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基层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下基层”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原州区在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中,立足区情、突出实践、领导带头、上下互动、整体推进,形成了干部潜身下基层、倾注真情解民忧、全心全意帮发展、化解矛盾促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主要做法
(一)精心谋划组织,活动有序开展。自治区“下基层”活动视频会议召开后,原州区及时召开了2次区委常委(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成立了由区委副书记任组长的“下基层”活动领导小组,精心制定活动方案和工作手册,率先召开了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动员大会。积极与自治区各厅局和固原市直部门对接,将自治区、固原市和原州区三级1380名参与“下基层”活动的干部,安排到全区各乡镇(街道)的150个行政村、38个社区、37个工商企业、2个社会组织、7个基层林场、66个基层教育单位和13个基层卫生单位,实现了基层单位和基层干部“两个全覆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平台,多角度、深层次宣传报道“下基层”活动的目的意义、做法成效和典型事迹,营造浓厚氛围,为活动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转变干部作风,进村入户宣传。活动中,原州区积极组织人员编写了《机关干部“下基层”工作手册》《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政策指南》和《强农惠农政策问答》,参与活动的机关干部下基层、进村组、入农户,通过散发资料、刷写标语、宣讲报告、专题培训、文艺演出等方式深入开展政策宣传,使党的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原州区重点工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按照“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全面开展包点村(居)基本情况和群众家庭情况排查摸底,建立困难群众信息档案,每名干部坚持每年最少走访50户群众,5年内走遍辖区所有住户。通过走访摸底,对死亡、婚嫁、经济好转、重复享受和其他不符合低保条件的3427名低保对象进行了清理退出,将符合条件的贫困群众纳入保障范围,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同时,机关干部全面了解了当地产业基础、人居环境、生产生活状况和制约因素,清楚的掌握了群众所盼、所需、所急,进一步转变作风,结合实际提出科学的发展思路,帮助乡村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积极落实帮扶措施,兑现承诺事项。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激发调动了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和活力。
(三)调处排查矛盾,和谐稳定农村。活动中,原州区广泛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与“热爱生活、关爱生命、依法维权”活动。领导带头接访下访,与群众交流谈心,及时疏导化解矛盾。广大机关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群众、社区院落、工厂车间,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深入开展矛盾纠风排查调处。认真落实涉及群众利益的各项政策,及时协调解决涉法涉诉信访案件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畅通信访渠道,积极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诉求。通过民主议政日、民政救助、疏导教育等方法,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截至目前,全区共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85起,群众满意度100%。同时,各工作队按照“五个好”要求,帮助整顿软弱涣散、凝聚力不强的基层党组织,指导开展各项活动,完善村级各项制度,进一步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
(四)扶贫帮难解困,密切干群关系。原州区把干部“下基层”活动与“领导干部下乡驻村”“创先争优”“连心工程”“营造风清气正发展环境”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开展,同步推进。广大干部把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暖百家心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和各自特长,从改善生活、传授技术、项目扶持、产业发展入手,通过送良种、送项目、送设施、送资金、送技术,着力帮助群众和微小企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治区交通厅投入850万元,为炭山乡石湾村硬化道路12.9公里,解决群众出行难,投入14.4万元,为石湾村购买铡草机132台,帮助该村发展养殖业;原州区扶贫办积极筹措资金14万元,为寨科乡中川村购买一级马铃薯籽种95吨,有效解决了群众购买籽种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原州区各工作队和广大机关干部协调银行贴息贷款1亿元,投入各类项目资金6450万元,解决微小企业、个体经营户生产经营困难,帮助养殖户销售鸡蛋20多万斤,筹集投入资金892.75万元,解决了9525户困难群众和职工生活困难,走访慰问五保户、困难群众1300多户,组织“三下乡”活动1500余场次,培训农民12000多人,受到了群众的普遍好评。
(五)创新方法实践,全面推进工作。原州区把干部“下基层”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扎实推进重点工作。活动期间,集中开工建设300户以上县内移民新村3个,向30个整村推进村投入互助资金600万元,引进项目18个,动工建设48兆瓦以上风电项目两个,60兆瓦光伏电站1个。新建万亩种薯繁育基地5个,万亩有机枸杞基地2个,万亩苗木基地1个,万亩蔬菜基地1个,3000亩以上蔬菜基地4个,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18万亩,建设高效肉牛养殖示范村10个、500头以上肉牛养殖园区3个。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4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处,改造村级道路127公里,校舍7.1万平方米,实施了营养改善“金窖”工程,扩建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100个,实施“少生快富”工程589例,培育和发展小老板132人,培养小企业59个,转移农村劳动力6.9万人。同时高标准实施了三营小城镇建设和林业生态“六大工程”,成功举办了中国·须弥山石窟文化旅游节,有力地推进了各项工作进展。
二、启 示 启示一:干部下基层是密切干群联系的桥梁纽带。原州区干部在“下基层”活动中,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认真体察民情,了解群众所盼、所急、所难,把百姓的柴米油盐问题当作基层的大事来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从帮群众解决“鸡毛蒜皮”的问题,办“微不足道”的事情做起,共办理各种实事、解决难题217件,使广大群众真正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及先进性,真心拥护支持党的事业。
启示二:干部下基层是做好群众工作的迫切需求。干部下基层,是联系群众和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由之路。原州区在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中,有效疏通了群众诉求渠道,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良好赞誉。随着形势的发展,群众工作的内容、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必须建立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和搭建服务群众平台,干部下基层密切接触群众、有效服务群众,倾听群众的意见建议,确保群众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有力地促进群众工作与时俱进。
