亦即以“爱”为中心,形成了一个道德内容的同心圆,“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从亲往外推,从不忍到忍„„推到家族,社会,人类,世界,宇宙,即达到了‘人与天地事物为一体’的境界。”[1]
(一)仁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乃“本心之全德”[2],所谓“全德之名”指仁在儒家推崇的诸德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高于诸德并能统摄、涵盖诸德,而诸德则分别是“仁”在不同方面的表现,都各自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仁”的[3]原则和精神。俞荣根先生也曾经提出仁“是从人从二”,也就可以这样认为:“仁”存在于两个人之间。推而广之,“仁”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说,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
那何为“仁”呢?笔者以为可分为两层含义:
1,“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4]不仅是爱自己,还要爱别人。首先要爱父母、爱妻子,然后爱他人,即“泛爱众”,进而爱自然万物,即“仁民而爱物”。这种爱父母胜于爱妻子,爱家人胜于爱他人的有先后之别的爱不同于墨家的“兼爱”,它是建立在血缘宗族关系上的,也因此得到广泛的认同。
(1)孝悌乃仁之本
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人生下来最先涉及的就是跟家人之间的关系,包括对父母的孝敬——“孝”和兄弟姐妹之间的敬爱——“悌”。“亲亲”是指在一定血缘关系范围内人们之间的相亲相爱。[6]人在一定血缘关系内的相亲相爱也不是外在造作,而是人本能的自然情感流露。这种基于血缘亲情的“爱”是自觉的,纯粹的。“亲亲”自然是“仁”最基础最根本的内容。正如孔子所提倡的“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7]如果连“亲亲”都做不到的话,更谈不上“泛爱”。只有做到亲人之间的“爱”才可能升华为对他人的“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忠恕乃仁之道
在家庭内部可以靠血缘关系维持“仁爱之心”,那如何在血缘关系之外继续保持这种“仁爱之心”,孔子认为应以“忠恕之道”来实现“仁爱”。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8]“忠道”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道”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道”是让人将心比心,帮助他人,有益于 他人;“恕道”是让人将心比心,不强迫他人。总而言之,“忠恕之道”就是要求人们能视人如己,将心比心,宽恕他人的过错,体谅他人,而且要替他人着想,帮助他人。“忠恕之道”是对待他人的态度,告诉你应该怎样关心帮助他人。所以说,“忠恕”是实现“爱人”的方法和途径。
(3)“克己复礼为仁”
顾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9]这就是孔子以“礼”释“仁”的思想。
2,“仁者人也”
孟子把“仁爱”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爱人”和“人”这两种概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爱人的人,才能算作真正的人;也只有真正的人,才会真正地去爱人。如果一个人只爱自己,不爱别人,这种人必然是损人利己,就不能算是真正的人。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有相亲的感情,也就是恻隐之心,不忍心伤害同类的心。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10]
(二)义
[11]“义”在先秦儒学的思想中也有不同的含义。孔子主张“行义以达其道”,“务民之义”[12],“上好义,则民莫敢不从”[13],“义”分别指应遵循的准则、适宜、正义。
孟子常常把“仁”“义”并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14]。“仁”是爱人之心,而“义”则是衡量“爱人”是否恰如其分的标准。他还主张在必要时还应该“舍生而取义”。
荀子常常把“礼”“义”并称,“遇君则修臣下之义,遇乡则修长幼之义,遇长则修子弟之义,遇友则修礼节辞让之义,遇贱而少者则修告导宽容之义。”[15]他还认为人之所以贵于物,是因为物无义而人有义,“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亦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16]
(三)礼
儒家的礼的概念是模糊的,孔子言礼,多就具体问题而发,因此所涉及的礼的层次是不同的。小的指日常生活中的礼仪,而大的则指一切典章制度,还有高于一切典章制度的伦常。[17]孔子最先突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把“礼”从官府的垄断中解放出来,作为重要的内容推广到民间。
“为国以礼”是先秦儒家的主要观念。主要包含一下两层意思:
1、以礼治国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18]孟子继承 孔子的礼治思想,把“礼”看作关乎国家存亡的重大决策:“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19]
2、以礼齐人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20]格”他认为用“礼”来教化民众,就能使民众有羞耻心,而且行为规范,将“礼”作为教化、管理民众的主要内容和手段。荀子认为人的性恶会导致“偏险而不正”,要解决“性恶”导致的“偏险”问题,进而更好地管理民众并维持社会秩序要用“礼”来规范。“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21]
(四)智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22]智也是儒家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知”是“三达德”之一,亦是“五常”之一。“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他们联系起来则要依靠“知”。
“知”作为儒家道德规范主要是指明是非、善识人、识事实。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23]“人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可“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不可以不知人。”[24]“知人”就是“辨识人之诚伪、见,“知”首先是一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对是否符合仁义做正确的判断。善恶、智愚、贤不肖”[25]“知人”不仅要知他人,更可贵的是知己。正所谓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26]即识时务者为俊杰。
(五)信
