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临沂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临政发[2005]41号)
【发布单位】临沂市
【发布文号】临政发[2005]41号 【发布日期】2005-09-27 【生效日期】2005-09-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临沂市
临沂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
(临政发[2005]4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临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临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级事业单位,各高等院校:
《临沂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二○○五年九月二十七日
临沂市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切实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省政府《山东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通知》及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实行“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孤儿保教)”的五保供养政策,是农村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条第三条 市民政部门主管全市五保供养工作。县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五保供养管理实施工作。
第二章 五保供养对象
第四条第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的对象(以下简称五保对象)是指村
民中符合下列条件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
(一)无法定扶养义务人,或者虽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但是
扶养义务人无扶养能力的;
(二)无劳动能力的;(三)无生活来源的。
第五条第五条 确定五保对象,应当由村民本人申请或者经本人同意由村民小组提名,经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初审,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查批准并颁发《五保供养证书》。
第六条第六条 五保对象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村民委员会初审,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民政部门审查批准,停止其五保供养待遇,收回《五保供养证书》:
(一)有法定扶养义务人且法定扶养义务人具有扶养能力的;
(二)重新获得生活来源的;
(三)已满16周岁且具有劳动能力的。
第三章 五保供养的基本内容
第七条第七条 五保供养的基本内容是:
(一)保吃:供给口粮、副食品以及燃料和零用钱;
(二)保穿:供给衣、帽、鞋袜和被褥、蚊帐以及其他必需的生活用具用品;
(三)保住: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由乡镇敬老院统一提供住房,分散供养五保对象由乡镇、村按照通风、采光、安全的要求,修缮或者新建住房;(四)保医:凡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地方,要将五保对象全部纳入农村医疗保险,实施医疗救助的地方应首先解决好五保对象就医方面的困难;
(五)保葬:五保对象去世后,由敬老院或者村集体负责筹办丧事和处理善后事宜;
五保对象是未成年人的,保障依法接受义务教育,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免除义务教育杂费。
第八条第八条 五保供养标准。根据当地财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五保内容的需要,实事求是地确定当地五保供养标准,确保五保对象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五保供养标准实行动态管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各级财力的变化而适时作出调整。
第九条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所需资金由省、市、县区、乡镇四级财政负担。有条件的村,要在资金、服务等方面积极承担五保供养义务,并发动社会力量,支持五保供养工作。各县区财政要严格落实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村级补助的规定,补助村级比例不低于20%。
敬老院的工作人员原则上按与供养对象的一定比例配备,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敬老院的日常业务经费由县区、乡镇财政负担。
五保供养资金要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明细到村。集中供养经费根据敬老院提出的用款申请,同级民政部门审核,同级财政部门复核后,按用款计划分次直接拨付敬老院;分散供养资金由村委会提出申请,民政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通过金融机构统一发放到户,实行“银卡制”,一人或一户一卡。
第四章 五保供养形式
第十条第十条 五保供养的形式分为分散供养和集中供养。五保对象供养,坚持敬老院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指导原则,乡镇集中供养率逐步达到95%。
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由乡镇人民政府、受委托的扶养人和五保对象签订五保供养协议,约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落实服务责任和帮扶措施。在敬老院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签订入院协议,明确相关的责任和义务。五保对象入院自愿,出院自由。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敬老院是集中供养五保对象的社会福利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文明办院,建立健全服务和管理制度。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五保对象入住敬老院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经乡镇人民政府同意,并由本人和敬老院双方签订入院协议。精神病、传染病患者不得入院。
需退出敬老院时,由本人向敬老院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办理相关手续。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敬老院应当公开招聘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工作人员待遇由乡镇人民政府确定。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敬老院实行院长负责制,院长负责全面工作。
敬老院应当通过选举建立院务管理委员会,院务管理委员会中五保对象比例不得低于50%。
院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院重大事宜,监督院长及管理人员工作,定期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敬老院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副业生产,用于改善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敬老院的农副业生产应当给予扶持和照顾。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应当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受委托的扶养人和五保对象三方签订供养协议,并由乡镇人民政府民政工作机构监督执行。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各种形式捐助五保供养事业。倡导社会志愿者为五保供养对象提供服务。