启示三:干部下基层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干部下基层,有利于把事情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群众当中。原州区干部在“下基层”活动中,把反映问题的群众当自家人,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自家事,及早发现解决各类矛盾、问题885个,人民满意度达到100%。当前,原州区既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从源头上、根本上化解矛盾纠纷,直接关系到发展大局。原州区干部下基层活动充分说明了化解矛盾纠纷必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在及时,贵在到位。
启示四:干部下基层是培养锻炼干部的必经之路。“功底”扎实才能抵御风雨,“地气”常接方能增长才智,干部成长,接触基层、深入实践必不可少。原州区干部下基层实践证明,通过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广大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对基层工作的深切体会,积累了群众工作经验。必须坚持重在实践锻炼干部的培养方针,坚持重视基层的干部导向,鼓励和引导广大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根植沃土、承接地气,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打牢功底、增长才智,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
第二篇: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德育实践活动启示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处理、调节与他人,集体工作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和准则,以及在这个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职业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它是教师专业队伍中特有的一种团队精神,是社会道德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当好“心理医生”,因人施教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作为一名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如何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如何正确地进行心理上的辅导与疏导,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呢?我的做法是:
1、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个学生的素质、才能、知识、个性和兴趣等都是有差异的。对某一具体问题、具体事物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朋友,熟悉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中间存在的问题,区别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形式,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做思想工作,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把“心理医生”工作做好、做活、做细,达到因人施教的目的和效果。
2、循循善诱。教师帮助后进生不能急于求成,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他们,要苦口婆心、循循善诱,教育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教育目的。对后进生,不仅要指出他们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寻找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如我班张X同学有一次因与别人打架而使班级失去了学校的流动红旗,拖了班级的后腿。我没有训斥,而是帮助他总结教训,提高认识,并指出了努力方向。最后,我真挚地对他说:“你因打架而影响了班级荣誉,拖了后腿,我知道你心里也很难过。不过,我从你的眼神中发现,你是憋足了劲,要为班级争回荣誉。”我接着问他:“你敢不敢向全班同学保证?”回答是肯定的,效果也是理想的,教师教育学生,要把良好的愿望和正确的德育方法结合起来,特别要遵循心理规律,注重心理辅导,通过教育、疏导、启示,使学生的思想问题得到解决。
二、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渗透德育。
教师还应当是一位优秀品德的播种者。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这样,学生的品德层次才会在我们的教育下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收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2、更新教育观念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重视德育,克服形式主义倾向,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三、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教育
1、用心关怀,渗透德育。
现在学生通过各种不同渠道所得的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因此作为教师,我重点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形成,关注学生的感情世界,以深入人心的情感教育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2、加强规范学习,渗透德育。
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要落到实处,要狠抓主渠道。我带领学生对于《小学生守则》进行认真的学习。教育他们,学生只有言行一致才算得上好的道德品质。平时经常对学生执行《小学生守则》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表扬、批评。在班会上对他们进行解释,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使他们在听故事中受到品德教育。在德育实践中努力提高他们将道德认识能力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能力。
3、让德育走进学生的心灵.巧抓机遇,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活动不失时机地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让学生在实践中,把道德认知自觉地转化为道德行为。例如:我们在本学期中开展的“学伟人 寻足迹”活动中,学生们都积极的搜集革命先烈事迹,讲故事、出板报等活动。同学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思想认识,净化自己的心灵。
四、立足学科教学学科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孩子们亲身感受数学的有趣、有用,从而增强孩子对数学的情感;对于那些学困生,总是从帮助者、欣赏者的角度不断地给予鼓励,让他们在不断的努力中,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
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很重视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好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语文的综合能力。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的。
(1)、是激发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说过“乐知者不如好之者”。首先,学语文的兴趣来自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例如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遗产中,文学成就璀灿夺目。教师利用这些宝贵的文学成就开展五彩缤纷的语文活动,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诵比赛,成语接龙,妙对欣赏让学生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学科的博大精深,学生自然就会有深入学习的愿望。
