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舆情环境下政府应如何应对群体逆反心理
乐思舆情监测系统:http://www.xiexiebang.com 网络舆情环境下政府应如何疏通群体逆反心理
在当前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背景下,舆情危机爆发越来越频繁,而在探究诱发舆情危机发生和走向的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注意群体层面的“群体逆反”心理,因为它带给我们的麻烦远比个体层面的逆反心理大得多,更是多数情况负面信息发酵成危机的“震源”。
群体逆反心理促使舆论质疑成舆情常态
所谓群体逆反心理,就是一群人对某个事物或者某个观念的原正确性与原正当性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走到与之相对的另一个极端上去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社会上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愈是正面宣传的东西,受众愈是反感;愈是批评错误的思想言论,受众愈是同情;原先对某个事物绝对相信,现在却对此彻底否定等等。这些都是群体逆反心理的表现。而当前几乎成为常态的网络舆情质疑现象也是群体逆反心理在起作用。
群体逆反心理特别容易表现在需要作出价值判断的场合中。当一群人对某个价值观已经厌倦,一旦有人提出了与原价值观截然相反的判断时,就会立刻在群体中引起巨大的共鸣。群体中的成员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了其反面的东西,在另一个极端上产生了思想上的共振,同声相应、同气相鸣,形成一股巨大的舆论能量。
厌倦、抵触心和好奇心是群体逆反心理产生的三大原因,而当前中国网络受众环境无疑深化了公众厌倦、抵触心和好奇心。一方面,网络舆情传播提高了受众的参与度,网络信息的贫民化进一步增强,网络媒介创新带动了网络舆情传播越发趋于个性化;另一方面,我国网名结构呈现低年龄、低学历和低收入的“三低”特点,这就决定了网络舆情传播面存在强烈的多元诉求、非理性的情绪、娱乐化的心态、相对缺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自律等问题,这些都问题成为形成群体逆反心理的重要因素。又加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类社会矛盾越发突出,各种问题集中爆发,当这些遭遇群体逆反心理,质疑无疑就成为公众群体对待突发事件最常见的声音。
民意外衣下的群体逆反心理加速舆情危机爆发
群体心理的极端性易导致矫枉过正,而对其的滥用更是危害无穷。网络舆情一直以来都被看作是社会舆情和民意的“晴雨表”,确实很多情况下很大程度上,网络舆情是公众民意诉求的一部分。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推进,网络舆论传播表现出草根化、多元化、多极化和匿名化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公众群体逆反心理交叉作用,使得网络舆情危机更加具有不确定性、易爆发性和偏激性。此时的民意背后捆绑着群体逆反心理,真正理性和合理诉求被有意或无意淹盖,于是,舆情风暴肆虐成灾。
因为群体逆反心理是依存于数量众多的“群众”身上,在这种心理驱使下的意愿,必然会在形式上表现为“民意”,在数量上占了压倒性的优势,此时,我们已经很难清除其包含的不合理因素了,在顺应民意的强大驱使力下,政府往往会被迫做出“顺应民意”的决策。“伪民意”把政府绑上了“逆行”的战车,毫无阻力地将其推向另一个极端,直到全车人都撞得头破血流,才会停下错谬的脚步。而此种情境下催生的行为对社会起不到丝毫的推进作用。
乐思舆情监测系统:http://www.xiexiebang.com 特别需要警惕的是,群体逆反心理若伴有特定的催化剂,还会引发群体性事件。虽然群体逆反心理并不必然导致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只有在引爆点、时间、地点、有同一心理的成员在场等因素都具备的情况下,才会导致其发生,但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必须清醒预计群体逆反心理可能带来的危害,才能有效地处理由于群体逆反心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应对群体逆反心理需加强舆情引导建设
在网络舆情发酵过程中,受到网络“把关人”缺位、“意见领袖”权威声音缺失、舆情引导机制缺乏的影响,群体逆反心理成为舆情危机发酵的重要动力,一旦处理不好,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政府工作和社会稳定。因此,疏解群体逆反心理,最根本的是强化舆情引导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网络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为正确舆情引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网络舆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公众意见表达的渠道。因此,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切实关注公众群体反映的各种问题,综合分析,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舆论引导。例如,某一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可以利用像乐思舆情监测系统这类软件,采集事件的媒体报道,网友评论等内同,分析公众对该事件持什么态度,有什么要求,质疑什么东西等等,这是做好舆情引导必须的决策依据。
其实,建立舆情管理与引导机制。我国网民“三低”特点使得他们有智力趋向成熟但易偏激、自尊性强但易形成逆反心理、情感丰富但波动大等心理特点,社会矛盾、工作生活压力、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国际国内热点问题都备受他们关注,而认识上的共鸣及可能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舆情危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机制,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预案,当有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按预案形式,防止因准备不足而手忙脚乱,错过引导最佳时机。而在引导过程中,则要坚持:宜疏不宜堵,宜解不宜避,宜全不宜偏,宜软不宜硬和宜缓不宜急的原则,做到引导的有的放矢。
第三,建立舆情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网络舆情的应急联动机制是指政府网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最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加强政府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可以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指挥中心,从而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科学应对,减轻危害。二要建立网络管理的应急预案,对于原始负面信息,必要时可以采取即时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的手段,迅速消除影响。但是要谨慎,把握适度。三要建立和储备大量的合作媒体和“意见领袖”,以备引导之需。当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媒体和“意见领袖”发出正面的回应,设置舆论议程,利用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影响力引导舆论走向,使舆情最终走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来。
第二篇:区级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内 容 提 要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网络舆情为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政府管理等方方面面建言献策,在促进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网络舆情引发的信任危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造成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网络舆情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助推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也可以减缓阻碍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思想观念也深刻地受到影响。2011年,以微信、微博、社交网站、视频分享、移动社交应用和电子商务等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媒体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使得网络舆情呈现井喷态势。虽然从全国总体情况来看,我国网络舆情平稳可控,应对得体,但是部分地区仍存在态度不积极、处置不及时、应对方法不得体、应对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对我国网络舆情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舆情的迅猛发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就业机会率,为互联网从业人员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满足了政府、企业等群体对不同网络舆情信息的需求,但是网络舆情又因为其自身的隐藏
性、片面性、交互性等特性,放大扭曲事实真相,以及追逐经济利益的商家、达到某种目地的部分群体的投机行为等因素给我国网络舆情行业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由于网络舆情自身特性和信息容易失真的缺陷不利于网络舆情行业的正常发展,容易引发群众事件、各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社会矛盾激化、政府公信力受损等问题,因而需要政府介入,以消除网络舆情的缺陷。然而网络舆情监管本身发育就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的不当引导和应对不仅解决不了网络舆情信息放大失真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而且其不当干预产生的社会负面影响只会进一步加剧网络舆情信息的失真。为此,网络舆情行业必须进行规范,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引导机制,加强政府与主流网络媒体的合作,共同把网络舆情及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维持在健康有序的路线上。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移动技术和因特网的不断普及,掇刀区网络媒体从无到有,再到政府门户网站和商业网站并蒂开放,掇刀区在应对管理网络舆情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然而,与本市部分区、县相比,掇刀区对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过热,在监管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需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最大限度发挥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减少其消极作用。本文以掇刀为例,结合笔者工作实际与涉掇舆情的特点,以掇刀区政府如何应对和引导涉掇网络舆情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涉掇网络舆情状况,对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
行深入分析,并结合掇刀区网络媒体发展的具体状况,深入思考和探讨了我区实现网络舆情监管制度化、规范化、良性健康发展的方法措施,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目录
引 言„„„„„„„„„„„„„„„„„„„„„„„„„„„„1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2
(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性„„„„„„„„„„„„„„„„„„2
1、网络舆情的含义„„„„„„„„„„„„„„„„„„„„„„„2
2、网络舆情的特性„„„„„„„„„„„„„„„„„„„„„„„2
(二)网络舆情的来源„„„„„„„„„„„„„„„„„„„„„4
(三)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特点„„„„„„„„„„„„„„„„4
(四)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6
1、网络舆情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6
2、网络舆情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7
3、网络舆情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7
4、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7
5、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8
6、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和增加就业„„„„„„„„„„„8
(五)非理性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8
1、非理性网络舆情消弱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9
2、非理性网络舆情干预政府经济决策„„„„„„„„„„„„„„„9
3、非理性网络舆情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9
二、掇刀区网络舆情发展现状„„„„„„„„„„„„„„„„„„9
(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10
(二)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在增强„„„„„„„„„„„10
(三)政府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10
(四)媒体跟进网络舆情反映民意„„„„„„„„„„„„„„„„11
三、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11
(一)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成功经验„„„„„„„„„„„„„11
1、第一时间反应,把握最佳时机„„„„„„„„„„„„„„„„12
2、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网民情绪„„„„„„„„„„„„13
3、利用主流媒体等渠道全方面引导舆情,矫正舆论导向„„„„„„14
4、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要同步启动 „„„„„„„„„„„„„„„15
(二)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16
1、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16
2、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得体„„„„„„„„„„„„„„„„„„17
3、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17
4、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18
