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侯伯宇精神
侯伯宇先进事迹感想
在听取侯伯宇教授先进事迹报告会之前,“侯伯宇”这三个字对我来说就只是简单的一个名字,然而在今年我校队侯伯宇教授先进事迹的大力宣传之后,他就成了一个榜样,一位楷模,一座丰碑。
人们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伟大的人总是谦卑处事,正如侯教授。
在他的学生,同事和朋友眼中,他是严谨认真,勤苦钻研,不计名利,不辞辛劳的良师益友。很难想象一位物理学家,声誉业界,建树硕累,几十年如一日,无丝毫懈怠。他总是身着发白的中山装,背着沉甸甸的资料包,在清晨的第一缕光洒向校园的时候,就穿行在通往科研楼的林荫道上。
侯教授的许多学生,现在已传承了他的衣钵,也站在了他当初教导青年的讲台上。恩师往年传道授业的场景历历在目,影响着如今的他们。说来惭愧,我的物理是当年最不如意的科目。我觉得物理学科的专家都是我一生不可企及的。而没想到的是,我能有幸认识这位物理界大师,被称为“中国的骄傲”的“侯氏理论”的创立者,使我深受感动,更添崇拜。
身为名将之后,本应有富足的生活。侯教授却每每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放弃优越的条件,放弃在台大,清华的学习机会,去做俄语翻译;身为物理学家,精通英德日俄等多门外语;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投笔从戎;深入西北学界搞研究,带领西北物理军团。只因少年立志强国,终身躬行。他一生怎一个传奇了得!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指引,正是那些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大地的英雄先锋!
侯教授一生清贫,家里还是旧家具,水泥墙灰。他却用自己研究所得的科研奖金为研究所安装空调,为的是能为同事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与科研环境;去黄山开科研会议时,他也不参加主办单位组织的观光,而是在房间里阅读文献,研究课题;在学生有经济困难,产生弃学念头时,他倾囊相助。他从不接受对他个人事迹的报导采访,主动请辞现代物理研究所的所长职务,为的是能让青年得到锻炼与发展的机会。婉谢加入学校领导班子的邀请,只为一门心思做研究。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有侯先生如此,堪为师者楷模!
可是,在侯教授的峥嵘岁月,灾难却接踵而至。先是身在加拿大的儿子孙子在车祸中去世,而后自己在晚年又被确诊罹患膀胱癌。可侯教授仍带病投身科研,强忍悲痛。在学生来探望他的时候,还牵挂着学生的工作,怕因为自己而影响了学生的工作发展。卧病之际仍放不下手中的书本。
生老病死,人生常态。对逝者的悲伤,应该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我想侯伯宇教授也希望我们这些人秉承他的志愿吧。他不曾是我的老师,可他又是我的老师。我庆幸我成了西大的学生,因为曾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学者在这片土地任教。我作为西大的学生,为有着这样的老师而自豪。
在人的一生中,总会有几个影响你一生的人,他们会为你的前进指引方向,他们是人性光辉的代表!感谢侯先生,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了我鼓励,让我鼓起面对人生的勇气!
生者记忆中,逝者长存。正是侯教授的风范,给我希望,给我力量。
姓名:郝巧娥
学号:2009115137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第二篇:侯伯宇
侯伯宇——纯粹的求知,大写的人生
早在去年时,就了解过侯伯宇老先生的事迹,当时站在一个瞻仰学者的角度上,给出的评价无外乎“学术的牛人”,而今,值此西大110周年之际,进一步回顾关于侯老的事迹演讲,尤其是几位旗下弟子在各个场合各大报刊的真实讲述,深切怀念,我自己对于侯老的看法,也在最初的高山仰止的敬佩基础上,更多出了几分感动,越发的尊重。这位将自己一生奉献于物理理论研究的学者,给我最深的感触可以概括为——“纯粹的求知,大写的人生”。
纯粹的求知
“一年365天,364天半都在工作。”即便是大年三十,吃过饺子,他仍会回到书桌前,遨游于他的数理世界。他每次参加会议,只参加学术研讨,不参加观光游览,更不会带夫人同行。
听侯伯宇讲课,学生们普遍感觉到有点“吃不消”,从早上8点一口气上到中午12点,中间只休息短短10分钟。每一天,他都第一个出现在物理所,也是最后一个回家。他从不让学生给他拜年,即使逢年过节和学生在一起,讨论的还是研究工作。