首先,“信”是统治者的首要道德。“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7]君主不失信于民,人民才能信任他们,人民的信任乃政权稳固之根本。其次,“信”是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孟子把“朋友有信”列为“五伦”之一。“信”的基本要求是真诚相待、诚实不欺,讲究信誉,信守诺言。在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中,必须言行一致,重然诺,守信用,这是取得他人尊重、理解,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
三 当代的德育内容
根据中共中央2001年颁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原则”是“集体主义”,“基本要求”是“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倡导的“基本道德规范”是“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四 对先秦儒家和当代德育内容的比较、反思与借鉴
在五四运动时期,我国知识界的激进派为适应当时社会启蒙与革命需要,纷纷以《新青年》等期刊杂志为阵地,著文抨击儒学,对儒学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一举动被称为“对儒学的歼灭仗”。[28]这种批判带有一定的情绪化,不是建立在客观、理性分析的基础上的,以致儒家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被一同抛弃了。抛弃反映封建思想的“三纲五常”等陈腐封建国家政治伦理的基本原则,是应该的。但其中除了有反映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诉求的内容外,还有大量涉及人性、人道、反映人类主流价值的内容是不应该予以抛弃的。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出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004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这说明,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传统道德——特别是儒家优秀传统道德对今天社会主义新道德建设的积极意义。
(一)对先秦儒家道德规范终极关怀的比较和借鉴
在人类文明当中,有两个重要的文化形态,一个叫做宗教,一个叫做伦理。宗教告诉你,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死,而是到达另外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佛教有一个极乐世界,基督教有一个天堂,道教到最后也得道成仙。每一个宗教都告诉你,有一个天堂,有一个永恒而美好的世界。但是,你想达到这个天堂是有条件的,你要有道德的支撑,要在现在的世界上做好事,才能够做到“虽死犹生”。
人生怎么才能够永恒?先秦儒家思想告诉我们:首先要立德立言立功,所谓“三立”、“三不朽”。“立德”,即要有美好的德行,有了好的德行以后就会精神不死。“立言”,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通过著作流传下去。第三个是“立功”,建功立业。但问题在于,英雄人物有可能做到“三立”“三不朽”,普通老百姓怎么办?宗教之所以有那么大的魅力,是因为它回答了普通老百姓如何才能不死的问题:你只要相信佛,你就能不死;你只要相信基督,你就能不死。那么没有宗教信仰怎么办?还有伦理。先秦儒家的道德伦理可以告诉你遵守“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通过修身达到完美的人格成为圣人,进而做到“三立”“三不朽”。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文明突飞猛进,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找不到安身立命之所,原因就是当代的道德教育没有解决人应该怎样“生”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从先秦儒家的道德规范那里借鉴其对普通百姓的终极关怀。
(二)对先秦儒家道德规范日常化生活化的比较和借鉴
先秦儒家重视维护人伦秩序,“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29]这种人伦道德规范了社会上不同角色的人应该怎样做才是符合这个角色。
例如,夫妻之间要有“共劳而食,合卺(jǐn)而酳(yìn)”[30]的平等和相敬如宾,用“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31]维护正常的婚姻秩序和社会规范;父子之间,父母对子女“既生畜之,或从而教诲之,谓之圣。圣也者,父德也。”[32],子女对父母不仅要有“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这样物质方面的赡养,更重要的是“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悦色;有悦色者,必有婉容。”[33]与父母相处的和颜悦色,“父母唯其疾之忧”[34]体谅父母为自己担忧的心情,“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35]时刻关心父母这些精神上的关怀;兄弟之间的“悌”,朋友之间的“信”等等。而当代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这些道德规范涉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随时随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奉献”相比之下就略显单薄。因此,现代的德育内容应该从日常生活中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规范每一类人的行为。
(三)对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义、利”观的反思和借鉴
儒家认为,“利”是指不应该得到可供生活和消费的物质,即指个人去刻意追求的东西,即不应当、不适宜的行为方式。主张重义而轻利。孔子认为对待义利的不同态度,就是识别君子与小人的根本依据,体现了君子与小人的不同人格。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6]他主张人应追求合乎道义的生活。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现在市场经济强烈的利益本位,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欲望,使得对利益的追求盲目、片面,人与人之间因为各种利益关系导致冷漠,欺骗等不道德行为。但是把传统儒家这种“义利观”放在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显然是不合适的。新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要求我们打破传统,建立新的“义利观”。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37]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回避人们的经济利益,应该主张义利兼顾。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四)对先秦儒家道德规范集体本位的反思和借鉴
