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美育作业 稀土之父
“稀土之父”徐光宪
*** 李琴
化学化工学院
摘要:徐光宪,浙江绍兴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一生致力于化学研究,尤其对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他创建的 “串级萃取理论”解决了稀土分离的难题,在全国普遍推广应用后,使中国单一高纯稀土的生产世界前列。从事教育事业,育人无数,为我国培养出许多人才;更著有许多文集。
关键字:稀土元素;萃取;教育;
一、序言
徐光宪(1920年11月7日-),浙江绍兴人,著名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稀土材料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1957年,徐光宪被调往技术物理系工作,开展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1962年提出了被国内普遍采纳的萃取体系分类法。
1971年底徐光宪从江西农场返回北京大学化学系工作。当时化学系在搞稀土元素的分离提纯。他认为,稀土元素在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应该让它在社 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而萃取法用于稀土分离提纯是大有可为的,于是他积极参加这项工作,运用过去在络合物平衡和萃取化学基础研究中得到的成果和积累 的经验,很快就对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做出了突破性的改进。镨钕分离是稀土元素分离中的难点,当时又是一项急需完成的军工任务。他通过选择萃取剂和络合剂,配 成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使镨钕分离系数从一般萃取体系的1.4—1.5高到4以上,这是当时国际上最高的数值。但这类体系直接用于工业生产 有困难。美国曾有过一个专利报道,提出用推拉体系萃取分离稀土,但从未用到实际生产中去,因为无法实现串级萃取过程。当时国际上流行的串级萃取理论是L. 阿尔德斯(Alders)提出来的,徐光宪仔细分析了在串级萃取过程中络合平衡移动的情况,发现阿尔德斯串级萃取理论的基本假定:“在串级过程中萃取比保 持恒定”,在稀土推拉体系串级萃取过程中是不成立的。于是他精心设计出一套化学操作流程,并导出与此相应的一套串级萃取理论公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种回 流串级萃取新工艺。
二、稀土情
1、接手稀土分离重任
1972年,北京大学化学系接到了一项紧急军工任务——分离镨钕。徐光宪接下了这个任务。
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稀土元素一共有17种,包括Sc(钪)、Y(钇)和15种镧系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尤其是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化学性质几乎一致,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所以,选择一种合适的分离方法是问题的关键。
当时,国际上稀土分离的主流是离子交换法和分级结晶法。两种方法在过程上不连续,成本很高,提炼出的稀土元素纯度也较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徐光宪思索再三,决定还是采用自己曾经研究过多年的萃取法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所谓萃取,是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具有不同溶解度的特点,进行物质分离的一种方法。早在1957年,当徐光宪参加开创我国原子能事业时,就已开始涉足萃取这一领域了。当初核燃料的分离、提纯是原子能工业中与化学有关的核心问题之一。从1946年开始学习量子化学算起,已经研究了10年量子化学的徐光宪注意到萃取过程与络合作用的联系,以及萃取方法用于稀土分离的可能性及其优点。
当时,国际上萃取化学仍然是一门新兴学科,关于萃取体系的分类很不统一,在理论中存在很多与实际和实验不相吻合的假设,甚至对萃取机理的解释也相当混乱。徐光宪决定首先从系统整理资料入手。他做了上万张文献卡片,经过深入的思考、分析、归纳,于1962年提出了恰当而细致的萃取体系分类方法,随后又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若干典型体系的萃取机理,提出了几个关于萃取的一般规律。他还和黎乐民教授联手改进了研究萃取平衡的两相滴定法。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很快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同,并迅速运用到我国的原子能工业中去。
2、成功实现串级萃取
但徐光宪面临的分离镨钕的问题和困难远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他之前,还没有人将萃取法真正运用到分离稀土元素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去,很多人都不相信萃取法能够适用于实际工业生产。这不仅是因为当时萃取化学这一学科分支尚未成熟,而且也因稀土元素本身的特性,17种元素要想提纯任何一种,在当时都是极大的挑战。
徐光宪没有因为前方的困难而畏缩。他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及特有的学术敏感,敏锐地看到萃取法用于稀土分离是大有可为的。他信心十足地重复着用萃取法来分离镨钕元素的实验。在当时,一般萃取体系的镨钕分离系数只能达到1.4~1.5。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通过选择萃取剂和络合剂,配成季铵盐——DTPA推拉体系。最终,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这项紧急军工任务,而且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当时的世界纪录,达到了相当高的4。