年迈之际,侯伯宇身受病魔折磨,却依然放不下科研课题。他的学生陪同他去做检查时,他还经常携带最新的论文随时研读。他对推轮椅的护士说:“请你推慢一点儿,我要看书。”
这些描述犹在耳畔,每每想起,敬佩和自愧不如的心情掺杂交错。试想,如今的校园里,像侯老这样能坚持364天半的年工作量的还有几人,即便是在社会中,商战中,恐怕也没有几个工作人士有这样的疯狂劲儿了,即使有,大概也是为了金钱利益的居多。能够在如此枯燥(当然侯老不这样想)的基础理论研究中,沉浸得如痴如醉,忘却娱乐,鄙弃消遣,可能在如今社会中也算是异类了。然而理论研究的创新与进展正是需要这种“坐得住人,沉得下心”的异类,他们不追求研究内容一时半会儿的实用性,效用性,他们不追求一年半载非得出文章才算好,他们不介意别人异样的眼光,他们不羡慕别人闪闪的光环,他们只知道“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正如梵高的画到后世才被发掘,认同;蒙代尔的诺贝尔奖可以迟来20年;文化大革命中蒙冤的刘少奇元帅1980年才被平反„„谁都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但他们都义无反顾地做了,同样,当侯伯宇的弟弟侯伯文和哥哥开玩笑:“你的研究什么时候能带来经济效益?”侯伯宇只是淡淡地回答:“两百年以后吧。”他们所追求的及他们所看重的估计只有对自己领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挚爱吧。
而我们呢,反思一下,是不是在做的过程中太注重结果而忘却了享受这个过程,我们关注的不是每天的收获,无尽的探索,而是抱怨着,眼望着为什么还见不到结果,而最后往往是转过一个拐角便以为到了尽头,或者是穷极无望,便半途而废了。更有甚者,从一开始就斟酌度量做某件事的厉害得失,投入产出比,机关算尽太聪明,而最后便只是踟蹰在起跑线线上。的确,我们需要的就是侯老的这种纯粹的求知精神,即使我们不是在学术的领域,也应该学习这种义无反顾的专心劲儿,当一个人专注于某一事时,他便是无所顾虑,一往无前的,他会失去一些东西,可是,他得到的更多,比他能想到的更多„„ 大写的人生
2007年8月,77岁的侯伯宇同往常一样,在办公室专注于课题研究,不料,噩耗从天而降:唯一的儿子和心爱的孙子在加拿大遭遇车祸,双双遇难!然而,经历这一悲剧的第二天侯伯宇就回到办公室,第三天就又站到了讲台上。
“十几年前,我读硕士期间,因为家中经济困难,便萌生了„辍学‟的想法,导师得知后当面告诉我,他绝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并要我安心学业,经济上的困难他一定会想办法解决。”
“有些论文,虽然发表的期刊档次很高,但真正的学术价值不及另一些论文,所以我要选择那些更具生命力的文章。”
弟弟侯伯文是全国政协委员和黄埔一期同学会联络员,曾经私下里问过哥哥要不要“帮忙”,侯伯宇的回答只有五个字:“你不要害我!”面对许多人热衷的“位子”,侯伯宇不光主动辞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还多次婉谢了组织上让他担任行政职务的提议,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学界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但我感到我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中继续与战友及学生们向国际舞台冲刺。”
这些也是在报告会中重新认识到的侯伯宇先生,他是有血有肉,有骨有气的人。
“老年丧子”,这人生三大苦之一,侯老在古稀之年还要承受,外加聪明活泼的独孙,我无法想想当老人听到噩耗时,整个人整个心会是如何得颤颤巍巍,他又是怎样在两三天之后强忍着悲痛走向那个可以让他重获生机的讲台,斯人已逝,他懂得,他能做的就是在自己也离开之前,能给这个世界上多留一些可造之才,让这个真理的探索不断接力,永不断层。这是一个胸中有“大”字的人才做得到的。也正是有了这腔热血,他才能够舍小己为大家,无私捐助,辛勤呵护,将无依无靠的心全然倾注在求知治学上。
同样令人敬爱的,是他空如明镜的赤子之心,在这个“人际关系”“功名权力”被炒得火热烫手的年代,他的婉拒似乎显得不合时宜,不存在尝试后的全身而退,不存在犹犹豫豫的叹气后悔,他从一开始就认定了不踏出科研的门,坚信着在这片热土上有自己追寻的真谛,不必艳羡他人,不必感伤自己,做孩童般真实、纯净的自我。人之大者当如此。
“格物探理,终生治学垂典范;数理并重,一世耕耘育英才”,挽联是对他一生的高度浓缩和颂扬,而今,斯人已逝,他留给我们的理论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神是用来景仰的,而侯老更多的是指导我们前进的,让我们继承他纯粹的求知态度,大写的做人方式,在侯老的指引下,追寻自己的真谛,做一名优秀的党员!
