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10-19卫生部通报2011年上半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费用控制情况
卫生部通报2011年上半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费用控制情况
时间:2011-10-19 16:32来源:卫生部 作者:系统管理员 点击:
183次
根据全国740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月报数据,2011年上半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费用小幅上涨,住院费用有所下降,表明费用控制初见成效,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2011 年上半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费用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门诊费用小幅上涨。门诊费用同比
根据全国7400家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月报数据,2011年上半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门诊费用小幅上涨,住院费用有所下降,表明费用控制初见成效,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
2011年上半年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费用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门诊费用小幅上涨。门诊费用同比上涨0.3%。2011年上半年,公立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用187.2元(当年价格,下同),与2010年同期相比,按当年价格上涨5.8%,可比价格上涨0.3%。门诊药费同比下降0.5%。上半年,公立医院门诊病人次均药费97.5元,与上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4.8%,可比价格下降0.5%。
二是住院费用有所下降。人均住院费用同比下降0.1%。上半年,公立医院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7101.8元,与上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5.3%,可比价格下降0.1%。人均住院药费同比下降2.1%。上半年,公立医院住院病人人均药费3033.6元,与上年同期比较,按当年价格上涨3.1%,可比价格下降2.1%。
三是药费占医药费用比重下降。上半年,公立医院门诊药费占医药费用的52.1%,药费比重同比下降0.4%;住院药费占医药费用的42.7%,药费比重同比下降0.9%。
上述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公立医院费用控制初见效果,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按可比价格计算,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费用在持续4年每年上涨5%之后,上半年门诊费用上涨0.3%,住院费用下降0.1%。表明公立医院改革有所突破。
一是各地积极探索医保付费方式改革,加大了医保和新农合控费力度。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根据医改监测结果,截至6月底,全国134个地市试行医保总额预付,68%的新农合统筹地区开展支付方式改革,促使医院控制费用节约成本,医疗费用的不合理支出开始得到有效控制。
二是加大医疗服务监管力度,抑制了检查治疗费用增加。根据医改监测结果,截至6月底,215个地市参与集中招标采购植(介)入医用耗材,降低了高值耗材采购价格;76%的二级以上医院参与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避免了重复检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三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医疗服务月报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全国35%的二级以上医院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普遍优化就诊流程,缩短了平均住院日;70%实行药品购销差别加价,药品费用下降明显;75%的医院实行成本核算,控制运行成本。
尽管上半年公立医院费用控制取得一定实效,居民就医负担有所减轻,但物价上涨导致运行成本增加、医疗技术服务价格调整等影响因素依然可能使下半年医疗费用存在上涨可能。
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公立医院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卫生系统将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并将试点成功的改革政策措施向全国推广,进一步缓解看病贵问题。
第二篇: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 根据《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方案(2016—2020年)》要求,为进一步推进金山区深化医改相关工作,2018年我委按照本区实际,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合理控制区属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着力增强人民群众医改获得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完善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医疗机构内部控制机制和绩效分配机制,规范医院管理和医疗服务行为,降低服务成本,控制费用过快增长,进一步强化公立医院公益性,引导其健康有序发展。
今年,我委制定了区属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控费要求,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规范用药行为、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采购、加大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力度、提高群众百姓和医务人员获得感等多项措施,强化控费各项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指标数据的及时收集统计,并建立费用控制定期通报制度,合理控制区属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速度。目前,已取得明显成效,1月-8月区属公立医院药占比同比下降23%,各项指标均控制在要求范围内。通过综合管理平台强化对药品耗材的监控,定期组织专家开展督查;推进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涵盖25个专业的480个病种,完成临床路径管理病例占出院总人数42.1%,平均入组率和完成率分别达到90%和95.7%。
