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用人单位对员工猝死的赔偿责任典型案
用人单位对员工猝死的赔偿责任
典型案例:
刘某在某IT企业工作,一天,刘某在去单位上班的路上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刘某死后,刘某一家生活陷入了困境。单位认为刘某是因病死亡,出于人道主义已经向田某支付了丧葬费,尽到了应尽的义务。刘某家人认为刘某死亡属于工亡,单位应当依法申报工伤,因单位未缴纳社会保险,故要求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支付丧葬补助金、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律师分析:
天津凌宇律师事务所王效律师,擅长处理各类型劳动法律事务,经验丰富,王效律师分析认为:
本案中刘某的死亡是否属于工亡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经工伤认定管理部门及法院的审理最终认定,刘某的猝死不属于工伤(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非因工死亡的待遇支付刘某家人丧葬补助费和救济费。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员工上下班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可以认定工伤;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也可以认定为工伤。但在没有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不能对在上下班途中突发疾病猝死的情况套用上下班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的情形认定为工伤(亡)。“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如果员工突发疾病猝死,无论是因工还是非因工原因导致的死亡,用人单位都必须承当相应的法律责任,负担死者的丧葬费及抚恤金等费用,这不但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也是对死者的尊重。
一、工亡待遇:
员工因工死亡,在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的情况下,其直系亲属可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倍;
(二)因工死亡职工供养的亲属可以领取抚恤金,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比例发放,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三)一次性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如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属于用人单位的过错造成了员工的损失,该赔偿费用应当由用人单位支付。
二、非因工死亡待遇:
《工伤保险条例》只是对职工因工负伤及因工死亡等赔偿作出明确的规定,没有对非因工负伤或者非因工死亡的相关赔偿问题作出一个明确的规定。因此,对于非因工死亡的待遇,如果地方性法规或者政策有相应规定的,按照当地法规地方性法规或者政策执行。在没有地方性法规或者政策的情况下,可以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于1956年颁布实施的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仍然有效。
按照其规定,非因工死亡待遇包括如下: 丧葬补助费、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
(一)、丧葬补助费,其数额为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2倍。
(二)、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按其供养直系亲属人数,付给供养直系亲属救济费,其供养直系亲属1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6个月;2人者,为死者本人工资9个月;3人或3人以上者,为死者本人工资12个月。
律师建议:
《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细则》也已实施2年有余,国家日益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作为用人单位应当积极履行法定义务为劳动者缴纳各项社会保险,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员工投保额外的商业保险,保障劳动者的利益。
第二篇:用人单位未缴纳职工医疗保险如何承担赔偿责任[最终版]
用人单位未缴纳职工医疗保险如何承担赔偿责任
一、问题提示:在劳动合同纠纷中,用人单位未替职工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因病产生的医疗费在得不到基本保险基金支付的情况下,用人单位该如何来赔偿损失?
