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婺源与鄱阳水环境问题(完善版)[定稿]
鄱阳与婺源水环境问题
A、鄱阳
存在问题:农药过度使用,入湖污染物增加、工业废水、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在部分环湖地区,还有不同程度的血吸虫危害、泥沙淤积、洪涝灾害威胁、水土流失等问题。并且农业用水效率低,灌溉渠道衬护不达标,我县的大中型水库渠道只有干支渠进行了砼衬护,斗农渠基本无衬护,小
(一)型水库灌溉渠道更是未进行过任何衬护,因此灌溉渠道漏水严重。采取行动: 总方针——严格执行“河长制”
1、李高兴副市长赴鄱阳调研督导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
调研地点:鄱阳县电镀集控区污水处理站、鄱阳湖大道污水管网工程、鄱阳县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和鄱阳县生活污水处理厂
2017年3月8日下午,上饶市环保局在鄱阳县主持召开了鄱阳湖上饶湖区水质超标整改工作座谈会。
2、严格防治水资源污染,环湖建设生态渔村
3、清理养殖行为,对全县各类水库山塘水产养殖进行全面排查,禁止无证养殖,取缔网箱养殖。严格控制养殖密度,合理配比养殖鱼种,有效利用鱼类净化水质。严禁投放化肥和未经发酵的畜禽粪便,严禁违规使用鱼饵鱼药,科学合理投放饲料,防止造成水体污染。对违规养殖行为,限期整改,逾期整改不到位的,依法从重从严处理。并通过规范合同管理,对小(一)型以上水库养殖合同进行全面清理,增加环境保护条款,落实养殖业主保护水质主体责任,严禁违规养殖。开展库区外源性污染整治,对库区周边3公里范围污染源排查清理,重点整治生猪养殖废水污染。根据鄱阳县生猪养殖发展规划要求,坚决关停取缔禁养区内的生猪养殖场,严格控制限养区养殖活动,规范适养区生猪养殖管理,确保养猪场农业环保手续齐全,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到位,废水达标排放。取得的效果:
2017年第一季度鄱阳县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鄱阳县监测的2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礼恭脑、义仓均达标,其中礼恭脑水源地水质类别为Ⅱ类,义仓水源地水质类别为Ⅱ类,达标率均为100%。.........................................................................................................................................乐安河与鄱阳湖以及贯穿鄱阳县城的饶河是相通的,故污染防治应同时进行。
《江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方案》
中提及的鄱阳水环境整改意见
(四)全面推进水污染防治,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
1、加强工业废水治理。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省政府重点推进的25个城市新区(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提高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率。加快推进执行“综合一级”排放标准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规范园区污水产排企业排污口设置,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设施,按照批准的纳管标准排放污水。完善污水处理运行机制,按照不同的纳管标准和污水处理难易程度实行差别化的收费政策。
2、加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结合新城区建设、棚户区和旧城改造等,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和雨污分流改造,到2020年底全省县城、设区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95%左右。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到2017年底敏感区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升级改造。推进污泥处理处置,到2020年底全省设区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90%。
3、加强农业农村污染防治。全面推进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三区”划定。禁养区划定后,2017年底前完成确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关闭或搬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到2020年底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比例达到80%。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到2020年底全省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
(六)严守生态红线,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建设与保护。
1、严守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在依法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的基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空间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根据国家要求制定出台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管理、开发建设项目准入、生态补偿等制度,为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的长效管控提供制度保障。
2、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全面推进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积极推进矿区土地复垦。自2017年起,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的区域,执行重点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全面整治历史遗留尾矿库,对尾矿坝坝体、尾矿库排洪、排渗设施,尾矿库滩面等隐患进行治理和闭库治理。
3、抓好重大生态工程。实施鄱阳湖流域清洁水系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开展鄱阳湖湿地恢复与综合治理工程,切实保护“一湖清水”。实施国土绿化工程,到2020年底完成营造林600万亩,建设长(珠)防林等防护林700万亩。
《江西省贯彻落实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反馈意见问题整改措施清单》
中提及的鄱阳水环境问题