(2)、是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习惯。《新课程标准》就是要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自主性。自主学习结合语文就是课前预习习惯、运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后复习与置疑的习惯,独立思考创新求异的习惯。
(3)、是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清楚的说明了读与理解文章的关系。朗读是分析的基础,古私塾先生教书,就靠学生反复读后硬背下来,但其中不乏大文豪,足见古人重“读”是有道理的。读有默读、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背诵。课堂教学中读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语文教育专家巢宗祺就特别重视诵读,他说:“培养书面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诵读,这也是中华民族学语文的优秀传统。”现行的初中教材,美文比比皆是,朗朗上口。所以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就成了第一步。课堂上读的方式更是多种多样课后,读读背背精彩的语段,潜移默化,积腋成裘,这些东西就成为学生自己的了。
(4)、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勤练笔的习惯。做好这一点,能解决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问题。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观察到别人熟视无睹的事物中的奥妙,也是发展智力的途径之一。
五、精心策划主题班队会
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陶冶学生的情操,转变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我注意主题班会内容的系列化,内容丰富,又符合学生实际,各种类型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艺术审美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爱护我们可爱的家——地球》,通过本次活动,了解我们可爱的家园——地球的生态环境正遭受破坏,危及人类的生存,激发学生热爱地球的情感,培养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让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行动。总之,我们来个两手抓:一是抓规范——培养行为习惯。二是抓活动——创设德育情景。我们的德育工作一定会与时俱进,取得预期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第三篇:下基层,亲实践
下基层,亲实践
古有陶渊明辞官归隐,今有我离城下乡实践体验。呵呵,其实说是下乡体验,其实不足以,因为自己本生长在从村,看惯了朝阳从东山升起西山落下;看惯了蓝蓝的天空,绿绿油油的青山与稻田;看惯了大人们早出晚归的芒种;听惯了小桥流水,听惯了鸡鸣狗叫,听惯了孩子们嬉闹,听惯了大人们饭前呼喊着娃回家吃饭的声音。然而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这是因为自己离家太久的缘故吧,再加上读书两年每年很少回家,每天生活在城市里。的确,广饶大王镇并不陌生,因为本身就是东营人的缘故,所以有一种浓浓的亲切感。
自己很是希望在三下乡的社会实践中同诸多群众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丰富的营养,理解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的发展联系起来,才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希望这次实践活动,将能丰富队员们的实践经验,提高大家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大家通过这次实践更加解社会,这次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对队员们的帮助享用一生。作为一个21世纪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大家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并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自己要抓住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机会;提升自己的修身,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与意识。同时,自己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明确目标,为祖国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四篇:大学生“下基层”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大学生“下基层”实践活动调研报告
年 级: 姓 名:专 业: 学 号:
学习红色沂蒙精神,争做新时代沂蒙特质优秀大学生
生活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很多的精神被逐渐遗忘。权利与金钱成了多数人最求的全部,他们被世俗蒙住了眼睛,不再是党和国家人民的栋梁。当代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而怎么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沂蒙特质的优秀大学生呢?校领导,党委要求全体师生全面学习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发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于是决定在小学期期间抽出部分时间让广大师生下基地学习。以“一个中心,八个组团”为教育基地对师生进行红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选择了沂蒙。在20世纪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和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中,沂蒙山区一直都是中国革命最重要的战略基地。八路军115师在这里与日寇厮杀,华东野战军在这里与国民党血战,刘少奇、罗荣桓、徐向前、陈毅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近500位开国将领在这里转战。在这红色的热土上,留下了无数的感人事迹与永垂不朽的功勋。一大批遗址也随之被保护起来,成为了现在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地。七月一日是建党节,学校组织我们来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进行下基地开幕仪式。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给我们下基地活动增加了一些特殊的含义。尤其是党员们,更应该努力地提高自己为党和国家人民服务。对于我来说这一天更加的重要,应为这是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的第一天也是第一个建党节,我暗暗的发誓,下定决心要好好的履行党员的义务和责任。切身实际的为人民做一点事情。而这次的下基地活动我就要更好地学习党的光辉历史与艰难的岁月里的奋斗。
在开幕仪式结束后,我们都组队参观烈士陵园。在郁郁葱葱的丛林中静静的安歇这英烈们,轻轻地、带着最高的敬意、带着强烈的还念之情而来,看着一座座烈士陵墓,眼泪不由自主的涌上眼眶。强忍着无比的思念与热爱的眼泪我们深深的鞠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来到栗裕将军的骨灰安置处,我们轻声低语生怕打扰了他老人家的清净。栗裕将军的美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能征善战,打仗能与林彪媲美,但是为人十分谦虚,三让元帅。来到这里怎么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啊!看着烈士陵园里干净,安静,安详,我们也感到高兴,为烈士们感
到欣慰!
