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策略

时间:2019-05-13 13:3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策略》。

第一篇:谈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策略

摘要: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型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幼儿园区域游戏的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但在实践中材料提供的动态性问题仍是教师们的一大困扰。她们面临调整材料时间上的统一性,内容上的“喜新厌旧”以及调整区域材料过程中大量的劳力、物力、财力、精力的浪费。因此,就教师调整区域材料的依据、调整材料的时机以及教师采用何种调整策略使区域材料发挥最大效益、尽量减少损失就是本文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活动区游戏是幼儿园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实际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材料的过程和幼儿自主选择、操作与摆弄材料的过程融合起来进行的。要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就必须提高游戏质量。而影响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就是游戏材料。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活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是决定幼儿主动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直接影响幼儿的兴趣,使幼儿在玩耍中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教育手段,以上我们已充分认识到材料的先进性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这并不能完全代替幼儿的发展。一位研究游戏的专家指出:“游戏材料只是游戏的一个必要条件,在没有与游戏有关的直接和间接指导的情况下,游戏材料本身不会有教育意义和可解释性。”。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发展是受到多重综合因素的影响。因而材料投放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完结篇,而是始终顺应幼儿的发展处于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如果想充分利用好材料这一教育手段,就需要教师在材料调整中有一定的教育策略。教师的教育意图应该有目的、有意识的隐藏在材料中,教师主导地位转化为隐性状态。教师间接调控教育过程,儿童则如入“无师”之境。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教师根据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及时调整材料。游戏过程不是单向知识传授和机械模仿、而成了师生双向信息交流、情感交流的过程和儿童人格的自我成长过程。

(一)当前材料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可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对材料提供的动态性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行动中却往往表现出“穿新鞋走老路”、观念与行动脱节等现象。主要表现在:

1、材料调整时间上的整齐划一性。许多幼儿园仍旧存在着“区域材料调整的检查制”如由园长规定第几周进行区域材料调整,互相检查、评比等内容。或是由于参观、检查、开放等任务、教师加班赶制调整区域材料等现象出现。时间上的整齐划一性,违背了幼儿发展上的个体差异原则,造成班与班之间的统一性,缺乏灵活性、也未使教师的工作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发挥。

2、材料调整内容上的喜新厌旧性。许多 教师在材料调整中,经常出现喜新厌旧性。往往在调整过程中,将原有的材料全部抛弃,全部换成新的内容。因而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为追求形式的花哨、新颖、教师不断更新内容。浪费大量精力、脑力,同时也将“继承”的作风抛之脑后。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浪费。

3、材料调整资源上的浪费性。除了以上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是:由于缺乏材料使用的环保意识以及共享意识、因而许多幼儿园出现调整材料过程中的财力吃紧问题,因而往往以减少调整材料频率为主。资源上的浪费不仅让广大教师感到人力、精力、劳力、物力的损失,更重要的是造成教师一种心灵深处的工作疲劳感及压抑。

4、材料调整目标上的零散性。许多教师在调整材料中往往出现为“换”而换的意识,缺乏对幼儿材料使用的观察,目标意识薄弱,缺乏材料调整上的系统性及整合性,因而往往出现照搬照抄示范园的材料制作、“脱离本班幼儿发展水平,“捡到篮里都是菜”,随意更换等行为。造成了园园相似、缺乏个性以及幼儿发展上的不均衡性及零散性。

(二)材料调整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许多国内外教育专家的理论也对材料调整的重要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他们分别从儿童的心理、建构学习的特点、儿童认知发展特点、最近发展区等不同角度阐述了材料对幼儿的帮助及材料调整的理论基础。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型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我们可以较直观地看到:区角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而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儿童的发展来自于成熟,来自于儿童与自然以及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而材料提供过程不是固定的。

蒙台梭利认为老师必须投入自己的精力,并且随着儿童发展阶段的不同改变自己的工作方式。老师的首要责任是关注环境和材料。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但是如果环境影响不好,儿童在自己的身体上、智力上和心理上都不会有所发展。即使他们发展也不会长久。同时他又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理论。他认为:儿童只有在最近发展区内表达的技能和水平是动态的,是一直变化着的。因而教育材料的提供就应符合幼儿最近发展区原则,不能只关注儿童发展的过去,而更应关注儿童发展的未来。只有走在儿童发展之前并能指引发展的材料才是良好的材料。

