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享经济协同治理模式初探
共享经济协同治理模式初探
目录
引言.................................................................................................................................................3 1共享经济治理现状..................................................................................................................3
1.1国内共享经济治理现状.....................................................................................................3 1.2国外共享经济治理现状.....................................................................................................4 1.3治理启示:多方协同治理.................................................................................................4
2共享经济治理的几个核心问题............................................................................................5
2.1共享经济治理的核心与实质.............................................................................................5 2.2共享经济监管的要点和边界.............................................................................................6
2.2.1监管商业模式..........................................................................................................7 2.2.2信息平台的责任......................................................................................................7 2.2.3产权新形态..............................................................................................................7 2.2.4公共服务监管..........................................................................................................8
3共享经济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8
3.1政府层面.............................................................................................................................9 3.2行业层面...........................................................................................................................10 3.3企业层面...........................................................................................................................10 3.4用户层面...........................................................................................................................11 3.5法律法规...........................................................................................................................11 引言
共享经济,也成为分享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共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是在互联网上兴起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一方面,共享经济浪潮正席卷全球,平台企业持续增加,共享领域不断拓展,市场规模高速增长,涌现出一批“独角兽”企业,行业竞争愈发激烈,竞争格局快速变化;另一方面,用户体验参差不齐、参与各方信任问题、消费者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层出不穷,市场竞争环境亟待净化,政策监管亟需填补空白。
同时,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经济的一种,其具有的虚拟性、全球性、高效性的特点和利用网络数据传输进行交易的运营模式,决定了监管机构对其的监管必然面临新难题。作为新兴的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涉及法律关系复杂,而现有法律规定和行政管理体制明显滞后于共享经济实践发展,甚至在事前的行政许可、事中的数据共享和事后的地域管辖等治理的关键领域有明显“排异反应”。在与现行法律规定相悖或者法律缺位的情形下,如何确定共享经济的合法性?如何界定平台企业、供应方、需求方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政府治理的力度和方式如何调整?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者的劳动权利由谁实现?这些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共享经济治理现状
1.1国内共享经济治理现状
在我国“共享经济”已得到明确的政策支持。我国2015年11月公布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发展分享经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中,也提及要推动“分享经济”的发展。在行业层面,主管部门也开始探索共享经济的治理机制。例如针对“专车”治理法律缺位问题,2015年10月,交通运输部公布《网络预约出租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将专车定位为“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明确专车行业的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和市场准入条件等事项。
但是,政府对共享经济宏观层面的支持仍存在着落地难的问题。以专车为例,多地出现了行政执法部门以没有运营资格为由,直接对“专车”司机进行处罚的情形;还有一些地方因为政府放手不管,甚至出现出租车从业者围堵专车的群体性事件。当然,地方在专车治理 上也进行了有益尝试。如“上海模式”创新了“政府管平台,平台管车辆”的路径,引入打车平台参与治理,在强化平台社会责任和政府对平台监督的同时,赋予平台更多自主权,这在国际上尚属首次。此外,北京、武汉等地政府采取“约谈”的方式,与打车平台协商解决问题,也是多方参与和合理行政的积极体现。
11.2国外共享经济治理现状
国际社会对于共享经济的治理同样处于探索阶段。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国家对共享经济采取支持的态度,比如欧洲议会工业、研发和能源委员会与内部市场和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就联合发布了对数字市场新战略的立场文件,明确提出支持共享经济发展,敦促成员国消除人为障碍和相关法律法规障碍。不过从具体做法来看,各国前进的步伐却快慢不一。
英国释放了大量鼓励政策推动共享经济发展,比如积极推动如何去除短期租赁的法律障碍,鼓励人们开放更多房屋短租,甚至于出台规定:当租金每年不超过4250英镑时,政府会给予免税待遇,同时督促保险商们为共享经济设计更多的保障服务。在宽松的监管环境下,目前英国共享经济的发展程度超过法国、西班牙和德国三国的总和,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
在澳大利亚,国家字典中心将“共享经济”选定为2015年国家年度热词。悉尼市政府采用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的模式,2015年为600多辆共享汽车设立了400多个专属停车位,既给消费者带来了停车便利,又降低了停车费用。悉尼市政府还计划在2016年将参与汽车共享计划家庭的比例由目前的6.4%提高到10%。
在美国,各州政府对共享经济的“情感”相当多元化。2015年,美国全国城市联盟对30个美国大型城市对于共享经济的情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的9个城市持完全积极的情感、21个城市存在混合的情感,在这30个城市中,有一半城市已经开始着手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制计划。
韩国则一直在法律上明确认定,无政府认定的出租车和短期房屋共享为非法行为,有Airbnb公司授权房主因此被罚款。不过,韩国政府也表示,将于2016年开始着手法规方面的调整,调整的核心是放松管制。
1.3治理启示:多方协同治理