第五章 财产处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五保对象的个人财产,本人可以继续使用,但不得自行处分,其需代管的财产,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管。集体为五保对象配发的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具用品,五保对象只能自己使用不得自行处分。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五保对象死亡后,其遗产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有五保供养协议的,按协议处理。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未成年的五保对象,其年满16周岁停止五保供养时,其个人原有财产中如有他人代管的,应当及时交还本人。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各级民政部门应当制定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制度,并负责督促实施。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乡镇人民政府未按照本办法规定供养五保对象的,五保对象有权提出供养要求,县区民政部门应当督促其限期纠正。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按照五保供养协议负有扶养义务的人,拒绝抚养或者虐待五保对象的,给予批评教育;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五保供养工作人员贪污、挪用五保供养款物的,县区民政部门应当责令其全部退还,并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
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
2010年02月05日 16时04分 259 主题分类: 农业农村 民族民政
“五保供养”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一○年一月十六日
云南省农村五保供养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切实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以下简称农村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农村五保供养,是指对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村民,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省民政部门主管全省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州(市)、县(市、区)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对象的审核、上报和供养等工作。村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做好农村五保对象的申请受理、民主评议、公示、上报和日常生活照料等工作。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鼓励、引导和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为农村五保对象及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第二章 供养对象
第五条 本办法所称的农村五保对象是指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农村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满16周岁的村民:
(一)无劳动能力的;
(二)无生活来源的;
(三)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虽有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但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
第六条 确定农村五保对象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由村民本人向村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村民小组或者其他村民代为提出书面申请。
(二)评议。经村民委员会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民主评议,对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在本村范围内公示,无重大异议的,由村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镇)人民政府审核。
(三)审核。乡(镇)人民政府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于15个工作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状况和经济条件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并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民政部门审批。对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退回有关申请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四)审批。县级民政部门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于15个工作日内,对上报材料进行复核,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返回所在村民委员会张榜公布7日无重大异议后,批准给予五保供养待遇,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建立档案;对不符合条件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农村五保供养证》按照国务院民政部门规定的式样,由省民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七条 农村五保对象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或者死亡并办理完毕丧葬事项的,村民委员会或者敬老院等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以下简称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书面报告,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报县级民部门核准后,停止五保供养待遇,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
第三章 供养形式、内容和标准
第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可以在当地的五保供养机构集中供养,也可以居家分散供养。农村五保对象可以自行选择供养形式,但因特殊情况不宜集中供养的,仍由所在村民委员会或者受委托的扶养人负责照料。居家供养的,县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提供物质帮助。
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应当与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
第十条 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应当与五保供养机构签订入院协议,明确有关权利和义务,由五保供养机构提供下列供养服务:
(一)统一提供膳食;
(二)每年至少发给夏服1套,每2年至少发给冬服1套,根据实际需要及时发放和更换被褥,定期发给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确保通风、采光、安全,配置必要的家具;
(四)对患有疾病的,及时送卫生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定期组织开展文体娱乐活动,丰富文化和精神生活;
(六)对未满16周岁的孤儿接受义务教育提供所需有关费用;
(七)办理丧葬事项。
第十一条 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主要以货币形式供养,按照规定标准发给供养金。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可自理生活的,也可以由村民委员会或者由村民委员会委托的扶养人提供有关供养服务。其丧葬补助标准按照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执行。村民委员会、受委托的扶养人与农村五保对象应当签订3方供养协议,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落实供养责任。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应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村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经所属州(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并报省民政部门备案后公布执行。
第四章 资金筹集和管理
第十三条 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所需资金,在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中安排,省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集中供的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资金,由县(市、区)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五保供养机构。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实行“一折通”发放管理,由县(市、区)财政部门委托金融机构将五保供养资金存入到农村五保对象的存折;不具备实行“一折通”发放管理条件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发放。