但是徐光宪并没有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果停留在原地,而是希望能够设计一种新的、高效的稀土生产工艺。因为中国有着世界上储量最大的稀土资源,仅白云鄂博一地的储藏量就占整个世界的50%以上。而国内的稀土生产工艺和技术都十分落后,世界上一些国家却把稀土生产技术作为高度机密对中国实行封锁。长期以来,中国只能守着巨大的资源,只能向外国出口稀土矿然后再进口稀土制品。当时美国曾有过一个专利报道,提出用推拉体系萃取分离稀土,但从未用到实际生产中,因为无法实现串级萃取过程。国际上流行的串级萃取理论是L.阿尔德斯提出来的,徐光宪仔细分析了在串级萃取过程中络合平衡移动的情况,发现阿尔德斯串级萃取理论在稀土推拉体系串级萃取过程中是不成立的。于是,徐光宪重新设计了一套化学操作流程,并导出与此相应的一套串级萃取理论公式,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新的回流串级萃取工艺。
1974年9月,徐光宪亲赴包头稀土三厂参加这一新工艺流程用于分离包头轻稀土的工业规模试验。这种试验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一年,需要极大的耐心,而且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后的结果。一次失败就意味着不得不再等上几个月才能检验结果,那将是极大的损失。但徐光宪凭借多年的经验和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一次即获得成功,从而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用推拉体系高效率萃取分离稀土的工业生产。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他随后陆续提出了可广泛应用于稀土串级萃取分离流程优化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极值公式、分馏萃取三出口工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建立了串级萃取动态过程的数学模型与计算程序、回流启动模式等,并在上海跃龙化工厂实际生长中获得成功。
3、执着探索
徐光宪很注意总结实验资料。他认为,当一个分支学科的实验资料积累到 相当丰富的时候,应当及时总结,集其大成,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总结规律性,提炼出新概念,提高理性认识的水平,再反过来指导实践,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以 推动该学科的发展。70年代初以来,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和原子簇化学迅速发展,有大量新化合物被合成出来,它们的结构及性质的研究也随之发展,因而金属有 机化合物和原子簇化合物的结构规律成为众多学者关心的问题。徐光宪通过总结大量实验资料和已有的各种理论,提出了一个更普遍的,同时适用于金属有机化合 物、原子簇化合物和一般分子的结构规则,取名为(nxcπ)格式。与此相关,还提出了原子共价的新定义。利用(nxcπ)结构规则,只要根据分子结构式即 可估计分子的稳定性,从而可以预测可能存在的新化合物。这一结构规则和定义,已经通过了大量实验结果和量子化学计算结果的检验,显示出正确性与广泛适用性。
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外对稀土的研究兴趣与日俱增,积累了大量实验资料,但对稀土化合物成键情况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从70年代末开始,徐光宪 主持开展了对稀土量子化学和稀土化合物结构规律性的研究。在建立适用于稀土元素电子结构研究的方法和计算程序的基础上,他对不同类型的稀土化合物进行了系 统的量子化学计算,结合(nxcπ)结构规则和共价的新定义,对其成键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化合物并不总是离子性的,在金属有机化合物中存在 的是带有离子性的共价键,而在很多无机化合物中存在带有很大共价成分的离子键。共价键主要通过其5d轨道生成,4f轨道贡献相当小,因此稀土的簇合物和金 属有机化合物服从推广的十八电子规律。目前他正在对稀土簇合物及多核、异核络合物的电子结构和立体结构规律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4、返璞归真
徐光宪和课题组因为在稀土化学方面的成就而获得了大量荣誉。1978年,他们的研究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又获国家经委颁发的奖励和荣誉证书;“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在稀土和金川钴镍分离中的应用”获得1985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串级萃取理论及其应用”获得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轻稀土三出口萃取分离工艺理论设计及其工业实践”获得198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9年获冶金部和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颁发的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90年获得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稀土萃取分离工艺的一步放大”获199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等等。