六、对于鄱阳湖水质下降、稀土开采生态破坏、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等问题,省委、省政府推进效果不够明显。
(一)“鄱阳湖水质下降”问题。
整改目标:鄱阳湖湖区水质稳步改善。
整改时限:持续改善。
整改措施:
1、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落实各级“河长”责任,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以水污染综合防治,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清河行动”,分区域分流域设立问题清单,建立整治台账,督促整改。
2、推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加强工矿企业污染、城镇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及船舶港口污染防治,追究和落实部门责任,推进分头防治措施落实。
3、强化部门协同配合,推进鄱阳湖环境综合整治与联合执法,重点依法打击湖区及滨湖区存在的偷排、危废异地非法倾倒、养殖业非法排污、非法采砂等环境违法行为。
4、推进蓄滞洪区生态农业发展,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广应用低毒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安全科学使用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和减少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不合理使用对鄱阳湖水质的污染。
5、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调度,采取定期通报、现场督办、约谈限批等措施,推动实施流域综合整治,稳步改善鄱阳湖水质。
6、根据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规定》,制定我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情况考核办法,加强地方政府水污染防治工作考核。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牵头负责第1条)、省环保厅(牵头负责第2、3、5、6条)、省农业厅(牵头负责第4条)、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住建厅、省国土厅、省发改委,各设区市政府。
九、余干县、进贤县、鄱阳县部分采砂区与鄱阳湖银鱼产卵场、鄱阳湖鲤鲫鱼产卵场等省级自然保护区重叠,重叠面积22.84平方公里,其中进贤县重叠区域位于保护区核心区。
整改目标:确保采砂区不与省级自然保护区重叠。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措施:
2016年底,省水利厅联合省环保厅、省农业厅、南昌市政府、上饶市政府共同对鄱阳湖进贤01、进贤02、进贤03号、余干01号、鄱阳01号等5个可采区与省级自然保护区重叠情况作进一步核实,形成核实意见。省水利厅根据核实阶段完成后形成的核实意见作如下处理:对可采区全部区域在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发文告知采区所在地,省水利厅将不会再受理该采区采砂申请,并在网上公布;对可采区部分区域在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缩小采区范围,坚决避开省级自然保护区。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政府办公厅、省环保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南昌和上饶市政府。
十、2015年省水利厅批准3个采砂区,有1.28平方公里在鄱阳湖银鱼产卵场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5.54平方公里在实验区。
整改目标:确保采砂区不与省级自然保护区重叠。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措施:
该3个采区“鄱阳湖进贤01、进贤02、进贤03号”2015年度采砂许可已于当年年底到期失效,当年采砂活动也已结束。2016年底前,省水利厅将联合省环保厅、省农业厅、南昌市政府进行核实,根据核实结果确定未来是否受理该3个采区采砂申请。如经核实该3个采区全部区域均在省级自然保护区内,省水利厅将不再受理该3个采区采砂申请。
责任单位:省水利厅、省环保厅、省农业厅,南昌市政府。
二十一、2013年至2015年,鄱阳湖水质持续下降,出湖口国控考核断面总磷浓度呈逐年上升趋势。
整改目标:鄱阳湖湖区水质稳步改善。
整改时限:持续改善。
整改措施:
1、严格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江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未达到水质目标要求的地区,制定达标方案,明确排污单位、防治措施及达标时限。
2、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制”,落实各级“河长”责任,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开展以水污染综合防治,乱占乱建、乱围乱堵、乱采乱挖、乱倒乱排等八乱专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清河行动”,分区域分流域设立问题清单,建立整治台账,督促整改。
3、开展环保大检查“回头看”行动,全面排查鄱阳湖周边地区工业污染源和畜禽养殖污染排放情况,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规范化处理情况,“十小”企业非法生产污染环境情况等,对各类突出问题查处到位、整改到位,并建立健全监管执法长效机制。
4、加快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建设。到2017年底,基本完成省政府重点推进的25个城市新区(工业园区)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提高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率。
5、严控生活污水进入鄱阳湖。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到2017年底,鄱阳湖周边敏感区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完成一级A提标升级改造,鄱阳湖沿线20个建制镇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并实现有效运行。
6、严控农业污水排入鄱阳湖。全面推进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可养区“三区”划定。禁养区划定后,2017年底前完成确需关闭或搬迁的养殖场、养殖小区的关闭或搬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控制,到2020年底全省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比例达到80%。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展化肥和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到2020年底全省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