第十四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条件给予补助。有农村集体经营等收入的,村民委员会可以从农村集体经营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或者提供实物,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的生活。
第十五条 农村五保对象供养资金应当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全部用于保障农村五保对象的吃、穿、住、医、葬等基本需求,不得用于与五保供养项目无关的经费开支,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五保供养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运行经费以及实行供养资金社会化发放所需资金,应当由县(市、区)或者乡(镇)财政解决,不得从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中列支。
第五章 服务机构建设与供养管理
第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五保供养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从资金、项目和政策等方面给予支持。兴办五保供养机构应当以乡(镇)人民政府为主,县级人民政府可以新建或者改(扩)建由县级管理的五保供养机构,辐射周边乡(镇)和边远乡(镇)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
第十七条 五保供养机构的建设,应当结合小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灾区民房恢复重建等工作,根据当地农业人口和乡(镇)分布等情况,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方便生活的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新建和改(扩)建,不断提高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水平。
第十八条 五保供养机构的房屋设计,应当符合当地的抗震设防标准,一般宜为砖混、钢混结构的平房院落或者3层以下楼房,4层及4层以上应当安装电梯。居住用房每间使用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有条件的应当在居室内设卫生间。同时应设置办公室、厨房、餐厅、储藏室、活动室、医疗室、公共浴室和公厕等辅助用房。
第十九条 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美化环境,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对象生活条件为目的的农副业生产,不断提高自我保障、自我服务能力。
第二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和开展社会捐助等形式筹措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对象住房困难问题。
第二十一条 农村五保对象的医疗费用,应当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相衔接,确保农村五保对象有病及时得到医治。
第二十二条 农村五保对象死亡后,在火化区范围的应当实行火化。丧葬费用按照其死亡当年1年的供养标准一次性计发丧葬补助费。丧葬补助费从五保供养经费中核销。集中供养的,其丧葬由五保供养机构办理,所需费用由五保供养机构从五保供养资金和丧葬补助费中统筹开支。分散供养的,其丧葬由村民委员会或者受委托的扶养人办理,所需经费从五保供养资金和丧葬补助费中开支。殡葬服务机构应当对农村五保对象死亡后的火化和殡葬收费给予优惠或者减免。
第二十三条 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民主管理制度。五保供养机构实行院长负责制,成立由院长、工作人员、有较高威信和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农村五保对象代表组成的院务管理委员会,负责对院务管理、财务收支、生产经营等工作进行监督管理。农村五保对象代表在院务管理委员会中的人数一般不少于1/3
第二十四条 县级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为五保供养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二十五条 政府所办五保供养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应当按照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通过设立公益性岗位、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招聘工作人员,并按照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要求进行必要的培训,持证上岗。编制内工作人员和按照规定报批同意所用合同工的工资,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安排,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并按照规定办理其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事项。具体实施办法由县(市、区)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另行制定。五保供养机构应当按照1:10比例配备工作人员。集中供养生活不能自理农村五保对象的,可适当增加工作人员。
第六章 农村五保对象的财产和承包土地收益处置
第二十六条 农村五保对象对其合法的私有财产具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二十七条 农村五保对象所承包的土地可以依法流转,其收益归农村五保对象个人所有。
第二十八条 农村五保对象死亡后其遗产应当按照《继承法》的规定处理。有遗赠扶养协议或者遗嘱的,从其办理;无遗赠扶养协议或者遗嘱的,按照法定继承办理。经确认无人继承的遗产,死者生前属于集中供养的,归五保供养机构所有;分散供养的,归其所在的村民委员会所有。
第七章 扶持政策
第二十九条 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的非营利组织条件的五保供养机构,其从事非营利性活动取得的收入可按照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
第三十条 县、乡两级人民政府应当为五保供养机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必要的农副业生产资料、技术支持与服务,并按照国家规定减免有关费用。
第三十一条 农村五保对象接受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
第三十二条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村五保对象,住院治疗的,应当取消起付线,并在正常补偿比例的基础上提高5%—15%报销医疗费。条件允许的地方可适当提高报销补偿比例。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在规定范围内的医治费用由民政部门给予适当医疗救助。医疗机构应当为农村五保对象设立绿色通道,给予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有条件的地方在就医收费方面应当尽可能为农村五保对象提供优惠。
第三十三条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五保供养机构或者资助五保供养机构建设。凡以企事业单位、个人捐赠资金为主兴办的五保供养机构,可以用其单位名称或者个人姓名冠名五保供养机构,并可视情况为捐资达到一定数额的单位或个人立碑刻名。企业和个人通过经有关部门认定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通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向非营利性五保供养机构的捐赠支出,企业捐赠不超过年利润总额12%的部分,个人捐赠不超过30%的部分,准予扣除。
第三十四条 社会捐助的款物,应当优先满足五保供养需要。五保供养机构和农村五保对象遭受自然灾害的,其生活救济、住房恢复重建应当优先得到照顾和安排。
第八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五条 州(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政策落到实处。
第三十六条 以政府投入为主,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属于事业单位,按照事业单位登记管理规定,由县级人民政府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构进行登记管理。农村集体组织、各类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利用集体资产、个人资产为主兴办的非营利性五保供养机构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管理规定,由县级以上民政部门进行登记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民政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管理制度,并负责组织实施。对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农村五保对象,应当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
