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4 02:36: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

第一篇: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策

对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善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的技术对策。研究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贫乏、水质污染严重、灌溉水水质劣化、农业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环境日趋恶化,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而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节水农业和水污染防治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平台建设不够,农业种植结构和水资源不匹配。今后应加快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积极推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升级,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水环境保护,调整种植结构,建立节水高效种植制度。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最严重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将下降到1760 m,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0%。农业用水形势严峻,总量不足,增量有限,同时农业水环境问题日益增多,水质恶化。因此,及时掌握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优化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监测技术、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短缺的关键问题和紧迫任务,对缓解农用水源紧缺状况,改善农业水环境质量状况,推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农业用水量大、污染较严重的黄河流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分析其原因,提出了技术对策,以期为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与水环境安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1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现状 1.1 水量贫缺,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

气候干旱严重:邵晓梅等利用97个监测站点40 a的气象资料和土壤墒情监测数据,分析评价了黄河流域农业气候和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发现40 a来黄河流域降水量是向逐年减少趋势发展的,土壤含水量年际间变化规律与降水量呈高度相关性。

水量贫乏: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但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仅有5.8×10 m,地表水资源年开发消耗量已经达到3×10 m,最高年份达到了3.3×10 m;由于水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加之近年来降雨偏少、气温偏高等因素影响,使得流域内主要河流实测径流量有日趋减少的趋势,支流的中下游,甚至上游河段,均处于或正在呈现出比较严重的缺水、断流状态,黄河断流频繁发生,水资源和水环境已成为黄河上中游地区生态环境的核心问题。从1972年开始出现断流到1998年的27 a间,黄河利津站共有21 a发生断流,断流频率已达5 a四断,共计断流1050 d,平均每个断流年份断流50 d,断流发生时间最早的是1993年,2月13日即断流;断流时间最长的1997年,断流226 d,断流河段长达704 km,占下游河道总长90%。由于断流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足以成为水环境恶化的标志之一[3]

[2-5]10

310

310

[1]

3。

3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随着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和供水要求的持续增长,黄河承担的供水任务已超过其承载能力。据分析,黄河河川径流量为5.8×10 m,扣除维持黄河生态环境最低需水量2.0×10 m和下游河道蒸发渗漏损失量1.0×10 m后,剩余的可供耗用水量为3.7×10 m,加上地下水可开采量1.1×10 m,则在无跨流域调水情况下黄河可供水资源总量为4.8×10 m。而在采取节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的前提下,流域及流域外供水区2010年、2030年和2050年总需水量分别为5.2×10 m、5.9×10 m和6.4×10 m,已远远超过了黄河的供水能力。

灌溉可利用水量不断减少:灌溉农业是用水大户,1980年以来黄河及支流灌区来水量明显减少,黄河断流、支流干枯、地下水超采,又给灌溉农业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加之人口增加,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工业快速增长,农业用水在总用水量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已由1949年的94%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的80%,1998年为78%。工业及城镇农村生活用水挤占农业灌溉用水的趋势加剧1.2 水质严重恶化,可用水资源量严重不足

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已超出了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黄河流域是我国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域之一,污染河长在80%以上。特别是近年来水污染发展迅猛,同时断流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断流使沿岸城市河道内无径流,变成了接纳污水的黑河,河中鱼类大量死亡,给黄河下游的农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评价,结果总结如下。

[6-13]

[2-3]10310

310

310

3。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重要技术研究”(2002DIB50099)课题组对黄河流域水资源进行了全面监测黄河流域的水质状况: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135×10 t,其中工业废水2.956×10 t,生活污水1.179×10 t,分别占废污水年排放总量的71.5%和28.5%。据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监测评价,2001年7497 km评价河长中,全年优于Ⅲ类水质(含Ⅲ类,下同)的河长为2380 km,占评价总河长的31.7%,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5117 km,占评价总河长的68.3%。枯水期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2670 km,占评价总河长的35.6%,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4827 km,占评价总河长的64.4%。丰水期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2212 km,占评价总河长的29.5%,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为5285 km,占评价总河长的70.5%。

黄河干流的水质状况:黄河干流水质从80年代初的均是Ⅲ类及优于Ⅲ类水质,下降到90年代初的均为Ⅳ类及优于Ⅳ类水质,再继续恶化至90年代末的60%以上均是Ⅳ类及劣Ⅳ类水质。黄河干流从刘家峡以下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人为污染,水质状况明显呈恶化趋势,许多功能区达不到其相应的水质功能要求,污染物量已超出了黄河水体的水环境承载能力。主要污染指标为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挥发酚和石油类。黄河干流悬浮物浓度很高,最高达4851 mg/L。2001年干流进行评价的河长有3613 km。全年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1772 km,占评价河长的49.0%。劣于Ⅲ类水质河长1841 km,占评价河长的51.0%,主要分布于宁夏石嘴山~乌达桥河段、内蒙古三湖河口~镫口河段,陕西龙门~河南三门峡河段,花园口~高村河段,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铅、生化需氧量等,其中石嘴山、三湖河口、潼关、三门峡等河段水质为Ⅴ类。

黄河支流的水质状况:主要支流参加评价的河长3884 km。全年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608 km,占评价河长的15.7%。劣于Ⅲ类水质河长3276 km,占评价河长的84.3%,以清水河、银新沟、汾河、涑水河、渭河、宏农涧河、双桥河、蟒河、沁河、大汶河尤为突出,这些河流的水质全年几乎都为劣Ⅴ类。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溶解氧、亚硝酸盐等。