对于取得的成就,徐光宪没有丝毫的夸耀之辞。徐光宪说:“我的工作都是团队集体的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名代表而已。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工作能力和成就大大超过我了。这是我最大的安慰和自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今,徐光宪的许多学生都已成长为我国化学领域的专家。他的得意门生严纯华教授,现为北京大学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对串级萃取理论进行了不断改进,提出了联动萃取技术,大幅度节省了稀土分离工业中酸、碱的用量。他的学生高松,是我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在院长高松的带领下,正在走上一条创新跨越之路。半个世纪来,徐光宪根据国家的需要,服从组织分配,几次变更科研方向,在物质结构、量子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萃取化学和创建稀土分离的串级萃取理论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由于稀土串级萃取技术仍然属于国家机密,徐光宪和课题组在许多方面虽有成果却不能写成论文发表。对这个,徐光宪淡然处之,有人提起时只是微微一笑。
徐光宪对周围的人说,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一定要坚持勤奋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提高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努力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的时代幸福感、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而今已是高龄的徐光宪仍是身骨硬朗、处世达观。碰到院士工作局等单位组织书法笔会,徐光宪也常去参加,但大多静静地僻处一旁,聆听他人的经验心得。不过,徐光宪仍在为我国稀土事业四处奔波。看到我国在稀土资源方面存在严重的浪费现象,徐光宪多次和包头稀土研究院领导讨论研究,希望把稀土串级萃取理论推广到选矿过程中,大幅度提高选矿品位和回收率。
近两年,徐光宪又联合师昌绪等14位院士呼吁,保护我国白云鄂博宝贵的稀土和钍资源,避免包头市和黄河受放射性污染,并多次深入白云鄂博矿调查研究。同时又在和一些院士呼吁加快实现钍的资源利用。徐光宪说,我承诺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做这些工作,不辜负党多年来对我的培养、教育、鼓励和期望。
第二篇:化学作业
物质的量 气体摩尔体积 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有关应用 修一
P16-17练习
预习物质的量浓度定义与百分比浓度的换算
预习
溶液配置的主要仪器,方法及操作步骤,误差分析
预习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列出规律及应用 修一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修一
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 修一
化合反应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修一
分解反应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修一
复分解反应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检验Na+.K+.Ba2+.Fe2+.Fe3+.Cu2+.NH4+.Al3+离子的方法及步骤(化学反应给出方程式)
检验CO32-.SO32-.NO32-.Br-.I-离子的方法及步骤(化学反应给出方程式)列举Na2O.Na2O2.NaOH的性质及应用(化学反应给出方程式)列举Na2CO3.NaHCO3的性质及应用(化学反应给出方程式)列举Al.Al2O3.Al(OH)3的性质及应用(化学反应给出方程式)
画出向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NaOH溶液的沉淀-NaOH溶液体积图象并写出相应方程式 画出向NaAlO2溶液中加入过量HCl溶液的沉淀-HCl溶液体积图象并写出相应方程式 画出向NaOH溶液中加入过量AlCl3溶液的沉淀-AlCl3溶液体积图象并写出相应方程式 画出向HCl溶液中加入过量NaAlO2溶液的沉淀-NaAlO2溶液体积图象并写出相应方程式 7.20---8.8
8.8(2)根据必修一种有关从铝土矿中提取铝工业流程写出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每步操作的注意事项和所需主要仪器
8.9写出铁(0)铁(+2)铁(+3)三种价态间相互转化的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
8.10(1)写出铝、氧化铝、氢氧化铝三种物质间相互转化的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包括相对量的多少)(2)写出硫(0)硫(+4)硫(+6)三种价态间相互转化的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
8.11写出工业上制取硫酸(根据原料不同分两种情况回答)的三步主要反应(注意反应条件)、三种主要设备。思考:为什么用浓硫酸吸收三氧化硫而不直接用水吸收?反应能进行到底吗?工业上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充分利用原料?尾气如何处理?