二、法律法规
1、依据《社会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规定: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国家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在审理中该如何确定损失,以及用人单位如何赔偿损失却没有明确法律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的第一条规定:劳动者以用人单位未为其办理社会保险手续,且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不能补办导致其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为由,要求用人单位赔偿损失而发生争议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3、部分地方的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如《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第五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不按照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或者大额医疗费用互助资金,致使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未能按照规定划入个人帐户,职工和退休人员不能享受相关医疗保险待遇的,用人单位应当赔偿职工和退休人员由此造成的损失。
三、法理分析
按照现有法律法规,职工医疗保险费属于预缴保险费,不能通过事后补缴保险费而享受保险待遇。由于用人单位未能依法为员工缴纳医疗保险,导致员工患病后,因无法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而遭受经济损失,职工可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医疗费中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内的费用。
四、案例索引---湖南省华容县人民法院(2012)华民初字第23号民事判决书(2012年6月26日)
1、案情介绍
原告王保梅,女,1970年6月30日出生,汉族,居民,住华容县三峰寺镇官堰村7组015号。
委托代理人李清湘,男,1962年12月8日出生,汉族,华容县三封寺法律服务所法律工作者,住华容县城关镇城乡路。
委托代理人于建农,男,1969年12月18日出生,汉族,居民,住华容县三峰寺镇官堰村7组015号。系王保梅丈夫。
被告华容东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住所地华容县石伏山工业园。
法定代表人高骅,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赵和正,男,1980年9月18日出生,汉族,湖南东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办职员,住湘潭市岳塘区湘纺厂内村3号。
委托代理人周建文,男,1967年1月25日出生,汉族,华容东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职员,住华容县城关镇北街八组。
案由:劳动合同纠纷
2008年9月16日,王保梅进入东华棉业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至今合同并未解除,该期间东华棉业公司一直没有为王保梅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费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但于2011年1、2月在王保梅的工资中分别发放了180元和200元养老保险补贴。王保梅因病于2011年4月10日分别在华容县人民医院和长沙湘雅二医院住院治疗,2011年4月29日出院休假至今,分别花费医药费1594.42元和38656.69元。王保梅自行参加了2011年华容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湘雅二医院住院医疗费经有关农村合作医疗部门补助了31147.20元×50%=15573.60元,其中未列入医保范围的金额为7508.80元(38656.69元-31147.20元=7508.80元)。另华容县医疗生育保险站对王保梅二次住院费用参照职工医疗政策规定按比例分担测算:华容县人民医院医药费1594.42元统筹支付930.30元,个人负担164.12元;湘雅二医院医药费38656.69元,大病互助额8256.69元,个人负担825.69元,合计统筹支付34081元,个人负担4575.69元。另华容县2010年至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为650元/月。原告以被告未缴纳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全部社会保险申请劳动仲裁,华容县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于2011年12月2日作出(2011)华劳仲裁字53号仲裁裁决:
一、东华棉业公司为王保梅补缴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的社会养老保险公缴部分;
二、王保梅退还东华棉业公司发放的养老保险补贴400元;
三、东华棉业公司支付王保梅病假工资1560元;
四、王保梅的其他诉讼请求不予支持。王保梅不服仲裁裁决向法院提起诉讼。
