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银行管理的论文集锦
关于银行管理的论文集锦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整合关于银行管理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
面向市场、走向市场是世纪之交我国银行业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如何变粗放型增长为集约型增长,切实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和抗风险能力,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亟需解决的紧迫问题。长期以来,在特有的运行机制下,我国银行业逐渐形成了重信贷指标、轻内部管理,重数量增长、轻质量提高的经营特点。这种经营方式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成本观念淡漠,忽视成本;;效益的恰当配比,忽视经营中的成本控制,也缺乏成本资料和必要的成本管理技术手段。在逐步面向市场的进程中,这种积弊的消极影响越发凸现出来。譬如,当人民银行决定于2000年9月21日放开外币贷款利率以及300万美元以上的外币存款利率,迈出中国改革利率制度、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一步的时候,据了解,国内许多商业银行在确定其各自的外币存、贷款利率时,手头并没有完备的成本分析资料。很难想象,一个不知道自己产品的成本构成及相关信息的企业,能够制订出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
在这种背景下,在商业银行中推行旨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的管理会计,为提高经营效益服务就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考 虑到目前的环境和条件,我国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集中在哪里?是否该循序渐进,抓住重点?以及如何抓住重点,寻找突破口呢?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难点
阻碍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因素很多,既有诸如重经营轻管理的观念障碍,也有整个银行业管理素质和水平普遍不高的制约,还有商业银行管理会计自身的技术性困难。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系统基础落后。会计系统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也是如此。一方面,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系统为计划、控制、决策和业绩评价等部门解释和提供信息,另一方面,它也需要财务会计、信贷管理、资产管理和统计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不仅如此,在评价信贷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评价产品、部门的经营业绩时,还需要外部的金融市场、宏观政策、行业分析和同业竞争等有关信息。而目前国内信息系统基础还相当薄弱,不但许多经营管理急需的外部市场信息难以收集,还有待“金”字工程的展开,就连银行内部的金融电子化工作也还很不完善,亟待加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全面推行管理会计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构成管理会计工作迟迟得不到开展的一个理由。
2.现有成本资料和分析手段的欠缺。管理会计特别注重对成本的分析和管理,它以贯穿于经营管理各个活动中的成本;;效益分析而著称。商业银行管理会计更有其独特的要求。从国外的资料来看,他们 十分注重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的盈利能力报告,而盈利是和成本相配比的,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成本资料也要分产品、分部门和分地区。国内的商业银行要做到这一点,面临着许多困难。从实务的角度来说,原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没有区分上述的成本,难以归集分产品和分部门的成本和费用,也就难以与相应的收益相配比;从理论的角度来说,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业务特点也造成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难以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不可能象生产企业那样,产品一出来,与之相关的生产成本信息就出来了。这也就是说,即使现有的银行会计工作流程已经按照传统会计方法的要求去做了,所得到的成本信息也不准确。而且传统的管理会计所运用的变动成本法对于银行业而言,也是力所难及的。
3.业绩评价体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虽然国内流行的管理会计教材中,对业绩评价的讲述不多,仅有的小部分内容也主要包含在责任会计等个别章节中关于责任成果的论述,但从国外的教材以及实务资料来看,国外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特别强调业绩评价体系。从评价指标的选择,评价内容的设定,乃至于整个评价体系,都有很周密的考虑,象哈佛大学著名的管理会计学者卡普兰就以平衡记分法的设计和应用而著称于世。就国内的实际而言,对于一个有效而合理的业绩评价体系,不仅从业人员欢迎,认为它有助于使个人或部门的努力得到承认,而且也有利于管理人员对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的恰当管理。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实现这个评价体系在合理性和有效性之间的平衡。这也是推行管理会计的一大难点,因为它不仅有技术因素的作用,更多的 是人的因素以及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仅仅依靠管理会计一种机制来做,困难是很大的。
4.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前已论及,管理会计特别注重成本和收益的配比,因此,恰当的内部转移价格对于提高管理会计的运行效果而言,至关重要。然而,银行内部各个单位和部门之间发生的转移行为,并不象真正的市场行为那样有一个客观的交易市场存在,导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相当主观,有时甚至是不合理的。对银行来说,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主要涉及内部资金转移调拨定价和间接费用的分配两大问题。当一个管理会计系统真正运行起来的时候,每个单位和部门出于对自身业绩考核的考虑,都会关注每一项交易的收益和成本情况。显然,不论是内部资金的转移,还是间接费用的分配,都会直接影响考核单位的经济利益,在这个问题上是很难有非市场性的行为可言的。内部转移价格确定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资源配置还涉及资金营运资产的分配、非盈利性资产成本的分配以及坏账准备金的分配等问题,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是重要而棘手的。
二、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重点
虽然在我国商业银行中全面推行管理会计的困难还很大,但是商业银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水平的内在要求,以及逐步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外部压力,都迫切要求在我国商业银行推开这项工作。时不我待,问题的关键是抓住重点、循序渐进、实事求是地推行我国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当前,在推行银行管理会计的过程中,应 注意突出这样几个重点:
1.“一级法人、分级管理”体制下激励约束机制的完善。“一级法人、分级管理”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管理体制。按照国内的实际情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这种体制依然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主流体制。由于管理权距加长,造成普遍的“代理人”问题是这种体制的一大特点。具体而言,就是代理人利用其信息优势,或者隐瞒利润、虚报费用,或者账外经营、资金体外循环,或者消极管理、不负责任等等。推行管理会计机制,既不能推翻这种分级管理体制,也不能坐视种种“逆向选择”或“道德风险”行为,任其蔓延。因此,强调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的“代理人”问题,完善信息的收集、报告和检查制度,将管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结构、激励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建立以管理会计信息为基础的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是当前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之一。