总的来看,黄河流域2001年的水质状况为: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31.7%,劣于Ⅲ类水质的河长占评价总河长的68.3%。其水质是上游好于下游、干流好于支流。1.3 引黄灌溉水水质变劣,污染物超标。

黄河上游灌区:黄河干流循化段从1994-2003年连续10 a的月平均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Ⅲ级水或以下;1998年4月的监测结果是超Ⅴ类水,超标物分别是汞(3.0倍)和镉(2.8倍),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黄河干流兰州站从1994-2003年连续10 a的月平均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Ⅲ、Ⅳ、Ⅴ类水质,全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灌区的银新沟银川站10 a的水质月数据表明:水质比较差,10 a来有53%月份的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是挥发酚,其余是CODMn,最近1 a来也发现大肠菌群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另外,也有的土壤盐碱化造成氯化物、硬度等超标。宁夏吴忠、石嘴山、银川、固原的25个渠口有75%时期的水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主要污染物为CODCr,石头崾枧水库有氯化物、硫酸盐、氟化物的污染。

黄河中游灌区: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干流的水质基本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支流的水质基本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重金属类等。黄河干流吴堡段从1994—2003年连续10 a的月平均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Ⅳ类水或以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2003年4月的监测结果是超Ⅴ类水,超标物分别是汞和镉,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黄河下游灌区:黄河干流利津站10 a的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Ⅳ类水或以下,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黄河干流济南泺口站10 a的水质月数据表明:连续10 a的12月水质检测结果基本都是Ⅴ类水或以下,水质基本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只有2003年2月,氨氮(1.070);五日生化需氧量(1.000)超标,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总之,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干流的水质基本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引黄灌区水源取自黄河支流的水质基本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超标项目主要为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亚硝酸盐、重金属类等。大肠杆菌严重超标。1.4 农业水环境恶化,生态环境问题突显。

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面源污染:由于土质松散,暴雨后形成的泥石流直接或间接融入黄河,使黄河中每年输入的泥沙也逐年增加,50年代初每年输入的泥沙约1.36×10 t,现在每年输入高达2.13×10 t。黄

999

9河流域土壤侵蚀量占区域总侵蚀量的50%~60%,水土流失导致缺水加剧,旱涝灾害频率加大,生态环境恶化,不利农业持续发展。同时,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带来了农药、化肥和畜禽粪便的污染,农田中的土壤颗粒、化肥、农药、病菌及其他污染物,在降雨或灌溉过程中,随着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土壤渗漏进人水体,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潜在的污染

+

-[14]

。于涛

[15]

研究发现40 a来黄河水中各主要离子和总离子浓度不断升高,同时无机氮污染物(NH4-N、NO2-N和NO3-N)含量也呈不断上升趋势,认为灌区的农业发展,即大量的灌溉用水和氮肥的施用所产生的面源污染是导致黄河水质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土壤盐碱化加剧:不合理的农业用水,不仅费水而且加重了土壤次生盐碱化。土壤灌水定额过大,灌溉地的土壤盐碱化十分严重,仅黄土高原耕地盐碱化面积就达836000 hm,占水浇地面积的22%,已造成土地生产力持续下降。

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惊人:农业水资源短缺,干旱少雨,温差大,大风多,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加快了土地沙漠化的进程。据统计,我国上世纪50年代沙尘暴每年发生6次,60年代每年发生8次,70年代每年发生12次,80年代每年发生14次,90年代猛增至20次以上。50—70年代,每年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面积增加1500 km,80年代到达2100 km,90年代增加到3460 km,目前总面积已达到2.674×10 km。

不断加剧的水土流失、盐碱化、土地沙化和面源污染,不仅使土地生产力严重衰退,生态环境恶化,而且会使黄河中下游引发生态危机,已引起世人注目。2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重大技术问题

2.1 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联合系统监测不足,监测与应用严重脱节。

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技术单

一、条块分割、针对性差和检测手段落后,是限制我国有限农业水资源正确、及时、高效利用的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农业水资源利用主要以监测大气、大江、大河和地下水等水量为主,与农业生产精密结合的“三水”(土壤水-作物水-大气水)利用监测严重缺乏和滞后,地表水、土壤水、降水和灌溉水联合监测几乎没有,特别是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种植制度、种植结构、不同保护性耕种、不同水肥管理制度下的农业土壤水资源利用及其水环境监测更少,且监测停留在较为原始阶段。目前水利部、国家气象局等单位已有比较完善的水文监测、大气降水监测网络,而用水大户的农业反而没有全国性农业土壤水资源利用和水质监测系统网络

[14]2

226

2。

2.2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技术水平低,应用效果差。

农业是用水大户,鉴于农业水资源日益短缺的趋势,农业发展的根本对策是发展节水农业,应以降水和灌溉水的高效利用为中心。由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技术水平低,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高,加剧了缺水。据估计,黄河流域旱作农业区水的利用率为30~40%,灌区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溉水浪费严重。输水渠道衬砌率低,建筑物老化失修严重,渠系渗漏损失大。大型灌区骨干渠道衬砌率仅为30%~40%,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5左右,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损坏严重,建筑物老化失修率占40%~60%,严重影响了灌区正常运行和灌溉效益的发挥。大型灌区田间工程普遍存在工程标准低,工程配套率差,土地平整度差问题;田间固定渠道衬砌率低,有的灌区仅为20%,仍以土渠为主;灌水技术落后,大部分灌区仍以大水漫灌、串灌、淹灌为主,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低,一般在0.6~0.7之间,灌溉水浪费严重。