2、审判结果(2012)华民初字第23号判决认为:王保梅于2008年9月到东华棉业公司工作,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直至2011年4月原告生病前的工作期间,东华棉业公司没有为王保梅缴纳社会保险费违反法定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规定,必须依法为原告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现双方仍未解除劳动关系,故原告要求被告为其缴纳2008年9月至劳动合同关系解时的社会养老保险费的请求,本院予以支持;原告要求被告缴纳的职工医疗保险费属于预缴保险费不能实行补缴,所以原告要求被告补缴职工医疗保险费的诉讼请求不符合法律规定,本院不予支持。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是被告的法定义务,因被告未为原告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在原告生病后导致其享受不到应有的补贴,即使原告自行参加农村医保补贴了15573.60元,而职工医疗保险的补贴高于农村医保的补贴,其中有部分差额也即原告可以享受的补贴,为原告的损失,所以被告未履行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义务而导致原告损失发生,对该损失被告应负有全部责任。对原告要求被告支付扣除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报销费用后的医药费用差额的诉讼请求,本院予以支持;但其差额损失部分应为:35011.30元(职工医保统筹支付金额34081元+930.30元=35011.30元)-7508.80元(未列入医保自费金额)-15573.60元(农村医保已补贴金额)=11928.90元。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三个月到二十四个月的医疗期:
(一)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第五条规定:“ 企业职工在医疗期内,其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医疗待遇按照有关规定执行。”另根据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59条规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原告在被告处工作时间为不满五年,可享受三个月的医疗期,而华容县2010年至2011年最低工资标准为650元/月,被告应支付原告患病期间医疗期间内病假工资650元/月×80%×3个月=1560元。被告在2011年1、2月在原告的工资中分别发放了180元和200元养老保险补贴,原告应返还被告。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一条,《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第三条、第五条,《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59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之规定,作出如下判决:
一、华容东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一个月内到华容县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为王保梅补缴2008年9月至缴纳之日止的社会养老保险费公缴部分费用;
二、华容东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于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赔偿王保梅因华容东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而造成的损失11928.90元;
三、王保梅返还华容东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发放的基本养老保险补贴380元;
四、华容东华棉业有限责任公司支付王保梅病假工资1560元;
五、驳回王保梅的其他诉讼请求。
3、案例评析
本案中原告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其本人及用人单位均没有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导致原告因病产生的医疗费不能享受医保基金补贴,而职工医疗保险费属于预缴保险费又不能实行补缴,必然造成原告的损失。该损失如何赔偿,审理中有二种意见。
一、虽然原告与用人单位均未履行缴纳义务,但原告已自行参加农村医保并已赔偿,所以不存在损失赔偿;
二、因职工医疗保险的补贴高于农村医保的补贴,不能重复得到医保补贴,由原告应享有的职工医疗保险补贴部分减去原告参加农村医保补贴的部分,其中形成的差额部分即原告的损失。本判决采纳了第二种意见。从本案例来看,劳动合同纠纷中因用人单位未履行缴纳保险义务造成职工损失,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双方利益的平衡点是本案的关键。劳动法律法规调整的是用人单位与职工的权利义务关系,用人单位缴纳保险是由法律强制性规定,未履行义务造成的损失不能直接引用民法中的侵权法律法规,故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第一条对程序性问题的规定,其旨意是保护职工的利益不受损失,也是对用人单位违反缴纳义务后的一种惩罚。所以本案处理方法不失为以后在劳动法律法规适用中的借鉴。
第三篇:劳动合同法解读91:用人单位的连带赔偿责任
劳动合同法解读九十一:用人单位的连带赔偿责任
第九十一条 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给其他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解读】本条是关于用人单位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对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