2.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国际通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也最终会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业得到广泛的实施。为了迎接这个时期的到来,建立健全目前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积累经验以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显得非常重要。这也因此构成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是对利率、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风险的管理。为了配合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在加强预算控制、提高预测水平、强化成本管理的同时,要特别关注有关利率风险、信贷风险、流动性状况的信息,做好利率决策、信贷资 产分配的辅助决策工作,将分支机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工作成绩纳入业绩评价的范畴中。
3.利率;;产品定价机制的强化。企业管理会计对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产品价格确定一个合理而有竞争力的价位,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有利的地位。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合理确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也成为银行管理会计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丰富,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如何确定它们的成本,也直接关系到这些产品是否有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国外的商业银行通常还要求管理会计能够对客户的盈利能力给予分析和评价,以做出是否应该维持、增加或收缩与该客户的业务关系的决策。可以看到,要使管理会计真正发挥应有的效力,必须在加强成本分析和控制的基础上,完善对利率;;产品的定价机制,使成本管理工作切实落到为提高银行经营效益服务的目标上来。
4.成本分析与控制的系统化。虽然目前普遍存在着信息系统基础薄弱以及现有成本资料欠缺等因素的困扰,但是,要想真正开展管理会计工作,就绝不能忽视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否则,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和价值。在目前的情况下,知难而上,加强商业银行内部经营管理中的成本观念,使成本控制的思想深入人心,扭转重经营轻成本的不良思维模式,是使成本分析与控制思想系统化的重要工作。同时,采取一定的技术手段,充分挖掘现有的银行会计所提供的成本资料为管理会计所用,形成制度化的运行机制也是可行的步骤之一。另外,对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在推行管理会计的过程前期,可以通过对经营收益与成本的配比分析,来加以考核,以引导整个系统提高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认识,从而有助于实现成本控制的观念转变和系统化。
5.项目投资管理的制度化。通常,人们把管理会计的功能概括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规划未来,其中规划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对未来销售、盈利、成本资金需求和供应等情况的预测,以及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不同于生产企业,从控制成本、增加收益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规划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利率走势、成本、盈利能力、资金需求和供应以及部分金融产品的市场需求等的预测;二是对新产品开发等短期经营决策,以及大型电子设备购买、固定资产的购建、营业网点的建设等长期投资决策。特别是后者,由于需要大量的成本支出,并且可能对全行的未来发展战略产生影响,在目前的情况下,便成为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重点。为了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中突出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暂把它统称为项目投资管理。加强项目投资管理,应完善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分析。在这个过程中,管理会计工作要突出项目投资的成本;;效益分析,提倡采用现金流分析等国际通行的技术方法,切实落实项目投资的责任主体,并追踪和控制项目进展,完成项目后评估,使得项目投资能够为提高系统整体效益服务。
三、商业银行推行管理会计的突破点
总结前文所述,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紧紧围绕上述的工作重点,在现时条件下,特别是以利率逐步市场化为契机,力 争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无疑有利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渐进式发展。
1.正确认识管理会计的作用和地位。国外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提示我们,管理会计有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完善系统内部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也不等同于成本会计,它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系统理论、行为科学、预测决策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产物。与财务会计相比,其最大的不同,在于管理会计重在管理,它是对企业内部各种管理信息进行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明确管理会计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是开展管理会计工作的前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识还很肤浅,还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这项工作。由此我们看到,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宣传、培训,来提高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最高管理层的支持,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为标志,是推进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一步。
2.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当前,银行业技术进步和电子化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其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同时,随着业务部门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提高,对计算机技术的期望性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国外掀起了所谓的流程再造技术,即通过引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手段,以完善计算机应用流程为目标,将传统的手工工作流程加以改造,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工作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在国内,也有这样一种趋势,即期望通过金融电子化来赢得市场中的竞争优势。管理会计 工作不可避免地也必须利用这个潮流,借鉴流程再造的思想,将实现管理会计功能作为系统需求融入正在或即将开始的计算机系统重构工作中,以突破现有的信息系统基础薄弱、原始信息极度欠缺的困境。
3.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控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预算管理,就不是一个健全的管理系统。特别是对于管理会计而言,没有预算管理的管理会计系统是残缺不全的。实行全面预算,强化预算管理,对于明确和实施企业的发展战略,协调各机构和部门的工作,控制银行日常的经营管理活动,以及考核各机构、部门和产品的盈利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目前的体制下,预算的编制,除了工作量较大以外,并没有实质性的技术障碍,而预算控制和管理却有助于商业银行各个分支机构和部门强化对管理会计工作的认同和支持。强化预算管理,一个重要的工作是要把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纳入业绩考核范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预算应有的监督和控制作用。