先秦儒家的德育思想注重社会价值轻视个人价值,把个人看作是集体的附属物。使得个人的独立人格、正当权益和个性自由受到整体利益的压制。
在建设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时要把个体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统一起来。个人本位的理念不会盲目抵制社会本位,因为在社会本位的价值倾向下培养出来的人有 较强的责任感、义务感和献身精神,但是它完全忽略了个体自身发展的特点。此外,也不能推崇绝对的个体本位,因为它强调个体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个人往往会轻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所以在当代道德教育中力争将二者兼顾起来,使他们保持平衡。
参考文献
[1][美]杜维明.东亚价值与多元现代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4 [2]《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颜渊》注
[3]肖群忠.中国道德智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28 [4] [9] [27]《论语·颜渊》 [5]《论语·学而》
[6]王钧林.中国儒学史(先秦卷)[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1998:130 [7] [8] [18] [35] [36]《论语·里仁》 [10]《孟子·公孙丑上》 [11]《论语·季氏》
[12] [22]《论语·雍也》 [13]《论语·子路》 [14]《孟子·梁惠王上》 [15]《荀子·非十二子》 [16]《荀子·王制》
[17]孙凤.《先秦儒家礼学及其对当代道德教育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9]《孟子·离娄上》 [20][34]《论语·为政》 [21]《荀子·性恶》 [23]《孟子·告子上》 [24]《中庸》
[25]陈立夫.《人理学研究》[M],台湾:台湾中华书局,1975:360 [26]《孟子·尽心上》
[28]萧公权.《近代中国与新世界:康有为变法与大同世界研究》[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112 [29]《大学》
[30][31]《礼记·昏义》 [32]《郭店楚简·六德》 [33]《礼记·祭义》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182
第二篇:前进小学德育工作总结
西滩小学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德育工作总结
我校始终树立“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观念,狠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探索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适合学校特点的工作方法,注重实践,创新思路,坚持在课堂教育人,在活动中锻炼人,在情感中陶冶人,在行为习惯中培养人,在先进事迹中感化人,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德育模式。
1.适时地举办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人,用实践代替空洞的说教。(1)结合“推普周”进行普通话演讲比赛,举办相关知识的手抄报,既使学生真正懂得了普通话是我们的校园语言,学到了有关普通话的知识,又锻炼了能力,可以说是一举两得;(2)结合“弘扬民族精神月”开展“民族精神在我心中”故事会,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先进人物的事迹感染每个听众的心,进而使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3)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举行了以“我爱祖国,我爱校园”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和手抄报比赛,学生查资料,看影片,听广播,写感想,抒真情,自然就设身处地地领会了“八荣八耻”的精神实质;(4)结合专题教育搞好禁毒、反邪教、卫生、安全等教育,聘请派出所民警现身说法,张贴图片,发放材料,组织讨论,使学生从小就认识毒品的危害,明白邪教的骗人本质,懂得饮食卫生的意义,知道注意安全的重要,从而远离和拒绝不健康、不卫生、不安全的东西,更加理解珍惜生命的重要意义;(5)结合科学技术教育举办每年一次的“科技周”,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和手工制作,创作科学幻想画。其中吴奎、赵自虎同学的“自制开关提桶”分获县、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更加带动了其他同学的积极性,一件件作品脱颖而出,白怀栋的“神舟八号”、吴奎的“土块轿车”、范丽君的科幻画“未来的家乡”等颇有创意,受到师生好评;(6)结合养成教育,实行卫生日检查周评比制度,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他们主动捡拾垃圾,主动讲究个人卫生,主动监督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期末评选“卫生标兵”并予以奖励。每学期进行一次“课本保护与优秀作业展览”,让学生以热爱书本起头,发奋学习做腹,最终成材结尾;(7)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制作意境优美的大副喷绘宣传画,精心种植花草,在室外悬挂校训、学风,设计校徽,创作校歌,处处彰显人性化管理。
3.把第十五周定为“家长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实地感受自己孩子的成长环境,并诚恳地要求他们对学校工作“评头论足”,教得好不好学生的成绩说了算,做得好不好家长的评价说了算。
德育是一项长期而又系统的工程,是培养人的思想意识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结出累累的硕果,我们的所作所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是这项工程的一个神经元,在今后只有努力思考,大胆创新,虚心学习,才能使这项工作更加扎实有效。
前进小学 2006年12月1日
第三篇:前进小学2013年德育工作总结
前进小学2013年德育
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校德育工作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以培养具有时代精神与创新意识的新一代为目标,并结合我校实际制定2013年工作计划为工作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宗旨,继续走“学先锋、讲奉献、履责任、求发展”的校园发展之路,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构建“和谐学校、幸福教师、文明学生”。一年来,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德育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师德教育,提升教师素养