2.3 农业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安全保障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不够。

我国农业节水领域研究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落后,全国性和区域性的试验研究网络还未形成,发达国家特别注重对诸如作物需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等基本数据的连续、定位观测和数据积累,有的试验连续坚持几十年,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很不够。

农业节水管理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低,节水管理信息采集、传输的可靠性差,目前,我国节水农业信息化程度,从总体上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采集点少、手段落后。(2)信息传输手段比较单

一、落后。(3)灌区管理人员信息化意识和技术水平亟需提高。(4)重硬件、轻软件。(5)节水农业信息化建设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信息的共享性差。同时,各灌区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浪费。(6)我国节水农业信息化的产品处于试验研究阶段,没有真正形成产品。(7)节水农业信息化系统的综合集成能力差。

2.4 种植结构与水资源不匹配,不适应节水农业发展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种植制度处于高耗水种植结构,表现为作物耗水结构与水资源分布不匹配,缺水地区高耗水[3]作物种植面积大;种植业结构不良,在长期的以粮为纲的种植思想指导下,节水的饲料作物、经济作物还没有受到重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还没有建立起来。黄河流域,特别是上中游地区长期受“粮食自给”思路的影响,农业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多种经营水平低,林牧业优势得不到发挥。据统计,上中游各省(区)的林、牧、渔业所占比重为25%~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农业多样化指数为1.63~1.98,低于全国平均指数2.326;单位GDP和单位农业产出耗水量相当于全国平均值的4倍,这一现状与我国正在推进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土地利用结构和水资源配置的要求不适应,也与我国粮食、油料、糖料、棉花等面临的市场形势很不适应。3 改善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利用与水环境安全技术对策 3.1 加快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与信息平台

区域水环境污染预警系统应该能够为区域水质的变化提供直接的信息(特别是那些具有跨界影响的突发性河流污染事件的信息),以使下游地区能够及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16][3]

。为了保证农业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必须应用RS和GIS技术在全国建立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监测预警网络与信息共享平台,及时掌握农业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在整个黄河流域范围内,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观测基地,包括国家级观测站、省部级观测站和县级观测站,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研究重点实验室,各省、(市)县要建立水资源与水环境信息中心和技术中心,全面监测,推行一体化和标准化的监测系统,包括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系统、水资源利用监测网系统、田间墒情监测网信息系统、农情信息监测网系统、灌溉用水水情监测网信息系统、水质监测系统、流域水和灌溉水污染监测预警系统、旱情及旱灾防治与对策信息系统、节水农业技术与示范系统、农业水资源管理系统网、农业可持续发展决策支持系统等,并利用研究和监测成果改革现行农业用水模式与技术方式,实现水资源管理一体化,建立高效有序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促成农业水资源和环境保护与农民增收相结合,促进农业水资源社会化、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3.2 积极推进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升级

面对未来15~20 a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快节水农业技术的标准华升级改造,加速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是转型期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水资源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包括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挖掘植物抗旱节水基因和培育抗旱节水品种、利用植物本身生理功能调节和挖掘植物本身的节水潜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作物水分信息采集与精量控制灌溉技术,提升传统节水技术的现代化水平;利用现代新材料技术,解决节水设备与产品研发中的材料与工艺问题,提升节水农业关键设备与重大产品的技术水平;进一步推进常规节水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定量化和集成化,促进其大规模的应用,充分挖掘其节水的效果等

[17]。

3.3 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控技术水平,加强农业水环境保护

阻控和截断农业污染来源是水污染源头控制的关键,按农业污染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的原则,从污染发生、发展到形成全过程开展农业污染一体化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化肥减量和平衡施肥技术、农药污染控制技术、畜禽污染物转化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技术、阻断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技术等,开发有利于污染物转化和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并资源化利用的新材料,包括水环境修复型生物制剂、废弃物资源化造粒剂、新型环保型肥料、环保型可降解农膜、生物农药、生物菌剂、资源节约型生物新品种等,全面提高农业污染防治水平,严格产地农药、化肥、灌溉水、畜禽粪便无害化利用和规范管理;建立产地针对性农业污染防治的保护性耕种体系,发展种地养地保地制度;建立健全无公害种植、养殖及加工标准规程,严格农业水环境保护标准规范管理。3.4 调整种植结构,建立节水高效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模式是环境、经济、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资源的持续利用、环境的渐进改善、效益的稳步提高已成为国际种植模式发展的主要特征。开放式、高科技、高效益成为现代节水型农作制的发展方向,调减高耗水的大田粮食作物,建立以经济型产业(品)等为主导效益型种植业结构,成为节水农作制的发展途径。目前计算机技术、电于信息技术、红外遥感技术以及其它技术的应用,多种因素(可控和非可控)控制的数字化、图象化及其叠加和优选,使节水农作制度朝着高效优化方向发展。引进国外高新技术,通过区域资源数字化研究建立以水分利用效率和效益为中心的主要区域节水高效种植结构和种植制度,以及优化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具有重大的意义。受污染高浊度水净化集成技术与设备 本项目是通过对受污染黄河高浊度水采用澄清水回流、两种药剂联合投加等强化絮凝的措施降低出水浊度,去除有机物和氨氮,原水中致突变活性有所下降。应用该技术可对以黄河水为水源的高浊度水厂的澄清池、沉淀池进行改造,亦可按新技术设计建设新型澄清池、沉淀池,提高出水水质。