责任单位:省环保厅(牵头负责第1、3条)、省水利厅(牵头负责第2条)、省发改委(牵头负责第4条)、省住建厅(牵头负责第5条)、省农业厅(牵头负责第6条),南昌、九江、上饶市政府。
三
十、截止2016年7月,江西省未配套治污设施的规模化养猪场2634家,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有1961家。
整改目标:到2020年底全省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所辖县(市、区)达到85%以上,并保持正常运行。
整改时限:立行立改、长期坚持。
整改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组成的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畜牧兽医局。
2、摸清基本情况。组织开展全省规模化养猪场调查摸底,摸清2634家未建配套治污设施的规模化养猪场的基本情况,重点摸清分布地点、是否在禁养区、目前生猪存栏及粪污处理等情况,并建立完善台账。
3、制定整改方案。组织制定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问题整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整改要求、措施及时限。
4、召开整改推进会。签订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责任书,落实整改工作责任,全面推进整改工作。
5、加强督查调度。加大整改工作的督查调度力度,督促各地及时报送整改进展,定期或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和养殖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其整改,跟踪整改进度和效果等。
责任单位:省农业厅、省环保厅,各设区市政府。
B、婺源
存在问题:取水口屡遭挖沙,倾倒垃圾,房地产挤占河道,存在农村面源污染,养殖业造成水体污染。采取行动如下:
1、上饶市召开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调度推进会
2017年8月7日,上饶市召开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调度推进会,李高兴副市长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议调度了全市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进度,部署开展全市消灭劣Ⅴ类水工作和生态保护红线调整校核工作,对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工作进行再推进、再落实,督促问题整改落实到位。
会议强调,各地各部门要切实增强消灭劣Ⅴ类水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严格按照实施方案要求,要突出工作重点,坚持消灭污水存量与严格控制污水增量并举,重点抓好工矿企业及工业聚集区污染、城镇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入河排污口整治;要采取明察暗访、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对全市40个国控、省控和县界断面,特别是出现劣V类和V类水质的14个断面开展动态督查;要强化执法监管,建立健全跨区域、跨流域、跨部门的环境联合执法协作机制,加快推行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对环境违法行为始终保持高压严管态势;要严格考核验收,对消灭劣Ⅴ类水的验收,要严格按标准把关,将消灭劣Ⅴ类水工作纳入县(市、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体系、河长制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权重。对消灭劣Ⅴ类水工作不重视、完不成消灭劣Ⅴ类水任务的,严格实行约谈问责,问题严重的实行“一票否决”。
2、上饶市环保局程文局长调研婺源县环保工作
2017年8月11日上午,上饶市环保局局长程文对婺源县环保工作进行了调研。
1)婺源县生活污水处理厂
要切实加快污水处理厂的设施检修进度,正排工序,倒排工期,落实单位和人员的主体责任,采取了有力措施,抢抓进度,尽快实现完工投入运行。要加快污水管网的建设进度,对原有污水管网进行全面体检,对管网的渗漏、淤堵、断裂及时进行修复,提高污水纳管率,切实提高进水浓度;要严格管控好污水处理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使所有设备都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确保污水有效处理,实现排放达标。
2)江湾镇汪口断面 问题:去年断面水质不达标,今年水质达标。
加强水环境监测,采取多点位、多频次的监测,随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及时进行分析研判,找准污染源,精准施策,同时要加强排污口的排查和环境执法力度,确保婺源的一汪碧水水。
3、多举措落实“河长制” 助饶河源水环境整体提升
2016年婺源县持续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围绕解决突出问题,完善“河长制”长效机制的目标,着力提高各项整治措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项目。出台了《2016年婺源县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本项目试点示范工程项目包括40个村庄污水站建设工程及管网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安排资金4000万,项目建设周期为:2016年2月—12月。项目建成能形成至少80%污水收集率和2266t/d污水处理能力,预计达到年度减排:COD157.15吨,氨氮20.68吨,总磷2.48吨。
二、农村水环境污染治理整县推进示范项目。项目涉及8个乡镇,14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的污水治理,通过规范化建设县城集中饮用水源地保护及隔离防护设施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将形成至少80%的污水收集率和350t/d的污水处理能力,预计达到年度减排COD17.88吨,氨氮1.91吨,总磷0.51吨,同时建成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1500m防离防护栅栏,32个保护水源警示标志和20个标示牌。
三、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工作。自今年5月起,全面启动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工作。整治工作主要是建立健全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工作机制,对辖区内的山塘水库实行分类管理,建立塘(库)长责任制。县财政设立山塘水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山塘水库承包养殖权收归管理后,将山塘水库水环境质量与奖补资金挂钩,对各乡(镇、街道、园区)实行以奖代补。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工作生态补偿经费全额列入县级财政预算。对山塘水库水环境质量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的,或被举报使用化肥、农药(渔用药)和其它造成水体污染的农业投入品进行养殖并经查实造成水体污染的,由属地乡(镇、街道、园区)负责提前终止承包养殖权,县财政不给予承包费相关奖补。截止目前,全县共收回山塘水库承包权114座,签订“人放天养”承诺书的山塘水库276座。