建构主义认为儿童的意义建构是内化理解和探索发现的过程,他受到外在环境的制约,更是个体多元素的系统运转过程。我们提供的材料应适应每个孩子,适应儿童认知能力、社会性情感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适应儿童显性一般的发展和隐性可能的发展。更应适应儿童不断成熟发展的过程。

宋庆龄幼儿园的同行老师们认为当孩子不能好好把握材料的话,不是材料的要与不要,而是认为这种材料前面必定还有个小步骤。研究儿童学习过程,了解儿童是如何学的。材料的调整是从孩子中来,就适用性好。

二、研究的方法:(一)对象:本园小班、中班、大班幼儿各一实验班,年龄3--5 岁。(二)调查方式:

1、广泛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撰写资料综述。

2、观察法,幼儿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现场观察记录并分析。(1)观察记录幼儿操作材料的情况、游戏内容。(2)观察幼儿使用材料的频次和持续时间。(3)观察材料调整前后的效果及幼儿使用情况。

三、研究结果:(一)材料调整前的依据----观察。

观察,是了解及评价幼儿在活动区的兴趣及能力表现、了解幼儿个体和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能为教师调整材料提供依据。在区角活动中,材料调整的秘诀是要学会观察幼儿对所投放材料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的外显动作和语言表达以及对材料的摆弄状况,分析出幼儿的需求,及时调整材料。它关系到幼儿对材料的兴趣,材料本身效益的发挥,是幼儿成功与材料互动进行建构学习的基础。此时的观察,可以是对游戏的全面观察,也可以是对具体对象的重点观察。可以是有目的观察,也可以是随机观察,可以有即刻观察的分析调整,也可以是过程后的分析调整。这样的观察不仅可以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了解儿童社会性情感及其他方面的智能强项;不仅了解儿童的经验背景,同时注重儿童富有个性特质的学习风格;不仅了解儿童建构结果,同时了解儿童建构过程表现;不仅了解儿童建构过程外在的一般的表现状态,同时了解儿童隐含的、潜在的能力倾向。我们试图从多种角度充分的观察孩子,简单易行的记录分析孩子,其价值不是为了评价孩子,而是为推进儿童建构的系统运转提供策略依据。为材料调整奠定基础。

1、全面观察与个别观察。

由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既有许多共性的年龄特点又有着来自不同家庭环境、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个性特点。因而通过全面和个别观察既可以使教师掌握来自第一手的信息,对了解同一年龄段的幼儿有个共性认识。便于教师比较充分的在群体背景下了解幼儿,并对幼儿 做出正确的评价。又可以了解每个幼儿的基本能力、情感、行为和不同的认知方式,并发现每个儿童的潜能和需要。例如在拼板游戏中,教师采用了表格记录方式进行全面与个别的观察。教师为幼儿提供了难度不同的四块拼板,并在其周围设置了“我成功了”记录表格。幼儿可以任意选择自己能够完成的拼板内容,进行拼图。当完成后,幼儿可采用照片粘贴、记录号码等方式表示自己的成果。教师可随时通过表格观察到全体幼儿在拼板游戏中的兴趣点、难点以及个别幼儿的情况(包括特别热忠的幼儿及缺乏耐心或一次都未参加的幼儿。)根据这样的全面及个别的跟踪记录,可以进行资料分析,并进行材料调整。例如对大多数幼儿已完成拼板的更换,使教师对全班水平有个总体了解。为部分幼儿提供个别化更难的拼板,对另一部分幼儿的游戏引导等。都是教师对个别有特殊需求的幼儿所提供的材料调整。又如在个别观察后,为不会涂色的新生创设的个别化游戏角---学习涂色等。