总体来看,目前的治理局面是:监管机构对共享经济的治理主要体现在创新与监管之间 12015年10月8日,上海市交通委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颁发了网络约租车(俗称“专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上海市对于约租车平台的相关配套政策被坊间称作是专车“上海模式”。“上海模式”对平台方、专车司机及专车车辆都作出了相关要求。的平衡;企业对监管机构的态度则一方面“游说”政府部门和草根群体,另一方面不断改进自身产品和服务。分析现有治理举措,至少有以下五方面的原则值得考虑。
1.监管目的:监管目的是多样的,除了保护消费者外(质量管制),还要协调相关利益者,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当然,监管俘获也是需要防止的。
2.共享边界:共享经济不能显著偏离共享,共享经济治理的关键就是要对共享与商业运营进行合理的划界,如各地监管法规都是对共享与非共享进行了定义,对共享模式不设限制,对非共享模式出租则进行限制,但给予合理的例外(如阿姆斯特丹允许每年60天非共享出租)。
3.外部性控制:经济活动的外部性可能难以避免,监管法规则是尽量减少负外部性,如对于消防安全要求、房屋接待旅客数量限制等都是为了减少个人房屋短租对于小区环境的影响。
4.社会责任:企业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也是监管重要原则,如要求网络平台代征税、宣导监管法规、配合执法部门执法等。
5.利益平衡:协同治理的核心是各方利益的协调,如对家庭酒店业管制须考虑本地房屋租赁市场与家庭酒店短租市场的平衡、出租人与房屋业主的利益平衡、出租人与小区住户利益平衡、酒店业与网络家庭酒店业竞争环境平衡等多方面。
2共享经济治理的几个核心问题
2.1共享经济治理的核心与实质
关于共享经济,众媒体在网上众说纷纭,它们共同强调:用户本身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众人协同对等工作与合作可以产生更多的价值。但这一概念的更多内涵却有意无意被忽视,至少体现在三重意义上:(1)按照上述通常的理解,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和其他用户之间共享信息或实体物品;(2)平台提供商和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共享一整套基础设施,并吸引大量用户免费使用;(3)用户和平台提供商(以及第三方服务提供者)共享其基本使用数据,从而便利了精确匹配和创新。共享经济若想正常运转,需要用户、平台提供商、第三方服务提供者这三方之间权力关系的确定,而非简单的两方关系。其中(2)和(3)更是具有产权意义上的重大价值。有趣的是,平台提供商们在尽力淡化它们自身的存在感,一方面作为一个商业实体吉利吸引用户使用,另一方面却在强调各种它们在法律意义上并不直接提供的具体服务共享。互联网的兴起意味着新经济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保护其特有的商业模式和生产方式,最终迫使传统经济和产业向互联网转型。在法律改变之前,既有的实践不得不通过违法和侵权进行,直到新法律确立其合法性。互联网的兴起和熊彼特所说的“创造性毁灭”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不断跨界,以破坏性的姿态进入一个又一个传统行业,在新行业规则形成之前重新界定势力范围。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出现的,新一轮围绕物理资产共享的实践不过是互联网的自然逻辑延伸。它的实质并非是在产权意义上人人共享某一经济体的红利,而是一种生产方式上的变革,即把隶属于传统组织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信息、人、财、物)抽离出来,在一个更大范围内按照信息精确匹配和调配,从而产生指数级的增量价值,提高生产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共享经济超越了传统生产组织,靠重新配置既有资源获利。而既有资源(有版权的作品、资金、医生、出租车、教师)受到诸多传统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互联网兴起必然意味着对这些法律和组织规范的反动(如版权法、金融法、出租车行业管制规范、医疗、教育法规等),也就和它们产生了直接或间接 的竞争关系和利益冲突。这些冲突需要新的法律来定纷止争,重新划定利益边界。当然,当信息平台巩固地位后,传统行业不得不改变态度,同前者合作。但在新经济彻底胜利之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同时,由于新经济表现为低廉技术成本提供的普遍服务(经济学意义上的公共品),甚至要从头搭建平台,本身就变成某种关键基础设施,那么其中的法律问题也涉及针对这类私人企业提供的准公共服务的监管。
另外,对于共享经济平台而言,评级系统和互信机制非常重要,这就涉及到平台对个人数据的使用及伤害问责机制是否会对用户造成风险的问题。共享经济平台在提供信息服务时涉及两个核心行为:一是对个人数据的收集,二是对评级系统的使用方式。这种行为直接关系到共享经济平台对参与共享者实施何种程度的监控。如何他们确实在监控,他们如何在监控的同时,适当保护参与共享者的隐私;当用户受到不公正对待或伤害时,是否有切实可依的伤害问责机制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人身安全。一旦某人在平台促成的交易中受伤,该平台是否应承担责任?由于共享型企业是中介机构,不是服务供应商,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明确。
2.2共享经济监管的要点和边界
共享经济议题中,另一个热点议题就是政府监管部门和企业间的关系。政府要不要监管共享经济平台?监管的尺度该如何把握?这成了共享经济平台无法回避的问题。总体而言,国家对共享经济的法律监管较少,这不仅和允许新生事物探索的监管态度有关,监管者对监 管对象的认识需要经历一个时段;也和互联网行业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有关。尽管目前有不少关于信息内容的禁止性规定,但都没有从根本上约束共享经济的经济基础。只要对比一下欧盟的监管措施,就可以看出中国在著作权、隐私、不正当竞争、反垄断、广告等领域赋予了共享经济极为宽松的环境,使其在使用数据产生价值的过程中较少受到威慑或阻碍。有关共享经济的法律监管的要点,除了各行业的特殊性之外,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2.1监管商业模式
目前“免费基础服务+收费增值服务/广告”的商业模式没有受到立法和司法机关的否定,甚至很少有人质疑共享经济针对传统经济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人们默默拥抱新经济,迅速转向互联网。但在像金融和交通等传统行业强大的领域,以安全风险和管理便利为理由要求国家参照旧有行业规则为共享经济制定新规就成为必然。未来的法律不太可能直接挑战现有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但在不同领域则可能有特殊规定,例如对如何利用体制内与体制外资源而区分不同的规则。
2.2.2信息平台的责任
从P2P共享软件开始,互联网就明确了自身作为信息平台的中间人地位。互联网平台可以从双方的交易中获益,提供数据匹配,同时又不想对其上发生的非法行为承担过多责任。例如,代驾汽车软件平台对代驾司机的过错是否承担共同侵权责任?网商平台对网店的质量瑕疵是否有担保义务?搜索引擎是否对搜索到的侵权内容承担责任?等等。首先,目前的侵权规则以“明知”为标准,这一标准无法解决大规模侵权的责任问题,因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就是以非明知地使用海量信息为前提的。我们只能要求信息中介采取辅助性手段提高内容和服务的可信度,从而提升对第三方开发者的控制力。其次,共享经济平台这样的松散组织不同于传统企业组织,其边界是模糊的,与第三方开发者和用户分别签订服务合同而非劳务合同,这意味着尽管平台能够事实上从双方的交易中获利,它仍然不会支付报酬或购买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险。随着共享经济的扩张,劳动关系的确认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影响新旧经济体竞争的重要因素。
2.2.3产权新形态
上文提及的三种共享关系共同指向一条产权规则:使用权从所有权中分离。这种思路在物权法上并不新颖,但却帮助解决了三对共享关系中的利益分配和效率问题。首先,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匹配对称,从而满足更多的信息和实物共享,让更多用户以低成本享有他人信息 和实物的使用权。其次,平台企业将生产工具——平台的使用权让渡给众多第三方开发者和广告商,允许他们以低成本接触到平台企业的海量用户,并根据平台提供给他们的数据为用户量身订制服务。第三,“共享”不仅意味着用户成为免费的劳动力,他们同时还通过点击“同意”而贡献了作为生产资料的个人信息(比带有人身属性的“隐私”更中立),用于交换更好的服务,与平台企业和第三方开发者共享。尽管互联网行业已经普遍接受个人信息的财产属性,但国家在法律层面仍然固守着人格权保护规则。如何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将对未来共享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不难看出,这种共享远非共有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社会主义革命,而是资本主义内部共享使用权的增量实践。
2.2.4公共服务监管