8.12(1)什么叫氮的固定?常见方法有哪些?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注意反应条件有什么特点?说明了什么?)(2)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反应原理及主要设备是什么?尾气如何处理?如果尾气处理不好可引起哪些污染? 8.13你学过哪些物质(无机化学范围内)的工业制法?总结一下有哪些特点?(简单分类比如非金属、金属、酸碱盐等)
8.14(1)常见硅酸盐工业制品及其原料有哪些?有哪些共同原料?写出相关反应方程式并总结这些反应有何特点
(2)我们已经学习过哪些物质可用做化学肥料或炸药(包括有机炸药)?试各举例说明并写出相关反应原理(不少于3种)
8.15常见的物质分离方法有哪些?分别用到哪些主要仪器、注意事项及适用范围(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第三篇:绿色化学稀土材料的发展与未来
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和应用
摘要:综述了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历史,简略介绍了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一些应用。
关键词:稀土发光材料,绿色化学
稀土发光材料(Rare Earth Luminescent Materials)是一种新型的发光、转光材料,它具有对光吸收能力强、转换效率高的特点,比一般的发光材料优良。它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等领域。本文对它的发展情况和一些用途作了介绍。
稀土发光是由稀土4f电子在不同能级间跃出而产生的,因激发方式不同,发光可区分为光致发光、阴极射线发光、电致发光、放射性发光、X射线发光、摩擦发光、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等。稀土发光材料具有吸收能力强,转换效率高,可发射从紫外线到红外光的光谱,特别在可见光区有很强的发射能力等优点。稀土发光材料已广泛应用在化学、物理等各个方面。
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展史
稀土元素无论被用作发光(荧光)材料的基质成分,还是被用作激活剂,共激活剂,敏化剂或掺杂剂,所制成的发光材料,一般统称为稀土发光材料或稀土荧光材料。30多年来,我国稀土发光及材料科学技术的研发在各级领导和部门关心下从起步和跟踪走向自主发展;稀土荧光体(粉)生产从零开始,已形成一个新的产业。
20世纪60年代是稀土离子发光及其发光材料基础研究和应用发展的划时代和转折点。三价稀土离子发光的光学光谱学、晶体场理论等基础研究日益深入和完善。1964年,高效YVO4∶Eu和Y2O3∶Eu红色荧光粉和1968年Y2O2S∶Eu红色荧光粉的发明,并很快被应用于彩色电视显象管(CRT)中。步入70年代,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新材料研制及其开发应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稀土发光及材料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形成,仅中科院物理所对CaS和SrS体系中掺Eu、Sm、Ce离子的红外磷光体的光致发
光性能,以及在ZnS∶Cu或Mn的电致发光材料中某些稀土离子作为掺杂剂对性能影响进行少量的研究。所用稀土材料全部进口,价格比黄金还贵。
20世纪70年代中科院长春物理所抓住机遇,将这一时期国际上大量的新科研成果引入翻译出版向全国介绍,起“催化剂”作用;同时有一批从事稀土分离的化学科技工作者也纷纷转入从事稀土发光及材料科研和开发工作,加之彩电荧光粉会战,使这一新兴学科在我国正式起步并不断发展。
20世纪60和70年代国际稀土发光材料发展和我国稀土冶炼及分离工业崛起,许多单位跟踪国际上已有成效的工作,纷纷开展稀土离子发光性能研究,以及许多不同用途、不同体系的稀土发光功能材料的研发工作。
我国稀土发光及其材料科学技术和产业化经过 30 年的研发,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取得许多自主发展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从 1980 年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 20 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已在高等院校、中科院和产业部门形成水平较高的科研和工程技术队伍,科研和生产基地。在国际著名的杂志上发表许多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请一批发明专利,出版一些专著。取得的国家、省部级成果为国家建设和安全做出了一定贡献,并获得重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北方交通大学成立了光电技术研究所,专门从事发光和显示的研发工作,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建设稀土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长春有中科院凝聚态物理开放实验室及稀土化学和物理开放实验室,还有北京大学等其他院校开放实验室,为稀土发光材料的基础研究提供先进实验条件;历年培养的一批批青年专业人材,已成为本领域的骨干和带头人;在咸阳、北京、上海、江浙和广东等地形成一批生产基地。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稀土发光材料的研究处在自主发展与应用期。
绿色稀土发光材料的一些应用
稀土发光材料的其中一种应用是稀土夜光纤维。稀土夜光纤维是指利用稀土材料为发光体,经过特种纺丝工艺制成的具有夜间发光性能的纤维。该纤维只要吸收任何可见光10分钟,便能将光能蓄贮于纤维之中,在黑暗状态下持续发光10小时以上,且可无限次循环使用。在没有可见光的条件下,该纤维本身能发
出各种色彩的光,如红光、黄光、蓝光、绿光等。稀土夜光纤 维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纤维,该纤维在受光照射时捕集激发态电子,在停止照射后进行持续发光跃迁。稀土夜光纤维不仅色光绚丽多彩,而且最终产品可 以无需染色,不仅避免了染料对纤维发光性能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染整工序产生的废水对环境的污染。这种夜光纤维材料不仅可以用于纺织,而且还有很多其它的 用途,人们可以以它为载体,利用太阳光这个清洁、无公害、符合环保和可持续性发展的能源,所制得的产品广泛应用于纺织服装、航空航海、国防工业、建筑装璜、交通运输、夜间作业、日常生活及娱乐休闲等领域。