2、有目的观察和随机观察。教师在材料调整前的观察可能是有目的的观察,也可能是随机的观察。例如教师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教育目标对幼儿游戏进行有目的观察。观察的内容如:对 幼儿喜欢的游戏材料、主题、内容的有目的观察;对幼儿社会性水平及认知经验的有目的观察等。这种有目的的观察针对性及目标意识强,对材料调整具有科学的评估作用。经过有目的观察后可分析给儿童提供的游戏时空是否合适,材料的投放有没有问题等。而另一种随机观察相对计划性弱,但对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的随机观察能力在教师投放材料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容如在材料投放中对幼儿游戏中产生的问题、幼儿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观察,甚至幼儿近来的兴趣等的热点和问题的随机观察。例如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发现孩子们对风筝产生了兴趣,有的孩子自发的用手工纸开始尝试折叠。于是教师将关注到的信息通过投放材料----风筝区,来顺应孩子们的发展及兴趣。结果,此游戏区大受孩子们的欢迎。教师通过随机的观察将日常孩子们的热点融入游戏,使游戏生活化,也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二)材料调整的时机: 在区域活动中,材料调整的时机与幼儿的发展情况是密切相关的。材料调整的过早,会使幼儿对活动目标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变得无所适从;材料调整的过晚,或许幼儿的兴趣热点就如同昙花一现,再也无法找回。适时适宜地投放调整好材料就如同是“一位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教师 ”,既可以支持幼儿的建构学习,又对他们的建构过程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及时抓住适时的时机,根据幼儿的需求投放材料。通常在以下情况时投放和调整材料:

1、当幼儿对游戏内容不感兴趣时。当孩子对教师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反思材料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太难,偏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太容易,对幼儿缺乏挑战;是否投放时间过长造成厌倦重复感;是否游戏指向太单一,缺乏选择性等问题。因而当遇到孩子对游戏内容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敏锐地意识到并进行材料调整。

2、当幼儿产生问题时。例如孩子在游戏书中画图过程中出现了寻找不到内页的问题,于是孩子们产生了“找不到刚才画完的作品,怎么办?”的问题,在孩子们的讨论中,出现了种 种答案“做书签!”“用透明纸印下来再画!”“记录页码”等好主意。教师在活动后为幼儿在区域内增添了许多辅助材料(包括透明纸、粘纸、笔、小本子)并增设了书签制作区域。孩子们的问题成为了下一个游戏产生的源头。孩子们在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不断的进行着建构学习。

3、当幼儿产生创造性行为时。例如孩子在主题花园区中偶然的行为中突然发现了灯笼的制作方法,教师此时为孩子提供的一根绳子,就满足了孩子的愿望。当孩子看到自己的灯笼挂上树的时候,孩子的神情是多么的快乐。可见当孩子出现创造性行为时,教师为其进行的材料调整是对幼儿创造性行为的一种肯定及鼓励,更是尊重幼儿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推动着幼儿游戏的进展。(三)材料调整的策略: 先前教师在材料调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大批量的更换。这样的做法既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同时又未使材料的资源得到最高效益的发挥。因而在本学期的尝试中,我们发现教师在材料调整中的策略很重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对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资源共享、设置情境、分层呈现等各种方法的变化,就能达到 物尽其用,减少教师不必要的劳力,创造材料高效益顺应幼儿发展的目的。以下就从目标、形式、内容、时间、空间、材料自身调整等几个实例来介绍几种材料调整的策略。

1、目标调整策略。

实录一:插花 小三班的美工区中有个插花角。材料提供为:剪成花形的可乐瓶,各色盖塑板剪的小花若干。玩法是幼儿拿小花插入不同的可乐瓶枝条中。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各异。有的按照颜色归类插、有的五颜六色插、有的是对称每根枝条上插一朵花、还有的是这根枝条上插5 朵,那根枝条上插6 朵。教师产生了困惑:提交教研组讨论:“如果孩子不按照对称及颜色归类的方法插花,教师该如何指导?”一下子在教师研讨活动中引起了争执。有的教师认为孩子的审美观不同与成人。也许在孩子的眼中不对称及五彩缤纷是幼儿心目中的美丽。有的教师认为该教师目标太单一,指向过分明确。事后教师调整了目标,以赞赏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行为。小三班中的插花角出现了各式插花。分析:教师在材料提供中可做预先估计,但不应目的性过强,过分细化目标。教师要关注的是预设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多种事实之间的关系。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根据幼儿的发展,及时调整目标,学着认同、顺应孩子。目标的修正既是对材料利用的再认识,也是对幼儿能力的新发现。

2、形式调整策略。

实录二:“过生日”的由来 小班幼儿的计算活动内有按大小进行匹配,一一对应等活动目标。可教师根据此目标设计的游戏“敲图章”却未引起幼儿注意。教师在考虑了目标合适的前提下,未进行全部内容的更换。而是在肯定目标的基础下,进行形式的更换。将游戏形式更换为幼儿喜欢的“过生日”活动。如为小寿星送礼物(按大小匹配);按数字夹生日蜡烛等,受到了小年龄孩子的欢迎。分析:教师在调整材料时,不应匆忙撤换材料,而应对材料进行分析。在肯定了目标合适的前提下,可考虑将投放的形式进行调整。由于小年龄幼儿对生活情景感兴趣,因而过生日游戏赢得了孩子的兴趣。可见形式的调整正是在寻求最适合幼儿学习方式的一个过程。不同年龄、不同个性、不同智能强项的孩子需要的建构形式也是不同的。