当黄河原水含沙量为8~20 kg/m时,可使浑浊度下降到40以下,CODMn去除率达到90%以上,NH3-N去除率达到30~52%以上,水中致突变活性有所下降。药剂费用在原基础上增加0.02~0.03元。

该技术在10万m /日水厂进行生产性试验,试验结果经建设部鉴定为在该技术领域内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建设部“重工杯”华夏建设科技二等奖。应用于以黄河流域河流为水源的市政供水行业和工业用水系统。

黄河地区是我国经济建设由东向西转移的轴心带和过渡区,黄河流域有很多大中城市以黄河流域内高浊度水为水源,且黄河流域的水源受污染的程度在日益加剧,污染主要成分是CODMn、NH3-N、挥发酚,该技术处理受污染黄河高浊度水,对降低水中浑浊度、CODMn、NH3-N、挥发酚,提高供水水质方面有广泛的前景。

在受污染水源水处理方面,一是接触预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二是活性炭和粒状活性炭吸附,这些都使高浊度水处理系统流程加长、构筑物增多,增加了投资和运行管理费,而该技术不用增加流程和构筑物,且每吨水只需增加0.02~0.03元的药剂费和管道、投药系统改造费。省去了受污染高浊度水的预处理接触氧化池或活性炭吸附池的建设费。流域水量调度技术与黄河水量调度

33o1 流域水量调度分配技术

水资源科学配置与水量统一调度是合理开发利用全流域水资源的关键措施之一。在世界上水资源短缺的流域,水量分配制度已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发展与完善,相应的调度分配技术也一直在不断发展与进步。

目前,在发达国家,水量调度分配注重的是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历史上形成的水量分配模式多数是以水权为基础的,这种分配模式并不是最理想的模式,但从可操作的角度看,却比基于生态和经济分析的方式容易接受和实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认识的普及,流域水量调度分配技术得到了迅速提高,尤其是现代软件技术的发展,使得许多先进调度分配算法得到了实现,形成了许多流域水量调度分配的计算方法和数学模型。

1.1 优化方法 优化方法是在一些约束条件下推导出单个优化解的线性或动态非线性优化方法。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有许多限制。首先,描述实际问题的方程通常是奇异方程,因此问题的解多数是奇异解,有时甚至没有解,因此优化算法通常比其他算法复杂而且十分脆弱。

优化模型的优点是问题的数学概化比其他模型简单。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目标明确且容易量化的问题。所以对流域规划考虑最大经济目标问题是非常有效的。而对涉及一些不易量化成线性或半线性方程为目标的水量分配问题是困难的。

1.2 模拟方法

也叫仿真方法,是一种把流域的诸多因素概化成数学问题的变数,从某个假设初始状态出发,按照一定的规则以零维、一维、二维或三维的方法反复推演流域的用水过程的方法。

模拟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程序设计比优化方法简单,各种因子可以在模拟过程中得到考虑,但概化过程相对比较复杂。

该方法几乎对任何情形都可以推导出至少1个可接受(不一定是最优)方案。它对流域规划和水量分配都是有效的方法。国内外典型的流域水量分配模型

2.1 优化模型 AQUARIUS

AQUARIUS 是由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土木工程系开发的一个基于优化算法的计算模型。它是一个致力于流域内用户间水量的时间和空间分配非常成熟的计算模型。

该模型依靠经济效益指标对河道流量反复分配直到所有用户的用水增量的边际净效益增量相等。这只有利用非线性优化技术,通过对重新分配未用水的可行性分析,比较保留或使用存储水量于不同可选用水目的边际价值后实现。由于水系统的构成要素可以用流网的对象表示,模型把水系统的所有构成要素看作流网的等效结点或程序环境的结构。

该模型利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开发(C++).2.2 模拟模型 RIBASIM RIBASIM是由荷兰德尔夫特水力学研究所开发的用于流域管理的流域模拟模型。

RIBASIM以模拟算法为基础,通过对流域用水过程在各种假定条件下的模拟,提供水量调度分配的可接受方案、水利工程或用水工程的规模比选方案,为流域提供一个水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评价标准是社会经济预测和污染负荷。根据对规划的资源平衡和相应的社会经济预期状况评价,通过调整目标需求和/或改变规划内容或选择不同的水管理模式来优化预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该模型采用FORTRAN 语言和Visual Basic混合开发。

2.3 混合模型PROCS PROCS是水利部黄委信息中心为新疆三屯河流域管理局开发的集作物种植规划、地下水地表水统一调度计费的灌区信息管理系统。

PROCS可以根据长期来水预报、库容约束和初始库容、作物效益和面积约束利用优化模型提出作物种植方案。结合全流域(灌区)的雨量水位遥测系统,PROCS可以实施逐日水量平衡分配方案(充分考虑水权因素)。

PROCS的特点是充分挖掘水资源潜力,增加水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地下水地表水统一调度合理计费。

PROCS分别采用了优化和模拟两种算法。

在规划阶段PROCS利用线性规划方法给出优化的种植结构备选方案,规划的目标是全流域的经济效益最大,时间步长是旬。规划时以每种作物的种植面积、每时间步长的引水和提水量作为变量,约束条件是累积来水量,使用的水量和剩余库容及提水能力。在调度分配阶段,PROCS 根据作物种植面积分布、机井分布和能力、作物需水情况,在给定的规则下模拟迭代计算各渠口的把提水任务分配到每眼机井上。

PROCS采用面向对象编程工具(Powerbuilder 和 C++)和关系型数据库(Microsoft SQL Server 6.5)及地理信息系统(ArcView 3.0)混合开发。黄河水量分配调度现状