等我们参观完烈士陵园,随后我们就跟随组织回到学校。来学校的路上大家都十分的安静。我想大家都在深深的思考,思考那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回到学校后我们早早的睡了,为了明天的行程!
随后的三天里,我们相继参观了115师与山东省政府旧址、滨海革命烈士陵园、九间棚、黄金地质公园、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馆、奇石林、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等一系列的红色遗址。给我们好好的上了一节思想政治课。
我们第一站是八路军115师司令部和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政府诞生地,位于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总面积4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红旗飘扬格外的鲜艳,各级领导的重视让我们更加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啊!
我们就重点参观这一个中心,1941年3月至1945年9月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曾长期驻扎在这里。1945年8月13日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诞生。刘少奇、罗荣桓、朱瑞、陈光、黎玉、肖华、陈仕榘、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长期在莒南生活、战斗、工作过。莒南一度成为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被誉为“小延安”。为庆祝山东省政府成立60周年,对省政府和115师司令部旧址进行了全面修复,新建了省政府成立纪念馆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纪念馆,恢复了省政府成立时设立的七个厅局办公场所。
作为当年山东的红色首都,罗荣桓等革命家在这里指挥115师主力部队与日、伪军作战达三年之久,上万次之多,为争取抗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这里到处流传着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115师与山东省政府旧址以丰富的资料和实物,生动地再现了八路军115师的卓著功绩及山东省政府诞生、成长、发展的光辉历程,让人们以史为鉴,永远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参观学习后,我们马上转车来到滨海革命烈士陵园。队员们在滨海革命烈士陵园集合完毕后,有序走进陵园进行参观学习。据悉,滨海区时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省党政军机关曾连续八年在这里活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陈毅、罗荣桓、谭震林、粟裕、肖华等都在这里工作过、战斗过。滨海革命烈士陵园是临沭县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基地,昭示着革命精神永存人间,激励着后人勇往直前。
来到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广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碑。面对这
高高耸立的纪念碑,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无尽的思绪在飘荡。通往纪念碑路途的两旁,坐落的是八位革命烈士的墓碑。他们有的做匍匐状,有的双手举枪,有的甚至为了消灭敌人而努力将敌人的耳朵咬下„„望着这些革命烈士的墓碑,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了当时他们英勇作战、奋勇杀敌的场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为了人民的利益浴血奋战的勇士,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在纪念碑的背后,坐落着一位无名烈士的墓碑。望着这座墓碑,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无限的感慨。大家纷纷向革命先烈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我们一定要发扬老一辈革命先烈不怕苦不怕累甘为人民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不畏牺牲、为革命赴汤蹈火的光荣传统,珍惜作眼前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自己的能力,绝不辜负革命先烈为我们创造的良好局面。我们要争取早日成为国家和教会的栋梁之才,为把我们的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而做出最大的贡献,以告慰革命先烈的在天之灵。
带着一丝悲痛,带着一丝对未来的憧憬,我们离开了大青山胜利突围纪念广场,但心中却久久不能平静。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的精神将永不磨灭。
此次大青山突围战役纪念广场之行让我感触很深,期间不仅体验了完美的沂蒙山风情,更重要的是心灵受到了深深的洗礼。面对革命老区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能感受到革命文化的深厚和浩淼,这将为我们以后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其他的革命红色文化就不一一的介绍和书写,接下啦,我要好好的写一下孟良崮革命根据地给我带来的震撼与心的洗礼。这次红色之旅,有幸来到了沂蒙老区,参观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瞻仰了这次战役中牺牲的英雄 烈士,又深入了解了孟良崮战役的全过程。孟良崮战役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其对后世的影响却弥久长存。这次参观对我感触很深,启发良多。首先深深感到革命先辈创建新中国的艰辛,有些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更加感慨我们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我们从中获取了很多人生启迪,吸取了宝贵的精神营养,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在当前形势下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性和及时性;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建立的丰功伟绩;珍惜今天得来不易的和平,繁荣的幸福生活;敬佩革命先驱坚持理想,信仰,为国家的前途,人民的希望而抛弃个人的一切名利地位直至生命的崇高精神;痛恨改革开放以来所出现的一些追逐个人名利地位金钱而贪污腐化的犯罪分子;鄙视只贪图生活享受,不思进取,碌碌无为,做天和尚撞天钟的懒汉行为。对比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先驱们崇高的思想境界,我们何其渺小,奉献精神何其薄弱,又有什么
私心杂念,贪图安逸的想法舍不得丢掉呢?