4.有计划地推行责任会计制度。责任会计制度是现代管理会计的重要方面。它以权、责、利相统一的原则,把各个机构和部门划分为责任中心,围绕责任中心将会计信息与经济责任、会计控制同业绩考核相结合,形成银行内部严密的控制体系。在责任中心内部,由于核算范围相对缩小,便于成本资料的归集分析,也便于经济责任的区分和经营成果的考核。同时,这些相对对立而又内部统一的责任中心,也利于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从而有利于整个银行系统内部转移价格定价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责任会计制度的推行可以采取先试点后推广 的做法,先在一家分支机构运行后,再逐步在全行推行,最终在成本分析和管理制度等配套制度日益完善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管理会计制度。
5.严格项目投资评价,施行系统化的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普遍存在着盲目投资、盲目铺建营业网点、以经营为幌子随意支出、忽视投资决策的成本;;效益分析的不良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银行利润流失,严重影响银行自身的盈利水平,一些不良项目甚至成为未来经营中的沉重包袱。为此,管理会计有必要利用其信息优势和技术优势,发挥其规划和控制的作用,建立起系统化的项目投资评估制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对项目投资严格进行可行性分析;推行这种制度,还有助于强化对管理会计技术和基本思想的学习和掌握,从而推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
另外,随着利率的逐步市场化,强化利率定价中的成本分析,为确定合理而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无疑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对产品定价决策的最直接参与,对于推行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管理论文:银行监管理论发展探讨
【摘要】银行管理论文:银行监管理论发展探讨怎么写呢,请看查字典论文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
摘要:银行业是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金融机构,但它同时又是最容易引发系统危机的部门。在如何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方面,经济学家和银行家都认为,银行业监管的责任十分重大。为防范和化解金融风 险、确保银行业稳健运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际经济组织和各国政府出台了大量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制度和协议,经济学家们也对银行业监管问题进行了艰苦的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银行监管;监管理论;金融机构
Abstract: The banking industry is the most basic and most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but it is also most likely to trigger a systemic risk sector.How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in the operation, economists and bankers agree that the responsibility for banking supervision is very important.To guard against and defuse financial risks, to 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banking sector to run,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70s,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s introduced a lot of information on banking supervision policies, systems and protocols, economists also the issue of banking supervision painstaking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and have achieved fruitful results.Key words: banking supervision;regulatory theory;financial institutions 前言
近年来,这一领域的理论和实践也日益引起中国的经济学家、金 融学者的兴趣和关注。尤其是即将走过三年历程的中国银监会,在以勇气和智慧开启中国银行业监管新局面的过程中,已经基本完成了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制度框架的构建工作,其探索和创新更为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推动当代银行监管理论与本土实践的结合,加快中国银行监管理论的建设和总结,本期《理论前沿》周刊专门邀请两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撰文对银行监管理论进行介绍。
阎庆民博士曾任中国银监会银行监管一部主任,出版过《中国银行业监管问题研究》、《中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及预警系统研究》等多部专著。他认为:总体来看,现代金融理论研究呈现出既分化又综合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银行监管问题研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银行监管研究的对象越来越精细,研究范围从最初的防止银行挤提,到后来的金融管制直至目前的银行风险监管。发展到现在,银行监管问题已分化为并表监管、功能监管、跨境监管以及弹性监管等众多的研究领域。但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问题并没有像其他经济学领域(如经济增长理论、通货膨胀理论、汇率理论、利率理论、市场失灵理论等)一样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大量理论性的观点、方法和思路均是散布在各类文献中,为阐述特定问题而出现。在此情况下,银行监管研究与其他经济领域出现了综合、交叉和渗透现象,社会利益论、乔治;J;斯蒂格勒管制理论、佩茨曼价格决定模型、波斯纳管理理论、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凯恩的管制辩证法理论等许多新兴的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被移植于银行监管问题研究,一些其他经济管制部门(如电信、铁路)的研究方法和案例也被引入到银行监管研究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风行西方经济学界的博弈论、线性规划和计量经济学更是对银行业监管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正是根据上述研究方法,理论界对银行监管的经济学原因进行了研究。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有的是从监管的原因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实际效果出发,有的是从监管的机制出发,不同的侧重点形成了金融市场失灵论、金融社会崩溃市场论、政府掠夺论、特殊利益论和多元利益论等理论解释。阎庆民博士通过《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一文为我们阐释了这些代表性理论的精华所在。
潘文波博士来自银行监管一线,对中国银行监管工作探索规范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努力有着切实体会,他通过《中国银行监管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一文展示了中国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致力进行监管制度、方式和手段创新的有效尝试。
新春伊始,我们推出本组文章,希望在中国银监会成立三周年前夕,有更多的学者和实践工作者能够加入银行监管理论的研究行列。相信借助国际视野与本土资源的双重优势,针对中国银行监管的理论探讨也能成为最前沿的金融学术研究。(姜欣欣)当代银行监管理论的发展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是企业获得外部融资最重要的渠道。格利和肖强调指出,银行把借款人需要的长期信贷组合转变为短期的存款组合,降低了交易费用。为此,各国政府对银行监管给予 高度重视。但对于为什么要进行银行监管,监管的效果是怎样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许多监管理论。