第三篇:XX县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
发XX县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根据省、市关于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关文件要求,制定本方案,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总体要求
将控制公立医院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作为全县深化医改的重要目标和任务,统筹谋划,综合施策,强化规范医疗、完善医保、改革医药等政策联动,推动实现医疗费用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医保基金运行和群众承受能力相协调。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整,控制医疗费用总量增长速度。坚持内外兼治、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医疗费用监控和公开机制。坚持系统治理、防治结合,提高医疗服务体系整体运行效率。坚持立足实际、分层分类,对不同单位进行分类控费并动态调整。
二、落实综合措施有效控制医疗费用
(一)构建分级诊疗体系。
全面推进县域医联体建设,以医联体建设为抓手,推进分级诊疗制度构建,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完善分工协作机制,提高基层服务能力。以患者为中心制定分级诊疗规范,综合运用行政、医保、价格等多种措施,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引导患者合理就医,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和整体效益。在统一质量标准前提下,实行同级医疗机构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县级公立医院要逐步减少和下沉普通门诊服务,实现普通门诊占比逐年降低。
(二)严格控制公立医院规模。
按照省卫生资源配置标准、XX市及XX县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严禁擅自增设床位。严格实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加强使用评价和监督管理。严禁公立医院举债建设,严格控制建设标准。
(三)着力调整收入支出结构。
各公立医院要立足自身,采取切实措施,对相关收入支出的结构进行调整,提升单位经济运行质态。到2019年底,全县二级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不含中药饮片)力争总体降低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的卫生材料费用降到20元以下;公立医院每门急诊人次平均医药费用、每出院患者平均医药费用增幅不高于全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四)强化医疗机构内控制度。
加强预算管控,各公立医院要根据行业发展规划和医疗费用控制目标,对医院预算进行审核。强化公立医院成本核算,探索建立医疗机构成本信息库。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公立医院病案、临床路径、药品、耗材、费用审核、财务和预算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控制不必要的费用支出,挖掘内在潜力,向管理要效益。
(五)降低药品耗材虚高价格。
实行药品分类采购,对临床用量大、采购金额高、多家企业生产的基本药物和非专利药品,全部参加省级公开招标采购。对部分专利药品、独家生产药品,建立公开透明、多方参与的价格谈判机制。加强对药品价格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鼓励采购国产高值医用耗材。严厉查处药品耗材购销领域商业贿赂行为。
(六)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
推行临床路径管理,采取处方负面清单管理,落实处方点评、抗菌药物使用、辅助用药、耗材使用管理等制度。加强中药饮片合理应用监管,建立中药饮片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用药。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的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等的跟踪监控制度,明确需要重点监控的药品品规数,建立健全以基本药物为重点的临床用药综合评价体系。严格执行医疗机构明码标价和医药费用明晰清单制度。建立符合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严禁给医务人员设定创收指标,医务人员个人薪酬不得与医院的药品、耗材、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等业务收入挂钩。
(七)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效率。
认真落实相关文件要求,推动医院业务流程重组,改革医疗流程,临床、医技、后勤整体推进,不断提高首诊确诊率、检查及时报告率和入院三日手术率等。积极开展日间手术,并在具备微创外科和麻醉支持的条件下,对既往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明确单一、临床路径清晰、风险可控的中、小型择期手术推行日间手术,提高床位周转率,持续缩短平均住院日。
(八)认真落实“三合理”规范
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要开具检验检查项目,凡是通过费用较低的检验检查能够明确诊断的,不得诱导患者再行其它同类检查项目;非疾病诊治需要,不得重复实施检验检查;严格整治“大检查、乱检查”,提高大型影像设备检查的阳性率,二级医院大型X线设备检查阳性率总体达50%以上,CT、MRI检查阳性率总体达60%以上,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诊断符合率总体达90%以上。
三、建立医疗费用控制监测考核机制
(一)加强医疗费用监测。
建立全县公立医院医疗费用监测机制。县卫健委综合考虑医疗费用的历史情况、医疗服务需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及诊疗特点、物价变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科学测算、合理确定各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的和阶段性目标,并对各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率、每门急诊人次收费水平、出院者平均医药费用、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疗收入结构、医疗服务效率等核心指标进行定期监测,确保完成工作目标。次年第一季度对各公立医院控费情况进行公开。