目标:婺源力争通过几年不间断的整治,到2020年,境内的河湖水域面积保有率、主要河流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县委县政府确定的考核指标,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91%,地表水达标率8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基本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第二篇:水环境问题
进入“九五”以来,我国大规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全面展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质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水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水环境问题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仍将十分严重。
1.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2.1℃。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河,以及内陆河5个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47%左右,耕地面积占65%以上,GDP占全国的45%以上,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人均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3。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2.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通过采取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过剩生产力中,取缔、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
2.1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56.2%,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重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将以年均4.1%的速度增长;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入江量,将由1995年的约20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67万t;三峡库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幅度下降。2009年
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
2.2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60.8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2.3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
目前,全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将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3.4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22.6%、56.5%、246.6%
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2.4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费最高不超过0.5元/l;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按计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约需资金1260亿元,但是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与需求相差甚远。1998年国家增发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配给淮河流域1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这些资金仅为淮河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16.5%,而且投资项目达34个之多。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
3.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3.1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3.2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
3.3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3.4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
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3.5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
3.6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3.7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钱 勇.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2] 井文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国水环境保护: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3] 解振华.完成跨世纪的环保任务.科技日报,1999 09 28(1).[4] 周春晖主编.过程控制工程手册[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编.工业酸度计[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第三篇: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9-10-21 10:51:08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09年9字号:T|T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工业的动力,城市的血液。水之宝贵,在于其储量有限,更在于其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可再生性。