一、金融市场失灵理论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管制”的解释为:管制是政府为控制企业的价格、销售和生产决策而采取的各种行动,政府公开宣布这些行动是要努力制止不充分重视社会利益的私人决策。经济学家将经济管制理论应用于金融监管,认为在不存在信息成本或者交易成本很低的前提下,政府对银行强有力的监管能够提高银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使社会福利水平最大化,实现帕累托最优。这一理论被称为公共利益理论,或者称为官方监管观点,其政策含义是,私人部门一般缺少相应的信息、动力和能力去监控企业和银行机构,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机构对银行进行监管。
(一)市场失灵
暗含在公共利益理论背后的经济学现象是金融市场失灵。西方经济学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因信息缺乏而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之前和交易之后,分别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是在交易之前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可能造成不利(逆向)结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者,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因而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例如,风险企业或诈骗者往往最积极地寻求得到贷款。逆向选择使得贷款可能招致信贷风险,贷款者可 能决定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道德风险是在交易之后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问题。金融市场上的道德风险指的是:借款者可能从事从贷款者的观点来看不希望其从事的风险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很可能使这些贷款不能归还。例如,由于使用的是别人的钱,借款者可能将原本用于生产的贷款投资于高风险的股票市场以获取高收益。由于道德风险降低了贷款归还的可能性,贷款者可能决定宁愿不做贷款。
(二)银行危机的外部性
银行危机的外部效应也是需要政府监管银行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效应的最主要特征是存在着人们关注但又不在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微观经济学已经证明,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的配置不能达到最优化,影响到经济运行的效率。信息不对称也可能导致金融机构的广泛倒闭,产生金融恐慌。由于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的广大储户不可能清楚金融机构的经营是否稳健,因此,一旦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发生怀疑,就会出现“传染效应”和“羊群效应”,单个银行的风险问题或者倒闭很容易产生连锁反应而导致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好的银行和坏的银行概莫能外,由此而使公众蒙受巨大损失,并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打击。在现代金融体系中,金融机构财务的高杠杆特性,也使得这种外部效应更为明显。
(三)法律的不完备性
现实社会是变化的,而法律具有稳定性,当初制定的法律并不能完全反映后来的变化,即存在时间的不一致性。因此,法律具有不完 备性,不可能达到最优。而如果人们知道法律的局限,就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就失去了最优的阻吓作用。由于法庭必须是中立的,不可以成为主动执法者,因为主动执法意味着执法者必须介入案件,要有自己的立场。因此,需要有一个与法庭相分离的机构,即“监管者”。从功能上来说,法庭与监管者的不同在于,法庭的执法方式是被动的,执法只有在上诉后才进行,监管是一种主动的执法方式,可以在有害后果或事件发生之前监督、调查、甚至要求停止某一行为。因此,在法律不完备时引入监管机构的主动式执法就可以改进执法效果。监管是政府行为,不同于法庭。
银行管理论文
第二篇:工商管理论文档
论当今中国企业管理发展须经历的四大阶段
日本企业在学习美国企业管理的基础上,通过结合自身民族文化的特性以及自身的创新,创立了众多的管理理论和技巧,进而塑造了众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日本国家经济的奇迹。象全面质量管理、丰田生产模式、企业文化管理(企业文化是美国管理学者在研究日本企业成功的基础上得出的管理理论)等等。如果我们浏览一下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下面的规律。从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来,引领全球经济的国家都与引领世界的管理过程相对应,英国在工业革命引领全球经济,靠的是多;美国在技术创新时代引领全球经济,靠的是新;日本在质量管理时代引领全球经济,靠的是好;那么以后中国在信息时代引领全球经济,将要靠的是什么呢?是快,快速的变化和适应。
中国真正的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管理是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对于中国企业的管理变化过程,按照不等级发展的观点,虽然不需要经历所有西方国家企业所经历的管理过程,但我认为有四个大的阶段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发展必须要经历的。既以下的四个阶段:
l初级阶段:属于蜕变化过程;
l中级阶段:科学规范化过程;
l高级阶段:管理精益化过程;
l超越阶段:管理引领化过程;
以上的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管理内容和实施方式,并针对于相应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前三个过程中,是以学习为主,创新为辅。而在第四个阶段,将是以自创为主,借鉴为辅。
一、初级阶段:蜕变化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原来的国有企业来讲,是企业的市场化过程,解决国家与企业之间关系的问题,要解决的是企业的政治身份向市场身份的转变。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内容股权改制、领导人机制改变、人事制度改革。一是要探索国家所有者行使出资人权力的途径和方式,建立明晰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明确委托代理双方的责权利;二是要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确立公司法人财产制度和投资者有限责任制度;三是要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与监管国有资本经营职能的分开,并形成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的专门机构;四是要实现国家所有者职能到位,使包括国有股东在内的所有者(代表)进入企业,并在企业内行使所有者职能;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讲,要解决的问题是从混沌市场的投机获利行为转向为规范市场的管理获利行为转变。实际上也是民营企业从个人英雄主义发展模式向集体主义发展模式的过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民营企业的领导问题。在民营企业创业阶段,对企业中的重大决策问题实行“我说了算”,的确是一种高效率,曾经可能起到过良好的效果,但民营企业发展后,实力不断扩充,各种新问题层出不穷,而民营企业领导或许在某一行业它是姣姣者,但对于有些行业,他是一个弱智。如果民营企业主们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说一不二,独断专行,这样的企业难免不倒。习惯了独裁的民营企业主们转变领导观念则是首要问题。实行分权,使一部分决策的权力从民营企业主中分散出去,成立以民营企业主为核心的决策团队,关键决策经过团队决议,从而最大可能的引导企业向正确的战略方向发展。
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已经或者正在完成初级阶段的这个过程
二、中级阶段,科学规范化过程。我把这种模式的特征总结为“写在纸上照着做”。对于国有企业来讲,在第一阶段把身份定位成市场化之后,就要从运做行为上把企业的计划性职能性质向企业的市场化性质转变的过程,使企业从政治意识安排向经济意识安排过渡,是破而立的过程。所以战略管理、文化管理、绩效管理、现代薪酬管理、组织结构重构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在第一阶段的领导者观念转变之后,在经营行为上从混沌与随意走向规则与秩序的过程,是弃乱立规的过程。其规范的内容基本上和国有企业差不多。这就是所说的科学。
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引入一些市场化的管理方法之外,基于市场职能的基础作业和管理的程序化与标准化是另一特征。不论是在生产线还是在职能部门,员工工作的大部分将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而且有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这样做虽然会影响到创造性的发挥,但是对于减少员工工作的盲目和混乱是有帮助的。同时程序化和标准化的工作也对产品、服务和管理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保证作用。这就是规范。