1、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开展师德专题讲座、利用每周一教师例会学习教育改革前沿、组织签署《册亨县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觉抵制有偿家教承诺书》等各种有效方式,全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2、学习教育书籍活动。教育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教师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染学生,开创师生共同进步的新局面。
二、狠抓常规教育,规范学生行为
1、落实“五规范管理”。开学初,学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并结合学校、学生的特点进行细化,加强针对性,突出指导性,增强可操作性。引导学生重温《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校纪班规,进一步完善细化如仪表礼仪方面、卫生习惯、保洁意识、节约意识、安全意识等方面的细则要求,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出明确的指导。
2、扎实评比制度,培养得力干部。在学期中,先队大队部召开期初会议,选拔劝导队员、督导队员等检查小组,每天进行纪律卫生评比,每周发放流动红旗,培养学生的“五资”管理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
3、推动责任文化,务实内涵发展。本学期我校仍坚持“抓家校合作,扩展德育工作影响力,充分利用家长会、电话沟通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先进的教育观念;抓课堂渗透,推动全员育人,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对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民族精神等主题德育 ;抓德育阵地建设,开展班级文化评比等。
三、丰富学生活动,锻炼学生能力
本学期,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品德、性格在实践与体验中得到了升华,使学生们的知行得到了统一,好习惯在他们心中生根开花。
1、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宣传月”暨“学雷锋”活动、体操比赛、“我与中国梦”主题教育,开展“日行一善”践行活动,将日行一善落实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善行,让校园处处有善行,人人做善事。
2、继续推广大课间体育活动。严格落实“健康第一”的方针和“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继续抓好升旗仪式与广播体操的规范化建设,扎实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切实提高学校体育、艺术等学科教学质量。
3、抓好法制、心理健康教育。我校以法制教育月契机,开展全国法制宣传日主题系列活动。学校通过晨会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进一步增强了我校师生的法制观念,提高了法律意识。其次经常性地通过板报、讲座、咨询、问卷调查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帮助学生纠正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障碍。开放“阳光对话”,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疏导,同时做好保密工作。
4、延续“校友文化”。今年校六一文艺会演中,开展每年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打造浓厚的校友文化,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下学期工作思路
1、完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以队伍建设为抓手,打造学校精干强悍的德育力量。
2、组织好各中队结合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深入贯彻落实“日行一善”教育实践活动
3、利用学校周边资源,思考创设学校特色活动。
总之,德育工作任重道远,要使我们的德育工作更上新的台阶,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决心在各项德育活动的开展中既开拓创新,又持之以恒,共同开创我校灿烂的明天。
前进小学 2014年1月15日
第四篇:前进中学2014年德育工作计划
前进中学2013-2014(下)德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安全第一,德育为先,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继续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凌源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凌源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指针,以提高德育队伍战斗力为基础,以抓好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为前提,以打造平安校园为保证,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深入学习德育课程标准,积极引导学生开展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团结、文明、求实、创新精神,塑造我校学生勤学奋进的新形象。
二、具体工作
㈠ 建立健全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德育工作的领导。
组长:宫贺元(校长)
副组长:魏桂军(副校长)赵庆林(副校长)
成员:崔红阳(主任 团委书记)李国华(政教主任)王勋(总务处主任)㈡ 以师表形象为重点,开展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德育队伍的战斗力。
1、结合教师形象工程、名师工程,培养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为人师表、锐于创新的师德标兵。
2、完善学习制度,深入开展系列教育活动。今年的主要学习内容为党的十八大精神、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凌源市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
3、建立奖惩机制,规范师德行为。学校的学期绩效考核奖励办法将教师的师德行为列为考核重要内容。
4、通过叙事文章征集、论坛演说等形式,弘扬高尚师德。
5、做好班主任培训工作;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交流工作,探讨问题,以提升整个德育队伍的战斗力。