当共享经济平台成为准公共服务平台时,对整体上提升公共品的提供有着积极影响,但某种程度上也会影响公共利益。这种影响体现在:(1)互联网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帮助后者建设电子政务平台,或直接与后者签订独家合作协议,对后者掌握的海量公共数据进行分析。信息时代政府公开基础数据,放开由市场进行挖掘分析,有助于提升公共资源的利用率,但不应排他地授权给一家或几家企业,独占分析优势地位,而应当向不特定公众公开,促进行业竞争。(2)即使通过政府采购或公私合营方式推进基础设施服务,也应当基于公共利益考虑,对相关私人企业加强监管或提高准入要求,防止企业置私人利益于公共利益之上。(3)信息安全级别需要提升。根据最新的《网络安全法》(草案),一旦被认定为关键基础设施,私人互联网平台必须在中国境内存储在运营中收集和产生的公民个人信息等重要数据;如果因业务需要,确需在境外存储或者向境外的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的,应当进行安全评估。
3共享经济协同治理模式的构建
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监管的理念深入人心。虽然治理与监管表面相似,其理念却大不相同。监管强调的更多的是政府单方面的管理,而互联网治理更多强调多元化的参与,不仅包括政府管理,也包括行业自律、企业参与、消费者意识提高等等诸多因素。不仅如此,与一味强调政府监管相比,治理的理念更加强调市场的力量,通过市场的充分竞争,可以实现监管的目的。如用户权益保护方面,共享经济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不断提高用户体验,保障消费者权益,抓住用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生存并争取有利地位。
共享经济的全面发展既对政府治理创新产生了显著的“倒逼”效应,也为构建多方参与 的协同治理模式提供了经验积累、技术与数据支撑。协同治理既是共享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必然结果,政府、行业、企业、用户在其中分别发挥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3.1政府层面
从政府层面来说,要树立创新的监管理念,提倡包容性治理的适度监管,扩大政策法律张力,制定以用户安全保障为底线的创新准入政策;同时要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公共数据开放,推进各类信用信息平台无缝对接,为经营者提供信用信息查询、企业网上身份认证等。
从观念上看,政府应转变依靠事前准入的思维,应看到监管的有效性取决于事中、事后的信息实时共享。监管为什么难?是因为被监管对象和监管机关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双方玩“躲猫猫游戏”。在这个游戏中,事前准入措施效果很有限,因为监管对象可能在申请准入的时候满足一切要件,一旦进入市场就从事和准入标准不相符的活动。在前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只敢乘坐有政府牌照的出租车,这是因为消费者上车之前无从了解出租车司机而一旦上车就必须被司机控制行程,面临极大风险,在这种情况下,事前准入是不得已的办法。但是共享经济下,借助互联网技术,消费者在上车之前就知道司机是谁、历史交易情况、是否有违约历史,上车之后乘客手机与外界实时保持联系,下车之后很容易找到司机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事前准入的意义明显弱化。相反,由于司机提供服务的全过程都是可以被监控的,事中事后监管信息不对称大大减轻。政府完全可以通过事中事后手段实施对城市客运的监管,事前准入则无太大必要。
从手段上看,政府应学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实施监管。共享经济就是互联网大数据的产物,对共享经济的监管,也必须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否则就是“骑士战坦克”,既没有效果,也徒增负担。共享经济调动大量个体从业人员的加入,政府不可能对其一一实施事前审查。但是共享经济有一个特点,就是共享经济成为规模化经济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共享经济的几乎全部交易信息都在互联网上实时生成、实时推进、实时结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对这些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如果政府相关技术手段足够强,不仅能够实时发现违规信息,甚至能够预测违法事件。
从模式上看,政府应学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监管。共享经济,看上去是点对点十分分散的经济模式,但其是借助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而互联网技术本身就是集约化的。因此共享经济实际上总是依托一个或者少数几个互联网公司。这些互联网公司掌握着个体从业人员经营服务的大部分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监管的明智选择是严格监管互联网公司,以此督促互联网公司监管庞大的个体从业人员。3.2行业层面
从行业层面来说,要成立产业联盟、行业和发展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和信息共享;促进监管部门沟通协作,树立行业规范和标准。如美国的Indiegogo公司、Rocket Hub公司和Wefunder公司三家自发联合成立了众筹业务监管协会,英国的Zopa公司、Funding Circle公司和Rate-Setter公司发起成立了P2P网贷协会,对加强行业自律、促进与监管部门沟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共享经济各领域也出现了许多行业组织,在促进协调沟通、资源共享、行业自律等方面将发挥更大作用。
3.3企业层面
对企业而言,企业内生性治理将成为社会协同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共享经济平台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准入制度、交易规则、质量与安全保障、风险控制、信用评价机制等自律监管体系,既保障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政府实现有效监管的重要补充。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大数据为政府监管提供重要依据,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责任也明显加大。
此外,对于共享型经济企业的未来成长来说,监管通常是最大障碍,虽然城市政府和共享型经济企业的目的往往是一致的,不幸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共享型经济企业和监管机构的关系可能仍会不稳定,因此,企业若能在这一领域与监管部门开展更多合作,掌握与监管部门的合作艺术与沟通技巧,这对双方都大有裨益。
一是对监管部门主动出击(而非被动防御)。共享型经济是一个新的概念,许多城市监管者对这种商业模式并不熟悉。结果是,他们往往持怀疑态度,假设共享型经济企业通过规避传统行业(如出租车)所受的监管来赚取利润。更明智的做法是积极主动地向监管部门解释企业所做的业务,而不是等着他们心怀忧虑地来接近你。通过接近监管部门,企业自己也可以避免误解。
二是对监管部门的合理顾虑有所回应。许多共享型经济模型的确会引起他人在用户安全、隐私和使用权方面的合理顾虑。当监管部门产生合理的顾虑时,公司应当做出回应,不仅因为这是正确的事,也因为这会在官方机构前树立可信度。在回应时,公司应该进行换位思考,做出如果换作他们是监管部门也会相信的论述。
三是使用最先进的方式来与政府接触。就像赔偿或写代码都有最佳做法一样,在影响公共政策方面也存在最佳做法。与政府接触最佳的做法包括,形成有共同观点的联盟和行业协 会,而不是每个公司单枪匹马地在出现问题时独自与监管部门接触。此外,共享型经济企业应寻求外部认可。
四是共享你的数据:与政府共享数据,并因此减少监管部门的顾虑,但无需使数据公之于众。数据共享能够减轻监管部门的顾虑,并减少对企业的要求。对你的企业所提供的价值做一个精心的研究:它不依赖对共享经济实用性的准则,帮助我们获得具体的数据,尤其当面临有疑虑的监管部门时。
五是找到最佳的规则,并与政府共享。城市政府常常资源不足,许多现有的规则都已过时,与共享经济企业的商业模式毫无关联。企业本身没有找不到最佳规则,并将它们提交给市长办公室的理由。对许多城市来说,建立新的规则是种挑战,企业应当走出第一步,从使用者和销售者那里收集意见,去理解现存的障碍,界定那些过时的、需要改写以符合这些新商业模式的规则。
因为商业问题而谴责监管部门是很容易,也确实没错。更困难、也更有益的是避免监管问题并享受商业成功。
3.4用户层面
一方面要增信,一方面要严防。首先,要树立“但为所用,不为所有”的共享观念,积极参与到共享平台这一新经济模式中来,打破社会隔阂与冷漠,尝试建立对社会,对与人共享、物尽其用的信赖。转变消费观念。其次,在共享平台的参与过程中,要树立自我安全和保护(尤其是隐私保护)意识。事先了解平台有关伤害问责机制的相关规定。一旦自身权益受到伤害,要懂得如何维权;同时,注意维护自身隐私安全,对侵权行为做到坚决、合法抵抗,切实维护自身生命、财产安全不受侵犯。
3.5法律法规
(一)完善保险等法规政策
一是制定适用共享经济的法规条款,出台一些法律加强对网络平台和专业从事共享经济的中介公司的监管。二是可在民法、商法、合同法、保险法等与市场共享有关的法律条款中增加对共享经济有针对性的法规内容,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切入现行市场法律体系,对共享对 象的资质进行审查、对网络点对点支付带来的征税问题和交易标的物的质量评价、共享经济中的交易行为进行规范,保护交易双方和政府的合法权益。此外,政府还应对具体的共享经济行业提出监管建议。例如,针对住宿共享,监管要与提供住宿的规模相适应,相关部门应该对所有住宿提供者设置明确的健康标准和安全标准,包括防火安全等。针对交通共享,需要明确拼车等共享行为不能以载客为主要目的,“共享”和租车行业应划分明确界限。
(二)建立促进共享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体系