5、网络媒体监管机制的空白„„„„„„„„„„„„„„„„„„18
6、政府利用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主动性不够„„„„„„„„„„18
四、区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19
(一)加强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综合素养„„„„„„„19
1、政府官员„„„„„„„„„„„„„„„„„„„„„„„„„20
2、网民„„„„„„„„„„„„„„„„„„„„„„„„„„„20
3、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21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21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21
2、加强政务微博建设„„„„„„„„„„„„„„„„„„„„„23
3、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24
4、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24
5、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24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25
1、设立区级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25
2、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网状监测模式„„„„„„„„„„„„25
3、明确监测内容和范围„„„„„„„„„„„„„„„„„„„„26
4、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划分情况„„„„„„„„„„„„„„„26
5、建立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评估方法„„„„„„„„„„„„„26
6、实行区级网络舆情预警分级响应„„„„„„„„„„„„„„„27
(四)建立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和反馈追究机制„„„„„„27
1、成立组织机构„„„„„„„„„„„„„„„„„„„„„„„27
2、规范区级网络舆情处置流程„„„„„„„„„„„„„„„„„28
3、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28
4、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机制„„„„„„„„„„„„„„„„„„„28
5、建立责任追究倒逼机制„„„„„„„„„„„„„„„„„„„29
(五)采取各项措施,维护网络信息安全„„„„„„„„„„„„„29
1、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立„„„„„„„„„„„„„„„„„„30
2、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建设„„„„„„„„„„„„„„„„„„30
3、建立区级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30
4、运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31 后 记„„„„„„„„„„„„„„„„„„„„„„„„„„„„32 参 考 文 献„„„„„„„„„„„„„„„„„„„„„„„„„34 4
区级政府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以掇刀区为例
引
言
网络舆情关系到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国家形象和国家安全,它是一把双刃剑,是反映民意的“晴雨表”、“放大镜”,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着力促进网络舆情良性发展,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在继2008年6月胡锦涛主席与网民进行在线交流之后,温家宝总理于2009年2月在全国“两会前夕”,第一次与全球网友进行“零距离”在线互动,激发了网民的积极参与热情,网络社交平台迅猛发展,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逐渐增强,各地政府紧跟形式积极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截止2014年,我国互联网网民占人口总数44%。同时,据《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2013年12月,中国网站数量为320万,全年增长52万个,增长率为19.4%。可见,网络舆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深刻影响,使各种供求关系处于瞬息万变中,其发展情况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掇刀作为区级城市的典型代表,其涉掇舆情发展过程中,发展状况如何,存在哪些突出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对促进像掇刀这样的区级城市网络舆情发展,引导网络舆情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理论(一)网络舆情的含义及特性 1.网络舆情的含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通过网络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信念和价值观。它是较多民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传统的社会舆情存在于民间,存在于大众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的街头巷尾的议论之中,前者难以捕捉,后者稍纵即逝。
网络舆情定义: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2.网络舆情的特性
与报纸、无线广播和电视等传统的传播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具有进入门槛低、信息超大规模、信息发布与传播迅速、参与群体庞大、实时交互性强等综合性特点。由于网络信息的发布成本极低,信息的提供者、传播者和阅读者之间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信息网络已成为一个“虚拟社会”,具有非常明显的社会群体特征。与此同时,“虚拟社会”与真实社会之间的互动日益显著。根据中国舆情网以往的研究经验,将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给了所有人发表
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络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多数网民会自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反映出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2)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在对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意见、进行评论的过程中,常常有许多网民参与讨论,网民之间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相互探讨、争论,相互交汇、碰撞,甚至出现意见交锋。这种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讨论更广泛更深入,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3)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随意的。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从舆情的话题来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舆情来源上看,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随时在网上发布,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4)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通过相互感染,这
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5)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当某一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同时,各种渠道的意见又可以迅速地进行互动,从而迅速形成强大意见声势。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由此可见,网络舆情已然成为影响社会持续有序发展、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因势利导,提高新形势下舆情信息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地掌握社会舆情动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是网络这一新兴媒体所面临的严肃课题与严峻挑战。
(二)网络舆情的来源
网络舆情形成迅速,对社会影响巨大。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等。
(三)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及特点
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人气集聚快,传播规模和影响可以迅速扩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集聚效应十分明显。网络舆情的发展具有“散播一集聚一热议一流行或沉寂”四个阶段和“爆发、升华、延续”三个关口,简言之 “四段三关”。认识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研判;有利于适时开展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
第一阶段是散播,即网络信息在没有策划和组织的情况下,总是零散地存在于网络空间,尚没有形成网民关注和广泛舆论。网络舆情信息散播是一种常态,只有少量的信息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形成关注集聚和意见集聚。
第二阶段是集聚,即原本处于散播状态的舆情信息,突然被多数网民关注,访问量和信息点击量呈爆炸式增长,形成网络关注的集聚。从网络舆情传播的历时性来看,由散播阶段到集聚阶段非常短暂,大多在半天之内即可完成,有的甚至在1-2个小时左右就可完成。
第三阶段是热议,即成为网络媒体的舆论焦点,同时传统媒体也大量参与相关舆情传播,形成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互动、相互促进的舆情发展态势,纷纷将舆情进展作为重点议程设置加以呈现。网络舆情热议期持续的时间长短往往取决于现实处置的结果能否尽快为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是流行或沉寂,指在网络舆情热议期后,一些从该舆情传播中总结或概括出来的语汇及其象征成为网络传播乃至社会公共传播中的流行语,而另一些舆情则会彻底沉寂消失,迅速被新的舆情所吸引。网络舆情传播的流行阶段并不是每一个经过热议阶段的具体舆情都将经历的过程,而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舆情,特别是因处置不当引起网民和公众不满的负面舆情结果所导致的,对人们的思想和认知产生长期影响,也对舆情所涉及的当事主体的形象产生长期负面影响。
“四段”是指网络舆情的沿时间轴线所依次呈现的四个发展阶段,而
在每个阶段之间则各形成一个关口,即所谓“三关”。
第一关是爆发关,即网络舆论由散播的潜在状态到引发集中关注,其传播呈非线性爆发增长。把好网络舆情的爆发关,离不开三个有效的工作环节,即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快速处理。
第二关是升华关,即网络舆论在传统媒体介入下进一步升华,成为各类媒体广泛关注的舆情。把好升华关的关键所在是及时、主动地通过网络发言和网络评论回应舆情诉求,减少传统媒体的介入与传播,将相关舆情控制在合理的温度范围,不直接上升到舆情热议的阶段。
第三关是延续关,即网络舆情传播的社会影响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得以持续,成为普遍性社会认知。把好舆情传播的延续关,要在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中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即防范舆情结果恶化、消解公共舆论诉求、重构责任主体形象。
(四)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为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网络舆情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主报告》显示,截至于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持续上升增至上31.8%。如此庞大的一个数字,标志着我国网络的发展状况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网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一个兴足
轻重的群体,网民的社会政治观念以及网民的“网上集会、游行”等行为,将对社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以互联网为平台形成的网络舆情以其较强的自主性、传播的便捷性和相对平等性等特征明显区别于传统的社会舆情,能够及时快捷和相对准确地反映社情民意,对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监督公共权力运行、促进民主政治建设、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国家社会、政治、经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网络舆情有利于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近年来中国企业和个人的诚信意识单薄,商业信用缺失,假冒伪劣产品屡禁不止,诚信危机已经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弘扬诚信文化,树立道德模范和挖掘中国企业先进典型,能够为经济发展营造尊重诚信、崇尚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有助于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良好局面,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3、网络舆情有利于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投资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繁荣城乡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经济增长内在活动与动力的主要源泉。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民间投资的发展信心,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环境的改善,增强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4、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具有广泛性、草根性等特征,通过从网络上获取网民的相关言论使政府的决策参考信息更为丰富。网络舆情内容丰富、观点新颖、群众参与度高,政府的决策者通过网络收集的建议、意见等信息覆
盖人群更广,更具有代表性,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经济决策。同时,网络的特性决定了网民可以在不暴露真实身份的情况下匿名发布信息,所以网络舆情具有更原始、更真实的特点,政府部门更容易从网络上获取民众的真实意见,也更有利于政府经济决策。