参考文献:
[ 1 ]刘行仁1稀土发光材料及其应用的世纪回顾与前蟾1稀土,2001 年1 月
[2] 黄小卫,庄卫东,李红卫,余成洲,薛向欣,张国成.稀土功能材料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J].稀有金属, 2004,(04).[3] 刘海涛.PZT压电陶瓷纳米晶粉体合成及掺杂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5.[4] 卢鹏志.M_2SiO_4:RE(M=Mg,Sr,Ba,RE=Tm~(3+),Tb~(3+))真空紫外光谱特性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8.[5] 马俊红.稀土掺杂四硼酸钇铝荧光粉及透明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6] 高文杰.新型锡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07
第四篇:美学与美育作业1
美学与美育作业1
一填空
1、席靳
2、无功利性、3、力量、4、孔子
二、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C
6、B
7、A
8、C
三、名词解释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3、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
4、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四、判断正误,并间述理由
1、(×)提示:自然是人类符号实践的对象,自然美归根到底取决于自然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的价值。人类通过符号实践使得自然逐渐成为体现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正由于如此,自然才成为人类的审美对象。
2、(×)提示:理由为两者的差异。P158
五、简答题。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与世界、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它指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4、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基础。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赋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6、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六、论述题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2、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答: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 1分,共4分)
1、形式感 2.自然符号 3.人工符号 4.强烈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 1分,共8分)
1、B
2、B
3、C
4、A
5、D
6、B
7、B
8、C
三、名词解释
1、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形式美与美的形式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的特征。
2、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来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审美文化形态——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古典性审美文化,二是现代性审美文化,三是外来性审美文化。在本教材中,我们简化地使用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性文化等概念。还可以从社会分层角度划分审美文化形态,就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高雅文化。
4、健康人格——是人类个体的各种心理物征与性格物征的健全而完美的发展状态。
四、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是一回事,它们都与形式有关。
答:是错误的,形式美和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2、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因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并非仅有人格情操和思想修养才对学生起到形象示范作用。美的形象是可感的,优秀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着装、仪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发展,吸引他们仿效和借鉴。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答: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一是形式美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结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二是形式美是人类的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2、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答: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