税务部门需要制定共享经济的纳税指导意见,并提供网上税务计算器,以帮助共享经济使用者计算他们应该缴纳的税额。对民办共享设施建设进行财政补贴。城市规划建设部门优先受理人民团体或社区推动的共享设施建设申请,对于社区或企业共建的文化性、娱乐性的全民共享 性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财政补贴。
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2015 【共享经济的特征】
(1)把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短期租给客户使用;(2)创建P2P(Peer to Peer)平台为供需双方对商品或服务的短期交易提供中介。
【监管的必要性】
共享经济具有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它需要降低门槛让大量非专业人员去建立一个庞大的商品和服务提供者“蓄水池”,这有可能产生大量监管模糊和规则真空的地带;另一方面,虽然通过智能互联网工具进行交易大大降低了供需双方的成本,但是消费者却不能根据自身的理性判断进行契约,其契约权得不到充分的保护;再一方面,买卖双方虽然利用网络支付系统建立起了信任,但是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却可能在网络平台上受到侵害。因此,共享经济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模式,才能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
共享型企业在全球上百个城市既产生了巨大的市场价值又带来了激烈的监管冲突。不同以往的创业热潮,共享公司不直接聘用员工,不为其购买社保、提供劳动保护、支付退休金等。他们最大的问题主要来自国家政策、地方监管以及传统“实体经济”竞争对手和其他团体的反对。【监管策略】 地方政府对“专车”这类共享经济的治理不应当仅限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或传统行业保护,而应当着眼于实现其更加宽泛的政策追求,对不同类型共享公司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混合监管策略。
具体而言,地方政府除了强调保护消费者和保护原来的传统行业外,还有应采取一些组合的规制策略:(1)建立合作规制模式,比如通过补贴,鼓励共享公司扩大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服务范围,尽量减少政府对市场的过度监管,鼓励其中的标志性共享公司(或行业协会)建立自律监管机制;(2)利用共享公司作为再分配的工具;(3)通过合同,让共享公司为政府提供一些传统服务;(4)建立以地方政府属地监管为管辖原则的合作监管制度,政府将重点监管涉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安全、人权保障、外国在华经营等重大事项。这四个方面结合起来构成了合作监管与自律监管相结合的混合监管模式。【共享经济的缺陷】
第一,消费者权益保护和责任分配上存在不足。第二,劳动监管和安全存在漏洞。第三,信息反馈和信任机制存在缺陷。第四,对市场竞争行为外部性认识不足。
第五,任由共享公司野蛮生长,很可能危及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
如何规范和治理共享经济带来的各种问题,保障其健康有序发展已刻不容缓。要解决这些矛盾,共享公司应当与地方政府合作,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纳税义务和行业治理责任,建立合法的经营模式以获得更为长期的收益;同时,应当建立起相应的监管制度,采取可行的监管措施。这意味着应当建立一种混合规制模式,即平台公司与地方政府合作监管加上平台公司的自律监管。这两种监管模式相结合的混合规制模式与共享公司的法律结构能够很好匹配,既能防止平台公司非法的野蛮生长,也能避免政府监管无据,从而保障共享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共享型企业的法律结构与规制方向】
共享型企业的法律结构分为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内部结构至少包含三方主体:平台提供方,供给方,需求方。不同组合方式结成不同法律关系,并影响对其权利义务的设定。
外部结构至少也包含三方:同行竞争者、同类传统竞争者、地方政府监管部门。
内部结构会产生外部性,外部结构也会发生成本内部化,内外交织将产生更为复杂的法律结构和法律后果。
厘清共享公司的法律结构将直接影响其规制方向的选择。内部结构:总体上,三方主体的法律风险可以组合为四类:相对人之间违法违约、第三人侵权、政策风险、不可抗力。
一、服务对象不特定
二、双方代理,不特定的供需双方都是作为相对方与平台公司发生关系的。
三、具体交易责任合理分担。
四、既获得报酬,又决定交易价格。
第一,平台公司与供需双方的法律责任与风险分担。在这对法律关系中,平台公司对供方具有完全的支付法律责任。但是,如果平台公司出现因违法或经营困难导致财产被查封扣押冻结、公司破产或经营者个人犯罪危及公司财产安全等情况,商品或服务供应方应得报酬以及需方预存平台公司的资金都难以从平台公司按期获得支付或 返还。既有的法律风险和责任分担办法难有实际救济效果,如果没有 相应的治理办法,供需双方将处于严重不利地位,地方政府也可能面临较重的维稳压力。法律风险和责任该如何分担呢?自力救济或司法的矫正正义没有多大实际意义,这需要政府从分配正义的角度预先建立相应的保险好监管机制。第二,供需双方发生违约或侵权的法律责任与风险分担。由于平台公司在供需双方缔结合同前已分别签订了合约,对违约制裁和方式都有平台公司作保障,没有太多探讨必要性。但对于双方发生侵权行为的法律责任和风险就比较复杂。第一种情形,“专车”司机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乘客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保险不足以覆盖的部分如何分担?由于这是平台公司单方提供的格式合同,供需双方均没有与平台讨论的机会,“专车”司机与平台公司应该如何分担责任?在实践中,“专车”公司对司机投保的责任和数额都有要求,司机 必须满足,这也是“专车”公司对消费者提供的信赖保障。如果出现保额不足赔偿的情形,消费者没有能力也不应该负担查核每一乘坐的“专车”的投保情况的责任,因此,其信赖的平台公司理应承担“专车”司机赔偿不足部分的补充责任。第二种情形,“专车”司机或乘客相互发生人身伤害,平台公司负有什么责任?这类情形涉及违法甚至犯罪了,基本责任由加害人负担是比较清楚的。但是,由于平台公司对“专车”司机的准入负有审查义务,这既是“专车”公司对消费者提供的信赖保障。如果出现保额不足赔偿的情形,消费者没有能力也不应该负担查核每一乘坐的“专车”的投保情况的责任,因此,其信赖的平台公司理应承担“专车”司机赔偿不足部分的补充责任。第二种情形,“专车”司机或乘客相互发生人身伤害,平台公司负有什么责任?这类情形涉及违法甚至犯罪了,基本责任由加害人负担是比较清楚的。但是,由于平台公司对“专车”司机的准入负有审查义务,这既是“专车”公司得到消费者认同的基础,也符合社会责任承担原则,因此,如果发生“专车”司机违法犯罪行为,平台公司对经济补偿部分理应承担一定责任,地方政府也可以设置相应的规制措施。第三种情形,“专车”司机和乘客的个人信息与隐私权保护,应该如何分配责任?这个问题包含两方面,一方面是“专车”司机与乘客之间发生个人信息或隐私权泄露、侵害、骚扰等情况,这应该坚持责任自负,但“专车”公司应该负有协助就乘车情况提供证据的义务。另一方面是“专车”公司应该负有协助就乘车情况提供证据的义务。另一方面是“专车”公司泄露或非法利用供需双方个人信息或隐私权的情况,“专车”公司既要承担民事责任和行政处罚责任,严重的情况下,直接责任人和负责人还应当依法承担刑事责任。
第三人侵权、政策风险、不可抗力这三种情况都难以预见,共享经济的迅猛发展所面临的不确定性,不应当由其中的一个公司去承担,而应当通过地方政府甚至国家站在社会资源配置的高度,从制度上设计相应的救济措施和保障方式。
共享公司的外部结构 第一,同行竞争者 第二,同类传统竞争者 第三,地方政府监管部门
四、混合规制路径:合作监管+自律监管
(一)规制路径选择的要素
(二)混合规制模式的构成
第一,共享经济及共享公司对传统经济和企业的冲击不能忽视 第二,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可忽略。
第三,注意发挥共享公司再分配和替地方政府执行公共职能的作用 第四,应处理好网络无界与安全保护的关系
第二篇: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班级:xx
姓名:xx
学号:xx
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公司治理模式
xx
摘要:公司治理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世界各国在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同一国家在同一时期往往也存在着公司治理的不同类型。对公司治理模式进行分类,是公司治理理论中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关键词:公司治理;治理模式;市场导向;内部监控;家族监控
一、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
(一)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以英美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的形成得益于传统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一种新型的股东主权模式,认为公司是股东的,公司治理目标是股东权益最大化。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英美制定的保证股东权益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相对成熟的资本市场。该模式以外部治理为主,也称外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结构,股东具有高度分散性,股东大会不可能作为公司的常设机构参与公司治理和决策制定;股东大会的决策权通常会委托于个别愿意参与公司治理的股东或者权威人士,并由这些人组成董事会,参与公司日常决策。该模式下的董事会参与内部治理时会在内部设立类似于执行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等协助董事会做出更加专业化的决策,并将董事会划分为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虽然在理论上说外部董事比例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控制,但英美公司常由首席执行官担任董事会主席,这就扼杀了董事会的独立性,降低了监督能力。