我们要把这次红色教育当作我们人生的一次新的起点,在当前创新争优活动中,继承革命先烈遗愿,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将革命先驱崇高革命精神的落实到实处,贯穿在工作当中。铭记历史,牢固树立新时期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立足本职岗位,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无私奉献,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今硝烟散去,只留下静静的墓园,葱郁的山林,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去回想艰苦年代的生死考验,血泪洗礼,没有这里的英烈,就没有我们和平的生活,没有他们的流血牺牲,就没有我们今天现代化的建设。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一定将老一辈革命领袖的“牺牲、奋斗、奉献、廉洁、自律”的精神发扬光大,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心、聚力,奋发图强,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我们把红色的革命传统带回来,代代相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永久动力。
最后要感谢学校与社会各界给予当代大学生的各种关注与关心。在这次的红色之旅中,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收获。我们都被这沂蒙山人的情怀而深深的感动。每一次眼中的眼泪都是有着浓浓的怀念与思念。我们一定不会辜负党和国家人民的期望,努力学习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而付出自己的力量。
第五篇:企业文化30年实践与启示
1201关注 6800 4、5P
企业文化30年实践与启示
孟凡驰
经过30年的实践,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有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说,我们做了哪些工作,有了哪些启示呢?
一、30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化了哪些认识? 我认为,深化认识主要是以下几点。
第一,对文化产业与文化型产业在概念、内容与内涵的区别上,深化了认识。文化产业和文化型产业内涵不同。对文化产业,这些年以来,国家反复倡导,多方面探索,有了比较强的舆论环境。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政策规定很鲜明,理念很清晰,方法也很到位。文化产业,一般是指影视剧、出版、广播、图书等。文化事业、文化行业的产业化,将是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目前,文化产业在各国经济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如果我们不努力,与世界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为什么孙悟空打不过阿凡达,原因是我们不能把它做到极致,不能产业化。因此我们的文化事业、文化行业必须要产业化,这是时代的要求。
从目前情况看,文化型产业还没有破题,而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文化型产业上下功夫。所谓文化型产业,是指工业企业,商业企业等,提升产品的文化含量,提高经营的文化个性,丰富服务的文化内涵,提升管理者的文化素养,使企业走上文化管理之路,使企业人文品位更高,终极价值更精确,企业理念更鲜明,价值观更高尚,也就是人文素养更高,与时代特色更相匹配。
文化型产业在大的文化背景之下,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之中将逐步破土而出。我们的工业和商业企业是国家的脊梁和命脉,如果不能成为文化型的产业,不具有比较高的文化含量,我们与世界的差距同样会越来越大。中国人很聪明、勤奋,在制度、手段等有形的方面落不下脚步,但有可能使我们的经济在遇到大的障碍而上不了台阶的,就是产业文化或者是企业文化。为什么我们的商业模式总是转变不过来,主要是在向哪个方向转、怎么转、由谁来转的问题上不得要领。根本原因是产业、企业中的文化品位、文化内涵还不够,文化规律把握得还不好。工业企业文化含量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一个迫切而重大问题。在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们要不断强化文化型产业意识,力争把企业建成文化型企业。这才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和目的。