第三十八条 财政部门应当及时足额拨付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并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九条 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和监督。
第四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等,应当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四十一条 五保供养机构应当坚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妥善处理内部矛盾和纠纷;开展经常性的消防知识宣传教育,配备必要的消防安全设施,不断增强防范意识,掌握防火、灭火和自救常识;加强饮食卫生管理,预防食物中毒;引导农村五保对象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公安、消防、卫生等有关部门应当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国务院令第456号)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
第九章 附则
第四十三条 本办法公布后,之前云南省制定的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与本办法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四十四条 本办法由省民政部门负责解释。
第四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四川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四川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四川省《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实施办法
(2009年9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第41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09年10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38号公布 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据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是指依照本办法,在吃、穿、住、医、葬等方面给予农村居民的生活照顾和物质帮助。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农村五保供养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开展农村五保供养工作。
第四条 政府鼓励社会组织或个人为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提供捐助和服务。
政府对在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 供养对象
第五条 具有四川省户籍的老年、残疾或未满16周岁的农村居民,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
第六条 确定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由农村居民本人向村(居)民委员会提出申请,因年幼或者智力残疾无法表达意愿的,由法定监护人、指定监护人、村民小组或者其他农村居民代为提出申请。
(二)经村(居)民委员会组织评议,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在本村范围内公示后无重大异议的,由村(居)民委员会将评议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
(三)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自收到评议意见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人的家庭和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审核意见。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送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回有关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四)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收到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之日起20日内,对上报材料进行复核,作出审批决定。对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批准其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发给《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建立档案;对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回有关材料,并书面说明理由。
第七条 申请人对评议、审核、审批有异议的,可以向村(居)民委员会或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申请复核。
第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再符合本办法第五条规定条件的,应当及时向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报告,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停止其五保供养待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的,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向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告,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批准后,核销其《农村五保供养证书》。
第九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未满16周岁或者已满16周岁仍在接受义务教育的,应当保障他们依法接受义务教育所需费用。
第三章 供养内容和形式
第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包括下列供养内容:
(一)供给粮油、副食品和生活用燃料;
(二)供给服装、被褥等生活用品和零用钱;
(三)提供符合基本居住条件的住房;
(四)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
(五)办理丧葬事宜。
第十一条 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得低于当地农村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并根据经济发展和当地农村居民平均生活水平的提高适时调整。
农村五保供养具体标准由县级人民政府民政、财政、统计和价格主管部门根据当地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以及有关因素拟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省人民政府备案后公布执行。
各地制定的五保供养具体标准,不得低于省人民政府制定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
第十二条 农村五保供养采取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相结合的形式,鼓励实行集中供养。患有精神病和法定传染病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不应在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集中供养。
第十三条 实行集中供养的,由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签订供养服务协议;实行分散供养的,由村(居)民委员会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签订供养服务协议。
第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基本医疗,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予以保障。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一年的供养标准一次性支付丧葬补助费。丧葬补助费从当年的五保供养经费中解决。集中供养的,由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办理丧葬事宜;分散供养的,由村(居)民委员会办理丧葬事宜。