(二)加强费用控制考核。
县卫健委按照本方案,对各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拨款、新增床位审批、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考评考优、院长绩效等相挂钩。各公立医院要将规范诊疗行为、医疗费用控制作为对医务人员绩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把合理检查、合理用药的执行情况与医务人员的评优、评先、晋升、聘用、绩效工资分配等挂钩。
第四篇:二级公立医院亮点总结
一、医疗方面:
我院以医疗质量为核心,以“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标准为准则,严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增强医务人员安全防范意识,深入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建立建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二级乙等医院”评审标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医疗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狠抓医疗质量管理。建立院科二级医疗质量管理体制,院长是第一责任人,副院长负责指导医务科工作和全院的医疗质量,各科室主任是科室第一责任人,医务科每周深入临床科室进行检查,督导,总结,反馈。
(2)、严抓核心制度的落实。每周三由业务副院长牵头,医务科、护理部、办公室等职能科室主任参加,深入临床科室,检查《首诊负责制度》、《三级查房制度》等核心制度的执行情况,无菌操作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3)、严抓病历质量。病历不仅是医疗质量的体现,更是法律的有力证据,我院以《黑龙江省病例写书规范》为标准,反复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强化,对运行病历采取不定期抽查,对字迹潦草,字迹不清,记录不全或未按时记录者给予全院通报批评,终末病历及时归档,每月对归档病历由病历管理委员会终末质控。
(4)、加强“三基”培训和继续教育。院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加强三基培训,以培代考。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哈尔滨医科大学举办的继续医学教育以及上好医生网站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为保障医疗质量提供理论保证。医护人员参加好医生继续教育学习,大力开展西学中活动,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5)、医务人员未取相应执行证书者不得单独执业,出具诊断证书等,需有资质的代教老师代教。
(6)、重视健康教育和康复服务,深入推进“健康龙江行动”。
(7)、建立各种管理委员会,进行医疗质量监控和管理
(8)、建立健全医疗管理的各项制度。
(9)、认真开展执业考核及建档工作。
第五篇: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研究
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研究
从2009年到2020年,新医改走过了10年有余,这期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在不断地完善,也越来越规范,不断完善意味着日益完整,越来越规范意味着更加严格,这对公立医院的管理与发展是机遇,更是一种挑战。
近几年,新医改的相关政策一步一步落实到了医疗行业,深入到了公立医院中,重点突出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并强调了它的“社会效益”,正因为此,围绕“回归公益性”的相关文件陆续发布,包括取消药品加成、控制药占比、分级诊疗等,接踵而至的规定,使得公立医院在回归公益性的同时,收入在不断缩水。对部分公立医院而言,即使有政府部门的财政补贴,也逃不掉赤字负结余的结局,这对医院医疗质量及医疗服务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医院的管理不得不面对这一窘境。而有效的成本控制能够打破这一窘境,带领医院突破瓶颈。因此,当下对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特殊性与紧迫性
(一)特殊性
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不同其他事业单位或企业的成本控制,其在加强成本控制的同时还不得不面对一些矛盾点。一是与医疗服务质量的矛盾,为了加强成本控制,相关的规定势必会深入到各个科室,进一步控制人力成本、医疗耗材和其他有关内容,而医院内一些临床科室,有特殊的需求,减少耗材或减员,会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医院在成本控制中平衡。二是与刚性需求的矛盾,药品是医院经营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原料,而我国大多数的药品是有政府指导价,或直接由政府定价,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医院在药品采购和销售方面是没有议价能力的,成本控制的空间较小。三是与就医需求量增加的矛盾,随着我国社保体系的完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有了很大的改善,公立医院每日的接诊量直线上升,医护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成本压缩余地较少,而医护人员的人力成本在医院总成本中占比较高。
(二)紧迫性
一定程度上,公立医院是披着事业单位外套的独立法人单位,它可以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允许范围内开展经营性的医疗服务来实现自主经营,盈亏也是由自己承担,政府只是给予少量的财政补助拨款。在医改的大环境,公立医院既要面对自负盈亏,又要实现政府部门对公益性的要求,而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医院去寻找平衡点。显然,公立医院是不能违背政府部门的整体要求,只能通过成本控制来调节盈亏。如今,取消药品加成已经在全国公立医院中实施,取消挂号费和诊疗费也在不断推进,医院的收入来源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成本控制成为医院调节盈亏的必要手段,加强成本控制的效果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医院的经营与长期的发展。