3、艺术符号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答:艺术符号的特性在于四各方面: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表意性指艺术符号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表情性指艺术符号是情感性符号,它承载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蕴藉性指艺术符号的意义与情感往往是丰富的、不确定的,是多义的。交流性指艺术符号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交流的媒介,可以传达思想情感。
4、简答表演艺术有哪些共同审美特征。
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尽管其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不同,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
(一)抒情性和表演性;
(二)过程性和流动性;
(三)节奏感和韵律美。
5、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古典性文化指的是建立在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并保留至今的审美文化遗产。它的审美特征空灵、流转有韵、蕴藉。
6、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答: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六、论述题
1、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说色彩是构成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请举例论述之。
答;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色彩正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类在长期的符号实践中,凭借公私合营色彩经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并赋予色彩以一定的观念意义和情感意味,逐渐将其规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能够引起人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符号。色彩美因其丰富性和直观性而成为人们最易感受又无需其它条件限制的一种美。如三原色红、黄蓝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一般表现为,红色热烈,黄色明朗欢乐,蓝色郁而悲哀。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因而成为光明、温暖、生命的象征。
2、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美育目标的理解。
在青少年阶段,美育目标具体落实在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几个方面。青少年美育途径。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审美实践活动来进行,主要包括:第一,体验自然;第二,欣赏艺术;第三,品味传统;第四,师法英雄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参考答案
调查题目: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与对策
调查结果:有一次我到在阅览室帮忙发现这样一种现象:连环画书架前气氛活跃,文学、科普书架前无人问津,而且手持连环画册的学生有90%只翻阅画面不看文字三分钟一换,五分钟一调。
针对这种现象,我所教的四年级5班进行了调查,70%的同学漫画书、连环画是他们最爱看的,但95%爱看电视,两名外地生家没有电视。95%的同学知道“奥特迈”、“小燕子”,只有10%的同学知道毛泽东是谁„„由此,我深深意识到对课外阅读进行合理引导。
认
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感受兴趣的事,学生就会不厌其烦地做。因此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内部动力,才能去认真地阅读课外书籍,从而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
营造读书氛围。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如在班级黑板报上可辟出一些栏目,设计一些“我喜爱的名人名言”“本周推荐书目”“科技新消息”“我的读书心得”等内容,也可在每周的晨会课中安排一次“每周新闻”“好书梗概介绍”等。学生经常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往往能感受到书海的浩瀚和读书的乐趣,从而形成跟书本交朋友的愿望。
树立读书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周恩来、高尔基等名人热爱读书的故事,介绍他们的杰出成就。同时,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的同学,请他们介绍课外阅读的收获,使学生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加强读书引导。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可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由课内带动课外阅读,如学完《草船借箭》,可以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学了《狱中联欢》可以向学生介绍《红岩》,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一定非常希望阅读《安徒生童话》这本书……。