㈢ 抓好行为规范,创建文明校园。
1、落实《凌源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利用期初、期中、期末阶段开展全校性教育宣传、检查督促、评选表彰活动。
2、利用班队活动、日常集体谈话等经常性的教育,深入持久地抓好“建设文明校园,告别不文明行为”的活动。
3、抓反复,反复抓,加强“班级量化百分考核”的检查、督促,约束极少数学生的不文明行为。
㈣ 加强学风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1、加强学生出勤教育,教育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尽可能珍惜时间。
2、强化课堂纪律,做到专心听讲、不做小动作,不开小差,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记笔记。
3、强化作业检查管理,做到字迹工整,按时上交。
4、积极开展班际间、班级内各种学科竞赛,推动学习氛围。
5、开展“一帮一”、“多帮一”等学困生结对帮扶活动,全面提高学习成绩。
6、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两方面评价学生,期末评选“学习优胜奖”、“学习进步奖”。“文明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等。
㈤ 抓好安全教育,打造平安校园。
1、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学生集会、班队活动时间进行安全意识教育。
2、交通、消防、用电、课间活动等安全教育常抓不懈。每月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学生安全疏散演练。
3、根据季节特点,分别对学生进行春季防流感、夏季防溺水、秋季防食物中毒的安全教育。
4、围绕3月24日结核病日、3月31日中小学安全教育日、6月6日爱眼日、6月26日国际禁毒日、9月20日爱牙日、12月1日艾滋病日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
5、加强课间巡视,发现安全隐患,及时加以解决。
6、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保护学生自尊心,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上好每学期一次的青春期教育课。
7、做好贫困生的调查,教育学生奉献爱心,帮助贫困生。
8、推行德育导师制,做好特殊学生的耐心辅导、教育和帮助。
㈥ 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守法公民。
1、发挥课堂教育在法制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2、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窗进行专题性法制教育。每学期法制专题教育不少于三次。
3、配合教育局计划,抓好以政治教师为主的法制教育队伍的法制培训。
4、邀请学校法制副校长进行法制讲座。
5、开展法制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制故事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法制实践活动。
㈦ 拓展德育阵地,营造校园文化。
1、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校园宣传橱窗,及时更新教室布臵,努力办好“春之声”校园广播站、“楹联”文学社、校园报,通过这些平台发挥德育宣传功能。
2、继续做好文明班级、文明宿舍的评比活动,发挥流动红旗对学生德育的促进作用。
3、关注节日教育。3月5日学雷锋教育,3月12日植树节环保护绿教育,4月5日向先烈学习,5月1日向劳动者致敬,5月4日理想教育,5月11日母亲节、6月15日父亲节孝顺教育,9月10日尊师教育,10月1日爱国主义教育,10月7日尊老敬老教育,12月25日圣诞节友爱教育等,全方位开展德育教育活动。
4、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如庆“五一”“五四”的文化艺术节、征文活动、主题班会、庆国庆的秋季运动会、庆元旦文艺演出等。主题班会每学期不少于两次。
㈧ 加强住校管理,培养学习模范。
1、利用寄宿生集会、晚自修管理、班主任谈话等形式,经常性加以教育。寄宿生集会每周至少于一次。
2、对寄宿生遵守纪律、爱护公物、讲究卫生、文明安全等情况勤以检查,及时反馈教育。
3、在寄宿生中开展学习竞赛,评选优秀学习楷模,以榜样引导全体住校生勤奋学习。㈨ 加强横向联系,综合德育力量。
1、加强与政府、派出所、社区的联系,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
2、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开好家长会,做好家访工作。每学期家长会不少于一次,班主任家访人数不少于全班学生的2/3,主要任课教师家访人数不少于全班学生的1/3。
㈩ 做好素质评价,增强德育自觉性。
1、在学生中开展阶段性德育评价和期末素质评价,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提高德育的自觉意识。
2、做好九年级综合素质测评,制订详细实施办法,公正和全面地评价学生。
附:德育工作每月大致安排表
二月份:
制订《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将师德行为列为考核重要内容);
行为规范教育;
“建设文明校园,告别不文明行为“主题教育”;
部署开展“班级量化百分考核”检查工作;
召开家长座谈会
三月份:
学风建设(出勤、课堂纪律、作业规范教育整顿);
寄宿生宿舍、食堂安全卫生全面检查;
防流感、防结核病宣传教育;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周教育(3月31日安全教育日);
贫困生调查登记;
班干部、团干开展培训活动;
学雷锋教育(3月5日);
植树节环保护绿教育(3月12日);
部署九年级综合素质测评;
学生家长会;
四月份:
师德教育专题学习;
行为规范检查督促;
开展学科竞赛;
青春期教育课1;
法制讲座(邀请法制副校长);
学生广播开播;
五月份:
庆“五一”“五四”系列活动
班主任校本培训1;
开展学困生帮扶结对工作;
科技教育周活动;
防溺水宣传教育;
法律知识竞赛;
防地震知识教育及消防疏散演练;
理想教育(5月4日)主题班会;
母亲节教育(5月11日);
六月份:
文明学生评选表彰;
爱眼日宣传教育(6月6日);
法制专题教育周活动;
禁毒宣传教育(6月26日);
学生学法守法情况考核;
父亲节教育(6月15日);
中考动员教育
七月份:
开展“暑假安全教育进千家万户”活动
201
4前进中学 年2月24日
九月份:
行为规范教育;
部署开展“日常常规竞赛”检查工作;
学风建设(出勤、课堂纪律、作业规范教育整顿);寄宿生宿舍、食堂安全卫生全面检查;
防食物中毒教育;
爱牙日教育(9月20日爱牙日);
贫困生调查登记;
爱心日教育(节约零钱奉献爱心);
学生广播开播;
尊师教育(9月10日)
前进中学秋季田径运动会
十月份:
班主任校本培训2;
行为规范检查督促;
开展学科竞赛;
青春期教育课2;
“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10月1日);廉洁文化进校园专题教育周;
尊老爱老教育(10月7日);
十一月份:
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行为规范检查督促;