刘冠军在《论现代管理的六化特征》一文中,提出了现代管理的六个本质特征,即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管理组织结构的法制化、管理方式的民主化、管理效果的最优化、管理意识的整体化、管理理论的科学化。他认为这六化依次反映了现代管理的手段、组织结构、方式、效果、意识和理论等不同侧面。其中的科学化、法制化、信息化是这一阶段要实现的。在中国,有一部分企业理念超前的企业完成了这个过程。
三、高级阶段,管理精益化过程。我把这个阶段的特点总结为“把模式印在心里想着做”。上边的规范化过程曾经提到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会影响个人的创造性,而这个阶段要就是要解决规范与创造并存的问题。这是把企业管理的粗放性转变为精益化过程,也是把现代管理从制度转向人性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已经没有什么国有与民营企业的划分,而是同等身份、地位的发展。这一阶段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组织的流程化运作
2、精益化制造
3、文化型组织
4、自主化组织
5、核心竞争力
6、扁平化组织等
7、知识管理等
精益化管理具有某些未来组织的特征。在赫塞尔本等主编的《未来的组织》一书中,收录了罗莎贝思-坎特的文章《恢复以人为本》,坎特于此提出了将来组织是由六个重要的转变组成的,每个转变都包括很重要的人文因素。这六个重要转变包括从臃肿到精简——新的人员配备原则、从垂直到水平——新的组织、从一统化到多样性——新的劳动力、从地位和命令权利到专家及良好关系——新的权力源泉、从公司到任务——新的忠诚、从组织财富到名誉财富——职业财产,而且她认为随着旧的激励工具的衰竭,领导们需要新的方法来鼓励创造佳绩及建立忠诚感。这些新的工具包括使命、控制议程、学习、名誉和价值创造的共享。《未来的领导》是赫塞尔本等主编的关于管理趋势和变化的另一本书,在这里,他们对“扮演新领导角色所需的新技能”提出了新的假设:即员工的利益可以和组织的利益结合起来、生产活动中人们能够完全支配自己的劳动。这样就能够使得劳动者和组织合作的关键因素得以确立,即创造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它既增加了劳动者的效用又有助于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领导者必须能够熟练地扮演以下五种角色:促进者、评估者、预测者、指导者、最终帮助者。他们最后得出的肯定性结论是:组织将会继续压缩规模和进行结构重组,领导者的支持力量将会减少,工作负担可能会加大,变化的步伐将越来越快等等。
国内企业中,目前只有象海尔、联想、海信等为数不多的著名企业完成或者正在实现这个过程。
四、超越阶段,管理引领化过程。我把这个过程的特点总结为创造管理新模式领着做。这个过程最大的特点是中国企业的管理已经从学习阶段转向了自我创造阶段。中国企业在吸取了美国、日本等国家市场经济下企业管理的精华之后,开始创造适合自身的,能够引领潮流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领导地位的树立,各国的管理者开始学习中国企业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中国企业的管理管理应如何进行变革以适应这种现状,未来管理将怎样发展来
满足环境的要求。我想国外学者们在组织、激励、领导、管理理念和沟通等诸多方面提出设想,将是中国企业用以引领未来管理的远景导向
第三篇:《韩非子》管理论浅议
《韩非子》管理理念“赏罚”浅议
导论:
众所周知,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其代表作为《韩非子》。《韩非子》论“道”
议“术”阐述君主治国之“法”的同时,其实也彰显了韩非的管理理念。在本文中中,作者将节选《韩非子》中“二柄第七”一节,将其中的“赏罚”管理理念进行剖析,然后和现代管理理念中的“奖惩”进行对比浅议。
正文:
《韩非子》是韩非思想的集著,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极力推行自己的“君主之术”,而法学其实也就是一门国家管理学,所以,《韩非子》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一门“国家管理学”,当然,韩非在自己的著作中,处处体现的是“君主”的利益,而把臣子当作一种工具或者棋子,把管理层和执行层当作一种完全对立面来处理其二者的关系,如:“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
而在现代的管理中,管理层和执行层,应该是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并没有你死我活之争。当然,归咎其因,则是因为现在的企业或者团体都有国家承认的良好注册制度,所谓“有名有份”,而在蛮荒的古代,特别是在中国,君主权力是从来没有在上帝那儿注册过的。正如法家另外一个代表人物商鞅所说:“天下名分未定,群雄共逐鹿之!”所以中国的国家管理,历来“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历来的国家管理都是充斥着暴力,虚伪,纷争,也产生了《韩非子》这种国家管理理念,并被历代君主奉为“上作”,而在以“国家契约论”为基础的西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被沦为“弃作”的。在这里,作者将通过韩非的“赏罚”制度理念和现代“奖惩”制度理念的对比来阐述韩非管理理念中的虚假与暴力。
中国的传统管理理念中,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治国御臣,“赏罚分明”一直为管理之首,在现代的管理中,因“赏罚分明”才能令行禁止,团队才有高效的执行力。而在韩非子的管理理念中,赏罚即为“而柄”是将事权与臣子牢牢圈握的不二法则:下面我们看《韩非子》中“二柄第七”这一节中对“赏罚”的阐述。
“二柄第七” 原文: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
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听其臣而行其赏罚,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归其臣而去其君矣。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爪牙也。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则虎反服于狗矣。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百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非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
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人主将欲禁奸,则审合刑名者,言异事也。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故人主好贤,则群臣饰行以要群欲,则是群臣之情不效;群臣之情不效,则人主无以异其臣矣。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二柄第七”译文:
流出户而不葬。此其故何也?人君以情借臣之患也。人臣之情非必能爱其君也,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端,而使人臣有缘以侵其主,则群臣为子之、田常不难矣。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大蔽矣。
译文:明君用来控制臣下的,不过是两种权柄罢了。两种权柄就是刑和德。什么
叫刑、德?回答是:杀戮叫做刑,奖赏叫做德。做臣子的害怕刑罚而贪图奖赏,所以君主亲自掌握刑赏权力,群臣就会害怕他的威势而追求他的奖励。而现在的奸臣却不是这样。他们对所憎恶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惩罚;对所喜爱的人,能够从君主那里取得权力予以奖赏。假如君主不是让赏罚的威严和利益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听任他的臣下去施行赏罚,那么全国的人就都会害怕权臣而轻视君主,就都会归附权臣而背离君主了。这是君主失去刑赏大权的祸害。老虎能制服狗,靠的是爪牙;假使老虎去掉它的爪牙而让狗使用,那么老虎反而会被狗所制服。君主是要靠刑德来制服臣下的,如果做君主的丢掉刑赏大权而让臣下使用,那么君主反而会被臣下所控制了。所以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这就是齐简公失去奖赏大权而由田常掌握,简公因而遭到杀害。子罕告诉宋桓侯说:“奖赏恩赐是百姓喜欢的,君王自己施行;杀戮刑罚是百姓憎恶的,请让我来掌管。”于是宋桓侯失去刑罚大权而由于罕掌握。宋桓侯因而遭到挟制。田常仅仅掌握了奖赏大权,齐简公就遭到了杀害;子罕仅仅掌握了刑赏大权,宋桓侯就遭到了挟制。所以当代做臣下的如果统摄了刑赏大权,那么这代君主将会遭受到比齐简公、宋桓侯更大的危险。所以被劫杀被蒙蔽的君主,一旦同时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这样还不导致危亡的情况,是从来没有过的。
君主要想禁止奸邪,就要去审核形名。形名是指言论和职事。做臣下的发表一定的言论,君主根据他的言论授予相应的职事,专就他的职事责求他的功效。功效符合职事,职事符合言论,就赏;功效不符合职事,职事不符合言论,就罚。所以群臣言大功小的要罚;这不是要罚小功,而是要罚功效不符合言论。群臣言小功大的也要罚;这不是对大功不喜欢。而是认为功效不符合言论的危害超过了所建大功,所以要罚。从前韩昭侯喝醉酒睡着了,掌帽官见他冷,就给他身上盖了衣服。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近侍回答说:“掌帽官。”昭侯便同时处罚了掌衣