自然界水汽循环和水的社会循环构成人类生存的水环境。自然界水汽循环使得水资源不断更新以供人类利用,这种更新是靠自然的力量进行的,这是水的自然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为生活和生产之需从天然水体中取水,用过的水再排回到天然水体中的人工循环。水的社会循环源于大自然,是大自然对人类的贡献;人类在享用自然之时,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回报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水的自然循环运转顺畅而成为良性循环,使再生资源得以永续利用,服务于人类。如果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索取,且不保护,必然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人类的生存受到威胁,这就是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近年来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干燥、干旱、洪水等,就是人类对自然破坏的后果。人类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与自然和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是唯一的出路,也就是使水环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
水环境问题的关键是水的社会循环问题,水的社会循环的实施主体是水工业。它是以城市及工业为对象,从事水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保护,并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需求的水量、水质作为生产目标的特殊工业[1];其核心部分是给水与排水。
1.1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
1.1.1水资源短缺
我国河川较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62×104亿m3,约相当于全球年径流量47×104亿m3的5.6%,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世界人均淡水量为1.08万m3/人.a,而中国仅为2392m3/人.a,只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排在世界的第88位)相当于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日本的3/4;即使在长江流域富庶的太湖地区,人均水资源也仅为800m3/人.a。目前,我国有333个城市缺水,108个城市严重缺水,日缺水量达1600万m3,被列入世界13个贫水国的名单中[2]。
1.1.2水资源污染严重
长期以来,在粗放型模式的操作下,我国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再生,缺乏对污水处理和排放的有效控制,致使水资源被消耗和被污染。1984年~1995年这10年间,700余条近10万km长的河流中污染河段长度从占21.8%增加到46.5%。全国河流近1/2河长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城市水域污染严重[2]。有的水源既不能灌溉,更不能用于生活饮用。一些河段严重污染使其难以利用,造成水资源浪费,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状况。
水资源短缺与水污染严重造成的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进一步加剧,而且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供水不足,城市工业的年经济损失可达1200亿元;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计相当于国家当年财政收入的6%。可见,水危机不但严重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1.2违背“给水与排水统一体性”的运作
通俗讲,给水与排水就是人类向大自然“借用”和“归还”可再生资源——水,所以,给水与排水是不得以任何原因或任何形式偏废一方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性才符合可持续发展法则。
长期以来,我国给水排水存在两种传统观念[3]:给水与排水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事业;给水排水是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具体表现为因资金短缺而偏废排水中的废水处理。偏废的形式有:不建污水处理厂、只按部分废水量建处理厂、污水厂降低负荷运行或停止运行或假运行、以罚款代替或减轻废水处理任务,等等。这种违背“给水与排水的统一体性”的运作,是“只借不还”的行为,必然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近年来,国家在污水处理方面加大了一些工程建设投入。但是,欠帐较多,大部分城市污水仍未经有效处理而直接排放。据1996年统计,我国有设市城市666个,城市污水排放总量为352.8亿m3/a,城市污水处理量为83.3亿m3/a,污水处理率为23.6%。城市市政系统年收纳污水208.9亿m3,建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53座,处理能力751.2万m3/d,加上分散设施的处理能力,每年处理污水23.8亿m3,市政污水处理率为11.4%[4]。上述污水处理率均未限定处理程度和处理深度。按照国家环保局最近颁布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要求推算,能达到二级处理排放标准的城市污水处理率最高为5.5%[5]。
如某城市于九十年代初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其规模属大型处理厂,但仅为一级处理,即使能按设计能力运转,出水水质仍远远达不到国家环保局最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还有可数的小型生活污水处理厂和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装置,出水达标情况也不尽如人意。水环境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中国21世纪议程》中明确,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时代发展的主题。水的社会循环的最终目标正是要实现水的可持续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水量水质及其载体功能的各种需求,避免和消除水的短缺和水环境的污染。