安全疏散演练;
法制教育专题培训;
法制宣讲(邀请学校综治副校长);
法制故事征文活动;
班干部,团干部培训;
学生家长会;
十二月份:
评选师德标兵;
文明学生评选表彰;
法制专题教育周活动;
艾滋病日教育(12月1日);
学生学法守法情况考核;
友爱教育(12月25日);
庆元旦的趣味运动会、文艺演出系列活动
第五篇:试析我国当代医患关系
试析我国当代医患关系
20100303022 社会学 谭纾羽
指导老师:王彭鹏
摘要: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和病患在医疗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当患者来到医疗机构就医的时候,就产生了医患关系。和谐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双向、互动、双赢的关系,其实质是医患双方权力与义务的对立统一。但是,我们现阶段医患关系面临严峻的形式,需要认清现阶段的主要形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关键词: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模式矛盾现状
徐萍,王云岭,曹永福主编的《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研究》以及王明旭著的《医患关系学》中都对医患关系下的定义是:医患关系是在医疗服务活动中客观形成的医患双方以及与双方利益有密切关联的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医患关系学是研究医患关系活动规律和运行机制的科学。狭义的医患关系指一生和患者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广义的医患关系指以医务人员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医疗服务有关的一方,与以患者为中心的包括所有与患者健康利益有直接关系的一方所构成的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多方面的关系。简言之,即以一生为主题的人群与以患者为主题人群之间的关系。
医患之间的人际关系是医患关系的最基本层面,患者与医护人员的人际互动会直接影响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的判断。医患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医院的生存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 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不断加强, 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命质量越来越重视,对医疗行为的审视与对其它社会行为审视一样, 已不再仅仅注重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也越来越重视法律、经济、文化、心理道德等多方面审视。当前的医疗行为,医患关系也较之以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激化成为很多研究者的共识。
一、医患关系模式
(一)王明旭的技术与非技术关系模式
王明旭在其所著的《医患关系学》中指出:医患关系的各种属性中最本质的是契约关系和信托关系。前者说明双方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各有独立的人格和意志。要求双方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信任关系是医患关系建立的基础。医生要取得患者的信任,而且不要辜负这种信任。
其把医患关系模式分为两大类:一是医患技术关系模式;二是非技术关系模式。医患关系技术模式主要指医患之间针对诊断、资料、护理以及预防保健的具体方法进行沟通与交往时产生的关系。是医患关系最直接、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医患关系的基石。非技术关系模式指在医疗卫生活动过程中医生和患者由于社会的、心里的、情感的、经济的、文化的等诸方面的影响,所形成的其他方面的关系,即反应在医疗服务态度和医疗作风方面的医患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法律关系、文化关系、伦理关系和心里关系等非技术关系。
(二)帕森斯的亲子关系模式
社会学大家帕森斯则把医患关系比喻成亲子关系,认为二者有相似之处。首先,都设计一个人——孩子或患者,受另一个被社会承认有合法社会控制权力的人——医生或父母的社
会控制;其次在这两种关系中,虽然父母或医生都必须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感情中立,但事实上,充满了浓重的感情色彩;最后,两种关系都把注意力集中到相似的目标上,即通过医生或父母的努力在一段时间内使孩子或患者变成能力健全的社会成员。病人完全依赖医生,没有任何自主权。他的分析强调了疾病的社会性质和人际交往的突出作用,而淡化了患者生理症状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他认为疾病是对社会正常行为的偏离,必须有医生对其进行社会控制,从而突出了医患关系的不对称性。
但是这一模式并不广泛适用。如慢性病患者自主性强不依赖于医生;传统一医一患关系已被打破,医疗保健服务多样化;患者家属参与减弱依赖,出现医患关系疏离;社会心理被纳入健康定义,促使非专业医生从业者增多,使医生的技术控制作用弱化。所以人们从不同角度提出改进建议。影响最大的是萨斯和荷伦德的医患关系模式。
(三)萨斯和荷伦德的医患关系模式。
1976年,美国社会学家萨斯(Szasz)与荷伦德(Ho llender)发飙了题为《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的文章,他们认为医患关系的技术性质直接与患者就医时生理症状有密切关系,被帕森斯忽视的生理状态恰恰是医患关系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症状严重的情况下可以用帕森斯的不对称模式,但不严重是需要另外模式,对此他们提出三种类型: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
主动被动型
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医患关系模式逐渐从以医为尊的“传统型医患关系模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型医患关系模式”转变已成必然趋势。我国医疗行业曾长期处于“以医为尊”的状态,在医疗过程中,医生经常以救世主身份处于完全主动的地位,病人处于无条件服从的被动地位,这种传统医患关系过多强调了医生对病人的权利,忽视了医生的义务,是一种单向关系。这种传统医患关系模式的典型体现便是根据医患技术关系而提出的主动-被动型模式。医生作为专家,权威角色得以强化,医生几乎完全主动地包揽了病人的一切,是做出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的主导者,而病人则处于接受诊断和治疗的被动从属地位,医生只关注疾病的处理与技术的应用,很少考虑环境、社会、心理与病人的期望值和满意度。
指导合作型
在这种模式下,医生与患者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主动性,医生仍是权威,但只起技术指导作用。“患者可以向医生提出疑问,在医生的指导下比较忠诚地执行医嘱,配合治疗。”“这种关系适用于神志清醒、能够表达自己主观意志的病人,特别是急性病人,有人形象地比喻成‘父母和和少年’之间的关系。”①