在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优秀的员工越来越成为企业维持生存、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这些员工在其他单位任职期间所获知的劳动技能、客户资源甚至商业、技术秘密都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因此,恶意挖人成为一些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种捷径。虽然,我国劳动法并未明文禁止劳动者的兼职行为,因此,劳动者在一家用人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同时,有利用下班时间兼职的权利,如未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原则上并未违反法律规定。但是用人单位雇佣这种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侵害到其他用人单位利益,作为实际利益的获得者,则应当对此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因为,这种行为往往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劳动者本人没没有能力对此进行赔偿,而且这种行为扰乱了市场正常的竞争秩序,侵害了其他单位的权益,劳动合同法应当对用人单位的这种行为予以规范,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法国、马达加斯加等国的劳动法对此问题也有规定。这些国家的法律条款对此规定较严,不仅招用未解除原劳动合同的雇员并造成损失的雇主要承担连带责任,而且招用已解除原劳动合同,如果解除行为与新雇主有关,则新雇主也要承担连带责任。
根据本条款的规定,该项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以下三点:(1)用人单位有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行为,即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该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仍存在劳动关系。(2)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对其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
(3)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的行为与其原用人单位的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根据本条款的规定,原用人单位既可以同时请求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任意选择该用人单位或劳动者先行承担赔偿责任。无论该用人单位是否存在过错,只要该用人单位存在招用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的行为,且因该行为对原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该用人单位就应当对其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而不论该用人单位是否知道其招用的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尚未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
第四篇:劳动案例---不能证明员工无故缺勤用人单位被判赔偿[推荐]
不能证明员工无故缺勤 用人单位被判赔偿
北京某科技公司被该公司员工以拖欠工资为由诉至法院。在案件审理中,公司称并没有拖欠工资,是员工擅自离职,但是该公司又不能提供相应的证据。6月27日上午,记者从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获悉,法院终审判决公司支付拖欠的两月工资10500元(税后)及各项经济补偿金6825元。
周女士是某科技公司的地区销售经理,2005年12月,她和公司签订了《入职通知》,双方约定,周女士任深圳区域销售经理,试用期3个月,试用期工资为每月4200元。试用期届满后,周女士仍在该公司工作,月工资不变。周女士向法院诉称,自2006年4月1日起至2006年6月15日,公司就不再向其支付工资,在此情况下周女士被迫解除合同并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因在仲裁委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周女士又将公司起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公司向其支付2006年4月1日至2006年6月15日的工资10500元及经济补偿金2625元,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4200元,并支付损失4200元。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公司辩称,周女士在2005年4月11日至6月15日期间擅自离职,公司已向其支付了2006年3月的工资,并不拖欠其工资。因周女士系深圳区域销售经理,故单位未对其做严格的考勤管理,但其必须每周五与单位联系汇报工作。
但是,公司并未向法院提交双方曾就此工作方式进行协商的证据,也未能提交充分证据证明周女士自2006年4月11日后一直未来公司上班。
法院认为,周女士与公司签订的《入职通知》,未违反法律规定,应属有效,双方均应严格履行各自的义务。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劳动者的考勤与工资标准应当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该公司主张周女士自2006年4月11日后就未到公司上班,未向法院提交充分证据予以证明,故法院认可周女士一直工作至2006年6月15日。
周女士以公司未按时向其支付2006年4月至6月15日期间的工资为由,提出辞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有关用人单位延付工资,劳动者可以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其要求公司向其支付上述期间的工资、经济补偿金、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于法有据,法院应予支持。
第五篇:用人单位对员工“泡病假”说不
用人单位对员工“泡病假”说不
[ 原创 ] | 毕振洲
柴叶
2015-08-21 毕振洲
柴叶 法行天下刘秋苏 毕振洲 柴叶 上海江三角(苏州)律所律师