黄河作为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担负着流域内及下游沿黄地区约1.4亿人口、2.5亿亩耕地、50多座大中城市和晋陕蒙能源基地及中原、胜利油田的供水及远距离调水任务。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给沿岸工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

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和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计地区[1998]2520号),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该办法以国务院1987年批准的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为依据,以总量控制,以供定需;各省(区、市)年度用水量实行按比例丰增枯减的调度分配原则,而且明确了正常来水年份内各省(区、市)在各月的引水指标和黄河水量调度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在这些调度分配原则中,水权概念体现在各省区年配水比例固定的原则中。考虑到技术原因及调度分配方案的可操作性,各省区的分配水量参考需水分析并按照指标进行控制。目前实施省区年用水定额固定比例可以总结成两句话:

1、固定比例只指年用水总量比例固定,各省区的月旬分配水量是根据需水情况进行调整。

2、调度分配方案的落实情况主要通过省际断面的过境水量监督。3年的水量调度实践不仅使各省区满意,而且流域内的生态问题也初步得到改善。

黄河的水量调度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文预报、工农业生产以及电力调度等诸多方面。然而,迄今为止,在黄河水量调度分配工作中尚没有专用的配水模型软件来模拟流域的水量分配过程以考虑更多分配要求如需水分析,为中短期的水量调度分配提供决策支持。黄河水量调度分配建模分析

4.1 建模目标和指导思想

黄河水量调度的迫切要求是开发一个基于月、旬水分配模拟模型。该模型必须考虑生活、市政和工业、灌溉、发电、防洪、防凌、输沙、水土保持和生态等多种用水需求,缓解不同用水部门和不同水用途之间在水量分配过程出现的矛盾。

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工作刚刚起步,严格的制度还没有建立,信息监测网络还不完善,难以取得调度分配模型必需的实时引水、墒情和地下水信息,科学地进行水量调度的条件尚不具备。尽管如此,我们在建立模型时不仅要紧密结合黄河实际情况和用户要求、吸取现有水量调度管理经验、考虑水权思想和管理体制,还要吸收国际国内流域水量调度模型的设计思想和方法,高起点设计、分步骤开发实施。

4.2 调度分配因素和模型算法分析

黄河水量调度河段的空间跨度达3300多公里,传播时间25-35天,除了其他流域必须考虑的地表水、地下水、用水、退水、发电、防洪和生态因素外,还要考虑防凌、水土保持、输沙和水权等重要因素,水量调度管理及水量平衡演算相当复杂,在国内外亦属少见。根据其他流域的调度模型建设经验,黄河水量调度分配模型比较可行的算法应该是模拟方法。

建模工作主要包括将流域内的需水按自然和行政区域划分单元,河段按需水单元、基础工程和行政区域分段,传播时间、沿程损耗、水土保持用水、输沙需水、生态需水、退水和地下水可持续开采能力采用科研试验研究结果并参数化到每个河段或需水单元的各个模拟时段中,引入水权因素到模拟演算过程,预留南水北调跨流域调水接口。

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实时信息包括来水信息、引水信息、发电需求、实时需水分析和凌汛水量分析信息。

由于流域规模、信息获取难度、模拟复杂性和估计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忽略水库库区的降雨和蒸发因素。

第二篇:– 长春市周边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 报告题目

– 长春市周边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调查报告 • 报告格式

– 绪论

– 第一章 长春市周边地区区域概况

– 第二章 水资源分析

– 第三章 水环境问题分析

–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 附图附表

– 参考文献

绪论

• 实习目的• 完成主要工作

• 取得了哪些成果

• 前人做过哪些工作

第一章长春市周边地区区域概况

•自然地理条件

– 交通位置

– 气象与气候特点

– 水文条件

• 区域地质条件

– 地形地貌

– 地层岩性

– 岩浆侵入与火山活动

– 地质构造

•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 地下水赋存条件

– 地下水循环条件

– 地下水动态特征

–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第二章区域水资源

• 地表水资源

– 地表水资源量

– 主要水利工程

– 地表水供水现状

• 地下水资源

– 地下水资源量

– 地下水水质

– 主要的地下水水源地

• 水资源开发利用

第三章 水环境问题分析

• 概括论述水环境存在的问题

• 研究区存在的水环境问题

• 水资源短缺

• 水环境污染

• 地下水降落漏斗

• 地下水水质问题

• 水资源开发及水环境保护的建议

第四章 结论及建议

第三篇:地区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安庆市水环境与水资源评价

宿州学院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 ******

摘 要

水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也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和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经济资源。自工业革命以来,大工业的兴起、农业的机械化及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市化的迅速发展等,造成大量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大量废气排入大气,废渣堆积如山。环境污染极大影响了人民生活及社会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三大问题(资源、能源和环境)之一。随着水资源短缺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水资源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成为政府、学术界的重要议题。本次论文的目的在于提高同学的认识当前水资源与水环境的能力,将平时课本知识运用于实际生产中,根据安庆市长江段水资源供需现状及对现有水利设施作出评价, 对其水资源供需平衡水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作出综合分析,对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 水环境; 长江; 政府; 资源; 经济发展; 污染;

一、安庆市水资源总述

安徽省地处中纬度,是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域,气候具有明显的过渡性,受季风气候影响,天气多变,降水年内年际变化大,常有旱涝等自然灾害发生。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安庆市现为皖西南的重心城市,总面积1.53玩平方公里,辖1市7县3区,人口600多万,境内山地、丘陵和洲圩胡波各占三分之一。安庆属亚热带沿江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5—16.摄氏度。