开展读书活动。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往往都有一种表现欲望,希望自己的读书收获,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的认可与赞许。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以课外阅读为内容的活动,如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智力竞赛、猜谜语等,也可预先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选择课外读物,然后组织交流,如奇事怪物、民情风俗、名胜古迹等。另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书面交流活动,如读后感、优美词句片断的摘录等。这些活动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注重读书评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评比激励,给予学生一定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与热情。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评比方法。如开展故事竞赛、智力竞赛、课外阅读知识竞赛等,设立竞赛奖;也可以评比学生的读书心得、优美句子摘录等,设立成果奖;还可根据学生家里的课外读物,评出不同星级的小书屋……这样既表彰了先进,也对其他同学起到了促进作用。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只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第一步,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还有做大量的工作。为了让我们的学生在书的海洋中遨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4参考答案
讨论题目: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初中,讨论你对青少年美育原则的理解。讨论方式:小组讨论 发言提纲:
青少年阶段是情感剧烈动荡的时期,养育青少年的美好情感是美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情感是活生生的心灵感觉和生命体验,情感的滋养不可能靠道德说教和生硬灌输甚至强迫接受,而只能以情激情,以爱发现爱,以心理解心。教师是青少年除父母以外相处最多、接触时间最长的成年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情感关系。这种密切关系既表现于良好的情绪互感互动,也表现在青少年对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时时出现的排斥、反抗的行为中。这种矛盾只能靠爱心的呼唤和真诚的力量来引导、化解,同时培育起健康的、稳定的良性情绪,以使青少年顺利度过这段“危险期”。作为教书育人的专业工作者,教师在这方面责无旁贷。在长期的共同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爱心全面渗透在教学和生活之中,教书育人,师爱荡漾,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关怀和体贴,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各种渠道传送到学生心里,使他感到温暖和理解,像点点滴滴的甘泉雨露,无声无形地浇灌着年轻的心灵,消解他们的不良情绪,融化内心的情绪死结,减轻他们内心的情感冲突,培养美好的情感。而教师本人的爱心真情,也是最好的榜样,使学生从中获得力量,成长为富有爱心的人。
第五篇:化妆品化学作业
化妆品化学学习感想
首先很幸运能选上单丹老师的化妆品化学这门课程,至于选这门课的原因是我觉得自己不会护理自己的皮肤,导致自己的皮肤不是那么光滑,而且肤色发暗,所以就想在老师的课堂上了解一些关于化妆品的知识,期望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可以利用化妆品来更好的护理自己的皮肤。下面就让我来说一些自己遇到的一些皮肤问题和自己对自己正在用的化妆品来做一下评价吧!
在老师的第一节课上老师介绍了人们皮肤的种类和怎么来确定自己皮肤种类的方法,在课后我也按照老师教的方法测试了一下自己的皮肤,结果发现自己属于干性皮肤,之后我在网上了解了一下,发现这种皮肤虽然不长痘痘,但是却容易长斑,而我自己的脸上也的确有不少的斑,以前听别人说用白醋来洗脸可以淡斑,我也用了挺长时间,可是效果却不明显,自己觉得很失望,后来在老师课堂上听老师说用蜂蜜也可以淡斑,于是我坚持用蜂蜜来敷脸,因为时间不长,所以效果也显现不出来,但是真希望这个方法可以起作用。自己以前不怎么在乎自己的皮肤,早上起来就胡乱的洗洗自己的脸,然后涂上一些很平常的甚至是小孩子用的护肤霜比如强生等,觉得小孩用的护肤霜自己也可以使用,可是后来我渐渐发现,这些护肤霜并不能让我的皮肤变得光滑,反而会因为化妆品的适用人群的问题让我的皮肤变得格外干燥,这时我才意识到,有些化妆品是适用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的,而我现在正在用一套叫百雀羚的化妆品,因为自己是干性皮肤,所以自己也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我这种皮肤用什么样的化妆品好一些而且价格也不宜太高,毕竟自己是一名学生,没有经济来源,有用过的热心网友说百雀羚这个牌子挺不错的,于是我就先买了一瓶柔肤水,一瓶保湿乳和一瓶精华霜,决定试一下,我在每天早上和晚上都用着三瓶化妆品来护理自己的皮肤,因为柔肤水和保湿乳的作用,感觉自己的皮肤不再像以前那么干燥了,在加上精华霜的作用,觉得自己的皮肤也不在像以前那样暗淡了,虽然不明显,但是自己也很开心。
我觉得面膜也是美容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每周六或周天的晚上也会给自己的脸敷敷面膜,至今为止我用过美即面膜,芦荟面膜还用过粉状的面膜,个人觉得芦荟面膜还是不错的,因为自己皮肤常常感到干燥,所以使用芦荟面膜可以补充自己脸部的水分,不让它再那么有种干干的感觉。以前我常常一周敷好几次面膜,但是自从听老师说了每周敷太多次面膜对皮肤也不好,而一周一次也不会起很大作用,最好是一周敷两次面膜,所以,我就改成了每周三和周六给自己敷面膜,那么多天过去了,我觉得这个方法真的挺好的,让我减少了经济的损失而且还保养了自己的皮肤。
最后还是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相信在我的护肤道路上,这门课程必然会对我造成一定的影响,让我懂得了科学护肤,正所谓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以后我一定会好好护理自己的皮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