2012年10月7日
赵雪娇
第三篇:学习侯伯宇精神感想
学习侯伯宇精神感想
师德是教育事业的灵魂,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侯老师一生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深刻而又生动地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含义。侯伯宇教授在西部高校的教学科研岗位上默默奉献、辛勤耕耘,为祖国的教育科学事业追求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创造了一生。正如他去世后,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在唁电中所说:“他的去世是贵校的一大损失,也是祖国物理事业的重大损失。”
作为一名科学家,侯伯宇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四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作为一名党员,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员专家。侯伯宇教授是位一心向党、立志报国的忠诚赤子。他曾说:“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两点:一是在科学的殿堂里尽情翱翔,勇攀高峰;再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即便在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期间,他仍在给党组织的来信中写道:“虽然远离祖国,但是我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员,心中铭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绝不辜负人民的期盼,要为祖国争气、争光。”
侯伯宇教授是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他就致力于群论在物理学中应用的研究,解决了苏联国际权威未能证明的重要公理和量子化学权威未能提出的重要公式。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侯伯宇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并获得全国先进科学工作者称号,受到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他牵头组建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被称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界的“西北军”。在科学研究上,侯伯宇教授惜时如金,但在培养学生时,却很舍得花时间。他指导研究生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做课题,手把手地教。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侯伯宇教授一生成果卓著,但他始终朴实无华、淡泊名利。每当被人说到“侯氏理论”是“中国的骄傲”时,他总是认真纠正说:“我做的是基础工作,算不上‘中国的骄傲’。”他的手头始终承担着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但他从来不多花一分钱。为了支持年轻人的发展,侯伯宇教授主动辞去了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也婉言谢绝了组织希望他担任学校领导的建议。他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教学科研第一线。我要为在西安建立理论物理科研基地而努力,进一步培养高水平的青年人,为提高我国理论物理的教学、科研水平而努力。”
侯老师以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无私关爱,成就着物理所一批批年轻学者。侯老师走了,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熟悉的面容,听不到他那亲切的声音,但他对学生无私而又深沉的爱,永远温暖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侯教授是一位‘视学术为生命’的真正学者,他在学术上有一流的造诣,他对学生、对事业的默默奉献,深深打动了我,我要以侯教授为榜样,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在侯伯宇身上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坚持真理、求真务实、面向世界为核心的科学精神和顽强拼搏、敬业奉献的高尚人格。我们要认真学习候伯宇精神,已候伯宇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在以后的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做有意义的事。
学习侯伯宇精神感想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赵延
2010115145
读西大
促成才
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赵延
2010115145
第四篇:学习侯伯宇精神汇报
学习侯伯宇精神汇报:在科学春天里与生命赛跑
一位耄耋之年的科学家,在身患重病之际,心之所念的是什么?
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西北大学现代物理研究所教授侯伯宇住院期间,对推轮椅的护士说:“请推慢一点,我要看书。”
一位桃李满天下的师者,面对从四面八方赶来看望的学生,是怎样的心情?
侯伯宇的高兴透露着不安,他总是一个劲儿地嘱咐大家,“不要来了,快不要来了”,因为他怕耽误了学生们的学习和科研。
9月27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侯伯宇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一个个生活片段的展示,一句句只言片语的拼接,为现场700多名中央国家机关干部代表和首都高校师生代表,生动还原了西北大学现代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侯伯宇这个为科研、为教育奉献终生的崇高形象。斯人已逝,却留给人们无尽的温暖与力量。
“侯老师的治学严谨、为人师表正是我们这些中青年教师应该孜孜以求的,他在生命中与时间赛跑,挑战一个个科学难题,用一生的时间认真做好一件事情,让人不由得不触动。”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教师杜艳霞深有感触地说。
北京林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教师刘忆一直在认真记录着报告的精彩片段,谈起侯伯宇45年扎根大西北,将毕生精力奉献给物理学,她不知不觉就红了眼圈。“侯老师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知识分子,将自己的人生和国家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他对国家、民族深深的责任感让我们肃然起敬。”刘忆说。
在科学的春天里,侯伯宇一直在用生命与时间赛跑,即使他得知了自己罹患癌症。在他的客厅里,贴出了“谈话不超过15分钟”的警示语。学生来拜年,他也只是礼节性地打个招呼,就去书房工作了。