(二)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的要素
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主要通过三个要素发挥作用:第一,通过相对完善的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约束控制高级经理人;第二,对公司经营者采用底薪制、股票期权激励制、年终奖、长期奖金等激励机制,促使公司经营者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第三,依靠健全的法制体系保护投资者利益。
英美公司治理模式合理之处在于董事会和经营者各司其职,使经营者能够集中精力管理企业运营,从而提高公司绩效,而且英美公司经营者拥有经营自主权,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经营者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有力的推动公司发展;但问题在于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使董事会成员间接被高级经理层操纵,对高级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能力严重被削弱。在外部治理方面,股东分散和机构投资者的消极性使“搭便车”行为愈演愈烈,没有谁愿意为监控“集体产品”付出代价,为了使自身利益不受侵害,股东必然会对外部市场监控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英美国家资本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产品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和完善。
(三)市场导向型公司治理模式特点
1.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比较大
董事会是公司治理的核心。董事会兼有决策和监督双重职能,董事会的监督职能主要由
独立的非执行董事承担,英美等国家的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多在半数以上。
2.公司控制权市场在外部约束中居于核心地位。
3.经理报酬中的股票期权的比例较大。
4.信息披露完备
二、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
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又称银行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内部监控模式,拥有强大的、拥有足够实力和动力去监控经理阶层的核心股东,股权集中于银行和相互持股的法人企业。德日公司内部治理结构设有监事会和管理委员会,监事会作为公司的最高决策层和管理机构主要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组成。双层治理结构如图所示:
这种结构中,股东将经营权委托给董事会,另外设置监事会行事监督职能,由事会制定企业的基本方针、选任董事会成员并监督业务执行。董事会和监事会严分开,禁止兼任。虽然这种机构在经营者和股东之间建立了必要的责任机制,但如果监事会成员在公司中的利益不一致,就不能在公司战略方面达成共识,而且管理层为了自身的利益将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避免监事会的审查。
(一)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1.董事会与监事会分立,德、日企业多采用双层制董事会
2.企业与银行共同治理。银行兼有债权人和股东双重身份,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关系——主银行关系。
3.公司之间交叉持股。交叉持股的动机不在于获取股票投资收益,而在于加
强企业间的业务联系。
(二)内部控制主导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缺点
1.违反股份公司原则
2.引发公司支配权的不公正占有。没有出资的经营者支配着公司,从而违反了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3.股东大会空壳化。相互持股公司的经营者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支持,而不是相互监督,所以出现股东大会的“空壳化”。
三、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
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台湾,东亚的韩国等国家令人瞩目的发展速度,曾一度被称为亚洲奇迹。研究发现,真正推动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企业力量都
具备明显的家族特征,因此也被归结为典型的家族治理模式。以家族监控为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虽然设置股东大会、董事会,但是真正掌握实权是家族控制的董事会。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分离,企业所有者将控制权交予由血缘关系、亲缘关系以及姻缘关系组成的家族成员中,企业运营决策一般由企业创办家长一人做出,决策程序视家族程序而定。经营者受到来自家族利益和亲情的双重激励和约束。
(一)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产生的原因
1.儒家文化
韩国人和东南亚国家的华人长期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儒家文化的伦理道德规范成为根深蒂固的行为准则;儒家文化重视家庭,强调“和谐”,谋求“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思想理念。
2.客观条件
一是民族歧视。东南亚国家独立前,华人长期受西方殖民主义的歧视。其二是东南亚国家土著人经济文化的落后,观念陈旧。其三是政府对企业的限制。政府在不同时期也采取了限制华人企业发展的举措。
3.特殊原因
(1)长期以来工商业者的低社会地位
(2)不倾向团结的民族特点
(3)朝鲜战争后的国贫民穷
(二)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特点
1.所有权主要由家族控制
所有权集中于家族成员是家族企业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小公司里比在大公司里更加明显,即使在大公司,所有权的集中程度也超过了60%。
2.企业主要经营管理权掌握在家族成员手中,企业决策家长化
企业的决策纳入了家族内部序列,企业的重大决策都是由作为企业创办人的家长一人作出,家族中其他成员做出的决策必须得到家长的首肯;决策权随着领导权的传承而递延,前一代家长的决策权威也同时赋予第二代或第三代接班人。
3.经营者激励约束双重化
因为家族关系的存在,家族企业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利己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少;建立在家族利益和亲情基础上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家族企业经营者所承受的压力较大,成为家族企业解体的一大隐患。
4.企业员工管理家庭化
家族企业将儒家思想用于对员工的管理上,以此在企业中创造和培育一种家庭式的氛围,使员工有很强的归属感和很高忠诚度;家庭式的管理不仅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了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亲和力和凝聚力,而且还减少和削弱了员工和企业间的摩擦和矛盾,保证了企业的顺利发展。
5.来自银行的外部监督很弱
在东南亚,许多家族企业都涉足银行业,作为家族企业系列之一的银行成为实现家族利益的重要工具之一,银行必须服从家族的整体利益,为其他系列企业服务,因此来自银行的约束基本上是软约束。
6.政府对企业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
韩国和东南亚的家族企业很多都受到了政府的制约,在种族歧视的压力下华人家企业只能与政府合作,时间一长,政府陷入了利益的漩涡。
(三)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的缺陷
1.任人唯亲的风险
如果企业参与管理的家族成员缺乏相应的管理才能和凝聚力,会给企业带来经营上的失败,甚至导致企业破产倒闭。
2.家族继承的风险较大
一些家族企业在领导人换代时,由于承接领导权的人选得不到家族成员得拥护而致企业分裂,甚至解体。
3.家族企业社会化、公开化程度低