5、网络舆情有利于促进各行业健康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我国消费人群获取各类资讯信息的平台,是了解商品价格、商品质量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成为各行业和消费者联系的一个重要的纽带。在互联网这个开放性的平台,网络舆情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监督作用,有利于各行业充分的市场竞争,有效避免信息垄断,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商品的优胜劣汰,从而促进各行业的健康发展。
6、网络舆情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带动和增加就业
随着政府、企业等对网络舆情服务需求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进入到这个行业,各级政府也设置或延伸了一些传统行政部门的职能进行网络管理和信息处理。网络舆情服务行业从早期的“舆情监控”、“舆情监测”发展至今,不仅是概括方式的改变,而且更是服务观念的更新,这一行业的产业链得到进一步延伸,行业的市场规模也逐渐扩大。网络舆情服务业已经形成了政府、媒体、教育科研、软件和商业等五大背景的行业格局。随着网络舆情服务行业的发展,网络舆情分析行业和网络舆情监测行业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有效带动了就业。
(五)非理性网络舆情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消极作用
由于网络的虚似性以及部分网民意见的非理性等缺陷的存在,网络舆情可能出现偏差,从而扰乱公众思想,混淆网民视听,削弱政府权威,冲
击政府公信力,最终对社会政府经济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1、非理性网络舆情消弱经济增长活力与动力
虚假的言论、片面的报道等信息所形成的非理性网络舆情会对民心的稳定产生不良影响,引发公众产生恐慌情绪,甚至会让网民对经济增长丧失信心,最终会选择减少投资行为等一系列躲避风险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整体经济增长的活动与动力。
2、非理性网络舆情干预政府经济决策
非理性网络舆情能够使社会的舆论导向主体发生改变,从政府主导转向网络主导。当前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局,利益主体日趋多元,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在网络这一高速、广泛传播的媒体上,如果监管不力,极易引起舆论导向主体和能力的转移,政府经济决策将受到网络舆情干预,最终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3、非理性网络舆情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
网络造谣抹黑、网络恶意诽谤均系网络暴力,这些非理性网络舆情往往是竞争者聘请网络“黑公关”公司所制造的,通过“造谣、抹黑、诋毁”等手段,利用网络舆论打击竞争对手。黑公关与非理性网络舆情的存在会严重威胁到互联网舆论的可信度和正常的市场秩序,造成各行业秩序混乱,阻碍各行业健康发展。
二、掇刀区网络舆情发展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网民通过网络对社会热点事件发表意见,政府部门纷纷开通网络问政平台,设立网络发言人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对促进政府科学决策、反映社情民意等的社会作用在不断显现。
(一)网络日渐成为民意表达的渠道
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掇刀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也“汇集”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的普遍性使得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遨游,表达自己的意见。每当有强影响力的事件发生时,掇刀网民都会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事情的解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可见,网络日渐成为掇刀民意表达的重要渠道。
(二)网民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意识在增强
从2009年的“掇刀区为民办十件实事征集活动” 议题到“掇刀区政府2015-2016年拟修建公务员小区”等问题广泛征询网民意见可以看出政府正逐步加强政务公开化建设,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意识也正在不断加强。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政府开通网络平台等一系列措施,使得通过网络发表个人见解更为容易、方便,快捷,并且没有阶级观念之分,只要懂得一定的网络知识,所有人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个人见解。网民们很多时候对问题的解决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网络舆情也真正发挥了舆论监督、工作导向的作用。
(三)政府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2011年 11 月12 日,在区委区政府主办、区委宣传部承办的今日掇刀政府门户网站首创“在线访谈”工作平台,区直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纷纷通过视频直播同广大网民在线交流,这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也带动了各地各单位的网络问政之风。同时,在今日掇刀政府门户网站增设了“在线沟通”栏目、在新浪网开通了“掇刀探微”政务微
博等一系列网络问政平台,政府积极通过网络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可见,互联网逐渐成为掇刀政府部门了解民情、听取民声、汇聚民智一种新途径。
(四)媒体跟进网络舆情反映民意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体不再单纯地采用外出采访、拍摄等手段向观众报道社会事件,越来越多的事例表明,网络已成为媒体发掘新闻的重要渠道,通常舆情强度越高的事件,媒体的关注度也越高。据《2013年掇刀区网络舆情综述报告》指出,目前掇刀网民在涉掇网络舆情和涉掇舆论场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该报告通过对大量案例的研究显示,掇刀网民对涉掇重大社会事件网络舆情的贡献率为59%;79%的涉掇重大新闻事件中,掇刀网民积极评论对媒体增加报道量具有推动作用。“掇刀地税团购房”、“掇刀区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事件等,网民的步步跟进,各大媒体也对事件进行了追踪报道,可见媒体对网络舆情越来越重视。
三、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掇刀区正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击时期,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区内各种社会矛盾加剧,随着改革及城镇化程度的深入,政府与少数利益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利益诉求也日益增多、网上维权意识愈发强烈,导致涉掇舆情呈高发态势。在不断地探索和实践中,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改进。
(一)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成功经验
面对网络舆情危机,掇刀区政府从社会公众关切的利益出发,真诚、及时、积极地应对,以诚恳的态度赢得公众的认可。为有效应对利益诉求、网上维权等涉掇网络舆情,及时解决群众反映强烈、舆情高度关注的问题,积极妥善处置各类纠纷和矛盾,确保全区网络舆情信息安全和网络舆论环境稳定,掇刀区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处置工作,规范了涉掇舆情处置工作程序,专门制定了《区网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成立舆情处置应对工作小组,进一步细化涉掇舆情收集上报、分析研判、联动应对、处置答复和终结评估等五个步骤,确保舆情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核实,第一时间答复,反应能力显著增强,处置效果明显提升。
通过梳理2010至2014年掇刀区网络舆情事件,剖析掇刀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舆情运行规律,认真分析总结掇刀区近年来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方法,在此基础上为今后处理相关舆情危机总结经验和教训,同时为区级政府的舆情危机应对提供一定的借鉴。掇刀区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处置方面确实可圈可点。从以下几个成功处置的典型事例中可以获得一些启迪:
1、第一时间反应,把握最佳时机——案例一 抢盐**:以最快的速度发布信息,制止谣言的传播
2011年3月16日,全国范围内因核辐射恐慌引发抢盐**,掇刀区少部分民众也被误导出现短暂的抢盐现象,随后掇刀主流论坛网友立即爆料掇刀发生抢盐事件,掇刀区网管办第一时间监测到该舆情,在舆情发生不到2个小时就用掇刀区网络发言人账号“掇刀区网管办”在主流论坛予以发帖回应,提醒广大市民不要受“食盐被核辐射污染不能食用”、“食盐防辐射”、“食盐产量和存储量有限”等各种谣言所蒙蔽,食盐未被核辐射污染,也不具备防辐射功能,我省盐产量和储备量非常丰富。网民纷纷
跟帖表示,感谢政府及时辟谣,避免我和家人陷入核辐射、抢盐谣言的恐慌之中。
掇刀区网管办在舆情发生的“黄金四小时”内及时回应,避免了谣言的进一步传播,网民恐慌情绪得到及时安抚,取得了良好社会效应。掇刀区政府的形象不但没有在这种谣言中受损,相反得到网民的一直好评。在任何网络舆情事件面前,政府部门应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回应网民,澄清事实真相,消解网民猜测和疑虑,阻止谣言或不实信息的继续蔓延。
2、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化解网民情绪——案例二 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诚恳的态度是化解舆论危机的良药
2012年8月29日强台石膏厂疑奴役智障工人的舆情被腾讯·大楚网推为图片新闻头条,以“井喷”方式爆发,舆情被瞬间点燃,迅速引发舆情围观狂潮和网民关注。8月29日下午16时,掇刀区政府正面回应:企业并未对工人的人身自由进行限制,不存在强迫劳动的违法情况,但确实存在用工不规范、拖欠工资、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已责令该公司停产整顿、补发拖欠工人工资、妥善安排停产期间工人生活和行政处罚贰万元,并告知工人已由相关部门将其护送回家。由荆楚网以标题“荆门回应石膏厂被责令停产 智障工人被护送回家”进行报道,其它网络广泛转载。8月29日晚上23时,在接受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电话连线采访时,掇刀区政府网络发言人坦然承认自身存在监管不利和失察过错,并表示今后将加强监管,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8月30日早上7时,掇刀区政府在新华网等主流网站刊登《湖北荆门市在全市督查企业违法用工问题》文章。随后,中新网、新浪网、腾讯网等多家媒体迅
速进行转载,公众的猜测和质疑被消除,围观人群迅速散去,该舆情得到平息。
处置舆情的态度决定了处置舆情的结果,掇刀区政府以坦城的心态正面回应,澄清事实、表明立场、公布处置结果,整个舆情的处置呈现链式完整性,以得当地处置策略“制止”了部分网民及媒体的“找茬”。在舆情发生之后,政府部门应坦诚应对公众质疑,及时表明政府的立场和态度,消除化解网民负面情绪,使事态发展回到正常轨道。
3、利用主流媒体等渠道全方面引导舆情,矫正舆论导向——案例三 掇刀地税局团购房事件: 善用主流媒体抢占网络舆论制高点
2010年4月12日,掇刀网民向荆楚网报料,掇刀区地税局免去房产公司的税后,组织地税局职工以2600元每平方米低价购买奥林雅苑的住房,而该楼盘开盘后价格在3500左右。随后,掇刀区地税局团购房事件迅速被荆楚网、腾讯网、网易网、搜狐网、凤凰网等多家网络媒体和手机网站相继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立即引起掇刀区地税局领导高度重视。4月15日,掇刀区地税局在荆门社区上发表标题为“掇刀区地税局关于团购房的有关声明”的贴文,就该事件进行网上回复。同时,中新网、腾讯网、网易网、凤凰网、新浪网等多家主流网络媒体刊登了标题为“荆门市地税局回应团购房事件称按市场化运作”的文章,对网友爆料的团购房事件的有关情况进行解释、说明与澄清,该舆情很快得到平息。
团购房事件发生后,该局在第一时间邀请中新网记者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并对团购房事件做出正面积极的回应,是成功化解这次危机事件的关键。该局充分利用了主流网络媒体自身优势,主动邀请全国最具知名度和
影响力的新闻门户网站中新网记者调查了解情况对事件进行报道,中新网发布“荆门市地税局回应团购房事件称按市场化运作”新闻报道后,该新闻在极短时间内被其它主流网络媒体、地方论坛争相转载,有效平衡信息,抑制舆论导向一边倒。“掇刀区地税局团购房事件迅速平息”的成功经验给我们重要启示: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充分利用主流网络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其舆论引导优势,矫正舆论导向,消除舆论杂音。掇刀地税局成功化解危机的经验和处置突发事件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要同步启动——案例四 麻城村民质疑石膏厂排污致农田绝收事件:舆情处置成功的关键在于事件处置
2012年10月24日荆楚网爆料“荆门市麻城镇部分农田绝收,五千人饮水困难,麻城村村民质疑是周边石膏厂长期排放大量质量不达标用水污染河流、土壤,造成农田生态环境被破坏粮食绝收、村民饮水困难等问题”,该舆情迅速引发网民广泛关注与讨论。10月25日早上8时掇刀区政府立即组织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宣传部门及农业专家专立成立“麻城村农田绝收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深入田间地头调查寻找农作物绝收原因。10月25日上午9时,掇刀区政府回应:区政府高度重视,已组织相关部门成立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对农田绝收原因进行调查。10月26日上午9时,区环保局公布石膏厂排放污水水质检测结果和土壤成分检测报告。10月27日下午3时,农业部门公布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结果。10月28日,以政府名义公布“专家分析农田绝收原因是气候、种子、土壤、水质等综合因素所造成”。10月28日下午4时,区政府宣布农民补
偿方案,网民对事件处置结果表示满意,舆情得以真正平息。
舆情发生后,掇刀区将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同步部署、同步研究、同步展开,坚持 “公开透明”信息原则,持续公布调查进展,充分尊重网民的知情权,接受社会监督,赢得了网民的信任,有效防止舆情危机扩大,查明农田绝收的原因、农民补偿方案的出台,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置,舆情危机被成功化解,可见,舆情处置成功的关键在于事件处置。在处置网络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要将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同步启动,只有事件处置到位,舆情处置才更有说明力,舆情危机才能被真正化解。
(二)掇刀区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尽管掇刀区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有所提升,但仍处于探索阶段,面对突发网络舆情事件,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和应变能力,制度化水平也较低。