西北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映方说,侯伯宇为了祖国的教育和科学事业,追求了一生、奋斗了一生、创造了一生,始终把攀登科学高峰当作最大的乐趣,把培育人才当作终生的事业。
侯伯宇的学生、西北大学物理系教师杨战营说,侯老师是他今生最敬重的人。因为在长达12年的相处中,侯老师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告诉他怎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纯粹的学者。
侯伯宇生前曾说:“我最适宜的岗位是科研第一线,虽然物理学界到我这个年龄的人多数已不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动手,但我感到我还有精力在难得的科学春天中继续与战友及学生们向国际舞台冲刺。” 或许,在科学的春天里,我们依然能够看到那个用生命与时间赛跑的老者慈祥的背影。
姓名:李国前 学号:2010115182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第五篇:工一侯伯宇事迹
假如仅用两句最精简的话语概括侯伯宇的一生,一句是中国的骄傲,一句是最后的礼物。假如允许适当扩充,那就是:他是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的骄傲;他在痛失独子独孙后,把一项世界级的科研发现当做上天给他最后的礼物。但这两句远不足以概括西北大学教授侯伯宇。在侯先生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忠实传承者与现代教育科学杰出的工作者的完美统一,他心系国家,献身科学,道德文章俱佳,立德立功立言,堪为后学楷模。在侯先生的身上,充分地体现了做人与做学问的完美统一,他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与追求并实现个人理想、追求、兴趣完美地融为一体,既是师德高尚、可亲可敬的师长,又是国际一流国内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和数学物理学家。在侯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业师和人师的完美统一,他既用精湛的、前沿的知识教育培养学生且桃李芬芳、硕果满枝,又将授业、解惑与传道结合得那么水乳交融,用巨大的人格魅力感染着塑造着学生。他既是人中之杰,又甘当人梯,带领着、提携着、推动着学生和学术团队共同攻关、不断取得创新成果。在侯先生身上,充分体现了自身率先攀登科学高峰和提升所在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的完美统一。侯先生个人的学术成果之丰硕自不待言,他在不幸罹患重症之后仍然创新不止,探索不已,而且还坚持带领着他的学生和学术团队在做高、精、尖的重要项目。在侯先生的带领下,西大理论物理学科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奉献,就是最好的明证。
侯先生是一个大写的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是一个精神永远不死的人,是一个真正会永垂不朽的人。生前,侯先生是星空的仰望者和探索者,现在,侯先生是浩瀚天宇中一颗耀眼的星。生前,侯先生是西北大学有口皆碑的一个好老师,将来,侯先生永远是西大人心中一座巍峨的丰碑。
侯先生身上所体现的心系祖国、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精心育人、甘为人梯的师德风范,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刚毅坚卓、不畏艰难的人生理念,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人格品质将永远激励着每一个西大人。我们要向侯先生这个西大精神、陕西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最好的践行者、诠释者、引领者学习并付诸自己的实际行动之中,像侯先生那样,有理想有抱负而又能坚守一生、矢志不渝;有目标有追求而又能坚持不懈、奋斗终身;为教育发展为科学繁荣,甘于奉献,勇创佳绩;为学校建设为学生成才,锐意进取,恪尽职守。
多年来,我们西大人最津津乐道的,是以侯伯宇教授姓氏命名的“侯氏理论”,这一成果被誉为“中国的骄傲”。其实,在他的身上,还有很多和“侯氏理论”一样珍贵的东西。作为一名科学家,他是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四次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作为一名教师,他是国务院首批博士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作为一名党员,他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党员专家。他是我们西北大学的一面旗帜,始终熠熠生辉。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治学态度、师德风范和人格品质,感召和激励了我们西北大学一代又一代人。
他曾说,“我人生最大的追求莫过于两点:一是在科学的殿堂里尽情翱翔,勇攀高峰;再就是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人。”1950年他20岁时,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50岁那年,他终于圆了心愿。
“党和人民培养我学习科学知识,大有用武之地。我要不遗余力地将所有精力奉献给社会主义建设”。这句话,是他说的,也来自于他的深切体会。即便是在国外进行合作研究期间,他仍在给党组织的来信中写到:“虽然远离祖国,但是我时刻不会忘记自己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员,心中时记共产党员的身份,绝不辜负人民的期盼,要为祖国争气、争光。”
他指导研究生时,总是和学生一起做课题,手把手地教。他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过十几门基础课和专业课,非常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掌握最新动态,将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邀请国内一流的专家来给学生讲课。物理所的研究生也因为有出国交流的机会,成为全校学生羡慕的地方。
作为一个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侯伯宇教授一生成果卓著,但他始终朴实无华、淡泊名利,从不考虑自己的工作能带来怎样的声望和利益,更没有因为自己的困难提出过任何个人的要求。
他从不接受媒体的采访,更不愿意宣传自己。每当被人说到“侯氏理论”是“中国的骄傲”时,他总是很反对,认真纠正说:“我做的是基础工作,算不上‘中国的骄傲’,那些造出‘两弹一星’的元勋们才是中国的骄傲”。学校实行绩效工资改革,他说:“我的绩效工资最多拿到二级,上要封顶,多余部分奖励给其他人,他们没我拿得多”。他常常出国讲学,可从来不带家属同行;他参加学术会议,也从不参加观光游览;他的手头始终承担着国家级的科研项目,但他从来不多花一分钱。
这就是侯伯宇教授,一个爱党爱国、矢志不渝的共产党员,一个朴实无华、淡泊名利的忠诚赤子,一个精心育人、甘为人梯的高校教师,一个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科学家。在大家的眼里,他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以科学报国坚守一生,用高尚师德激励后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