2.1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以合理完善的管理使水资源得到有效控制和保护 从给水与排水是两门互不相关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个具有统一体性的整体的观念,从给水排水是一项国家投资、垄断经营的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观念转变为是一门工业的观念,这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前提。
2.1.1经济体制的转变
给水排水是一项城市基础设施或公共事业的提法,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观点,违背了水具有商品属性的经济规律,是给水排水资金永远短缺,并导致水环境恶性循环的根源。与此相反,给水排水已发展成为一门工业——水工业的观点,以及水是一种产品,需制定“水价”的原则,完全体现了市场经济体制的观点,从而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实现水资源污染的有效控制,使水的社会循环良性运转。
2.1.2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水污染是水资源的浪费,这种以大量资源浪费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与之相反,“给水排水统一体性”的观念,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观点。既可消除偏废废水处理所导致的种种水污染根源,又为节约水资源提出了要求。
因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机构应在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基础上,以立法、执法和司法为依据,以水环境系统为主线,进行职能机构重组。这样,才能以科学合理完善的管理实现水资源的有效控制和保护,使水的社会循环得以永续良性运转。
2.2通过经济政策、法律手段和价格机制运作,将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全面推向市场
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水工业产业政策研究,需要相关的体制、资金、市场、价格、管理、技术标准等支撑,需要改革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投资机制,需要政府在财政预算和信贷市场方面给予扶持,需要建立水环境保护基金或建立水环境投资公司,需要走向市场。修订和完善已有的法律法规,如《水污染防治法》、《水资源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条例》,以及与《国际环境条例》接轨的若干行政法规等;建立健全监督保证机构,为水的社会循环永续利用提供必要的法律基础和保障。
按水的开发和利用属性,水的消费者应支付的价格应包括水资源费与保护费用、水的开发生产费用和排放净化费用。这样才能解决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问题,才能限制水的浪费、才能建立良性循环的投资环境。
2.3城市污水治理企业化是防治水污染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
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已充分证明,污水治理企业化是行之有效的根本性途径。建立按市场机制运行的污水治理企业,以各项法律法规和制度,以及合理的水与废水价格体系和收费体系作为运作的资金保障。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建立废水征税法,对污废水治理不善或不治理的用户,收缴较高的税金,敦促其尽快建设或加强污废水治理工程。可设立“城市给水排水公司”或“水工业工程公司”,统一经营自来水系统与污水处理及再利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等业务。
2.4重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 将水环境改善与市政建设有机结合污水处理规模和程度的具体确定应以总体水质目标、地方财政能力等为依据。工业废水,应在合理预处理去除难降解污染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后,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避免局部高度净化而总体仍严重污染的现象。政府应下决心在城市污水管网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和管理,使现有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发挥作用;对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城市内河的污水实施截留,送至污水处理厂;组织污水二级处理的工艺设计和实施,以满足新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这是根本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的途径。城市内河的水质及河周边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还可促进生活居住区的环境建设,这比建几个市民广场更贴近百姓,贴近生活,更实实在在。
2.5学技术是解决“社会对水的不断增长的需求与水危机的矛盾”的先导近年来,我国在水环境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还与发达国家进行了广泛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引进了一大批先进技术和设备。但许多科技成果以单项技术为主,缺乏集中统一的综合性、群体性的技术研究,缺乏综合性的工程化技术和决策支持体系;一些科研成果虽具先进性,但产业化和商品化有难度;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开发研制更有待加强。目前,应着手开展如下工作。(1)对已有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新技术体系;(2)开发研制和完善各种测试技术和性能评价技术,为工程设施的优化和规范化管理创造条件;(3)调查环保产业现状,研究其发展对策。到本世纪末,世界环境设备的年产值预计可达1200亿美元,从而形成世界经济四大新市场之一。(4)应在有效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开发高技术和拳头产品,并逐渐形成规模化产业。同时,建立相应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以推动环保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建设部科技司.中国2000年水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水工业科技产业化.给水排水,1995,5