3、空间调整策略。

实录三:一米的距离 中班建构区域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凌乱的积木四散在地,始终不见完整作品,孩子很容易在游戏中争抢玩具。教师发现后,悄悄的将当中的隔断橱向后抽离。将2 块不同区域的建构区合并,形成大区域。并将隔断橱向后移了1 米 ,露出一丝空间,可供旁边区域的幼儿交流。第二天,孩子争执的局面不见了,东方明珠保留下来了。更有趣的是,纸杯花角的幼儿还选用了建构区的积木做泥土,而另一组的孩子用纸杯花装饰花园。

分析:空间的调整是一门艺术。教师根据各组游戏情况,采取扩大、缩小、全开放、半开放、隐蔽空间等方式,为幼儿的不同游戏提供空间保证。例如,大空间为建构区游戏顺利进行提供支撑。隐私小空间为个别化幼儿提供宣泄个人情感的角落,并免受他人干扰。半开放空间又对幼儿之间交流和整合资源提供了机会。因而空间调整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的良方。

4、时间调整策略。

教师在材料投放和调整的时间不统一。当遇到内在序列严谨、有层次的程序性游戏内容时,教师的投放方式采用的是分层呈现。就是通过不断增加和改变材料的投放,提示和引导幼儿发现由不精确到接近精确,从很少到逐渐丰富的知识经验。当遇到的信息量大的,开放的主题性游戏时,教师的投放方式是信息量大大提供,幼儿有多重选择的可能性。因而时间的调整是为游戏材料投放的合适时机及多元化提出的新的策略。

5、内容调整策略。实录五:一把鞋刷 小一班区域内有整理鞋柜的内容。初时幼儿兴趣不高,稍候教师提供了一把小鞋刷。这下子孩子带劲了。他们一边整理鞋子一边为爸爸、妈妈刷鞋子,高兴的样子引来了更多的孩子。

分析:游戏中教师通过增添鞋刷调整游戏内容,是考虑到了小班儿童在游戏中过程体验不够,而调整后接近幼儿生活,孩子们喜欢,且材料操作性强。因此,对材料内容的调整可从情境化、主题化的方面去考虑。例如大班的“花边加工厂”、中班的“贴墙砖”、小班的“停车场”等游戏都大获成功。可见内容的调整为研究提供了教育资源、教育思路的整合。

6、情境调整策略。

实录六:“纸杯花”开了 中一班的纸杯花投放了很久,就是不见孩子的作品出现。只见教师精心编织的一个纸袋孤零零地贴在墙上。纸杯花制作在技能上对幼儿并不存在困难。后来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发现问题出在作品的展示方式上。由于纸袋贴在墙壁上且 口大,孩子们制作的花插进去 后,总是掉在纸包内,别人看不见。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失去兴趣。第二天,教师搬来了一个花架,当教师将自己制作的第一朵纸杯花“种”在花架上时,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孩子。没多久,纸杯花都开了起来。

分析:作品展示对幼儿游戏充满吸引力,因此教师在调整材料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对材料本身的各种因素进行调整。如作品展示方式的立体呈现、正材料加辅助材料延续活动动机等。

四、反思: 在调整材料的实践中,我也不断的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开始真正学着了解、倾听、认同、顺应孩子,更进一步的对教育本身的元素有了重新的思考,对自己教育专业化的水平也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孩子的发展是我成长的背景和支持,孩子的发展是我永远的追求!