第二,在企业文化的范畴与核心两个概念上深化了认识。有人对企业文化属于哪个范畴还认识不清,由此导致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的方法运用上也有点捉襟见肘。这些年来,大部分企业已经有一个基本共识,就是企业文化属于管理学范畴,企业文化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中,以培育员工的人文修养和自我管理素质为基本途径,以企业价值观体系的培育为核心手段的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方式。也就是把企业文化定位在管理学上,属于管理思想和方式,但它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不是单项的具体管理手段。这么定位还是符合企业文化的原意和本来面目的。
中国古代一些文人,除了姓名外,还有一个号。姓表宗,名表个体,号表德。本质、性质、特征、爱好用号来表示。我觉得企业文化应该姓文,名管,字化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文化管理,不能说企业文化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边装。确实要有一种边界定位,否则我们做事情时就难以把握了。列宁说,任何一个定义只能应用到自己适用的范围,过宽就不适用了。字化人,企业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我觉得企业文化作为管理学没有太大的争议,无非是管人管物相结合,通过管理人的头脑来管理工作岗位,通过确立、培育、调整员工的价值观来管理人的行为。这种管理的范围和传统是不一样的,它更为广泛和更整体性,核心是价值观。
因此我们说,企业文化属于管理学范畴,核心是价值观,姓文名管字化人,确立在管理学的范畴内。企业文化那么多的著作,基本上是从企业管理中提炼出的观点和理论,目的也是指导企业全方位的管理。可见,企业文化是诞生于管理,应用于管理,如果硬要把它说成别的就不太科学了。
第三,对企业文化本质与载体的认识更清晰了。关于企业文化建设,有的企业只对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企业伦理等理念和精神层面比较重视,而对于企业文化的一些却形式不重视,认为那是在做秀。反过来也有企业认为,企业文化就是要使管理更现代化,更规范化,更科学化,使管理有理念的指导,在手段方式上比较下工夫,对于理念部分反而不很重视,表述也不科学。我认为,企业文化应该本质与载体并重,应该是道器合一之物,绝对不能出偏差。“道”是本质,“器”是方法手段,哪一点都不能轻视。胜利油田提出“从胜利走向胜利”,这种鼓舞人心的文化核心怎么体现?一个胜利油田十几万人,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如果没有好的方法,开展工作难度很大。他们的做法是,利用一个个有效载体和活动,特别是通过近两年开展的建立心田工程,把“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理念渗入到这些载体中,效果非常好。所以,企业文化的本质和载体必须并重,必须魂形并举,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东西都要重视。过去老争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其实文化是体用兼备,道器合一的产物,既有目的价值的合理性,也有工具价值的合理性,这个辨证关系搞不清,偏哪一方都可能使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中道夭折。再比如江苏黑松林公司提出的心力管理理念,就是道的层面,然后通过生产经营中的每一个细节来体现这种理念,来贯穿这种理念。心力管理的“道”是通过细节这种“器”来体现的。
第四,清楚了对企业文化自发和自觉的认识。到底什么叫做文化的自觉?自觉并不是说原来不知道文化重要,现在知道了这就有文化自觉了,这只能说有了文化意识,还不是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人们对文化本质内涵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和实践方式的科学把握。文化自觉的内容包括企业文化的存在形态,包括企业文化的发展规律,企业文化在组织发展中的作用如何把握,领导者的企业文化控制方式、能力是否强,是否科学等。
文化自觉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敏感的文化洞察意识和体验能力。企业家通过企业员工的言行举止和情绪的变化,要能看出公司的文化在发生着何种变化,员工的行为反映什么样的文化动态。要知道企业文化如何发挥着作用,如何制约着企业,领导者特别要具备这种体验能力。二是科学的文化理论。现在,文化管理是最高境界的管理,已经成为多数企业的共识,这是对的。众多企业的实践表明,对企业文化理论的把握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文化最忌讳望文生义,企业家不能凭着自己原来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结构任意对文化下一个定义。确实有些企业领导觉得,自己的官位越大学问当然就越大,于是他不看书,也不认真研究,他觉得企业文化不就是那个么,就按那个去做,企业文化不就是这个么,就按这个去做。结果可想而知。实践表明,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企业文化管理就好比盲人骑瞎马,路走起来很危险。