[2]黄仲杰.我国城市供水现状、问题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2
[3]许保久.试论中国水工业.给水排水,1996,2
[4]张悦.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备的产业化发展趋势与对策.给水排水,1998,1
[5]郑兴灿.中国水工业的产业组成和发展问题探讨.给水排水,1998,2
第四篇:水环境容量 错误问题
地表水环境容量计算过程中一些错误问题
从成都地表水环境容量验收会议后,我们对部分省市在具体的水环境容量模型计算过程和中间结果进行了校核和验算,发现了一些具体的技术处理问题,现将对广西、江西、湖南的主要问题汇总如下,以便全国各省市参考:
1.广西
(1)正向计算全部采用了规划院第三版模型,此模型没有二维计算的结果,二维计算在模型中只是起对一维计算结果的校核作用,实际输出的仍然是一维结果。故对二维计算的大江大河应选用可输出二维结果的规划院第五版模型。
(2)模型参数输入时在基本参数表中的全段长度应为计算单元的长度而不是功能区的长度;
(3)排污口及监测点、支流的参数表中流速应全为河流流速而不是排污口及监测点、支流附近的流速。
(4)COD及氨氮浓度均应为水质目标值而非实测值,一些流量等参数与附表中给出的不一致;请核查并对错的进行修改。
(4)采用一维反向计算时,用了如下公式:
W86.4[CsQhCoQheK1Xu]
不对,应改为(见全国水环境容量核定技术指南):
W31.54[CseK1X86.4uCo]Qh
且在带入节点间距离时应用60%达标控制,即取计算单元长度的40%,而不是带入整长度,请对反向计算作修改。
(4)由广西提供的环境容量计算过程来看,计算工作细分到了各个市去完成,最后进行了汇总,各市计算的原则不一致,出现的问题各有特点,现将不同的问题补充说明:百色市一些一维正向模型计算时输入的一些功能区名称不对,如:左江2-8的剥隘桥下游3KM-公篓应为七塘-江凤等;柳州全用一维反向计算不对(反向计算的公式也错了),对河宽小于200m有排污口的请用规划院模型进行一维正向计算,河宽大于200m的进行二维计算;玉林市一些容量 1
计算结果与附表上给出的不一致。请核查并修改。
2.江西
江西共539个反向计算单元,采用计算公式为:
W=Q上C上Q下C下25.92(1)式(1)中,Q上为计算单元上断面设计流量;C上为计算单元上断面初始浓度;Q下为计算单元下断面设计流量;C下为计算单元下断面目标浓度; 25.92为全年换算系数,以300天计。
江西反向计算问题:
(1)计算单元上断面采用实测值,下断面采用功能区划水质目标上限值,上下游交接断面水质浓度不衔接;需统一采用功能区水质目标值计算。
(2)未采用一维模型,式中并未出现衰减系数k;
(3)计算结果全河段超标,应控制达标河长比例不低于60%。
应改为:W31.54[Cse
3.湖南
湖南省地表水环境容量报告在编写过程中是应用年三月发布的第三版河流水环境容量分析系统进行容量计算的,在对其具体计算过程进行较核中发现一下问题:
(1)计算软件中排污口数据中修改前和修改后的COD和氨氮浓度一样。
(2)计算软件中主界面中COD入河量和COD环境容量一样,氨氮入河量和氨氮环境容量也一样。
(3)计算软件中排污口数据和报告附表中主要排污口数据不对应,具体表现在排污口位置不相符合。
解决办法:
针对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用今年三月发布的第三版河流水环境容量分析系统进行容量计算时,计算软件中要注意在输入排污口数据后备份初始数据,即点击软件界面中“备份初始数据”按钮,否则在容量计算后,会出现排污口数据中修改前和修改后的COD和氨氮浓度一样的情况,并在软件主界面中出现COD入河量和COD环境容量一样,氨氮入河量和氨氮环境容量一样的情况。2 K1X86.4uCo]Qh
针对第三个问题,严禁更改排污口数据,如果是因为排污口概化或者数据前后对应问题,请统一理顺有关数据以做到相互对应。
第五篇:关于水环境问题的思考
关于水环境问题的思考
水是人类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不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环境的概念也在深化,198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理事会特别会议中提出了新的环境概念指出:“经济文化发展计划必须慎重考虑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各个组分和各个反应过程的相互关系,对一个部门的有利行动,可能会对其他部门引起意想不到的损害。”因此,在理解环境概念中的主题或中心事物时,不应过分强调“人类中心观”这样会导致人类按照自身的价值观任意处置和消灭环境中的其他物种。从这个意义上考虑水环境所指的中心事物或主体应该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水环境应该理解为人类和其他生存和发展的周围空间及空间中水的条件和状况。人类的环境意识源于人类对公害的认识,所以人们对环境的理解往往局限于与污染有关的水平上,对水环境的理解也是如此。
随着人类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提高,环境问题相伴而生,人类大规模农业开发,利用和改造水环境的力量和作用越来越大了,兴修水利,开采森林,产生了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水土流失等水环境问题,特别是产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迅速发展,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大量的生产废水和生活生活污水排入江河湖泊之中,不仅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也唤醒了人类保护水环境的强烈意识。
基于以上对水环境的认识和理解,我们要深入的对水环境问题的思考。水环境不仅有保护的问题,更有改善的问题,改善水环境,使之提供更适合人类和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应该作为人类追求的目标。水环境对人类和生物的生存与发展存在有利的一面,也存在不利的一面,生物由于不能改造水环境,只能被动的适应的水环境,人类不仅能认识水环境,而且可能动地改造水环境,趋利避害,在重视保护的同时,还应重视利用和防灾,改善和优化水环境,为人类和生物创造出一个更适合生存和发展的水环境,在治理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上,应加大资金投入,加速水利设施建设,增强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保护和改善水环境,应通过环境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价来实现,一个流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应服从于水环境规划,这样才能保证水环境的开发利用不对水环境造成破坏;一个水环境开发利用项目,应认真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充分估计到工程可能对水环境带来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兴利避害,采取必要的措施,减免不利影响。总之,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必须考虑到水环境系统的稳定性和极限,使人类不仅能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而且使人类的水环境将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