五、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1、《玛丽亚?蒙台梭利》 幼儿教育方法 玛丽亚?蒙台梭利着 地震出版社 2004 年

2、《有吸收力的心灵》 玛丽亚?蒙台梭利着 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年

3、《走学前教育科学化之路》 吴晓燕着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 年

4、《把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宋庆龄幼儿园的案例研究 封莉蓉 周卫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5、《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 george s?morrison 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6、《美国教学的艺术》 guy r?lefranioisl 编 华夏出版社 2003

第二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性策略

要提高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有效性,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区域活动观,认识到区域活动能够给幼儿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满足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教师有意识创设的环境中进行自我操作、自我探索、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也可以在这里选择同伴共同活动,体验与同伴合作的过程,是促进幼儿自主发展比较理想的形式。

其次要重视区域活动实施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区域活动的目标、区域材料的投放和区域活动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区域活动应有的作用,使幼儿在活动中得以有效发展。明确区域活动的目标。活动目标是活动开展的依据,但在区域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目标不明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如在幼儿园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区域活动计划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一),这样的计划表虽然有活动目标这个栏目,但在描述中却看不出具体的活动目标。活动目标不明确,教师投放材料与指导也就必然地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区域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作用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我们从台湾幼儿园的区域活动表(以科学区为例,见表二)中可以看到教师在创设区域活动时所考虑到的具体目标,虽然栏目名称是“主要学习经验”,但从栏目中对幼儿相关主要学习经验的描述,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该区域的具体教育目标。教师心中有了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投放材料,观察儿童,指导幼儿的活动过程等。可见,区域活动目标对于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区域活动的目标不必每日制定,它可以是阶段性的、层次性的,但不管如何,教师要明确各个阶段区域活动的目标,否则,区域活动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最终成为低效的活动。

第三篇:谈幼儿园小班活动区域布置

对幼儿来讲,大多数接受教育的范围是从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环境的布置,或是游戏中获得的,根据《纲要》指出: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很大,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应有良好的环境,凡是可以让孩子接触的物质和人都是他们的环境,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很大,要给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要有游戏的环境,艺术的环境,审美的环境,图画的环境。新世纪对皮亚杰理论的再认识,更主张教育要适合不同逻辑发展,教育要着眼于儿童自身的活动,以同化为主的游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根本,在此基础上,依据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来激发和形成儿童目前还未完善或不存在的心理机能,此理论是以师生互动为框架的主体结构,倡导一种尊重个体差异,关怀每个孩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而活动区教育正是此理论框架上,新兴发展起来的。区角活动是幼儿园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们通过不同的小组游戏,能充分发展动手、动脑的能力。区角活动也是孩子们自由的活动,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活动的内容,然后进入不同的区角进行游戏。这些活动老师除了一些必要的指导外没有过多的干预,所以孩子们能在活动中积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玩起来也更加的快乐

一,规划整体布置

所谓幼儿活动区,也称游戏区域,学习区域,或兴趣中心,指在活动室中教师清晰地划分出不同材料和不同活动类型的区域,即幼儿所有活动的范围,包括室内活动,室外活动,专业教室活动等等一系列幼儿所活动的场所。本次研究着重对小班教室各区域的布置,物品的摆放,各区域间的相邻作研究。活动区的创设是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一般需提供娃娃家等角色游戏区域、积木区、图书区、益智操作区、美工区、科学区等。随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对各区的指导侧重点应有所变化。例如,对小班幼儿提供自然科学区主要是为了给幼儿提供观察场地、机会,并不作为活动的重点;教师对小班游戏的指导更多侧重于娃娃家、积木区等,着重激发幼儿良好情绪,能积极投入活动。

在创设区域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结合本班的教育目标,幼儿人数,确而定。室内应该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的思想,将幼儿优秀的作品粘贴在墙上,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主色调以亮丽的为主;图案选幼儿喜爱的动物造型或形状,富有儿童情趣;室内整体应统一协调,给人以统一的感觉,每个区域尽量分开,但又紧密联系;部分区域可根据单元目标或任务设计环境的布置,将教学与环境融合;区域的设计应富有想象力,给幼儿发挥想象的空间;可根据各个季节对环境进行改善,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在节日到来时,将喜庆的氛围带入环境中,或是教育性的知识融入环境,这样幼儿更容易记住;在环境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认知,例如礼貌用语等,从小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教室的布置应有幼儿参与的全过程,发挥幼儿在环境中的作用。

首先,在确定活动区域时,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幼儿的年龄特点

首先小班幼儿好玩,好动,这时教师更应该以幼儿为主,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环境的布置多让幼儿动手,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又起到了将教育融入环境的效果。小班幼儿情绪较为突出,他们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可以保持持久和集中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幼儿探索,培养幼儿的思维。