二、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难以统一,增大了成本控制的难度
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统一能够为成本控制提供便捷,而在公立医院中两者是很难统一的,一方面,目前对病症的诊治方案多数是依赖医生长期的经验和主观的判断,而不同医生对同一病症可能存在不同的判断,即使在现行的诊疗体制下,可以有专家会诊等,但差别依然存在,而医生的判断和操作一般情况下不会被质疑的,标准化就很难实现,成本控制的难度就增加了。另一方面,医院的成本控制中缺乏医护人员的参与,医护人员往往不清楚不同诊疗方案的成本与差异,成本控制的相关人员也基本上不会与医护人员沟通建立成本的评价标准。
(二)对各个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不够重视
临床科室相较于医院内的行政、工勤等科室,成本控制中不确定的因素较多,难度更大。首先,不同临床科室的特点不同,比如妇产科和外科,两者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会存在差异,如果在成本控制中给予两者相同的定额,可能会引发科室中医护人员的不满,进而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长期以来医院对临床科室的成本控制多数是放管的状态;其次,因为其是直接面对病患的,而不同病患的经济实力、对诊疗效果的要求、病症的轻重缓急都不一样,这些会影响医生的诊治方案,诊治方案不同,背后的成本也会有差异,而且为了尽可能满足患者的要求,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很难开展成本控制。
(三)新医疗环境下,成本控制方法有待创新
随着医改的推进,传统的成本控制方法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实现优化和创新是必要的过程。但是,影响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因素较多,包括资源配置、医疗流程、医疗操作规范、医疗耗材采购、药品销售、医护人员工资等,而影响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成本控制方法优化和创新的难度,还需要在实务中不断摸索,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公立医院成本控制一直止步不前的原因,而事实上实务中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成本控制方法的优化和创新需要在实务中一点一点地推进,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四)缺乏对成本控制的事后分析和总结
成本控制的事后分析和总结能够帮助公立医院进一步优化成本核算和考核,提高成本控制的质量,而现阶段很少有医院就成本控制工作开展工作分析和总结,多数在过往成本控制的基础上做些许的改进,有时并不适用当下医院的经营和发展,只是形式上的优化成本控制,这顯然是徒劳的。公立医院的成本控制是不能仅仅局限于过往成本控制的数据,就财务指标看财务指标,片面的从数据发现问题,从数据解决问题,而是要结合医疗业务,综合分析成本控制的问题,考虑当下和未来医院管理的需求以及医疗业务的要求,从业务入手改进成本控制方法。
三、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
(一)事前:严格全面预算管理,并将数据与成本控制共享
严格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预算的控制和预算的监督,对成本控制事前阶段而言,尤为重要的是预算编制,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各个科室上报的预算情况,细化预算编制的项目,如果后期的预算执行和控制能够跟上,将会有力地保障成本控制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加强成本的控制,还需要将预算管理的数据与成本核算和考核共享,打通两者之间的通道,建立联动的管理。
(二)事中:细化成本形成过程的控制,深入日常控制,强化现场控制
1.适当增加直接成本,有效控制变动成本
现在很多省立公立医院都有大厅供本地和外来就诊患者休息,大厅有茶水台以及一些其他的资源,设备的购置和大厅环境的改造显然会增加医院的直接成本,但随着就医环境的改善,会直接反映到服务质量上,患者的满意度会提升,自然回头率就会上升,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增加收入的同时,降低单位成本。在公立医院中,工资等固定成本是很難控制的,医疗可控制的是奖金、维修费、医疗材料成本等变动成本,而按照约束理论,实现对公立医院中各个科室医疗材料成本的有效控制,医院整体的成本控制也会收获良效。
2.将医护人员列为成本控制的主力军
公立医院成本控制的主力军从不是财务人员,而是深入医疗业务中的医生、护士、药剂师和其他业务人员等,他们即使不了解医疗耗材的具体成本,但也是最熟悉医疗流程的,对哪些环节有成本控制的余地有一定的见解,通常情况下,从这些环节入手开展成本控制会看到成效,而财务人员应该是在此基础上从专业角度提出进一步指导的人,医院的成本控制需要转变观念,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将医护人员列为医院成本控制的主力军。
3.优化医疗流程,创新成本控制办法
《精益医疗》中提到,在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调查和估算下,一家美国医院有13%~20%的成本是来自医院自身可控制的无效实践操作,也就意味着这些成本是能够通过流程的优化、标准的建立、操作的规范实现缩减的。这就要求医院能够结合自身的成本控制目标、管理需求以及医疗业务要求设计出尽可能满足多方的医疗流程和工作流程,具体可以到诊疗车的设计、护士休息室的安置、诊室的楼层分布等。就创新成本控制方法而言,医院可以加强信息化建设,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成本控制结合,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但具体的操作还要结合实务做进一步的研究。
(三)事后:重视成本分析,将成本考核与医护人员绩效挂钩
成本控制的事后分析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阶段性成本控制效果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成本控制的短板,由短板出发一步一步地寻找业务中成本控制的不足;二是回顾性的成本控制总结,可以通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和有所改进的问题分类,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三是要分析各个科室的成本控制质量,可以将成本控制的重点偏向控制质量较差的科室,提高整体的质量。将成本考核与医护人员绩效挂账,能够激励全体医护人员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毕竟公立医院加强成本控制离不开医护人员的参与,只有医护人员有足够的意识,才能从根本上控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