1、网络舆情应对态度不积极
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因没有认识到了解、占领网络空间的重要性,没有将网络看成是新的执政领域,认为网络仅是多种传播媒介的一种,其影响力有限,而不愿意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网络的关注和了解中,缺乏舆情意识和大局意识,对涉掇负面舆情持一种轻视、忽视、不负责任的态度,任由涉掇舆情发酵,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隔岸观火,极易引发网络热点,小事变大,网上变成网下,甚至酿成公共突发危机;另外,一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虽然认识了解网络舆情,但对网络的繁杂现象和汹涌的网络舆情缺乏宏观把握和掌控,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对网络舆情持一种畏惧、恐慌、排斥、害怕、躲避等应对态度,主要表现在一些负面的涉掇新闻发
生后,这些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出于各种顾虑不愿意在第一时间公开发布新闻说清真相,这种主动公开的思维习惯的缺失,使得政府部门在处置问题的时候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导致错过最佳处置时机,酿成重大舆情危机。
2、网络舆情应对方法不得体
一些部门视网络舆情为洪水猛兽,一帖当前,完全忘记了互联网作为情绪减压阀的社会功用,认为这些负面的帖文有损掇刀形象有损政府脸面,不在顺应民意、完善工作上做文章,而是千方百计找关系托人情,甚至施加压力,删除帖文。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这样做事倍功半,删不胜删。与其把精力放在删帖上,不如在网络上告诉群众:我们注意到了大家的关注,正在采取措施解决中,欢迎网民通过网络对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监督帮助等等。这样做,既理顺群众情绪,又对实际工作有所推动,可谓益处多多。
3、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积极的沟通协调是政府部门调动各种资源、防止网络舆情危机扩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掇刀区政府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应对机制。这包括网络舆情危机等级划分体系、网络舆情危机报告机制、资源调配机制、跨部门协调机制、媒体引导以及善后机制等。应对机制的不健全难免会使我区在网络舆情的处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往往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临时处理小组或机构。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此外,从事政府网络舆情危机处理工作的人员大多不具有专业背景,缺乏正规系统的危机管理培训,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区网络舆情的应对水平。
4、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
2011年6月,掇刀区建立了网络发言人制度。2014年5月,掇刀的网络发言人队伍已扩充至50人。然而在《关于掇刀区网络监管暂行办法(试行)》实施一年后,其网络发言人制度却出现严重的空置现象: 65%的网络发言人电话无人接听。同时,44%的网络发言人的人事变更信息也没有及时向区网络文化建设和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虽然,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设立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迈进了一大步,但是该政策的运行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从掇刀逾6成政府网络发言人电话无人听的现状来看,政策资源浪费、制度空置现象非常严重。
5、网络媒体监管机制的空白
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形式,网络媒体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有效手段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相关法律和制度不健全、部分网络媒体从业人员及网民素质有待提高、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引导手段和监管办法等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的特点,网络上的新闻信息形式不够规范,新闻内容的准确性难以保证。一些人有意或者无意的利用网络媒体散布危害性较大的言论,给掇刀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更有甚者,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的犯罪活动,如诈骗财产、散播非法言论等时有发生,给掇刀人民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危害,也对掇刀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6、政府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主动性不够
掇刀区政府存在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引导社会舆论的主动性不够积极,对主流网络媒体监督不到位,利用主流网络媒体塑造政府形象的意识不强
等问题。掇刀区作为地方政府,无论危机发生与否,在当前这个网络充分发达、网络媒体无处不在的环境中,要深刻认识政府、媒体、公众三者在传播中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握好社会传播过程中强弱互变规律,改变过去不能主动沟通媒体、忽视公众知情权的“官老爷”作风,重构政府与主流网络媒体、社会公众的关系,建立三者之间双向对称、透明的有效传播模式,促使在信息的交流和反馈中达到信息拥有的动态平衡,营造和谐顺畅的舆论环境。
四、区级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措施
近年来,掇刀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严格有序,对我区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很大,但同时社区、论坛等各种本地网络媒体资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我区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与相关网络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导致虚假广告、恶意抹黑、散布谣言、网络诈骗等多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网络舆情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同时也给我区经济发展埋下了巨大的经济隐患。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克洛夫和斯蒂格利茨认为:市场是有缺陷的,需要政府来干预市场,作为信息不完全的网络舆情市场,更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网络舆情信息不完全的缺陷,我们必须依靠政府行政手段来努力改善网络舆情的信息不完全,发挥网络舆情对政府权力的正边际效用,实现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的帕累托最优。下面笔者针对掇刀区网络舆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及建议,希望对掇刀及我国其他像掇刀这样的区级政府的网络舆情管理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一)加强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综合素养
如何全面提高政府官员、网民、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素质,清除网络上有害信息和杂音噪音,为网络舆情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是当今政府网络舆情信息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1、政府官员
加强政府官员网络舆情知识体系的培训,提升舆情应对能力。我国社会舆情的生态环境已发生根本性变化,政府官员应充分认识当前严峻的网络形势,增强网络危机意识,树立正确的舆情应对观念,面临“麦克风时代”,要谨言慎行,禁绝“雷语”,提高直面媒体和善于同媒体进行直接沟通的水平,培养自己建设、运用、管理网络的能力。各地网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政府官员培训,定期组织干部举办网络舆情知识体系的培训活动和考试活动,邀授网络舆情专家传经授道,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确保政府官员能够熟知和掌握网络舆情理论知识内容,并制定短期或长期读书计划,倡导政府官员开展网络业务知识读书活动。
2、网民
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网民自身素质。广大网民是网络舆情的发起者,也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管理对象,通过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高网民的综合素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建设良好的网络环境。各地网管部门要将网上与网下的宣传教育活动同步进行,双管齐下,网上积极开展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网民喜闻乐见的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宣传活动,树立“诚实上网,讲求信用”网络道德标杆,宣传“诚信网民”先进典型,大力弘扬网络公德;网下则举办以网络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宣传教育知识讲座活动,倡导网民文明上网,引导网民上网
时不传播含有暴力、反动的信息,坚决维护党和国家政策,积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
3、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
加强对互联网行业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网站信息管理员及从业人员自律意识。网站信息管理员是最后一道“信息把关人”,把关人的把关意识强不强、把关能力强不强、把关责任心强不强,直接关系到网站舆论导向的正确性、网站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和网站的公信力。各地网管部门要迅速成立互联网行业协会,规范互联网行业行规,建立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应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网站信息管理员的经常性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信息编写、发布的流程,提高信息真假的识别能力,纠正以流量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开展合法、公平、有序的行业竞争,反对采用不正当手段竞争,切实维护互联网行业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二)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近年来,网络热点事件层出不穷、“意见领袖”、“网络推手”、“异见人士”、“维权群体”、“草根记者”争相亮相,社会舆论格局复杂多变,一些局部性、一般性、地区性和偶发性舆论被炒作放大,容易演变成“全民围观”的全局、全国性甚至国际性、政治性事件。政府部门要积极利用行政手段改善网络舆情的信息不完全,重视政府网站建设和政务微博建设,善用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严格落实网络发言人制度、积极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切实加强政府自身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建设,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
1、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
政府门户网站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是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获取公众认可的重要渠道,是政府部门开展政务公开和网上办公的重要平台,是向社会宣传和展示当地政府形象的重要窗口。各级政府要加强建设政府门户网站,努力提升政府门户网站的社会影响力,使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成为引导当地社会舆论导向的主流网站。
(1)信息公开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信息公开平台。在政府门户网站上,各地各部门要按照“严格依法、全面真实、及时便民”的政务公开要求,组织及时公布政策法规、通知通告、工作部署等重要信息,不断提升信息发布的深度和广度;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及时发布热点政务专题、政策法规解读等权威政府信息,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配合政府工作;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主动、及时地发布权威政府信息,避免在网络舆情中缺位和失语。
(2)网络问政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也是网络问政平台。要加强互动栏目建设,不断丰富互动交流方式,为公众参与互动交流创造条件。围绕政府重点工作和公众关注热点,开通在线访谈、热点解答、网上咨询等栏目,及时答复和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使政府网站成为党政部门与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窗口。要通过领导意见信息、公众监督信箱等,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适时开通留言板功能。围绕政府重要决策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开展网上调查、网上听证、网上评议等工作,征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3)便民服务平台
政府门户网站也是便民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网上办事服务将成为政府网站未来发展的重点。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政府网站网上办事服务功能建设,提高网上办事的服务能力,按照不同用户的需求设计公共服务,整合各种在线办事的资源与系统,提供“一站式、全天候”的网上办事服务,实现只要登陆政府网站,用户就能快捷提交相关办事需求,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同时政府门户网站还可以提供一些便民查询,比如企业信用查询、税务登记查询、养老保险查询、住房公积金查询、水电费查询、驾驶员积分查询、违章查询邮编、公交线路、飞机票、火车票、天气预报等各类查询服务。
2、加强政务微博建设