1.安庆市水环境

全市年降水量1300—1500毫米,总体平稳,且降水丰富,多集中于夏季,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安庆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且多山地丘陵,湖泊众多。水量多,且安庆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市境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做,小型水库67座之多,蓄水量大。在丰水期,可以接纳更多的雨水,减少洪水灾害。枯水期时,能提供水源,保苗育肥,保持农业经济的平衡发展。

2、水资源量

安庆市水资源丰富,湖泊众多。对安庆市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做为皖西南地区的大市,水资源的丰富与否起到了很重要分地位和作用,现代化的城市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要求更高。

安庆地区的大型化工厂,每年对水的消耗量大,加上城市用水的增加,水资源的供应的压力也骤然增加。安庆市大农业的发展,对水的需求也在增加,农业科技的发展对水的要求也在上升。

万元 GDP 用水量 288.8 立方米(含火电工业直流式冷却用水量),比 2007年下 降 5.6%。全市人均综合用水量 434.2 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349.2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244.9 立方米,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 128.2 升/日,农村居民 人均生活用水量 75.9 升/日。

社会经济的大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快速上升。

二、安庆水资源与水环境状况

1、安庆水资源

长江在安徽段为下游段,且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加,水量丰沛的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呈减少之势。曾公布的《长江水资源公报》显示,去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已降至2100多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4。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亿立方米。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沈泰介绍说,长江流域水资源较北方地区丰沛,总水量基本保持稳定,尽管去年长江流域发生较大范围的干旱,水资源总量仍达到8892立方米。

沈泰分析说,长江流域人均水资源量减少较快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增加。据介绍,1980年长江流域人口为3.4亿多人,2001年已增至4.2亿多人。因此,在总量保持稳定时,人均水资源量随人口增加而自然下降,由1980年的2700多立方米减少去年的2100多立方米,20年来减少了500多立方米。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由于全球气候的的不稳定,加之安庆位于季风气候区,使之安庆市地区的年降水量的多变。且安庆市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使之水资源相对比以前要缺水。

(1)水资源量较丰富,但人均、亩均占有水资源量不多,时空分布不均且年际年内变化较大。长江流 域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9 960亿In3,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5%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约56万m3/km2,约为全国平均值的两倍,是我国水资源丰沛地区之一,但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常常在流域内造成频繁的 水旱灾害。鄱阳湖水系单位面积水资源量达到94.6万m3/km2,而金沙江石鼓以上单位面积水资源量只 有19.3万m3/kin2,相差3.9倍。同时,从水资源总量看虽不算少,人均占有水量略高于全国,但只及 世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4。

(2)城市需水增长快,供求矛盾加剧。目前流域内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缺水城市近1/3。由于人口 增长和经济持续发展,工业和城镇生活用水比例大幅度提高,使一些地区和城市水资源供求矛盾加剧。缺 水城市分布范围广,以下游及三角洲地区城市缺水最为严重。从缺水性质看,长江上游地区及一些支流中 上游区,工程型、水源型缺水城市较多;中游地区以工程型缺水为主;下游经济发达地区,以水质型缺水 最为严重。随着长江流域人口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将会出现更多的缺水地区与缺水城市。

2、安庆水环境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工业废渣等一系列的垃圾附着在城市的周围,大部分的垃圾都进入了水环境内。

(1)江河湖库水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不断恶化。长江流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日益严重地受到工业废水及城市生活污水的污染。长江干流及较大支流河段水质目前一般属Ⅲ类,但有的断面上已属Ⅳ类。长江沿线部分城市近岸水体污染已相当严重,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供给受到水质恶化和水生生态破坏的威 胁。一些湖泊和支流污染也很严重,特别是高原湖泊污染问题非常严重,近20多年来,有大量的生活污 水和工业污水注入滇池、太湖和巢湖等湖泊,使湖水富营养化,生态受到严重破坏。

(2)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及水土资源过度开发,局部地区生态严重破坏。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 过快,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在经济建设中不够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对水土林草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 和消耗,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部分地区由于长期干旱缺水,为了维持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得不依 靠大量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以及使用不符合水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质标准的水量,导致河流断流干涸,湖泊萎缩,河道淤积,地下水过量超采,地面沉陷与塌陷,海水入侵。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影响可持续发展。

(3)节水治污工作滞后,水资源供求矛盾凸现。节水治污工作滞后,不能适应水资源管理需要。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和工业的发展,污废水排放量日益增加,作为供水水源地的城市附近的湖泊正受到富营养化的威胁,恢复供水功能不得不花极大的代价治理。同时,污染有由城市向乡镇蔓延,由东部向西部延伸的趋势。由于城市附近的供水水源地受到污染,不得不采取其他措施,如修建储蓄水库,远距离调水等,导致供水建设费用越来越高,工程规模越来越大。

三、安庆市水资源与水环境评价

1.安庆市水资源特征

⑴ 持续性

水资源系统是动植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系统之一,人类为了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各种方式维护水资源系统的相对稳定性,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代际因素必须纳入这个系统之中,这不仅仅是伦理问题,也是人类延续的需要。

⑵ 自然属性

水资源系统的自然属性是由水的自然属性决定的。降水,径流,地下水,土壤水,蒸发等,都是一个自然过程,无论人类是否干预,干预强度如何,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⑶ 社会属性

水资源系统不仅涉及生产力方面,而且也与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如“三生”用水(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流域间水资源调配关系等,由此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的不断调整,水资源系统具有社会属性。