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不是不担心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超过了寒冷。所以明君驾驭臣下,臣下不能越权去立功,不能说话不恰当。超越职权就该处死,言行不一就该治罪。司守本职,言而有信,群臣就不可能结党营私了。
君主有两种祸患:任用贤人,臣下就会依仗贤能来威逼君主;随便推举,就会败
坏事情而不能成功。所以君主喜好贤能,群臣就粉饰行为来迎合君主的欲望,这样群臣的实情便不会显露;群臣的实情不显露,君主便无法识别他的臣下了。所以越王喜好勇敢,以致民众大都轻视死亡。楚灵王喜爱细腰,结果国内有许多甘愿挨饿的人。齐桓公心性妒忌而爱好女色,所以竖刁自行阉割以便掌官内宫。齐桓公爱好美味,易牙蒸了自己儿子的脑袋去进献。燕王子哙喜欢贤名,所以子之表面上不接受君位。所以君主流露出厌恶情绪的,群臣就会迅速掩盖;君主流露出喜好情绪的,群臣就会假装能力。君主的欲望表现出来,群臣的情态表示就有了依托。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君主。其结果,子哙因兵舌而死,齐桓公死后直到蛆虫爬出门外也得不到安葬。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君主把真情流露给了臣下招致的祸害。臣下的真情不一定就是爱戴他的君主,而是为了重利的缘故。如今君主要是不掩盖自己的真情,不隐藏自己的意图,而使臣下有机会来侵害自己,那么群臣充当子之、田常这样的角色就不难了。所以说:去掉喜好厌恶,群臣暴露本色。群臣暴露本色,国君就不会受蒙蔽了。
其实,看过了此节的原文和一文后,我们不难看出,在韩非看来,赏罚只不过是
驾驭臣子的一种方法,或者说是一种权柄而已,也是作者通过对臣子的行为来劝说君主要适当利用赏罚来保全自己。
而在现在的管理理念中,管理并非要分出你死我活,而是要在合作中达到共赢,能让自己的团队得到迅速的凝聚和发展,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说,高效的执行力是来源与赏罚制度的编配方式。
希望各位通过读此章节,也得出自己的心得。
第四篇:电价管理论文集约化电价管理论文
电价管理论文集约化电价管理论文:基于集约化的电价管理探讨
摘 要:电价管理是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企业电价管理的现状,浅谈基于财务集约化电价管理中尚待深化和拓展的工作,促进电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国计民生提供优质安全的能源供应。
关键词:电价;集约化; 管理
电价是能源价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价管理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电价在电力市场中的调节作用较强。长期以来,电力用户、电价管理部门、电力企业都十分关心电价问题,形成合理电价机制,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财务集约化不单单指财务部一个部门的集约化,它涉及企业的每一个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电力企业在推进财务集约化过程中,一定要与计划发展部、市场营销部、基建工程部、物流中心、生产技术部、人力资源部、信息科技部等职能部门的集约化管理同步,为财务集约化提供坚强的业务保障。
通过与营销系统集成,电力企业实现了电力销售和业务收费明细数据自动采集,所有电厂机组、电价等基础信息实现了动态更新,上网电费结算实现全过程在线处理,上网电价政策信息实现网络化发布,丰富了电价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我国目前电价管理的现状
(1)分类标准不科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营分类的细化,新型产业不断涌现,出现了很多依据老政策难以明确用户用电性质的情况,如种植用地的排涝、灌溉用电是属于农业生产用电还是非普工业用电?电梯、消防用电是属于居民生活用电还是非居民照明、商业用电?在实际执行电价过程中容易造成供用电矛盾和争执。
(2)电价结构不合理。不同类别的电价没有按用电负荷特性和真实占用电力成本的原则制定,主要表现为商业用电、非普工业用电给农业、居民用电补贴,高压用户给低压用户补贴,高负荷用户给低负荷用户补贴,负担不合理。
(3)输配电价水平需要拓展。输配电价水平难以支撑电网快速可持续发展要求,但由于发电环节经营困难、物价指数高企、输配电价调整缺乏机制,进一步争取电价政策的难度很大。
(4)电价电费监管压力加大。国家发改委和电力监管机构对公司电价政策和输配电成本监管将更加严格,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垄断企业相关行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舆论热点,需要增强政府监管和舆论监督的应对能力。
(5)营销人员素质不一。营销人员由于对电价理解不同,不能准确界定用电类别,有的高价低套,有的低价高套,管理上的漏洞必然使电力企业经济利益和服务质量受损,电价管理手段还需提升。基于集约化,加强和深化电价工作
电力企业需进一步整合公司电价管理资源,完善电价政策标准
体系,进一步加强电价研究,积极争取电价政策,规范电价政策执行,深化电价信息化应用,努力提升电价集约化管理水平。
2.1 建立与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的分环节电价机制
在具备竞争条件的发电环节,加快引入竞价上网电价机制,通过竞争,激励管理水平高、设备效率高的机组在竞争中获得额外收益,在市场中取得主导地位,并淘汰落后产能和能耗高、管理落后的机组,实现优胜劣汰,提高发电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
在输配电环节,尽快界定与输配电相关的有效资产,科学核定输配电成本水平,并以此核定成本,考虑电网投资相应的资本金回报,计入相关税金,建立独立的输配电价,确保电网可持续发展。
销售电价环节,考虑线路和设备的损耗,以及销售环节的各项成本支出费用,核定用户应当承受的能源价格水平。并以多种销售电价结构类型去适应不同用户的用电需求,出台可中断电价、高可靠供电电价;制定合理的峰谷分时电价和力调考核标准;扩大基本电价执行范围和在电价总水平中的比重。使销售环节电价既体现上游价格水平,又促进电力能源和资源的自身节约,实现电力资源的社会效用最大化,促进电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建立分环节的电价机制后,通过建立平衡账户机制等措施,对机组关停、脱硫加价、竞价上网等能源节约和资源长期发展规划产生的社会成本在全社会负担,并通过与电价调整周期衔接,通过销售电价向终端用户传递国家宏观调控信息,实现全社会资源成本的降低。
2.2 建立统一的电价政策
逐步建立公司系统规范统一的电价政策体系,努力规避由于各地政策不同引发的监管和舆论风险。争取国家加快推行销售电价分类结构调整,逐步实现城乡同价和工商并价;推进各省执行统一销售电价政策,减少省内多价区并存状况;推动国家尽快修订销售电价分类说明,统一电力用户的电价适用类别,明确新增用电类别电价执行标准;完善电气化铁路电价机制,争取出台电气化铁路标杆电价政策。
2.3 提升电价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
统筹公司内外研究资源,开展适应公司“五大”体系建设的输配电价体系研究;对各环节两部制电价形式、抽水蓄能电价、电网发展东西帮扶机制等难点问题,以及电力增值业务服务收费、电动汽车充放电价格、分布式能源价格、可再生能源接网补贴、同价方式等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研究电力市场化改革相关电价问题,重点对发电竞价上网电价机制和平衡账户管理办法、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输配电价核定提出政策建议;加强电力相关能源价格比价、电价调整与物价指数,以及电价对各行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电价相关问题研究;梳理电价研究成果,夯实电价基础理论研究,完成电价管理丛书编写工作。
2.4 建立独立的跨省区电力交易价格机制,促进资源在更大范围的有效配置
独立的、合理的跨省区输电价格是理顺跨省区电力交易价格机制
的关键和核心。统筹考虑跨省区输电价格机制,建立公平、公开、透明地跨省区的输电价格是破解当前能源结构性问题的必然选择。跨省区的电力交易可采用送端电网公司与受端电网公司之间进行交易的模式。送电省的输电价格以国家公布的各省输配电价格作为参考,适当考虑电压等级间成本差别确定。受电省按照交易电量和够电成本水平与本省上网电价水平差异,通过销售电价向用户传递,实现跨省区的送电价格与受电省的销售电价联动。
2.5 建立好电价政策执行机制
严肃电价执行权限,严格电价批准和执行流程。规范电价、政府性基金及附加、收费政策的执行,制定《政府性基金及附加管理实施办法》。集中清理和规范统一电价码,加强对特殊电价码的审批与管理。拓展电价管控模块功能,借助营销、交易等部门信息系统和电价管控系统,通过在信息系统中设定电价异常波动报警程序等方式,对电价政策执行情况进行在线监控,监督国家专项电价政策落实情况;建立异常情况跟踪机制,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业务部门进行跟踪、整改,规避电价执行风险。
协同营销、交易中心等部门,健全外部监管迎检工作制度和流程,做好迎检协调、沟通工作;研究建立分业务监管报表体系,做好电价电费监管信息的报送工作。
2.6 深化电价管控模块应用
开发电价辅助分析决策系统,深度开展数据挖掘,建立以输配电