本文系作者授权推送,欢迎朋友圈转发!微信公众号或其他媒体转载须经授权,且需注明作者信息及出处。
本没有生病或者只是身体微恙,但有些员工为了干私事,找一些如腰酸腿痛等医生难以诊断、仪器难以查明的理由泡病假;有的员工通过开具“人情病假单”、花钱批量购买虚假病假单等方式请病假。单位如何应对“泡病假”?
案例重现:
小秦于2008年进入苏州市A公司工作,第二次劳动合同期限至2015年12月31日。2014年6月,小张生育一女。产假届满后,以其产后心脏不好体弱多病为由,向公司申请病假,一直未上班,并提供了该市B医院的病历和苏州工业园区某镇医院疾病诊断书。公司HR答复小张:按照公司员工手册规定,员工请假时,要提供就诊记录、缴费单据复印件、医院证明,因为其只提供了就诊医院和疾病诊断书,且两者不是同一家医院出具,公司不能认可其请假请求,希望其能够按照员工手册规定,补齐病假手续。收到公司的答复以后,小张向公司发送了加盖苏州市C医院医务科的疾病证明单,并有医生王某的签名,但无当日就诊记录,也没有挂号缴费凭证等。
苏州某公司再次书面答复:“公司要求你在12月1日同公司医务室的医生一起到公司指定的医疗机构(苏州三级以上医院)针对你所说的疾病进行检查,检查费用由公司承担。在公司未得到公司指定的医疗机构的证明前,你的病假申请不会被认可”,小张未予配合。在小张申请病假期间,公司欲上门探望,小张予以拒绝。公司只好申请律师介入调查小张提供的病假材料的真伪。
律师经调查发现,苏州市B医院医务室的章是真实的,但医生王某是外科医生,而非内科医生。律师将此情况反映给医务室相关负责人,要求医务室对此予以解释说明。医务室经过调查,确认医生王某受人所托,为小张开具了“人情疾病诊断书”,医务室人员未仔细核实诊断书内容直接盖章。律师以书面形式将医务室的解释予以固定,以备纠纷时作为证据使用。
2014年12月3日,公司再次书面告知小张:“在12月5日前,提供相关病假手续,如不能提供仍不到岗上班的,公司将按照旷工进行处理”。小张未予以答复,也未到公司上班,产假届满已超一个月。公司于2014年12月8日依照员工手册关于连续旷工5日,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的规定,解除了与小张的劳动合同。
【案例分析】
小张以心脏不好身体虚弱为由向用人单位申请病假,但其以存在矛盾的就诊资料向公司申请,引起公司对其病假真伪的怀疑,公司遂提出探望的合理要求。遭拒绝后,公司又提出出资派人陪同,又遭拒绝,小张的行为有悖常理。公司为慎重起见,聘请律师调查后最终发现,小张用来请假的疾病诊断书实际上是“人情诊断书”。该证据是本案的关键性证据,证实了公司对小张虚假病假的怀疑。小张因提供不合规的病假,擅自缺勤(旷工)长达1个月,严重违反用人单位劳动纪律,用人单位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符合国家法律规定。
【专业建议】
(一)对可疑病假单,尽早核实其真实性
实践中,不少企业为了方便核查员工病假单的真伪,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员工请病假必须提供单位指定医院,或者三级以上医院的证明。
鉴于用人单位指定的医院往往与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医院有可能服从单位的意志,在员工确实患病需要休病假的时候,不出具病假证明或者出具的病假天数不符合员工的实际需求。另外,如果员工居住在郊区,指定医院却远在市区,可能延误员工就医或增加员工就医成本。因此,“员工必须到用人单位制定医院就医”的规定很容易被劳动仲裁委和法院认定为无效的规定,并不可取,企业应通过其他方式核查病假单真伪。如果用人单位怀疑用工病假单存在虚假情况的,可以凭借单位介绍信或聘请专业律师到员工就医医院核实,核实病假不属实的,用人单位就可以依照《劳动合同法》 第三十九条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前提是,用人单位事先在员工手册或劳动纪律中约定此种行为属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行为。果认为医院医生存在乱开病假条等情况的,用人单位可以向医院的主管部门进行举报或投诉。
(二)建立完善的病假复核制度
法律法规并没有具体规定员工请病假的程序,一些涉及病假的法规也已经很难适应当今的劳动用工环境,但法律和审判实践并没有限制用人单位对员工病假进行复核。
因此,用人单位应当尽可能通过相应的民主程序,通过具体、细化的规定建立病假复核制度,一是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引导员工理性休假;二是当发现员工有恶意“泡病假”的嫌疑时,用人单位复核病假有制度做依据;三是一旦核实,也有事后处理的制度依据。当然,虽然病假复核制度法律并没有禁止,但是单位在建立自己的病假复核制度时,也最好能聘请专业律师做指导,以免出现违规。
(三)建立病假员工的薪酬评审机制
员工长期拿着病假工资却不上班,而在外“另起锅灶”搞经营,或者在其他单位兼职上班,这会使其他员工产生负面情绪,继而会有人效仿“泡病假”员工。为了减少这种事情的发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其病假期间的经济收入进行调整,在企业规章制度里详尽规定病假请假制度、工资和奖金制度,将病假与奖金发放挂钩,如在薪酬体制中提高全勤奖奖金的比重、病假三天以内的不影响全勤奖金,超过的全额扣发全勤奖等;如针对短期休病假员工工资可以按照一定比例发放,超过一定期限的则可以在法定标准内按照较低的比例发放等方式。
(四)定期探访“长病假”员工
对于休病假时间长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定期由工会或人事对病假员工进行探访,一方面可以体现用人单位对员工的关心,另一方面也可以一定程度上监督恶意病假员工。或者规定工资发放由员工本人亲自领取,如因病不方便等可以经过申请由用人单位派送等。当然,从执行的角度看,这一制度面临很多困难,建议用人单位在员工入职时就告知其公司有这样的企业文化。
【特别提醒】
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在采取措施防止员工恶意泡病假时,应谨慎合理,防止以偏概全。严格区分一般的恶意泡长病假与因怀孕后法定产假及法定预期检查假期之外的恶意泡病假情形。如出现后者,因法律对其保护更甚,所以需要企业提高容忍度。实践中泡病假情况以后者为甚,当然三期(孕期、产期、哺乳期)员工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同样可以予以解除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