例如,第一周先开放1-2个活动区,使幼儿认识该区的玩具材料,尝试玩法,并学习收放整理,同时结合活动的开展,建立初步规则;第二周进一步熟悉巩固一周提供的活动,同时再增加一种新的活动提供新经验……,逐步地到幼儿对各个活动区主意材料玩法、游戏规则等都有所了解,这时,就可以全面展开区域活动了。

三,活动区

角色区科学区美工区文化区建构区益智区语言区

应注意:玩具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是幼儿游戏的工具。幼儿是通过使用玩具材料在游戏中学习的。教师可根据各年龄班的幼儿能力特点,研究玩具、材料的玩法、为各年龄班配置必要的适宜的玩具材料、小班幼儿年龄小,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对一些色彩鲜艳形象逼真的玩具材料特别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所以在小班的活动区中,尽量要投放新的成品玩具材料,而到了中大班,幼儿已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它可以将一件物品作为多种用途,如一块方形泡沫可作石头、包子、香皂等等。动手能力也逐步提高,这时、在材料数量的投放上,应随年龄的增长,从种类少数量多,过渡到种类多、数量少。比如在小班益智操作区提供的材料应体积较大,同类材料数量较多、地毯的提供能够便于幼儿的活动操作。同时又使幼儿感到轻松舒适,有益激发良好情绪。

第四篇: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精选)

幼儿园区域活动提高质量的策略

区域活动是指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自主学习的活动。而且区域活动以它特有的功能深受幼儿的喜爱,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因为种种的困惑感到束手无策,以至于区域活动流于形式,造成有内容而无实质。那如何提高区域活动的有效性,我们对以下几点进行了探究:

一、区域活动的准备:

在区域活动中,活动环境和材料是活动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与环境和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孩子才会获得经验和知识。

1、创设良好的区域环境:

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区域设置的规划和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应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要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在区域环境的创设中既要考虑到幼儿之间能相互交流、共同合作,又要注意彼此之间互不干扰,从而使幼儿能专注投入某一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索问题。区域环境作为主题环境的一部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幼儿的活动很大一部分要在区域中进行并且完成他们的学习活动。所以,区域环境要有鲜明的个性布置,要根据各个区域特色进行有特色的布置。各个区域的创设也要根据主题的具体情况而定。这样才能吸引幼儿进入到区域中。如《可爱的小动物》的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表演区,美工区,语言区,益智区、自理区等。而在《有趣的车》主题活动中,就设置了美工区、语言区、建构区、益智区、科学区等。

2、科学投放区域活动材料:材料是幼儿开展区域活动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科学地投放各种材料,充分挖掘其教育价值,是开展区域活动的重要保证。

(1)应提供多层次与多样性的活动材料。区域活动应根据活动区的层次性特点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材料的投放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和不同发展水平,体现多样性与层次性。一方面从班级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出发、尽可能多地提供有较强操作性、趣味性、可变性的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探索。另一方面围绕教育目标,提供多样性的材料。如在小班的主题“认识花”中,就可以提供画花、花拓印、插花;中班“认识树”,提供树叶粘贴、叶脉标本、树叶变色等;另外,材料的层次性也相当重要,要求遵循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原则,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如:美工区中,有意投入两类不同的范例供幼儿选择,一类是画好树叶的轮廓,让幼儿涂色;另一类是画好不同种类的树,让幼儿自己画出树干和树叶;不同层次的幼儿就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去选择。

(2)同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班要有不同要求,不同的用法。在不同年龄段,我们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操作同一种材料,最大限度地挖掘材料的教育价值,达成多个教育目标。如同是“玩串珠”,小班学习用细绳按两种颜色或形状串项链,还可用汤勺学习吃饭;中班则可学习用筷子夹串珠,或按三或四种颜色和形状串项链;到了大班,则要增加难度,让幼儿在水中夹串珠,或按更多的颜色形状来串项链。又如“数学区”中塑料圆片可以有不同用法:小班、中班幼儿可按物体数量摆防相应的圆片;中班幼儿可根据数字摆放相应的圆片,根据颜色几摆放位置的不同练习有规律的排序,通过直线排列巩固对长短的认识;大班幼儿则可根据两、三个特征分类,练习数的分合和10以内加减等。

(3)同类区域,不同材料。有时应根据各年龄段的学习特点,我们在相同名称的区域活动中,投放了隐含不同教育目标的、满足幼儿发展需要的材料。如中班、大班都有礼品店游戏,我们为中班幼儿投放的是仿真花、花泥、花瓶,还与幼儿共同收集小玩具、小摆设等,为大班幼儿投放的是玻璃瓶、彩纸、丝带、即时贴、果篮、卡纸等,鼓励幼儿自己设计、制作各种礼品。