四、各国公司治理模式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首先,对我国公司来说,当务之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股权结构的优化。因为,前我国公司治理机制中一切问题的根源都是“股权结构不合理”而引起的,因此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改善我国公司治理机制的首要问题。为了实现股权结构的合理化,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进行国有股减持,并在减持的过程中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从而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状况,形成几个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改善和优化股权结构,可以通过出让国家股、国有法人股或者资产重组等式,降低国有股权的集中程度;另一方面可借鉴日本法人相互持股的经验,尝试发展法人持股和机构持股,特别是法人交叉持股模式,构造稳定的大股东。例如,在某些领域,将产品结构、技术结构类似的一些企业横向结合,或选择往来密切交易相对固定的上下游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然后实行重组,形成单个企业产品与技术结构相对集中和专业化、数个企业产品与技术结构互补的企业集体,成员企业之间交叉持股。
其次,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机制还需要根据《公司法》、《证券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制定形成一个规范、标准的公司治理准则。这个准则应该分显示出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规范性、标准性,要充分体现出: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强化董事的诚信与勤勉义务;发挥监事会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保障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强化信息披露,增加公司透明度。平等对待所有股东,保护股东合法权益。
第三,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作用。上市公司监事会应当向全体股东负责,以财务监督为核心,同时对公司董事、经理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的尽职情况进行监督,维护公司及股东的合法权益。监事会有权向股东大会提议公司外部审计机构。监会的人员和组成,应当保证监事会具有足够的经验、能力和专业背景,独立有效行使对董事、经理履行职务的监督和对公司财务的监督和检查。监事会应当制定完善监事会议事规则及工作程序,监事会的工作应严格按规则和程序进行。
第四,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应当建立公正透明的董事和董事会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董事的评价由董事会下设的薪酬和考核委员负责组织。董事会应当向股东大会报告董事履行职责的情况、绩效评价结果及其酬情况,并予以披露。建立市场化的高级管理人员选聘机制。建立对高级管理人员的公正、透明的绩效评价体系,明确绩效评价的标准和程序。建立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与公司绩效和个人业绩相联系的长期激励机制;薪酬和考核委员会负责。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利:银行及其它债权人、职工、消费者、供应商、社区等公司的利益相关者的法定权利应当得到尊重。公司和董事会应该认识到维护利益相关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并与其充分合作,共同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地发展。公司应当为维护利益通过与监事会、管理层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反映职工对公司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以及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的意见。上市公司在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应关注所在社区的环境、公益事业等问题,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
最后,还要加强信息披露的力度和透明度。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的持续责任,上市公司
应该忠实履行持续信息披露的义务。信息披露应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公司应当建立信息管理和控制系统,指定专人负责公司信息的收集和披露工作,董事会秘书经董事会授权协调和组织信息披露事项。上市公司要披露公司治理方面的信息,包括董事会的构成及独立性,董事会工作评价等,公司治理的实际状况,及与本准则存在的差距。公司应当及时披露持有公司股份比例较大的股东名单,以及一致行动时可以实际上控制公司的股东名单或实际控制者,公司、控股东都应当披露公司控制权的实际状况。
参考文献
[1]孙聪 浅议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及启示[期刊论文]-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2]许晓世.彭道国 公司治理模式趋同化及对我国的启示[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8(25)
[3]郑志刚.对公司治理内涵的重新认识[J].金融研究.2010
[4]李维安.公司治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5]席酉民,赵增耀.公司治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overns the pattern by the economical
globalization under company
Abstract: The company governs is one kind carries on the management and the control system to the company.The various countries formed the different company to govern the pattern in reality, along with globalization thorough, the identical country in at the same time often also has the different type which the company governed.Governs the pattern to the company to carry on the classification, is the company governs in the theory to wait for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question.Key word: The company governs;Government pattern;Market direction;Internal monitoring;Family monitoring
第三篇:协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协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理念
赤峰市华夏职业学校
邱艳
摘要: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单纯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行为,已被既要传授知识,又要注重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素质的新教育理念所取代。而学生只会被动地在课堂上作为听众的角色,也要被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所替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在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教给他们好的学习方法,就是要让他们“会学习”,这也是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引起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协同思想的核心观点是“自组织的协同效应”。协同合作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就某个特定施教目标组成团队或搭档进行协同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他们相互协调,相互学习,互为补充,共同提高,共同完善。我发现这个教学模式在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程序、操作策略、评价标准五方面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键词:协同合作教学模式 教学活动 学生 教师
我们可以作这样的一种描述性比较:如果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比作windows低级版本的程序的话,那么,协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兼容多种升级版的综合性操作程序系统,相当于windowsXP。该系统在以下五个方面升级换代:
一、指导思想(其中涵盖了理论依据);二、功能目标;
三、操作程序;
四、操作策略;
五、评价标准。那这五方面具体是指什么呢?那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究吧!