微博的自媒体传播特性,使其迅速成我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面对微博中各类虚假信息和谣言的冲击,各级政府要积极建设政务微博,及时化解危机,阻止各类谣言传播,塑造政府亲民形象,增加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争夺政务微博在微博舆论场的话语权,占领以微博为传播载体的网络阵地,充分发挥好政务微博的舆论引导作用,为微博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态环境。一是及时更新微博信息。政府部门要坚持每日更新信息和信息更新频率,确保信息时效性和价值,持续吸引粉丝关注政府微博,防止信息更新间断和不及时,造成政务微博粉丝的流失。二是及时回复提问和投诉。政府部门要加强与微博粉丝的互动,倾听粉丝的心声,及时回应政务微博中的问题和投诉内容,塑造政府亲民形象。三是主动回应尖锐负面言论。政府部门要敢于回应政务微博评论中的尖锐负面言论,敢于承认错误和开展自我批评,以诚恳的态度化解网络矛盾。四是及时回应突发
事件和网络谣言。面对突发事件和网络谣言,政府部门要通过政务微博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披露突发事件情况,报告事件进展,还原事实真相,澄清网络谣言,在危机应对中建立政务微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3、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
主流网络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其影响力、点击率都是非主流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往往能够代表主流声音,可以左右舆论导向。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政府部门要重视主流网络媒体平台,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宣传引导,主动设置议题,利用主流网络媒体来主导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态势和走向,掌握舆论主导权。
4、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
网络发言人是传统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间的延伸和拓展。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政府网络问政的方式之一,是政府及时引导网民、披露真相、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各地政府推行网络发言人制度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现象严重,没有将网络发言人制度真实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建立政府网络发言人培训机制,健全政府网络发言人体制和监督问责制度,建立网络发言人身份识别制度和统一的信息收集发布平台,进一步减少网络发言人制度空置,确保政府网络发言人这一制度更好运行。
5、培养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意见领袖是指能够在网络中造成社会舆论的声势,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的网络领军人物。培养“意见领袖”引导舆论是各级政府掌握话语主动权的重要方法之一。显性的“意见领袖”通常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和
评论人士,通过他们的网络深度评论主导网络正确的舆论风向,而隐形的“意见领袖”是指那些隐没在各行业中的普通民众,是能够代表民意的真正发言人。各级政府要积极培养本土显性“意见领袖”和隐性“意见领袖”,建立培养显性“意见领袖”和隐性“意见领袖”的长效机制,发挥它们在网络舆论引导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正面影响,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逐步实现网民意见的趋同,潜移默化地提高网民对政府各项决策和政策举措的认同感。
(三)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
随着我国正处在改革关键期、矛盾突发期诸种问题冲突的叠合积聚,网络舆情状态更加复杂、多元,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的监测体系和预警机制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有利于提升政府对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力、判断力和处置力,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为政府部门成功应对危机事件赢得更多更宝贵的时间。
1、设立区级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
区级政府要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负责本地网络舆情的采集、筛选、分析、归类及研判,定期向政府决策部门提交本地网络舆情热点专报或摘报。及时掌握本地舆情动态,避免发生网络热点事件时,政府和领导干部仍处于不知情的状态。
2、实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网状监测模式
为区(区直单位)、镇(街办)、村(社区)分别配备一名专职舆情信息员,组建政府三级舆情监测网络,利用QQ群等方式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员”及时通讯平台, 随时汇集各级的舆情信息,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
状监测模式,能够提高舆情监测的效率,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有效防止重要舆情的遗漏。
3、明确监测内容和范围
区级政府要明确监测内容和监测范围,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网上意识形态信息、利益群体诉求与冲突、重大事故、敏感事件、民生问题、环境污染、司法公正等。监测范围为所有涉及本地相关舆情信息的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中的新闻报道、网评文章和网民评论等。
4、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划分情况
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的设定在综合考虑国际惯例、我国相关机构管理规定及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区级网络舆情的预警等级被划分为轻警情(Ⅳ级,一般)、中度警情(Ⅲ级,比较重大)、重警情(Ⅱ级,重大)和特重警情(Ⅰ级,特别重大)四个等级,并依次采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来加以表示。蓝色级(Ⅳ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低,传播速度慢,舆情影响局限在较小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黄色级(Ⅲ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舆情影响局限在一定范围内,没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橙色级(Ⅱ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高,境外媒体开始关注,传播速度快,影响扩散到了很大范围,舆情有转化为行为舆论的可能;红色级(Ⅰ级):出现舆情。国内网民对该舆情关注度极高,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传播速度非常快,影响扩大到了整个社会,舆情即将化为行为舆论。
5、建立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评估方法
在综合考虑我国现有的网络舆情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区级网络舆情预警等级可以从数量、时间、关注度、观点及集中度这五个维度进行评估。即以帖子数量、话题存活期、点击量、点击率、评论量、评论率、观点倾向性、观点敏感度和网民集中度为评估指标,依据这些评估指标,判断网络舆情的安全预警等级。
6、实行区级网络舆情预警分级响应
根据预警程度不同,实施分级响应:对于一般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要安排工作人员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对于比较重大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第一时间组织工作人员跟帖正面引导,积极控制舆论导向;对于重大级预警舆情,由涉事单位网络发言人要在第一时间正面回应事件,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升级;对于特别重大级舆情,由涉事单位网络发言人主动回应事件之外,并积极组织“网络意见领袖”撰写网评文章,放大强化主流声音,消除减弱网络杂音,平息网络舆论**。
(四)建立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和反馈追究机制
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帕累托最优”经济学原理看,在正常范围内,网络舆情关注度越高,政府权力的公正性越强,当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超过正常范围时,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越高,反而会干扰和绑架政府权力,影响政府权力的公正性。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构建科学地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反馈追究机制以实现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与政府权力的公正性的最佳配置,从而最大化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化负面网络舆情为推动政府自身建设的动力。
1、成立组织机构
组织机构是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和反馈追究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建议成立以区委书纪为组长,区长为副组长以及区直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区级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全局和决策。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及反馈追究工作。
2、规范区级网络舆情处置流程
网络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网络办。根据“属地管理原则”和“部门职能划分原则”,网络办第一时间将本地网络舆情转给对应地涉舆单位,涉舆单位接到舆情后,必须迅速调查核实舆情是否属实,如果不属实,应当立即予以澄清;如果属实,必须在规定的三个工作日内进行网上回复,并向网络办递交情况说明或反馈事件处置进展。对于超出规定时间未有回应地涉舆单位,网管部门要及时予以督办,并定期将各单位落实情况进行通报。
3、建立多部门联动快速反应机制
在许多情况下,网络负面舆情一旦出现,单靠个人或者某一单位的力量是不足以应对的,需要多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应对,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多部门联动的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区级政府应积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合作和快速反应,形成“统一指挥、整体联动、部门协作、快速反应、责任落实”的一体化联动协调管理机制,确保舆情危机一旦出现,能够从容不迫地应对,有序地开展后续调查处理工作。
4、建立处置结果反馈机制
总结评估是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的提升环节,政府部门要积极建立
处置结果反馈机制,做到每经历一次网络舆情事件,就带来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方面的提升。在网络舆情处置后,要根据网民的态度、媒体的舆论导向等因素来评价处置效果的好坏。要定期总结网络舆情的发生、传播和处置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总结评估报告,定期上报反馈。在不断地分析总结、梳理反思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升应对网络舆情水平。
5、建立责任追究倒逼机制
区级政府要切实抓好网络舆情工作的责任倒查机制建设。责任倒逼机制是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真实落实到位的有力保障。针对监测、分析、研判、预警、引导、处置等网络舆情工作各个环节查找出的风险点,进行分析梳理,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对监测内容、监测范围、监测方式、处置流程、责任追究进行规范,建立一环扣一环、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层级监测责任制、处置责任制和责任倒查机制,尤其对网络发言人等重点岗位要推行责任制,严格程序规范操作,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五)采取各项措施,维护网络信息安全
互联网络世界的自由联通,滋生出了各种网络文化现象,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在潜移默化当中引导着人的思维和行为,甚至威胁社会政治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信息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各级地方政府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约束互联网用户行为,加强行业自律建设和行业管理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网络媒体监管,引用先进的网络监控追踪技术,净化网络信息,打击网络违法行为,为实现我国互联网网络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1、加强互联网法律制度建立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前提是有法可依,中心环节是有法必依。因此,地方政府更好的应对网络舆情的制度前提之一就是要完善网络立法。各级地方政府要立足国情,从实际出发,通过立法,加强网络信息保护,阻止泄露和贩卖个人信息,加强网络安全管理,规范网络服务提供商和网民等网络主体的网络信息行为,严厉打击成人色情、网络谣言、网络诽谤等危害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非法信息,提高网络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共同推动我国互联网法制建设。
2、加强互联网行业自律建设
区级政府部门必须遵照“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基本方针,积极建立本地互联网行业自律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行业自律,规范从业者行为,坚决制止恶性竞争、不正当竞争,要倡导以“传播先进文化、有用信息、有益信息为荣”的精神和“八荣八耻”核心价值观,要积极组织开展“文明办网行动响应倡议书”等多种行业自律活动,坚决抵制网络淫秽色情与低俗信息的工作,努力完善各网站自身监督举报机制,促进各网站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3、建立区级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
区级政府必须建立本地互联网行业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制定互联网行业管理相关细则和条例,明确规定本地网站、论坛、社区等互联网运营机构成员的基本权力,以及其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成立本地互联网行业管理协会,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协助政府部门搞好本地网络媒