3.共同参与型
这是为患者设计的一种技术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医生与患者拥有大体同等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双方相互配合,共同参与治疗方案的决定和实施。常见于“久病成医”的各种慢性病病人。医生只帮助患者执行和实施患者所选择的治疗方案。这种模式有助于相处医患隔阂,减少冲突,建立真诚和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有人形象的比喻成“成年人”之间的朋友关系。
二、我国当代医患关系现状
国家卫生部付部长坦言:“现在我国的医患关系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医患关系。②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我国医患关系已成为全社会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近年来医患纠纷层出不穷,“医闹”现象逐步升级,把医患关系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说明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关系总体呈紧张态势。
2011 年9 月15 日,北京同仁医院的徐文大夫因患者对治疗效果不满意被砍成重伤;就在此事发生前四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生穆新林被患者家属殴打致颈部受伤,胫骨骨折。2011年8月,南昌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口因医患纠纷发生大型械斗。2010 年8 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目前有关医患关系的研究大部分是采用患方视角,以患者满意度调查评价医患关系,寻找问题成因。医患矛盾被理解为患者对医生的不满,解决医患关系问题的策略是对医生的行为进行干预和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医患之间对医患关系的认知差距颇大,医务人员对医患关系表现出比患者群体更多的恐慌和担心。
中华医学会2000年对全国326所医院调查显示,发生医疗纠纷的占98%。病人对医务人员不信任的比例达43.8% , 医务人员认为双方互相信任的比例仅为25.9%。326所医院中, 有321所医院存在着被医疗纠纷困扰的问题, 其发生率为98.47%。另外,在我国发生的大部分医疗纠纷,院方败诉的几率远大于患者方。
据辽宁省社科联2011 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立项课题组对辽宁省4 城市12 家医院进行了调查,向医生和患者群体分别发放问卷1 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1 952 份,其中医生问卷956 份、患者问卷996 份,回收有效率医生问卷为95.6%,患者问卷为99.6%。
(一)关于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51.7%的患者认为是好的,35.6%的患者认为一般,10.6%的患者认为不好;而17.8%的医生认为是好的,44.5%的医生认为一般,36.4%的医生认为不好。患者群体认为医患关系不好的主要原因为:医疗费用高(47.9%),医院或医生追求经济效益的结果(20%);而医生群体认为其主要原因为:新闻媒体挑起的(25.2%),患者要求过高(18.7%),医疗费用高(18.8%),一些患者不讲道理(17.9%)。调查显示,有57.2%的医生遭遇过医疗纠纷,其中42.6%的医生受过患者打骂,11.6%的医生遭遇过诽谤、恐吓,3%的医生受过身体暴力。医生群体认为,造成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为:医患双方都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在患者(39.7%),双方责任各半(36.6%);而患者群体认为,双方责任各半(44.2%),双方都有责任,主要责任在医生(23.3%)。
(二)医患权利意识亟待加强。调查显示,医患双方对于各自所享有权利的认识水平存在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患者隐私权。对于医生保护患者隐私的问题,88.3%的医生认为非常有必要,9.7%的医生认为有必要;对于这一问题,77.1%的患者认为很重要,17.3%的患者认为注意一下也好。
2. 患者知情同意权。在诊疗过程中推行知情同意原则,医生群体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占89.3%;对于这一原则,87.5%的患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关于患者享有医疗自主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权利,41.1%的患者对此了解,43.3%的患者了解一点,15.5%的患者不了解。此外,对于医生享有医学诊察权、医学处置权等权利,56.5%的医生很了解,36.8%的医生知道一些,6.5%的医生不了解。
综合以上数据可知,医患双方对于自身享有的权利意识亟待加强,其中医生对于患者享有的权益应给予充分尊重,医院相关部门应广泛宣传患者的权利以及医生享有的权利,以真正体现尊重病人、关心病人、以病人的利益和需要为中心。
三、造成医患纠纷现象因素
2008年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专题研究“医患关系研究”工作的开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不同级别医院医患关系现状及医方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4月至7月共调查北京、重庆、山东三地10家医院,其中城市三级医院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 家,农村县医院家,乡镇卫生院3家。本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 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和谐程度的评价普遍不高;与低级别医院相比,高级别医院内医护人员对医患关系的评价更低;高级别医院医护人员自觉沟通情况较差、工作压力较大和职业风险较大等是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1.我国一些医院人文关怀相对缺乏。随着当代医学专业化的发展,部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问诊不细致,忽视患者的精神心理等需求,使患者有不受重视的感觉。有资料统计,公立医院平均问诊时间6 分钟,最长问诊时间20 分钟,最短问诊时间1 分钟。调查结果显示,在就诊或住院过程中,42%患者认为“与医生的谈话时间”太短和有点短,只有53%患者认为比较合适。淡漠人性的临床境遇其结果是,作为一个整体的患者,就这样在现代医学诊疗过程中被逐渐解构,医学人文精神也随之消失。患者的就医感受主要源于对人文性医疗服务的评价,医务人员人文性医疗服务的缺失将直接导致患者满意度下降。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在门诊或住院过程中,对医生交代病情和治疗的安排,39%的患者非常满意,46.7%的患者比较满意,14.2%的患者不满意。目前的医疗纠纷并不只是医疗技术问题,而往往是人文性医疗服务问题,医疗服务中缺乏文化含量和情感含量。