不管文化自觉与文化自发都有优劣之分,如果非得要说有的企业没有企业文化,那只能说那个企业没有明确的语言表述体系,或者说那个企业的文化水平不高,才说没文化。科学地说,没有没文化的单位。看一个企业的文化自发,就用四句话去衡量:一员工不知道企业文化是什么;二员工不知道企业文化有什么作用;三员工不知道企业文化内容是什么;四员工不知道自己如何做才能体现或者是执行公司的企业文化。这四点,如果程度越深就说明那个企业的文化自发性越高,越是呈现原生状态,自觉建设的内容越少。自觉的标志是,员工说的明做的准。反复地打造、培育、实践,就化成员工的自觉行动,每一个细小行为都是公司文化的体现。到那个时候,企业文化已深入人心,员工从来都不用想起,但是永远也不会忘记,时间长了就会达成群体无意识。
群体无意识就是群体的一种潜意识行为,这是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用说也这么干,不用提醒也明白,化成自己的习惯,这是文化养成。
从自发到自觉再到群体无意识,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的过程。有人说,文化只能是发展,而不能去建设。我觉得这话不对。有著名学者说,文化如果不能自觉建设它,都等着它自然成长到高水平,那就是文化的放任主义态度,是不行的。
第五,对主文化和亚文化的区别与关系更明确了。主文化和亚文化是相对的概念。社会文化是主文化,各类组织文化就是亚文化,分支文化相对于大文化都是亚文化;集团文化是主文化,分公司文化是亚文化;公司文化是主文化,班组文化是亚文化;组织的核心文化是主文化,职能文化比如说车间文化、项目文化、班组文化、创新文化、质量文化、安全文化、廉政文化是亚文化。二者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福建烟草局的母子文化关系,从理念上就是非常清晰的,有一套成功的做法,即围绕着集团核心理念,做到百花齐放,同时不侵害主文化的内涵,不影响主文化的作用。如果集团文化没有规定性,不做到几个统一,主文化确立不起来,就会形成一种分散的,形不成合力和规模的文化。反过来从上到下特别计较细枝末节,必定束缚基层的聪明智慧,影响基层文化的活力,最后导致整体的文化板结了。有一些企业在处理集团文化和分公司文化的关系上,有两个原则,一是本质一致上的统分结合,二是全局与局部的合而不同。集团文化要高度统一,分公司文化要保持个性和活力。关键是拿捏好分寸,就会既有共同意识,又有基层的活力,两者过于走极端,可能对企业文化的伤害是很重的。
第六,正确把握了企业家文化和职工文化的关系。我们知道,要绝对地讲,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家的文化。这种判断,肯定是不科学的,那样就把企业文化局限在企业领导层上,职工不接受;如果说企业文化就是职工文化,那领导者层不认同。应该说,职工文化是基础,精英文化是关键。从著名企业的文化上看,没有沃森就没有IBM文化;没有克罗克就没有麦当劳文化;没有韦尔奇就没有GE文化。光是企业家文化,职工不接受,光是职工文化,领导层不认同,也不可能推开。正确的做法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有机结合、科学结合。
第七,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管理的区别与重点。企业文化建设指的是什么?是对企业文化自身的分析、提炼、整合、调整和重塑,是针对企业文化本身的工作。企业文化管理是应用文化的规律和特点,提升管理品位,达到现代管理的效果。企业文化的培育、提炼、整合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达到文化管理的境界。这种文化管理不是管理文化本身,而是应用文化来管理企业,来指导企业的经营、生产、服务,指导企业的制度安排、体制布局、战略布局,指导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因此,企业文化建设是对文化自身而言,企业文化管理是让文化渗入到企业各个业务环节中,去管理企业。这个概念现在越来越清晰了。
第八,企业文化的内生与外在的认识加深了。有些企业经理说,书记是搞企业文化的,我是搞企业经营的,所以经营是经营,文化是文化,两家不对话。还有些企业经理认为,文化是外在于经营管理的,是附加物,是奢侈品。这些人不能从本质上把握管理的内涵,就容易形成“两张皮”。实际上企业文化应该是内生动力和再生资源,是用文化管理企业,是培育和发掘企业的内在文化,支配企业的生产经营,支配着员工的职业生涯,也支配的制度、方法的实施,由内向外,对企业进行整体的约束和指导。所以我们说企业文化是内生性动力和再生性资源,绝对不能把它看作是外在的东西。当然多数企业把握的还是较准确的。
对上述基本问题,我们在企业文化的实践过程中,在提炼整合过程中逐步清晰起来,认识也深刻起来了。
二、对企业文化实践的路径和方法,取得了一些共识。第一,企业文化要融入国际化进程中。在融入国际化进程中,企业文化建设要有国际视野,要有现代意识,要自觉去接受国际竞争,把企业纳入到国际化中。而最重要的,中国企业的管理文化要向国际的规则意识和文化靠拢。在国际交往中,我们因为文化不融合、不理解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大的。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要同企业战略制订和实施高度融合。李小琳讲过,战略引导企业,文化引导战略。这句话非常有道理,企业文化作为一个重要角色,是企业战略的旗帜。战略制定者,如果没有广阔的情怀,没有使命意识,没有把公司引导到未来的正确理念,战略也制订不好。尤其是国有企业的领导有任期制,如果没有文化战略,可能有的领导就不会投资精力去搞长远的文化规划,在他的任期内哪一个任务能说明他的功绩就干哪个。可见越是这种企业,越应该有文化胸怀才行。在战略实施上,员工与企业领导要有文化上的高度认同,这样实施起来才不会有瓶颈,才能上下贯通。