体行业的管理,增强网络媒体行业自律意识,维护网络媒体行业秩序,引导本地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4、运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
政府部门要加强网络监控追踪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网络监控追踪技术,能够及时有效地监控网络舆情的热点和进程,提高政府部门网络舆情监测效率。另外,网管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监控追踪技术,智能识别图片和音视频等的多媒体信息,对网上信息进行甄别,过滤网上有害信息的内容,及时发现、查封、堵截、屏蔽、过滤和清除有害信息,阻断非法信息传播,治理网络文化环境。公安部门则可以利用监控追踪技术,查找信息来源,打击网上违法犯罪活动。
后 记
光阴荏苒,随着论文的完成,三年的研究生求学时光转瞬即逝,这三年与老师和同学之间建立的情谊,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论文从确定论文选题,到搜集参考文献、数据资料,到构思,搭建论文整体框架,撰写开题报告,再到完成初稿我用了整整三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感悟了很多。其中最难的是论文定位和搜集数据,光是文中的数据,我来来去去换了不下三遍。
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邹德文教授,感谢他对我论文的指导,他高屋建瓴的学术视野和精准求实的研究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丝不苟的学术精神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证主义精神影响着我,使我受益终身。本文就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初稿的审定、修改到最终定稿,都凝聚着马跃珍导师大量的心血和汗水,没有导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提供的大量宝贵资料,就没有这篇论文。另外,我要特别感谢我的班主任宁心红老师,三年来她兢兢业业,每次上课前都给学员发短信,通知上课时间及课程,对于未到课的同学,她也常常一个个打电话通知,表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教师风范。她为人师表的率先垂范和世事洞明的谆谆教诲,又为我处世和做人指明了方向,在此表示我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在未来的日子里,32
我将以他们为榜样,努力学习和工作,不辜负老师的教诲和希冀。
同时,感谢所有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几年来,他们充分体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师者风范,是他们将其渊博的知识无私的传授予我,为我完成学业提供了帮助。
最后,在即将毕业离校之际,帮助和鼓励。
我还有感谢同班同学给予我的
参 考 文 献
[1]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 柯健.《和谐社会视角下的网络舆情预警及对策机制初探》[J].红旗文稿,2007(15).[3] 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04).[4] 姚敏.《网络舆情引导与管理初探》[J].电子政务,2009(04).[5]徐晓日.《网络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理研究》[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6] 姜胜洪.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引导[J].广西社会科学,2009(1).[7] 任洪涛.网络舆情引导对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要求[J].青年记者,2010(4).[8]聂建江.从“信息公开”到“网络对话”:政府与网民建立新型关系.新华网,2009(12).[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0(7).[10]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1).[11]谢金林.网络空间政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机制[J].公共
行政,2009(3).[12]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02).[13] 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03).[14] 温淑春.《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的影响及其应对机制探讨》,《理论与现代化》,2009(05).[15] 张丽红.《论我国公共决策与网络舆情》[J].广西社会科学,2009(07).[16] 张方华.《我国网络舆情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17] 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载于人民网2009年12月28日.[18] 勇刚.新形势下提高领导干部与媒体打交道能力的研究[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0(02).[19] 曾小明.网络舆论及其导向管理[D].[硕士学位论文].湖南:国防科技大学,2008.[20] 朱义宁.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9.[21] 唐守廉.互联网及其治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22]范正伟.把民意作为第一信号[N].人民日报,2009.35
[23]兵临.理性审视非理性的“网络舆论”[N].检察日报,2009.[24]胡荣.完善我国网络立法的必要性及思路[J].晋中学院学报,2008.[25]王文国、马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时代经贸,2007(10).[26]蒋乐进.论网络舆情形成与作用.2006(08).[2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28]李菲.和谐社会构建与网络舆情引导.理论导刊,2009(7).[29]李飞.推进地方政府网络舆情引导及调控机制建设.大连干部学.2010(06).[30]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期刊论文前沿,2006(10).[31]高原、王新华.构建政府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1(3).[32]刘丽敏.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对策研究,经济论坛,2011(1).[33]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36
第三篇: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云舆情监测 1880-2727279 2727279
云舆情谈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怎样应对网络舆情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手机媒体的异军突起,如何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有效利用网络舆情,已经成为摆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课题。
一、网络舆情打破了传统舆论格局
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2010年01月15日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3.84亿,增长率为28.9%。其中,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总规模已达2.33亿人,占整体网民的60.8%。特别是2010年微博开通以来, 通过手机无线上网,网友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信息传播,而且不限于文字,还可以将现场拍摄图片、视频上传,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正在引起众多网民的青睐。网络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不管是正面信息还是负面信息都有可能会在一夜间风靡整个网络,若是负面消息,甚至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恶劣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舆情的控制难度愈发加大。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变得日益重要。
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引导舆情
实践证明,利用好互联网,可以极大提升党委和政府的执行力。
一是采集民意。互联网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带来意见表达的便捷性、随意性,使得个体网民不用再顾忌“沉默的大多数”而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基于以上因素,从主流媒体和官方媒体收集到的网络民意看,绝大部分贴近事实真相,党和政府可以足不出户,不用微服私访就可以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情,大大提高了调查研究工作效率,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开展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广东省,从2008年1月起就开展了“网络问政”活动,并于2009年6月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问政平台——奥一网,通过这个平台了解百姓的所想所思所需,得到广东人民的垂青和厚爱,红遍大江南北。网站开通以来,截止到2009年12月未,“捎话汪书记”栏目收到民意6万8千余条,“有话问黄省长”栏目收到民意近2万条。就从松原市网民表达民意的主要阵地“松原吧”来说,每天留言数也有几百条。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认为,网络是党政官员了解民意的有效方式。
二是汇集民智。地方的发展必须有智力、有智库,才能实现科学决策、科学发展。这个智力既有官方智库,也有民间智慧。俗话说“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民间智慧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智慧的主体,从孔子、孟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在他们成为官方智慧前,无一不代表着民间智慧。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只有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真正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真心实意地吸纳群众智慧,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和力量源泉。2008年6月,胡总书记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网民在线交流,听取网友的意见和建议。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两会”前也在中国政府网和网民对话,直接听取网民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建议以及其他方面的意见。2009年,西安市政府为了更好地为民服务,于9月初至10月底开展“问计于民”活动,公开收集对西安下一年发展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据西安市政府“问计于民”活动官方网站统计,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网站就收到建言近4000条,点击达8万人次。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一言之善,贵于千金”的深情问计,引发了省内外朋友的献计献策热潮。目前,江西省不断畅通民意表达渠道,确定专门人员收集整理民智,分类呈送,使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及时的采纳。其中苏荣直接批示责成有关领导和部门办理、研究的就有36次,有的还进入了省委、省政府决策层面,形成现实而巨大的生产力,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三是网络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是网民依托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语言或其他方式对自己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话题发表意见的舆论监督形式。网民通过网络舆论对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开展监督,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我们必须深入研究网络舆论的新特点,努力适应网络舆论监督的新要求。
三、具体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1.掌控舆情。网络舆情具有传播快速的特点,某一事件一经发生,往往几分钟就有网民将相关信息发布网上,十几分钟后就有网站转载,几个小时后网上讨论就可能达到高潮。因此,必须及时监测网络媒体议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本地的人和事,要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真相,查实网络舆论追问的核心问题,争取主动,抢占网络舆情制高点。
2.跟踪舆情。网络舆论事件发生后或者处置过程中,地方主流媒体保持沉默的过程正是导致谣言扩散的过程。网络舆论热点特别是公共突发事件形成后,必须密切关注事前、事中和事后等关键节点上的舆情走向,在官方媒体(政府网站、报纸、电视)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及时公布事件处置的新情况,回应公众的质疑和猜测,不给虚假不实之词有可乘之机。如成都去年发生的“6·5”公交车燃烧事件发生仅两个小时,成都市政府就召开了首场新闻发布会,当天连开三场,不断公布伤亡、救治和现场情况,让真相赶在传言之前。6月6日第四场发布会主动回应市民有关疑问,使质疑声音减弱。7日第五场发布会认定“有人带油上车”,网民转而追查纵火者,民众的思路和情绪与政府逐渐合拍。最终这一突发恶性事件平稳落幕。
3.加强与网民的日常沟通。新形势下,加强“官”与“民”的日常沟通,已经成为疏解社会情绪、释放百姓生活压力的重要途径。实践看,官方与百姓沟通得越好,发生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的机率就越小。互联网这个纽带在这种形势下,正在成为各地加强官民互动的主力军。刚刚不久,南京市推出了90多个政府部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开辟了政府与网民沟通的新路子。这90家单位在南京市政府官方网站上的网络发言人论坛开设了互动版块,由各自的网络发言人担任版主。网络发言人在此平台上适时发布本地区、本单位的政务信息,开展工作交流。网民可在相应的版块内,向相关部门提问、咨询,各个部门的网络发言人受理并回复网民建议、意见、咨询等网帖,受到广大网民的拥护。
三、工作建议