2.患者普遍存在社会心理问题 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疾病本身发生、发展、预后的担忧和恐惧,对就医环境和过程的陌生和不安,已是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患者追求安全感、归属感、被重视和尊重的心理集中体现了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深层次的多种渴望,也说明医院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调查数据显示,有64.5%的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存在社会心理问题,如感觉到有压力、对医生不信任、对医疗费用以及出院后康复的担忧。有调查显示,在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中,情绪困扰、信息缺乏、认知偏差、社会支持匮乏、医患互动不良等问题出现的频率最高。如果临床医生不能及时识别和处理患者出现的情绪反应或心理障碍,则可能与患者不能达到对治疗效果、临床愈后或机体功能恢复等方面在认识上的一致性,或者临床医生简单地把患者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当成患者的性格使然,或认为患者故意不与医务人员合作,容易引发医患矛盾。
3.目前医院机构设置无法满足病人的社会心理需要。现行的医疗规章制度大多是在传统的医疗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医生的思维习惯一直受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影响,虽然医务人员已经意识到转变医疗模式的重要性,并努力贯穿于医疗实践中,但在具体的医疗规章制度中仍然缺乏对医疗行为的要求,如需要了解与疾病和康复密切相关的心理问题、经济问题、家庭情况和社区情况等,这已说明单纯的医疗技术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目前医务人员编制相对紧张,尤其是大医院临床工作超负荷,医生护士不仅要负责好患者的医疗护理,还时常被一些诸如“病人欠费逃费”等琐碎而又着实分心的事情所困扰。本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患者存在的社会心理问题,73.1%的医生表示会关注但不知如何解决,23.7%的医生表示因时间和精力所限不会关注。
4.目前医疗纠纷解决方式存在着不足。在我国发生医患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可以通过自行协商、组织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本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患者群体认为医疗纠纷解决方式主要为:医患双方自行协商(40.7%),法律手段(23.2%),医院内调节(21%);而医生群体则认为:法律手段(29.9%),医患双方自行协商(25%),医院内调节(23.8%)。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我国医疗纠纷持续上升,医疗纠纷诉讼案件居高不下,讼累成为包括法院在内的各方都困扰的问题。医疗纠纷没有因为患者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利而下降,医患矛盾和医患冲突也没有因此得到有效缓解,以法律方式解决医疗纠纷,会使医疗成本上升、增加医患对立情绪、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等。国内外针对医患纠纷采取的措施各有不同,基本是事后解决的方式,医方往往处于被动状态。如果在医患纠纷发生前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性措施,在医患关系形成之初加以重视,将医患矛盾在萌芽期解决,会避免一系列的矛盾与纠纷发生,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和医院,都可节省由于纠纷而损耗的时间、财力等资源。而医务社会工作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连续性服务,参与诊疗过程,可使医
疗服务增加人性化和人文关怀的色彩。
四、改善我国医患关系现状的方法
医护人员的态度和沟通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据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326 所医院进行的关于医疗纠纷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在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原因中选择“由于医
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引发纠纷”的有49.5%时间压力影响医患沟通,导致医生无法做到心气平和、沟通充分,而时间压力是在工作负荷及绩效考核制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可能的医方因素包括医患沟通情况、工作压力及自觉职业风险情况。由此可见, 改善医患关系需要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强化政府职责,完善和谐医疗关系的制度设计。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建立覆盖城乡的居民基本卫生保障制度,建立有效的医疗风险防范化解机制。
2.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和谐医患关系的规章制度。医院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以人格平等为基础的,因此医院必须高度重视, 采取多项措施, 多听取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 实实在在与群众沟通, 包括信息的公开, 尽快满足群众的需要, 处处体现以人为本提升主体自觉。
3.患者要积极与医生沟通。医生要认真聆听患者,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 争取患者, 扩大医疗市场, 减少医疗纠纷, 取得病人信任。
注释:
①中广网, 《为什么半数医务人员会有消极情绪》
②刘 丽 谢 铮 邱泽奇 张拓红《不同级别医院医患关系现状及医方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徐萍,王云岭,曹永福主编 《中国当代医患关系研究》
2.王明旭《医患关系学》
3.杨帆《我国医患关系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4.邱杰《医患关系的三种表现形式》
5.张斌,郭秀芝,刘启贵,张天奉《医务社会工作体系构建与和谐医患关系
之思考——— 基于辽宁省医患关系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