第十五条 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纳入财政预算。
省、市(州)财政要加大对财政困难县(市、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
非定向的社会捐赠款物可以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福利彩票公益金应当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散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住房建设。
第十六条 有经营收入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从经营收入中安排资金,用于补助和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
第十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承包土地的权益应当受到保护。
实行分散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将承包土地交由他人代耕,收益归该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所有;实行集中供养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可以与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签订协议,对其承包土地的经营、使用、管理作出规定。
第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县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根据同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确定的名单按月足额拨付。其中集中供养的,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分散供养的,通过金融机构、信用社将资金直接拨付给农村五保供养对象。
第十九条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对其合法私有财产的所有权。
纳入农村五保供养的农村居民可以委托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村(居)民委员会或其他农村居民代为保管其财产,也可以通过签订遗赠扶养协议等方式对其财产作出处理。
第二十条 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死亡后留有遗产,有遗赠扶养协议的,按照协议办理;无遗赠扶养协议、遗嘱或遗赠的,依法处理。第四章 供养服务机构
第二十一条 政府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按照有关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的规定办理登记。
企事业单位、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举办从事非营利服务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符合登记条件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登记。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政府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从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给予扶助。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为政府举办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必要的设备、管理资金。
第二十三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根据供养人数配备一定比例的工作人员,并经过必要的培训。
纳入财政供养人员范围的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按规定应由单位缴纳的社会保险应当纳入县级财政预算。
第二十四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民主管理、文明办院。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成立由主要负责人、工作人员和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代表组成的院务管理组织,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和服务管理的各项制度。
第二十五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组织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及有关部门应当予以鼓励和扶持。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可以开展以改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生活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有条件的乡、镇可以为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提供一定的生产条件。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财产和生产经营收益归五保供养服务机构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二十六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在保证农村五保供养对象服务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剩余资源向社会提供自费寄养服务。
第二十七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个人档案,建立健全治安、消防、卫生、财务会计等制度,接受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二十八条 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应当维护供养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得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供养对象。
对侵害供养对象人身和财产权利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有权制止、举报。
第五章 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第二十九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个人档案和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贪污、挪用、截留或者私分农村五保供养资金。
财政部门应当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管理。
审计部门应当依法对农村五保供养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第三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将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申请条件、程序、民主评议情况以及农村五保供养的标准和资金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依照《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的规定处理。
第三十三条 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农村居民,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给予批评教育,追回其领取的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和物资:
(一)以虚报、隐瞒、伪造等手段,骗取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二)在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期间家庭状况发生变化,不再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不告知管理机关,继续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待遇的。
第三十四条 对歧视、刁难、虐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侵犯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合法权益的单位或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涉嫌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为申请人出具虚假证明,骗取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的单位或个人,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农村散养五保供养协议