第三,企业文化要融入人才开发管理中。企业要把文化培育、价值观确立、员工素养的提高放在人才资源要素的首位。我们都知道,竞争的根本是人才,而人才有四个资源要素,即体能、智能、技能、文化。体能、智能、技能三者可以花钱培养,如带薪休假,保持员工的体能,技能;带薪进修,开发员工的智能。但如果企业文化上不着力,企业肯定要变成一个培训班,员工培训好一个走一个。所以企业光有物质的共同体不行,还要有精神的共同体,必须把企业办成员工物质取得的场所,精神世界的家园,价值实现的平台,这三个要素全具备了才能留住人。
第四,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改革、流程再造相结合,并在这个过程中做到文化重塑和传承。也就是说企业改革、流程再造都是一个结点。但这里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时常按主管爱好去做,不管客观规律允许不允许。企业流程再造中的文化传承,在国有企业是一个大难题。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但核心理念不能三天两头地变。变的规律和依据有几个方面:一是产品结构调整,社会环境变革时,企业文化要跟着变;其次是制度变革、企业合并、流程再造时,企业文化必须重塑,一旦跟不上就像“王麻子”似的,虽有300多年历史但说倒就倒了。前苏联的伏尔加轿车挺棒的,就因为文化没有重塑,必定导致失败。河北冀中能源把某航空公司兼并后,很注重吸收各自文化的优势,屏蔽各自文化的劣势,形成企业新的文化。如果不重整,等于集而不团。美国专家说,把地上的红薯放在一起没有合力,收到麻袋里就有合力了。企业流程再造,制度变革当中必须要进行文化重塑。
第五,企业文化必须形成规范导向,渗入到每个工作环节中,落实到具体岗位上。有的人说我是财务部,企业文化是政工部的事跟我没关系。这不对。企业文化建设、文化管理必须人人参与,财务部不是做不做,建不做,执行不执行公司文化的问题,是必须执行,怎么结合你的业务特点执行的问题。只有让企业文化成为规范导向,融入到具体的生产经营岗位上去,才能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第六,企业文化要融入到品牌建设中,提升品牌的文化含量。现代意义上的品牌和传统意义上的品牌不一样,传统品牌强调的是真、善,而对于美学含量不强调。货真价实,老百姓买得起,这是善举,但不强调产品的美学含量,不强调文化造型,也不强调功能多样性,更没有所谓的人性化含量应该怎么提升的问题。咱们很多产品竞争不过国外,并不是质量不好,也不是做工不精细,更多的是因为品牌文化内涵不清晰,缺少品牌的文化内涵。轩尼诗,雅士蓝黛,奔驰汽车,LV、GUCCI为什么广受市场的青睐,主要是它们的品牌意识都非常强。
第七,企业文化要融入到多种载体和形式中,做到以器载道。企业文化的理念必定是虚的,抽象的,而虚功实做就必须得有实体,有载体,才能做到深入人心。
第八,企业文化要融入到客户服务手段当中,做到形神兼备。现在,不光是服务业搞服务,其他的行业也都重视对提高服务客户的水平,重视企业内部上下道工序相互服务的问题。我们企业的服务方式方法很多,可是预期成效都不太理想,根本原因是缺乏好的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只是形,缺少文化内涵,势必会造成形式主义,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第九,企业文化要融入到队伍建设,进行价值培育。职工队伍如何带起来,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愿景如何高度一致起来,都必须用文化的手段来解决,而不能采取硬性的行政手段。要用企业文化来整合,来培养员工的价值观。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制度,干部队伍的腐败现象仍然很严重。这是有有很多制度,但不执行。例如关于提拔干部,任命干部的程序,从中央到地方的制度非常严格,对怎么样提名,怎么样讨论,怎么样考查,怎么样表决等一系列的东西都有明确规定,但有人在任命干部的时候是利用这套程序,玩于鼓掌之上。他凭借着领导权力,告诉张三他想提拔谁,让张三去考察一下,考察之后先跟部门汇报,程度走的一个都不缺,他非常妥贴地达到他的目的。别人谁都明白,就是说不上来。所以光有制度没有正确的文化理念指导,制度也成为个泥人,随手捏。还有,企业价值分流的各个系统都要打开通道,不能搞价值垄断。所谓价值垄断就是在一个阶段内企业只是一种价值认可,那就是一个员工当了官就成功了,没有当官的就没成功,这样就造成价值垄断。任何一个企业就那么几个领导岗位,要想让大家都能实现个人价值,应该开辟多种通道,这叫价值分流。要让员工明白,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有很多,不是只有当官那一条路。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干部的廉洁文化,职工的成才文化,要确立起来,这企业队伍建设,价值观培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