价为核心的电价分析体系,支持多维度、多口径的查询和分析,全面展现电价政策及执行分析结果;深化分析结果应用,建立各单位电价政策及电价水平的对比评价体系,促进各单位优化电价政策和电价方案。深化电价测算高级应用,建立成本加收益输配电价、经营期电价等电价测算模型。完善购售电预算模块,提高购售电预算审核效率;优化集成方案,完善营销、交易系统数据集成和校验等功能,提高购售业务信息集成质量;优化设计和配置,简化表单和流程,提供快速操作指南,提升系统易用性;跟踪分析电价关键问题和重大政策影响,强化过程控制。
全面应用电价管控工作平台,实现购售电预算、结算、核算以及电价报表编制、电价分析、测算等业务工作都在电价管控模块中完成;强化电价基础数据校核,建立数据变动协同机制和差错处理机制,提高营销、交易数据集成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公司总部电价管控平台,实现电价数据在线审核和准确性考核,开展多角度的电价监控和分析。
一是完善财务核算与营销应收、实收及账务核算数据的集成,保证营销系统与财务应用数据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全面推进营销电费账务与财务电费账务的协同工作和集约化管理;二是与营销部门共同建立完善营销系统账务核算规则,完善实收分类汇总信息、营销账务总分类核算信息数据集成规则,在分类汇总数据到供电所的基础上,拓展接口功能,满足财务核算大用户管理要求;三是通过集成 财务管控银行明细交易数据,统一营销系统到账确认及在途资金的账务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雪梅.浅谈电力价格调整与电价管理[J].北方经济, 2007,(24).[2] 段莉莉.电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 2009,(03).[3] 朱成章.中国的电价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 2005,(02).[4] 施家乐.浅谈县级供电公司电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村电工, 2006,(04).[5] 常俊祥.加拿大的电价管理及启示[J].农电管理, 2002,(11).
第五篇:交通管理论论文
第30卷第3期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30, No.3 2011年 5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May.2011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分析
高秀秀
(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辽宁 锦州121001)
摘要:随着汽车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而增加道路和限制车辆不是解决问题最
经济有效的办法,指出了其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应用价值;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的现状,明确了交通结构在我国城市的应用前景;提出了改变出行分布、交通路网等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城市交通状况,交通结构,均衡路网,交通出行分布,改善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261(2011)03-0-0
Analysis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Gao Xiu-xiu
(Automotive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u 121001, China)
Key words:Urban traffic conditions,Traffic structure,Balanced network,Transport trip
distribution,Improvement Strategy
Abstract:With the automobile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ransport, urban transport problem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while the increase in road and traffic restrictions and not the solution the most cost-effective way, pointing out that their solution to urban traffic problems on the application;of the status of urban transport in China clear the transport structure in the prospects of our cities;proposed change in travel distribution,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nd so the concrete of urban traffic management strategies.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建设的快速发
展,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车的数量快速增
长,大中城市交通堵塞、交通秩序混乱的状况日趋
严重。新建道路不仅造价高费时费力,而且完全依
靠修建道路并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现
有道路通行能力,对其充分利用,以达到缓解交通
堵塞状况,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解决
城市的交通阻塞问题,通常的做法是进行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外许多大城市的交通发展实践证明,增加交通供应是无法满足交通需求的无限增长的,只靠加大投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调节交通供给与需求,才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所在,而交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为我们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秀秀(1988-),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081,学号 081203028。现在城市交通状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私人小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居民出行总量逐步增长,出行距离快速增加。以上海市为例:2009年至2010年, 上海市调查数据表明,全市一日出行总量达到4540万人次,较2004年增长11%。在出行量增长的同时,居民出行在构成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是上下班以外的出行需求,如购物、娱乐和业务等,占出行总量的比重1995年仅为32%,目前已经达到51%。伴随出行构成呈多样化发展,居民出行对交通服务的个性化需求也越发强烈。与2004年相比,轨道交通、小汽车、电(助)动车出行方式比重有明显增长,中心城居民上下班平均花费的时间由2004年41.4分钟延长到43.2分钟,而主要问题围绕在上下班高峰交通出行、小汽车出行增长等方面。由此可见,居民的出行总量及上下班的出行比重在不断增长,也在为满足居民的个性化需要不断努力,但是上下班时间仍在增长。交通状况如此严峻的原因
2.1 机动车增长速度快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同时也是一个经济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小分类中,我国属于最低的一档。但值得注重的是,车辆高速度增长与高速度增长的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对交通产生强大的需求,首先表现在我国机动车和自行车高速度增长。一方面,刺激了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从1978年到1993年,我国汽车产量由14.9万辆增加到128万辆,增长7.6倍,在世界汽车工业严重滑坡的情况下, 1993年比1990年增产151%,其速度居世界首位。
2.2 城市交通结构的不合理
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优势不足,交通分担率低,同时,小汽车数量猛增且使用率极高。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滞后,公交优先的落实存在问题,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使公共交通分担率下降。另一方面,我国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使汽车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的日常
交通工具,截止2005 年,北京仅私人汽车就有150万辆,这些车辆的日常使用给道路交通带来巨大压力。同时,我国私人汽车的使用率极高。北京和东京相比,北京机动车使用率高得多,每辆机动车的年平均行驶里程是东京的4倍,造成小汽车道路面积占用率为77%,只承担12%客流量,效率极低,是我国城市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