***乡农村五保协议
甲方:****乡________村________组全体农户
乙方(五保户):________________
丙方(监督责任方):____________村委会
一、根据《农村五保供养条例》之规定,乙方现年________周岁,无任何儿女,即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符合五保条件,甲方一致同意乙方为五保。
二、乙方的不动产(承包田地______亩、宅基地_____㎡、房屋_____间____㎡)和私有财产归乙方本人所有,乙方可自耕自管或委托他人代耕代管,村组及他人不得无偿占有。如因需要而处置时须经乙方本人和丙方同意,村组及他人不得随意处置。如遇土地开发或租用时,该乙方享有本村民组村民同等的经济利益。
三、丙方负责乙方身份、条件的审核,乙方不动产的登记审核、监督,如乙方情况不实或乙方不动产的流失,责任由丙方承担。
四、此协议一式四份,甲、乙、丙、镇政府四方各执一份,自签字之日起生效。
甲方(所在组户代表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
丙方(村书记、村主任)签字:
年月日
第五篇: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汇报
崆峒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汇报
一、基本情况
崆峒区辖13个乡、4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1个工业园区、3个街道办事处,有252个村、12个社区,行政区域总面积1936平方公里,总人口49.3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8.52万人,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710 元。目前,全区共有乡镇敬老院14个,建筑面积1680平方米,服务人员35人,五保供养对象1497户1681人,其中:集中供养90户95人、分散供养1389户1526人,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供养金154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发放供养金1356元。
二、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情况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规章制度。自2006年10月全面实施农村五保供养工作以来,区上及时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责任和要求。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落实了乡镇政府一把手负总责责任制,确定了专兼职工作人员,保证了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区委、区政府根据国务院《五保供养条例》和省、市五保供养办法,结合全区实际,制定了《平凉市崆峒区农村五保供养暂行办法》,从组织领导、供养对象、供养内容、供养标准、供养形式、供养机构、资金管理等七个方面对全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进行了全面规范,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和制度保障。
2、认真调查摸底,严格审核程序。从2006年10月29日开始,至12月10日结束,由区民政局牵头,各乡镇和村委会积极参与,对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年龄、家庭收入、生活自理能力和法定赡养人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核查,全面核清了农村五保供养对象的人数和基本生活状况。调查摸底结束后,由村委会根据摸底情况以社为单位对符合条件的农村五保供养对象进行了公示,群众无异议后上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乡镇审核后再上报区民政局批准并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证书,确保了五保供养对象的界定工作公开、公正、公平进行。目前,全区共保障五保供养对象1497户1681人,其中集中供养90户95人,分散供养1389户1526人,达到了应保尽保的要求。
3、结合区情实际,合理确定标准。我区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照省、市要求和全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合理确定了供养标准,做到了适度保障。经测算,我区农村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1540元,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每人每年1356元,分别占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6.8%和50.04%,供养标准和全区农村消费水平基本持平,基本上能够保障五保老人的吃、住、穿、医、葬五个方面的需求。另外,从2007年开始,民政部门筹集资金1.681万元,帮助五保供养对象缴纳了新农合参合资金,为五保供养对象积极落实农村医疗救助政策,两年来共发放农村五保对象医疗救助金12.3万元,有效解决了五保供养对象“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4、积极克服困难,落实配套资金。按照省上规定,农村五保供养资金由省、市、区三级财政分级负担,省财政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其余由市区两级财政配套解决,其中市财政负担配套资金的10%,区财政负担配套资金的90%。自全区五保供养工作开展以来,区委、区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列支五保供养资金,其中:2006年追加预算38.4万元,2007年和2008年每年列支115.2万元。今年以来,第一、二季度五保供养资金已全部筹措发放到位,已发放农村五保供养资金114.6万元,三季度资金正在筹措,预计到9月底前将全部发放到保障对象手中。另外,5.12地震发生后,按照省、市要求,共为全区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临时生活补助245.2万元,使他们5至7月份的供养金平均达到了600元。
5、加强敬老院建设,改善居住条件。全区敬老院的分布情况是:川区4个、南部山区3个、北部塬区7个,敬老院布局基本合理。但我区敬老院大多数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初,基础设施老化,已不能满足当前集中供养的需求。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06年,区民政局制定了全区农村敬老院建设五年规划,计划在“十一五”期间逐年新建、扩建一批敬老院,保证五保对象的正常生活。2007年,区委、区政府共投资90万元,实施草峰、寨河两个敬老院建设项目,共修建平房60间,完成了院落硬化、绿化和大门围墙等附属工程,经市政府验收,被命名为“全市示范敬老院”。目前,共设置床位60张,入住五保老人50人,配套建成了灶房、洗澡间、文化娱乐室,为每位五保老人配备生活用具1套,制定了敬老院管理制度,招聘服务人员4名、管理人员2名。今年,区上投资761万元,征地11.5亩,实施了区中心敬老院建设项目,计划修建三层戴帽综合楼一幢124间3807平方米,配套建设锅炉房、大门、花园、围墙和老年活动场地等附属设施,购置五保老人生活、娱乐等用品,全面解决川区六乡镇五保老人的集中供养问题,为构建以敬老院为骨干、居家供养为基础的社会福利服务格局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目前,已完成投资300万元,建成了四层主体工程,预计在10月底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为了加强对区中心敬老院的管理,区委、区政府已将区中心敬老院批准为科级建制,核定了编制,正在申请市政府审批。
三、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打算
虽然我区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有效保障了供养对象的基本生活。但是,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五保对象供养标准偏低。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现行供养标准已难以保障五保对象的基本生活。尤其是集中供养对象,在敬老院无任何收入的情况下,基本都靠政府补贴过日子,直接影响了集中供养对象的生活水平。二是敬老院经费投入少。目前,乡镇敬老院没有专项经费,管理服务人员待遇低,不能安心敬老院工作,直接造成了多数敬老院的管理不够规范,卫生条件较差。三是敬老院建设资金难以筹措。区中心敬老院项目共需资金761万元,目前区上已投入建设资金50万元,在区财政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其余建设资金尚无着落,严重影响了工程进度。
今后,我区将以本次市人大检查指导为契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和省、市有关精神,积极筹措资金,进一步建立健全五保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快农村敬老院建设步伐,努力保障五保供养对象吃、住、穿、医、葬五个方面的需求,全面推进农村五保供养工作又好又快发展。