(4)注意收集材料的安全卫生。收集的材料大部分来源于大自然和孩子,教师必须注意幼儿的卫生、安全,把幼儿的安全放在首位。农村幼儿收集废旧物比较困难,有的瓶、盒、罐都是幼儿从路边捡来的,我们一定不能忽视里面的残留物,时间一长会霉,有很多的细菌。因此,教师必须和小朋友们一起做好卫生工作,把收集来的瓶、盒、罐等材料洗干净,放置在阳光下暴晒后方可使用,以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要注意幼儿的主动参与和教师的协助参与。在活动中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选择活动内容和合作伙伴,按照自己的想法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在活动中也完全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创造性地、主动地活动,推动和激励幼儿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幼儿的主动参与: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以往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师的高控制、高指挥下进行,为让幼儿拥有真正的自主,我们将权力下放给幼儿,让他们自主地决定“我想玩什么,和谁一起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内容及玩伴,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解放了幼儿的手脚和头脑,让幼儿成了自己真正的主人。教之初ejzc.com如:幼儿在自己调颜料进行手掌印画时,不断探索尝试,发现颜料调得太稀,印出来的手掌画颜色较淡、还不够匀称;调得浓一点,印出来的手掌画色彩较艳丽、画面也比较漂亮。其次,操作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的强弱、遵守规则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如何体现幼儿自愿自主、自由地选择并进行区域活动。我们采用了“进区卡”这一形式,暨每个幼儿活动前带着贴有自己相片或座位号的小星星或花卡等,自己想玩什么区域活动时就把卡放到该区的标志袋中。活动中需要幼儿遵守哪些规则,应该怎么做,在活动前,我们采取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的方式,让幼儿做到心中有数。

2、教师的协助参与: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还要当好幼儿的参谋和助手,根据需要提供适度的帮助,要扮演好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① 观察者。要指导幼儿,首先就要了解幼儿。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客观实际出发,给幼儿作出适当的帮助,向幼儿提出有效的建议。教师可采用整体观察的方法,整体观察了解幼儿的活动,随时发现幼儿的兴趣,及时调整活动内容,以满足幼儿的需要。进行整体观察时不但要

注意幼儿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幼儿是怎样做的。区域活动中观察的目的在于:一是了解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表现,活动的进程及水平;二是了解区域活动中场地的设置能否满足活动需要及幼儿对游戏材料的使用情况等。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幼儿喜欢的区域内容和玩具材料;幼儿在游戏中玩了什么,做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是否解决了,是怎样解决的;了解为幼儿提供的游戏时间和空间是否合适,游戏材料的投放是否有效;了解幼儿近来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认知经验和社会性有了哪些进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等。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估计幼儿的活动水平。

② 指导者。一是个别指导。新《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没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所以,教师对不同的幼儿要给予具体指导,在面向全体幼儿的同时,重点指导一两个幼儿,使目标落实到每个幼儿身上,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发展。二是共同参与。教师要注意不断地在各个区域间来回观察和参与游戏,不能一头扎进某一个区域中间同幼儿游戏而忽视了对其他区域幼儿的指导。要留意观察每个孩子的兴趣操作情况和交往能力,针对出现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与孩子一起探索、操作、发现、讨论、解决问题,真正体现孩子们的主导地位,而不是在发现问题时,把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强加与孩子,让他们被迫接受你所认为的,那样幼儿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或者出现厌烦情绪。如小班幼儿在“娃娃家”区域中玩给瓶罐娃娃送礼物的游戏时,“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在包糖果,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利用其他提供的材料。教师这时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有人在家吗,我是瓶罐娃娃的好朋友,到你们家来做客,你们在忙什么呢,哦,我知道了,瓶罐娃娃过生日了,你们在准备礼物,只有糖果呀,要是再有一些别的礼物会更好呢?”这样“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再利用其他材料来完成礼物,游戏就开展起来了,并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区域活动后的评价:

活动评价的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发自愿地进行交流、讨论,积极表达情感、共享快乐、共解难题提升经验。评价的结果也往往影响到幼儿以后活动的情况,评价对幼儿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要注意重视幼儿创造性的发展。首先,教师鼓励幼儿把自己在游戏中的所见所闻、感受体验表达出来,与同伴交流分享,这不仅能增强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同时也使幼儿间有更多交流的机会,教师以鼓励性言语来引导幼儿,如:“你搭建的花篮可真漂亮,可以向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样既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又能激起幼儿想说的愿望以便更好地向幼儿介绍或展示各种成功的经验。我们通常请幼儿主动评价:“我有快乐的事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了以后玩得更好,我们还应该做些什么?我觉得谁玩得好,谁玩得不好?”