针对互联网和网络舆情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党委和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成立组织,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整合各地相关部门职能,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深入研究信息化工作,加强互联网建设,进一步强化党务政务信息公开,了解网络社情民意,鼓励网民建言献策,解决网上信访问题。
2.加快互联网平台建设。加强官方媒体网站建设,使其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加快本地政府网站、重点新闻网站建设,扶持和培育属于本地的网络论坛、网络贴吧,用当地主流网络媒体规范当地网民行为。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互联网建设包括手机无线互联网建设,从发展趋势看不容忽视。
3.加强“网上信访”工作。要把处理“网上信访”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安排专职人员收集网上有关信息,提供有关领导参阅,作为领导决策和改进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民意渠道和信息来源。必要时建立责任部门答复机制,及时在网上公布信访问题的处理结果,以正视听、以解民怨。
4.强化法律和技术监管。网络舆情宜疏不宜堵。但对网民恶意传播一些明显超越宪法和法律,危害国家整体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侵害个人权利的违法行为,要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规范,双管齐下,坚决遏制有害信息的传播。
近来,“网络反腐”频频使官员落马,雷政富、孙德江等公职人员相继因网络曝光被立案调查或被免职。群众通过网络举报贪腐案引发社会关注,推动了纪检部门调查处理,已成为当前反腐斗争的一个新特点。
公民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
异军突起的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反腐败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名烟局长周久耕、“表哥”杨达才、“雷冠希”雷政富等一系列事件中,公众看到的几乎是相同的解决路径:网络曝光-纪委介入-查实处理。
专家指出,“民意倒逼”的被动式反腐不该成为常态,而应该顺应民意,积极推动反腐败斗争的进一步深入。
“网络反腐是公民参与反腐的重要途径,政府与网民形成了良性互动。”中央编译局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主任何增科说,这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意的顺应,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这也是对制度性反腐的重要补充。
专家强调,网络表达是社情民意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如何去伪存真,顺应民意,推动反腐斗争,不仅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挑战。
一些举报人士担心,自己身单力薄,实名举报信可能会面临遭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所以有人不惜将内容公开到网络上,宁愿承担损毁自身名誉的风险。
“这好比走山路,如果高速公路畅通,不会有人愿意涉险。”有专家直言,网络反腐案件的迅速增多,在一定意义上表明反腐渠道不畅。可以肯定的是,群众支持是推动反腐的重要因素,民意表达会越来越受重视。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黄宗良表示,网络反腐的兴起虽不代表正常的反腐渠道不畅通,但是强大的民意表明,要赋予群众真正的监督权力。
“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
“网络反腐”的力量源自真实。网络使每一位网民都有了麦克风,但麦克风只有传递真情、探寻真相、还原真实,网络才会更有力量。
网民所反映的腐败问题,往往发生在群众身边,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容易引起“围观”;一旦有关部门回应不及时或者采取“删帖”等不当方式处置,则会引起舆论不满。事实一再证明,“网络反腐”所能提供的往往是“蛛丝马迹”,而反腐败取得成效的关键,则取决于权威部门及时介入、调查处理。因此,“网络反腐”需要权威部门及时介入很关键。
此外,“网络反腐”需要制度化。网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一个重要窗口,只有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健全反腐败法律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才能确保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促进“网络反腐”持续健康发展。
近期落“网”官员
重庆市北碚区区委原书记雷政富:11月20日,疑似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的截图在微博上发布。23日,重庆官方发布消息称,确认不雅视频的主角为雷政富本人,宣布免去他的书记职务,并且立案调查。
黑龙江双城市工业总公司原总经理孙德江:11月23日,自称是黑龙江双城电视台女主持人王德春的微博账号,实名举报自己遭人大代表孙德江胁迫,长期与其保持不正当关系。11月26日,双城市纪委发现孙德江违规违纪问题,并对其立案调查。12月3日,免去孙德江双城市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职务。
第四篇: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应如何增强舆情应对能力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 应如何增强舆情应对能力
在环境保护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有关环保的话题也频繁出现在网络中。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舆情形势,基层环保部门要加强网络环境舆情管理,增加透明度,正确、客观地对待舆情信息,及时了解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所想、所急、所盼,积极正确引导、妥善调处,消除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误解,争取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及时关注,重视网络环境舆情。网络环境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当某个环境事件发生时,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网民个体意见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众意见,再通过互动,形成强大意见声势。这种意见声势呈几何级数增长,如果不及时关注并加以重视,最终环境舆论声势压力可想而知。基层环保部门要把网络环境舆情作为检验环保工作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网络环境舆情,把及时关注网络环境舆情作为常态工作来抓。
积极应对,调处网络环境舆情。应对技巧匮乏、信息透明度不够、反应迟缓、问责乏力等是绝大多数网络环境舆情应对不当的通病。环境保护是民生工程,基层环保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要学会用“网言网语”和网民进行平等交流,充分把握和娴熟运用话语权,以积极的心态理性对待,做到应对不迟缓、指责不冲动、批评不反击、矛盾不回避、质疑不遮掩、问责不乏力。对失实言论要及时回应,予以澄清,对跟风炒作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快报事实,慎报原因,详报结果,纠正畸变舆论,积极有效调处网络环境舆情,维护政府的公信力。
善用媒体,引导网络环境舆情。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舆论监督力量增强,但网络传播的弱控性又为虚假信息、谣言、网络犯罪提供了土壤。面对复杂网络环境舆情,要求基层环保部门必须化被动应对为主动引导,要善于利用媒体和网络,通过多种渠道,针对环保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采取各种方式与新闻媒体沟通,及时通报信息。诚心与网民聊天沟通,增进思想交流和感情交融。及时公布事件信息,让权威、真实的声音占领网络,形成社会公众和舆论合力,引导公众通过合法的途径解决问题。
强化监管,预防舆情负面影响。要从源头上预防网络环境舆情负面影响的发生,基层环保部门需加大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将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作为推动环境保护参与综合决策的重要抓手,全面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格局的关系。强化重点区域流域环境整治,加大重金属、餐饮油烟等专项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实行对污染企业全覆盖监管,对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处罚,对环境安全事故严格追查督办,进一步提高环境监管水平,提升环境法律震慑力,确保不发生重特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来源:中国坏境报)
第五篇: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
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管理方法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的应用,网络舆论信息的产生体量、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要求舆情管理工作者在舆情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等方面必须与时俱进。大数据既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方法,它侧重于信息挖掘和预测。将大数据运用到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之中,必将对舆情管理产生重要作用。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也必将发生变革与创新。探讨大数据环境下网络舆情分析方法,以大数据为背景和前提创新网络舆情管理方法,总结大数据下舆情管理理念、视角、方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与创新的思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舆情;大数据;管理方法;变革与创新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1.025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1-0124-06
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简称:CNNIC)在2016年1月发布)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全年新增网民395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亿,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0.1%[1]。随着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ing)、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等的迅速发展,互联网的边界和应用范围有了极大扩展,各种信息和数据极具增多,并正在迅速膨胀变大。
网民们经常通过互联网表达意愿、观点,讨论各种话题,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诉求。互联网既是一个收纳器,聚集网民思想动态表达、文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又是一个扩音器,传播大众的社会舆论。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通过互联网平台表达社情民意,体现自己的意愿、态度和评论观点。舆情作为社会舆论的一个风向标,开展舆情分析主要是针对民众态度、观点的收集整理,分析出民众相关的意见倾向,客观体现舆情动态。
作为世界上网民数量最多、互联网访问量最大的国家,有效地分析网络舆情,对于政府,媒体、大型企事业单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政府的角度,有效的舆情管理有利于政府了解公众态度和诉求,有助于提升政府的政务管理和构建良好的社会和网络环境;从企业的角度,有效的舆情管理有利于企业掌握用户和大众对产品质量、产品功能与服务的评价及客户特征信息,更好地提供个性化产品与服务,实现利润增长,更有利于企业了解用户和大众对企业社会形象的反馈和认知,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声誉;从媒体的角度,有效的舆情管理能够突破传统信息搜集和发布渠道,更能够通过对公众舆论深入分析,提升新闻效果,实现新闻价值增值。因此,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网络舆情分析,并不断创新舆情的分析和管理的方式和方法,都是想最大化舆情的价值。
一、大数据及网络舆情的相关定义及特点
1.大数据的定义及特点
随着人们对大数据的研究和理解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已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方面的名词了。而今,大数据相关的理论无论从内涵还是外延上,都在不断丰富和充实。关于大数据的定义,不同的机构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略有差异的定义:如高德纳咨询公司(2013)提出,大数据是指具有更强的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多样化的信息[2]。维基百科对大数据的定义是“一个超大的、难以用现有常规的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工具处理的数据集”。Gartner对大数据的定义:“大数据是需要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 [3]。
IDC市场研究公司2012年提出,“大数据”是为了从大容量的、不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而设计的新型架构和技术[2],并对大数据的采用三步法进行了界定,如图1所示。首先,从数据源场景方面,可以有三种情况,或者说需要具备三种情况至少满足一种,即大数据的容量大于等于100TB或数据源于超高速的数据流(Data Streaming),或数据产生的年增速大于60%;其次,必须部署在可动态适应的基础设施(dynamically adaptable infrastructure)上。这里的基础设施既可以是传统的scale-up架构,也可以是水平扩展架构(scale-out infrastructure);最后,必须有两个以上的数据源或数据格式,或者高速流数据源(如点击流或机器产生的数据流)。有了以上三个步骤的界定,才可以形成大数据。IDC指出“大数据技?g描述了一种新一代技术和架构,以非常经济的方式,以高速的捕获、发现和分析技术,从各种超大规模的数据中提取价值” [2]。
尽管对大数据的定义角度各有不同,但大数据的核心本质和特征的表述和定义相对比较统一,均认为大数据与传统意义数据具有本质区别。较传统数据相比,在数据基础上,大数据更倾向于全体数据而非抽样;在分析方法上,更强调相关分析而非因果分析;在分析效果上,追求的是效率而非绝对精确和在数据规模上强调相对数据而不是绝对数据。
在数据和信息的规模/体量方面、在内容形式和数据结构方面具有复杂性/变化频度多样、在产生速度方面及价值密度等四个方面都极大地超越了传统的数据形态,具有4V特征:
第一,数据规模大(Volume)
第二,数据种类多样(Variety)
第三,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
第四,数据价值密度高(Value)
如图2所示:大数据的4V特征。