⑷ 经济属性

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之一,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长期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对水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供给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2.水环境变化

由于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发展,安庆做为安徽皖西南重镇,率先跟起上全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但是,发展经济的初期,忽略了水环境的发展,对与沿江城市的安庆,在城市的发展中,便利的城市基础设施、大规模的交通系统、发达的贸易和增加的工业生产,刺激着人口的集中,改变了城区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以及兴建和完善排水管网等,造成天然田野、森林、河流的消失,并出现大量污染。

人们必须维护和恢复城市生态系统,建立新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体系,以保证其平衡。城市化的发展和程度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到城市地区的水环境,由此带来城市雨洪控制和水质污染控制的问题。建设和完善水环境治理的基础设施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将是创造现代化城市良好的生存环境,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为此,需要对城市水环境进行综合整治。

3.安庆的水环境的变坏的原因分析

⑴ 自然原因:水资源人均量低。我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是我国人口众多,若按人均水资源量计算,人均占有量只有25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在世界排第110位。

⑵ 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⑶ 人为原因:水资源污染严重、用水效率低下。一些地区不顾自身的水资源条件,盲目发展高耗水、高污染项目;有些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没有充分重视节水问题,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节水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节水意识不强,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没有形成全社会节水的良好风气。

地区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从整地区水环境的范围出发,将区域规划、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污水治理等诸因素相结合,从综合方式考虑,以达到水环境的最优管理和运行,使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同时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09地理教育 汪世君

地理教育 汪世君6

09

第四篇: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读书笔记

研 究 生 课 程

读 书 报 告

院系名称

城环学院

课程名称

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

任课教师

宋**

日期

自然地理学

20122****

刘***

2013年1月20日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制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人类治水历程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选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前,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

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水和谐。水资源现状

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和严重的水环境污染困扰着国计民生,而且也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国家已达四十多个。我国同样面临水资源紧缺的现实。我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700m3,仅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1/4。近年来,生产和生活用水需要量不断增加,因此甚感水资源之不足。尤其是北方地区气候干旱,雨水烯少,水资源更加缺乏。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城市、地区,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豫北、胶东和辽河流域,人口占全国的17.6%,土地占全国的6%,工农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5%,而水资源仅占全国的3.4%,人均仅517m3/人,为全国人均值的1/5。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使本来有限的水资源的相当部分失去了使用价值。据统计,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山东、辽宁、江苏、黑龙江、陕西五省94个城市1989年影响工业产值127亿元左右。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地处华北平原北端,年降雨量多年平均仅600mm左右,而且由于受季风气候及地形的影响,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年际变化悬殊,年降雨也很集中。为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除勘探、开采地下水外,还修建了密云、官厅等水库来存蓄地表径流,对解决北京市用水问题起到了很大作用。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目前全市工农业及城市环境等总用水量已经接近本市可供水源的能力,市区地下水已经严重超量开采。“南水北调”计划正是为解决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用水及农业用水而制定的,但工程投资大、难度大、周期长,而且,如不加强污染治理和节约用水,将会造成更大的环境问题 人类面临的人水不和谐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我国位于季节区,降水集中于夏季地区性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对地下淡水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连续沉降。现有大的地裂缝9条。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计沉降幅度己超过2m。

三是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饮水,2008年11月21日,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赵同刚在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上透露,中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

五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

一改变传统治水思路“98洪水”之后,水利部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提出了现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水文化

二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的认识,而人们对水的认识属于水文化内容。水文化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规,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努力实现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随意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三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用水体系,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一要搞好节水宣传,要以媒体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向领导和群众宣传水危机、节水知识、节水典型,唤起全社会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强烈意识。二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制定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项用水的定额标准,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实行用水问题控制。三要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依法治水

四建立健全和谐的管水体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承各级政府,下连千家万户,牵动社会各界,涉及各方面。因此。只有动员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人水和谐的目标变成现实,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人水和谐的快乐。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五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转让制度,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取水许可制度。抓好国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经济的增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组建农业用水者协会等有效形式,全方位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体化管理。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本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第五篇: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

水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源泉,也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更是城市的血液。而城市化是我国走向世界强国的不可缺少的阶段,因此我国目前正以世界罕见的速度推行城市化,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中的20%左右,预计2050年将达47%左右。城市是人地关系的焦点,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生产和消费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城市也成为污染最为集中的地方,因而在城市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水资源问题与水环境问题。

水资源短缺与水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用水需求量不断增长,水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以致形成“地下水越抽越深,水源越来越远,远距离取水的城市越来越多,用水成本越来越高。”

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系统

(夏军,朱一中,《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2002 07)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水循环和水环境物质代谢的失衡严重影响着城市水环境的量和质,水资源污染严重造成水危机,不但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资源矛盾进一步加剧,使城市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城市的发展需要一个和诣的环境,因此我们在发展城市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城市发展与环境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城市的发展是令人担忧的。尤其是在水环境方面,是举足轻重的不可忽视的。

我国城市发展中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中国是个水资源严重缺水的国家,全国670个城市中,严重缺水的有110多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m3(赵鹏,《城市水利的特点与发展》2008 04)。城市水资源问题与水环境问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发达国家在各自经济的高速发展阶段都曾不同程度地遭遇过这一问题,并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和巨额的治理费用。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将更多更复杂。

我国城市水资源特点:城市水资源是指一切可被城市利用的天然淡水资源和可再生利用水,它是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供水的源泉。我国城市水资源的特点主要为: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小,水资源严重短缺,开发利用强度大,因不合理使用水资源产生的环境问题突出。