通过集体和个人,自评和他评的形式,让幼儿清楚了解自己和同伴遵守规则和活动能力情况,互相交流、互相反馈,知道好在哪里,还有哪些不足,树立榜样或改进缺点,使幼儿在评价环节中得到共同进步,提高积极性,提高合作交往意识。其次,教师要抓住幼儿的闪光点(创新)从多角度、多形式进行重点讲评,加以鼓励,或指出幼儿在创新方面应努力的方向;也可就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大家提出讨论,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商量解决问题等。

第五篇:美术区域活动教师指导策略

指导策略——“教幼儿学会修改图像” 很多时候幼儿在进行美术绘画创作时,经常一画错或一不满意就换一个地方画,或把纸翻过来重画。在美术活动区中总会捡到画了一个圆圈、画了几根线的被孩子废弃的画。是画得不好吗?其实不是,只是幼儿的自信心不够罢了,总认为自己画得不好、画错了,于是总丢画。为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不怕困难、有始有终的学习习惯,教师应该主动引导幼儿尝试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启发幼儿结合创作内容,对已有图象

进行大胆想象,并用改变图象、添加特征等方法进行弥补。有很多图案其实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发现有不同的效果,在幼儿尝试修改自己作品的同时,也是在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使作品添画、修改成各种新的图案,来完善作品。

案例1:美术区域——圆形的变化(小班)

小班幼儿很喜欢拓印活动,经常会把老师提供的各种图形模板,蘸上水粉颜料拓印在纸上,可是拓印好的图形又能做什么呢?这时有的孩子发

现,原来小小的圆形就像小鸡的身体,圆圆的、毛茸茸的,也有的发现可以把圆圆的图形画成太阳、小花,于是我给小班幼儿提供了各种颜色的水粉颜料和小棉签,请孩子们自己在原来的拓印画上进行修改、添画,画出各种不同的图案,画一副新的图画作品。

案例2:美术区域——废弃画添画(中班)

我将幼儿之前觉得不满意或“失败的”滴墨吹画作品放入了美术区域活动中,引导幼儿通过从不同方向的观察,感受同一形态在不同方向中可

以呈现不一样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已有的半成品图(横看、竖看)变换方向观察,看看它与什么物品更接近,然后进行添画完成作品。这是就有孩子发现,其实这块红色块就像螃蟹的身体,而那个蓝色块就像小池塘,还有的孩子高兴地说:“我看出来了,这圆圆的就像我们的笑脸,我想把我画上去。”这时,孩子们就在不知不觉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美术作品。

下载谈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区域活动材料的调整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区域活动,是教师根据教育的目标和幼儿发展的水平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摆弄为主的方式进行个别化的......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策略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现行的幼儿教育不但关注各个年龄阶段幼儿共同发展的轨迹,而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个体发展,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

    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小班体育区域活动指导策略初探 户外体育区域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是对幼儿园基本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的一种补充。它是指幼儿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

    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几点做法

    谈幼儿园户外区域活动的几点做法 开展户外区域活动的背景 户外区域活动是利用户外环境来进行区域活动,在户外的区域活动中,幼儿的活动空间比较大,互相间的干扰很少。让幼儿在心......

    谈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创设

    谈幼儿园美术区域活动的创设 嘉兴市宏兴幼儿园 郁华 为贯彻《纲要》精神,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身心发展,适合其兴趣、认知水平,可供他们自由选择的宽松的环境,而区......

    谈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摆放

    【摘要】游戏作为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游戏材料的提供是幼儿游戏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物质基础。现在幼儿园大都提倡低成本高质量的教育环境。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生活的一部分是......

    **村区域调整工作实施方案

    沈家湾村区域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城乡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推动农村经济社会高质量......

    浅谈中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教研总结)

    浅谈中班区域活动指导策略 中三班陈美羽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它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可以说,没有游戏就没有发展。区域活动是孩子们探索的天堂,是让幼儿在“有准备的环境”中和教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