具体而言,一是数据规模大(Volume):从容量角度,大数据具有数据容量大,“容量”或“体量”,从 TB→PB→EB级,每级都是按照进率1024(2的十次方)计算,这足以说明大数据规模之庞大。二是数据种类多样(Variety):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以及半结构化数据,Web数据、文字、语音音频数据、图片图像数据、视频数据、模拟信号等数据都体现了数据的多样性。三是速数据处理速度快(Velocity):对数据访问、处理、交付等速度的要求快,而且数据产生速度也非常之快;四是价值(Value):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在于资源优化配置,通过搜集海量数据,进而展开全量数据挖掘,分析数据背后的相关性,开展预测分析,获得数据的应用价值。
这些特性使得大数据与传统数据区别开来,强调了大数据是具有结构松散性、形式复杂性和有利用价值的数据信息资源[3]。
2.网络舆情的定义与特点
“舆情(Public Opinion)”翻译为“民众或公众的意愿、意见或观点”。根据百度百科: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ψ魑?客体的社会管理者、企业、个人及其他各类组织及其政治、社会、道德等方面的取向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态度。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有学者从社会学视域考察舆情的定义,认为舆情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现象或事件所持有的情绪、态度、观点、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等[4]。网络舆情则是社会总体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网络为载体存在,以网络传播方式汇聚、形成和表达的舆情,是在互联网上的民众情绪、态度和意见汇聚的总和[5]。
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主要有:网络新闻(如:搜狐、新浪、人民网,或以RSS为基础聚合类新闻,如头条等),论坛贴吧(如:BBS,百度贴吧,天涯,西祠胡同等),新闻评论,社会化媒体社交网络(即时通讯工具:如:聊天室、QQ、微信、微博、博客等),搜索引擎(如:百度,google等),网络发起线上活动、网络调查、电子邮件等。
通常我们把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概括为自由性与可控性、互动性与即时性、丰富性与多样性、隐匿性与外显性、情绪化与非理性、个体化与群体极化性[6]。如图3所示:网络舆情的特征
3.大数据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
大数据的目的在于发现新的知识与洞察并进行科学决策。大数据与网络舆情具有非常相似的特征。从这点上可见,利用大数据的手段管理网络舆情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首先,大数据能够全方位记录民意,完整展现社会舆情,大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到PB乃至ZB级别,能够完全、完整的记录社会民众的社情民意;其次,大数据的特点是挖掘数据背后的相关联性,因此,大数据能精准体现舆情背后的事件、相关人员以及读者等要素内在逻辑和社会关联;最后,大数据具有很强的预测能力,通过分析事件的读者特征(群体肖像刻画)、被关注程度/热度、传播速度、传播范围、发展趋势、影响程度和网民情绪变化等,也可以针对某个观点的深度研究,从而预测舆情走向,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和判断。因此,大数据技术为网络舆情的预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理论支撑和保证,也成为舆情研究关键技术的支撑和核心概念。
二、基于大数据技术网络舆情管理的一般步骤与方法
网络舆情的管理模型主要分为:信息采集、信息预处理、舆情分析、舆情报告四个步骤。如图4所示:大数据管理模块及流程示意。
1.信息采集
信息采集当前常用方式是网络爬虫技术。在网络爬虫的爬行策略中,应用最为基础的是深度优先遍历策略、广度优先遍历策略。对于信息抓取过程,要求信息抓取的覆盖范围要全面。高速发展的信息高速路使得网络信息数据容量不断增大、信息和数据的类型更加丰富和复杂、网页数量不断增多,这对舆情信息抓取的效率和全面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大数据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改变了传统网络舆情信息的搜索采集方式,采用定向站点信息抓取辅以全面的实时监控、聚合内容(RSS)、社交网站信息搜集和摘要搜集等搜集技术,与传统人工监测采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抓取效率和覆盖范围都有突破性进展。
数据监测要全面和实时,要做到精细采集信息数据。笔者整理了较为常用的监测范围和基本监测指标,如表1所示。
2.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清洗(Data Cleaning)、信息提取、文本分类等。信息处理的主要任务是将采集的各种信息转化成格式化文本存入数据库。
网络舆情在大数据环境中流动和变化速度非常快,因此,在信息处理部分,要求信息处理的时效性。
3.舆情挖掘与分析
大数据分析就是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梳理和加工,获得具有价值的产品(Product)和服务(Service)或深刻洞见(Insight)的数据及处理方法。数据分析的主要技术手段是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数据挖掘又称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即从数据库的大量数据中揭示出隐含的、前所未有的并具有潜在价值的信息的价值聚合、提炼的过程[7]。
舆情分析的技术方法主要有文本分类、聚类分析(不预先设定数据归类类目,完全根据数据本身性质将数据聚合成不同类别)、热点发现(利用关键词过滤、语义分析、数值统计识别热点和敏感话题)、话题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观点/文本倾向性识别和分析(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倾向性分析和统计,识别正负面信息)、自动摘要等计算技术挖掘网络文本内容蕴含的各种观点(Opinion)、喜好(Preference)、态度(Attitude)、情感(Emotion)等,也可以明确网络传播者的意图和倾向,以及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
当前一些实验室、研究机构等依据大数据分析的方法和实际的工作相结合,开发和建立了以下舆情专属的分析模型和方法。如:人民网推出的“舆论共识度”指数将为中国网络舆论场的研究和社会舆论的理性引导提供新的观察视角和决策依据。它把网络用户分为媒体、网民和意见领袖三大群体,通过对不同群体的舆论分析,对每月前十或前100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评估,形成“舆论共识度”,进而对用户对舆论话题的共识程度进行评价。
互联网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设计的“网民认知模型”,通过透析网民对不同事件的情绪变化、态度偏向等,评测用户“正负能量”,分别从“网民情绪指数”“网民理性指数”和“网民态度指数”三个维度来评价具体热点事件当中网络舆论场的“网民正能量指数”,对舆情分析和研判也非常有帮助。
还有机构建立的热度评估指数,通过话题在传统媒体报道量、网络媒体报道量、微博量、论坛帖文量、博客文章量,转发数量、用户跟贴数量、评论数量、被关注数量、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关注的用户形态特征等相关数据,之后加权各项指标,得到每个热度事件或话题的综合热度指数。
更有一些专项深入分析,如针对传播源头的分析、传播渠道的分析、意见领袖的分析、传播主体挖掘分析或针对隐性数据(网络日志)的分析。
也有专家学者提出,舆情分析需要是一个综合分析模式,以大数据的方式为重点,同时要结合专项话?}市场调研、综合民意调查(定性与定量)、软件与人工、分析师与专家会商等方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
4.舆情报告
舆情分析的结果需要以报告的方式呈现,并将分析报告反馈或发布,为用户、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
舆情报告要求舆情分析数据要真实可靠,分析方法要恰当准确,描述要符合客观事实,结论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舆情报告中恰当采用示意图、图表、列表等展示形式,可以更形象、清晰、直观,并且更逻辑地展示舆情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舆情的发展态势等。针对不同的表达目的可以选用不同的图表或图示方式,如:描述事件发展趋势可用折线图表示、展示用户立场或观点的比例可用饼状图、体现热点人群的分布可以用散点分布图、表示频率分布可以用网状图或柱状图、说明事态发展变化可以用流程图、用户之前或背后的人际关系可以用网状关系图等。丰富的图表工具可以更形象、生动的表述舆情的现状、发展和变化。
三、大数据环境下舆情管理模式变革与管理方法创新
虽然,目前对大数据研究越来越热,国内诸多大的互联网公司、各行业内的企业及科研机构都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开展大数据及大数据下舆情研究,但在我国大数据研究依然处于探索阶段,在很多方面还只是停留在理论或对未来的畅想阶段。例如:在技术方面,目前常见的舆情监测工作的主要手段仍以人工检索为主,尽管也使用了市面相对成熟的相关搜索软件进行辅助搜索,但搜索舆情的技术仍采用传统的二维搜索方式,即主题关键词和网络平台二维坐标,由舆情管理的工作人员对采集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成舆情产品。而且搜索的舆情信息结果多为一级文本信息,对于深层次的多级舆情信息,如新闻、微博后的评论,网民的社会关系,网民针对某一事件评论反映出的情绪变化等数据无法深度挖掘,仍靠人工采集和分析判断。受制于舆情分析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价值判断的不同,极有可能导致有价值的舆情信息丢失,无法准确及时预测舆情走势,大大降低了舆情监测工作的效率、准确性。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的兴起,网络、通信技术在人们信息领域深入运用,发布者在人口统计学方面的特征、发布的载体、发布的形式、传播渠道、信息的数量和形式等有了全新的变化,这对舆情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变革网络舆情管理方式以适应大数据时代的新形势。因此,舆情管理工作者在舆情管理的理念、模式和方式方法上均需要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
1.舆情工作者的研究视角需要发生转变
舆情工作者要从全局角度,把舆情研究从单一向度的内容研究向多元化、多向度内容及关系研究方向转化。网络数据和信息背后体现的人的行为轨迹和复杂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Social networking),所以关系研究将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大数据的特征之一“关联分析”,通过社会话语表达、社会关系分析、社会心理描绘、社会诉求预测等多个角度[8],进行多向度的分析研究能够帮助构建立体化、全局化和动态化的网络舆情数据系统,通过舆情分析,挖掘网络舆情和社会动态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舆情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紧密联动、同步推进。
2.舆情的研究方法需要创新
即便是研究的视角发生了改变,要想真正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研究方法的创新尤为关键。要在分析方法上更加丰富,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分析(Data Mining)方法与行为分析(Behavior Analysis)方法的研究、结合云计算、移动可追塑性分析、个性化特征识别的网络机器人与社会心理分析实验因果模型等方法,一是要提升数据监测技术,实现对媒体、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抓取和记录,特别是要提高对图片、音视频、模拟信号等数据的自动识别能力;二方面提高数据挖掘技术,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有价值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三要注重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关联分析、聚类分析、语义分析等等,自动分析网上言论背后的观点、意见倾向和信息、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舆情发展趋势。四是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技术,包括网络攻击与攻击检测与防范问题、安全漏洞与安全对策问题、数据备份与恢复问题、灾难恢复问题等等,确保数据安全和保密[9]。
在数据分析方面,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尤为重要。引入云计算的概念和技术,与大数据相结合,会使舆情分析更加准确。开展数据间、不同维度、不同领域的数据、多样化的数据间的关联分析,是十分重要的。专家认为舆情关联关系是网络舆情数据库中存在的一类重要的、可被发现的知识,引入网络舆情支持度和网络舆情可信度,可以更准确表示网络舆情间的关联度,量化网络舆情关联规则的相关性,从而使挖掘结果更准确。
3.研究结果要易懂、易应用和可视化呈现
大数据的真正价值是运用,舆情的最终价值是指导工作。研究结果的使用者未必是大数据和舆情分析的专家。因此,研究结果要求易懂易识,界面必须友好,结果必须可以直观识别。“用数据说话”。数据最有说服力,由于图表与列表能够清晰、直观、简洁、深刻、形象地表现舆情事件,因此舆情的研究结果要注重运用图表等可视化方式来展现。
4.重点强调舆情的预测,面向未来,做好舆情数据的再利用
大数据的核心是预测,未来舆情研究的重点应由舆情监测转向舆情预警和预测。舆情工作者通过收集分析互联网上关于社会热点或网民关注焦点事件的大量消息报道,发掘背后隐藏关系,进而预测事态发展趋势,为舆情事件处置提供决策参考。
展望未来,大数据时代数据使用的关键是数据再利用,数据再利用的意义在于: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实现数据重组的创新价值。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分析,能同时分析更多数据,揭露更多隐藏价值,使预测更准确,决策更合理。未来大数据将使舆情监测功能大大丰富,舆情分析功能更加强大,舆情预测能力进一步增强,这将实现全方位、立体式的综合舆情管理模式,实现舆情管理的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6-01-22].http://www.xiexiebang.com/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PO***51954.pdf.[2] 谢耘耕,刘锐,乔睿,等.大数据与社会舆情研究综述[J].新媒体与社会,2014(4):133-154.[3] 张宁熙.大数据在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信息工作中的应用[J].现代情报,2015(6):38-42.[4] 王宏伟.舆情信息工作策略与方法[M].北京: 中国人事出版社,2012:6.[5] 戴维民,刘轶.我国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现状及对策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4(1):24-29.[6] 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 天津人民版社,2007:74.[7] 喻国明.大数据分析下的中国社会舆情:总体态势与结构性特征――基于百度热搜词(2009―2012)的舆情模型构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5):2-9.[8] 李小娜.大数据时代社会舆情监测的转变和发展[J].青年记者,2015(11):69-70.[9] 卿立新.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舆情管理[J].红旗文稿,2014(22):28-29.[责任编辑:张学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