指导思想:所谓指导思想是指建立该教学模式的思想认识、现实意义,主要是阐明建立该教学模式的现实性与必要性。教学模式所赖以建立的教学理论或思想,是教学模式深层内涵的灵魂和精髓,它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方向性和独特性,同时它又渗透或蕴含在其他要素中。应该说鉴别一个教学模式成熟的程度,一般从其理论基础中即可窥见一斑。
功能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功能目标,或者说总是为了完成特定的功能目标而设计创立的。“功能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能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什么样的和多大的效用所作的预先估计。”它在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对其他因素具有制约作用,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如合作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就是使学生具有民主精神、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等。功能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人们对教学目标认识的发展,往往又作为一种反馈信息,帮助人们调整或重组结构程序,使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操作程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着一整套操作程序,它详细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步骤及每个步骤所应完成的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方法等。它包括教师教,学生学的活动量和活动方式等。如五环节教学模式就呈现了这样的操作程序:设计导语,引人入胜---创设情境,进入生活---导入新课,设下埋伏---四会并举,综合训练---画龙点睛,一目了然。
操作策略:这是指能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完成目标的一系列途径、手段和方法体系。它应该是指为教师运用模式而简要提出的原则、方法和技巧,即操作要领。
评价标准:每个教学模式都应有相应的评价标准。由于不同的教学模式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因此评价的标准方法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布鲁姆的掌握教学模式结构的评价因素不同于标准化评价,他的标准是目标参照性评价。
我带着您在这文字海洋里游览了许久,相信您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下面我们就从课前、课内、课后三大模块来看一下协同合作模式。根据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要求的不同,我可以将小组协同合作学习的形式分为课前协作式、课内协作讨论式、课后协作研讨式三种。
1、课前协作式
课前协作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包括准备工作)的一种协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团队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某个内容,需要先进行资料查找,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查找,然后将各小组的查找结果进行汇总。
2、课内讨论式
课内讨论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记录员、检查员、组织员(组长)、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式
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 团队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课后研讨式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了解(或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从上面的协同合作模式,我和您不难看出:这种理念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进入教学中心搭建了平台。在这种理念下,学生是自主的,教师的价值在于组织、引导和服务学生。经营一个鼓舞人心的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课堂里积极学习的主体,是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试想在协同合作课堂教学模式影响下的学生怎能不具有尊严,活力,自我管理,集体感,意识这五种最健康、最富有成效的品质。在这样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教师又怎能不干劲十足,受学生喜爱。
参考文献:
1.余中根 滇西学术文从—外国教育史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11-01 2.张在军、李建龙 中外教育名家的教育智慧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05-01
第四篇: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基于协同理论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摘 要:协同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力。大学英语应积极推进协同教育,探索大学英语协同教育模式,努力调动学校、社会和学生三方力量,合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协同理论;协同教育;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Abstract: Synergetic education,as an advanced teaching concept and mode,provides a powerful thrust for modern education study and research.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apply it,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ways and mode actively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three powers,society,university and students,to make common efforts to promot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Key words: synergetics;synergetic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ype;mode
一、引言
协同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协同导致有序。协同论具有强大的普适性,诞生以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已被应用到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及教育学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协同教育是协同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成果。协同教育是指联合对学生有影响的各个社会机构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效果、效率和效益。将协同论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致力于协调和整合学校、社会、学生三方力量,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效率,提升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业成就,无疑是一次有益有效的全新尝试,对于进一步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英语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协同理论概述
⒈协同论的概念及内涵
协同论(synergetics)又称协同学、协和学,是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 Haken)在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正式提出的。协同论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是一门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新兴学科。协同论认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如果各个子系统内部和之间相互协调配合,围绕着共同的目标齐心协力地运作,就能够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论具有普适性,为人们处理各类复杂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自诞生之后就得到了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⒉协同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协同教育在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开展较多、应用较早。在国外,协同论被运用于教育改革的多项实验中,且已有成功经验证明其对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协同论。1990年,徐绍仲在《用协同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一文中,首次将协同学引入到教学研究领域。1996年,刘纯姣在《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一文中首次将“协同教育”正式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开始关注系统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效果的研究,一大批协同教育资源平台先后面世,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力量。
将协同理论运用于教育领域已逐渐成为当前国内外学术研究的重要尝试。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协同教育的研究多局限于基础教育,主要强调家校协同,对于受教育者等其他力量未做应有的重视和研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较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还存在着较大的空白和空间,有待探究和求索。
三、大学英语协同教育模式
大学英语是大多数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协同论引入大学英语教学,实施大学英语协同教育,实现学校、社会、学生三元共育,是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大学英语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信息化时代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全新的学习方式和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源。大学英语教学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高校可从英语网络学习的平台建设与应用、机考试题库建设与应用、大学英语社团建设等方面着手开展协同教育,打造教学共同体,全力提升大学英语教学效益。
⒈学校与社会(企业)协同
学校与企业协同育人的优势明显,势在必行。校企协同发展、开展合作能够使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双赢。校企合作能够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不仅双赢,尤为三赢。大学英语教育可以具体从三大个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
(1)学校协同社会(企业)研讨确定各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计划和语言技能培养目标
积极促进校企双方进行互聘,让高校教师进入企业为员工做交际英语或专业英语培训,提高员工的岗位英语能力,企业优秀人才进入高校为大学生做讲座或课程教学,将工作流程和岗位英语引进并融入课堂教学,更好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和岗位英语能力。
(2)学校协同社会(企业)推进英语网络学习的平台和资源建设和应用,组织学生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课外自主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各高校应根据自身教学需求和特点,引进或开发以网络教学系统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和引进网络学习的平台、有效开展大学英语自主学习可以较好地解决大学英语第一课堂时间的有限性和大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费时低效等问题。然而,网络教学平台的开发仅靠高校的教学科研力量是很难实现的,这就离不开企业的人才和技术支持。校企合作在此方面的作用尤为突显,势在必行。
(3)学校协同社会(企业)共同建设大学英语机考题库和课程教学资源,积极建设科学的评价方式和优质的教学环境
高校应协同企业共同建设和完善大学英语机考题库,提高大学英语评价效度和效率;开发和建设慕课、微课,积极推进慕课和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推进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语言实践技能,促进学生开展课外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⒉学校与学生协同