2.3 城市土地利用和路网布局的不协调
从交通需求的角度来看,城市人口规模和土地利用形态决定交通需求的总量和时空分布特征、出行生成强度和流向。一个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可能源于城市路网布局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形态、人口分布等需求因素,也可能源于城市布局没有考虑到交通瓶颈的影响,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路网布局的失衡。我国区域中心城市为了改善人口和工商业活动高度集中的市中心区的道路交通状况,纷纷进行老城区的改造和扩建新城区。由于城市规划中缺乏对交通发生源影响的协调研究,行政、医疗、教育、商务中心并未迁出老城区也未在新城区新建,而外迁人口又多以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通勤工具,不愿意搬迁过远,这就导致了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这样的城市郊区化不仅没能减轻原市中心区的交通负担,而且还引发了大量不必要的交通量和远距离出行,甚至可能使部分居民由公共交通转向自驾车出行,进一步加剧城市交通的拥堵状况。
3改善城市通行能力的措施
3.1 削减交通总量
削减交通总量是指所有交通参与者与其旅行时间(或旅行距离)乘积的总和。交通总量不同于车辆拥有量,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交通总量不但要考虑时间的因素,而且要考虑空间的因素,所谓交通总量削减是相对于某个空间范围来说的。比如为了解决市中心交通拥挤问题,在市中心采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排除通过市中心的过境交通等措施,以达到削减市中心的交通总量的目的。为了解决生活居住区范围内交通环境恶化的问题,在生活居住区内禁止车辆通行,使生活居住区范围内的交通总量消减。交通总量削减的方法包括:社会工程措施、交通法规措施、交通治理措施和经济措施。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3.2 分离交通形式
城市中有各种各样的交通形式,这些交通形式的速度不一样,为了安全与畅通,必须将各种交通形式在空间或时间上进行分离。交通分离有三种形式。(1)混合交通,即机动车、自行车、行人和公共汽电车等交通参与者同在一个车行道内通行。(2)分道交通,各种交通形态如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等占用同一通行带内的特定部分,我国城市中的三块板道路,就是典型的分道交通形式。分道交通中各种交通形态之间很容易发生交错,大都是在交叉路口。这时应采用时间分离,即采用交通信号,以避免各交通形态之间在交叉路口发生交错。(3)分离交通,各交通形态分别具有固定的通行带,各交通形态之间互不干扰,这是交通分离的最高级形式。这种交通分离,一般由机动车专用道路、自行车专用道路和行人专用道路组成。各专用道路之间不互通,交叉时采用立体结构形式。在我国常用的是分道交通形式,具体作法有两种,一是采用水泥墩、铁管栅栏或绿篱等构成分道线,也可以称为物理分离;二是采用路面交通标示,如划线、辅助设施等,两种分离方法是相辅相成的,分别用于不同的情况。为了交通安全与畅通,在道路交通中,最重要的是将不同车种、不同方向和不同车速的车辆进行交通分离。不同车种的交通分离包括:自行车与机动车的交通分离,公共汽车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轻骑”与其他车辆的交通分离等。实践证实,不同方向的车辆碰撞时最危险,因此必须采用交通分离。采取的方法可以有:设中心隔离带,设中心分离线,变双向交通为单向交通,在交叉路口前设左转弯专用车道,在交叉路口设置导流岛或分离岛,以及用交通标志和交通信号对主次干道交汇处的交通进行时间分离。对不同车速车辆的交通分离则采用设快速车道与慢速车道的办法,并增设缓行车道。在城市中,还应采用空间分离、时间分离及其他交通治理方式,对人车进行交通分离。3.3 改变居民出行方式,优化交通结构
在我国现阶段,需要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对小汽车要“鼓励拥有,限制使用”,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对小汽车的出行采取限制政策,如“每周一个工作日不开车”及分单双号行使,可以降低小汽车出行的比重,优化交通结构。3.4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
均衡出行资源分布,平衡路网交通,主要包括空间资源均衡和时间资源均衡两种策略。空间均衡法是指在空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城市道路网络上车流的分布往往很不平衡,市中心区或某些路段上流量很大,造成交通拥堵,而另外一此区域或道路上车流量很小,道路有较大的空闲,如果能均衡这两部分道路的流量,则可以有效改善交通状况。时间均衡法是指在时间上对路网交通流分布进行均衡。交通流在全天内的分布通常是不均匀的,一天可能有两个高峰时段,通常是早晚高峰造成某些路段拥挤,可采用弹性工作制、错时上下班、限货车夜间通行等措施。3.5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为了满足对交通的需求,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我们可以采取:(1)设置公共汽车专用线。在道路较宽并可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专门划出一条车道作为公共汽车的专用车道,设置公共汽车专用道。在道路狭窄而不能划分多条车道的情况下,将有些公共汽车线路较多的道路辟为公共汽车专用道。(2)设置公共汽车优先信号。在交叉路口前设置一个专门用来检测公共交通车辆的车辆监测器,这种检测器将所检测到的公共交通车辆的信息及时送到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机中,使交通信号机很快改变信号灯色,而让公共交通车辆优先通过交叉路口。(3)设置公共汽车定位系统。公共汽车定位系统是一种高级控制方式。在控制中心,设有交通状况显示板和可与各公共汽车直接联系的通讯系统,交通治理人员随时可以知道每个公共汽车的位置,以及每个公共汽车候车站上下乘客的多少,因而可以有效地调动车辆,提高公共汽车的运营效率。(4)设置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建立一个科学化的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系统,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指示公共汽车优先通行的交通标志;另一类是具有明显而科学的公共汽车站牌标志,不同线路在同一站的站牌要尽量设的距离近一些,以方便乘客换乘。
3.6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
增加路网密度,提高交通建设决策水平使得我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秀秀(1988-),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081,学号 081203028。
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欠账”过多,道路现状水平很低,功能混乱,已无法满足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交通需求,因此,在科学规划指导下,加快城市主、次干道和快速路建设,合理安排立交桥、人行过街设施、停车场和自行车道建设。在旧城改造中,应尽量不建占地过大的大型立交桥和拆迁过量的高架路,要加强路口渠化,打通堵头和改造“瓶颈”地段,提高支路利用率,提倡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路行驶,有条件的地区,可以改变现有“三块板”的道路断面布置,建设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完善系统建设,注意节省用地,反对盲目追求高标准来提
高交通建设总效益。
4结束语
交通管理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重要途径,要解决我国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可以依据交通管理与控制的思想,分别从削减交通总量、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交通管理等不同层次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由于缺乏成熟系统的应用经验,本文对我国城市交通管理的拥堵问题进行的探讨,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吴兵,李晔.交通管理与控制(第四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年.[2] 石飞,我国交通需求管理(TDM)对策研究[J].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3] 段里仁.城市交通概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4] 陈双.城市规划概论(修订版)[M].科学出版社, 2009年.责任编校:刘亚兵
收稿日期:2011-05-20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高秀秀(1988-),女(满族),辽宁鞍山人,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交通工程081,学号 08120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