我国城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非常小,北京、天津、石家庄、太原、济南26市的统计资料表明:城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30%左右。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越来越严重(崔亚莉,邵景力-《现代地质》—浅谈我国城市水资源管理2000年02期)。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供水能力增长缓慢,全国供水能力年增长率约为1%左右,而同期国民经济以8~12%的高速度增长,同期人口又增加了约2.5亿,更加剧了缺水矛盾。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产流与汇流条件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江河的天然来水量己呈现衰减的趋势。黄河下游频频发生断流、海河成为季节性河流,以及内陆河部分河流干枯。人类对水资源的开采与利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类生活环境,因此许多城市在大量的使用的不多的水资源的情况下还进行开采地下水,从而导致了地下水超采。这种情况已使我国形成8万多平方公里的地下漏斗,导致地面沉降的地质灾害,目前有30多座城市发生地面沉降。

水资源开发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提高,使城市供水能力增加。我国水资源开发的不合理带来了如用供需矛盾加剧、水效率不高、水环境恶化、水资源缺乏合理配置等一系列问题。

从我国水资源特点以及开发利用,在我国城市发展中要更加关注水资源,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水环境。可以根据水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中发现问题所在然后再从当今的现实来提出措施逐渐解决问题。

城市化引起的水危机

城市化是我国走向现代化强国不可阻挡的大趋向,但是在城市化发展中以城市为中心的供水、排水、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日益严重。“水灾害加剧”“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恶化”等等问题在某些地区已发展成“水的危机”。

水灾害加剧:90年代以来,我国的水灾害损失急速增长。1994年突破1000亿元,1996年突破2000亿元,其中水灾损失增长最快的是城市及快速城市化的地区。目前,我国600余座有防洪任务的城市中,80%防洪标准低于50年一遇,一些城市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其中10%基本不设防(刘华晓《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2005 05)。水灾害的加剧从而影响城市水资源供给以及水质,同时也加剧了水危机,反过来也将影响我国城市化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为了满足城市日益增加的用水需求,一些城市大量超采地下水,出现地下水位性下降、地面沉陷等严重现象;一些城市被迫采取长距离引水、跨流域调水的措施,虽然缓解了城市的困境,但也引出一系列环境问题。在严重缺水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水环境恶化:我国水体水质总体上呈恶化趋势。1999年全国污水排放量为606亿m3,其中 80%以上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水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8%。全国地下水多年平均超采量约74亿m3,已形成164个地下水超采区,部分地区出现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问题。北方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南方许多重要河流、湖泊污染严重(郝吉明院士《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大学课件 2009 08)。水环境恶化,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周边农村被迫利用污水进行农田灌溉和水产养殖,江河中氮、磷污染严重,水体富营养化。

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21世纪全国新增的用水量将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未来30年内中国人口的增长是对水资源和水环境最大的挑战,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最大的挑战。这一切都加重了城市的负担,带来了一系列危及城市生存与

发展的问题。因此,在发展城市化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持。

经济上的发展使水资源形势更加严峻

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生活用水大幅度增加。

产业结构调整,工业用水将适度增长。预计 2030年,工业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西部转移,加重本已十分紧张的北方水资源形势,考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节水因素,届时工业需水量达到 2000亿m3左右。

农业用水将逐步趋于稳定。在粮食立足自给的基本国策下,按人均占有粮食450kg计算,人口高峰时的粮食产量要达到7亿吨,通过节水措施提高农业水有效利用率,力争农业灌溉用水维持在现状水平,每年4000亿m3左右。

生态环境用水程度提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复生态环境。面对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策略方向,水资源问题已成为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运用可持续发展来解决水环境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将进一步减少,而用水量却进一步的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采取各方面的措施来应对当今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成为了一大任务。要改变目前水资源严重短缺,水环境严重恶化的不利局面,必须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用水模式,转变到先节流、后治污、综合利用各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城市水资源战略上来。

城市化是我国从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趋向。在城市化进程中,水的危机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如果说过去的水环境问题是由于人类的无知导致的,那么今天,我们已经逐渐清醒地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水环境的现状要求我们不懈地坚持用可持续的方法治理下去工作。

下载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与水环境问题及技术对1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资源与水环境管理调研报告

    关于对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水作为具有多种功能和属性的战略......

    土木工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共5篇)

    第三章 土木工程与水资源和水环境 第一节水资源与水资源短缺 一、水资源的概念 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上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其中海水占总量的97.3%,海水含盐量高,难以被......

    中国水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浅析

    一、我国的水资源 1.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地域辽阔,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我国处于季风气候区域,由于受热带、太平洋低纬度上空温度而潮湿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南的印度洋和东......

    昆明市水环境及水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二章 昆明市水环境及水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十五”期间,昆明市地表水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氮、磷及有机污染特征;主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总体保持平稳趋势,但总磷污染有加......

    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水环境问题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2009-10-21 10:51:08 《中国水利水电市场》2009年9字号:T|T 1 水环境面临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水是农业的命脉,......

    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五师农业水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 1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导致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浪费共存 现行的水资源管理机制,是一种非高效利用水资源的机制,由此造成水资源短缺与......

    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1

    2012届毕业生毕业论文农一师塔里木灌区水资源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学生姓名:顾科年 专业:农业水利工程 班级:2012--7 指导老师:王立洪教授塔里木大学成人教育学院目录 总论-----......

    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

    农业水利资源开发与水资源供需矛盾 摘 要:科学开发和集约化发展合理利用水能资源,对于农田水利而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基于我国农田水利资源开发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