学生即是受教育者、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者,是现代教育主体中重要的一元。在我国,过去的教育常常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被动学习和缺少创新的不佳状态。随着教育研究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广大教育者开始日益认识到并重视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大学英语教育强调学生在大学英语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地位,呼唤和要求师生的协同合作。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积极促进和发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也是开展大学英语协同教育的主要方式和显著表现。大学英语教育可以重点从师生协同和生生协同两个方面着手,积极开展大学英语协同教育,实现学校与学生的协同发展。
(1)师生协同
①第一课堂。大学英语教学应注重师生的合作与协同,在课堂教学中继续推进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依托网络学习的平台,探索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地行动起来。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教学活动,采用任务式、合作式、项目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由“讲”向“练”转变,由“教”向“学”的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切实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
②第二课堂。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发展教师指导和监督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训练和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要充分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学习的平台和QQ、微信等通讯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时有效的自主学习指导和科学客观的自主学习评价,积极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移动学习,注重调动和发挥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2)生生协同。
①第一课堂。协同学习、合作学习,是开展大学英语协同教育,实现生生协同合作的得到主要方式。协同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概念虽有差异却相互交融,故下文中对此不做区别。协同学习、合作学习在教育领域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可的、富于成效的学习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把学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由聆听者变为实践者,不仅可以实现多边交流,增加了学生的语言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技能,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承担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责任,有利于提高他们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在课内外全面合作协同,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学生分工合作、相互帮助;在搜集资料、展开讨论、组内互教互助等小组活动中,学生自主地做好预习、复习及材料收集处理等工作。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高,团结协作方面广,成长和进步幅度大。
②第二课堂。大学生英语社团建设是开展协同教育,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有效方式和重要途径。建设大学生社团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培育和建设英语调频台、模拟联合国社团、英语推广协会等大学英语社团,并依托社团开展晨读、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各类常规性或竞赛型的活动,建设英语学习微信平台,可以为学生的大学英语学习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辅助提升学生大学英语学习效果和学业成就,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四、结束语
协同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强大推力。大学英语应积极推进协同教育,努力调动学校、社会和学生三大主体力量,共同致力于大学英语教育,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作为最为主要和积极的因素,高校应充分重视并在此中发挥好桥梁作用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11-12.[2]邓华.协同教育国内外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5(7):109-110.[3]古月.现代科学方法论“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和突变论[J].学术交流,1986(6):8.[4]徐绍仲.用协同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J].语文教学通,1990(9):53-55.[5]刘纯姣.学校家庭协同教育构想[J].怀化师专学报,996(3):329-330.[6]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指南(征求意见稿)[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3.注: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2014重点课题“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大学英语协同教育研究与实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邓华(1978―),女,文学硕士,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副教授,公外部主任,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第五篇:工商协同与精准化营销模式浅析
目 录
一、对工商协同营销的认识...........2-
(二)工商协同营销是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3-
二、工商协同营销的内容.............4-
(二)市场营销协同..............4-
三、工商协同营销的实现方式................4-
(二)规则和流程对接............5-
四、精准化营销工作的提出...........6-
(一)完善协同机制是精准化营销工作实现的保障.........6-
(三)精准投放是精准营销的关键................7-
六、结束语..................-7--1-
工商协同与精准化营销模式浅析
一、对工商协同营销的认识
(一)开展工商协同营销的背景
2003年新型工商关系提出以后,协同营销一直是行业的热点,2003年工商分开以后,国家局提出要以稳定为主,基本上省内省外工商保持格局不变,工商之间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04年北京市首先提出了建立工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08年初国家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工商企业协同营销工作的指导意见》(国烟办〔2008〕71号),其中明确提出,工商协同营销是行业整体营销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网络建设全面提升的新要求,是订单供货工作不断深化的新任务,是行业贯彻落实“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任务的重要举措。
(二)工商协同营销是行业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烟草行业最鲜明的特点是国家烟草专卖体制。近年来,行业不断深化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加强集中管理,认真实践“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发展战略。
早在上个世纪末期,国家烟草专卖局提出了破除地方市场割据、消除地域封锁的工作方针,但受制于财政体制和工商合一的内部管理体制,地方保护问题严重,改革进展缓慢。
2002 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明确提出了“大企业、大品牌、大市场”的行业战略,为行业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
2003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始推进工商分设,这是行业改革的分水岭。在现行财政和计划体制下,改革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体制保障。
2004年,国家烟草专卖局着力推进工业企业联合重组,大企业、大品牌格局开始形成。
2005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展“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试点工作,着力提高卷烟供应链的市场化水平,增强工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为培育大品牌提供了渠道支撑和流程保障。
2006年,“按客户订单组织货源”全面推开,全行业逐步建立由外到内、自下而上的卷烟产销供应链。
2007 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开始推广协同营销理念,工商共赢、协同营销的理念迅速得到全行业广泛关注和重视。
2008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关于进一步推动工商企业协同营销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并在北京等单位开展试点,着力探索“工商协同营销模式”。
2009年,国家烟草专卖局总结提炼工商协同营销经验、做法,并在全行业推广。2010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姜成康局长在全国烟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推进工商协同营销,全面提高培育品牌水平。
因此,纵观2002年以来的改革发展,在工商分设之前各省烟草企业是工商合一的管理体制,工商之间没有合理的分工,从全行业来说谈不上合作与协同,地方割据严重,严重制约了大市场、大品牌的形成。从工商分设开始,行业产业价值链进行了进一步的专业化分工,使工商双方既产生了协同的要求,也具备了协同的条件。新型工商关系无论如何发展,工商协同营销都是其必然的现实选择。
(三)开展工商协同营销的目的工商协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以“平等互利、互动互信、资源共享、效率责任”为指导,通过建立市场导向、面向消费者、面向客户的营销体系,着力解决当前工商企业营销脱节、重复投入、省内依赖等问题,努力克服非市场因素,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形成全国统一市场,构建新的营销模式,提高行业营销效率,降低内部交易成本,促进企业有序竞争,培育中国烟草优势品牌。
二、工商协同营销的内容
工商协同营销应紧紧围绕卷烟品牌这一核心要素,通过工业企业开展以品牌细分市场,商业企业以市场选择品牌,通过加强信息沟通,提高服务水平,共同促成战略目标的达成和实施。
(一)品牌营销协同
培育品牌是工商协同营销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工业企业应紧紧围绕品牌文化、品牌定位这一核心与商业企业进行协同,工商双方共商品牌在目标市场的发展战略、规划及措施;协同确定不同品牌的生命周期,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协同策略;深入市场调研,公平、公正评价品牌在目标市场的发展状况。
(二)市场营销协同
市场是工商企业培育品牌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工商要围绕共同确定的品牌发展目标,协同开展市场营销,工业企业从整体进行市场研究,以品牌细分市场;商业企业从本地进行市场研究,以市场细分品牌。要实现市场研究、订单采集、产品促销等商流协同;探索供应商管理库存、一体化物流建设等物流协同;丰富和完善信息交互的内容、手段,实现信息流协同。
(三)服务营销协同
优质服务是培育品牌的重要途径,工商双方要动作协调,形成合力。商业企业面向工业企业做好资源共享、产销衔接,面向零售客户做好客户关系、货源分配,面向消费者做好需求分析、货源组织,注重创新营销服务手段。工业企业注重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连续性,增进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夯实品牌发展的市场基础。
三、工商协同营销的实现方式
工商协同营销工作是跨越行业供应链的两个组织之间的纵向协同营销工作,要实现目标一致,措施得力、行之有效的协同营销工作,需从组织架构,规则流程和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有效对接,以期实现工商之间战略目标和协同营销效果的有效实现。
(一)组织和人员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